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闻学毕业论文

新闻学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8 15:02: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闻学毕业论文

篇(1)

论文简介300字左右就差不多了。不足之处可以写由于时间有限还有什么不足的,以后会继续努力的。如果做的时间本来就很长的话就尽量不要写了,免得让老师没想到,反而让你提醒了。你做了一啥东西?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我想问一下我在写论文的时候论文格式如下:一、论文题目二、论文简介(多少字比较合适)三、关键词四、正文1、课题的由来2、研究方案(方法、步骤、材料••••••)3、研究过程(实验、观察的过程.

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是怎么样的?

如果你要,我可以给你我们现在写的论文标准格式(最起码是我们学校的标准)汗啊!我也是在写新闻学的毕业论文。学习了我把我的卖给你吧,我的论文是新闻史的,题目是邹韬奋的新闻活动和政治思想的流变QQ论文主要格式封面,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学院,指导老师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包括:绪论,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参考文献致谢格式一般学校都有模板的,根据模板来就行参考资料:自考毕业论文格式又是怎么样的?毕业论文格式怎么样的毕业论文格式是怎么样的啊?最近开始写论文感觉论文格式听复杂的,老达求毕业论文格式,平面设计专业要写毕业论文了,可是不太清楚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都需要哪些部分,还有格式是怎么样的,最好能从封面说起哈,呵呵,好心人啦.

论文的言下之意及格式

*出版社,2001(三)文稿最后应有附件页,注明作者个人信息,内容见下表:作者基本情况表姓名性别职称 工作单位职务 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请注明本地区号) 传真 通信地址邮编 E-mail 总书记同志4日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热烈反响表明,广大人民群众急切盼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将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以热爱祖国为荣.初中政治论文可选题材及格式硕士论文的具体格式及英文格式论文的标准格式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求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及写作方法山东济南2010年下半年自考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要求及格式要求?

篇(2)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能否顺利毕业的最后一道槛,跨过这道槛就能拿到学位证,这已是中国大学教育沿用已久的传统。传统是经过时间检验流传下来的,既然能流传下来成为传统,自然就有其可取之处,但我们知道许多传统在不断地传承之中会慢慢变得陈腐,不仅失去了原先的优势,往往还会成为禁锢新事物发展的阻碍。

本科毕业论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引导鼓励学生去自我创新,因为论文要求学生在专业领域中有独到的见解,不得抄袭,这会促使学生努力去钻研、发现新事物,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不小的帮助。可是正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所说:要一个本科生在新闻学研究或新闻学史论上有什么突破或是真知灼见,可能么?

要是学生真能够按照论文的要求发现一两种新理论或突破,那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本科毕业生不要发现几百万种新理论、新观点,那这可是难以想象的。社会或科技领域的每次进步都是靠新理论来推动的,一种新理论往往会推动社会向前迈进一大步,因此我们才如此崇拜哥白尼、牛顿这样的发现者。每名本科生都发现一种新观点、理论,那我们的社会估计早就已经突飞猛进,并且是爆棚似的猛进,别说火星,就算太阳咱也敢去。

正是因为这个不可能,所以毕业生为了完成任务,就只好去复制黏贴,将前辈的思想成果换一套马甲就据为己有了,虽然通过了这道槛,可是那又有何实际意义呢?照搬前辈的思想使他们自己的思维受到了局限与禁锢,这样可以说是既没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没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除了复制黏贴的本事。

篇(3)

(一)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修订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10年11月启动,经历了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讨论、媒体单位实地调研、校内外专家反复分析论证等过程,于2014年6月完成。与该专业2006版的教学计划相比,2014版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突出了应用型专业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理论课学时。专业必修课中新增了电视专题片创作、视听语言训练2门实验课,专业必修课中实验课程合计25学分,占专业必修课程总学分(57学分)的43.8%。任意选修课中新增灯光技术与艺术、录音技术与艺术、影视片头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5门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其他实践类课程含专业实习8周8学分,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社会实践2学分,军训2学分,新增课外创作2学分,合计18学分。实验课程与其他实践类课程合计4分,占该专业总学分(168学分)的29.1%。不仅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而且实践类课程的手段,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外创作、毕业设计等也日渐丰富。

(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1.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保证该专业实验课程的正常开设,2003年10月,人文学院筹建了器材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购置了少量摄像机、功放、组合音响等急需的设备。2006年6月,学院正式成立了广播电视实验室。当年人文学院和学院各出资11万元,购买联想开天计算机31台,筹建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2007年5月,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前夕,学院采取应急措施,购买专业摄像机10台,约30万元设备。2008年11月,日元贷款项目索贝编辑机等价值66万元的专业设备到位。至此,前期投入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设备总值已经超过120万元。2011年8月,由该专业申报的采编技术实验室成功获批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下拨的专项资金300万元。2013年12月,项目完成,共新建专业实验室5间。其中,新闻编辑与播控实验室购置了索贝节目编辑工作站、节目上下载及播出控制工作站、节目播出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设备,能够完成新闻采集、素材下载、剪辑制作、节目审核、节目上载、节目播出等一整套的新闻节目制作流程;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拥有苹果影视后期工作站、数据采集工作站、服务器等设备,既可以对虚拟演播室后期生成的视音频信号进行录制和编辑,也能够完成电视节目及广告作品的剪辑、特效处理、包装、渲染等;虚拟演播室主要由主控室和演播大厅构成,主要设备由图形渲染工作站、主控工作站、抠像合成色键器、演播室摄像机、蓝箱、存储设备、监视监听设备和灯光系统构成,并有虚拟演播和实景演播两个功能区,能够满足新闻、文艺、专题等各种电视栏目录制实验和电视节目主持实验的需要;配音实验室有两间,主要设备有录音工作站、配音工作站、调音台、高保真录音话筒等设备,它能够满足所有实验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录音与配音需要,能够提供兼容性高和数字化的高保真声音文件,也可以用于广播节目的录制实验。可以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上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闻采编制作专业的办学条件,而且为相关专业进行媒体仿真训练、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以及课外创作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2.实习基地建设为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学院加大了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2006年11月至2011年7月,学院分别与伊犁州、伊宁市、兵团四师、塔城、阿勒泰、克拉玛依、兵团七师、奎屯、博乐等地的媒体合作,建立了22家专业实习基地。目前,该专业是学院拥有专业实习基地最多的非师范类专业。通过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仅为该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进一步加强该专业与地方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作为一所边远的地方高校,尽管该专业的办学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余年,对于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也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宏观上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已经相对稳定,并能结合本校实际形成自己的特点。就笔者观察,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即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环节结合起来。对于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策划等课程,该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学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与课上、课下的实践实训操作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课堂融入了实践课的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2.实验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即围绕该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以强化学生某项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如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视听语言训练、纪录片创作等。3.专业见习即低年级阶段的短期认知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专业见习。校内专业见习通常是指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新闻网等校内传播媒介的实践活动,对记者、编辑、播音员等工作进行初步的见习。校外专业见习主要指学生利用寒暑假就近在家庭所在地的电台、电视台或其他新闻媒体对媒体工作流程进行观摩、体验和学习。专业见习是专业实习的热身和准备阶段,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学院不作统一安排和硬性要求。4.专业实习即高年级阶段的媒体综合实习。专业实习既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获得的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即将“上岗”就业的一次实战演练。专业实习列入该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时间为8周。在专业实习的准备阶段,一般由院系作实习动员,明确该专业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实习单位原则上由学生自己联系,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院系负责联系安排实习单位。院系按实习生地域分布情况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实习小组,分别选派教师或委托媒体单位进行具体指导。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旨在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针对一些学生单纯以毕业和完成学位为功利目的,拼凑、粘贴内容空泛的论文现象,该专业要求集体开题,严把论文选题关。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媒体尤其是新疆传媒业的实际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毕业论文环节进行改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将毕业设计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大胆地尝试。尽管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评价标准还存在一些缺陷,尚不成熟,但此项举措无疑将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6.课外创作即以兴趣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和创作活动。该专业曾经组织学生成立过摄影、摄像兴趣小组,参与学院校庆、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的拍摄;也曾经依托学生社团,成立主持艺术协会,举办过多届校园主持人大赛;2008年以来,更是连续6年承办了学院大学生校园DV展;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独立创作的欲望。近年来,先后有6名学生在自治区主办的各类主持人大赛中崭露头角;2011年10月,该专业2007级学生刘毅龙拍摄的纪录片《锡伯文化的传承》荣获第二届全国校园摄影作品展示活动DV赛项大学组二等奖;2014年5月,该专业2011级学生迪力亚尔创作的反映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游牧民原生态生活的人文纪录片《游牧人家》一举夺得第九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国际分组赛西部组纪录片类金奖及“科讯杯”第九届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总决赛“最佳音效大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整体观之,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前文所述,该专业自办学以来,在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修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一步深化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也面临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一)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

从2001年开办之初没有1名专任教师,发展到今天拥有8名专职教师,该专业师资紧缺的情况有所好转,且80%的专职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讲师以上职称,专职教师的学历、职称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但8名专任教师中,有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仅有3名。可以说绝大多数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严重缺乏。为避免照本宣科,纯理论背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加以弥补,但因为其自身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往往加上自己想当然的理解,也因此往往与媒体实际并不相符。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内容与媒体实践的脱节也就不可避免。即便是有一定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他们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也往往是依托实验课教程,一般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实验教材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有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的,教师自身缺乏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必然导致学生“创造性”应用能力培养的缺失。由此观之,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是目前直接影响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最为关键和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该专业也曾经倡导专职教师去媒体观摩、见习或进行专题调研,但因为目前学院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只承认学时,即课堂教学工作量或其他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的工作(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等),教师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的主体单一,缺乏与媒体行业的深层次合作

尽管经过十余年的摸索,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实践教学的主体比较单一。高校与媒体行业的交流还停留在依托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层面,缺乏较深层次的合作。与媒体对接、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尚未展开,人才培养脱离媒体实际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相关对策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界的通则和共识是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学用结合。在国外,新闻学专业教师通常要有较长时间的媒体从业经历,很多人甚至认为,新闻从业经验而非博士学位,才是聘任一位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先决条件。但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普遍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高校专业教师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般都是硕士、博士。实际上,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实践经验往往也越少。目前,内地高校新闻院系为解决此问题一般要求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到新闻单位实习或在新闻单位兼职。我院也可以借鉴此类做法,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专职教师到媒体见习或在本地媒体做一些兼职工作。当然,为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考虑将教师去企业(含媒体)观摩、见习、兼职工作等与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一样,折算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总之,采取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气培养既熟悉媒体工作,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专业教师理论与媒体实践严重脱节的矛盾。

(二)积极探索新闻院系与媒体行业协同创新的机制

篇(4)

设想:文学创作可当论文

在这份改革设想中,并没有废除传统论文形式,“愿意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仍然按照传统毕业论文的规范进行写作。”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取消外文文献翻译环节,删减一部分繁琐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表格。

为丰富毕业论文形式,该问卷提出了6项建议:文学创作、翻译、读书报告、教案与参与教学、田野调查报告、社团刊物或公开刊物的。其中,文学创作“作品完成后,在国家正式出版社或正式刊物上出版或发表,可不需要进行自我理论陈述,但需要由学院认可其真实性;作品没有发表,学生应对作品主题、形式、写作等环节有一定篇幅的理论陈述。”作品形式包括中、长篇小说,长诗或组诗。

有些形式只适用于某些特定方向。

如田野调查报告就适用于文学人类学、汉语言文字方言调查等方向。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操作

胡灵(化名)现在是对外汉语大二的学生。她说:“我们都赞同将论文与实践相结合,老师们提出的改革设想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个人考虑选择教学参与的形式来作为毕业论文。”

但大四学生张东(化名)则显得有点无奈了。他说:“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支持论文形式多样化,但即将面临提交毕业论文,目前还是只有传统形式是比较可行的选择。”相对而言,传统论文形式对大四学生来说,操作起来会简单一些。

篇(5)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西安翻译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3人,外聘兼职教师7名。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大多数任课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对社会实践和采编技巧的操作相对陌生,这样就出现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的局面。

2、硬件设施配套相对滞后

由于专业本身具有较强技术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学应当更加侧重实践操作层面的培养,该专业一般需要专业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教学器材相匹配,且需要专业实训室,目前尚无专业实训室加以配套,导致新闻编辑与制作等课程难以真正走进实践层面。

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由于上述师资偏重理论性、硬件配套不完善的主客观原因,导致该专业教学模式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课外实训课程、试验室操作课程难以开展。

4、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和合理。理论课比重偏多,实践课较少。

二、改革方向的探索

1、根据职业化教育的目标,合理分配课程教学比例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性较强,(比如需要具备新闻采访能力、 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编辑制作能力、 新闻策划能力、重大新闻直播的能力、口头报道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和课程性质来合理分配学时和学分,建议将60%-70%的学分放在专业和实践课上,既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能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扛机器能拍,进机房能编的目标。

2、加强师资配备和教师深造

鉴于西翻院新闻专业师资力量的客观现实,我们首先应当加强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与深造,要求现有专职教师通过自学、参加社会技能培训、购买网络课堂等方式让让老师在现有较强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掌握1-2门新闻采编、剪辑制作、摄影摄像等实践专业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以适应该专业设置的要求,从而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打下基础。另外,可以考虑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引进几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同时要求自有教师参加外聘教师的实践教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达到师资力量的提升。

3、增强硬件设施的配套,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现有教学设施使用效率

针对现有教学设施匮乏的客观现实,学院应当考虑增强摄像机、照相机等教学设备的投入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考虑校园广播站、学院电视台对新闻采编专业学生有序开放,至少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让新闻采编专业学生在校内有机会开展采访、编辑、摄影摄像、影片剪辑与制作、录音与播出等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学院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节省再投入的费用开支,达到一箭双雕的良好效果。

4、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1)课堂教学适当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简短的电视新闻,新闻奖获奖作品,帮助学生记者的写作角度、写作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进而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了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针对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学生可以模拟现场报道,然后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通过这种现场实训的方式,不仅能让课堂更加生动,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也能更加精彩,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2)更加重视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①要让案例教学始终贯穿于在《新闻评论》、《电视节目策划学》、《新闻作品评析》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搜集整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优秀电视作品与电视节目,特别是在讲授《新闻评论》、《新闻作品分析》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新闻1+1》、《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等节目以及新闻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主持特色,节目成功要素等,此外,在讲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如《华商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②情景模拟教学。在《电视节目策划学中》,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是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一些优秀节目,再结合具体情况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谈话节目中嘉宾和主持的节目形式,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后期制作技术,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很好结合。③外出写生。比如《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这两门课程,到了大二下学期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南五台、周至沙沙河、熏衣草庄园野外拍摄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了风景特色,回来制作的DV作品、照片等也可作为期末成绩及学生实习成果的一部分。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随时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④学生自办媒体实践。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简报等各种媒体(如西翻院的《娱乐E坐标》、《新闻时讯》、《西译青年》、《桃李文学报》、广播电台)都提供了学生良好的展现自我,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比如《报纸编辑学》)广电中心以及各级各部创办的各种刊物的相关工作,也能更好的解决人力等问题。同时,还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各种刊物更有个性。学生进入新闻单位完成实习前,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的有效演练,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敏感力、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这可以缓和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难以协调的问题。充分利用本校媒体资源(西译广播电台和西译电视台等),让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在西译电视台或西译广播电台创办专题节目,每周一期或每月一期,可采访本校知名学者、教授、学校领导、杰出校友等。内容可涉猎时政、焦点新闻、校园文化、学术观点等任意话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采编、主持、摄像等实践能力;新闻专业的教师对此进行专业指导;再次,积极开展校外合作,联络西安电视台、陕西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在这些地方建立新闻教育实践基地。

5、新闻专业实习的调整

对于新闻采编制作专业来说,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实习分为小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中期实习或毕业实习,即使有短期的小实习,往往出现时间短,实习仓促,效果不佳的情况。

小实习针对低年级的新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如可以将大一大二的学生带去电台、报社、电视台等工作单位参观,让他们能直观地感受新闻工作,了解工作大体流程和情况,不仅可以使他们打下理念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寻找自己的方向。

中期实习就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寒暑假的集中实习。学生可以自主或学校联系当地实习基地,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新闻媒体或者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中,这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老师进行采访、写作、编辑、剪辑等相关工作,这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时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比如新闻改革、节目改版等;了解国家社会的就业情况和政策情况,搜集撰写毕业论文及实习报告,为今后学生奔赴新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毕业论文与实习方式的转变

篇(6)

本报讯 (记者 何文宗) 去年,四川大学曾经因为本科论文的大胆改革而引发全国关注,将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改革问题一拳捅破。近期,四川大学发出《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将在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的学位(毕业)论文抄袭之路斩断,只要超过200字的引用没有注明出处,作者就算“剽窃”。此举再次在校内引发热议。

治“剽”招数

剽窃认定

引文超200字未注明出处算抄袭

最新的办法定义的论文抄袭和剽窃为同一概念,指把他人具有著作权的内容原封不动或虽改变形式但未改变内在本质,而在本人的论文中据为己有或采用他人成果时不注明出处的行为。“连续引用他人作品超过200字而没有注明出处就算抄袭。”该校相关老师介绍,原文复制或通过改变词语顺序超过本人论文的15%,将文献直接翻译或在其中改变字词顺序等用于自己的论文中且字数超过论文的15%,照搬他人论文中的实验结果及分析没有说明借鉴来源等,都算抄袭。

审查手段

人机结合审查指导老师负连带责任

根据最新的方案,所有学位(毕业)论文在提交答辩前,都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查和人工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者才能参加正式答辩。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为校内审查的最终认定机构。

“如果是已经毕业离校才通过其他途径发现的当事人,学校可将调查结果寄送当事人单位,并按照规定撤销在校获得的证书和称号。”学校相关老师介绍,当初负责指导的教师在学生的论文出现剽窃后,根据情节轻重将受到处分。

各方声音

学生

老师“剽窃”怎么处理?

“我们倒是很欢迎,现在抄袭太普遍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是对的。”四川大学法学院在读硕士小李说。

另一位同学则认为,学校应该明确,对老师们的“剽窃”该怎么处理,“学术行为端正的根本在于老师的学品要正,我强烈要求,学校尽快出台针对老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

教师

也是对老师的挽救

针对新规定中,指导老师如果没有检查出学生的论文出现剽窃,要负连带责任,该校文学与新闻学院一位姓陈的老师直言:“论文指导老师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老师以前确实有点‘水’,学校出台这个政策也是对老师的挽救,这不仅仅是学生毕业文凭的问题,事关教育的道德和良知。”陈老师认为,要求导师负连带责任,压力和责任更大了。

第三方

处理力度应该加大

成都市政协委员柳长翥认为,高校的学位(毕业)论文是很多人开展学术和科研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如果出现问题,对一个人一生的做人都将产生负面影响。“处理的力度应该加大。”柳长翥委员认为,论文的抄袭牵涉到一个人的道德问题,不容小觑。

同步播报>>>

反剽窃系统的“敌人”出世

早报讯(记者房欣)去年,学位系统开始在各大高校“露面”,意在防止学术剽窃和造假。然而不到一年时间,网上就出现反“反剽窃”系统。“如果你所在学校被列入名单了,那么我提供检测系统,和学校那套系统的检测结果就是相同的。”一卖家提供了一个网页,上面罗列了全国已开通系统的高校,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成都高校榜上有名。卖家介绍,购买者通过该系统,可提前看到毕业论文的“体检报告”,并提供修改建议,“让你逃过学校的最终检测。”

当记者询问检测系统从何而来,卖家只表示“报告结果绝对信得过,你甚至可以等到学校官方检测结果出来以后,再对我的商品进行评价。”

新闻链接>>>

篇(7)

美国的新闻学教育相当普及,全美很多学校设有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随着媒介融合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各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从课程设置、教育方向等方面对新闻学教育体系进行了大的变革和建构。除了继续遵循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美国新闻学教育日趋重视媒介融合教育,注重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培养,强调实践与应用训练,新闻学教育日趋国际化,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为了更加全面地说明问题,本文选取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圣克劳德大学传播与新闻系、北阿拉巴马大学传播系新闻专业、太平洋大学传播系新闻专业等五个不同知名度的新闻学院或新闻专业作为分析和研究样本,以免以偏概全之嫌。

重视媒介融合教育

美国新闻学教育通常采用新闻学和社会、人文学科以及跨学科教学并重的课程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意拓宽学生的视野,重视媒介融合教育。随着数字技术对信息传播形态的改变,社会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受过良好媒介融合训练的新闻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美国新闻学教育紧跟媒介融合的时代步伐,看准发展趋势,新开了很多媒介融合的专业课程,或者在传统新闻学教育中加入了很多媒介融合教育的课程,增加了很多用于进行媒介融合教学的硬件设备和多媒体教室。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下有10多家各类新闻专业机构,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在职记者交流。近年来,哥伦比亚大学还开办了数字新闻塔尔中心(TowCenter),并开始授予计算机科学和新闻学的双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自己一直致力于新闻学教育向多媒体和媒介融合方向的革新与衍变。

美国石溪大学(StonyBrookUniversity)新闻学院开设了很多注重媒介融合教育的课程:电视报道与编辑,电视制作,高级报道/写作/广播、高级编辑与表现/网络、高级数字叙事,音频新闻,数字摄影新闻实验室,在线新闻学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传统采写能力以及多媒体运用的融合。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处于动态中的媒介未来的新闻人,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建设了配备有最新数字技术的“未来编辑部(NewsroomofFuture)”多媒体专业教室。所谓“未来编辑部”,包括采集、文字编辑、音频视频剪辑设备等,并使用一套软件连接各个新闻工作者的电脑,使得新闻资料编制传送一体化。石溪大学很多课程都在这个“未来编辑部”里完成。所有石溪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都被要求必修广播、印刷、在线新闻等课程,并学会如何利用多媒体平台和模式进行思考与工作,然后在最后一学年才可专注于其中某一种媒介的学习和应用。北阿拉巴马大学传播系确立了广播新闻、融合传播、媒介研究、出版与在线新闻、广播电视与互动媒介等专业研究方向,从这些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其对媒介融合教育的重视。

美国和中国在新闻教育理念上有很多差异,其中之一就体现在对教师背景的要求方面。中国新闻教育大多要求教师具备高学历,美国看重学历的同时,更看重教师的从业经历,在媒介融合时代,后者的要求尤甚。由石溪大学新闻学院网站提供的相关资料可看出,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共有教师28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两人,占所有教师的7%;具备媒介从业经历的教师27人,占比96%;来自传媒行业的兼职教师10人,占比36%。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在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美国的新闻学院非常看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并不过分看重教师的学历和学位,这与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有很大不同。中国新闻学教育非常重视学历和学位,将博士学位视为进入各新闻学院工作的通行证,使得中国新闻学教育体系建设出现了种种偏差。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员也全部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包括获得各种奖项的记者、专栏记者、作家、杂志编辑、纪录片制片人,以及数字媒介领域的专家。这些教员全部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全胜任媒介融合的专业教学与支持学生发展的工作。美国各新闻学院近年来新聘用了很多在新媒体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员,与传统新闻学教员一起,致力于培养新型新闻人才。即便原有的新闻学教员,也在向媒介融合研究领域靠拢。美国太平洋大学传播系在2010年招聘教员时,发现应聘者发来的简历中90%以上都号称自己的研究领域是新媒体。

强调多媒介的实践与应用训练

美国的新闻学教育非常强调实践和应用训练,因此,很多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报纸、出版、电台、电视台等领域从业,或进入娱乐、多媒体、广告、公关、外事、文化交流等领域。在常青藤盟校中,哥伦比亚大学是唯一拥有新闻学院的大学,其研究生院是全美乃至全球顶尖新闻学院之一,普利策新闻奖就是由哥大新闻学院主评。该校新闻学院在兼顾传播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偏重新闻实务培训,致力于培养新闻界精英人才,其毕业生拥有最实用的技能,不需要很多的在职训练就能解决重要问题,在美国传媒界备受欢迎。当然,该校新闻研究生院的入学要求也非常严格,它并不看重申请者的语言成绩,申请者将参加该校自设的测试,比如让申请人写出类似《纽约时报》的社论,甚至允许研究生以新闻作品代替毕业论文,其重视实践程度可见一斑。

美国新闻教育在授课环节就已开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未来编辑部”多媒体专业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大部分课程都会给学生进行新闻采集与编辑的时间,你很难区分哪些课程是课堂教学、哪些课程是实践教学。而且,这些专业课基本上都采用小班教学,任课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指导每一个学生,这样就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迅速地提高新闻实践能力,在课上就能实现上手训练(handson)的实践型教育模式。同时,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几乎所有的教员都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其院长霍华德曾担任纽约市长岛《新闻日报》(Newsday)编辑部主任18年,在他任职内,该报有8人次获普利策奖;其副院长马茜曾在CBS工作30年,曾任CBS《新闻报道》节目的高级副总监;其他专职或兼职教员也多数具有丰富从业经历。这样的师资配比保证了新闻教学的实践水平。

美国新闻教育还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实习和实践的机会。石溪大学要求所有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石溪大学的校办报纸、校办杂志、校办网站、校办电台或校办电视台选择其一进行一学期的校内实习。据美国太平洋大学传播系主任董庆文介绍,美国约95%的新闻学院办有一份由学院新闻专业主办的报纸;约90%的新闻学院办有电台;约50%的新闻学院拥有电视台。约70%的新闻学院拥有多媒体教室;约50%的新闻学院拥有广播实验室。还有一些新闻学院办有低功率电台,其信号覆盖范围不到一英里,不受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直接规制。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办有《哥伦比亚观察家日报》(ColumbiaDailySpectator)、哥伦比亚大学电视台、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其出版社更是全球闻名;石溪大学新闻学院拥有一个非常完备的电视演播室;圣克劳德大学传播与新闻系拥有一个UTVS电视台以及KVSC广播电台和KVSC网络电台;太平洋大学传播系拥有一个Pacific2电视台和一个KPAC电台。这些学校媒体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无数的实践机会。同时,石溪大学新闻学院还要求学生在石溪大学所在的长岛,或纽约市,或大纽约区的媒体进行多样化的校外实习,石溪大学新闻学院设一专门教员为实习协调员,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p#分页标题#e#

石溪大学位于长岛,紧邻媒介之都纽约,石溪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有机会到长岛和曼哈顿的媒体机构学习和实习,其毕业生也有机会到CBS新闻(CBSNews)、《新闻日报》(Newsday)、东汉普顿出版社(TheEastHamptonPress)等众多美国媒体工作。每年毕业季,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会举办招聘会,其2011年招聘会有110多家媒体出席,包括纽约时报、BBC国际频道(BBCWORLD)、公共广播网(PBS)等国际知名媒体,也包括TWC本地新闻(TWCLocalNews)、麦德迪斯视频工作室(MederithVideoStudios)等,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新闻学教育日趋国际化

美国的新闻学教育注重国际化合作办学与交流。其初衷有三:一是通过国际化扩大自己的国内国际影响力;二是通过国际化让自己的学生走出去,拓宽自己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化传播人才;三是通过国际化办学、招生为学院和学校盈利。随着中国这些年经济的持续发展,美国各新闻学院都非常看重与中国的合作,日益把中国作为新闻学教育项目国际化的首要合作目标,并为此采取了一些举措。一是派遣一些教员到中国来,与中国的新闻学院建立联系与合作;二是聘用一些华裔作为留学事务管理人员,专门负责该新闻学院的国际合作事务和留学事务,甚至在学校的国际交流学院里专门成立中国事务部,比如圣克劳德大学就有专门的中国事务部,可见对中国的重视。因为有华裔的帮助,美国一些新闻学院与中国的新闻学院建立合作的障碍大大减少,而且双方合作的机会也大为增多。显然,这些举措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几所国内新闻学院建立有长效合作机制。中国学生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为了使留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和生活,该校成立了国际学生及学者服务中心(ISSO),为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服务。

石溪大学新闻学院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都有合作。2009年6月,石溪大学14名新闻系学生参加了石溪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的的暑期“大篷车课堂”之“重走丝绸之路”,两校学生在中美新闻教师的现场指导下,沿着古丝绸之路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和写作,一直到万里长城的最西端——甘肃省的嘉峪关。石溪大学新闻学院不断策划组织赴中国的暑期交流班。中国的新闻专业学生也有相应的赴美暑期班,内容主要是接受美国教授的新闻基础理论培训、多媒体应用培训、考察部分美国媒体。北阿拉巴马大学与国内很多院校都有合作,如贵州大学、海南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虽然都是校级合作的项目,但这里面都包含了新闻学教育合作的子项目。为了争取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北阿拉巴马大学的新闻学教育项目设立了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英文教学ESL课程,其直接目的是帮助中国留学生尽快听懂美国教授的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