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5:01: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职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新授课缺乏有效过渡,直接进入主题
以《复种》一节为例,不少教师都是这样进入新课教学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今天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专题,对复种进行研究……”如此导入的目的在于要简单明了、直奔主题。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后续内容复种、轮种、连种等知识恰恰是以前面耕种制度、作物布局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已学知识的衔接性进行复习,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新知识时显得思维缓慢、问题重重,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新知识。由此可见,简单明了的直接导入法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选择,否则就可能让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却收获无几。
(二)教学内容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
我曾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内容是《棉花田间管理》,教师在讲述“化促化控,以促为主”时忽视了学生《土壤与肥料》课程教学的滞后,使得学生对为何要保持氮肥和磷肥的足量这个问题,听得似懂非懂。我觉得该教师其他环节的设计还是不错的,整个教学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设计“化促化控,以促为主”这一部分内容时,没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致使学生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其实,教师只需要将氮肥和磷肥对于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加阐述就可使教学更加完美。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不少教师仍然坚持“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仍然一味地灌、不停地讲,根本不注意学生的反映与变化,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可想而知了。比如,有些教师认为《农村社会基础》内容是固定的,没必要展开,只要教师划出条条框框,学生像小学生背古诗一般地背下来即可。于是整节课除了教师自问自答地说,就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根本见不到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结果学生是这节课的内容记住了,上节课的内容却又忘记了。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再结合案例深入分析和讲解,学生则能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四)教材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从教学实际来看,所谓的中职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实际上就是大学农学专业教材的“精编本”,其中的一些内容或教学目标脱离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存在严重的拔高现象。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教材内容的选择有待进一步完善。
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的中职农学类专业大多不开设中职化学课程和中职生物课程,中职学生又多是初中的待进生,理化成绩较差,但是中职农学专业教材的内容选择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如《土壤与肥料》整套教材根本就没有对初中化学教材的复习和提高,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迷惑不断。对于学习积极的学生还好一些,他们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通过百度或图书馆弥补化学和生物知识的不足。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则不然,他们懒得学习,听不懂正好有借口不听课了。
2.教学目标过度拔高。
有一次我听一位教师讲授遗传育种的相关知识,教师大篇幅地讲解“基因表达学说”,结果由于学生欠缺遗传学的知识而使学生毫无所获。
(五)教学评价机制滞后
受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中职农学专业仍然是以升学为主,一切评价指标都最终指向了对口本科的升学人数,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只是走过场。这种评价模式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严重违背了中职教育的根本原则,所造就的只是些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学生。
二、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当前的时代已经非同以往,我国的用工荒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工业上,涉农产业同样需要大量谙熟现代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因材施教,技能至上,力避唯分是论的错误做法。因此,想做好中职农学专业教学,就必须首先要通过各种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在勇于实践和不断付出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工作导向教学法等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
(二)丰富教材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个性化
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个性化、专门化人才是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中职农学专业的教材多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各版本教材编写而成,各课程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学生农学专业素养的成长过程,不同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做到有序衔接,最好能做到不同课程同步教学,以使学生的专业成长过程更加完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各专业课程教师应该共同参加,对所有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做以归纳,制定出确实可行的教学进度,然后再依据教学进度编写教材或教案。另外,针对中职学生化学基础差的情况,在必要时可将学习时需要用到的化学知识以“附录”“爱心小贴士”的形式出现在课本或教室的知识专栏当中。
(三)重视教学过程,建立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职业特殊;体现;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新大纲强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职业教育性质,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进入社会生活,面临频繁的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作为重要交流工具的语文学科,必须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需要,体现职业特色,更好地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利用语文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自主谋生。他们或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要写自荐信、应聘信,面试时需要落落大方、灵活应答;自己开店办厂首先要向工商部门写一份营业申请书;与人生意合作还得会拟定合同;当幼教老师要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当餐饮服务员要能听清客人的要求;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当文秘人员要能写会议记录……学好语文可使他们更好地交际、交流。处在这一时期的职校生,各方面的可塑性较大,对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可塑性同样强。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书为本,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拘泥于课本,只为学语文而学语文,而是语文教师还要通过突出语文的实用性等多种办法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中职专业特点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
语文课程中的选修、自读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应用,供预备升学或预备就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例如:对预备对口升学的文科类学生,可从设置写作理论技法、文言文选读、中外文学名著选读、语法修辞、中外文学发展史、文艺概论等;预备升学的理科类学生可以开设中外科普论文选读、语言逻辑、科学小论文写作、科技说明文等;预备就业的学生开设实用口语、应用写作、语文实用知识、书法、公文礼仪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需求,拓宽知识,增强语文和其它专业的联系,培养特长和提高专项语文能力。
根据学科而设置的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渴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学得主动、轻松、愉快,效率大大提高,即使遇到某些困难,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意志。学生对某一专项学习兴趣的增加,也会激发带动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这种钻头式的学法,必使学生的知识更深、更广,自学能力也会逐渐得到培养。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也有利于开发教师的聪明才智,挖掘教师个性的内在潜能,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变枯燥为有趣,变沉闷为生动,创设了一种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健康发展。
三、结合中职专业特点强化听说训练
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一系列的听说训练。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设置接听电话情景进行听、说训练;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依照校园的建筑、景色布局,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移步换景地作校园讲解;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向大家作某一产品的推荐、介绍;烹饪专业的学生,可边做菜边介绍食材和菜的做法等等。这些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认真听讲,专心学习。此外,学生用熟悉的材料训练听说能力,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胆子增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谓一举两得,使语文教学的工具得以充分发挥。
四、加强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运用的水平与能力
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同时兼备的一门课程。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人文性知识的讲解与传播,更要积极运用周边一切可利用的语文社会实践资源,大力开展中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明白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基础之上,大力提升自身的语文实践运用水平。
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就非常重视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形式的灵活运用,并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口语交际D答询”这部分知识的具体知识点之后,我首先向学生设置了一个口语交际情景:一位顾客看中了最新款的上市手机,可是因为价格过高,一直犹豫不决。作为商场销售人员,你应该如何回答顾客对手机功能的询问,促使他下定决心购买。随后,我便鼓励学生两两结合成一个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一个人担任发问者,另一人则扮演回答者。如此一来,就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答询环境,不但有利于他们深化对于所学内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逐渐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通过这一情景的设置,还极大地锻炼了他们快速反应的能力,有利于其答询技巧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为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总之,中职教育的特点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确立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必须立足职业教育目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作用,体现语文职业特点。
参考文献:
[1]候炜芳.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职业特色[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05)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是主管机构对中职专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书能力”、“育人能力”和“开展服务于教书育人的一系列活动的能力”进行开发和制定,并要求专业教师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专业发展目标不够明确,能力标准不够明确,专业培训途径不够明确。为此,从明确专业教师培训目标、科学制定专业教师能力标准框架、研发专业教师的培训教材、切实保证专业发展的科学评价质量等方面对当前中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建设提出建议。
为切实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2006年12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并于2007年底启动了“中职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开发项目”,标志着中职教师培训和教师管理工作迈人了标准化阶段。因此,拟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内涵及内容辨析人手,对当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教学能力标准的建设提出建议和思考。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内涵及内容
有学者认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教书育人以及围绕教书育人工作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书能力”、“育人能力”和“开展服务于教书育人的一系列活动的能力”,这些能力及其相互联系所形成的能力体系就是教师职业的特定能力,称之为教师“专业能力”,也表述为教师“教学能力”。可见,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程度和等级可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条件、责任高低以及难易程度等得到体现。我们认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是要体现专业教师的“教书能力”,应包括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具体表现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教学管理能力、专业教学设计能力、专业研究开发能力和专业自我发展能力;二是要体现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则应从专业道德、专业规范、专业态度三个方面的表现能力来解释;其三,专业教师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是专业教师“开展服务于教书育人的一系列活动的能力”。那么,何为“教学能力标准”?“标准”的含义即是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因此,“教学能力标准”即要求要以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为前提,由主管机构批准、开发并制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出的统一的规定。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是主管机构对中职专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书能力”、“育人能力”和“开展服务于教书育人的一系列活动的能力”进行开发和制定,并要求专业教师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首先要对中职专业教师的“身份”给出明确的定位,即要对专业教师的自身岗位发展给出明确的培训目标;其次,要在对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师的具体教学能力进行逐一解剖和细化,最后以可操作的具体教学活动的形式表述出来,以可操作可量化的能力指标来描述标准;其次,教学能力标准除描述具体的能力之外,还应涵盖相关的知识内容。特别是涉及到专业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这些都有利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最后,中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还应体现相应的培训途径和考核方法,这样不仅能保证“标准”的可执行性,使其“有据可施,有法可依”,更能进一步规范和审核“标准”的有效性,随时完善和更新标准的制定程序。这对于中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构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当前中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笔者就当前中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我们在全国部分省市选取了该专业发展较为典型的几所学校实地调研,地域涉及到天津市、湖北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共发放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24份,有效回收率为74.7%。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可以发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具体问题如下:
(一)专业发展目标不够明确
笔者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职教师缺少充分的专业发展意识,只单纯教授知识和技术,不求专业发展;被动地接受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安排,缺乏个人主动的长期规划。这类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模糊主要表现在角色意识不明确,发展目标混乱。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能完全理解中职教师的角色,很多教师在刚上任时还是饱有激情的,但由于中职生源复杂,教学难度大,和他们理想中的教学往往落差太大,久而久之中职教师逐渐表现出职业倦怠,教学热情逐渐消磨,进而不知道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应该做什么,以致于盲目跟进,被动确定发展目标。而有的教师对“双师型”理解不到位,把盲目考证定为发展目标;又或者认为专业发展目标即为职称评定目标,只专注于职称评定的条件努力,发展动机功利而狭隘,有的甚至评到了高级职称,就失去了新的职称目标,专业发展开始懈怠。另外,中职教师在教师责任感上也表现得较为薄弱。我们不乏看见很多中职教师对学生上课看小说、睡觉、讲小话等开小差的现象都置之不理,只局限于课堂教课,草草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科研任务,只将完成学校分配的指标作为工作目标,认为这类专业提高的任务不属于职责范围。这样的教师责任感薄弱必定会直接影响到其专业的发展,而难以成为一名具有明确专业发展目标的合格的中职教师。
(二)专业能力标准不够明确
综观现有的教师能力标准,其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效用甚微,可行性和操作性也受到质疑。究其原因,首先,能力标准的专业性不明,即专业指代不明。全国的中职学校专业众多,中职专业教师各异,一味采取统一的中职教师能力标准无法兼顾到各个专业教师的特性,对于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由于很多专业教师的能力标准是由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所制定,一般而言,管理人员所涉及考虑的只能是最基本最广泛的能力范围,教师的专业能力很难由学校管理层直接来细化和决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台的能力标准的专业性往往无法体现,也只能秉承宜粗不宜细的原则给出一个最笼统的框架。另外,专业教师的能力标准在涉及到专业能力的制定时,其难度也是相当大的,要在基于一个教师身份的基础上再去设计其专业素质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光是由专业教师讨论制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整个专业行业的相关从事人员以及专家联合讨论制定,才能具有可观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能力标准前瞻性不明。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复杂性和专业教学的区域性,因此在涉及到中职教师能力标准的制定时要遵循一个宜粗不宜细的原则,不至于限制了各专业教师的教学发挥和专业发展。一是专业操作能力上要能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对于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要能体现出良好的再学习能力,并能分析并开发出提高教学水平的最新操作技术,为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而服务。二是专业教学能力上也要具备时展的特点。因而,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不应再依据传统的教学,应以现代中职专业教师的职业分析为基准,以发展的动态的标准来要求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否则忽略了能力标准的发展性和前瞻性则是混淆了能力标准与一般的评价考核标准的实际效用,能力标准应是对特定岗位教师职业能力的一个要求与期望,而不光是达标与评价。
(三)专业培训途径不够明确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任务愈加紧迫。虽然国内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已初步形成,能积极利用各级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专业培训,但是就目前培训中职专业教师的几种主要途径来看,在执行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例如,一是送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实力还很薄弱,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尚处在积累资本、扩充实力阶段,再加上各种经济状况的影响,使得我国多数企业没有能力也不愿参与投资职业教育。将教师送到这样的企业进行培训,对企业来说无疑是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也不需要技能不娴熟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来。二是给教师提供校本培训。然而,有很多教师反映,在接受学校开展的专门培训中,随意性比较大。专业系统的培训内容无法确定,无固定的培训教材,培训课程随意安排,校本培训制度尚不完善,还没有常规化、制度化和明晰化,有时候培训结束了教师还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培训目的是什么。加之由于各种资源的缺乏,如资金投人,专门的管理机构都未设有明确的规定,使得校本培训表面化且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教学研究活动缺乏,校本培训深度不够,甚至培训程式化缺乏新意,落人俗套。三是其他专业培训途径,如高等学校组织进修、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养、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培训等,这些培训途径也只是初步形成,并未形成明确的制度体系,大部分这样的机构开展的培训都只具有临时意义,不具备长期的发展效益,常常是普及性培训,对课程改革、教法改革及推广、信息技术知识等实施突击性培训。然而,正是由于其短期性和突击性,又缺乏固定的管理部门和明确的管理渠道,因此在开展培训时容易遇到各个实施环节衔接不通畅不明了的情况,从而影响到专业教师的培训效果。
三、中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一)明确专业教师培训目标
专业教师的发展目标关系到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国家应当给全国的中职专业教师确定培训目标时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概念和方向,各级学校可以基于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确立专业教师的三种能力水平,即新人、骨干、提高,以此作为专业教师的具体培训目标。首先,“新入”能力水平即为教师刚上岗时的能力体现,这也是教师人职的最基本培训目标,教师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培训即为人职培训。在这一阶段,作为学校管理人员要培训新人职的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上岗,并开始执行岗位职责。其次,“骨干”能力水平即为教师教学水平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教师职业能力得到表现和发展的关键目标,教师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培训即为重点培训。在这一阶段,学校管理层要培训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成为专业教学的中流砒柱,并能逐步独立承担教学、科研等具体任务,包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都要求骨干能力水平的专业教师能独当一面,同时还要求其能在同事中树立一定的职业形象,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最后,“提高”能力水平即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家”体现,这也是教师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教师在这一阶段接受的培训即为拓展培训。在这一阶段,学校要培训“专”教师超越自我并获得再发展,包括专业技术和教学理论等方面,要求其明确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而教师本身要为自身准确定位,进一步挖掘自身的再创造力。
(二)科学制定专业教师能力标准框架
中职专业教师的能力标准框架呕待统一和规划,虽然各专业特点各异,但是统一的标准框架还是很有利于中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我们认为,对能力标准框架可以进行四级层次的设计。一是确定专业教师的能力领域。区分能力领域是建立教师能力框架的一级标准,也是确定某一特定岗位专业教师能力模式的关键步骤,再对能力模式群按照特定维度进行逐级细化,可以采取能力描绘法的方法,按照以下7个步骤:确定作业有效性的标准,选择标准样本,任务、功能分析,作业特点分析,行为事件的访谈,数据分析和“能力模式”的建立,有效性。二是确定专业教师的能力单元。在确定能力领域的基础之上,继续划分二级标准即能力单元。开发步骤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的是当前专业教师的实践活动,期望的绩效标准,职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第二阶段关注的是确定与能力绩效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然后确认这些能力。在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采用更为细化的绩效指标来对得到确认的能力进行详细阐述,并将得到确认的能力分组归人相关的活动维度。此三阶段过程是可重复的,特别是当教师角色发生重大变化时,为确保职业能力的更新,此三阶段过程就更需要再次循环重复。三是确定能力要素和能力表现指标。在确定专业教师能力领域的基础之上,继续划分三级标准即能力要素。每一项能力要素描述了一项教学或专业操作行为,并可能在多个能力单元中出现。同时对应着不同的能力表现指标。能力表现指标是每项教学或专业操作行为的具体体现,是专业教师能力的四级标准,也是最为细化和量化的评定具体专业教师能力的等级标准。有了以上具体的四级标准设计步骤,即确立了能力标准的框架,这样能力标准框架的制定将更为具体、明确,也为各个专业教师能力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研发专业教师的培训教材
首先,教材编写应该区分好专业模块和教学模块。专业教师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同时还要求其具备相应的教师教学水平。因此,在专业模块的教材编写时可以根据专业教师的特点,考虑到专业发展的特性,对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有层次地规划培训内容,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编写具有前瞻性的专业模块教材。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区分好系列和层次。教材的开发与编写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是需要在全方位审度中职教师培训现状的基础上得出一项标准化的结果。教材的使用与推广,是为中职教师的培训提供了一定的标准和依据,但是不是光一本教材就能解决好中职教师的培训问题。因此,在开发培训教材时,应该有一个整体性和延续性的观念。其一是以开发培训包的观念来编写教材,应该和培训进度相配套,分清楚每个培训阶段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相应的开发一系列教材;其二是教材的编写应以专业教师的专业为准,依据专业设置要求来编写教材。
一、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正视现状,和专业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不可能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深入兼顾,因此扎扎实实掌握职业技能是他们面向未来的合理选择。这也是职校区别于普通高中而赖以生存的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也应定位于此,语文作为其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应和专业相结合,和学生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职校的真正作用。
和专业结合,教材先行。教材编排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内容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实现课本学本化。让课文内容和专业贴近,课文思想和专业互融,口语、写作为就业铺垫。
和学生结合,教法辅助。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视现状,承认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突出实用性
我们应把中职语文课程定位于一门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的基础课。有了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中职语文教学就应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与专业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现行教材中某些名家杂文或议论文,由于学生远离写作的时代背景,其吸引力已大打折扣,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忍痛割爱”。 中职学生毕业后就将进入就业岗位,竞争也就随即而来。试想如果作为维修工人看不懂设备说明书,将如何“对症下药”?如果在工作中不擅于与同事沟通,将如何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将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中职语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两种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二)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另外在教学中开展一些诗文朗诵、主题班会、演讲会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能力。只有具备了思考、交流、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教学方法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大搞“一言堂”,大唱“独角戏”,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语文教学走进了“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一)学生的手动起来
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针对职专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三)学生的脑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应用写作;教学体系;重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2
应用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中职专业课程体系中,作为公共基础课,担当着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但当前,受学科型教学模式影响,中职应用写作教学存在不少困境,无法与新的专业模式相呼应和对接,需要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重新构建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写作教学体系。
一、中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对象认知能力差
应用写作需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必要的生活阅历以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而在校的中职生多是初中毕业后升学上来的,从学校跨入学校,文化基础薄弱,缺乏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对应用文涉及到的相关事务非常陌生,认知不足,写作时往往捉襟见肘,无从下笔。其原有写作基础主要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体,熟悉的是文艺、科技及议论语体,应用文及其相应的主要的事务语体尚未成为其写作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部分,故容易受原有基础的惯性影响,在应用写作中,选不准文体,用不对语体。
(二)课程定位边缘化
中职学校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能力本位、技能优先”的教学背景下,一些学校过度强调专业课程教学,公共基础课则处于尴尬的地位,课时大幅压缩,内容大量删减,应用写作课程甚至不能单独开设,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可有可无,完全忽略了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写作能力是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课程定位的不正确,造成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短腿现象,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学内容脱离专业需求,缺乏实效性
应用性和职业性应是职业学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特色。但当前教学内容“一刀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教材仍停留于文体基础知识+案例+练习的套路上。理论性的内容多,实用技能的内容少;学说性的内容多,职业性的内容少;系统性的内容多,对接岗位实训的内容少。选用的文种主要侧重于适应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处理需求,适应中小型企业生产、管理和个人日常事务处理的文体比重小,未能做到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接,不能满足学生专业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由于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学生感到课程的学习与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生涯关系不大,学来无用,无形中挫伤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化
传统应用写作课堂教学通常是文体基础理论知识阐述案例分析课堂写作练习课外写作训练,沿袭学科型教学模式,理论的阐述过多,实训环节不足,即便是案例教学,许多教师亦是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不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不能对接学生职业岗位需求列举案例,由于缺乏针对性,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课堂上的写作练习,脱离学生专业与生活实际,而课后采用的又是放羊式的写作训练,缺乏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故实效性较差。这种忽略学生主体地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写作技能的练成,不能实现应用写作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达不到职业教育课程注重学生能力训练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手段上,与专业课程相比有较大差距。中职学校大多重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实验设施充足,教学手段多样,相比之下,对公共课的实训投入则不可同日待言,条件好的学校尚可采用录相、幻灯、多媒体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条件差的学校则纯粹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至于写作实训室、仿真工作室建设则没有得到重视,致使应用写作教学难以摆脱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桎梏。
综上所述,中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正面临着偏离教学目标的困境。破解困境,重构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中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的重新建构
(一)以适度、够用、实用为基础,重构教学内容
应用写作课程要敢于突破传统学科体系,结合中职学生学情特点,简化教学内容,以适度够用为基准,宜少不宜泛,宜精不宜多,宜专不宜全,不必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教学内容设计还应立足于应用,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用市场需求的杠杆来衡量课程内容的实用程度,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训目标及培养规格,通过分析各专业职业岗位对应用写作的需求,以此为根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构。
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应用文开始,包括演讲稿、广播稿、海报、新闻、启事等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由于立足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文在校园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事务文书贴近学生生活需求选择相应文体;职场应用文立足于就业需要,模拟职场环境,包括自我介绍、简历、求职信、职业生涯策划书等;然后才是行政公文和专业应用文,不同的专业文体设计要求各不相同,力求针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选择相应的专业应用文体。重构后的文体教学内容编排循序渐进,由于遵循学生的认知及能(下转第125页)(上接第115页)力养成规律,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学生乐学,学以致用。
(二)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融“学、写、做”为一体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指设置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建构和能力提高。将任务驱动教学引入应用写作教学中,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通过给学生设置一系列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工作写作任务,引领学生在完成写作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既学到应用文体知识,更增强了职场中不同工作情境下应用写作能力。纵观这一任务过程,包括一系列应用文种,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中必然包含的写作工作任务,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帮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从而激发了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踊跃练习。并且在实施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写、做”三位一体,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提升了能力,提高了职业素养,培养了合作精神,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合作学习,改进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合理安排学习小组是完成合同作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首先要将学生进行优化分组。通过一定的调查,充分了解学情,掌握每位学生的写作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差距,然后优化搭配,合理分组。每一小组的成员以5-6人为宜,要兼顾均衡,不能有所偏颇,既有写作基础好的学生,也有相对能力差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好生的“传帮带”作用,使合作学习的效益得到最大化。当然,分组不必固化,一成不变,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又要具有灵活性,教师根据教学需求作适时调整。小组组长采用轮流担当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还要精心做好写作活动设计,不仅包括写作内容设计,还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写作实训。指导组长做好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落实任务实施方案,让每一位学生都通能参与到写作中来。小组成员不仅要完成自己承担的写作学习任务,还要对本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负责,个人的成功是与小组的成功联系在一起的。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协作,才能实现写作学习目标。以此来牵制约束学生个体写作任务的完成,不仅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还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互助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中职应用写作课程存在的困境,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使应用写作课程不断满足中职专业人培养目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俊霞.建构崭新教学模式,提高应用写作能力.应用写作[J],2008,(5):39-40
[2]李弘历.李汉东.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应用写作教学中的构建.应用写作[J],2008,(9):41-43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 衔接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38-02
近些年,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招生人数也稳步提升。基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不断被充实到企事业单位,增强了用人单位竞争力。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高职有效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可以看出,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日益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增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构建适应现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一)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只能进行简单的机加工,日益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中等教育人才只有继续接受规范系统的职业高等教育培训,才能加大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为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培养更多综合型技能人才,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坚实人才基础。所以,加快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决策,是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使然。
(三)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是实践“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在推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实践“中国梦”理想,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完善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为经济腾飞、科技创新、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理顺思路,分析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知上的差异
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进步,基于中等教育的人才已日益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差异,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很多未能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接受再教育培训,造成了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断层,缺乏有效衔接。已服务于社会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受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动力,忽视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向综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企事业单位为获得短暂的经济效益,也忽视鼓励、发展本单位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向高等职业技术综合型人才的转型。
(二)招生衔接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生(职高、中专、技校)参加每年的高考入学。其中对口中职招生的指标限定在5%以内,政策上的限制,以及高职院校以文化知识为主的招生考试,造成了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失去了继续深造提高的机会,特别是有些技能水平较高的中职毕业生因文化水平的差异进不了高职院校的门槛,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中高职招生生源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专业对口衔接的问题
从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可以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石油化工类等19类321个专业。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大类为18个,少于中等职业学校。许多高职专业未设置基于中职对口或相关的专业,许多中职毕业生不得不择业,或转换专业进入高职学校,专业对口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四)教学课程与教学理念衔接的问题
中职教育侧重点在于专业技能培养,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基础。受制于自身职业文化素质,中职毕业生一是难以适应高职文化理论学习,二是定向思维,缺乏高职生的创新型拓展思维。中职专业设置的课程比较单调,内容缺乏与高职的有效衔接,有些与高职阶段学习内容简单重复,还有些已跟不上现代科学创新技术发展要求。
三、开拓创新,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一)适应区域产业需要,统筹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区域产业的特点与需求,政府加以引导,建立中高职统筹管理机构,促进中高职管理交流协作,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以服务经济为先导,以提升个人职业素质为根本,通过试点,逐步推广,加强中高职衔接人才教育,明确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级技能综合型人才。
(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产业转型升级,中高职教育围绕的侧重点不同,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就要求必须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依靠行业和企业需求,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中高职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有效衔接。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为提升,仅仅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加快创新中高职专业教材与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拓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
(三)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视,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系统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兴趣,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做好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理论与技能有效衔接,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接受再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试行弹性学习制度,中职阶段学过的课程,允许学生分阶段自主学习,实行学分制,通过测试转换成高职阶段的学分,按阶段灵活组合学习课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展人才成长途径
改革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入学考试,对于单独面向中职对口招生的,调整考试科目,适当降低理论文化成绩分值,提高专业技能测评分值,逐步增加每年招生比例,比例建议为当年中职毕业生35%-50%左右。对口教育的“3+2”模式转变思路,在理论考试入学的同时,通过坚持以能力为核心,坚持评价模式改革,允许一定比例优秀中职毕业生通过公开专业直接选拔充实到高等职业院校中。从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出发,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应中高职衔接具体政策,拓宽职业人才成长途径。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进修学习与系统培训,鼓励教师苦练基本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掌握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考核评估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评估制度,激励先进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帮助落后学生加强实现自我提高,鼓励专业或学科带头人做好“传、帮、带”,提高整个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六)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校企合作
政府、院校及相关行业应充分认识中高职衔接重要性,增加投入,统筹运用专项资金,围绕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支持并促进中等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有效衔接。专项资金应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相关的职业教育。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院校、企业不断加强合作,制定中高职衔接改革规划,对于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计划大纲的制订与教材编写,鉴定题库开发与更新,以及试点中高职职业院校的专职教师进修培训,予以经费支持。
总之,面对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不断加强与完善中高职有效衔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育高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汤光伟.中高职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0,(22):31-36.
[2] 刘迎春,郁春兰.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6.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为读者提供同一学术研究的相关资料,更方便读者进行相关查询,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和科学进步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鸥,朱晓民.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及特征[J].语文建设.2006(09)
[2]刘伯奎.语文学科结构的板块缺失[J].语文教学通讯.2006(12)
[3]菅舒涵,李海霞.口语交际教学的历时梳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6(06)
[4]杜红梅,李长中.中美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的个案比较[J].语文建设.2006(03)
[5]王荣生.口语交际的课程意识[J].语文教学通讯.2005(26)
[6]李明洁.口语交际课程要教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2005(26)
[7]张淼.中学语文教材中戏剧作品选文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许文莹.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11
[9]杨自路.语文特级教师用写作支持教改和教研经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10]肖永花.初中学生作文心态及教学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梁新民.幼儿师范生文言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2]王海梅.地方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3]王华.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策略构想[J].语文建设.2005(09)
[14]李明洁.进入教学的口语交际及其特点[J].语文建设.2005(08)
[15]朱圣元.以操练为策略的《普通话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6]周靖杰.中职文秘专业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17]陈慧娟.中职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
[18]李虓.浅谈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讲、练、评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7
[19]朱海蓉.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20]刘伯奎.让中学生的口才都雄辩起来--关于中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5(06)
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袁薇.文秘英语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09)
[2]张玉美,赵萌.英语导课艺术及其应用性研究--以《文秘英语》课程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6)
[3]孙敏.任务型教学在职业中专文秘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文学教育(中).2010(05)
[4]陈郁.高职《商务文秘英语》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09)
[5]许亮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外文秘英语学习[J].南平师专学报.2007(03)
[6]罗云.任务型语言教学(TBLT)在《文秘英语》课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7]倪玥.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文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2)
[8]文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9]张妍.以岗位任务为目标的文秘英语课程项目改革[J].才智.2011(12)
[10]马丽华,刘景.工作过程导向的《文秘英语》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探索[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4)
[11]胡信华.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英语课程建设--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02)
[12]胡惠芳.用Authorware设计开发高职高专“文秘英语”课程教学课件[J].科技资讯.2010(12)
[13]刘强.WPS理论在高职文秘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03)
[14]宋曦.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教师角色思考--以《文秘英语》教学为例[J].民族论坛.2009(11)
[15]张冬水,张锦春.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文秘英语教师角色思考[J].海外英语.2011(04)
[16]师莹.以“任务”为中心的文秘英语教学设计[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17]卢丽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企业文秘英语》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18]李存晰,黄冬娇.任务型教学法在文秘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19]文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20]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01)
秘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陈燕青.中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彭素强.开放式英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冯爽.国际商务文秘英语能力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4]覃文汇.基于网络的广西专业英语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5]邹滢.中国初中英语词块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6]王海英.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及英语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7]易浩萱.职业学校饭店英语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8]李滢.职业能力取向下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周莉华.高职高专任务型英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0]王梦禹.从中小型企业文秘人员需求试论教育机构秘书人才培养[D].暨南大学2013
[11]叶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护理专业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2]白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缪秋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究[D].苏州大学2011
[14]谢筠.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特色英语教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15]范洁.基于高教自考课堂的互动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16]张晖.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