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预习指导论文

预习指导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7 16:43: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预习指导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预习指导论文

篇(1)

“内容教学法”是将外语教学与主题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教师摆脱翻译+泛读的教学模式,转向专业内容的教学。学生将语言作为工具获得知识的同时,自然提高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由于不同教师根据“内容”和“语言”的不同理解,CBI教学中会产生不同的操作方法,例如沉浸式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商务英语课堂中内容教学法的运用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商务知识和语言知识、以及每个单元的商务主题来去选择具体教学方法,然后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2基于概念体系的CBI教学理念在《商务导论》课程中的应用

《商务导论》是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本文提倡基于概念体系的CBI教学理念。该理念是在CBI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交际语言能力各要素和语境及语言使用者自身原有知识结构的交互作用模式的一种外语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生不再是通过传统的学习纯粹的语言材料来提高外语水平,而是在基于概念体系的CBI理念下学生能够课前、课中和课下自我发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有针对性地将所学内容进行积极有效地输出。因此,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商务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既不同于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程,也与传统的精读、泛读等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因为,《商务导论》课程理论性较强,概念和术语多、且难理解,所以绝对不能一味地强调完全侵入式教学。否则学生对所学内容无法理解和吃透,既不能学好语言,也不能学好专业知识。例如,《商务导论》课程第一章是经济学基础,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是核心概念、供需关系和经济指标。针对这部分内容,学生课前通过系列性导入性视频,了解经济学定义和供需关系等。通过章节概念谱系图掌握概念之间的关联,对较为晦涩难懂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章节中出现的理论部分,如自由市场经济等,引导学生在CNKI数据库搜索相关的中文文献,要求学生对两种语言的教材和资料认真预习。其次,关注输出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输出能力。具体来讲,给学生布置主题式讨论、核心术语辨析、理论要点概括等任务,要求学生形成讨论组在课上或课下进行细致讨论,教师课堂上可以抽查,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部分。这种方法让学生沉浸在良好的英语口语氛围中,不仅提高了一般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参与真实商务语境下的话语实践,有效运用商务概念和理论完成商务沟通任务。最后,小论文的写作模式确保了学生的笔头输出能力。例如,要求学生对章节中概念、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将这种观点、支撑论据以及最终结论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写作能力,而且提高批判性思维,为分析、解读、起草商务领域内不同体裁的商务文件,如商务计划等奠定基础。

3结论

篇(2)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就业 工业工程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11JK0851);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2010025).

引 言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在校大学生却普遍存在着求学目标缺失、迷茫的现象,究其原因这与我国保守、服从的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中的包办代替和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对滞后等因素有关[1]。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比较,更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如何支配大量的自由时间,有些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将来从事何种性质的工作不是靠考试分数这种量化指标来衡量,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社会要求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在校大学生的求学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学生尽早规划职业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2]。职业设计需要结合工业工程专业性质及自身的兴趣取向,认真思考将来有可能从事何种性质的工作,然后做详细的调研,通过网络、招聘信息等途径充分了解欲胜任该工作需具备的各项专业技能及能力,接下来按照学期或学年制订并实施学习计划。当然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

工业工程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我国只有十年左右的开设历史,本科教育还处于完善和探索阶段。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主要培养既具备坚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基础,又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理论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主修课程除高等数学、制图、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外,主干课程包括工程技术和物流管理两大类近二十门课程。部分学生抱怨,和机械学院其他专业相比开设课程太多,整天忙于上课,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1.明确专业特点,端正学习态度

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工业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培养目标及就业前景。该专业毕业生承担的角色更像是企业中的“军师”,要求具备广而博的专业知识,所以开设的课程和所涉及的领域自然要宽泛一些。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部分传统的课程做了较大的合并和精简,以便补充领域新技术、方法和成果,同时开设了一些新课程。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各门课程伴随着表现出课时紧张、进度加快、深度不够的现象,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方法与学习本身相比较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方法各人不尽相同,但要注意:

(1) 要重视课堂教学,它是获取专业基础知识的主要渠道,杜绝像无故旷课、心不在焉这种学习效率甚微的现象。

(2)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逐渐培养,主动探究理论和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理论是如何解决工程问题,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举一反三学习和解决相关问题。

(3) 要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大学里讲课涵盖的信息量非常大,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吃透的。

3.拓展专业领域,把握知识前沿

以宽泛扎实的专业理论为基础,注重拓宽专业知识面,才能把握专业的时代特征。图书馆是高校最大最重要的课堂,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培养和锻炼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或深造做准备。另外,在选修课选择上也应谨慎对待,把选修课纳入到职业计划中,作为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在选课前需了解该课程的研究内容和教学目的,避免望文生义,更不能盲从或以容易拿到学分为目的。

加强实践环节锻炼,培养创新意识

1.在修各门课程时,要做到目的明确

理论课的学习要以工程应用为目的,只有意识到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论学习的方向。通常教师在讲授课程导论时都会讲清楚这样几个问题: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学这门课有什么用?是怎样解决实际问题的?应该采取的学习方法等等,即回答“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希望在第一次课告诉学生整门课程的精髓和意义所在,目的是要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学习,以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课程导论这个往往被学生忽视的环节却是整门课程的提纲挈领。

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影响理论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实践环节在内容和课时上近几年均有所增加,在组织管理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和探索。

需借助于实验仪器的理论讲解完全可以在实验中心授课,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在课程设计环节,该专业目前主要有机械设计、制造课程设计、物流设施规划和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以便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开题前指导老师要做好思想动员,让学生清楚每个设计都是为实现职业规划目标做点滴的技能积累。在选题上更加灵活,在原有传统题目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命题,为思维活跃的学生创造施展能力的空间。尽量做到一人一题,每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设计。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在选题阶段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求学生认真考虑课题的研究方向,尽可能选择与将来的工作方向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有关联的课题,后面的工作包括调研、文献检索、制订方案、实验设计、撰写论文等环节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设计方法、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系统全面训练。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篇(3)

关键词:双语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机交互导论;互动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MOOC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13-04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课程的教学[1]。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双语教学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推动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信息技术作为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涉及较多前沿技术,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外语能力,开展双语教学更是刻不容缓。这个文件的颁布,不仅使高校对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意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得以升华,并且对推动全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广双语教学。例如:在笔者工作的同济大学,每年都会选拔一批课程进行双语或全英语教学建设,自2011年以来陆续批准建立了一批双语教学团队,高校师生对双语教学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双语教学不仅是满足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外在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国际化办学、帮助本国学生走出国门并吸引世界各地留学生的内在需要。在多年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双语教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优势很明显[2-4]。

首先,计算机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计算机学科起源于美国,其基本理论的经典原著和编程语言均由英语撰写,通过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本源上理解计算机原理,同时掌握数量庞大的英文专业术语,培养较强的科技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广泛获取学科相关信息的能力。这种将专业英语渗透在课程中的方法相对于单独设立专业英语课程更有效,为学生今后在专业上的深入学习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工科课程教学方法亟需补充活跃的西方元素。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刻板严谨、深入透彻,尤其对工科类学科如计算机学科的学习更是以深度优先,其优点为基础扎实。西方教育方法则是一种松散自由型的教学模式,提倡自学和学科间相互渗透,即以广度优先。其优点为跨越学科、个性化,且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的创新能力较强。在双语教学中,任课教师通过适当地选取外文原版教材内容,使中西方教学方法优势互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开拓了思路,增强了创新意识[5]。再次,计算机学科的英汉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这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体现了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两种类型的接受计算机知识的思维组织形式。汉语表述迂回形象,而英语表述逻辑性强。双语授课可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比如在有关编程语言的学习中,经常要遇到“面向对象编程”这一概念,而“对象”一词是从其英文“object”翻译过来的。相对于其译文“对象”,直接对“object”加以理解会更加准确、简单。然而,不可否认,在高校中一直存在质疑双语教学效果的声音――“对于一些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用大家所熟悉的母语解释起来尚且不易,用第二语言讲授学生又怎能很好的接受?”显然,这是双语教学的软肋。然而,双语教育阈限理论(the Threshold Theory)表明,对掌握两种语言的人群进行双语教学会产生正效应,即学习效果得到加强。阈限理论把学生的双语水平粗略地分为三个层次并阐述了各个层次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两种语言都不熟悉对认知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为低级层次,熟悉其中一种语言对认知发展既不产生正面效应也不产生负面效应为中级层次,熟悉两门语言对认知发展产生正面效应。

事实上,即便没有域限理论的存在,双语教学本身的重要性也是勿庸置疑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双语教学的有效实现途径,减少第二语言障碍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实现既学好专业知识,又培养了较强的外语能力的目标。针对该问题,我们在一些计算机课程中进行了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下文将以“人机交互导论”课为例做简要介绍。

一、以学生为主体,强化互动与实践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实施方法分为三大类: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以学为主的模式;第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主导―主体”模式。我们在《人机交互导论》课程双语教学中首选“主导―主体”模式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教学模式符合计算机学科双语教学的客观需要,且是一种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是一种适合该模式的教学方法。所谓“互动式”教学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一种师生的交往和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的交互活动,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强化,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3],该模式恰好与“主导―主体”教学方式的理念相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感受:“都讲了很多遍,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做”?斯塔克等人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借助“听”的学习,有时是学习,而通过经历的学习几乎总是学习。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把课堂教学仅仅理解为教师讲解,学生听讲,这是非常片面的,而且教师讲了多少和学生学了多少并不确定,而仅仅是“有时候”学生学了。二是代替教师讲解的办法有很多,而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方法最为有效,因为,这个办法使学生“总是在学习”[6]。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教师讲解的内容中,学生当场能把握的是很少的,而经过自行思考和寻找答案,进一步由老师点评的过程,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有更深的印象和更全面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式学习的好习惯。

按照上述的“主导一主体”模式,我们的主讲教师本着强调互动与实践,合理设计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1.课前环节:教师首先提供给学生详细的英文教学资料,如课程大纲、参考书目、预习知识、实验参考资料等,以便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2.课堂环节:课堂的组织从问题出发,引出授课内容,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尽可能地通过互动环节使学生深入地领会知识要点。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应用或者前沿,可以采用讨论课的方式进行。这就需要提前把讨论题目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作好充分准备后再参加讨论课。

3.课后环节:每次课结束后,教师都可推荐与本次课堂内容有关的英文参考文献及相关网站供学生阅读和下载相关工具软件,并用英文布置相应的平时作业,学生从这些网站中查阅自己所需资料并解答问题,运用工具软件完成课程项目。

4.考核环节:采取多样化评价方式,适当地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强调教学过程控制。平时可采用课堂小测验(Quiz)、课程小论文(Term Paper)、阅读报告(Presentation)、课程项目(program)等形式,期末考试形式可灵活,开卷闭卷皆可,英文命题和解答,由教师根据需要来掌握。

二、以应用型课程项目为落脚点,探索性研究性的教与学

单纯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不明白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肯定不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既然如此,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可以从一个具体的应用问题出发,逐步解释某个理论或算法是怎样解决应用难题的?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将授课内容融入到具体的课程实验或模拟的工程项目中,辅助和引导学生实施和完成课程项目,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自主学习,遇到问题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英文资料,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克服困难中完成课程项目,教学任务也随之完成。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即“培养能力的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即“考了多少分”,他们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7]。

下面以“人机交互导论”课程为例,说明我们的一些探索和做法。

1.由应用项目引出问题。我们在“人机交互导论”课程中设置了以Web Interface Design为主题的实践项目,将学生分为3~5人的小组,每组制作一个完整的具有良好交互性的人机界面系统。以Web Interface Design为主题,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自行选择应用,如:购物搜索、信息管理、拼车出行等。在整个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完成中,学生将学习到理论和技能(如:设计原理、原型方法、评估方法等)加以实例化应用,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人机交互的内涵。

2.教师示范。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完成项目,教师可以将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并剖析其中的关键步骤,如:使用Shneiderman’s Eight Golden Rules和Norman’s Seven Principles进行设计;使用Paper Prototyping和Video Prototyping方法进行原型设计和开发;使用Cognitive Walkthrough、Nielsen’s 10 Heuristics、Think Aloud、Query Technique等方法对设计进行评估、反馈,进而不断提高整个人机交互系统的性能。

3.学生查阅资料和实践。学生在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查阅中外文文献资料和相关工具资源,以在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并讨论项目推进的时间节点。老师和课程助教则扮演辅助角色,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引导和解答。

4.项目答辩。老师安排专门的时间请各组学生答辩,介绍本组完成情况,答辩语言要求用英文,在答辩过程中,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提问。答辩结束后,教师总结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指出学生在完成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5.项目优化。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修改和完善项目中的算法,优化系统性能,最终形成完整的系统和英文书写的文档。

在以上项目的实践中,教师不再是把一些重现性的实验给学生机械地重做,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完成探索性的课程项目,老师只要作好引导者和监督者。

三、以教学效果为准则,循序渐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双语教学实施对象的英文水平如何?他们是否适合双语教学,甚至全英语教学?其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及主观意愿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在开设双语课程前需要弄清楚的,它们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双语的优势,避免第二语言带来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篇(4)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通信工程

作者简介:王晨光(1981-),男,黑龙江鹤岗人,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赵冬娥(1970-),女,山西侯马人,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山西 太原 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2041)、2012年山西省教改项目“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J2012057)、2012年中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通信工程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73-03

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不仅需要学生通信基础知识过硬,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然而,我国现行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一直缺乏企业与通信行业的参与。企业界对于通信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标准、综合素质要求与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偏差,使得工程教育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过程乃至培养结果偏离工程教育的本意,导致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

究其原因,我国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培养模式陈旧(教育学术化、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僵化(专业设置口径窄)、教学手段单一、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缺乏创新环境等。[2]高校通信工程毕业生普遍基础理论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也没有接受产品开发与生产制造的实习锻炼,导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就业率偏低。可见,如何改革高校通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以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通信工程专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特点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构思、设计、实施、运作(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个单词的缩写,[3]它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机构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得到的创新研究成果。“C”是指根据客户的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等方面的因素,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D”是指对研究方案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论证和优化;“I”是指任务的实现,要把设计转化为成果;“O”是指成果的展示、验证和评估。它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抽象概括,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为教育背景,以工程实践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的培养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为主线,综合考虑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4-5]这种理念及特点对高校如何改革高校通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然而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一种通用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各高校办学特色加以实施改进,否则必将出现新的人才培养偏差,同时也违背了CDIO真正主旨。因此,本文在深入理解CDIO基础上,根据中北大学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具体应用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指挥棒,必须深入理解CDIO工程教育理念,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结合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特点和培养条件的实际情况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制定满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6]因此,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的特色,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系统地掌握电子及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初步设计、调试、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锻炼学生参与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

2011年,本专业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修订了培养方案,并于2012年2月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多年来,我们通过走访调研,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和用人部门共同对本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认真听取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合作企业的意见,分析通信专业原有方案的不足,与时俱进,理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培养计划中的学习年限、课程组合和时间安排等内容,精心设置体现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全方位、多角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7]

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质在于加强工程教育,改变原有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离、在实施过程中联系不够紧密的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尝试借鉴CDIO理念来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新的课程体系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为主要目标,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进行课程安排,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新的课程体系按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设置,体系以通信工程专业导论为起点,6大专业能力拓展提高锻炼项目为支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综合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此为第一层次。专业导论通过入学专业认知教育、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人文社科与专业基础知识。通信信号处理、电子线路与系统设计、通信电子仿真与设计、软件设计实践、通信综合设计、创新设计等项目为第二层次,通过对应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锻炼,支撑学生多专业方向的能力培养。

通信工程新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第一层次的项目要求贯穿于整个本科培养阶段始终,使学生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方面得到系统的综合训练,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在大一至大三学年完成。主要任务是:课程教学融入CIO-CDIO理念,以产品开发案例为原型,了解其工作原理及相关核心技术,使学生对课程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理解本专业课程与产品开发所使用技术的内在联系,从而以未来职业规划为目标,从入学就一直目标明确地学习;同时深入剖析产品研发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创新思维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体现,以便深入体会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与科学性。

具体时间安排: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1╱4(专业认知导论),大二学年完成1╱2(产品案例分析讲解),并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期进行,大三学年完成最后1╱4(学生具有一定知识背景下的综合设计应用)。整个实施过程都伴有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并由本专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资深教授团队授课,同时产品开发案例的剖析及实践训练环节安排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并聘请校外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配合指导完成。

高级阶段在大四学年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环节完成。主要任务是:学生经历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相关实训项目锻炼后,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与工程素质,就可以以产品设计为目标,从产品设计需求开始经历构思、方案设计、具体实现、运行测试等方面,系统地完成一次工程实践过程,使学生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角度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体验并掌握工程中的科学思维与团队协作意识,积累学习兴趣。

(2)第二层次项目以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与培养特色为基础,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项目一般由多名学生合作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交流能力,锻炼创新思维与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第三层次项目为独立的具体课程,课程中也可以根据CDIO教育理念设置一些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践项目,通过基础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学习锻炼,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这种把工程问题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这种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以第一层次项目为主线,第二层次项目为支撑,第三层次项目与专业课程为基础,将专业认知与课程传授紧密结合,项目训练与学生个性培养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团队协作能力与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教学质量将得到大幅提高。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更加体现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

本专业通过引入CDIO理念,改革和完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本体系遵循从基本到复杂的认知能力及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工程教育等方面出发,突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对实验课程进行了全面整合与重建。在保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知识面的掌握程度和通信类专业知识模块,对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分模块、分层次、分类别的创新性改革,构建了体现实验技能系统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每个层次均从点、面两方面入手,对现有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同时,为便于组织实验教学,我们还根据实验课程的类别,结合以项目为主线的模式,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CDIO教育理念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不断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学生了解和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确立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专业建设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成为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的基地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为学生开展大学生训练计划SRT、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提供了保障。同时,学校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投入资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学生定岗实习锻炼,更加有效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

4.基于CDIO教学理念,形成新的学生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效果,改革传统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评价制度势在必行。在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中,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将CDIO人才培养所体现的思维、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要素全面纳入评价体系,才能形成一种以项目驱动为引导、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因此,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考评,例如:传统笔试、项目总结方案报告、产品等级评定、学生互评等。

同时,应更加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保障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例如:“基础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审签与器材检查、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等环节的“五环过程管理”;“提高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课题布置与要求、方案论证与设计、原理电路仿真与改进、实际电路安装与调试、学生作品验收与研讨、总结报告写作与评阅等环节的“六环过程管理”;“研究创新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毕设布置、课题论证、开题报告、每周交流、中期检查、限期整改、实物验收、论文答辩、成绩评定、毕设评优等环节的“十环过程管理”。

总之,我们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学生培养环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三、结束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核心问题。本专业探索性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修订完善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评价体系,它有助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为CDIO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推广提供了参考。CDIO工程教育模式必将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33-45.

[2]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3]王丽娜,杨裕亮,金波.基于CDIO理念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14-116.

[4]王玉忠.面向全面工程教育的CDIO教育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1-13.

[5]马文姝,白凤臣.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2012,(1):34-36.

篇(5)

计算机专业十分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这个领域的领跑者和领先者是欧美发达国家,新知识和技术的主要载体是英语,双语教学培养和强化学生直接获取外文技术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为以后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打下基础[1]。双语教学还能够提高教师学习运用先进教育理念的能力,提升自身素质[2]。因此,我积极投身到这一教学改革活动中,运用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以精选的优秀英文教材为依托,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承担了多门计算机专业双语课程,探索实践双语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根据学生专业基础,选择优秀原版教材,合理设置教程内容

优秀的外语专业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我在教学中体会到,一流的外语原版教材具有诸多优点,是双语教学的理想选择:语言纯正准确;作者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内容取舍恰当,阐述循序渐进,结构简明清晰,图片生动翔实,笔触风趣幽默,展现科学探索的奥妙,非常符合教学心理学,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更新及时,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是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理解偏差[3],另外,价格较昂贵。因此,对于每一门课程,我都在系列繁多、形式多样的教材中进行详细对比挑选,选择最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例如,计算机导论是面向大学新生的课程,一开始采用的《ComputerScienceAnOverview(EightEdition)》是一本国外著名大学推崇的教材,经过试用,学生们对计算机专业产生了很大兴趣,但同时觉得它叙述方式个性化自由化有余,系统性不足,不利于初学者掌握知识体系全貌。于是我们做了及时调整,选用了另一本系统性更强的教材《FoundationofComputerSci-enceFromDataManipulationtoTheoryofComputa-tion》。在大二的数据结构课程中,基于学生学习过C语言的知识基础,我在林林总总的经典原版教材中选择了口碑很好的MarkA.Weiss的《DataStructureandAlgorithmAnalysisinC》,学生学习时确实感到收益匪浅,与同类中文教材相比,该教材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人们是如何一步步摸索试探,找到最好的算法的。编译原理是最难学习掌握的软件课程,有的教程技术细节过于繁难,学习者难以跟进;有的教材实践性不强。经过大量的寻找,我选中了K.C.Louden的《Compiler:Theo-ryandPractice》,并与作者通过电子邮件联系,获得了许多教学指导。由于中西思维方式不同,原版教材与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工科专业特点及能力水平,认真研究取舍教材内容,合理重组章节顺序,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于过于繁难之处则略去,采取由少到多、先易后难的方式,把内容分为精讲、略讲和自学三种类型,讲课时区别处理,使得重点突出,广度兼顾,详略得当。

3根据学生学习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我深刻地感受到,不论教学形式如何都不能离开学习的主体———学生,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厌学。对于双语教学而言,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外语来学习信息技术,如果教师对于英语的使用过于简单,仅停留在词汇学习上的话,则失去了双语课程训练理解和思维的意义;如果用的语言太复杂,那么学生根本听不懂,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并且,双语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用外语上课,更需要师生之间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和互动。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而不试着与教师用外语进行沟通,则起不到双语教学的作用。通过多门课程的摸索实践,我在专业课方面采用中英文综合灵活运用的方式,由以中文讲授为主逐渐过渡到用英文规范授课。在课堂上进行大量举例、提问,营造活跃的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用英语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讲授之中穿插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允许学生用英语自由发言和质疑。学生从不敢开口到主动发言,既掌握了语言表达,又掌握了专业技术知识和思维方法。计算机导论课程中,结合新生特点,在教学模式、课堂设计、提问解答等多个环节做精心设计,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走进计算机科学殿堂,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数据结构教学中,以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为导向,促进数据结构理论方法在具体应用问题的解决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有效提高编程技术和应用水平;编译原理难度大,我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借助大量的生动类比,剥洋葱式层层剖析化解编译系统技术难点,培养学生探索复杂系统的能力。

4学习先进,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水平

双语课程内容难度大,信息量大,知识面广,为了胜任教学任务,我从多渠道多角度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积极与国外出版社和教材作者联系,获得不少教学资料,应用于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化了教学效果;积极参与国内外、校内外同行的学术与经验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对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在用外语表达把握不准的地方,我经常与外籍教师、外语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2007-2008年我参加了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的全国性双语学术研讨会议,观摩了多堂示范课,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几位优秀教师保持交流合作,学习他们的经验措施,结合运用到自己的双语教学中。

5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有许多复杂的原理和结构运动变化过程,如三大数据结构在插入删除时的变化、各类排序算法及效果、查找策略及过程、计算机在存储分配时采用不同方案得到的不同结果……我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的丰富性、多彩性、可动性、立体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表现等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更为轻松地理解,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在多媒体课件中,我用外语对基本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重要专业词汇给出对应的中文,配备多幅图表和工程图片,将实际工程问题与理论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节省了板书时间。我把电子教案复制给学生,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能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听课和理解上。同时,我仍然常常借助于传统教学手段来展开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理解的难点问题,需要教师补充解释;与学生展开讨论时,经常需要手工在黑板上演算;讲解习题用黑板推演效果也最佳。因此,我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课堂需要,把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休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达到讲授目的。

篇(6)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四步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77-02

公共政策学是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开设的所有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四大平台课程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现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四个专业,且公共政策课程均已在上述四个专业开设。因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唯一拥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优势的学院,教学研究覆盖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因此本文拟在此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的政策研究还只是附属于经济科学。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Woddrow Wilson)提交关于行政研究的论文开始,美国公共行政学科方始建立。因此,公共政策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属于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维尔共同主编《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该书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论述,被人们认为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中国公共政策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引进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活力的部分。由于在我国发展较晚,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总的来看,公共政策教学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高校教师在公共政策学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在关注社会公共政策现实、提出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较为欠缺,从而使这门课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课堂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案例教学和社会现实的结合不够紧密。由于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课程需要把纸面研究和实践轨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案例教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公共政策概论课程中的很多政策热点与问题均与实践紧密相关,其理论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而又广泛应用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创新原则

结合自己的公共政策学教学实践,笔者总结提出“摸底—点题—仿真—实践”的案例教学思路,经过课堂教学验证,效果良好。现叙述如下。

1.创新原则:以交叉学科为基础,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按照公共管理大类进行培养,第3学期实行专业分流,第4学期开始专业学习。公共政策学既是大类平台课,也是专业必修课,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发生的诸多公共政策事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根据我国“稳增长、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军事外交均为国家发展服务,总的来看近期出台的公共政策均可以归纳为经济管理领域。所以,以经济、管理两大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为切入点,既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也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学原理,还要会基础的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做好课堂组织和教学环节的顶层设计,充分突出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就显得非常重要。

2.创新流程:构建“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案例教学法。基于上述考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教学法,凸显政策实践中的理论脉络,注重理论讲解中的实践能力,力图通过“实时新闻、现场分析、政策把关、实践验证”的教学思路来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公共政策学理论的把握能力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创新分析

1.摸底学生情况,准备实施案例教学。公共政策具有强烈的个人理解倾向。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政策理解的角度都大相径庭。为此,在公共政策学第一节课,应摸底学生情况。这里是课程摸底问题清单。

通过摸底,可以了解大家对于这门课程的熟悉情况、希望得到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从摸底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不接受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法,而希望代之以新鲜的案例分析。这就为顺利实施案例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鉴于公共政策学的社会属性,为启发锻炼公共政策课程必需的思辨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摸底之后即对全班进行分组,要求同学们自由组队。如2012级行政管理班自由组合为“萝卜开会”、“未来组”、“请门安东回答”和“群英荟萃”四组,每组7人左右,增强了团队归属感,也融洽了班级气氛。

2.点题政策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讲解。课堂教学和社会现实结合,是吸引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在进行公共政策学授课时,应在总结上次授课和课后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简单讲授当天要讲述的内容,随即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打开当天的新闻网页,浏览实时新闻,并要求学生各自选取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准备发言。如2013年3月26日“公共政策导论”课程,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分别选取了中国当前三公经费消费、出访身穿中国造、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垃圾遍布、养老金并轨等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国际方面的公共政策问题,由教师给出问题,小组讨论后解答,其他小组质疑或评点,教师最后点评,结合西方和我国的公共政策发展进程讲解了公共政策学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等内容。下一步,随着课程深入,教师应逐步将题目选择集中在单一焦点上,以便于学生深入对比分析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

3.仿真现实场景,模拟政策实施情况。在学生逐步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知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课堂仿真模拟教学,通过当前我国现实政策问题的模拟和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模拟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点评。如2013年4月1日,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模拟“胜利村分地”的政策解决场景。全班同学分为胜利村五个组,由村长和书记主持分地。模拟了初次分地、村民闹事、重新投票等流程。虽然过程相对简单,但对于土地分配这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地过程中体现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动态性等特征,加深了理解。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即对“三农”这一现实重大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简单分地过程的公共政策学含义。现实场景模拟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开拓性和解决临时问题的能力,对于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流程也有很大帮助作用。

篇(7)

关键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体系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水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等学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也是我校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安全的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是食品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在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食品卫生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检测分析手段检测食品中与安全有关的物质的科学[1]。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程教学团队、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教学改革,形成了符合实际的教学体系。

一、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不仅涉及理化检验,还涉及免疫学、生物技术、微生物学等内容。为了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建立课程教学团队,探索轮讲和共讲的课程教学模式。如讲到胶体金法快速检测部分内容时,让讲解食品免疫学导论的老师给学生讲解,该老师博士课题就是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因此相关知识由他讲解,不仅讲得很透彻,而且给学生讲解了很多前沿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涉及转基因食品的快速检测时,让讲解食品生物技术的老师上课,该老师博士研究的就是基因重组方面的相关课题。通过采用这种轮讲和共讲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专长,因此相关知识讲解得就更透彻、精彩,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评价每次理论课就是一场精彩的专业报告。

二、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一)根据专业特点,合理安排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要反映教学活动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和性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学以内容专、深、细为主,对知识的细节陈述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信息量少,结论、说明、讲解都是现成的,学生被动地听讲和记忆,很少预习、思考、评判和创新。目前,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任务、企业专家意见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围绕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及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分析后确定的。河南科技学院开设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的专业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论课为32学时,实验课为16学时,为了处理好“学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教学需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由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学过食品分析的理论课程,因此我通过查阅教学大纲、以前笔记和咨询食品分析老师的方式,了解学生学过的内容,对学过的内容不再讲解,避免重复,重点讲述新内容。例如,对学生接触过的食品中营养成分的测定、有毒有害物质的常规测定方法,以及检验技术的基本知识等内容,课上将不再赘述。对学生没有接触的各类食品检验内容,如毒素、微生物、转基因、新鲜度的检验、掺杂掺假的检验等相关内容,相应增加教学时数,这样既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常常感到课程枯燥、难记忆,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而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将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引入教学领域,提高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更好地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的关系[2],具体做法如下:1.进行课前提问。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提问,对上节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同时引出新课的内容,这样学生可以温故知新,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了解两次课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强化学习效果。2.案例式启发教学。授课时,结合实际案例,将食品安全问题引入教学过程。例如,讲到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时引入毒大米事件,讲到贝类毒素的快速检测时引入广东等地出现的织纹螺中毒事件,讲到转基因食品的快速检测时引入转基因大豆油,讲到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时,将海南的毒豆角事件联系起来,介绍农药的主要种类,以及农药速测卡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使学生感觉到所讲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在讲到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时,引入“瘦肉精事件”,以及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检测部门普遍使用的检测方法——金标免疫测定法,同时与日常的乙肝检测等联系起来,使学生对金标免疫试纸条的使用范围有更多的了解。了解其测定原理和方法,同时与经典方法进行比较,了解其优缺点,最后将最新研究动向融于其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3.巧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及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通过流程图、图片等,增加课堂信息量,解决“学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对一些实验条件无法达到,学生难以理解而操作要求又较高的实验项目,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能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教学中播放胶体金的制备过程、金标免疫试纸条、免疫渗滤实验、酶联免疫实验的视频资料,这些生动、形象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一目了然,快速了解如何制备胶体金和免疫层析试纸条,如何自己制作免疫渗滤装置,以及酶联免疫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他们更快地掌握教学难点和重点。4.增加课堂讨论。在讲解完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后,专门留一次课的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目前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结合所讲内容、查阅资料,自己设计出一种快速检测方法。我发现,讨论课程是学生表现最活跃、最喜欢上的,课堂上,学生展示做好的PPT,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补充,学生踊跃发言,尽情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并能将所学知识真正用于解决实践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科学的食品快速检验实验教学体系,要以实验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体,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构建实验教学体系[3]。实验的整个体系包括基础性验证实验、综合性应用实验、设计性研究实验。选择较好题材的实验内容,按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单独制订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结合学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列出实验项目,实验顺序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一致,每次理论课后,安排相关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理论部分的理解,逐渐适应并掌握各项实验技能,其中包括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化肥污染物硝酸盐的快速检测方法,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病害肉的快速检测方法,假冒伪劣食品的快速检测方法,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等实验内容。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让学生了解快速检测的现状,实验中一些实验器材购买的是市场上的快速检测试剂盒,如毒素的快速检测中购买的是酶联免疫试剂盒,农药的快速检测购买的是农药速测卡,兽药快速检测中购买瘦肉精金标免疫试纸条等。学生通过实验,不仅了解了实验的原理,而且认识了市场上的产品形式,对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实验时间。

结合课程实验特点,合理利用实验时间。一些实验项目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实验课时,在实验项目的间歇穿插其他内容或另一个项目,充分利用实验时间。例如:测定农业残留快速检测时,除了速测卡外,给学生展示农残快速检测箱,在利用金标免疫法测定兽药残留方法时,利用样品提取时间,给学生展示MIT商业试剂盒。在利用ELISA法测定黄曲霉毒素时,利用几次培养等待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吊白块快速检测试剂盒,食盐含碘量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水溶性非食用色素快速检测试剂盒等。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又能防止学生在实验间隙无所事事,注意力不集中。

(三)实验样品多样化。

实验所用样品尽可能从市场上购买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食品。例如,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时,从市场上购买容易出现问题的青菜、韭菜等样品;在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实验中,从学校附近的菜市场购买不同摊贩的肉制品;在伪劣食品的快速检测实验时,从学校门口不同超市购买不同品牌的味精产品,让学生检验其质量,看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比一比哪个品牌好,采用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作为食品检验工作者的责任感。对食品快速检测课程教学改革采取的一些有益尝试,学生反应良好,普遍感到不仅学透了书本知识,而且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考核方法改革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以期末成绩为主,由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真正地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的掌握程度,对课程进行考核时,把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着眼于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改革课程考核和成绩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课堂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小论文,实操等分值,使课程的最终成绩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五、课程网站建设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发展迅速,网上资料也有很多,各种快速检测方法层出不穷,为了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更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搜集了与课程相关的很多教学素材,并进行精选,建设和完善了课程网站,将网站建设作为课堂补充,方便学生自学。实践证明,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增强师生互动的平台,深受学生喜爱,效果良好。

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与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庞向红,梁淑珍,王爱华.食品理化检验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教学天地,2011(5):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