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体育论文

体育体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7 16:43: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体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体育论文

篇(1)

通过职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理论和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能够进行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组织指导工作。而更为重要的是社区体育的硬件设施明显的匮乏,需要借助于职高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要加大对社区体育的研究力度,促使社区体育具有教育性,而职高体育具有社会性。

2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资源共享策略

2.1将职高学校体育资源对社区开放

要将职高学校体育资源对社区开放,这样丰富社区体育资源。职高学校的体育教师和技术人员向社区输送,去培养和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弥补了社区体育的教练不足问题。也职高体育组织机构服务于社区体育,以便逐步构建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要鼓励职高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活力,也为职高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也能够为职高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2.2加强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组织机构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应建立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制定发展方案,职高学校和社区选派代表负责进行资源共享的合作事宜,使双方的互动合作更加紧密和有更多的收获。

2.3社区体育为职高学校的体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可以动员社区内企业单位进行捐助,改善职高学校的体育设施,促进职高体育得到社会支持发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够推广和宣传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如舞龙、跳竹竿等。这样能够丰富职高体育教学内容,提高职高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优化了职高体育教学内容。

3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两者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定位的方向不同,其体育功能和结构内容也不同,这样造成对两者互动的体育功能研究不足,使得两者互动操作出现盲目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发展。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在实践与理论上的脱节。另一方面,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紧密合作,缺乏社会公益性支持。

3.2建立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原则

为了能够确保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互动良好发展,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原则。一方面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原则,只有确保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作为参与的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另一方面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原则是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合作的核心,双方的合作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互动促进。提高合作能更好地推广体育文化和终身体育的理念,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都能够享受资源,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

4结论

篇(2)

1.1、社会体育资源无法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在现代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工作压力也有所增大,由此也给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已有数据中显示,大量人群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当中,如何改变这一状态,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已成为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消费以及生活观念,积极参与到健身运动当中,并带动着社会大众对体育活动设施需求量的增加。但当前的社会现状却在于:社会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能够为大众所使用的运动休闲场所非常有限,其与大众参与锻炼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1.2、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

目前我国各类综合院校的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已经日臻完善,完全具备了举办大型体育休闲活动及开展群众日常健身的能力,同时高校所独有的体育人才优势也是其他社会体育资源不能比拟的。但是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仅仅满足了在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及锻炼需求,没有得到合理的统筹安排及开发利用,使得场馆设施闲置,体育资源白白浪费。

2、社会体育指导在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中的价值

2.1、提供优质社会体育服务

高校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与平台支持,无论是在体育设施的规模、数量、配备水平、还是种类上,都具有其他平台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还能够凸显的独有的学术性人文资源特色,因此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使高校体育资源的特色与优势在社会体育指导中发挥价值,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开放的程度:即需要通过扩大开放程度的方式,缓解社会体育工作中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现实问题;(2)开放的形式:即需要在社会指导中通过体现高校体育资源特色以及优势定位的方式,促进社会体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3)经营管理的模式:即体育场馆需要自原来的公益性或事业性定位向着经营性转变,在这一过程当中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面向社会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服务项目,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力求参与社会体育锻炼的群众能够得到规范化的指导,促进服务的优质化发展,从而将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

2.2、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合理利用

在逐步实现高效体育资源社会化利用的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发挥高效体育资源的平台优势,从社会体育指导的角度入手,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一定时期内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发展做出规划,积极面向以高校为中心的,周边一定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大众提供体育指导与服务。同时,高校还可以依托于丰富的体育资源,定期举办体育知识、运动保健、以及运动处方等多种类型的讲座,在展开健康宣教的基础之上,为大众提供健身计划方面的指导与服务。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社会体育指导教学更加的细化,从对大众体质监测的角度入手,根据大众不同的体质状态,制定针对性的体育指导与服务方案,并将与大众体质相关的监测数据录入专门数据库中,形成一个健全的健康服务体系,以达到提高高校辐射范围内群众体育活动开展质量与水平的目的。

2.3、加速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

高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依托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够使健康、科学的运动项目指导策略以及锻炼方法在社会体育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落实。同时,高校所拥有的高素质的体育工作者还能够积极创新,结合实践,研发并形成具有简单可行以及形式创新特点的大众健身方法,以针对性的健身策略来满足社会范围内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诉求、以及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健身需求。除此以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在体育科研资源方面的优势,积极展开体育健身相关课题的研究,并配合群众体质监测工作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把握社会体育锻炼与大众体质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一方面有助于营造一个适合群众锻炼的体育环境,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社会大众的体育素养水平,促进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

3、对改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完善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师资队伍

为了促进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提升,高校必须从师资队伍的角度入手,提高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工作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与技能水平。除了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外,还需要高校创造各种机会,集中组织教师参加业务方面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在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提高高校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目的。

3.2、突出社会体育指导的实用性

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相关教学内容的讲授不能够脱离实际单独存在,而应当在教学中找准时机,将理论知识点与当前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结合起来,从教学内容的完善以及课程综合化的实施角度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全面教学改革。除此以外,传统意义上的体育项目课程必须与社会指导以及医疗保健等课程相互呼应,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面能够多角度、宽视野的拓展开来。

3.3、理论与实践并重发展

为了能够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诉求相契合,就需要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当前社会中体育视野的发展动态以及社会热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高校需要多面向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机会,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从事社会体育指导教学的专职人员的请进学校,为学生讲授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掌握社会体育指导的相关技能与方法。

4、结束语

篇(3)

虽然体育游戏课堂魅力无限,但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合理适度的选择游戏内容,明确游戏规则,保证游戏安全,达成三维目标。完成体育教育教学任务。总而言之,体育游戏的选择不能盲目地为游戏而游戏。

1.1、游戏中激发兴趣

体育兴趣是学生对某种体育项目和活动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浓厚的体育兴趣能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最良好的学习状态。兴趣是激发一切创造的源泉,体育游戏的多样化特性恰恰能够更好地激发体育兴趣教学,让学生自主组织与创造体育游戏都将能够增添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和教学实效。可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如在教学“健美操”的教学内容时,每学习完一组动作,我都要组织临时的小擂台,激发学生主动温习,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提升团队意识,提高协作能力,收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再如,在“乒乓球”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后进行比赛竞技,以小组比分的形式定输赢,让学生在追赶比分与互相切磋球技的过程中享受到体育兴趣教学的快乐。

1.2、游戏中体验快乐

体育课中若少了快乐,教学就会像枯树一样了无生机。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感受快乐、体验到快乐也是当今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一旦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体育运动就会形成一种自觉行为,体育运动必将成为学生继续参加体育锻炼的绵绵动力。我们知道:运动的快乐源于多种因素,游戏中体验快乐是最直接的一种。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只要制定好游戏规则,把握好游戏环节之间的关联性,设计好游戏技术的挑战性、开放性,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挑战、交流、创造的情感体验中提高竞技水平。如在教学男生的跨栏跑时,障碍物的形状、高度、放置等要反复试验、精心策划,既不能让学生“一伸手”就“摘到桃子”,也不能让学生“跳一跳”仍“摘不到桃子”,学生在自定目标、挑战目标中不断体验快乐,提升了运动学习的乐趣。再如,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球类丰富教学,如让学生传递排球、小组投篮等都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1.3、游戏中鼓励创造

在学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某一特定学科的事。高职体育教学中肩负着培养创新意识的、开发创造潜能的历史使命。做为一线的高职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学生张扬个性搭建平台,要为学生创新超越铺路架桥。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在每堂体育课中慢慢渗透,逐渐建立体育创造思维。创造力的培养还要讲究实效,讲究方法,体育游戏恰恰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创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创造力培养的成效。如在篮球训练教学中,小组分头行动。创编出自己喜欢的、具有新意的、有利于提升篮球技术的游戏活动。同学们创编的“投球得分”、“叫号接球”、“接球击人”等多种游戏。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在体育舞蹈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充分发挥个人潜力,自由编排舞蹈动作,自主选择舞蹈音乐,只要作品积极向上、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可以推荐并推广,让同学们都可以参与进来进行锻炼。

2、结束语

篇(4)

1.体育萌芽期与原始舞蹈是同宗、同类和同生的身体活动方式沿着历史长河,追溯到人类祖先在茹毛饮血的蒙昧时期,逐渐出现的“运动”与“舞蹈”的情况作比较分析,更可以说作为体育萌芽期出现的运动与原始舞蹈是同宗、同类和同生的身体活动方式。简单地说,二者都是基于人类祖先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需要而逐渐出现、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只是体育运动比较侧重于生理需要因素,舞蹈相对侧重于心理需要因素。在许许多多关于论证体育运动的起源和舞蹈的发祥等著述中,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都要引证著名古代经典著作中一些论述。《诗经•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吕氏春秋•古岂》中的“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瘀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路氏•阴康氏》中的“阴康氏时,水不流,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闷,人既于内,腠里滞著而多重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黄帝内经•索问•异法方宜论》中的“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尤物也众,其民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官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亦从中央出也。”《诗经》中的一段论述是原始时期人类祖先出于宣泄心情的需要和舒展身体的生理需要,也是增强体力适应生存和攻防敌人(人、野兽和恶劣气候环境)的需要。那时的人类祖先并不一定具有对谋求满足这些需要的自觉意识,而是近乎于本能性需要和朦胧意识的反映。

2.舞蹈与体育对审美情趣教育的共通性早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上,就把一些舞蹈基本的活动步法列入体育课教材,如跑马步、行进间垫步、交错步等。1980年代以来,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尝试性地把社会上风行的简单的迪斯科和健美韵律操引进体育课堂。1980年代后期全国各省和几座大城市统一编写的中小学体育教科书,都把以迪斯科舞基本动作为主所编的健美韵律操(又称艺术韵律操)列入其中。还有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把这类舞蹈加体操的活动,列为每日课间操时加练的内容。显而易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积极选用这些教材,主导思想是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即积极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活动基本素质水平。虽然也认为主要是教练学生正确和娴熟掌握这类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能技巧,但是更侧重于考虑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一言以蔽之,教师是把这类舞蹈作为体育教材来看待的。再如,源远流长的民族舞蹈民俗事象,体育工作者是从体育运动角度去审视与欣赏的。比较明显的实例颇多,举不胜举,如汉族流传的舞狮子、舞龙灯、秧歌舞、高跷、跑旱船,以及在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上表演的延安地区的腰鼓舞和北京门头沟的羊皮鼓舞等,苗族芦笙舞;彝族的“对脚舞”、“阿细跳月舞”,壮族的“铜鼓舞”,朝鲜族的“道拉基舞”,黎族的“打柴舞”等,均被一些书刊杂志上的体育理论著述论证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项目,这些观点都有充分的历史事实和多学科的理论为依据提出来的。以上是从多方面论述体育运动与舞蹈的联系和关系,而不是企图把体育运动与舞蹈完全混同起来。它们无论有多少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毕竟有各自不同的本质、属性和特定的主要功能。

二、中职舞蹈与体育的差异性

篇(5)

第一、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开始、准备动作、基本动作和结束等部分,模式死板而固定。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老师和学生都感觉到乏味,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难以提升教学效率。第二、轻视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小学体育老师一般都按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身要求,没有实现分层次教学。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体育教学要求动作统一,让学生出现消极学习的情况,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第三、体育教学的课堂结构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教育部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没有以小学生的心理为出发点,没有对学生的需求、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分析,只是通过体育课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的目标。这种囫囵吞枣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进而教学效果较差。

二、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运用情景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在不断探索中得到情感体验。课堂环境宽松和谐并不只是依赖生动、故事、游戏等方式,更要求教师运用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鼓励和智慧的语言来实现的。首先教学要以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和求知欲。其次要让师生的关系更和谐,老师不但是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互动互助,鼓励学生的进步。最后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运用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率教师要适度、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并实施有效的引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体操和田径等项目,缺少趣味性,导致学生虽然完成教学内容并达到标准,但心理上没有真正吸收和接受。应该按照小学生的心理增加健身、娱乐等内容,让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学生锻炼方式,丰富其社会知识,提高其适应大自然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灵活的教学能够更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若想小学体育课充满活力和生机,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模式。要按照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辅助教学,让学生了解和领悟小学体育的真谛,有意识的改革并创新教学方法,逐渐增强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

三、结语

篇(6)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而这种潜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命初期的右脑开 发。使儿童大脑两半球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我们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捷径。

我们知道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一大束称为胼胝体的神经纤维联系着,使两半球合为一整体并协调整 体活动。大脑半球表面可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人类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各有一定的分工,脑和身 体之间的神经联系是相互交叉支配的。左脑支配着右半身的活动,右脑主持左半身肢体的活动,人的左手和右 手分别受右脑和左脑的控制,实行分工协作。

大家知道,多数人习惯于用右手,通常称为“右利者”。“右利者”大脑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它主要负责 语言、记忆、数学计算、逻辑思维、分析活动。左半球常被称为“语言脑”。而右脑是负责处理总体形象、空 间概念、几何图形感觉、身体协调等,因而,右半球常被称为“直观脑”,近来也有人称之为“创造脑”。

若将人的左右脑比作为人,那么左脑就是那种循规蹈矩、缺乏情趣类型的人。而右脑则是具有意外性,洋 溢着创造性,充满活力类型的人。可见,人脑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据调查,右半脑的开发对发展创 造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右脑的形象思维,人可以获得形象和整体的感知,直觉和想象等,这些都是产生创造 性想象的源泉。

学龄前时期是开发右脑的最佳时期,因为儿童在2岁前基本生活在形象的世界中,到了学前末期,儿童的大 脑成熟水平虽然已接近成人,但儿童的言语中枢尚未成熟,抽象思维刚刚萌芽,他们仍以右脑为中心去认识事 物,这个时期如果成人采用正确的方法及灵活多样的活动,就能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从而增强幼儿的创造性 和肌体的抵抗力。

教育心理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及充分的教学实践发现,恰当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及创造力 的形成。

一般来说,那些只顾埋头啃书本,又不爱好体育活动的孩子,大都用左脑处理问题,形成左脑思维的方式 。而爱运动的孩子,他们在追逐奔跑欢跳的时候,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体育游戏,则提高了他们的反映力、 判断力,使右脑在“蹦蹦跳跳”中储备了许多视听觉等方面的信息,考虑问题的速度也敏捷,一旦知识向深度 广度扩散时,那么这些储备就成了宝贵的基础,同时,肌体抵抗外界侵袭的能力也增强了。幼儿的右脑是一块 神秘的新大陆,只要充分挖掘,就能得到丰富的宝藏。那么,如何通过体育开发右脑的潜力呢?通过数年的教 学实践我们发现各种蹦蹦跳跳的体育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又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在接受外界环境不同性质 的物质刺激以后,身体内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保持得更加平衡,同时智力也随之提高了。此外在游戏中,他 们要主动动脑筋想办法,如怎样不被别人抓到,如何将球拍得高一些,想什么办法将球踢进球门,捉迷藏如何 辨别方向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幼儿动脑能力,所以,发展动作活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 就能够促进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又如“找朋友”游戏,看一看有几个朋友,或者“小朋友顶球”游戏 ,让孩子双脚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再如“拨球”游戏,拨动地上的球往前或往左、右走,或者拨 动小球打击地上事先摆好的玩具,也可以左、右手轮换练习,还可缝个沙袋,做“接沙袋”游戏,可将沙袋向 上掷或幼儿面对面一人掷一人接等等。总之,凡是能开发幼儿大脑功能的都可采用。曾有人把人的大脑皮层比 喻为“智慧的海洋”,因为它是思维的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还需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产生思维和智慧 。大脑皮层的各个不同区域分别联系,控制着人的各种功能,其中控制手的运动的大脑皮层部位的面积很大, 所以手的灵敏运动能够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同时,支配人左手的是右脑领域,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左手 ,就会给右脑以良好的刺激。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时刻注重左手的运动,左脚及左侧方位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对于少数使用左手的人称为“左撇子”,所以父母都强行改用右手, 结果右手使用的多,左手使用的少就造成人脑两半球利用的不平衡,因而使管理人的形象思维的右脑半球负担 不足,自然影响它的发展,而左脑负责人抽象思维的左脑半球负担过重容易发生疲劳,人的精神活动就会受到 影响,尤其现在幼儿园教学内容小学化的状况很普遍,更造成了幼儿左脑的负担过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 以说让幼儿双手同时发展也是在开发其右脑。当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配合幼儿园训练儿童左手的动作,在婴 幼儿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婴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手的抓握动作。同时家长和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 体育游戏如:《锤子、剪子、布》,《筷子夹玻璃球》,《倒口袋》,《搭积木》、《串木珠》等,这些游戏 都可在成人参与下用左手完成。这是开发右脑的较好办法。

在幼儿体操中,可以让幼儿做一些左手手指操,左手前臂操,左手大臂操,也可双手共同活动。可以让幼 儿左手拍球,左手打羽毛球,玩手指造型游戏等等。总之,幼儿双手的动作发展是由大动作到细动作,由不准 确到准确,由把着手模仿成人到听语言指挥而动这样一个过程,对左手的训练使左手逐步灵活,对右脑细胞产 生良好的刺激。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用这样一些创造性的训练来帮助幼儿锻炼。例如:1.采用按摩抓拿等方法帮 助宝宝手指运动。2.让幼儿双手并用。3.还可让孩子玩粘土工艺和自由画,这种玩法能为培养形象构思和创造 力形成良好的刺激。4.玩带有图案的扑克游戏。即用画有桔子、鸡蛋、火车和汽车等扑克,让孩子指出“那有 什么”的游戏。此时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全是扑克摆成的图案构并依照扑克在头脑中构成的形象去猜测,对 培养形象构思能力是很适宜的。5.玩七巧板,智力拼图。6.用左手抓握杠杆,提东西,举撑左臂,训练儿童左 手的灵活性。

另外,让孩子做一种“不对称运动”的游戏,开始练习时孩子们可能很不习惯,但这种愉快的气氛会使孩 子们十分感兴趣。如第一节:屈指:左手屈拇指,右手同时屈小指,或者左手屈食指,右手同时屈无名指,动 作可由慢到快。第二节:指“五官”,拉做孩子的一只手,掌心向上,让他的另一只手食指放在鼻尖、嘴、眼 睛、耳朵上,但要随家长拍打手心及喊出的口令而变动位置。第三节:摩脚敲膝,左手心向下摸左大腿,右手 握拳,放在右大腿上,喊口令“开始”时,左手前后搓左腿,右拳上下敲右腿。一搓一敲,等双手习惯时再下 口令“换”,左右手可交替进行。还可让幼儿模仿做一些有益于开发智力和大脑的其它游戏动作,使刺激传导 到大脑,使脑细胞扩大功能范围,以增强脑的发育。

左侧身体的动觉训练可采用:头颈运动(左、右、前、后)、前臂操、大臂操(前、后、左、右、伸及绕 环),腿部运动如让幼儿学爬、拉车,滑滑梯,站立时左腿前踢、侧踢、后踢,右侧卧左腿前、后、侧踢,用 左腿踢足球。

篇(7)

1)地区性特征。

地方体育项目,是在一定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具有该地区的体育文化底蕴和特色。

2)历史性特征。

地方体育项目,是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就其形成、传承和发展看,有的是当地民间形成的为了祛病延年、娱乐身心和提高竞技水平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有的是在地方体育布局中形成和发展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

3)项目性特征。

地方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体育运动项目的一般特征,它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竞技表演等为目的的一次性活动过程。地方体育项目根据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竞技类体育项目。如射箭、摔跤、武术、石锁、高脚竞速等存在有一定竞技形式的体育项目。二是娱乐性民俗类体育项目。如蹴鞠、击鞠、捶丸、蹴球、舞龙、舞狮、摇旱船、划龙舟、划竹筏、跳棋、打花鼓、花鼓灯、秋千等,以娱乐身心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体育项目。三是养生健身项目。如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

2高职院校体育课引入地方体育项目的意义

2.1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突破了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丰富了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在体育课中引入了地方体育项目后,传统的以田径、球类、体操等竞技内容为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逐步演变为竞技表演性、强身健体性、歌舞娱乐性、体育娱乐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体系的变化,不仅丰富了课程的内容,重要的在于更有利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元目标。因此,在访谈中有很多高职院校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教师认为,“这是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改进体育课程教学的最显著效果之一。”

2.2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后,推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应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在引入地方体育项目后,许多学校把地方体育项目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使原有单一的必修课设置格局改变为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格局。对部分有地方体育特长的学生、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除规定必修的体育课程外,通过“三自主”的课题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上课内容和时间,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地方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除了这些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外,还在于这些项目比起田径、球类等竞技运动项目来说,更能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如在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上,被称为“地上斯诺克”的“蹴球”所具有的技巧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特点,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和爱好者;又如安徽国防科技职业院校开设的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翻子拳”,吸引了有专长的学生,2012年11月该校学生吴健在安徽黄山市举办的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夺得男子铜牌;还有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凤阳花鼓”,它集体育、音乐和歌舞于一身,开展起来不受天气影响和场地限制等特点,受到女同学的青睐。

2.3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拓展了体育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更有利于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和校内外联系

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院校在引入地方体育项目后,把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了体育课程之中,成立了体育项目校运动队和学生体育活动协会,如校武术队和武术协会、校舞蹈表演队和舞蹈协会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校际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联系的课程结构。从调查的11所高职院校看,为了更好地学习地方体育项目,目前已有4所学校的学生自发成立了以地方体育项目为学习交流内容的体育协会,如武术协会、毽球协会、花鼓舞协会等,还聘请体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或顾问。

2.4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对地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推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校是人群集中的地方,又是教育的阵地,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中,有利于地方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普及和推广。如根据笔者在安徽省滁州市部分学校的调查,具有“东方芭蕾”之称的安徽“凤阳花鼓”,被引入滁州地区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后,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推进了地方特色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如今以“凤阳花鼓”为内容的体育运动形式,如“花鼓舞”、“花鼓灯”、“街舞”、“扇子舞”已在滁州地区广泛流行,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形式,并成为滁州地区“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亮点。

2.5在体育课程中引入地方体育项目,有利于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建设本校特色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