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2: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及时掌握一手资料是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工作者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内容。观看体育直播成为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媒体出现后,网络直播因其快速、直接地传递体育信息,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电脑的普遍使用和手机的随身携带让网络直播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提高了体育赛事和体育运动的关注度。移动媒体重播和转播当前快节奏的生活让学习和工作的人们时间越来越少,守在电脑网络前观看直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新媒体的全时性和全区域性的特点,使体育赛事可以通过手机或移动电视重播和转播方便大众了解和观看。手机节目查询与预报当前获得体育资讯的途径增多,加之新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形式使都市人抓不住体育信息的重点,漏掉许多体育赛事。而体育赛事的预报与体育节目的查询功能,为人们提供了最新体育赛事的大体情况,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节省时间的同时,保证了观看质量。
二、媒体以其影响力逐渐将体育赛事融入到体育教学
当前体育教学的重点就是按部就班的固定教材学习,普遍体育动作指导,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等内容,毫无新意,学生毫无学习热情。新媒体时代,手机、平板等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大学生们更愿意用通过这些触手可及的工具体会社会的变化发展以及获取信息。以电脑、手机等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的适时出现,使体育教学有了新的发展。设置观看体育节目的课程安排,增强学生的运动热情当前通过手机、网络媒体观看体育节目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娱乐休闲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将观看体育节目考虑在教学计划之内,并且通过多媒体网络组织学生观看直播转播节目。以课堂的形式观看体育节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从体育节目中感受体育的乐趣,主动投身到运动锻炼中去。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媒体体育报道的评论教师为学生搭建评论和交流的平台,组织网络热门体育信息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是面对面与教师交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发表引导性的评论,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新闻、正面回应体育赛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评论体育报道,也可以了解其他人的评论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学校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直播提供场地和条件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使他们不满足于观看重播或者是转播,但这些赛事比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NBA等世界性的比赛,由于存在地域和时间差异,直播时间和效果会受到很大限制。新传媒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又使体育赛事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大大缩减,体育院校应为实时直播体育赛事提供夜间场馆开放,允许学生们观看直播,并且将其加入到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不会因为熬夜看比赛而影响学习,还能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媒体以其号召力逐渐将体育运动融入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的响亮的品牌之一,政府通过新媒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运动健身意识增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广泛传播,民众通过新媒体交流体育知识和健身经验,号召全民健身实践,增强全民的健身意识。运动场所、时间的不受限制广场舞的兴起是新媒体时代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标志。广场舞将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完美结合到一起,新媒体出现将小范围的娱乐活动扩大到全国范围,引领了全民健身的一股热潮,使全民健身不再受运动场所的限制,空地、公园、广场等都成为了健身锻炼的场所。这种配合音乐的广场舞又成了一种宣传,工作之后走入公园或自家小区,跟着音乐节奏随时随地进入运动状态,达到健身的效果。
体育指导人员的共享以往的运动健身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体育运动的健身效果不明显,新媒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体育信息的传播更能够指导健身实践,使每个人可以通过媒体的指导,自助运动健身。竞技体育的专业教练员、运动员或者是高校的体育教师、学生都可以录制运动健身的视频,公布在网上,人们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或者下载免费观看,这样不仅能保证健身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还可以增加学习效率,避免时间的浪费。体育项目的丰富完善以往人们的思维局限在游泳、跑步、球类运动、健美操等这些运动健身项目上,认为这样的项目才是运动健身项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知识得到极大的丰富,媒体宣传力和号召力使全民健身不仅仅局限在这些体育运动项目上。除了广场舞和排舞大受欢迎以外,网络健身馆的出现也是新媒体时代引领全面健身的重要方式。网络健身馆具体是通过互联网运用三维动作视觉识别跟踪技术,与个人运动特点相结合,加入娱乐元素进行个性化的健身项目设计,通过网络在线互动参加运动健身项目。这种运动方式不仅科学环保、经济便利。此外,牵珑球或是室内壁球是网络媒体出现后受到大家关注的,作为室内球类运动,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家,一边观看网络视频一边学习,无需专业人员指导。
四、总结
经过长时间实际锻炼,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在冬冷夏热和疲劳的耐久跑练习中还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耐久跑既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又要求有一定的耐力,因而在教学力要紧紧抓住速度、耐力这个主要矛盾来安排教学。采用短跑、论文中跑和超长段跑(包括野跑)以及其它形式的练习。
从生理角度分析,耐久跑成绩取决于人体在活动中摄取外界空气中氧的水平和无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100米跑无氧代谢占50%左右,有氧代谢占10%左右。
500米跑无氧代谢占60%左右,有氧代谢40%左右;1000米跑无氧代谢占5%左右,无氧代谢可以提高血液中碱贮备量,从而可以中和无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乳酸,提高中枢神经在弱酸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反复多次的最大强度练习,能增强人体最大负荷能力,提高速度。但短跑又会产生不利的一面,过多的强度跑,人体本身会产生大量乳酸,酸碱度失去平衡,导致肌肉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疲劳无力。
反复多次耐久跑练习,可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机能水平,而且掌握了运动时要适当加深呼吸深度的方法,最大摄氧量水平升高。但单纯练长跑容易制成慢定型,这就要求我们变换练习方法和内容,采用短、中、长距离练习,有利于提高速度耐力,克服无氧和有氧代谢练习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提高耐久跑练习水平的重要手段。量和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在练习时要根据中学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总的负荷不能太大,1000米跑时,一开始应是匀速跑,在300和400米时开始冲刺。
鉴于上述理论基础,在具体教学中,要首先对学生讲清耐久跑的意义,讲清耐久跑中出现“极点”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注意掌握适宜的量和强度,同时在教学中要身体力行,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初一时,通过学习原地摆臂,体会摆臂与呼吸的结合,先学习小步跑,再由小步跑转入中速跑,注意跑与呼吸结合好。适当加一些高抬腿跑、后蹬跑,连续单脚跳等辅助练习。
随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不断改革及发展,学校体育以“快乐体育”为主题,掀起了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作为体育教学的辅助手段和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下的体育运动发展中已经被广泛采用。体育是人的肢体运动,音乐则关乎人的内在情感和心理运动,两者从不同方面共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音乐是人们表达、抒发和寄托感情的艺术,它影响着人的情绪,也能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强弱,影响着体育教育新的改革前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选用正确的音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练习水平和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1.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把音乐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得到肢体的锻炼,还能受到音乐的感染,促使美育教育进一步融入体育教学中,让两者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田径在教学大纲中属于难度较大、内容枯燥的项目,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播放一些合适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有趣、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
2.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练水平和效率
体育课开始时,播放一些节奏轻快的音乐,能促进学生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从而更快地进入到高强度的练习中去。在课堂的基础部分适时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和运动节奏相匹配的优美旋律,能促使学生运动中枢神经的进一步兴奋,减轻疲劳感,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运动,大胆展现自我。在完成强度和密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后,再运用轻柔舒缓的音乐进行肢体伸展和放松,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完全释放,尽快消除疲劳感,恢复正常心率。把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气氛活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要我学”转换成“我要学”,也就自然地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选择
体育教学所选用的音乐应当内容健康、节奏鲜明,而且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音乐的运用要与体育教学的内容、教材层次、学生学习程度以及音乐风格等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违背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科学、合理地把音乐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中学到技术技能、锻炼身体,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1.不同年龄段对音乐选择的区别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尽可能选择符合其年龄层次的歌曲或乐曲,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实效。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重点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要求其掌握所有动作和技术。可选择一些清新欢快的儿童音乐或歌谣,例如收视率高的动画片插曲等。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叛逆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选择一些健康向上、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高中阶段的学生逐步成熟,应注重意志品质、体育精神和终身锻炼等习惯的培养,可选择部分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蓬勃的朝气。而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段。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对他们身体素质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并朝着理想努力拼搏、奋斗。对此,可以选择一些表现努力拼搏、积极奋斗的音乐。
2.不同的教学内容对音乐的选择
在一堂完整的体育课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要求,因此在各个环节要根据运动生理、心理的不同来对音乐进行筛选。本人在某高中的一堂体育课中(练习密度:40%—70%;强度指数:1.2—1.8),对不同班级的300名学生做了心率监测,在不同的环节中算出平均值,得出了一节课中不同内容的心率变化曲线,目的是科学选用不同的音乐进行课堂教学。
(1)准备部分: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整堂课的引入部分,它使身体迅速由安静状态进入到运动状态,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这时音乐的选择必须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听觉,使学生快速兴奋,让身体每个器官都活跃起来。如慢跑、徒手操等常见的准备活动使用的音乐应该为韵律感强、有稳定节拍感、节奏较快的二拍子音乐,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节拍强弱的辨别力和对特殊重音变化的记忆力。为了明确调性感觉,我们常常选择具有明亮色彩的大调式音乐。在配器上选择明亮而内在的和弦织体,让学生头脑中的内在和声感与音乐音响感统一,从而让音乐去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进行准备活动,让声态、形态、动态、空间态等和谐一致。这部分音乐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有改善作用。专门的准备活动,就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地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音乐。目的是促进学生大脑皮层的进一步兴奋,让心率达到每分钟100—120次,对基础部分的学习进行铺垫式的诱导。
(2)基础部分:这部分是课堂的重点,应选择节奏感强、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注意的音乐,这样能使学生在音乐声中振奋起来,尽快克服生理、心理上的惰性,从而自觉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心率达到每分钟140—180次,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选用DJ、摇滚音乐等节奏鲜明、动感十足的音乐辅助教学。基本教学阶段其实对音乐的选择没有严格的限制,无论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单拍子还是复拍子,总之要选用符合教学内容和体育项目的音乐。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选择上要符合本次课运动的心率和机体运动的特点,动感十足的爵士乐、圆舞曲或波尔卡等西方古典音乐走进课堂,就不失为一个理想而雅致的选择。这些舞曲形式的三拍子音乐以“强弱弱”为基础律动,虽然比不上富有强弱规律的二拍子规整、易记,但颇有流动感、飞扬感。适合同学们两两或多人协作性的运动。笔者曾做过多次对比试验,当选用速度快、情绪热烈、风格优雅华丽的舞曲如《溜冰圆舞曲》、《多瑙河之夜》时,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优美的氛围,又能让参与者感到活跃。张弛有序的音响使他们乐此不彼,动作轻盈敏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选用二拍子或者由它复合而成的4/4拍子的音乐时,我们会有意识选择旋律较短且多次重复,并在强拍和次强拍拍位充满着强有力低音元素的音乐。
(3)结束部分:经过较高强度和密度的体育锻炼,学生的身心都会有疲劳感。而传统的体育课只注重肌肉的放松,没有对紧张疲惫的心理进行放松。为了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感尽快消除,结束部分应播放一些旋律优美、舒缓的音乐来放松紧张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率降到每分钟80—90次。这个部分的音乐应该以古典音乐和轻音乐为主。笔者曾在教学中播放声乐曲体裁的艺术歌曲,做了很好的尝试。这种起源于18、19世纪欧洲的抒情歌曲体裁,用人声独唱和钢琴伴奏为诗歌配乐,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这类音乐恬静、舒缓,在作曲上统一、平稳,内在的音调又不呆滞。单纯而富于想象的音乐性格,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稳定情绪,放松身心。
3.不同教学内容对音乐的选择
在对音乐的选取阶段,要注意音乐的情绪与动作风格相统一。音乐的选取也要符合教材大纲的内容,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毫无针对性地使用。音乐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影响重大,激昂的音乐能提高人体兴奋性,而优美舒缓的旋律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所以,体育教师在授课时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音乐,使体育教学得到更大的发挥、收到更好的实效性。
4.不同民族文化(民族学校)对音乐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各省地市州都有民族学校。针对这些民族学校和代表性体育项目,应该选择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比如可通过课本知识传授、开展烟盒舞课间操、文艺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和认识彝族烟盒舞少数民族文化,这也是传承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三)音乐在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现有的课间体育活动的试点及普及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学校大多突破了原有课间操的模式,在做好眼操、广播操的基础上,还引入了学校的自编操及小型多样的体育游戏。课间活动将锻炼、娱乐、放松等功能融为一体,把原有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变为年级、班级、项目、场地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了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玩起来、乐起来,从而消除了学习的疲劳感,使身心得到愉悦与放松。音乐与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使得课间练习增添了活力与生机。音乐是课间活动的行动信息,相关研究表明,一定频率的声波会使练习者的脑电和肌电等指标产生相应变化,进而使人在生理、心理上想要主动参加运动锻炼。音乐的主体是情感,因此,音乐不仅仅作为活动引入,使肢体运动和音乐相呼应,还使整个课间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在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中,应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应用音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又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并调节学生运动负荷和心率曲线。
二、学校体育对音乐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体育对音乐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前学校体育的各个部分,都有各种音乐的大量注入,这就向音乐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音乐有针对性地不断创新,并且在音乐的创作中要结合运动生理、心理等学科,实现节奏、旋律与机体活动特征的有机融合。艺术性学校体育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等,就要求音乐的旋律、节拍和动作的完美结合和相互辉映。这样的结合拓展了音乐发展的新领域,促进了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二)学校体育对音乐专业学生的辅助作用
一、构建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原理和方法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作风是其专业知识、思想品德和工作能力等素质的综合反映,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品行的认可,学生的良好认可是保证师生良性互动的前提。体育教师既要用正直、诚信的高尚品德感召学生,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二)寓教于乐,让体育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面临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很好的调节学生的身心状态,有助于他们消除疲劳,改善精神面貌。一方面,教师要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感受成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身心健康效益。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宽松的个体发展空间,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和独立人格。(三)因材施教,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差别。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探索适合中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科学安排运动负荷,传授使用正确的运动技术,让学生学会最符合自己特点的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了解学生在身体素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激励、唤醒、鼓舞作用,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增进学生健康。(四)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做到语言生动亲切、教法灵活多样、动作规范到位,在课堂中充满情感交流。其次,教师要随时客观分析影响体育教学的积极、消极因素,要懂得“放大”优点,“缩小”缺点,理性看待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信任学生,让学生获得自我认同感,提高自信心。第三,教师对学生要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激励、理解和尊重,达到师生间人格平等、和谐教学。这样学生才会怀着愉悦的情感与教师沟通、交流,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五)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主动自发地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认识并改善自己的行为,学会如何与同学相处,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归属感。另外,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探求真理、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师积极引领学生思考问题,耐心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共生出新的知识价值,使师生共同进步。(六)创设情境,使体育课堂更富活力。教师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形成更深厚、稳固的友谊。例如,在足球踢准教学中,利用情景创设,充分给学生自主选择和创新的机会,开展个体表演、小组合作、团队比赛等,不但可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学生还会想象创造出多种踢球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技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优化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建议
(一)紧随时展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独特的个性和多方面发展需求的人,是学校教育的重心。教师要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紧随时展需要,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调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调控把握高效课堂。教师在体育课上,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运用个人的综合素质对课堂进行调控,整体把握体育教学进程和课堂结构,不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而且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品质得以完善。(三)充分利用多种互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利用多样的互动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术,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四)找准师生互动关键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为达到理想的师生互动效果,教师要明确三个关键点,即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探究点和思维点,教学设计时,教师对课堂需有清晰、理性的预设,对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互动方式要能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并兼顾学生自身特点。(五)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优化师生互动效果。建立健全合理的师生互动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优化课堂师生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还可以促进教师总体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评价时,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进步情况和内部自评等综合评价;教师则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积极对待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作者:孙艳单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四中学
1.1、符合新课改的需要
以往在进行大学体育教学的时候,课程内容局限性比较的明显,过度的重视学生技能的练习,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不够重视。现在我国改革创新了集体项目的教学模式,俱乐部模式、选项体育课等都运用了起来,这很好的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并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此外,还能够很好的将现代体育教育理念体现出来。拓展训练的应用能够很好的把大自然和学校结合在一起,对我国的体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建设,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拓展训练是真正符合高校体育发展以及学生学习需要的。
1.2、重视学生本身潜能的挖掘
拓展训练是在户外进行的,本身便是体验式训练,不但重视老师知识的传授,还对学生的感受学习非常重视。大学体育的拓展训练对学生的潜能挖掘非常重视,其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以往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足。在将来的发展中,技能和知识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意志。而拓展训练便做到了这一点,不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还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团队和集体的作用。
2、在大学体育教学的时候,进行拓展训练的策略
2.1、做好项目内容设计
以往高校在没有将拓展训练运用到大学体育教学中去的时候,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方面也没有经验。在应用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方面比较多。比如说需要对教学机构、课程内容设计以及管理模式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保证在进行课程开设的时候不被动。若是校区比较小,还可以将周围的公园和广场利用进去。在高校体育中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主要项目包含了两种,分别是综合素质训练以及基本素质训练。进行基本素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极限以及自我挑战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本身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沟通方面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素质训练的时候,主要通过体验性模式和模拟情境,并根据室外和室内的环境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不但有共同性还有明显的针对性。并且还应该根据环境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2、做好组织管理
首先必须完善管理机构,拓展训练本身的综合性比较强,并且其基础是体能,课程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的多。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在进行高校体育管理的时候,机构都比较的单一,很难满足实际的需要,所以必须根据需要进行管理机构的完善;其次,应该做好安全管理,在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必须进行安全保护器材的配备。在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也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危险。在进行野外项目开展的时候,必须对环境进行了解,保证选择的地点能够真正的满足训练内容的需要。并且,在训练前,老师应该将实施的办法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告诉学生。最后,还应该增加经费方面的投入。在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需要的投入不是很多,在进行器材选择以及项目投入的时候,都应该根据项目设计来进行。
2.3、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
只有老师本身的专业素质能够满足拓展训练的需要,才能够保证大学体育拓展训练的有效性,所以必须做好师资方面的培训,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相关的知识,在训练的时候,老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将其需要和教学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3、结语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要以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主,即教师通过亲身示范或口头表述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各项体育训练,训练形式和内容表现为枯燥单一。当前大学生已经进入90后时代,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也容易被吸引,体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自然很多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排斥。当前体育课堂以“动”为主,即学生体育训练活动占据课堂很大比重,但是作为体育训练而言,理论知识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公共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探究创新型、趣味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就是公共体育课程中较为新颖也容易被学生接纳的教学模式。
2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含义
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就是指在体育课堂中,将与体育相关的影片、视频及动画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广大学生观看,通过对体育影视片的欣赏,了解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以便在实践过程中更有方向性。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而影视作品作为有广泛受众基础的媒介,学生在接受能力和程度上都比较强,因此体育影视教学模式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也能提高公共体育课程的趣味性。
3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训练为主,在理论知识上教师并没有进行过多讲述,因为授课场地多为室外,因此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主要进行的活动即为各项体育训练,教师并没有对学生如何进行训练以及每项体育训练所涉及的运动学、生理学等方面知识进行讲述和指导,造成学生在体育训练时过于盲目而没有方向感。公共体育课堂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体育运动相关理论知识,在体育锻炼时更有方向性和系统性。
3.1体育教学与体育影视教学的精神统一
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对整个体育活动而言具有领导意义。没有体育精神的号召,体育运动犹如一盘散沙,没有方向而且盲目,体育精神所特有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能够支撑个体完成体育运动,也能让每个个体组成一个团体共同完成体育项目,因此,体育精神的确立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与体育影视教学精神统一的目的在于,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完善思想、健全人格。体育精神是爱国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体育精神的培养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精神的培养不仅促进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更能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2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的原因
体育运动离不开精神指引,学生在体育锻炼时经常遇到坚持不下去的情况,有的甚至半途而废,但是只要学生继续坚持,就能够完成训练任务。体育精神是学生坚持到底的支撑,因此体育精神的灌输和培养非常重要,传统教学模式中,体育真精神的培养通常是通过教师口口相传,效果不佳。但是随着多媒体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电影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体会、培养体育精神。例如影片《阿甘正传》等,除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旨外,影片从始至终都在强调坚持到底的重要性,这样的影片数不胜数,教师可以讲体育影视教学模式融入体育教学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体育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懂得拼搏精神和奋斗精神。
3.3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在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实践中,也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选出学生所感兴趣的影视作品,总而言之就是教师应该做到投其所好。其次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该以传播正能量的优质影片为主,多采用国外优秀获奖影片。学生平时生活学习所接受的思想都是东方教育思想,容易形成惯性,西方优秀影片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对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精神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再次教师可以讲影视作品中所设计的运动项目运用到实际体育课堂实践中,尤其是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的运动项目,不仅开拓了学生眼界,更加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体育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是加强体育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在体育影视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参与体育影视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结语
要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要从教学观念上进行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长久以来,学校与教师都在“体制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进行体育教学,只会一味的关注学生的成绩和体质测试的数据,很少关心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兴趣,总是以数据来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当然测量的结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生的身体状况,但是却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过于狭隘的数据测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成为了发展终身体育教育的障碍。新体育课程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将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在教学评价上也不再单单只有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还包括了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评价和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因为在“应试教育”式的体育评价方式下,体育教师只能更大限度的去追求数据测试的高低,自然就会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需求和发展。但是在新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模式下,体育教师只有转变陈旧的体育教学观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长足的发展和全面的进步。王宝珍等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育教学观念转变,第一要注重身体锻炼和理论知识传授相结合。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第三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第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第五要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总之,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和体育教学发展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进行实践,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转变教学观念是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第一步骤,也是关键的一个步骤,只有在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对体育教学的结构进行科学的划分,才能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学生的兴趣、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目的。
2、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往往关系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和课堂氛围的好坏,可以说,在你一定范围内,师生关系和课堂效率成正相关的关系。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压力日趋增加,学习时间也总是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教学效率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师生关系在这其中就是重要的一环。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不但有着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同时还有这身体活动和生理活动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这种特殊的交往手段来表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身体接触比较多,教师可以通过身体语言的交往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更多的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把学生作为了课堂教学的客体,过于强调了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忽视了学生的兴趣,这种灌溉式的教学观念使得师生关系称为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更会助长学生的逆反心理,这种师生关系是不利于教学的进行的。新课改提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促进了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对课堂进行科学的控制和正确的引导,起到“导”的作用,而学生也不再是一个学习的机器,而成了知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真正了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对此祖晶等人提出了“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他们认为,无论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只有“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才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他提出“交互主体性”在体育教学中有两层含义,首先,体育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其次体育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之间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只有在这种关系下,才能算是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