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3: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融资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内源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中内源性融资占主导地位,但其总体状况却不尽人意。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依赖于内部人融资的程度很高。企业内部股东的亲朋好友和企业内部股东提供的初始资本以及随后追加的资本起了主导作用。其次中小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中小企业内部利润分配中多存在短期化倾向,缺乏长期经营思想自身积累意识淡薄,在利润分配上几乎近于”分光”。
2间接融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不成熟,其间接融资过分集中于银行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形势下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重重。首先,银行贷款数量少。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国有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国有大型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比例远低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例。其次.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使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等特点因而银行贷款需要第三方提供担保。最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
3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近几年随着中小板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然而我国的股票融资机制还存在这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IPO审核时间长、不可预测。虽然我国证券发行上市采用了核准制但仍以实质审核为主基本无法确定能否通过发审委的审核。其次发行上市门槛高、层次较单一。虽然深交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但与主板市场的区别不大只向多层次市场迈出了很小的一步。此外,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落后于股市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其不发达程度在交易市场上表现突出1995年~1999年股票交易额占交易额的8356%,债券占1644%其中企业债券仅占233%。由于我国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方式,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获取资金。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情况。
1内部原因
(1)中小企业有较大的财务风险。净收益理论认为企业债务融资的成本比股权融资的成本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会随着企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选择不同而发生变化企业更多地利用债务融资增加债务资本比例,会提高财务杠杆比例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应提高。由此中小企业为了求得较低资本成本会尽量保持较高比例的负债。然而较高的负债水平,必然会使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增大从而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
(2)中小企业信用道德风险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低而且大多缺乏抵押品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依赖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因此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高。而且中小企业通常自有资本较少,面临更为激励的市场竞争亏损和破产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破产成本低自身没有更多的商誉价值因此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大.破产逃债的动机更强,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证明。
(3)权益资本成本过高。以权益资本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要求融资规模大这样与筹集到的大规模资金相比.发行费用微乎其微。而中小企业所需资金的规模一般偏小.发行费用相对来说很大,导致其在资本市场上等资难。
2外部原因
(1)中小企业融资的所有制歧视。长期以来.我国在资金配置方面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因素,融资渠道被国有银行垄断,银行贷款完全为国有经济服务。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长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不可能一下子随着经济体制变革而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个转变需要更长的过程。国有银行垄断了资金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资本市场处于政府控制之下,这些金融机构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只能从银行得到很小一部分贷款。
(2)过度的金融管制。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金融机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借款人的请求而会进行信贷配给。在金融过度管制下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更为严格并且金融机构对风险也会更加敏感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透明更加严重从而它的风险也就会最高,从而中小企业将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信贷配给的首要对象,甚至会拒绝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3)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结构上看中小企业对长期资金需求最为迫切金融机构即使给予贷款多为短期一般在1年以下这种短期资金只能作为企业流动资金运用而对于企业长期资金周转和长期发展投资资金则无法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数量过少实力和规模也不大使得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受到制约。
参考文献:
[1]赵尚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
[2]孙兰兰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
[3]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
(一)中小外贸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中小外贸企业经营能力不强。当前河北省绝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以家族式管理模式为多,缺乏现代化管理模式。所有权和经营权划分不清,财务管理不规范,产权概念模糊,经营粗放,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开拓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弱。尽管经营灵活,但是对于针对信贷评级提供贷款的银行,这些特点导致省内商业银行较少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服务,这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外部融资。2、中小外贸企业可以抵押的资产较少。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土地、房地产一般为70%,机器设备为50%,动产为25%,专用设备10%。由于河北省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决定了企业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少。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大多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商誉,而这些是企业主要的无形资产。造成了无论是通过以银行为主要形式的间接融资还是以发行债券或股票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都难以进行。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的限制
1、商业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惜贷”现象严重。当今,河北省商业银行贷款片面的向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倾斜,同时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活动严格限制,这无疑会造成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在全部信贷资产中,河北省中小企业所获得的比率尚不到3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总量的70%都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只有不到30%流向了占经济总量70%以上的中小企业,流向中小外贸企业的资金就更少。2、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准入门槛过高。银行要求贷款企业必须提供实物作为抵押,由于银行可以接受的抵押物十分有限,一般仅包括房产、存单等。但是,中小外贸企业通常处在发展初期,固定资产有限,即使运营良好也难以提供抵押,可以提供的担保物又往往不符合银行的要求。不仅如此,银行还要审视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良好的财务状况、企业所属的行业是否具有成长性和稳定性以及发展前景。因此,河北省许多中小外贸企业被挡在了银行贷款的门外。3、省内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品种单一。随着河北省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外贸企业投入国际市场,它们迫切的需要灵活、快捷的融资业务来实现资本的流动性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省内银行开展的贸易融资仍然是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传统方式为主,如: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贷款等,或者是几种简单融资方式的组合,较为负责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延业务则开展有限。
(三)宏观环境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的制约。
国家在实施产业政策时更多地考虑政治和经济双重因素,政策层面上以重点大企业为主,而对于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省内商业银行至今无法通过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掌握企业的实际信息或动态信息,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也无法对其信用额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用状况的客观评估,造成了信用歧视。
二、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解决对策建议
(一)中小外贸企业自身水平的提高
1、完善中小外贸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必须加强自我约束,规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要杜绝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壮大经营的实力,促进企业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大技术投入,根据市场情况实时调整产品结构,充分发挥其自身潜力,提高其营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提高业务人员素质。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要对业务人员进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注意吸纳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在了解银行贸易融资产品情况下,增加扩大融资渠道。另外,从业人员需要对客户进行分类,增加对信用的管理监控,建立本企业主要客户的数据信息库。通过掌握的客户信息状况对客户进行管理,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的改进措施
1、提高对中小外贸企业的贷款额度。银行贷款的条件应该以还款能力为出发点,不应把企业规模大小和所有制作为首要条件,对于那些有市场、有效益、内部管理严格的中小外贸企业,应当适当放宽对抵押担保的要求,对于合作记录良好的中小外贸企业,还应该考虑适当信用担保方式,以减轻中小企业担保压力,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快速发展。2、适当放宽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门槛。河北省商业银行应适当下调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利率上调幅度。例如,当中小外贸企业主用自己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如果自身资信条件好,贷款利率下浮。但享受这些优惠措施的前提是企业本身的财务很规范,能让人感觉到企业的经营水平很好,企业订单和市场前景都不错。而且,企业主本人的资信条件也很优秀,对企业有明确的规划,不会贸然的出击不熟悉的领域。3、扩展省内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品种。省内银行要能够适时向中小外贸企业推荐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满足中小贸易企业开展正常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需求。此外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对传统产品,要办出新意。如打包贷款业务,不只局限于信用证业务下,要逐步扩展到脱手和出口发票融资,进口业务方面可采用转开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形式,满足中小外贸企业的多方面融资需求,促进河北省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
(三)从宏观环境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客观上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试图从制赓供给的角度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间题。
一、关于中小企业触资困坡讨论的理论综述
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理论解释非常丰富。国外学者StrahsnBrWealon(199份提出的规模匹配理论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的规模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即大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MaziCGeiilerBrSimanGilchrist(1994)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为其信息劣势寻求高额风险补偿,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引发的委托问题。而Pazzari.Hubbard$Peters,等学者则认为信贷市场的兴衰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与大型企业相比较,萧条时期信贷收缩的压力将主要由中小企业承担。由此推论我国中小企业信贷难很可能与近几年来紧缩的宏观经济相关。国内学者林毅夫‘李永军(2001)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有激励使用其信息优势在事先的谈判、合同签订的过程或事后资金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张杰(2000)则从信用角度分析: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是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内生的现象,民营经济与银行之间脆生的横向信用联系不足以维系对其金融支持,因而民营企业的金融困境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信用困境。笔者认为,上述的种种解释无疑是有说服力的。但是,由于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考虑到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兼具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双重特性,因此,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既要考虑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般成因。同时,又要分析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特殊成因。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从融资制度供给的视角考察,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二、企业金触成长周期理论与孩资范式分析
一)、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
20世纪70年代,Weston&Brigharn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Financiallifecycleofthefiirm)的瑕说。他们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划分六个阶段:创立期、成长阶段I,成长阶段II,成长阶段III,成熟期和衰退期。在创立期,企业融资来源为创业者的自有资金;在成长阶段I,企业的来源外还有来自证券发行市场的资金;在成熟期,来自上述各阶段的所有可能来源;而在衰退期.主要通过企业间的并购、股票回购以及清盘等方式进行金融资源撤出。
早期的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根据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显性特征来说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间题,但是,它对于企业信息等一些具有隐性特征的影响因素缺乏考虑。在后来的研究中,由于信息经济学的广泛流传和应用。信息作为解释企业融资来源的一个重要因家而被纳入对该理论的解释之中。美国经济学家Berger&Udeli对L}Teston$}B吨ha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Bergert}:Udeil,1998)认为: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的变化,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成为了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在企业创立的初期,由于企业资产规模小、缺乏业务记录以及税务情况、财务审计等,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处于封闭状态,也无法向外界传递,因此,其外源融资几乎不可能,在此背景下,企业不得不主要依旗内源融资;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随着业务市场的扩展,销售业务量急剧增长,迫加和扩张投资在所难免,此时,企业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和自身生产能力有限的矛盾,设法扩大生产规模,但仅依赖自身的自由资金和留存利润显然无法满足其投资扩张的需求,因此,客观上存在获得外源融资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记录、税务缴交情况以及财务等信息可以向外部传递,而且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也在增加,金融中介向其提供债务融资也具备了可操作性,所以。企业进入成长阶段,硕务融资成为其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在进人德定增长的成熟阶段以后,企业的业务记录和财务管理趋于完善,此时,企业逐步具备进人市场发行有价证券的资产规模和信息条件。随着企业来自公开市场可持续融资渠道的打通,企业从金胜中介获取债务融资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股权歇资的比重逐步上开.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就逐步成长为大企业。
二)、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融资范式
在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其融资需求以及风险特征的差异导致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融资范式(paradigmoffinancialgrowthcycleofSMEs).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看,企业的融资能力可以定义为资金供给者对企业提供的与企业投资回报能力有关信息的满意程度。而企业显示信息的能力可用企业规模、存续时间、财务状况、其拥有可抵押或质押的财富水平和能够获得潜在资金的渠道等指标来反映。可以说,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就是其凭着不断突破信息等条件约束进而提高自身融资能力而获得资金的过程。
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企业的资金供给取决于企业向资金供给者显示有效信息的能力,即企业内部隐藏信息和行为的透明度。由于不同类型的资金供给者对信息有效性要求的形式不同,如贷款人、债券与股票投资者对收益索取和控制权有不同形式的要求。所以,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企业与不同类型的资金供给者之间形成了与其信息透明度相适应的关系或资金供给方式。同时,不同资金供给方式之间存在着互补和替代的关系。因此,在企业成长的各阶段,存在着与该阶段特征相对应的融资方式和制度安排。
一般来说,企业的创立阶段,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当地某个局域,如果要在局域以外进行交易,就要付出搜寻成本,企业缺乏经营记录以及必要的可供抵押的财富和信息积累,同时,其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将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包括内源性权益资本融资和直接债务融资,外源性权益资本融资和外部直接和间接债务融资只在有限范围内。从金融制度的角度来看,正规的金融制度几乎无法满足其融资要求,非正式的金融制度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融资框架。
在企业早期成长阶段,中小企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财富积累,无论行业前景还是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关企业的相关信息开始有了积累,企业逐步具备向外界传递自身信息的条件,于是企业试图通过在正规金融制度下获取外源融资的可能渠道,这为中小企业通过商业银行的各种融资工具获取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提供了可能,当然,内源融资仍然是其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成长,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企业经营状况的相关信息也为外部所了解,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有了一定改善,在财富积累的基础上,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有了充分的信贷记录(如果得到贷款的话),并能提供足够的有效抵押(或质押)品等银行要求的担保或抵押的条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相当稳定,便于贷款者和投资者更加透彻地掌握企业内部信息。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其融资工具为其提供融资变得可行。从此,正规的金融制度安排初步具备发挥作用的条件。显然,即便企业处于这样的阶段,内源融资方式仍然是其最方便、最经济的选择。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成长以及企业经营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客观上也为其提供了向外部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尽管债务融资方式可以避免企业控制权问题,但是,债务融资的前提和基础与企业的自身实力密切相关夕为了突破企业自身实力制约而实现企业快速扩张,仅仅依赖债务融资方式便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当然,企业也可以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外源融资,主要包括私募发行和公募发行的权益资本融资(如天使资本、风险投资、场外发行和交易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等),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债务融资(如债券发行、商业信贷和票据、融资租赁以及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等)。随着企业进人成长的后期阶段,企业也具备了在公开市场以股权方式融资的各种条件。由此,企业运用资本市场市场筹集资金实现自身的扩张战略就具备可能。然而,在此情况下,企业又必须面对控制权的稀释问题。事实上,企业的融资决策从本质上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融资成本、经营战略和控制权等问题之间的权衡的结果。此时该企业已经进人了成熟期。
一旦中小企业逐步成长为大企业,其融资约束问题基本得到缓解甚至消除,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自身的现实状况,即使企业所处的行业或自身进人衰退期,它所面对的问题便不是融资来源的约束问题,而是金融资源的退出问题。
可见,随着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的推进,企业的融资结构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大致按照股权融资比例逐步上升而债务融资的比重逐步下降的趋势变化。
总之,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其的融资范式。这是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至于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融资,既是企业根据资本成本、对控制权的偏好等因素权衡的结果,同时,也严格受到融资制度供给的制约。
三、舒缓我国中小企业触资困境的制度供给建议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与融资范式为我们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问题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一般性和我国转轨时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有效的融资制度供给将从根本上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舒缓,尽管相应的金融制度安排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一,研究证明:非正式金融安排的存在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是一种对福利的帕累托(ParotoImprove)改进,也就是说,非正式金融其存在可以导致福利的改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使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走向合法化和规范化,通过加强监管减少因其产生的金融风险,而不是采取取缔和压制的政策。
第二,大量研究证明了“小银行优势”(SmallBankAdvantage)假说的合理性。在现有的金融体制的格局下,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加快我国新兴中小银行发展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市场对铁观音、龙井、碧螺春等的需求增长升温,引来了一部分外来投资者的目光,成为制茶企业今后融资的一个重要方向。(七)民间借贷。该方式比较隐蔽,同时不被法律保护,由此引起的经济纠纷屡见不鲜。从制茶企业的融资手段来看,上市后发行股票是其融资的最好方式,但鉴于上市融资需要的条件极为苛刻,目前大部分制茶企业还不具备此实力。
制茶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困难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企业、政府、担保机构、商业银行相互协作、齐心协力才能形成有效的融资。而制茶企业在这些领域存在一定的融资制约因素。制茶企业小、散、乱,与落后的融资方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一)制茶企业自身的缺陷
首先,制茶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也不雄厚,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均不高。其次,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未形成一个成熟而稳定的有机市场,资金回笼不稳定,很难通过担保机构和银行信贷部门对其偿付能力进行评价。再次,企业制度落后,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内部控制不甚严格,致使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不得不谨慎行事,审查、监管难度随之增加。
(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体系不完善
尽管银行信贷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但实际民营企业融资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属同一金融体系,而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服务重点为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只能得到有限贷款。另外,相应的政策扶持体系、法律保护体系及创业投资体制均不够完善。
(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限制了区域信贷
首先,贷款成本高。制茶企业信誉低,所需贷款额度不大,大银行在审查、监督、贷后收账等环节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其次,银行的信贷程序不适合制茶企业。制茶企业资金需求与季节有很大关系。而银行信贷审批程度十分复杂,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很难满足制茶企业应急性融资需求。最后,区域性金融机构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弱。区域性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及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这些信用机构的信贷利率明显高于商业银行,大大增加了制茶企业的融资成本,一些企业除非融资无门,否则不会轻易触及。
(四)融资担保体系缺失
一方面,制茶企业生产规模小,产业不集中,无法找到有资质的较大规模企业作担保。另一方面,一些制茶企业的厂房建设存在违规行为,产权关系不明确或不健全,无法顺利通过银行的信贷程序,同样也无法通过抵押来申请贷款。
解决制茶企业融资瓶颈的思路与对策
产业的发展在于企业,而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资金。企业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融资方式也会随之而改变。从内源性融资到到外源性融资是企业融资发展的一般规律。目前,制茶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顺利融资是其成长的加速器,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一)政府要担当起推动融资方式转变的重要角色
与制茶企业融资相关的行业有中介机构、银行和政府。银行负责提供贷款,政府给予政府扶持、监督及信用担保,投资者则提供股权融资。那么在商业银行贷款限定条件下,制茶企业融资体系为:企业、中介机构、银行和政府相互配合,建立起茶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融资平台,形成完善的市场融资体系,实现制茶企业的有效融资。同时,把握外在市场对铁观音、龙井、碧螺春等需求热潮,吸引外来投资者的眼球,为茶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企业要按照市场原则,健全财务报表等各种信息资料,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尽量满足银行贷款条件
在制茶企业中,尽管绝大部分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这些问题在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但公开透明的连续财务记录,按照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分析市场变化,谨慎经营决策,承认银行债务,完善债务偿还手续和责任是可以做到的。只有中小民营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做到了这些基本要求,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才能实现。
(三)要牢固树立诚信观念
企业要获得银行的支持,首要是取得银行的信任。制茶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要有很强的诚信意识,要在自身风险承受和偿还贷款能力的限度内考虑申请贷款这一融资途径,并主动为银行信贷资产提供安全保证。要有偿还贷款和维护自身信誉的意识,这是能得到银行支持的创业者应具有的首要品质,也是大多成功者的重要标志。国际惯例表明: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考核一般都把借款企业与企业经营者家庭合并为一个经济单位进行信用分析,全面分析其还款能力和信用情况。此外,制茶企业应注重资金的日常管理,并且经常主动地向银行汇报公司的经营情况,要主动、热情地配合银行开展各项工作。在融资过程中,要突出项目特点,并且选择合适的贷款时机。
(四)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担保体系属于中介机构,由于具有较高的信誉,银行对其有所偏好,而制茶企业又可通过担保体系提高自身的资信等级,从而获取发展资金。第一,担保组织形式。具体可分为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所有制茶企业联合起来组建会员担保机构;二是企业、银行、政府共同组建担保公司;三是拨付担保基金。第二,担保实施方法。根据制茶企业发展形式,可采取互助担保基金模式。由借贷企业、担保公司和银行组建利益共同体,共同分担风险。其方式一是政府带头注入一定启动资金;二是担保公司实行“会员制”运作;三是建立完善的担保制度;四是担保公司为入股企业提供5-10倍于入股金额的担保金额,为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五是担保业务向开放型转变,以满足更多小企业主的融资需求;六是政府加大税收方面的优惠帮扶。第三,完善担保体系保障措施。加强对担保机构业务与财务的监督管理;加强担保机构自身的信息披露;采取和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硬性措施和机制;建立和健全对企业的资信调查、担保风险评估、履约状况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五)合理定位政府在融资体系中的作用
(一)发行方式
供应链票据既可依托超短期融资券,也可依托短期融资券。若依托超短期融资券,则无需评级,募集说明书简单,外部审议流程所需时间较短,但注册超短期融资券可能需要发行主体董事会、股东会审议,内部流程耗时会较长。若依托短期融资券发行,则内部审议简单,但需外部评级,外部审议流程较长。因此发行方式需结合发行企业自身特点,根据实际需求对这两种模式效率进行评估和选择。
(二)资金投向和监管
资金回收后可以继续放贷给符合条件的其他上下游企业。此外,若资金投向发行主体的关联企业,则会有利益输送嫌疑。
(三)用款企业准入标准
只需披露用款企业准入标准,比如与发行主体的合作年限、企业财务指标、年采购规模,具体根据发行主体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定。
(四)用款规模和期限
可由供应链票据发行主体与上下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协商。为有效控制风险,发行主体可适当设定某些标准,比如与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形成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规模和期限相匹配。另外,用款期限还得和供应链票据发行期限相匹配。用款方式和利率具体可由票据发行主体企业、财务公司和债券主承销签订募集资金专户及资金三方监管协议,约定好三方的权责利,设定好募集资金账户监管频率和供应链融资清单要求,确保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封闭运行、用款企业符合主体要求以及资金投向合规。
(五)具体操作流程
1.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下游经销商。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下游经销商,基于合同约定向发行主体购买产品或服务,发行主体向其提品或服务,希望用款人能够预付部分资金,约定预付款到账后一定时间后发货或提供服务。当用款人资金紧张时,主要通过向银行存入部分或全额保证金,由银行开具承兑汇票,然后用款人向发行主体支付票据;或直接向银行或小贷公司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然后向发行主体支付款项。用款人一般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存入的保证金有限或信用能力不高,银行开具票据规模或贷款规模有限,且融资成本昂贵。在供应链票据融资模式下,由发行主体向用款人提供供应链票据融资,操作模式与银行、小贷公司基本相同,然后用款人将发行主体提供的贷款资金再加上自己的自有资金(相当于银行保证金规模)支付给发行主体。因此用款人不仅保证了融资来源,避免了资金链断裂,而且融资成本较低。用款人除了支付贷款外,还支付了自有资金,借款人弃货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发行主体承担的风险较低。此外,发行主体将获得一定的利差(委贷利率减去债券利率),总体的利差收益可以有效覆盖极少数的弃货违约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发行主体通过向下游经销商提供贷款可以增加其购买发行主体的商品或服务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经销商参与进来,尤其是中小经销商,帮助发行主体扩大市场份额。
2.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上游供应商。用款人为发行主体上游供应商,基于合同约定向发行主体提品或服务。发行主体向其支付资金,一般会约定付款期到期后再付,据此用款人形成对发行主体的应收账款。当用款人资金紧张时,一般会通过以应收账款质押的方式向银行、小贷公司申请贷款。用款人一般为中小企业,经常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难题,从而影响到其正常生产经营。在供应链票据融资模式下,由发行主体向用款人提供供应链票据融资,操作模式与银行、小贷公司基本相同,因发行主体对用款人信用能力比较了解,风险较低,向用款人要求的贷款利率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用款人不仅保证了融资来源,避免了资金链断裂,而且融资成本较低。与此同时,因供应链票据贷款与之对应的应收账款规模、期限匹配(付款期到期后发行主体需支付资金给用款人),从而发行主体承受的风险较低,还能获得一定的利差(委贷利率减去债券利率),此外还能加强对供应商的控制,确保上游供应的稳定性,实现用款人和发行主体双赢。风险控制发行主体需严格筛选用款企业,一般宜选择与其有直接且长期业务往来的第一层上下游供应或采购商,同时宜对其经营情况、信用和偿债能力作充分评估。
[关键词]融资困境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来源及构成,其实质是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企业的融资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规模、公司治理状况、资金需求量的大小及外部融资环境等等。合理的融资结构能有效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研究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分析其融资结构特点,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依据。
一、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回顾
20世纪70年代,Weston&Brigham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该理论把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后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Weston&Brigham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把企业的金融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创立期,成长阶段Ⅰ、成长阶段Ⅱ、成长阶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该理论提出在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来源为:(1)在创立期,融资来源主要是创业者的自有资金,资本化程度较低;(2)在成长阶段Ⅰ,融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留存利润、商业信贷、银行短期贷款及透支、租赁,但存在存货过多、流动性风险问题;(3)在成长阶段Ⅱ,除了有成长阶段Ⅰ的融资来源外,还有来自金融机构的长期融资,但存在一定的金融缺口;(4)在成长阶段Ⅲ,除了有成长阶段Ⅱ的融资来源外,还在证券市场上融资,但存在控制权分散问题;(4)在成熟期,则包括了以上的全部融资来源,但投资回报趋于平衡;(5)在衰退期,则是金融资源撤出,企业进行并购、股票回购及清盘等,投资回报开始下降。其后,美国经济学家Berger&Udell对Weston&Brigha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订,把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要量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来构建企业的融资模型,从而得出了企业融资结构的一般变化规律,即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要量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其外源融资的约束紧,融资渠道窄,企业主要依赖内源融资;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抵押资产的增加,资信程度的提高,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获得的外源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逐步上升。Berger等使用美国全国中小企业金融调查和美国联邦独立企业调查的数据,对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检验证实了该理论。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为解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提供了思路,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是否符合该理论,目前国内有关学者多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据国际金融公司(IFC,1999)在中国北京、成都、顺德、温州等地开展的一项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我国民营企业不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其融资来源都严重依赖于内部融资[①]。而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也显示,目前中小企业首选的筹资方式中,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占比48.41%、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规模占比38.89%,其它形式筹资占比不足13%,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仅占2.38%。这说了明我国中小企业多把内源融资作为首选的融资方式,而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性融资运用得极少。同时,张捷(2002)通过运用暨南大学“中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课题组的相关数据,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进行检验后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特点及后果分析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关键在于明确目前企业所处的成长周期。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发展很快,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型工业企业27.33万家,但是,成长型企业仅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只有6.2%,而在2006年底,中小板上市公司数仅为111家,总市值为2015.3亿元,全年成交3071.55亿元,仅分别占两市总市值的2.23%和总成交的3.43%。同时,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主要体现在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融资。基于以上特征,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处于创立期与成长期,其融资结构的特点表现为:一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以内部融资为主,绝大部分是业主投资及企业的留存收益,外部融资所占的比重很小;二是中小企业在取得外部融资时,过分依赖债务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98.7%来自银行贷款。以上两点显示了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活动中,无奈地选择内源融资,过度地运用债务融资,特别是在发生小额短期资金缺口时尤其依赖银行贷款、商业信用等方式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这些特点一方面体现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及与之相适应的融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金融抑制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如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实行“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而造成的惜贷,资本市场高门槛的准入制度也使得中小企业只能更多地运用内源融资方式。
如前述相关的研究成果表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特点基本符合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但由于企业面临的融资环境与国外的中小企业有所不同,企业文化也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别,因此,对于目前处于创立期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其特殊的融资结构会使企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多地依赖内源融资不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也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基于独特的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的中小企业往往更依赖业主的权威来管理企业,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付文阁,2004),使得企业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用人机制缺乏激励性,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而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忽视自身积累,存在“吃光分光”的短期行为,利用内源融资方式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二是过多地依赖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是民间非法信贷会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居高不下的资产负债率会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受到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进一步恶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与大企业抗衡,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调查显示,银行发放贷款最看重的三个条件是抵押物、盈利能力和企业信用。在这三个条件中,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缺乏可抵押物的情况其实非常了解,却缘何不愿降低抵押物条件,通过考量盈利能力和企业信用去决定是否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呢?受调查的银行普遍认为准确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规范的财务报表是商业银行放贷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小企业财务混乱并已严重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放贷。很多中小企业随意调账,设置“多本账”,分别对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提供不同的报表,其财务报告的可信度极低,中小企业缺失了应有的财务信用,此时商业银行如果通过中小企业财务报表所呈现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去判断是否发放贷款,必将承担巨大的风险,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必然选择实实在在的抵押物作为放款条件。诚然,拨开可抵押物缺乏这个表象,财务信用缺失才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且该深层次原因正在从多方面恶化着整个融资环境。其后果是:
1.致使贷款融资陷入恶性循环。银行把放贷的条件集中在抵押物上,通过调查显示,80%的金融机构选择土地和厂房作为抵押物,考虑到技术更新、变现能力等问题一般不愿接受中小企业的设备作为抵押。然而大部分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发展规模的限制其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小,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占比高而固定资产占比小;另一方面由于它们的土地、厂房存在着证件不全等问题,或虽然有一些设备,但设备变现能力不强,抵押价值低,银行不愿意接受,因此根本无法提供合适的抵押物。由此中小企业陷入了贷款融资的恶性循环:财务信用缺失、银行看重抵押物、缺少抵押物、无法贷到款项、资金不足无法发展、无力购置可抵押资产、又无法贷到款项。身陷恶性循环无法自拔,中小企业融资变得异常困难。另外,一些优质中小企业也因此受到牵连,优质中小企业发展良好,财务规范,需要资金支持做大做强,但却由于财务失信成风,不再信任中小企业,导致优质中小企业也难以获取贷款,发展受限。
2.致使担保机构不愿伸出橄榄枝。对照银行的放贷条件,中小企业会出现三种情形:一是能提供相应的抵押物,二是只能提供部分抵押物,三是根本无法提供。调研数据显示,333家中小企业中能够提供厂房和设备抵押的企业仅有40%,说明第二和第三种情形的中小企业居多,即便如第一种情形能提供抵押物,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抵押折扣率往往也设置得很高,导致许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取足额的信贷资金,此时亟需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放大信贷额度。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调查中发现“缺乏第三方担保”位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第三,说明要得到担保机构的担保并不容易;即使获得了担保,服务也有限,其担保放大倍数较小,仅为1-3倍,远远低于国外10-20倍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担保机构发展较迟且发展速度跟不上中小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所致:由于缺乏担保方面的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担保风险预警机制上,担保机构普遍缺乏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对受保企业资信状况的调查目前仅能借助于询问访谈结果和被担保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然而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财务报告可信度极低,担保机构不可能依据不真实的财务报告做出真实、准确的评判。因此在政府尚未建立起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和再担保机制之前,担保机构从自身风险和利益出发,自然不愿意伸出橄榄枝为中小企业提供过多的担保。
3.致使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实业空心化。目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好、变数增多,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欠佳,特别是对于做实业的中小企业,在通胀的环境下,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融资成本上升,大幅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困难增加,最主要的贷款融资又因财务信用缺失难度加大,让中小企业的实业经营举步维艰,于是不少做实业的中小企业开始放弃低利润率的实业,转战利润率更高的房地产等投资炒作领域。调研中有一家东莞企业因为成本上升以及电荒,实施了生产收缩,仅仅维持企业生存,多余的资金用于投资工业用地,建成厂房出租,再利用建成的厂房向银行抵押贷款,所获资金再去购置物业,进入他们所认为的良性循环。然而,实业是经济的根本,产业资本不断流向资产领域或虚拟经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必将出现严重问题,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必将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灾难,给整个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给整个本不宽松的融资环境带来莫大的创伤,必将加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二、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动因分析
为了改善融资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追根溯源找出财务信用缺失的动因所在。由于财务造假是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此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中小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财务造假,二是中小企业为什么敢进行财务造假。
(一)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直接动机中小企业为什么要进行财务造假?现实表明逃避过重的税费负担是当前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直接动机。北大国家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企业一半以上的利润都被税费侵占。中小企业需要缴纳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流转税附加、印花税、契税等二十多种税,且其税负待遇不如外资企业,优惠政策不如大型企业,一些企业主反映,如果把各种隐性的、显性的税加在一起,企业的平均税负在40%以上。除了税以外,企业还要缴纳名目繁多的各种费:教育附加费、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地方教育费、残疾人就业金、公会经费以及工商、环保、卫生、质监、公安等众多部门征收的各类行政性收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事业性费用的部门共有18个,收费项目有69个大类,子项目则有上千个,税费之多让中小企业难以接受。中小企业的发展经常陷入两难的窘境:一方面整体经济形势不利、各种成本上升、利润空间日益被压缩,另一方面又背负着沉重的税费负担,可谓雪上加霜。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秦荣生也表示:在成本全面高企的背景下,繁重的税费盘剥着中小企业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大量中小企业利润“比刀片还薄”。因此,一方面为了生存想方设法从税收中逃一点,由此很多中小企业从“出生”开始就寻求如何进行避税和逃税,在为税务部门提供财务报表时,往往通过随意结转成本或直接转移利润的方式将企业的盈利下调至较低水平,减少纳税;另一方面,“比刀片还薄”的盈利必然影响银行及担保机构对其发放贷款和提供担保,为了能得到银行和担保机构的眷顾,中小企业千方百计随意调账以提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以上分析表明,在利润微薄、税负沉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在为生存和发展挣扎,故通过财务造假,逃避纳税、提供“多本账”迎合各方要求。
(二)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缺失的间接推动力1.会计准则执行的随意性。高质量会计准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前提和保障,近几年我国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会计准则并统一部署要求实施,其中有中型企业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小型企业适用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目的是为了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可信的财务报告,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型企业基于执行力不足、执行成本高等原因并未按规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还是按照旧的一套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导致核算不规范,随意性很强。部分小企业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不理解,部分小企业基于财会人员的能力、执行成本等问题无力执行。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仅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可见,不管是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未严格遵循相应的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再加上相关政府部门出于资源限制等原因不能全盘跟踪和监督数量如此之大的中小企业的准则执行情况,这为中小企业的财务造假提供了可能。2.注册会计师审计失去了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灵魂,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保证客观公正的基本前提,如果缺乏了独立性,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将大打折扣。目前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激烈,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客源就是财源,为了留住客源谋取经济利益,不惜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听之任之,对中小企业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设法满足,甚至共同作假。注册会计师审计非但未起到经济警察的作用,反而助长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造假之风。3.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不到位。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时往往是心怀侥幸,笔者通过暗访一些记账公司和中小企业发现,有些中小企业在得知核算的税前利润较高时,为了逃税,直接采用开“白条”的方式把利润转移,被问及为何不怕东窗事发,他们认为:首先,中小企业多如牛毛,而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被抽查的几率不大;其次,调整利润时只要抓准了税务部门抽查的规律如利润不能连续几年调得太低或亏损,就不会招致税务机关的检查。很显然,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监督范围和力度不足,为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4.财务造假的违规成本太低。中小企业造假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造假成本太低。譬如前述通过开“白条”转移利润的情形,如果被发现,也就追究罚款等行政责任,且罚款数额远远低于操纵利润所获利益,即使有些中小企业情节比较严重也能通过疏通关系,罚点小款后就不了了之。且看以“中国股市第一案”著称的银广夏案,最后判决的结果是其董事长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总裁、财务总监、总经理判处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三万至八万元,与该案的恶劣程度相比,其惩罚力度实在太轻,根本没有震慑力。对一个上市大公司造假的处罚尚且如此之轻,更何况对中小企业造假的处罚呢!惩罚力度不足,造假成本太低,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何乐而不为呢!毋庸置疑,以上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已然成为中小企业进行财务造假、致使财务信用缺失的强大推动力。
三、中小企业融资的解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