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机服务论文

农机服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8 15:02: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机服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机服务论文

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做为唯一依法管理农业机械的农机监理部门,今后的工作量也会增加,担子也会加重,责任也会更大。然而,我们现在所运行的管理模式却远远落于机械化发展的步伐,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将最终成为阻碍农机监理发展的拌脚石。所以我们必须顺应时展需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改革我们现有的落后的管理模式,为农机监理在二十一世纪有一个较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应如何应对高速发展,不断更新的农业机械进行以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呢?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宣传执行国家有关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承担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培训、农机作业经营、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利用农作物成熟期的时间差,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使用成本。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机手的入户办证和安全生产,为新机具推广、技术培训、配件供应、机具维修、作业经营等提供了便捷的系列服务。

二、我国当前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班

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原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扩、并后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农机员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它业务部门去,农机管理这一基层职能难以履行。乡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也不键全,有的乡镇有名无实,有的已被乡镇政府擞销,有的被企业兼并,而村级农机管理与服务组织大部分已不存在。幸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技术基础好的人已外流,人老体弱者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也了解不多,有的农机网点不但技术设备简随,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2.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中缺少“龙头”企业

多数县(市)级农机服务体系中,还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一定的活力,但少部分县(市)级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内容单一、范围不广。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更狭窄。原先受国家资助、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机服务公司(站),目前已人无影、站无迹了.而尚在的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缺少“龙头”企业,部分乡镇农机服务站服务品种单一,缺少活力。

3.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

乡镇农机人员普遥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绝大部分乡镇农机人员是从70年代中期进站工作的,由于人员参差不齐、文化索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不能更新,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农机服务,尤其是新式农机具的推广工作.乡镇、村级农机服务队伍中,不少从业人员由于没有通过系统的技术业务培训,不符合农机化发展要求。如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产品跟踪服务等与农机化发展需要和用户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样机、搞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人减少,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必然给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这些地区农机化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也不够。一些部门除了收费外,很少关心农机的发展,这样只能加重农机户的负担,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机的积极性。

三、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对策

1.大力宣传,提高对加强农机管理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也是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大力宣传大农业生产中农机的作用,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机化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使农机工作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

(1)健全体制。乡(镇)一级由县农机局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安全管理员,当地人民政府不得抽调去完成其它工作。

(2)职权法定。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享有执法主体资格,县农机局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力度,查处重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指导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业务培训。

3.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益;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增加专业知识,增强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精通业务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队伍,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加强农机站自身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首先是制定各项制度。一是工作分配制度:把各项任务细化、指标量化,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职责。二是考核制度:根据各自分工不同,实行干部年终考核百分制。三是奖惩制度:实行“三奖励”、“三结合”即以奖励为主,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表扬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与物质相结合。以此来激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整个农机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设立服务监督台,热情解答机手咨询,接受群众来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优质服务”,使农机管理规范化、社会化。

四、结语

农业机械化管理是指国家农业机械主管部门依法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农业机械及其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组织或公民实施管理的活动。农机安全监理是农业机械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机械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确保安全”和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占伟.基层农机管理中的不良现象及该采取的措施[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4,(04)

[2]崔学东.加强村农机管理员队伍建设[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1999,(04)

篇(2)

论文关键词:跨区,麦收,农机,经济人,神威

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提高,各地联合收割机购置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其本身特有的投资高,时效短,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各地联合机主人为了较快赚回成本,便根据我国麦熟从南及北的规律而选择跨区作业。

但是有些机手抱着希望而去,却带着遗憾而归。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作业市场监管不力,引入机具方服务不到位。跨区作业是按市场规律操作,但离不开当地农机部门的监管,否则作业市场将散漫无序,机手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机主每到一地,往往人生地不熟,容易与当地的麦农产生纠纷矛盾。一方争分夺秒,人疲机乏,恨不得一下子把地里的麦子割完;另一方恨不得把钱塞进人家口袋,把自家的麦粒早一时归进粮仓。在这样紧张气氛中,双方难免起些摩擦,甚至激化成矛盾。机主一般怕惹事生非,耽误更多的时间与金钱,多是忍气吞声。有急红眼的麦农试图拦截过路的割麦机,在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一帮人将收割机砸坏。这种矛盾的存在,大大影响了跨区作业机主的积极性,于是,“农机经济人”这种新型职业诞生了。

这种经济人绝大多数是当地人,他负责的业务,一方面联系外地收割机,向机主提供当地麦田面积、麦熟程度、麦收价格等信息,另一方面当机主到达目的地后,充当其代言人。这样既加快当地麦收进度,又能防止机主受到麦农刁难,而保证机主顺利取得劳动保酬。因为这类经济人大多数在当地有社会背景,社会关系搞得来,又有处理问题的经验。经济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保护了麦农和机主双方的利益,而深受麦农和机主的欢迎。作为回报,经济人能从中提取每亩大约10至20元钱的好处费,一个麦收下来,也能弄个盆满钵溢。

篇(3)

论文摘要:论述了加强农机信息化宣传的重要性,分析了淄博市农机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加强农机信息化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农机信息化宣传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加强农机信息化宣传工作,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引导、激励、监督等功能,有助于把党和政府有关农机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落实到基层、农户;有助于传播普及农机化先进技术,弓1导和促进农机结构调整,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有助于加强农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促进农机化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与社会各部1’]的沟通交流,提高农机化工作的地位。

淄博市非常重视全市农机信息化工作,目前全市农机化信息网站已经建立,各种信息报送的制度和规定已经制定,信息上报进一步规范,网站内容也曰趋丰富,上报信息都以电子邮件方式报送,切实做到了信息发送及时、准确,使全市农机化信息报送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1农机信息化宣传的重要性

1.I农机信息化宣传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在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民主政冶、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知识,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农机信息化宣传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农机化发展全局、影响到社会舆论环境的重要工作。实践证明,农机信息化宣传工作在宣传农机化政策,展示农机化发展成就、凝聚各方力量、沟通领导和基层、服务农机化决策、推进政务公开、树立部门形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机信息化宣传工作的成败得失.关系到社会各界对农机化工作的认知水平和支持程度、农机化行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农机化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既是新时期农机管理部门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推进农机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舆论保障。

1.2农机信息化宣传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任何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需要宣传舆论的有力支持。新闻舆论的力量,同样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机、支持农机的舆论氛围,是农业机械化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宣传农机化发展成就,有效地提升农机部门的社会地位,提高广大农机工作者对农机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机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宣传农机化的重要作用,为农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农民、机手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宣传农机化工作的典型经验,推动农机化系统的工作交流,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工作方法、工作机制和工作作风的转变。通过宣传新的农机实用技术.不仅把致富信息传授给广大农民,还可以运用市场信息手段,引领农机产品进入市场转化成商品。农机管理部门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行电子政务办公,提高办事效率,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农机管理服务水平。

1-3加强农机信息化宣传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几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机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民已进一步享受到了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但是随之而来一些新的需求相伴而生。比如:一些农民对农机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机具(玉米联收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等),不熟悉、不会使用,还需要农机部门提供技术方面的信息服务嘲;目前社会上仍存在一些制约农机发展的因素和一些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如新技术尚不成熟、不适合小地块作业的机具),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需要通过信息的渠道及时去反映、去呼吁,促其早日解决。这些都对农机信息服务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淄博市农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工作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投入不足,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发展缓慢;三是信息网络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工作的需要;四是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对开拓农机化信息服务市场缺乏研究.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五是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信息、传输滞后。  3对策

3.1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决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管理事物搬上计算机网络,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府工作流程的整合与优化重组,打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带,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农机信息化建设中要统一认识,工作到位,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支持信息化建设,并大力推广研究开发出来的成果,使之应用于生产,变成现实生产力。通过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加强管理、营造机制的作用,为不断优化农机结构,适应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需要,向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延伸,提供详实信息,做到“五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

3.2加强建设。推动农机信息化进程

任何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支持它的软、硬件设施。农机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机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现状,采取弓1进与并举的方式,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加强对现有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为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31。尽快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力地推动农机经营管理方式和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以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3增加农机化信息采集。提高信息质量

信息的采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信息收集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的新需求,突出重点,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情信息人手,积极采集各类农机化信息。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传真和电话等多种媒介,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的信息服务窗口。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并整理、加工为有用信息加以利用,是农业机械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淄博市各基层农机部门织不健全、办公设备落后、信息人才缺乏、与农机用户、市场及厂家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了解基层农机动向、没有一定的信息交流途径,从而造成信息与基层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采集体系,是当前农机信息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解决的办法:~是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即:在全市各区县农机部门成立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将当地的农机信息上报上市农机局,市局办公室对各区县上报的信息及时加工处理,重大信息采集后随时上报省级农机管理部门;二是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用户、生产者的联系,随时了解基层群众对农机工作的信息反馈;三是与兄弟省市农机部fq建立广泛的联系,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做好信息传递;四是做好信息管理,提高信息质量。在保证信息采集量的基础上,要有一支较强素质的信息管理队伍,还需要一个加工平台,对采集到的信息依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加工成有用信息以便及时利用。

篇(4)

    论文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然而,农业机械的故障也逐步增多,从而使得农机故障维修质量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主要是对我国农机故障维修管理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民对高新农机具的要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大中型拖拉机及先进农机具的大量应用,这就要求农机经营者迫切需要高质量、专业化的农机维修技术服务,确保农机的正常运作。由此可见,很有必要进一步对农业机械的故障维修质量管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分析,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维修措施,对农业机械的正确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我国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a.农机维修网点人员专业素质低 

调查显示,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机维修点的维修人员专业素养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大多是子承父业的,既没有获取相关文凭,又没有经过有关农机维修的专业培训,从而专业知识和修理技能更新慢,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根本解决不了高新农机具的修理业务。 

b.农机维修设备简陋 

许多农机维修点还是使用几十年前的农机维修设备,无专用的检测和维修设备,也无意引进当今的先进设备。在农机维修过程中,农机维修人员通常是凭眼观耳听和经验来判断故障,从而使得故障排除和修理质量检测缺少技术手段。 

c.部分维修网点无证经营 

由于缺乏足够的成本和缺少融资渠道,使得有一部分维修网点不得不采取别的方法来维持生存,例如存在无技术等级证经营或者是修理工无职业资格证书,无证上岗等现象较多。由此可见,农机具的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d.农机维修配件市场质量管理难 

因为,农村的农机维修点往往存在点多、面广的特点,并且农机维修配件门市部经营分散,不利于进行统一管理,使得管理相对薄弱,假冒伪劣配件容易融入到农机维修市场中,同时质量纠纷时有发生。 

2.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对策 

a.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维修质量 

因为,在农机维修管理体系中,相关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业机械的维修质量管理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农机维修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切实地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农机维修的质量。 

    b.大力宣传农机维修法规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和《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支持与监管。在此大背景下,更需要地方农机主管部门必须大力配合中央的工作,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方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机维修相关规定,从而确保农机维修人员的维修工作能够更好按一定的规定进行,并提高农机维修的技术水平。 

c.抓好设备更新配件管理 

在我国农机维修质量管理过程中,把好农机维修设备技术检测工作的关,能够切实地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检测水平,并保证农机维修的高效进行。同时,还要求农机维修监督管理技术人员必须要定期地对维修网点的维修设备进行相应的检查,并督促业主经常自检。还规定有关检测设备尽可能地定期送有关部门检验,然后,由维修主管部门对修理网点的设备每年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维修设备或者是超过报废年限的配件,必须要禁止使用并及时更新,从而为提高我国农机维修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d.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监督力度 

要确保我国农机维修模式高效、有序地运作,必须要加强网点证照的管理力度,对维修人员无资格证或者是无证经营的要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办法》给予行政处罚,或勒令其停业整顿。同时,还要及时处理农机维修质量问题,对发生的农机维修质量和服务纠纷,必须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相关的技术鉴定,根据鉴定结论确定质量责任。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及时向维修经营者提供新的修理技术信息和工艺规范,督促农机维修网点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我国农机维修水平不断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机维修工作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村农机维修的质量监督管理,还要求维修网点务必定期配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抽检配件质量,加大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打击力度,把好农机维修配件的关,杜绝不合格的配件流入农机维修市场,保证农机具的维修配件质量。只有这样,从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并且加强农机维修规定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才能实现我国农机维修网点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并提高农业机械维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立岩,韩玉福.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的措施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03 

[2]袁守斌,徐 莉.依法推进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健康和谐发展[j]山东农机化.2007.12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机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对农业机械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针对新的形势,分析了当前新疆职业教育农机化专业中存在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专业地位、质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应对这些问题必须面向市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以改革采迎接挑战。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已全面迈入以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时期。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农业机械化在内涵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农机化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改革和创新农机化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农机化技术人才,以适应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1 当前职业教育农机化专业存在的问题

1.1农机化专业地位没有真正确立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所认可,但由于传统和习惯,农机化的专业地位在新疆地区还没有真正确立。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原来大多设有“农业机械系”或“农业工程系”。但由于近年来,招生和就业一直困扰着整个农业工程学科,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多年办学的基础上。以农业工程这一工科专业为生长点,不断拓宽学科领域,生长出众多的工程学科,如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交通机械等属于工学门类的专业,虽然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学科的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的名称不相符,使得真正的农机化专业逐年萎缩。同时许多农业机械中专学校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或与其他院校合并为综合性学院,或升格为高职学院,中专层次能保留的只是少数。阿克苏地区农业机械学校2002年3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阿克苏地区原农业学校、财贸学校、卫生学校、文化艺术学校和体育运动学校六所学校合并组建成立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为发展拓展新专业,原农业机械学校合并后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水利系,农机化专业作为原主打专业现已基本停止招生。截止目前,全疆各地州农业机械中专学校中已有昌吉、博州、伊犁、阿勒泰、哈密、阿克苏、和田转制或合并,农业机械化专业的调整和削减过于集中,对新疆今后农机化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1.2农机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定位不准

在对农机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各地虽做过一定的探索,但主导思想仍定位在面向农机事业或企业单位,培养技术型、管理型干部上,这与目前农机化的服务范围、形式和岗位群是不相适应的,也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不相符。随着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管理和执法功能的加强,新疆对农机化人才的需求将出现新的变化,特别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面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以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新疆职业院校与目前农机化的服务范围、形式和岗位群不相适应,从而满足不了农机化发展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逐年下降。

1.3农机化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难以满足社会对农机化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课程涉及范围太窄,与新疆农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机采棉技术、园林业生产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畜、禽集约化饲养与草原畜牧业机械以及与农机化市场相联系的农机推广与销售、农机信息化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能力都相当缺乏,这样的课程设置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相适应。

1.4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教学内容方面,以我校农机化专业所开课程为例,专业课程,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全国农业学校统编教材,内容较陈旧,南方、北方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这与农机化的地域性是相矛盾的。地域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机化服务的内容也不同,教材内容只有充分考虑农机化服务的地域性,才能构建符合当地社会需求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教学条件方面,农机化专业的实验室存在以下问题:①可供使用、操作的农具太少;②由于农业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原有教具已不再适用。③农机维修与故障诊断的实训环境太差;④校外实训基地不够稳定;⑤开发和应用农机化服务方面的教学软件太少。

    1.5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

人才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多年来,各高职、中职院校农机化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了一定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机化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在农机行业工作,他们在农机管理、培训、推广等工作岗位上,相对非专业人员具有明显优势,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各类新型农机在农村广泛应用,他们又普遍感到知识的不足与滞后。通过对近年阿克苏地区农机学校农机化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在学校虽然学到了一定的农机化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维修等技术水平较低,动手能力差,遇到实际问题难以及时解决。

(2)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农机化发展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教师的知识更新跟不上农机化发展的步伐,导致毕业生所学知识与实际不相适应,面对大量新机具、新技术束手无策。

(3)因课程设置的原因,学生对农业生产过程缺乏了解,农机应用与农艺脱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的管理与应用。

(4)学校对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做得不够。因基层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校培养知识面广,适应力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人才。

2 采取的措施

2.1确立人才市场化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配置同其他资源一样,将通过市场来配置。因此当前必须转变理念,确立人才市场化观念。凡是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就是职业教育应该培养的人才;应该围绕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知识结构,不应拘泥于原有的传统和观念。当然,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培养目标的确立应有预见性和超前性。

2.2调整农机化专业的课程设置

目前设置的农机化专业仍以种植机械为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机化专业人才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就应以广义农业为服务对象。农机化应从过去侧重的种植业和田间作业机械横向发展到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机械化,纵向扩展到农副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及销售的机械化,这就需要各种各样的工科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使农机化专业的毕业生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应适当增加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和设施农业等相关课程。

2.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新型农机技术和机具的不断出现,现行教材总体上与农机化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学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组织教师编写有关的实用技术教材,赋予老教材新的信息,合理增删内容,增加应用性课程,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培养。

篇(6)

[关键词] 农机化 发展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2-0218-01

说过: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当前,建水县临安镇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随着建水优先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的确立,临安镇城市化发展的快速推进,临安镇的农业及农机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能够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于一个农机工作者来说很是值得思考并为之努力。

1 临安镇农机化发展状况

临安镇自2003年7月实现三镇合一以来,共有国土面积358平方公里,15个村委会,111个自然村,262个村民小组,14个社区。全镇有户籍人口50122户165954人,其中农业人口92795人,占63.6%,全镇有耕地面积65515亩,机耕面积达310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7464.56万瓦特,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4台,小型拖拉机160台,农用排灌机械4483台,1540.42万瓦特。共有农机户2161户,农机从业人员2189人。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加强,实现坝区、半山区排灌面积达80%以上,山区实现排灌面积50%。随着农机具数量的增加,农机作业量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 当前临安镇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临安镇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乡镇,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受自然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机化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还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

2.1 主要农产品的种植仍然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

由于人大地少的原因,主要农作物如:水稻、蔬菜、水果等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水平低。水稻是我镇种植面积最大、单产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但水稻机收水平100亩都不到,机械化栽植水稻面积基本没有。蔬菜、水果的栽种收获大多停留在人力和畜力生产的低层次发展水平上,生产效率不高,实现不了规模经济效益。

2.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因素影响

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只有农业劳动力因转向非农产业而不足时,才适宜推进农业机械化。由于临安镇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城镇吸纳不了进城农民,再加之大部分农民乡土情结严重,不愿离家打工,农业劳动力向三、三产业,向发达地区的转移十分困难。

临安镇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大多数农民仍停留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发展阶段,土地向公司、种植大户、专业户流转的步伐很慢。土地流转不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也就转移不了。

3 加快我镇农机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建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临安镇农业经济规模和产值又占全县的半壁江山,临安镇农机化的发展程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机部门应牢牢把握住这个机遇,强化农机在大农业中的基础地位,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线,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突出“兴机富民”,着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3.1 对农业机械化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继续发展水稻、蔬菜,经济林果产业。从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农机动力增长转变为向增加作业机具、配套农具倾斜;由侧重于大型农机具增长转变为向中小型农机具倾斜;由单项作业机具的增长转变为向复式作业机具倾斜。

3.2 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条件。应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坝区,如城郊、永善等村委会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开展土地流转,逐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机械化实施创造条件。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推广、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和开展跨区作业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大户、机具租赁和技术服务公司以及其他农机服务中介组织,逐步形成新型的农机服务产业链。二是积极引进推广实用、经济、高效的中小型农机具,以适应我镇的农田水土情况,使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尽快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以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为我镇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进而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合谐建水打好基础。

4 结论

笔者在论文写作期间实地走访了临安镇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县农机全作社,专题就上述所提的发展对策进行了调查了解,得出了以下结论:

4.1 农业机械化的结构调整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在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4.2 农机小型化的发展对于提高广大农村的机械化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 谢辞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升明,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篇(7)

论文摘要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在青海省互助县的实践状况,分析了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对策措施。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是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我县逐步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取得了成效,为大规模实施保护性耕作积累了成功经验。

1保护性耕作在我县的实践

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处,平均海拔2700m,年平均温度4.6℃,年降水量450~550mm,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植被生态环境较为薄弱,农田、水蚀风蚀严重,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能力低下。由于灾害频繁,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近几年,我县进行了免耕、深松、覆盖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县政府的支持下,我县农业部门在农业区设立了长期试验区,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认为保护性耕作适合我县县情,具有显著的保土、保水,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抑制农田地表扬尘,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加农民收入等优点。为了加快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进程,我县启动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这标志着我县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县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具有以下特点:①政府重视和推动。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攻关、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分别列入相关的计划和项目中予以支持,县政府将保护性耕作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制定了规划、实施计划和政策措施;②实施区域和应用对象正逐步拓展。保护性耕作的应用区域由农业区向农牧交错区扩展。应用作物由小麦、油菜扩大到杂粮、牧草等,逐步形成多种技术模式;③技术培训形式多样,宣传工作有声有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农业局结合当地情况,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现场演示、示范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不但提高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程度,而且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还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机具还不配套。急需填补空白,已经研制出的部分机具适应性不强,性能不稳定,有待改进完善;②农艺不配套。如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灌水技术、施肥技术、杂草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的研究较少,不能有效指导生产;③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推广尚难,适合农村实际的推广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④部分关键作业机具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不高,机具选型上不能满足坡地作业要求。

2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

(1)保护性耕作是保护农田、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保护性耕作通过深松少耕、地表覆盖,可以增加天然降水入渗,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增强抗旱节水能力。多年的试验表明,在我县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保水、保土效果十分显著。

(2)保护性耕作是防治土地沙漠化和治理沙尘暴的重要途径。我县是沙尘暴发生严重的地区,是沙尘暴和浮尘天气的主要尘源,来自于不合理开垦的土地和过度翻耕的农田。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残茬覆盖,可以降低地表风速;作物根茬可以固土,秸秆可以挡土;土壤水分的增加,增强了表层土壤之间的吸附力,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3)保护性耕作是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实行保护性耕作,一般只需要秸秆地表处理、深松(每3~4年1次)、免耕施肥播种、除草、收获等,比传统耕作工序减少一半以上,效率高,能耗低,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另一方面,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粮食增产和生产成本降低,使农民收入增加(一般为20%~30%)。据统计,小麦平均增产138kg/hm2,油菜平均增产144kg/hm2。

3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对策

(1)坚持政府推动方略。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在政策和投入上加大补贴。同时,对机具生产和机手作业服务实施减免税收和农机用油优惠等政策。

(2)坚持长期示范宣传。通过开展宣传培训,建好核心示范区,引导农民自觉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

(3)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技术体系。在借鉴发达地区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农机农艺结合,借鉴与技术创新结合,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

和配套机具,是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针对具体地区的自然条件、种植制度、经济水平开展适应不同类型区、不同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病虫草害防治方法、配套机具等方面的试验创新,逐步解决当前示范推广中的机具、植保、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等瓶颈问题,并加快技术的组装、集成、配套和示范,支持和保障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广泛应用。

(4)做好免耕播种机的开发、生产。在大面积推广之前,应首先解决免耕播种机和除草剂问题。随着保护性耕作向不同作物、不同区域扩展,对免耕播种机的种类、质量等都会提出新的需求。必须加快研制、筛选大批性能可靠、适合我县县情的免耕播种机和其他机具,组织好生产供应,以适应保护性耕作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