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

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8 15:01: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机教育教学论文

篇(1)

1.1总结大学计算机教育基本经验和规律

大学计算机教育已历经30多年,其间经历多次改革,其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以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有必要对迄今大学计算机教育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和形成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它们反映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相对稳定和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1)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面向应用的教育。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初衷就是要培养能够在各自专业中应用计算机工作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合格大学生。(2)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需求决定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存在、改革与发展。(3)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以应用为目的,支持能力的培养。(4)大学计算机教育应是分类指导的教育,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分类不仅要考虑学科专业,而且与正在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相关。

1.2探索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征

大学计算机教育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较之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这些突破和发展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但重点是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规律中,其能力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发展,使能力突破了计算机学科专业领域层面,发展到普适性的计算思维和行动能力层面,提升了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能力内涵的变化本质上已使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超越了大学计算机教育仅解决计算机领域问题的局限,开创了运用源于计算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解决各类专业或社会生活问题的新功能,这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征,也是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的提出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新贡献。

2需求导向是保持大学计算机教育生存活力的基础

多年的计算机教育实践和研究都表明,大学计算机教育必须面向应用选择其学习内容,面向应用的首要体现是需求导向,因此需求导向是保持大学计算机教育生存活力的基础。需求导向应包括目标需求和起点需求两个方面。

2.1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需求

目标需求包括以下5个方面:(1)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2)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3)高等教育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4)学生生涯发展对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需求;(5)大学计算机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2.2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需求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需求是指由于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出现和加强,大学新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起点相应调整。确定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起点要从我国每年700万大学新生整体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出发,计算机教育教学要适应不同计算机基础学生的学习差异。

3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长效目标

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初期以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将计算机视为工具,培养计算机操作和编程能力;但时代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还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以及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提出进一步将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到普适能力层面。在能力体系中计算机理论知识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不同层次的能力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内容、宽度和厚度会有不同的要求。

3.1重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计算思维是美国学者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概念,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结果;本世纪初我国学者也有相关计算思维论述;2006年美国学者周以真教授全面定义和阐释了计算思维的内涵;近年在推动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的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了计算思维及其应用;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一线教师在了解计算思维的过程中,开始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教学。计算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2重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根本标准,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标,也应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解决问题要由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体系中的诸多能力合作完成,必须统筹规划专业、思维、行动等能力在培养中的作用。学术性人才比较强调思维能力,应用型人才比较强调行动能力,大学计算机教育则更应强调以计算机专业能力为基础,将计算思维和科学行动相互结合,并按培养类型各有侧重。

4分类指导是实施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始终是分类指导的,如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曾分为理工科和文科教指委,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下设有理工、文科、农林、师范等专业委员会,实施按学科专业的分类指导。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分类被最先提出,CDIO、卓越工程师等项目的实施开启了教育分类发展的进程;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又明确要求建立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2013年成立的“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显示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在实践中的落实。这就要求大学计算机教育必须适应分类指导的新形势,要在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标准、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贯彻差别化、多样性和针对性的思路,实施在人才、教育和学校维度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分类指导。

5构建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5.1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包括专业和普适两个层面。专业层面(第一层面)分为基础、技术和综合应用3个层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将寓于该层面框架之中;普适层面(第二层面)为思维与行动融入提升层面,不建议单独开设课程,而应通过融入第一层面课程以提升培养。从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视角,将计算机技术分为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4个技术领域,要重视用最新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更新课程内容。

5.2研究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式

落实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必须研究其教学方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大体有3种:第一种为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是在传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将学科概念升华为思维要素,通过问题、实验、练习等方式启发学生联想和思考,逐步建立思维方式;第二种为案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体案例,分析计算思维在案例中的应用,建立思维方式;第三种为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或任务实践,体验计算思维的应用,建立思维方式。行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其教学方法也是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而且追溯这些教学方法产生的历史渊源,主要是从培养行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开始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功能,提高教学法使用效率,实现大学计算机教育目标,值得研究和思考。

5.3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

实施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从事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原计算机教育基础课程基于安排和给予型的教学管理形式,即靠学校规定计算机基础教育学时的教学管理形式,而变为主动服务型的人才培养形式,即以学校安排学时和主动争取教学任务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形式。这就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开发一批使各专业切实感到需要,学生切实有兴趣的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吸引专业和学生选择。大学计算机教育要敢于创新教学方式,带头运用混合教学方法,尝试网络在线学习,即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与现代的学生选课和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将网络学习、软件平台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体系,引领教学改革。

6大力推动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

6.1高职同样面临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没有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专业的发展需要,都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其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类似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一般称为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有些相关专业还依据专业需要开设其他计算机类课程。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动因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存在,所以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面临大学本科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因此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改革必然波及和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

6.2构建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职业与技术教育经验基础上,走了一条与本科不同的改革路线,因此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不能照搬大学本科计算机教育改革的经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同处在信息技术发展与迅速普及应用的环境中,同样受到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新形势的推动,高职教育可以借鉴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经验,在已取得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克服改革中的问题,完善高职改革成果,构建起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按课程使用的广泛程度可分为3个层次模块:第一层次模块是作为公共课程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所有专业都需开设,是使用最广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二层次模块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类所需要的计算机类课程模块,可设计多门课程供需要的高职专业类别选择使用;第三层次模块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类课程,与本科不同,高职专业目录包含有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细分为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通信类3个子类,除计算机类全部专业以及后两类中很多专业都可属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类。按如上3个层次模块,构建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每个层次模块可遵循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课程开发。

6.3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开发理念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既要适应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特点,又要适应高职教育理念和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对于第一层次模块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要以信息素养为导向,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其中,支持其职业工作应用,但重点考虑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服务。就其课程设置可以只设置一门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但应开发不同内容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编写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14》(中国铁道出版社预计2014年5月出版)将给出几种不同模式的高职“大学计算机”课程典型案例。对于第二层次模块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平台课程,要采用改进的高职专业平台课程设计理念,设计相关专业可以共用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平台课程,将信息素养的养成融入专业平台课程中。第三层次模块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属专业问题,应按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设计开发。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改革要考虑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实施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设计。高职课程改革以能力为主导,重视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对于高职计算机教育课程应继续坚持,但也应学习和借鉴本科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经验,适当融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使行动与思维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结语

篇(2)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教育改革与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的增强,政府加大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加之的关心和支持,都对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Intel公司前总裁葛鲁夫所说“在当今世界上,一切能做到的,终将做成。技术的力量不可阻挡,无论人们在它的前进路上设置何种阻碍,它仍然继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已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计算机教育本身也是一项重要而有力的支持。因此,我认为,难得的机遇已悄然到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进一步坚定信念,加快教育改革步伐,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建设、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评估等方面作出整体性改革,并结合“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教育思想,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用的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21世纪世界预测》一书提到“迅猛惊人的变化震撼着今天的社会,它迫使课堂内的教师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事实: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化知识,出口之间也许就已过时;那些需要一套解读术(注释)的艰涩的古书和出了学校一辈子也不会去用的冷僻刁钻的数学难题,在徒然耗损着年轻人的生命和热情,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利获得在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还需了解各种未来社会的真实图景”。因此,课程结构改革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面向未来,就变化中的因材施教。纵观我国学校教育,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不得不与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思路有关。因此,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我国各省区中学计算机教材大多与社会实际脱节,教材中充积着过多的计算机术语,缺乏形象直观的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鉴于目前学生负担已很重的情况下,学校计算机课时安排也不可能太多。因此,计算机课程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初一、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劳动技术课程逐步发展成为基础文化课程。在教学中加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渗透,重视学生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教材编排上注意遵循由浅入深,年级之间课程内容的衔接,做到知识趣味性强和科学性严谨,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同时,我们也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计算机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去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写作文、做实验或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等等,效果较好。例如上学期高二1班学生自发组织利用计算机编辑排版他们自己的一本诗集,题为《荷叶尖尖》,很有创意。这种做法,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又发挥了他们自主创造性的劳动。我校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增设了第二课堂、学科竞赛辅导,对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拔尖人才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此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我们已进行了多年的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做到主动具体落实,基本适应当今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的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我校计算机课程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初一年级我们主要安排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发展史、键盘指法强化训练、磁盘操作系统以及UCDOS汉字系统等。考虑到我校高中学生有来自市区的也有从各县区学校来的,水平层次不同。高一年级我们在初中课程基础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设计,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二年级主要选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命令的操作,学会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课题。此外,我们还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如WINDOS95、Internet通信等,注重学生实践训练,以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我们也注重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心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的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鉴于此,我们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精心培养这些尖子人才,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特长。这一做法在我校学生计算机竞赛中有了很好例证。这两年来,我校学生参加计算机竞赛,有25人次获得省级奖励。

四、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我认为,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教学,是明智之举。大量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完全被摒弃,学生是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的,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正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才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体现教学互动性。这样,教育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都获得与科学家们一起参与课题研究,去挖掘考古,去探索星体奥秘等过程的喜悦。我们的经验也表明,这样得来的结果比耳提面命的讲授深刻得多、鲜明得多,更多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五、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是在塑造人,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劳动者。学校应该拥有一批热心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也要大力宣传在计算机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使教师们都认识到,普及计算机教育已刻不容缓,培养拔尖人才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奉献,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自觉主动完成教学任务。

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计算机教师一方面要朝一专多能方面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水平,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我校十分重视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定期或不定期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学习参观活动。几年来,我校计算机教师参加过由广东省电教馆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研讨班”的专题学习。先后多次组织教师参观深圳、广州、珠海、广西等地的计算机教学情况。今年初,我校又颁发了《关于全校行政领导、教师、职工计算机培训试行方案》,组织了3次计算机知识培训活动,至今全校已有120多人接受培训,学校出现了“学电脑,用电脑”的热潮,学校领导科技意识进一步明确提高,广大教职工对计算机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明显增强。

六、加强学科德育目标渗透,注重学生实践。

应当明确,我们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他们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才的质量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校重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思想教育点,实现德育目标渗透,从而体现“德育为首,五育并兴”的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分年级按照教学目标详细制订了我校《计算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实施细则》,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两年前,我曾要求学生们做一个课题设计实验,题为“学生成绩统计管理系统”。学生们便三四人为一组动手设计。到学期末检查时,大多数课题小组已完成课题实验,而且质量较高。这次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们分工合作、集体研究、协同创造精神的机会。

七、中学机实施素质的培养方向。

中学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今后适应生活、生活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我校提出要培养学生“九种能力”,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自教能力、应变能力、耐挫能力、预见能力。我们更着重于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三年前,我要求初一年级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目:“结合实际,谈谈你想象中的未来计算机会是什么样子的?”。两位学生的回答令我吃惊不已:回答1.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类去太空探索星球,那一定很刺激。回答2.今后计算机只需用光照着就可以工作,能说、能听、能想,能做我们想做的一切事情,那实在美妙极了。

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我校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五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更加注意锻炼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使他们认识到宽厚、自信、坚毅、乐观等因素在造就成功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八、制定各类评估制度,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评估体制。必须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制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估标准,对学生作出科学全面考核,对教师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评定学生学习时,我们坚持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占50%),结合基础性知识(占40%)和平时表现(占10%),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对参加竞赛获奖、第二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嘉奖,以利于尖子生的成长,激励他们进取向上。

在教师教学评价方面,我校注重教师教学实绩,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和发表教学论文,主动热情投入到课题教改实验,对成绩突出者给予重奖。学校对竞赛辅导教师除了平时的物质补贴外,还对辅导学生获奖的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学校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改革评优、评职称制度,实行责任合同聘任制,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科教师,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深化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化人才作出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

2.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2000年)》,1996年12月20日

3.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纲要》,1996年7月

4.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素质教育丛书》·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5.杨燊·《试谈“三个面向”与中学培养规格目标》·《湛江教育》期刊1996年第1期

篇(3)

何炎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学生的思想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另一种角度说,他们因为这个时代变得比我们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要“聪明”。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懈怠,老师教课但学生没有兴趣听课,所以常常表现不出精神和活力,也缺乏学习的动力。大学生上课不听课,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屡有发生,但这体现的不仅仅只是一个现象,还与多个系统有关,有学生自身的问题、老师的问题,还与整个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相关。老师常常说,你们这一代不如我们那一代,我们那一代听老师的话,自觉做笔记……,如果我们教师换一个角度来看待80后、90后,不以我们那个时代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想办法帮助他们,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信任,用自由的方式学习、提问。学生不记笔记不代表他就放弃了这门课,他有自己的办法,所以不要用我们自己年代学习的经验看待现在年代的学习方法。

学生如果对特定的学科产生兴趣,就会把学习当作是件很充实的事情,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这应该是充满了成就感的过程。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想办法提高讲课的艺术和质量,让学生不想睡觉、不想看小说,讲得学生愿意听、想听、爱听。

何谓讲课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对课程内容要熟悉。都说现在的网络时代让学生心气变得浮躁,太多新奇、太多诱惑让学生“不务正业”,但与此同时,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增大,他们钻研学会了很多东西,他们也对知识有自己的疑问,很多东西老师可能不知道,但学生知道。所以老师要把这一门课、这一堂课搞得滚瓜烂熟,有问必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给学生清晰确定的解答,但是不要瞎讲,要实事求是,不然学生会对老师没有信任感。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我讲了二十年的编译,仍然要备课,一个原因是为了进一步准备充分,另外就是看是否有更新,再找更多更好的例子。

讲课的艺术要提高,第一就是脱稿,最好不要照PPT念,更不要照着教材念,要把内容记在脑子里,能够脱口而出。要综合运用多媒体和板书等辅助手段,不要依赖PPT。第二是要组织课程,这就是布局。要考虑这一堂课怎么能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布局不是简单的将内容从头到尾讲述,而是有难点、重点,且要考虑从什么角度讲解。组织课程,就像导演一门话剧,教师既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讲课要综合运用形体、眼光、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语音要抑扬顿挫,充满激情。这样像讲故事一样,学生就愿意听,而且把非常重要的内容融入在内,学生就比较容易记忆。第三,要考虑互动,要有意识地把想睡觉和即将睡觉的人调动起来,活用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学会互动调剂课堂气氛。第四,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让学生上台自己讲一些,给其他同学作出示范。

讲课要受欢迎并不容易,现在我们的年轻教师,都经过了系统的研究训练,但课堂讲授的经验是零。他们的培训是必要的,因此要让他们积极参加辅导、改作业、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听主讲老师讲课。院领导、优秀教师要不定期的听课,给出意见和反馈。我们对老师教学考核是要排序的,对排在后面的老师,要让他们去进修,实行末位进修制,以促进老师重视教学。我们把青年博士分到各个班当班主任,让他们和学生交流,分享科研经历,更重要的还了解了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刘腾红(中南财经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整个趋势,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所代表的新生产力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之而来的计算机教育信息化也成为了高等学校新的课题,培养信息化时代、网络时代的新一类人才成为了高等学校所肩负的艰巨新任务。

培养人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源于对教育现实、学校实际的思考。在面临新一代的大学生来临校园时,我们的教育领导者也在适时调整教育方针,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思考现行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探索改革。本科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我校提倡“以本为本,以研为重”的思想,从根本上将本科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点和关键,这也是因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对推动学校整体教学工作有重要意义。大学的三大任务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高校应如何摆正三大任务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很多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探索讨论的问题。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洪堡大学时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和学术自由的原则,并指出大学的主要职责是追求真理,学术研究应在大学中占有第一位的重要性。教授应当从事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方法与理论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网络时代的80后、90后有非常独立的思想,培养学生不仅应要求他们学习知识,其中包括最前沿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独立掌握知识的方法,同时养成探索的兴趣与习惯。洪堡提出的学术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强调了学术研究在大学的地位,而实际上很多学校非常在意杰出人才的培养。

以上体现的是新时代学术研究的一种观念,而结合众多学校的实际,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非常关注实践教学、创新教学,采取了各种举措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创新教学已成为教育中最热的词。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及教育模式却被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教学方式多在形成知识体系,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指委关于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中强调了三点:第一是知识,其中包括了人文知识、社科知识、自然知识、工具知识、专业知识。第二是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验能力。第三是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和心里素质。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仅仅要其掌握本学科的技能,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打造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说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师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尤其在本科阶段,学生对教师很崇拜,渴望给予他们不同于中学的新的学习旅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要使这些80后、90后甚至之后00后的学生有一个愉快且很有收获的大学生活,我们教师要仔细钻研课程内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配合他们在信息时代完成一个不错的学业,学到东西且学有所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讨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思考“重科研、轻教学”所带来的教师评价等问题的同时,很多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教学以及实践。我们学校会对教师进行教学评奖,学生在网上评,学校教务部再组织老师听课、打分,再看有无发表教学论文、出版专著等,最后学校有专门的评审委员评定,每年在教师节表彰,给予在教学上取得成就的老师很大的奖励。

很多学校提出要成为高水平的研究性大学,一般都从科研和学术方面谈,但其实最基本的是,教师如何讲好课?如何将知识与研究相结合?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应该做到深入浅出,将程序设计等一些抽象的知识通俗化、具体化,用一些比喻、类比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实践加深印象并掌握。所以教师参与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面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一些优秀教师是经过了长期的努力,专注于某一领域,才成为了教授、专家,有很值得和同学分享的一些成就和体会。除了传授知识外,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首先应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才是成材。大学生刚刚步入校园,思想都比较活跃,也会有一些徘徊,且患得患失。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新一代,他们有很多自我探索的渠道,接受信息量非常大,对新事物的更新往往快于我们老师,因此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且理解他们,用心引导他们的学习生活是很重要的,而这也是教师应注重平常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对学生很有好处,也要不断学习、实时更新、与时俱进。我们常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别是在计算机教育领域,知识更新特别快,因此信息时代我们计算机教师付出的也要更多。

王江晴(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为了加强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我校做了很多改革举措。以前我们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专业课和研究生教育方面,而现在将本科生基础教育及能力培养提到了一个高度。学校规定教授必须上讲台,并且规定了具体的学时要求,每个教授相应的学时等细节又更加详细。与此同时,强调教师不仅是要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做教学研究。从教师自身来说,如果老师只是教书,而不读书、不总结、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经验所得,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呢?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参与教学研究。而从学生来谈,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非常重要,特别是人生观和学习观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透露出来的思想和观念也在影响学生的一些想法。

此外,学生就业决定性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对学校来说,怎样做好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需要研究。其实现在有很多的合作形式,学校最应关注的是结果,因为校企联合在很多方面还不好掌控,但结果应是有效的。我校现在软件工程方向做了一个“3+2”的项目,学生招进来以后,理工部的学生再重新第二次选拔,组成了实验班。实验班的前三年是在学校本部学习,而后两年到美国学习。相应地,我们针对实验班在课程上作了调整,一方面通识课,是学校规定必须要上的,我们在内容作了适当调整,而专业课教育,尽量和美国学校的课程对接。实验班采用小班上课,有两个特点,一是导师制,二是项目驱动。学生进班学习,我们首先上的不是C语言,而直接学习Java,然后就主要以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年拿到学校本部的文凭,到美国学校,再补修那边的课程后,拿本科文凭和硕士文凭。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更强的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希望他们出去以后就业形势更好。本硕连读,项目驱动和导师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的视野也上升到了国际的高度,与创新、创业的观念相对接,且和国际接轨,这是对学生很有实际帮助的举措。

熊盛武(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信息时代,我们说学生更难管了,但是反过来说,我们老师可利用的资源实际上更多了,教学更便捷,方式也更多样,吸引学生眼球的素材也更丰富了。实际上,一个教师的钻研,融入了他个人的心血,而我们在网络时代可以更快速地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思想精髓。比如说,国家的精品课和名师,如果在规范知识产权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共享名师、名课的教学方式,这对我们很多青年教师来说是福音。青年教师学习的欲望非常强,而且发展特别快,尤其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很快便能很好地投入教学。名师、名家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来自于这些名师的“间接经验”通过教师自身勤奋的学习梳理,转化为自己教学理论上的支撑。凭借网络知识的优势,提升了自己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另外一方面,在网络多媒体时代,教师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多媒体PPT课件做得特别好,这一方面说明教师花费了一些精力在课件上,当然初衷也是为了能通过课件吸引学生的兴趣,便于他们课后学结。但不应忽略的是,好的课件不是要非常花哨,有动画,有艺术,而应重在交互性。实际上,多媒体和板书最大的区别就是交互性,如果少了交互,学生学习就会变得被动。课件会让老师变得懒惰,责任心变弱,因为有的老师有了讲稿就不备课了,可以不记讲课内容,加备注看提示。这样讲课很容易就变成了照本宣科,学生很快就没有了兴趣。因此,建议老师在上课时还是应根据需要板书教学,比如逻辑性非常强的课程,板书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同步思考,而且使得老师必须认真准备。国外大学的老师整个课程都在提问,而网上放了很庞大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和一些拓展训练都在网上,这样既有交互,又让老师和学生有东西可以复习。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特别大,但我们面对的是几百个学生,如果讲课没有个性,讲课方式枯燥无味,总是跟着课件走,学生会学得非常疲乏。备课实际上不是熟悉教学,因为老师将这门课讲了很多年,对课的内容都很熟悉了,备课实质是思考一个布局,考虑好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