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3-03-27 16:43: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关键词]校地教学共同体;体育师资;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68-02
[作者简介]黄丽英(1970―),女,壮族,广西凤山人,大专,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中学教师,中教一级。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地方中小学输送合格的体育师资。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未经专业实习的见习阶段就到中学课堂上课,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参加全区历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均获得好成绩,这都得益于“校地教学共同体”的建设。学院聘请中小学一线优秀体育教师为校外指导教师,对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实施“双导师制”指导,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作为河池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亦是校地教学共同体中的一名成员,现就如何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展开初步探讨。
一、课程群与校地教学共同体的意蕴
(一)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的理论依据
我们借鉴了美国教师教育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PDS)和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LC)的理念与理论。[1]1999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成立了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其实,共同体理论的发展沿革是:实验学校(杜威)教师入门学校(谢佛)师范生临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U-S共同体校地教学共同体。
(二)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的政策依据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高校要主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地方中小学校合作培养师资,并要求从地方中小学校中聘请一线优秀师资作为高师教育的校外指导教师,其人数不少于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的20%,对师范生实行“双导师制”指导,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师资。[2]
(三)实现共同体理论的本土化
河池学院体育学院分别尝试与河池市教育局、河池学院附中和凤山县中学等单位,本着双方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构建校地教学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主要由河池学院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法教师和当地体育教研员、中小学校的优秀体育教师等人员组成。
二、课程群建设目标
基于校地教学共同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群建设实现了“经常性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3]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得以提升,教学智慧得以积淀,利于他们实现由师范生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美丽转身;为地方教育培养合格、优秀体育师资。
三、课程建设的行动解读
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解读课程群建设目标――构建“实践取向”教学模式与理论和实践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四三二一”实训模式和“2・2・4”实践教学模式。
“五四三二一”实训模式是指学生要过“五课”关,即要过备课、讲课、听课、说课和评课关;具备“四知”,即教师职业道德知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师的专业知识;练好“三笔字”,即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有“二会”,即会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和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掌握“一技”,即掌握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技能。
“2・2・4”实践教学模式,第一个“2”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从进校到毕业这4年里,每10人组成一个实训小组,安排具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样态的指导教师,接受“双导师制”指导;第二个“2”是指“基于大学”的“理论之应用”的校内实践教学和“基于学校”的“理论之应用”的校外实践教学。常规性地开展经常性“三习”的中学真实现场教学技能训练,师范生获得即时诊断性指导与反思,利于其教学技能的生成与发展;其中的“4”是指在两种样态指导教师和两种实践教学范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4年划分为相应的四个阶段,即从大一到大四,师范生在两种样态指导教师指导下,“传帮带”地进行分层次、交互的校内和校外两种范式实践教学的四个阶段。
具体做法:第一阶段(大一),在校内指导教师组织指导下,开展“三字一话”实训。第二阶段(大二),结合经常性见习,设计主题班会;实行实习班主任制度,把主题班会设计及实习班主任工作总结放到班级博客里的“个人教师技能”成长袋,开始感受程序性实践教学。第三阶段(大三),进行中小学体育教材分析与撰写导学案。以实训小组为单位开展由程序性到实践性的实践教学历练。开展校际师生教学“同课异构”和主题班会“同题异构”活动。第四阶段(大四),经过专业教育见习与实习的“双导师制”指导,接受和通过专业教育实习验收,进行专业教育实习的总结反思,同时完成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具体行动:行动解读一,练好“三字一话”。行动解读二,要过“五课”关。行动解读三,经常性“三习”(到桂宜高中见习听课、到民族中学见习听课、到宜州市第二小学见习听课)常态化。行动解读四,新课标研修。2012年5月14日到河池学院附中举行“《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讨会”。行动解读五,“体育教学法”实践教学的同课异构。2012年10月27日和29日到河池学院附中举行“同课异构”实训活动。行动解读六,见习阶段基于新课标的同课异构。2013年4月9日和16日到河池学院附中举行“基于《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行动解读七,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耦合。行动解读八,尝试对师范生实行“双导师制”指导。“体育教学法”课堂实训中实行“双导师制”指导,双导师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进行诊断。行动解读九,采用“小先生制”开展技能实训,高年级带低年级,先进带后进,传帮带开展技能实训。
四、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
(一)学生成长
1.学生个体成长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全区历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在河池学院附中举行的新课程研讨活动中,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学生在见习阶段与河池学院附中体育教师同台竞技,上新课标研讨成果汇报课。在“体育教学法”实践教学活动中,2010级学生在见习阶段与河池学院附中体育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真实课堂教学实训。在河池学院附中举行的基于新课标“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2010级学生在见习阶段与凤山县中学体育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真实课堂教学实训。
2.学生集体成长
将技能训练、竞赛与课堂教学有效衔接,与校地教学共同体成员一起成功举办体育学院首届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使师范生在训练与竞赛中集体成长。2007级至2011级师范生圆满完成教育实习。基于《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同课异构”研讨活动,邀请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做报告,使师范生更好更全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广场民族健身操项目、民间吉庆体育项目和民间祭祀体育项目等知识。[5]
(二)教师成长
中小学校外指导教师也获得了专业成长,例如凤山县中学黄丽英老师参与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并发表了数篇论文。其中有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李晓兰副院长主持的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河池学院体育学院黄中峰书记主持的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黄丽英老师还与课题组成员韦丽春教授共同撰写并发表了论文。黄丽英老师希望继续推进校地教学共同体建设,探索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途径。[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EB/OL].(2011-10-08).
[3]黄白,黄勇樽,邓琴,等.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学科教学的传承与创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EB/OL](201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