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务会计学论文

财务会计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8 15:01: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会计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务会计学论文

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教学目标;ACCA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25-02

财务会计双语教学是为培养国际化会计复合人才的一门会计学专业学生拓展需求类课程,需要在培养阅读专业文献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同时,兼顾专业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术语,学习财务会计领域的理论和前沿知识,并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假设和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国家(主要是英美)财务会计理论的现状,学习并通晓西方国家财务会计的各种实务操作方法,并能用英语进行会计工作的日常交流,能读懂一般的外文专业文献。

一、西方会计教学现状

那么,在西方国家(英美),财务会计教学采用何种模式呢?笔者在分别对美国加州大学富乐敦(FULLERTEN)分校和英国龙比亚大学克雷格洛克哈特(CRAIGLOCKHART)商学院的会计相关课程进行了跟班学习后,有以下几点感悟:

1、专业方向种类繁多,但彼此差别不大

以会计学学士学位为例,专业选择就分为企业金融学方向,市场营销学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经济学方向,法律方向和创业方向六个层面。其中,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为:

Napier大学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的主要课程设置对比表

学位研究方向

课程

设置

会计学学士企业金融学方向

会计学学士人力资源方向

第一学年课程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商业技能》《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市场营销学》《行为学》《创业学研究》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行为学》《经济学原理》《会计信息系统》 选修《创业学研究》《市场营销学》《跨文化与组织管理》

第二学年课程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 选修《商务会计学》《商务》或《管理挑战》 《公司会计》《商法与公司法》《职业会计学》《财政管理》《管理科学与统计》《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三学年课程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现代公司财务》选修《税务学》《管理会计学应用》《审计》《公众财政学》 《高阶公司报告》《高阶管理会计》《公司财务管理》 选修《雇佣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发展》 选修《税务》《现代公司财务》《管理会计学应用》《税收编制与财政研究》《审计》《公众财务》

第四学年课程 论文 选修《投资管理》《当代财政问题》《全球财政市场》《货币理论与政策》 选修《国际会计》《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企业社会责任》 《领导力的改革与创新》 论文 选修《全球雇佣实践》《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选修《国际会计》《当代财政问题》《管理会计学改革》《战略管理会计学》《公司管理》《投资管理

由此可见,同一学位的不同方向所开基础专业课程基本相同,但到高年级之后逐步细分,在论文的写作方面有较大的差别。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论文方向,以及学生学习范畴的差别。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会计专业,基本只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国际会计学之分,每一类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以及最终的论文选题没有太大的区别。

2、课程结构设置简单,以学生自学为主

英美大学课程每门课一般有二至三名教师共同担任。教学十三周,每周教学二小时(有的为一小时),教师辅导学习一或二小时。每门课只有一至二个大作业加一次考试。学生按要求应在三个学期内(每年三个学期)选学课程(相当于一个学期专攻三门课程)。每周总学时(包括辅导学习)在10个学时左右。教师只给大作业一个等级分,基本不详细批改。

英美教学方式以学院为范围开设课程,课程学时数少,由学生自由选择规定数目的课程学习,这是很好的教学组织方式。相比较中国的本科教学而言,中国的教育学制长,学的课程多,有些课程与所学的专业无关,学时数非常多,每一门课程都只由一门教师完成,学生习惯于听,而非自己学习思考,学习依赖性相当严重。西方的教学方法与中国的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区别,老师不会照本宣科,每周虽然只有2个小时的课堂讲授时间,但是教学速度非常快,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一堂讲授课就涵盖了2-3个章节,一百多页的课本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基础。在西方的高等教育里面,大都是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书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财务会计国际化培养目标

会计教学理应培养契合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的客观需求,拓宽培养复合型会计国际化人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双语教学要求,随后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将双语教学作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项重要内容,其后在2007年陆续了鼓励双语教学的举措,即辅助教学的模式。众多高校包括我们贵州财经学院开始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选取少量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现代会计学双语),希望能提高学生掌握国际会计语言与规范的能力。

2011年,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会计国际化人才需求,很多高等院校积极引进了英国公认特许注册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IMA)、英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1MA)等办学方式,使用国外指定原版教材授课,因而,教学计划中的绝大部分必须采用双语教学。在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要的背景下,必须重构会计国际化教学目标,强调会计国际化教学是对传统会计教学的有益补充,双语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处于主导地位,财务会计双语的教学目标定为:培育学生熟练掌握国外会计处理基本规范,能够按照国际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使用管理会计知识加以分析。

三、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准备与实践

1、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通过西方会计教学的跟班学习和多年双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明确教学目标。以财务会计双语课程为例,由教师带动学生朝会计国际化视野方向进行系统的培养,最佳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通过教师串讲,案例剖析,师生互动讨论,由教师检验学生课前自学效果并解决重点疑难问题,提出系统的专业前沿理论知识。但实际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实现,因为原版教材往往阅读量很大,一些学生由于语言问题而不能坚持自学,或者虽然课前阅读了课文和相关资料但不能把握要点,致使课前预习没有实际效果而最终放弃。因而,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财务会计双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着重于对ACCA人才的培养,所以采用BPP Learning Media编著英文原版教材《ACCA PAPER》。该教材从ACCA考试的层面系统介绍了西方会计的理论和实务操作方法,内容全面且难度适中,外语地道,语言明快流畅,学生可以领略地道的专业表达方式,了解中西方会计处理的不同,达到财务会计教学的目的,把握ACCA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拓宽国际化的视野。在中文教材上,选用了立信出版社常旭、编著的《会计专业英语》作为辅助材料,该教材采用中英文对照学习,是学生进行会计双语学习的基础材料。

2、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着重讲解重点与难点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鉴于西方的授课经验,学生的自我学习是关键。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定位学生的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后,按授课计划进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前参考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用英文授课,在必要时以中文辅助解释,主要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加以调整。在财务会计双语教学中,笔者一般以ACCA的案例引出本专题主要内容,列出关键词并加以解释,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对学生理论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以习作的方式解答,着重引导学生发现重点,理解难点,掌握解题的技巧。这要求双语教师在掌控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要避免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知道听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原本能够精彩纷呈的课堂变得平淡无味,甚至成了纯粹的专业词汇学习,或者出现备课时几乎把每一句课堂用语都设计好,根本不敢多讲一句教案上没有的话,师生之间缺乏互动“默默无闻”的教学。

3、动手与动脑结合,恰当安排习题和答疑

在双语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看得懂、听得懂,但仍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题目依旧不会做。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些能力又不能仅依赖教师讲授达到提高,问题长期积累下来,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因此,习题课和答疑课就成了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习题答疑不一定完全由教师讲解,可以请一些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总结,或者由同学自由组合共同完成。形式也不一定拘泥于课堂,可以针对全班、部分同学或者个人,借助于班级公共邮箱或网络教学系统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习题一定要保持英文形式,答疑也尽量以英文形式完成,避免某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只是等着习题答疑,降低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笔者将习作的成绩最终计入学期的总评成绩,以便将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理论跟实践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同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校双语教学的总体质量,有效实现双语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

[1] 于洪,周恒男.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案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7-28.

[2] 史艳红.解决高校双语教学中矛盾的方法与途径 [J].山西大学学报,2007(04).

[3] 李颖琦.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08,(1下).

篇(2)

论文摘要: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客观上要求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构建渐进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体系,并在其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只有课程设置合理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效果。本文对《基础会计学》等课程应否进行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0 引言

为了顺利地开展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工作,必须要明确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标准。会计专业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定义,反映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两个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社会文化知识、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商业惯例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通过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培养他们适应对外交流的能力,直接了解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国际会计实务和惯例。

具体来讲,专业课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有差别的、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在实践中要有一定的渐进性。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能大致听懂双语专业课程,能用常用英文词汇和句型进行简短的课堂发言,能借助字典看懂指定的专业英文教材,能正确使用英文完成作业;第二层次,能基本听懂专业双语课程,能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快速浏览教材并按要求查询重点,能用英语撰写简短专题文章;第三层次,能听懂双语课程,能用英文流利地表述观点、进行讨论,能熟练查阅国外专业期刊,能用英文撰写专题报告或论文。

根据上述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要求,结合会计学的学科特点及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实践反馈,笔者对下列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应否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探讨。

1 《基础会计学》课程

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课程在选择上应先易后难,逐步扩展范围,按教学目标层次逐步递进。会计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学》是比较适合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的,其原因主要在于:从内容上看,这门课程比较容易,用英语授课学生容易理解,符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先易后难这一规律。基础会计学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在对这门课进行双语授课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比较容易找到适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这是会计学的专业入门课,而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在实施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不要过分在意授课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要保证学生基本能掌握所讲授的知识,以免学生在一开始就丧失对会计学的学习兴趣,这将是得不偿失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核心并不是英语,而是专业核心知识。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对于重点、难点部分可以先以中文讲授为主,等到学生逐步适应后,再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以保证专业第一、语言第二。

同时,这门双语课的专业名词当中中英文出入比较大的,应重点讲解,提示学生注意,如我国的“权责发生制”与英文的“accrued basis”字面含义相差甚远;再如资产负债表(英文为“balance sheet”,其实应翻译为“余额表”更为科学)等专业名词,若不进行中英文对照,很可能会在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形成误解。即通过双语的学习,学生应同时对中英文的会计专业术语都有很好的理解。

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笔者认为该课程不宜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是非常实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门专业课。它主要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所有基本账户的使用方法,对基本会计业务做出正确处理,并能编制出三大会计报表。正是由于这门课的实用性非常强,在具体操作中必然与实务、与一个国家具体的会计规范、相关法规(税法、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等)紧密相连,即这门课必然会体现出国家特色。所以如果对这门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我国的会计规范和相关法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会与我国的实际会计工作脱节。

所以,笔者认为这门课必须采用我国的教材,进行中文讲授,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我国的会计体系及相关法

规。

3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所没有接触过或没有详细展开的一些业务的处理,如所得税会计、外币折算、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等。由于内容难度较大,所以笔者建议以中文开设。

4 中美会计比较课程

篇(3)

关键词:交易成本理论 会计领域 扩展动因

快速发展,会计学科也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学科内容的增加到学科领域扩展的过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一系列学科领域的出现,在印证会计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的同时,也迫使我们反思学科领域扩展过程背后的内在动力,探索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领域是指某一学术思想或学科的范围。会计学科体系是会计各分支学科有机结合后形成的独立的完整的社会学科体系。早期的会计研究内容较为简单,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会计研究内容也不断扩展,尤其是在步入现代会计阶段以后,一方面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结合形成的“会计电算化”使会计核算手段实现质的飞跃,促使一些建立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的微观会计领域不断扩展;另一方面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及生产经营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在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之后,新的会计分支不断涌现,促使会计学科领域不断横向扩张,在此基础上,独立的完整的现代会计学科体系已逐步形成。

一、会计领域扩展的理论基础

( 一 )会计领域扩展现状 在会计界,对会计学科体系有不同的认识。于玉林教授是较早提出“大会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大会计学”包括会计的核算与管理及其相关方面的各种会计学科;各种相同性质学科形成类别学科;各种类别学科形成“大会计学”或会计学的学科体系。在其主编的《现代会计百科辞典》中,按学科性质与范围不同,将会计分为基础性学科、职能性学科、部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专门性学科等五大类共144门学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今中外现代会计学科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反映了“大会计学”“大”的学科内容。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国的会计学科体系还存在以下三种划分方法:一是将会计学科体系按会计职能不同,分为基础会计学科、职能会计学科和相关会计学科;二是将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内容的性质不同,分为基础性学科、实用性学科、检验性学科和研究性学科;三是将会计学科体系按学科内容的范围不同,分为总论、分论和专论。之所以称为学科领域,是基于目前只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是受到广泛认可的,是会计的第二层次,其他的都被视为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服务的第三层次会计。

( 二 )现有的会计领域扩展的动因分析 面对会计领域不断扩展的现状,我国不少学者对会计领域不断扩展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于玉林教授(1994)认为会计科学的扩大,是会计环境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其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大会计学”论文,也引起会计界的关注;冯巧根(1996)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促进了会计的发展,现代会计为适应会计实践的现实需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分科趋势;聂丽洁(1998)指出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外部经济的存在以及由此引发的会计信息结构的调整;成瑞珩(1999)认为现代企业是各种产权关系的集合,是在两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原始产权、法人产权、劳动产权、社会资源产权总体的法人治理机制,并认为从现代会计产生的内在动因来分析,包含“劳动者权益会计”在内的四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劳动者权益会计)会计分支才是最具代表性的。综上所述,现有关于会计领域扩展的理论基础的研究,主流的观点是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会计学科领域的扩展。不可否认会计学科的发展进程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但由于会计系统在本质上还是企业内部组织的一个部分,所以外界环境的影响始终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出现,即在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上间接的影响会计发展进程。因此本文更侧重于从影响会计发展的微观层面即微观的治理结构制度分析会计学科领域扩展的内在动因。

篇(4)

【关键词】课程考核方法体系;AHP;财务会计学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时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以期末考试一次性来确定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严重影响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大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为提高教学质量、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必须探索实施新的课程考核体系。

一、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足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教师和学生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课程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体,通过书面答卷形式来完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教学模式日趋多样化,传统考核的不足也日益凸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式单一,形式单调。传统课程考试主要利用期末考试一次性决定学生课程成绩,方式单一,没有体现课程的特点,尤其不能体现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特色,不能准确反映教与学的质量,也不能很好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二)考练分离,方式落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融入教与学中。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逐渐融合以及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绝大部分院校实训教学学时和内容都大幅增加,实训过程的参与度与训练质量也应纳入考核范畴。

(三)功利性强,促学性差。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考试突击复习,靠突击记忆可能会获得好成绩,但实际上并没有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往往考完试就将所学知识抛于脑后,重结果轻过程,久而久之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只会背书,不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考试的方式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明显不足。

二、建立多元化《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体系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构建了多元化的《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体系,见表1。

笔者把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体系分成两大部分,分别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一)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通过教师安排平时作业的形式进行,形成性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形式包括业务性作业,企业实地调研、案例讨论与成果展示、课程论文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二)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解与把握。采取卷面试卷库抽题考试,教考分离。在考核内容上,减少知识性试题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试题的份量,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和杜绝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真正做到“弄懂学活会用”。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综合考核,考核内容既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又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涵盖学生的职业道德、安全规范,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三、运用AHP评价《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体系

在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考核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赋予权重,根据一定的方法,计算出评价指标的分值,形成量化的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过程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元素,按支配关系将这些元素分组,使之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判断各层次中诸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这些判断确定诸元素在决策中的权重。这一过程体现了人们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综合。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比较各指标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财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进行访谈,并参照有关文献的研究成果,根据各指标重要程度的不同予以1-9赋值,构造出了各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判断矩阵,经过计算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最后确定各指标对于目标层的权重。

其中:1-9标度的含义如表2。

(一)总体模型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建立综合考核体系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个方面的准则,这两个准则的判断矩阵A-B为:

一级指标中形成性考核的权重较终结性考核的权重大,分别为0.6667和0.3333.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构建的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体系相对于传统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形成性考核的重视,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思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级指标中能力性试题的组合权重最大,为0.2667,排在第一位。可以看出,在财务会计学课程考核方法体系中,能力性试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前已述及,能力性试题是终结性考核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以案例分析题的形式出现,使考试内容不仅停留在较低的学识层次(记忆、理解)上,更侧重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和杜绝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因此,能力性试题是二级指标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排在第二位的是案例讨论与成果展示,为0.1498.可以看出,案例讨论与成果展示对整个课程的考核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案例讨论与成果展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供一些实际发生的案例,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讨论结果以PPT形式予以展示,由教师对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在讨论和展示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级指标中业务性作业的组合权重为0.1413,排在第三位。由此可以看出,业务性作业在整个财务会计学考核体系中也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业务性作业是指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和教学内容安排的综合性较强的以某公司为背景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题,由学生以该公司财务人员的身份独立完成会计核算。通过对业务性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和学习效果等。

四、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的保障

在实际运行中,要想保证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的稳定运行,必须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条件。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开展考试改革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对考试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考试改革能否顺利开展。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考试模式改革的需要,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完善的课程标准是开展多元化课程考核的依据。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多元化课程考核也需要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依据。各门课程必须有完善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一般应包括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六个方面,文本公开使学生和教师都清晰明确。

五、实施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的效果

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学习风气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切实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更强,为职业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兼顾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在检验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所学原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考查;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课外的自主性学习;在考评学生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讨论发言、分组辩论、社会调查实践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和公关能力等综合素养。

篇(5)

(一)选定论题范围

选定论题范围简称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即要选择确定所要研究论证的学术问题,或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本着将客观上的需要和主观上的可能相结合的科学的选题态度。

论题不同于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论文的标题,是从论题范围中选择出来的,研究的范围比论题小。选择论题范围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为论题范围一般比较大,比较广,是就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加以研究、探讨。作者在写作之前,应该先确定论文论题的范围,具体的论文题目可以在整理、加工资料后再加以明确。

1.论题的来源。正确恰当地选择论题范围与论题的来源是密不可分的。论题可以从理论研讨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得来:

一方面,来自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业务、新问题。

财会人员在实务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对此进行研究,进行探讨,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办法。比如,企业的存货大量积压,从而造成会计报告中的存货的信息严重失真。再如,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的加大,原有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需要进行改革。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解决,由此围绕着“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人员的职责”、“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展开了讨论。

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比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股票期权业务的开展,以知识资本进行的投资,资产重组概念的提出,通货膨胀的加剧等等,这些都对原有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提出了挑战,也迫切要求有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另一方面,来自科研领域中出现的新观点、新问题。

人们在了解、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时,又发现了新问题,从而需要使原有的理论更加完善或扩展。例如,在探讨研究受托责任会计时,财会人员往往只重视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而忽视了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反映,于是在1999年出台了具体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该准则实施后,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掀起了一场关于现金流量表研究讨论的热潮,而《现金流量表》准则,也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由此可以看到,一些新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然后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去实现它。

除此之外,我国良好有序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而且我国也已经加入了WTO,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我们的财会工作也要和世界接轨,接踵而来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经济关系势必要求我们的会计理论先行一步。比如,跨国企业会计、海外投资业务处理、金融保险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问题,都值得探讨、研究。

2.选题的一般原则。客观上讲,要选择有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观上讲,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展开研究,自己可以驾驭完成的论题。

这里所说选择有科学价值的、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要是指:其一是要有理论价值,就是指那些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能起先导、开拓作用,对各项工作起重要指导、推动作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二是实用价值,就是指那些经济发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即选题应该着重考虑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争论的焦点问题。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创造性原则。即在财会专业的研究中、业务工作上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选择会计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或会计工作实务中的新问题来研讨。因为每一项新的发现、新的方法,都将使该领域科学的发展、改革、业务工作向前迈进一步。

(2)现实可行性原则。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兴趣爱好,并考虑基本的实际研究能力、资料积累,以及可能争取到的指导、协调等条件去选题。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在自己熟悉或有浓厚兴趣的业务领域内选题。

(3)补充性原则。可以去选择那些在财会学科的研究中、工作实践中被忽视的领域和被忽视的环节,经过研究提出见解,填补空白。

(4)前瞻性原则。根据个人的能力,尽量去选择那些尚无人问津,或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或经验,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不再适用的问题,经过研究,将其发展、完善,使之更为丰富、完整。

3.选题的方法

(1)观察事物,寻找问题,发现矛盾,探讨解决方法。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从会计实务中选题、从会计理论中选题及从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发展形势中选题。在选题中寻找问题,发现矛盾,如从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中,从不同的观点和流派的争鸣中,从别人失败的经验中,从前人的不足、缺陷或漏洞中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自己研究的课题。

(2)多方面探索和一方面选择相结合。选题要将横向空间考察和纵向时间考察相结合。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的特点,所谓横向空间考察,就是说要树立科学的整体观念,寻找与会计学科相交叉的学科领域,如会计学与管理学、会计学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会计学与数学等,研究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找出学科结合部,探索用别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去研究财务会计,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财务会计学科领域。所谓纵向时间考察,就是要认识财务会计知识的层次性和不断抽象上升到新的具体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无穷性,树立不断开拓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态度,不断提出财务会计新的研究课题。

(3)想象、联想、直觉选择的方法。直觉是科学上重大发现的先导,是经验事项通向概念或假设的桥梁,研究重大课题大都是通过直觉选择出来的代表创造成果的概念或初步假设。直觉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原理模式为:经验──直觉──概念或假设──逻辑──理论。

4.选题注意事项

(1)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业务方法的探讨。拟定的选题,必须结合实际,针对现实,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最好是自己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经常关心的问题,或是时常思考的问题,这十有八九会成功。

(2)难度适中,量力而行,即要探索新问题,又要考虑自己的专业基础。

选题切忌过大、过难、过旧。选题过大,一是难以完成,二是不好驾驭。要选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地位角度、业务专长相吻合的题目。选题难度过大,会受到时间、精力和资料的限制,是很难写好写完的,若无可奈何,临时换题,时间更紧迫,不可能写好,所以要选与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相一致,或者是相关相近的题目。选题过旧,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还会让人觉得有被抄袭之嫌。

选题最好是略有点难度,难易适中,选择具有时代感的题目。总之,选自己熟悉、有兴趣,经常关心研究,有思想准备的题目。

(3)要有自己的见解,中心明确,避免综合论述,拼凑成章。

选题时,要掌握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要了解该选题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若是他人已解决了的问题,可以不必花力气重复进行研究。另外,不要人云亦云,凑热闹,找“热门”,要经过深入研究,冷静地考虑,确有新见。

此外,还要考虑个人的时间、资料和研究能力。盲目选择论题,一般说来是不会成功的。选择自己获取信息、寻找图书资料方便的题目,考虑自己能利用哪些社会关系,到哪些单位调查研究,获取哪方面的文书档案、统计报表、数据资料比较方便,这样有助于资料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有助于写作的成功。

选题只要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结合工作实践,能发挥业务专长,有占有资料的条件,能得到指导,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总之,写财会论文,首先要找资料,看文章,了解别人已有的观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启发自己思考。关注并了解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著名的理论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对于论文的写作必不可少;其次,对各种材料必须消化吸收、融会贯通,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和经验,重点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独到的见解。看材料、写文章,犹如春蚕吐丝,先吃进桑叶,经过咀嚼、消化,排除废物,然后吐出蚕丝,做成美丽的蚕茧,进而织成五光十色的锦缎,切忌搞大拼盘,进行简单的组合装配。

本书第三部分列示了关于财会论文的一些选题,可供参考。

(二)草拟论文提纲

提纲是文章的骨架,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以及全文的逻辑性和结构框架。通过草拟提纲,可以规划基本内容,搭好基本框架,使自己的思想明确、条理清晰,还可以发现构思的缺陷、材料的不足、论据的不充分、思路的不清晰,使论文写作少走弯路。论文提纲一般应包括文章的基本论点和主要论据,反映文章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说,提纲要列出一级题目、二级题目,如有需要,再作一些说明。有的人不习惯于写提纲,提起笔来就写初稿,结果由于构思不成熟,往往费时更多。

提纲写好后,要不断修改、推敲。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适合;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是否能阐明中心论点或说明主要议题;三是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段落是否合乎逻辑;四是验证材料是否充分说明问题。这些工作完成后,再开始动笔写初稿也不迟。

1.结构层次安排方法

(1)并列法。即表现为几个观点或几个问题、几类事情或若干事件并列在一起,形式上彼此独立,内容上共同为说明主题服务。这些内容(任务、原因、措施、成绩、经验、体会)没有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区分,但须注意的是,各层次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不能互相矛盾、重复、包容,分类的标准、角度要一致。

(2)递进法。说明主题(问题)的各个层次的内容,或者是按照事情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或者是按照事理逐层深入的关系来安排层次。用递进法安排层次,有明显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要注意的是,事情和整理的先后顺序必须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是实质性的,否则,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3)因果法。任何问题的发生总有其原因,任何做法、事态的发展总有其结果。层次的安排可结果在前原因在后,也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版权所有

2.论文提纲的形式

论文提纲按照详略程度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标题式提纲。用简要的词语概括内容,以标题的形式列出。在正文中一般可以作为主线、大的框框来处理。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2)句子式提纲。用一个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概括内容,该句子可以带有标点。

(3)段落提纲。是句子提纲的扩充,常用来编写详细提纲,故又称详细提纲。有时,当论文逻辑构成单位的内容不能用一个句子概括时,就写成一段话来进行表述。

上述三种形式可以综合运用。论文写作者可根据内容和篇幅的需要加以选择,只要用起来得心应手即可。

3.编写提纲的方法与步骤

(1)先拟标题。拟定标题时,力求简单、具体、醒目,或揭示论点,或揭示论题。需注意的是,编写提纲的标题一般是最后确定的标题。

(2)用主题句子列出全文的基本论点,以明确论文中心,统领全纲。

(3)合理安排论文各大部分的逻辑顺序,用标题或主题句的形式列出,设计出论文的结构和框架。

(4)对于论文中的各大部分,逐层展开,扩展深化,设制细项目,结合搜集使用的材料,进一步构思层次,形成近似论文概要的详细提纲。

(5)对于每个层次分成各个段落,写出每个段落的论点句子,并依次整理出需要参考的资料,如卡片、笔记等,标上序号,排列备用。

(6)检查整个论文提纲,作出必要的修改,即增加、删除、调整等。

(三)编写初稿与定稿

俗话说:“七分材料三分写”。会计论文执笔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为论文执笔成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何把会计领域中好的研究成果,形成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落实在书面篇章中,这是会计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

1.起草初稿。根据编写的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初稿撰写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头到尾、不间断、不停顿,一气呵成写完初稿,然后再从头仔细推敲加工修改;二是根据文章的层次结构,一部分一部分地撰写、推敲、加工修订,全文分部分写完后,再合并起来通读、统稿完成。

财会专业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在搜集材料充分的前提下,撰写论文初稿应适度掌握论文写作速度,不宜求快,应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井然有序,详略得当。

2.文稿修订。一般说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论文初稿完成后,往往存在不成熟、疏漏、重复、有误、用词不当等问题,需要反复推敲修改。修改前,应重新阅读有关参考文献和资料,虚心听取论文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论文,也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难得机会,因此要认真、严肃、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修改要注意精炼,简明。

篇(6)

文章写作是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根据认识论理论,先有认识,再有表述,先有材料,再有写作。所以只有认真研究写作的全过程,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论文准备阶段,是写作的初始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该阶段能够博采信息、聚集资料、分析资料、提高认识。会计论文的写作准备工作一般包括搜集论文资料(包括调查),整理分析、筛选使用资料等内容。即搜集、整理、加工资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材料,闭门造车,难于撰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搜集与占有资料、整理资料,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同时也贯穿于撰写财务会计论文的始终。

(一)资料搜集的范围。搜集资料时,首先要明确哪些资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哪些资料是必需首先了解的、急需的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搜集。写作论文一般应收集以下几类材料:

1.论题的核心资料。它是指所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例如:《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与挑战》这一选题,其核心资料是围绕知识经济和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如《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国际会计准则》、《论财务会计概念》等书籍。核心资料,往往是“参考文献”所列的书目、篇目。

2.背景资料。它是对核心材料起参照、比较、深化作用的资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和与论题相关的参照材料。学术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积累的过程,后人通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要重视已有成果资料的收集。可以编制已有成果目录,从标题上掌握论题研究的线索,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观点的资料,以便寻找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有些资料还能用于行文中的理论探讨,以增强文章的理论性。

3.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资料。专业论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议事的层面,而要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理论来分析和阐述问题。因此,必须注意这方面的理论资料收集。

此外,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

(二)搜集资料的途径。面对如山似海的资料,怎样才能迅捷地获得我们所需的资料呢?这需要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

1.社会调查。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包括亲身体验)的主要方式。大量实用的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的尚未被人们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去获得。业务部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经验总结、分析报告、凭证账簿及报表内容格式等等,都是重要的实际业务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比较零散,但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能给人们深刻的感性认识。写作论文时可重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具体方式有:

(1)普遍调查。它是对论题所涉及的一定范围内的有关情况,作出全面性的调查。例如,探讨我国国有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等问题,就要对各地区、各单位作全面的了解,对其人员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的状况,作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全面情况,掌握各种有关数据和事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的管理方案。这样普遍的调查,难度会大一点,需要花费较多的物力和人力。

(2)专题调查。它是针对某个问题作专门的调查。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沪深两市的所有纺织类的股票的股本结构、财务指标、市场价格、政策倾向等资料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对各股票市场价格高或低的原因作重点的剖析,预测各股票的未来走势,并进行技术分析。

(3)典型调查。这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探索其内在规律性,然后以调查结果推论全面情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一般面上的情况。因此,典型一定要注意有代表性,可以选取上下两头,也可以选取上中下三类。例如,要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可以选取非常成功的邯郸钢铁制造厂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典型调查,分析其降低成本的方法、原因、经验,然后总结出降低成本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设想。典型调查单位数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属小型调查,能节约时间、人力、物力。

(4)抽样调查。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从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全部个体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个体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取得资料,然后推算出全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在总体数量庞大时运用。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纺织类股票家数较多,要想对所有股票的情况一一进行调查,实际上工作量很大,有时也并不需要这样做,这时就可以运用抽样调查法,将其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两家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分析比较。

(5)重点调查。它是在被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求对总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内容方面数量比较大,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的单位。

(6)个案调查。它是对某一具体社会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与典型调查有许多共同特征,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其缺点是主观随意性较大,优点是耗费的人力、财力相对较少,可全面深入细致,方法多样,得到的资料十分丰富、生动、细致,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拟的。

进行上述调查,可以通过观察、开会、问卷等调查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其中,观察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据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其他科学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考察、搜集资料。开会,是指调查主体(调查者)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有关调查对象(被调查者)举行会议,或直接参加有关部门举行的一些相关会议、报告会,利用开会这种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现象(调查内容)的一种调查方法。此种调查方法比较方便,与会者彼此可以相互交谈,相互启发,相互修正,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信息;问卷,是指采用邮寄,直接询问等方式,依据调查设计的问题(亦称调查问卷),经调查对象作答而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调查研究、获取资料的方法。问卷的设计要鲜明、准确、易于填答人理解,才能提高回收率。

2.文献资料搜集。文献,通常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但我们写财会论文,所指的文献,是广义的文献,即与论题研究对象信息有关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如,《财务与会计》杂志,侧重于介绍会计法规、会计实务工作经验;《会计研究》杂志,则侧重于对财务会计中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中国会计学会每年编制的《会计学论文集》,则选择了当年有代表性的财会论文。各省、市、自治区有关学会的刊物、文集亦可选读。

有关财务会计书刊资料名称,可以参考本书第三部分的“参考文献索引”。

总之,搜集资料既要丰富又要适度,要有重点地阅读与选题有关的内容,而不要漫无边际地阅读。文章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的可精选,有的可精读,有的只需大致浏览一下即可。

(三)搜集资料的方法。检索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充分利用论文撰写者自己的藏书,善于利用图书馆、档案馆、书店、书展等。每一个研究者都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藏书系统。可以直接在资料上做阅读记号,或者插上若干纸条,随时备用,这可节省大量抄录时间。此外,图书馆、档案馆收藏有大量专著、报刊、统计报表、历史资料和技术档案,而且经过整理开发,以其资料齐全、检索方便的优势,吸引着研究工作者。到图书馆查阅是获取文献资料的基本途径。当然,经常逛书店、看书展,往往也可以获得最新的图书资料信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利用图书馆、档案馆、单位的资料室、侧重于平时积累,经常做卡片、记笔记、剪贴(复印)报刊。是书,注明作者或编者(译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是报纸,注明作者、篇名、报名、第几版、年月日;是杂志,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年月(期号),以便附录在论文的后面“参考资料”项,也便于文中注释引文的出处(是书最好还要加上页码)。

怎样才能快速地查检到所需的资料呢?

①要熟悉图书分类法。一般来说,图书馆都是把所藏图书资料按内容的科学性或其他特征,以一定的标准划分类型,有规律地排列出来。开架图书,我们可以自己查找;对于闭架图书,我们可以查看图书馆编制的目录。目前使用得较为普遍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此法把资料分为五大部类二十二大类,一级大类目下,根据图书属性又划分为若干二级类目,其下再分为三四级类目,并采用“八分法”和“双位制”编码。比如,要查找财政、金融方面的资料,就要先找经济大类,它属于社会科学大部类的F项目,然后找到政治经济学项,再下找至“8财政、金融”,在此项目下就可查找到你要找的相关论著,用专门纸条写上编码、书名交给管理员就可以了。

此外,有些图书馆还同时使用书名目录、著者目录、主题目录,读者可以按其中的一项进行查找。总之,如果不熟悉图书分类法,可以选一本简明的“图书分类”浏览一下,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翻检图书分类目录时,可编制参考书目。每本书名用一个单独的卡片,既便于借阅,又便于保存,还可以从书的标题中估计与本论题的关系,然后“按单索骥”,借阅图书。

篇(7)

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致力于培养“商务专业能力强、英语语言能力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的国际化商务人才。该院会计学科设立于2005年,专注于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既通晓国际会计与审计惯例又熟知中国会计与审计实务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会计学科现有会计学(CPA方向)、会计学(ACCA方向)以及审计学3个专业方向,拥有会计学科学术硕士授予权(2011)和会计专业硕士(MPAcc)学位授予权(2014)。会计学(ACCA)是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和省级特色专业(2011),拥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国际会计教学团队。《财务会计》为国家级和省级双语示范课,ACCA核心课程F7《Financial Accounting》和专业阶段课程P3《Business Analysis》为省级资源共享课程。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3)。

经过近10年发展,会计学科已初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核心教师为中心、青年教师为基础的“阶梯式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业教师16名,其中外籍专职教师1名,教授、副教授占60%,博士与在读博士比例达到80%,建立起跨国企业财务与会计问题科研团队。近5年已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含SSCI)发表学术论文6篇,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陕西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

会计学科是全国外语类院校及省内高校中较早将国际权威执业认证资格(ACCA和CIMA)植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课程中的学校,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国际会计人才的支持。2014年8月,与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签订 “MPAcc(会计硕士专业学位)项目合作备忘录”,MPAcc学生参加ACCA全球统考,将享受F阶段9门课程免试资格。

几年来,在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学四年ACCA14门专业课程全科通过率达到20%左右,9门以上通过率达到70%以上,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明显提升。ACCA专业方向学生中,15%左右进入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12%左右进入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35%左右攻读国内外研究生,38%左右就职于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人才培养效果在业内外具有较好的口碑,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