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

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1 04:23: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学术科技论文

篇(1)

第一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促进我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目的:按照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广泛吸引和推动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刻苦钻研,增强能力,勇于创新,多出成果,调动广大同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自觉性。为迎接新世纪挑战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学术和科技上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四条学校成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负责学生、科研、教务、工作的校领导及各有关职能部门及系、院、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第五条学校成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委员会,聘请职能部门、各学科的专家、老师担任指导委员会委员负责指导、实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并受聘担任有关学术科技竞赛评委。

第六条大学生科技与创新协会是大学生进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社团组织,学校鼓励并扶持此类社团的建设。大学生科技与创新协会要在团委的管理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调动广大同学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第七条各系、部、院要相应成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指导小组,积极组织、指导、支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第三章活动内容及形式

第八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内容:非专业的兴趣项目的理论探讨、实验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所学课程与专业的相关课题的理论探讨、实验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普宣传、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创业计划等。

第九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形式:参观学习、学生自主开展课题研究,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承接科研项目,开展创业计划,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及学术科技竞赛。

第十条为促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并定期举办基础学科知识竞赛、基础实验技能竞赛、专项学术科技竞赛,加强科普知识宣传,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研讨会,浓厚校园学术科技氛围。

第四章政策与措施

第十一条学生在校期间应主动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科研开发,积极撰写论文,学校逐步将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作为学分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

第十二条指导与帮助大学生进行学术科技活动是广大教师的重要职责,学校将教师指导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计入教师工作量,并作为评聘职称的一项依据,作为评选"三育人"先进个人的重要指标。学校对参加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优秀成绩的作品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

第十三条学校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专项基金,用于组织、实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资助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研究,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基地建设。各系、部院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投入力度和基地建设。

篇(2)

(一)主要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基本方式:组织学生申报课外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经专家评审,筛选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作品对作者予以奖励;同时组织优秀作品的展示交流和实用科技成果的转让洽谈,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省际、校际交流。

(三)评选方式: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初评;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预审和终审并提出获奖名单,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负责对被质疑作品参赛资格的评判。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为使这类作品能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参赛作品一般应在《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指南》范围内选题。

(四)本届竞赛的奖励办法:三类作品分别按进入终审作品总数的3%、8%、24%、65%设特、一、二、三等奖四个奖励等次。以作品获奖数为基础,以校为单位计算团体总分。设“挑战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设省级优秀组织奖10个左右,并在进入终审决赛的高校中设立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五)全国组委会拥有和组织获奖作品进行成果转让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委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作品及评委评语。

二、推进步骤

(一)组织发动阶段(*年9月)

1.召开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并下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申请承办办法》、《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实施计划》,作为本届竞赛的指导性文件。

2.、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于*年10月下达《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3.各省(区、市)于*年10月15日前成立由省级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及有关单位牵头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并将委员会及其联络员名单上报团中央学校部;

4.各参赛高校在校党委、行政领导下,于*年十月底前成立由校团委等有关部门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参赛协调小组,并确定本校参赛组织实施计划,在学生中开展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

(二)组织申报和省级初评阶段(*年3月至*年6月)

1.各参赛高校于*年3月确定本校申报咨询点,组织学生领取申报书样本,对学生申报参赛事宜进行指导;

2.各校参赛协调小组在*年4月上旬按章程规定对申报作品进行资格审查,举办本校的竞赛活动,并择优推出本校参赛作品;

3.各参赛高校于*年5月1日前向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已选定的本校作品及《申报书》(作品须为打印件,一式五份);

4.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于*年5月15日前进行申报作品的资格及形式审查,根据作品类别、数量聘请专家组成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

5.各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年6月1日前完成对各校申报作品的初评,从各校申报的作品中每校至多选出六件作品(其中,发起高校至多三件作品,各省、区、市选定作品总数不得超过全国组委会规定的限额)。*年6月15日前,向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南开大学团委)寄送作品一式四份及《目录表》,寄出截止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同时请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组织本地参加终审决赛的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网址:)上报送作品及申报书;

6.发起高校可有三件作品(—式四份)于*年6月10日前直接向全国组委会报送(直接报送的作品不计入各省、区、市报送作品限额内),寄出截止日期以当地邮戳为准。

(三)全国预审和参展准备阶段(*年7月至10月)

1.全国评审委员会于*年6月成立,并召开评审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全国评审委员会于*年7月对作品进行预审;

3.全国组织委员会于*年8月向各地各有关高校下达终审参展通知及作品展览、演示等有关技术性规范要求;

4.各地各校按照组委会要求,于*年9月上旬至10月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准备工作。

(四)终审、展览、总结、表彰阶段(*年10月)

1.各校参赛队到南开大学报到、布展;

2.举行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报竞赛筹备情况、作资格及形式审查报告、通过终审日程安排、抽签产生评判委员会委员并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

3.举行开幕式;

4.举行参赛作品展览、组织作品转让洽谈活动,聘请律师和公证人员为技术转让各方提供服务;

5.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终审,对参展作品作者进行问辩;

6.若竞赛期间接到对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则召开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按程序评定该作品的参赛资格;

篇(3)

一、 常规工作:

     1、 考勤工作。

    对早自习期间各班进行早查工作有利于保证各班早自习质量,促进我院良好学风的形成。所以本学期我部将继续组织学习委员,联合精神文明服务中队开展考勤工作。做到每日必查,每周必报。严把早晚自习质量关。

     2、 读书会。

经过上学期试验性开展的一次读书会活动,我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我们计划将读书会日常化、规模化,扩大其影响力并促使广大同学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其可以真正受益于书本。

二、 部门活动:

     1、积极筹备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湖北民族学院第八届“启真杯”辩论赛即将开始,我部从开学之初已经全力着手此事,起初做好辩手的动员工作,之后并根据实际情况举行多场模拟赛,以便我院辩论队在本次辩论赛中发挥出实力,力争拿到优异成绩。

     2、专四讲座。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专四考试,我部计划于三月举行一到两场专四过级讲座,邀请专业老师为广大报考同学做好专业指导,解决广大考生疑难困惑。

     3、 英语风采大赛。为了迎接2011年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同时给广大同学一个展示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机会,我部计划于三月中旬在本院开展一次以即性演讲、自由对话,多种形式构成的英语风采大赛。

     4、日语对对碰。为了突出我院专业特点,针对广大学生对日语学习兴趣较浓的现状,我部计划于四月中旬开展一场“日语对对碰”交流活动,活动主题为我院日语系全体学生,以达到加强我院各年级日语班同学的相互学习与交流的目的,同时也给日语爱好者们一个更进一步接近日语的机会。

    5、  学术论文大赛。为了相应校学生会学术科技部开展学术论文大赛的号召,我部特计划于四月上旬开展院内的学术论文大赛,在加强我院学术之风之余、第22届论文大赛选送出更优秀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6、  争鸣论坛,启真论坛。思想的碰撞能产生火花,我部将从论坛的时效性加以调控,让论坛真正的发挥出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作用。

    7、  考研讲座。为了给报考研究生的同学给与指导,让他们能更加熟悉、了解研究生内容、方法、技巧等,力争在考研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我部拟定于五月上旬举行考研指导讲座。

    8、  积极拟定配合校学生会做好第二届“挑战杯”立项工作。

   以上便是我部对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完备的计划是良好的开端,此后我们会本着广大同学服务的原则,严格把按照以上计划开展各项工作,争取将我部本学期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篇(4)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模式

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医药院校也正在逐步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模式,但由于经验不足、缺乏理论指导等原因,存在培养方式单一、科技成果水平不高、科研氛围不浓厚等情况,导致目前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育人模式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也没有科学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模式。因此,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科学规范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模式意义重大。

一、完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机构管理模式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领导机构管理模式的建立,应该致力于本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宏观的组织和协调,其领导机构管理模式应包括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团队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项目评审委员会等几个方面。

(一)组织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应由校院两级机构组成,部门涵盖校办公室、科技处、教务处、高教研究与评价中心、中医研究院、实验中心、财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建议设在团委)。校办公室负责部门间工作的协调和对外联络,教务处负责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学生处负责学生的管理,科技处、高教研究与评价中心等部门负责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以及作品的评审验收等工作,团委(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负责科研立项的申报、科研活动的管理、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以及学术科技活动氛围的营造。此外,还应在学生中成立研究会、科协等组织,协助团委具体负责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经常性的组织开展。

(二)组织成立专家指导团队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专家指导团队为项目临时组织,全程负责该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学生科研方法的训练、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都需要专家指导团队来完成,项目结束后该团队自动解散;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常设机构,人员组成应包括学校各学科门类的资深专家学者,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本校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规划,帮助解决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组织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评审委员会

项目评审委员会由校内外科技、学术专家组成,具体负责对学生科研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科技成果技术论证、质量评估以及成果的最终评审和向上级组织推荐等工作。

二、完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运行的管理模式

(一)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各项规章制度

应结合学校实际,本着锻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原则,制定详细、科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审批制度》、《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验研究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成果申报评审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规范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理顺工作程序,极大地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

(二)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人财物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其中资金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金设立的目的和使用方向主要是用来资助大学生科研课题所需经费开支、参加有关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对参加课题的研究者、指导教师和有关组织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重视选拔参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人才

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队伍建设应考虑年级的组成,要做到各年级学生相结合,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力争做到一、二年级打基础,三、四年级攻关出成果。人才选拔可以通过导师推荐、科研爱好者自荐、自主开放性实验设计以及课外科技小组活动涌现出的佼佼者等形式产生。

(四)要大力营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氛围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高层次内容,同时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项目,需要大力宣传、积极引导、认真组织和严格管理。要通过开展各种能够激发学生科研潜能、能够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具有实质意义的活动,如: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小发明设计、模拟研究等,从而营造一个浓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让广大青年学生和教师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对学生科研过程的训练、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单纯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同时也会对学校整体科技水平的推动以及校风和学风改善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梁燕,杨健安,等.我国高校科技活动典

型相关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7).

[2]朱爱胜. 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J].教育发展研究, 2007,(12):77.

[3]陈艳,曹然然.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

实践与思考[J]. 当代青年研究,2005,

(4):50-52.

[4]王平祥,唐铁军. 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

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

2006,(1):102-105.

[5]刘汉香. 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大学

生科技创新能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8,(6):45.

[6]刘传文,等.清华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

技活动调查与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缓解就业问题对策

一、引言

近十年来,随着众多高校办学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应、往届毕业生逐年增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供需双方不对接,使得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更加严重。几年来我们针对大学毕业生供求脱节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走访北汽福田(潍坊)、山东唐骏欧菱集团、胜利油田胜动集团、山东巨明集团、淄博柴油机厂等众多不同行业、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以及前来我校进行招聘的众多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在招聘和用人过程中遇到了类似困扰,使得它们对以下五类大学毕业生避之不及:

1.1、缺乏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

绝大部分企业提到,现代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急需一批可以很快派上用场的人才,可以节约培训时间、节省培训费用。然而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上手慢。此前针对3000余名本校理工科大三学生开展的一份调查显示,近60%的被访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占各个选项之最。

1.2、工作态度不端正

许多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的工作心态不稳定。很多刚被录用的应届生并不十分珍惜 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不满现有工作待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工作不专心,很多时候想着跳槽。走访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把员工的工作态度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事实上,在很多企业,把工作态度看得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但是,工作态度很大部分是受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影响,一旦养成很难改变。有公司负责人说,企业对刚录用的应届毕业生会有不同程度的培训,但往往新手刚上手时,也是他们跳槽离去的时候,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大损失。认为,现在的毕业生眼光很高,但有真实本领的人不多,结果频繁跳槽却四处碰壁。

1.3、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缺乏

企业普遍反映,近些年招进的毕业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难符合企业的要求。一些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企业在招聘时,往往看重大学的成绩单、 英语四六级合格证等。在一些企业的二轮面试时,还常常会具体考察毕业生专业知识的基本功以及专长等。业内人士表示,这可能和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忽视了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学习有关。

1.4、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企业普遍认为,相对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应届大学毕业生明显缺乏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甚至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和风格。在企业里,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事实上 ,不少毕业生眼高手低,看不起同事,缺乏合作精神,难以融入整个团队中。

1.5、再学习能力不强,跟不上时代步伐

大学毕业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企业普遍表示不满。按理说,大学毕业生 经过大学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比较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相对老员工,大学毕业生再学习的危机感和动力严重不足。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二.高校应对学科建设、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调整,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

2.1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

学校是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摇篮,而专业教学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扩大学生的就业,首先要保证学生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等能力,因此合理规划高校的专业教学设置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课程设置合理化,根据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理论关联性综合评估,按照理论关联性设置课程顺序,数学、英语等课程放在第一学期,而力学、电学、液压等放在中间,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等放在专业课区域,使各课程理论知识衔接起来,系统性的进行授课。其次,实验实习设置合理化,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将相关实验内容进行插接,而对金工实习、企业实习等内容,则根据课程设置顺序进行安排,同时将关键实习环节进行拆分,在专业课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穿插安排实习内容,使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不断相互强化,加强学生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应该针对专业特色,定期开展前沿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企业应用现状,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和创新意识。

2.2举办学科赛事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科赛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潜在力量,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2]。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的建设,整合校内外的资源,设立专题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为大学生尽早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环境。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活动组织机构,负责大学生科技赛事的组织协调、科研立项、课题评审和课题指导工作,建立“三层次实验”结构体系[3]。由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个三个层次组成。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共同提高协调发展的良好平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科技社团是开展学科赛事活动的良好基础和载体,举办规模不一、参与面广、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沙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将大学生吸引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实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使科技社团得到良性的发展[4]

2.3实习环节注重实效性

实习教学培养环节,当前的实习主要包括基础金工实习、企业现场实习两种方式,但是部分高校在设置实习环节时,普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实习时机不当,二是实习频率不当。在实习时机上,高校主要以学期为规划依据,而不是以文化课开展情况为依据,经常造成学生在实习现场如走马观花,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习现场挂钩。在实习频率上,高校总是执行亘古不变的定律,开学前、放假前是两次固定的企业实习期,而没有与专业课的进度挂钩,专业课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后,都没有相应的企业实习环节。

2。4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选用真实课题

毕业论文的题目实行双向选择的方式。在三年级期末,按专业分组,同一专业的师生共同参加,教师上台宣讲自己近年的科研成果及将要下达给学生的毕业论文课题。学生还可以走进教师的研究室、深入实验室,综合调研情况后填报选择导师的志愿。平时各个环节抓得紧,撰写论文时就不太困难,论文完成后先在教研室试讲,试讲通过后再接受正式的全系师生参加的毕业答辩。优秀的论文则提炼出精华写成学术论文,推荐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去宣读发表交流,以显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培养学生的质量

2.5大力加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

校企联合模式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都十分关注的一种培养模式,事实证明这种培养模式既能保证学生自身的就业,又能完成学校的就业指导任务, 更能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以我校农机专业为例)农机方向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还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农机企业发展不稳定,大企业较少。而山东作为全国农机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上,可以从福田、五征、时风等大企业入手,企业根据自身人才需求对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建议,学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定向培养,这类毕业生优先进入合作企业就职,并规定学生在该类企业的最低服务年限,保障企业人才培养利益。在农机人才校企培养五年或十年内,形成固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不断调整普通农机培养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6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对近几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选择、就业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动,造成跨专业考研究生、跨行业就业、跨行业跳槽等,这类大跨步的转变,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且会带来就业的风险,一旦跨越不成功,就会造成两难的局面。针对当前就业不稳定问题,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社会阅读能力在不断变化,所以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不能呆板,每个学期帮助学生进行一次规划调整,积极联系优秀校友返校讲座,用身边实例影响在校学生。

三.大学生应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当在认真扎实的掌握各门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应从提高以下诸方面的能力入手:

(1) 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2) 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的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3) 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4) 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

(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大学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

(6)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

(7)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

(8)优秀的策划能力。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9) 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 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

(10)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素质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是当代人才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

四.结论

各行各业都对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了准入门槛,就业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但实践创新能力很强的毕业生仍然一如既往的受到企业的青睐。作为企业向即将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毕业生提出的要求和希望:端正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人生;为人处事要注意细节;做诚信和善良的人,以善、德为本;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参加实践创新类的锻炼和培训。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长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1]。面对时代的挑战和社会的需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为目标[2,3]。增加学科赛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潜在力量,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4]。重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的建设,整合校内外的资源,设立专题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为大学生尽早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环境。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活动组织机构,负责大学生科技赛事的组织协调、科研立项、课题评审和课题指导工作,建立“三层次实验”结构体系[5]。有基础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个三个层次组成,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共同提高协调发展的良好平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科技社团是开展学科赛事活动的良好基础和载体,举办规模不一、参与面广、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沙龙、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将大学生吸引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括大学生的参与面,实现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使科技社团得到良性的发展[6,7]。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有机结合,行成合理科学的供、需、学的培养模式。必然会对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现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金荣,罗锋,王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3):49-50

[2]Porter Alan L, Roessner J David, Oliver Sarah, et al. A systems model of innovation processesin university TEM education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6,95(1):13-14

[3]Sato Chie, Kumagai Satoshi. A perspective for innovation enabling education for Japanese engineers[J].Journal of Integrated Design and Process Science,2005,9(1):67-80

[4]陈纯馨,王向东,甘荫全等,地方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1):154-185

[5]朱昌平,黄波,朱陈松等 通过“三层次实验”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7):5-8

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导师制;培养模式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知识经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处在实施本科教学初期,许多机制尚在完善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从而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意识不强,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数量很少。学校还没有真正把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日常工作日程。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竞争力较差,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较弱。实施导师制就是要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掘,创造条件让本科学生较早参与创新项目研究,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才目标。

1.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以导师制为平台,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本科教学改革。

1.1地方本科院校传统学业导师制存在的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导师一般试行学业导师。但由于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偏多,指导的目标仅强调指导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等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因素,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1.2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选题、文献查阅和实验操作,共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论文等。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们培养了发现问题及查阅文献、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合理构建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1地方本科院校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强调应用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采用系统的培训方法、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以”质量工程”课外科技活动、研究创新性实验、专题设计、毕业论文等为载体,体现导师制的基本内容,体现导师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2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注重的几个环节

(1)导师的选聘。要选聘学术水平高、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导师,定期进行导师经验交流,开展导师业务培训。

(2)以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研究创新性实验、专题设计、毕业论文等为载体,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师生关系。

(3)对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积极申报“质量工程”大学生学术研究课题和 “挑战杯”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4)实施导师制应制定科学的管理考评体系,管理考核体系应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将导师指导学生的工作过程、具体指导要求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等量化到具体的指标中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

通过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导师指导下,对创新方法、创新基本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系自2009年实施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今,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竞赛等学科竞赛,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指导大学生先后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在“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先后获得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2项,在“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国家铜奖1项,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2011年在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团体总分全省第2名的好成绩,在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创新成果报告会上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4.结语

导师制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开展,开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优良的学风和校风,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尚王海等. 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认识[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 (10):93~95

[2]郭蕊,邓树嵩. 本科生导师制对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索[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81(3):78~79

[3]翟科峰. 应用型高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宿州学院学报,2011,5:113~114

篇(7)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术型社团 校园文化

高等院校里的学生社团是大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培养兴趣、丰富生活、参加实践的重要学习形式。如今各类大学社团发展迅速,但细究起来多为文艺类、体育类的社团,注重学术和知识创新的学术型社团少之又少,有的甚至“经营困难”乃至“倒闭”。大学是否需要学术型社团,独立院校是否有足够力量培养并维持学术型社团?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明确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含义。

一、学术型社团概念厘定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社团的定义是:“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1]学术社团是社团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以学术科研为主业的,群众性自发的非营利性组织。而在高校里,所谓的学术型社团即是由某一个学科、专业或某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与社会上的学术社团相比,如学会、研究会,高校里的社团人员以大学生为主体,操作运行、研究层次上也不同。区别于文娱类社团,学术型社团重在提高成员的学术修养和水平。独立学院的学术型社团与其他层次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目的和发展途径是不一样的。

二、独立学院学术型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一)学术型社团有助于培养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钱学森在去世前的最后一次谈话中强调,大学一定要有创新精神,“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会动脑筋的,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可见,科学的本质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高校作为培养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社团来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形成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校园学术氛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有重要作用。

(二)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学术型的社团活动,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就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2]。精神层面是文化的核心,打造学术型社团利于形成学术理念,培养良的好校风、学风。鲜活的案例,丰富的生活,以及学生群体的生动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肥沃土壤和不竭源泉。

(三)建立学术型社团,参加学术类活动,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除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还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群策群力,在“头脑风暴”里创新知识、创新方法。

(四)学术型社团成员不受专业和年级的限制,集合各个专业领域的学生,打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为鸿沟,在知识间互补互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全方位的角度。

三、独立学院社团建设情况

独立学院社团多是文娱类型,学生多是以兴趣为冲动源选择社团。社团建设较粗放,在质量上没有严格把关;自主型管理占多数,基本没有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活动开展辐射范围窄,全员性不强。但是,随着高校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繁荣社团文化,提升社团品质,开展探究型活动很受重视。

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学生社团建设为例。成立于2005年4月的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公管理制度,目前,社团联设有主席团,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2人;下设8个部门:办公室、财监部、外联部、人力资源部、信息编辑部、策划部、宣传部和社团中心;从属协会共21个,会员总数近万人。从属协会分为公益实践类(7个):手工DIY环保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红十字会、志强社、法律援助协会、旅游协会、电影协会;学术科技类(6个):英语协会、摄影协会、因果文学社、教育与经济协会、计算机协会、明德国学社(试行协会);文艺体育类(8个):舞行者协会、乒乓球协会、弈文堂、兰亭书画社、音乐协会、极光动漫社、羽毛球协会、星火剧团。

漓江学院目前有6个学术科技类社团,如因果文学社经常举办学术讲座,与名师面对面畅谈文学人生,出版刊物《远风》,鼓励会员进行原创写作;计算机协会以“普及电脑知识,传播网络文化”为宗旨,组织会员开展各种培训、竞赛,如PhotoShop培训、PPT制作、电子竞技大赛等。这类社团虽对学术科技有所侧重,但是重活动轻成果,学术成果甚少。

漓江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曾对各系师生做了一次针对学院社团形象的调查问卷,发现漓江学院学生比较热衷于兴趣爱好和文艺体育类的社团,对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需求较少。学院对此调研结果非常重视,遵循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以专业带动和学术引导,着力培育学习性、实践性学生社团”,十分注重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此在全院每年开展一届社团(团队)创新课题,带动学术型社团建设。社团(团队)创新课题以社团为单位公开竞标课题,以学校拨款的形式开展,延续至今,成为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协会的《从“我为就业找差距”探索漓江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交际与口才能力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前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数据;学生会的《浅析桂林雁山区农业网络信息化水平》和《桂林雁山大学城与周边经济文化互补性实践调查报告》是学生用所学知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院团委《漓江学院电能优化使用的调查与研究》是学生立足学院,为学院“节能减排”出谋划策的作品;外语系学生会《东南亚文化节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调查研究》、旅游协会《“节”的经济效益分析——以桂林市大学生樱花节为例》则考虑学生活动应如何开展的问题。由此,学生以社团为依托,联系专业、联系学院、联系时事,从自身着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创新型的社团活动开展对于社团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气息具有积极的影响,以此作为学术性社团探索性的尝试未为不可,并可以成为学院学术型社团的雏形构建。

四、独立学院学术型社团建设的对策

从目前独立学院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建立学术型社团而做的努力来看,建设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学术型社团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一)正确定位,合理指导。

社团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团要切合遵循所在独立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方针,坚持一切从自身出发,从实践出发。漓江学院以文科见长,坚持根据市场需要,以培养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3],因此,可以优先发展建立文科类学术型社团,选择结合学院存在的问题,或所在地桂林的发展情况和问题,设立具有长远性的科研课题,明确办团宗旨和发展方向,同时,整合学院人文学科软、硬件资源,创建属于学生自由钻研发挥的舞台。除了摆正社团的位置,学院上层要对此给予积极的热情、大力的支持和有效的指导。如学术型社团可挂在院团委名下,拿捏好“管”与“放”的度,不是每一样都管死,毫无主动性,也不是放任自流,随意发挥,要在积极的引导下,保证社团活动开展,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束。

(二)创建合理的科研创新制度和激励机制。

社团制度化是保证社团长期高效发展的有机保证,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无法在学术型社团内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氛围,团结凝聚力。制度化运作是科学的社团建设措施[4],必须以人为本,严格规定社团规章制度、成员素质考察、干部选拔和考核、组织纪律等制度,明确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责权明晰,人人平等。严格按照选题—调研—分析—结论的科研步骤完成课题研究,充分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除此之外,完善激励制度也是促进竞争,调动积极性的有效举措,可以鼓励将之与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等结合,利用评优、淘汰、互评、奖励基金等方式推动学术型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载体多种多样,坚持走品牌社团路线。

大学生学术型社团主要进行学科专业的学术探究型活动,这与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科学家们的日常工作是有区别的。所以,社团应该摆脱枯燥老套的活动形式,而是开展具有学术性的,结合专业背景的,且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5],如下乡调研考察、具有学术性质的讲座或小论坛等。打造社团品牌是社团在发展道路上必须考虑的,包括精品社团理念、精品活动等建设,这不仅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利于统一学生在组织内共同的价值观、荣辱观,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各种动手能力。

(四)借鉴公立高校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力量。

国内大多数独立学院实行校企合作的模式,即由公立高校和公司企业合作创办,脱胎于公立高校,可以共享师资、教学资源;借助于社会企业,则可获得充沛的资金力量。漓江学院在广西师范大学依托下,学习借鉴学术型社团的建立和经营成果有着便利的条件,从模仿中走出一条属于漓江学院特色的学术性质的社团。此外,一些下乡调研、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则可以由合作公司提供资金保障,还能利用社会关系为社团提供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邹培.论大学与挂靠学术社团充分合作的可行性[J].社会管理工作研究,2011,(06).

[2]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3]李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之我见[A].唐凌主编.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学人文存[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