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6 03:44: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学创新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一、充分认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之所以重要,除了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为人们所接受外,更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全面贯彻党的素质教育方针,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因此,要尽快彻底地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创新教育,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数学教育新理念。
要做到这一点,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的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人才市场急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一方面,就企业和社会组织来说,创新是其永恒的主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将被推向市场,在毕业生的就业和以后的社会求职中,在人才市场上都要进行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双向选择”,在这种选择过程中,一个人的职业、角色、收入、待遇与地位,乃至工作与生活的空间都会加快流动。毕业生只有在学校深造时,接受创新教育培养和训练,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化时代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展机遇,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二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民族要振兴,科技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没有创造性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机制和创造性的成果。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教师一直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再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教师应该接受这一事实。学生有可能通过其它的途径了解更新、更快的知识。因此,教师也应该由原来知识的灌输者,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教学民主。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和采取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中学;教学创新教育
我国农村教育虽然处于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但是整体来说,其改革进度还是比较慢,并且很多学校在开展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会引进新技术,导致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缺乏保障。我国正处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学校都开始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并且进行数学创新模式的教学,但是由于农村学校的资源匮乏,教师缺乏教学远见,数学创新教育在农村中学校还是难以发展起来,因此,对互联网视域下的农村中学校数学创新教育进行探析对改善农村教育状况有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中学校数学教育现状
1.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当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几乎都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教育的开展不符合当代学生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农村中学校,很多教师都是不具备专业能力并且其整体素质比较低,在教学过程中不懂得更新教育理念,使得农村中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提升。虽然互联网在当今时代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的传播范围还是比较小,很多农村中学校都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数学教学器材和技术,也就难以开展数学创新教育。2.数学教育资源应用能力较低。农村中学校的地域环境一般都比较艰苦,虽然近年来我国提倡对农村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并且国家和政府都出资建设新农村,但是实际上,农村教育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很多农村中学校不具备专业的教师,高龄化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很多农村教师没有接触过信息化教学设备,更不要说对其有多少了解。这种教学状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而不能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部分农村中学校虽然有政府的扶持,引进了信息化技术开展数学教学,但是数学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还是比较低。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等新事物缺乏热情,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导致数学创新教育难以开展。3.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农村中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是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其在课堂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当前农村中学校的一种教育通病。在当代教育中,学生是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培养,这也是数学创新教育的要求。然而很多农村中学校还是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味地按照古板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得到开发,不利于创新性数学教学的开展。
二、基于互联网视域下加强农村中学校数学创新教育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在互联网视域下开展农村中学校的数学创新教育,首先就需要农村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只有具备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教师才能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农村中学校教师要了解当代教育模式,并且熟悉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对其进行运用和讲解,这样才能进行教学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农村中学校,很多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需要对其进行引导,这对教师就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充分适应当代教学的发展。2.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学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在农村中学校建设数学教育资源项目,需要以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学教育资源为基础,因此,学校就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互联网视域下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要求。学校要对教师和学生说明数学教育资源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的优势,让他们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感受其便捷和高效,从而提升其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能力,促进当代教育的“互联网+”模式的发展。3.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作为当代教学的主体,在数学教育创新模式中的学习状况会给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较大的影响。为了加强农村中学校数学创新教育的应用,教师就应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为“互联网+”模式在农村中学校的渗透提供基础。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给农村中学校的教学提供新的机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能够适应创新性数学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农村中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但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其教学模式还是可以进行改变和延伸的,在互联网视域下的数学教育创新模式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起了解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并且要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数学创新教育的开展。
作者:卢亮 单位: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桥头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跟上新课标的步伐,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而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这往往会使学生感觉繁难、枯燥,很难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及潜力的发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它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兴趣,解放个性,让其自由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数学教学的创新和突破呢?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意境,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例如,在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时,可以以生活中的问题为素材,举出学生熟知的实例进而过渡到新知识概念的理解,总结出概念。这样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集中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再通过开放性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课题的引入水到渠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情感教育
在传统的课堂实施中,我们往往忽视其中的“情感”,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其实不然,新的课程理念不仅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而且为了使学生主动学习,还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会带着信心和勇气敢于发表独自的见解,勇于创新。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精心设计的表扬,一个良好的评语都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为商量式、平等交流式的语言,只有在富有情感、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忙”,这种“求学”的境界也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学贵有疑,贵在多疑。学生有了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也就有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这正是求知欲、创造欲的流露。它能够推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去发现,去创新。
对于学生的不同质疑,我们都应给予鼓励,要由衷地欣赏和肯定,并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通过“质疑——解疑——善疑”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多思、多疑、多问,启迪他们的智慧,从而在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
四、营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往往以传播确切的、无可置疑的数学符号、数学命题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是机械地模仿和跟随这样的思维训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摈弃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尊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创造有利环境,这是我们适应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精细就越好,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的观念是一定要改变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生会”变为“教学生会学”,慢慢引导他们自己去总结规律,找出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此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方式,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给他们明确分工,提供足够时间与空间,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我们对学生活动可进行有效控制并及时指导。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交流思想、发展思维,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创新教育中,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教师示范质疑。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给学生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独立质疑的能力。其次,在重难点处质疑。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部分的知识都有重点和难点,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多在此处设疑,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帮助学生各个击破。再次,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有时虽然懂得其中的道理,却时常会感到疑惑,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些疑惑,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二、创新启发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质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一年级刚认识“1”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一般情况下,1小于2和3,但有些时候,1却大于2和3,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吗?”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开始思考。很快,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比赛中,第一名最大!”另一名学生说:“考试时得了第一名就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了。”接着,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大胆发表了不同见解,提出了质疑,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如,在刚接触应用题时,学生并不了解应用题的具体含义,我便用数学活动课去解决。让学生自备一些玩具和水果,并以此为条件编写应用题,学生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创新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其常常将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毫无针对性。久而久之,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或者无限放大自己的劣势,最终便会对学习产生懈怠,学不会也不愿意学。在创新教育中,要求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尊重学生的实际差异,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区别对待,以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如果强行混为一谈,不仅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更会加深学生的厌学情绪。我认为,教师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与学生做朋友,通过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另外,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细致、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做错的原因,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做到了这几点,学生才能更加喜欢教师,进而由喜欢教师转变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最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创新思维 自信心 自主学习 逻辑思维能力
21世纪的世界发展要求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力,但这只有在适当的教育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所以注重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教学任务。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样需要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创造性的发展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例如: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的大小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比较大小。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数数的方法,9往后数6个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认为9在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说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所以15大于9。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十分独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个O,这时15十位上的1比O大,所以15大于9。许多学生对他的想法大为不解,这样做简直就是画蛇添足,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同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吗?于是教师对这位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并告诉其他学生这种方法在同位数比较中用途更大。
2.帮助学生养成自学习的习惯。教师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和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跞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更易于对知识的创新。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新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就十分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图画。正是这些生动的画面、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成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教学“位置顺序”这一单元时,教材中创设了小动物赛跑这一生动活泼、富于童趣的情景。便充分利用这一情境,发挥想象,用一段引人人胜的导入语使每个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今天动物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观看小动物赛跑比赛,并请我们大家当解说员。看,我们已经到了比赛现场,谁能介绍一下场上比赛的情况。”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认真观察之后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比赛情况。这充分证明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开放的教学情境更能够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如教学进位加法时,对其内容进行了重组,通过“小百灵评比”这一活动,由学生亲自数出自己一共得了多少个小贴贴为出发点,引出进位加法的两种题型,大数加小数和小数加大数的进位加法。于是,学生带着这个具体任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计算,共说出了4种算法,分别是:数数的方法;凑十法(包括把小数凑成十和把大数凑成十);想减算加;用小棒摆出来然后再数或者用实物在进位加法板上摆出来。由于学生是带着具体任务学习进位加法的,所以学生的身心很放松,思维上没有任何的限制,较为容易的进行创造性思维,想出了多种计算方法。
4.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为使学生顺利地理解、掌握新知识,进行实用高效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新教材便为学生设计了大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练习进行加工、改造,经常是以游戏、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如在教学进位加法的练习课时,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于是用了三个游戏把整节课贯穿起来。首先是个人抢答赛。老师出题学生抢答或学生互相出题,这个游戏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接着是小组合作争优赛。4人一组,用三个数组成4个算式,比比哪个组想的算式最多。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合作竞争的意识。最后“吃鱼”这个游戏把整个课堂气氛烘托起来,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学习情绪高涨。游戏是这样的,每人一条鱼,。每条鱼的上面都有一道题,只要能大声地读窟镜得数,这条鱼就送给你。不仅要把自己的题说对,还要对其他同学的题进行判断,大大提高了练习的强度。游戏是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的,又提高了练习的时效性。连|节练习课,虽然没有让学生动笔去写,但它的练习强度和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在练习课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深入钻研新教材,充分挖掘新教材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教师要尊重并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疑问,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肯定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启发、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帮助他们逐步从具体的知识中超脱出来,把学习的根本落脚点转移到数学学科的总体结构体系上来,养成他们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1.1 21世纪数学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纪之交的2000年定为“世界数学年”(WMY)。
在历史上是第一次用学科来命名一个年代,其宗旨是“使数学及其对世界的意义被社会所了解,特别是被普通大众所了解。”
在21世纪,数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科学技术之中,在社会发展中也将大显身手,成为构筑当代文明的基石。王梓坤院士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中指出:数学与人类文明同样古老,有文明就必须有数学,缺乏数学不可能有科学的文明,数学与文明同生并存以至千古。数学将是社会变化的有力工具。
数学的确定性,使它成为一种国际规范语言,保证人们准确进行信息交流,数学将从单纯的学科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通技术。
数学的严谨性和抽象性特征,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王梓坤院士指出:今日的数学对国家的贡献不仅在于国富,还在于民强。数学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数学思维与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所以,数学是21世纪公民的重要素质。
1.2 现代数学教学观
传统教育把“传道、授业、解惑”当作基本使命,教育就是把基本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下一代,所以知识就是目的。这种模式就是应试,升学!而知识增量的加速,知识外储化的趋势,以及伴随知识不断更新而出现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思潮的兴起,对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提出了挑战。教育再也不被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想、热情、信心、责任感等。
从创造的角度讲,知识为创造提供了材料支持。获取知识的能力,即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创造提供了技术支持。非智力因素,即情商为创造提供了动力支持。这一切正是创新的源泉,是个人发展不竭的动力。进而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育是以育人为中心,是以活生生的、整体意义上的人格为中心。
1.3 教育发展的需要。
社科院四川分院研究员查有梁在《论新世纪的新教育》一文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和平发展教育、终身素质教育和科学人文教育。这是新世纪的三大特点,彼此交叉渗透,走向整合。新世纪的素质教育落实,必须实施科学人文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理工学科和技术学科在内的课程;人文类的课程包括文史哲学科,以及音乐、美术、艺术在内的课程。20世纪的教育中,由于文理的严重分割,形成素质有明显缺陷的两类知识分子群体:科学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这两类知识分子存在一条难以理解沟通的鸿沟。科学人文教育是新世纪新教育的价值观,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价值的人文教育;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才是有价值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紧密相关,在新世纪应相互渗透,走向整合。在数学教学中,数学作文为学科综合、学科渗透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 数学作文
2.1 作文。简单的说,作文就是写文章,多指学生练习写作。作为名词“作文”一般指学生作为练习时所写的文章。
从小学到中学,作文几乎都是语文单科的专利,作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文体也别具一格,如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
2.2 数学作文。简单地界定,数学作文就是学生写自己有关学习数学的体验与收获的文章,其内容一般应是学生通过老师的教、自己的学和探索的过程,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收获,来揭示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素质教育的功能,揭示数学的知识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甚至是更高层的理性价值。可简单地认为:数学作文可以是对数学现象、数学问题的看法、认识和探索;可以是对数学中简洁、统一、对称等美的认识和感受;可以是对数学学习兴趣、动机、方法、思想等的感想和反思;可以对数学知识、教师教学等的批判性思考;可以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的应用探索,跨学科应用、整合的理解;可以是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的创新,甚至是由数学而产生的科学幻想和猜想,……就文体来讲,数学作文也可以是说明文、记叙文、应用小论文、议论文、诗歌、散文、故事等。
2.3 数学作文题设计与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2.3.1 双主体原则
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双主体原则是设计和实施作文的关键。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教法,广泛阅读和理解相关内容,精心设计引言,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指导,开拓学生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参与,积极思想,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3.2 科学性原则
教师设计作文题应当遵循学生目前的认知结构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适应性,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理性具体)的认知程序。感性材料既是形成表象的基础,又是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和理性分析的起点。所以,在设计和实施前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鲜活的生动的事例、图片、图形、幻灯、录像、教具等,并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从而丰富数学内涵。
2.3.3 学生自愿参与性原则
设计时既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又因为数学作文题是数学新问题,还没有形成重要的经验和教学目标、内容及完整的评价体系,尚处探索之中,应当遵循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比如在选修课、活动课等校本课程中开设作文训练课,它将是有益的探索,也将有光明的前景。
2.4 数学作文的评价初探
总之,评价是主观的
,是难驾驭的,但其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明确的,对数学作文的评价总结以下三个原则: 2.4.1 激励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激励性原则将产生强有力的内驱力和外驱力,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动机,有利于对数学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也有利于综合学习。
2.4.2开放性原则
对学生的数学作文,没有象学生在语文高考作文那样的评判等级,最好也不去产生。因为数学有它本质的特征,笔者认为,只要是学生原始的、真实的感受和大胆的猜想,都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的观点、结论是错误的,只要他说得有道理,都当评定为优秀作文。数学作文中,没有差生。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