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8 03:29: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外语教学理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唐忠顺(1967-),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48-02
与生机勃勃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和百家争鸣的大学外语教改相比,有关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学术论文规范上,对于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问题仍缺乏深入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戴炜栋、王雪梅,2005)鉴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执教研究生课程的基础之上,对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程。主修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将来多数会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由于硕士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中学历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推行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基础外语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为此,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全面的探索: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抉择,从教学方式的更新到教学评估体系的变革。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门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研究生课程已经建立。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主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这方面入手。在课程与教学的运行当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Tyler,1949)在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把“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研究生的外语教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教学方法。此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是考虑了硕士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二是考虑了他们将来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训练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教学理论素养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在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而且日新月异,加之这门课程的学时有限,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内容和弹性内容。刚性内容是指研究生必须掌握的课程知识,包括中外外语教学流派的评析、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基础等等。弹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外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分析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的。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克服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课程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的弊端,采取“学生主题发言和教师讲授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堂讨论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常常要研究生轮流在课堂上作主题发言,精要介绍一种外语教学流派或外语教学方法,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完善。这样做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师讲授的主要是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就构成了课堂讨论的内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得益彰。
在教学评估方面,改变了以往单凭学期论文评定成绩的方法,而将研究生的权威著作阅读效果、课堂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学期论文四项内容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样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指定必读权威著作,严格检查阅读效果
实践证明,对于任何一门硕士学位课程来说,要选择一本内容全面、对问题阐发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常常给研究生指定几本有关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权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权威著作。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对这些著作进行纲要式地介绍,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以便于系统地把握外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外语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领会外语教学法不断发展演变的轨迹和缘由。为了检查研究生阅读权威著作的效果,我们经常和研究生的导师积极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严格检查,如提交读书报告或组织讨论交流。
三、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主要途径是学术会议),它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撰写学位论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学习指定的权威著作之外,还必须经常阅读外语学术期刊。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对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期刊,二是阅读过的文献七零八碎,缺乏归纳整理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参考文献库所收录的论文必须来源于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然后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参考文献库进行逐级分类并逐年更新。一级分类包括:国内外外语教学流派及其批判与继承、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心理学与外语教学、词汇教学研究、语法教学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口语教学研究、听力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和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十大类。一级分类类别不宜过多、过细。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进行了二级分类。例如,在一级分类参考文献库“词汇教学研究”下设了七个二级文献库:词汇量调查研究、教学大纲词表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词汇水平研究、写作词汇研究、口语词汇研究、心理词典研究和词汇搭配研究。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对二级参考文献库进行进一步分类,以构建个性化的参考文献库。为了及时更新参考文献库,我们对每届研究生进行了分组,每组负责及时更新一个一级参考文献库,教师定期查看更新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实践证明,参考文献库的建立,不仅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最新研究动态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使他们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为他们未来的硕士论文选题提供了有用的文献资料。通过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教师也把握了外语教学研究的概况及研究前沿,极大地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四、选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加之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就会陷入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因此,有必要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抉择,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一些外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然后让研究生在阅读指定专著和课程参考文献库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就这些专题展开讨论。就这门课程而言,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对各种外语教学流派的历史分析及批判继承上;难点在于各种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何催生了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和流变;热点问题是动态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进行专题讨论,我们常常会提前公布讨论话题,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话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研究生共同发现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文秋芳等,2006;戴炜栋、王雪梅,2005)此外,我们会对每个研究生在讨论中的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研究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我们发现,专题讨论既可以以点带面,又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理论思辩能力,同时还可以检查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营造科学研究的气氛和求实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二字上,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勋,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体现在论文写作上。要写好学术论文,其关键是做好论文选题,因为“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过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在论文(包括学期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比较茫然,要么选题太泛,要么重复别人的研究,要么把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误认为是学术创新,即把学术空白等同于学术前沿。(林文勋,2005)通过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后,发现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比较敏锐,选题通过率明显提高,而且他们所提交的学期论文选题和硕士论文选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师生课堂互动所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或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外语自主学习、我国基础外语教学改革、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我国研究生培养一直沿用“课程学习+发表文章+学术性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结果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学非所用,不少学生甚至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尴尬。(阮平章,2004)外语研究生的大多数课程都比较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张德禄,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将会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突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阮平章,2004)基于这些理念,我们着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在开设“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地给研究生安排适量的教学任务或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教学机会,或是让他们充当本校任课教师的助手,目的是让他们亲历外语教学第一线,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六、结束语
“英语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位课程,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按照现代教学理念,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质性的改革,初步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位课程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当然,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Richards,J.,T.Ro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Tyler,R.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3]戴炜栋,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协作探究模式——界定、理据与应用[J].中国外语,2005,(4).
[4]林文勋.导师,你应该教给学生什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5]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
[6]阮平章.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本章节将对外语教学模式进行综述与讨论,整个综述从模式的定义入手,阐述各种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模式的实践原则,从而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模式定义
外语教学历来是在一定的模式下进行的,比如听说模式、交际模式、情景模式等。那么,何谓教学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它是将相关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的中介,是将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同具体教学情景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教学模式一般说来有这些显着特征:1)原型(prototype):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抽象概括,源于教学活动经验。成熟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相对稳定,但不等于公式,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开放的和不断完善的动态系统。2)模型(model):是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化的、简约化的表达方式。教学模式是对理论基础、目标、条件、策略、方法和评价的有机整合,是对教学的空间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系统概括。在空间上表现为多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在时间上表现为操作的过程和顺序。3)范型(pattern):在一定的范围内,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任何教学模式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其独特的运作条件和系统的策略/方法。由于其形象具体的表征、开放性的动态结构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因而它具有[!]启示、借鉴、模仿和迁移、转换的价值。(钟志贤,2006)
除了上述这些模式特征外,教学模式又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话题,所涉及的问题众多。可以说,自人类有了教学活动起,人们对教学模式概念中所涵盖的问题从未停止过思索和探讨。换言之,人们探索将教学的基本理论、思想、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的努力从未间断过。在国外,早就有不少学者和教育家对教学模式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形成了许多很有影响力的体系,如夸美纽斯的‘原则-方法’体系、赫尔巴特的‘目的-方法’体系、原苏联的‘过程-方法’体系以及西方国家一直流行的‘内容-方法’体系等。这些体系相应地创造了不少教学模式,比较成型的是夸美纽斯教学模式以及在我国影响深广的凯洛夫教学模式。在我国,从古代着名教育家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近代的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孩子们学会学习”等理念贯彻的具体操作性措施,即“启发诱导”和“教、学、做合一”,已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就外语教学而言,上述提到的思想和模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得到了不少学者和教育家们(Tyler,1949;Taba,1962;Stern,1983;Holliday,1994 等)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不少颇具影响力的外语教学理论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实践原则。
二、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
语言教学的理论模式是一种理论框架,具有该理论的基本因素并借以阐明模式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建立语言教学理论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理论模式包含多种因素,每个因素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什么;二是如何辩证地处理各因素间的联系和关系并发挥理论模式的整体结构功能。由于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不同,外语教育界先后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外语教学理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一些学者创立和发展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外语教学理论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tern,他在被誉为“20 世纪伟大成就之一”的巨着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Teaching 的第三章,讨论外语教学法的理论框架时,重点介绍了五种理论模式并提出了自拟的一种理论模式,这六种模式都对外语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模式中各因素间的关系等进行了理论阐述。
这些模式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与外语教学相关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发生了急剧变化,使人们企图应用这两门学科来建立语言教学学科的基础的愿望破灭了。一些学者,如 Halliday,Corder 等,认为处于语言学科与语言教学实践之间的应用语言学是中介学科,可以通过它使语言学科更有效地作用于语言教学。通过多年的努力,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除语言学科之外,还有些因素对语言教学也很重要。然后,在 1973 至 1978 年间美国发生一场关于应用语言学范围的争论,争论的中心问题是:1)语言科学中哪些学科与语言教学有关和怎样建立它们之间最有效的关系;2)除语言科学的各门学科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对语言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尽管争论并没有结果,但学者们先后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以求理顺涉及语言教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种是 Campbell 的理论与实践关系模式(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ory and practice):
根据这一理论模式,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才是真正的理论,而应用语言学只是在教学和理论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教师是外语教学的实践者。这一模式的主要分歧在于哪些应是理论和中介学科,仍没有定论。但是,模式在理论和中介层次列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说明注意到了外语教学的环境因素。
第二种是 Spolsky 的教育语言学模式(educational linguistics model):
Spolsky 的教育语言学模式认为既然教育语言学是专攻语言教学问题的,它就应该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这一模式重点是要关注与第二语言(含外语)和语言教学的相关问题表明了语言教学的多维性,然而 Spolsky 的模式在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既然模式考虑到了语言使用理论与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那么为何要忽略社会需求和现实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制约作用。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为了适应我国新形势的发展和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简称《要求》),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测试评估等方面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著名的课程专家Stenhouse(1985)认为:“把握改革关键的是教师,而不是别人。”因为英语教师是课堂的实践者、决策者和改革者,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改革,为什么要改,如何改等都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除了教学方法或教材外,教师是理解和提高英语教学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决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如何推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改革和学科长远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和内涵
Perry(1980)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Fullan&Hargreaves(1992)则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既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国内外语界有专家将其定义为教师在教师教育机制中的一个不断学习、反思、发展和成长的动态过程。有些学者则从教师素质角度来界定这个概念,吴一安(2005)认为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4个维度构成: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戴曼纯、张希春(2004)认为新时期的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有过硬的英语基本功;懂教育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及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了解中西文化,能将文化内涵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用多媒体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综合上述观点,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内在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和专业心理不断更新、完善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持续更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学策略意识的不断强化;科研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人际交往和与同事合作等能力的完善。
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应对改革的需要
《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任务日益复杂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理解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新概念,提高课堂交际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监控能力,才能够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根据周燕(2005)的调查:“58%的教师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得到业务进修的机会”。但目前除极小部分教师有国内外进修机会外,绝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只能参加由几大出版社每年组织的暑假专业培训。因为时间短,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效果不尽人意。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积极谋求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来应对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重点正在转移,教材、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这要求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即语言素质、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都必须提高。《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但是专家和学者的广泛调查结果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师资存在一些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工作量过大;知识结构单一;科研基础薄弱;教学理念需要更新,理论素养需加强等。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的成功和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迫在眉睫。
三、改革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教师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和对教与学的深刻认识。虽然部分教师有比较强烈的发展需求,但是还远远没有迈上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影响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的因素,一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不足;二是教师管理制度问题。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在外部环境和有效的人际互动的基础上,教师内在自我主动建构并逐步实现的过程。
(一)外部发展路径
教师的教学文化环境也能够决定改革的成败。外语教学单位应积极探求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营造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机构文化和学术环境,具体的路径有:
1.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外语教学单位可以因地制宜地构建“校本培训”机制,积极促进外语教师成长。如: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专家到学校开展满足教师普遍需求的、与语言教学研究前沿接轨的“专题式短期教师培训”。如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就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英语学习策略与研究研修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Richards(1998:29)认为教师教育要减少对以语言学和语言理论为其渊源学科依赖,强化以教育为基础的、更为全面的综合性教师教育。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综合性院校的外语教学单位可以借助本校教育哲学、教育理论、教育测量、教育统计、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为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知识的强化培训,完善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构建“群体”发展机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授的;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活动的结果。外语教学单位可以通过构建合作性教师学习群体,使教师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学习群体的构建使教师有机会与其他教师密切交往、互相学习、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教学文化环境能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提升。例如:通过融入学习群体,教师可以交流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克服教学中的焦虑感和孤离感。周燕(2005)的调查发现,外语教学单位中构建的“教师实践集体”或“教师学习群体”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劲推动作用,如以专家型教师为主导、青年教师为主力而形成的教师实践集体,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改革研讨会、示范课、教学心得交流会、课题研究、集体备课等合作学习活动都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Richards和Lockhart(1991)的研究发现,教师以自愿为基础、与他人合作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并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随后彼此交换所获得的信息,并进行客观分析,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能加强彼此间的理解和认同,带来职业的愉悦和满足。
3.构建“以研究促发展”机制
Long(1983)指出,基于日常教学开展科研活动,不仅可使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深入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对各种教学理论保持理性和思辩的态度,促进对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提高教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吴宗杰(2005)认为,课程的核心是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成长,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代新人。各高校可以设立专门外语教学改革和青年教师成长项目,鼓励教师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自主学习问题、学生英语需求问题开展研究。在申请项目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深对大学英语教学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好地把自己的实践理论化,理论实践化。除此之外,在《要求》的指导下,外语教学单位应鼓励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英语选修课,通过开选修课教师必将挑战自我,打破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上台阶,最终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
(二)内部发展路径
外语教师教育除了强调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理论素养教育,更强调教师自我发展的反思意识以及促进发展的途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明确专业发展目标,通过内部自主逐步实现自我发展。
1.提升语言技能
Richards认为外语教师应具备的首要专业知识是语言熟练和交际能力。美国2001年的《外语教学标准》对于外语教师在岗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提高外语教师的语言熟练水平。近年来,随着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等强调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推广,“教师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程度正是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语言技能外,仍然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大量阅读和写作,坚持收听、收看英文节目从而保证自己驾御外语能力的不断提高。
2.提高应用语言学理论素养
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师教育主要包括:语言技、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三个方面,这直接导致教师在应用语言学理论方面的欠缺。很多英语教师,尤其是占总数65.25%的低教龄和低年龄教师,只是具备了英语学科的知识,达到了“能教”层次,但离“会教”尚存在很远的距离。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我国三大出版社从国外引进应用语言学丛书,逐步提高自己的应用语言学理论修养。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和2000年引进的29种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2000-2001年引进的112种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2004年引进的19种汤姆森英语教师丛书。除此之外,通过学校的电子图书文库和网络,教师可以阅读国外知名应用语言学期刊AppliedLinguisitcs,TESOLQuarterly,Modenr Lan—guageJournal,Studies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等刊物上刊发的学术论文,了解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前沿信息和科研动态,提高自己的外语教育理论素养。
3.进行反思性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性教学是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经过反思,教师的认知水平会不断地提高,教学经验可以不断积累,教学行为能够不断完善,教学效果不断地提高。
在改革环境下,教师应以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为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理性反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通过这种科学有效的反思,教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手段有很多,如:写教学日志、回顾课堂录像、与同事交流和开展学生调查等。James(2001)认为写日志能有助于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熟悉的学校和课堂,进而重新构建自己的观念和设想。调查问卷可以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期望中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之间的差距,在反思之后通过相应的调整来提高教学效果。
4.开展教学行动研究
所谓教学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更新教学理念的目的。行动研究主要包括确定研究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调查研究重新确认问题,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和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通过观察和收集数据分析,反思并评价行动效果,发现新的问题为开展下一轮次的行动研究做好准备。行动研究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行动研究,教师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探究,这既可以直接帮助解决自身教学中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行动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都有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5.提升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刘 曲,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及英美文学研究;
马丽娣,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及英美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英语课程中CBI主题教学模式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项目编号:W2013115)成果。
一、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理念,CBI在兼收并蓄多家理论精华的基础之上不断开拓创新而形成了目前比较成熟、实用的先进教学理念。然而,就其理论根源来看,学界一致认为语言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为CBI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两种理论均把二语习得看成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行为,均认为在二语和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应遵循第一语言习得的方式,尽量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并能真正具有交互意义的语境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真实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练习,进而使学习者能在自然、和谐且不失学术意义的背景下完成语言的记忆和应用。由此可见,交际功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CBI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此外,合作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动机、兴趣等的相关研究以及批判性思维等的研究也为CBI理念提供了合理而必须的理论解释。
二、CBI国内研究评述
国内CBI研究呈现出“理论引入――应用探讨――实证研究”的一般发展趋势。随着20世纪80、90年代国外关于CBI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大量研究论文随之发表。在理论引入和应用探讨阶段,国内较早的有王士先关于CBI基本概念和原始模式的介绍,从理论上探讨了CBI在中国外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认为结合专业进行语言教学应该是大学英语基础学习结束以后专业英语阅读教学的方向。[1]此外,冯清高和李少军探讨了CBI在大学专业外语教学中的理论应用[2],蔡坚从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方面探讨了CBI教学模式之于二语教学的影响[3],戴庆宁和袁平华对CBI的教学理据和教学元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而全面的探讨[4][5],廖春红在其201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内容依托教学模式中学科知识习得研究:一项基于法律英语课程的案例研究》中结合语言输出假说理论、互动假说理论、知识框架理论、任务教学理论等方面来探讨解析内容依托教学的科学依据。此外,还有学者就CBI与批判性思维,CBI与大学公共英语写作,以及CBI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全面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简言之,虽然国内关于CBI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探讨阶段,在总结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方面尚属比较充分。在实证研究阶段,国内从2005年开始就不断有研究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教学尝试,其中较典型的有石英发表的关于CBI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电影欣赏教学中的应用[6],曹贤文将内容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7],高玉霞等将CBI应用于护理专业教学的研究[8],顾飞荣等将CBI应用于博士研究生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9],常俊跃等进行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10]等。这些研究或从定量的角度或从定性的角度均证明了CBI教学模式对外语教学和学科教学的积极作用。然而,相比于国外研究,国内的实证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研究对象不均衡。国内学者对CBI的实证研究多集中于对本科和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约占研究总数的92%,鲜少涉及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生英语教学及针对CBI教师本身专业发展的研究。二、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完善。国内关于CBI的研究所涉及到的研究层面展开不足,较多集中于CBI的教学适用性和有效性方面,至于语言测试、第二课堂、学生需求等方面对CBI教学的影响等方面则较少涉及。另外,国内研究在某些层面上缺乏研究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例如常俊跃就英语专业初级阶段开展CBI教学模式进行了科学尝试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但就其它阶段,如英语专业高级阶段或者是非英语专业的各个阶段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类似的系统研究出现。[11]最后,就CBI对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方面目前涉及较多的仍为护理、商务、对外汉语等传统热门研究专业,急需进一步扩充到更多领域的研究。
三、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外语教学模式是将语言教学同学科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学活动完全围绕学习者目标习得内容,并以目标习得内容为依托来获取并处理信息。CBI教学模式从理论上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它在满足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赋予语言真正的意义,降低学习焦虑感,旨在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CBI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第一次把语言教学和学科内容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学的重点从教授语言本身转变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这是对传统语言教学的一种本质上的改革。CBI为整合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导入CBI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是对二语习得理论、认知关联学习理论及合作语言学习理论等做出的实践方面的尝试,更是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实践意义方面的深入探索,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深化关于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推动教育研究范式的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王士先.CBI――专业英语阅读教学的方向[J].外语界,1994(2):27-31.
[2]冯清高,李少军.内容教学法评介[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刊,1995:84-88.
[3]蔡坚.第二语言习得与CBI 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13-15.
[4]戴庆宁,吕晔.CBI 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16-20.
[5]袁平华.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之理据及教学元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31-36.
[6]石英.CBI 理念与电影欣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81-83.
[7]曹贤文.内容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1):7-11.
[8]高玉霞,赵凤君,杨丽春,田雪彬.CBI 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的运用[J].护理教育,2006(19):1851-1852.
论文摘要: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本文在阐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就高校外语教学中如何实践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有效地进行大学生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包括人本化的外语教学目标,人本化的外语教学内容和过程以及建立人本化的师生关系。
受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受教育者和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习者的消极情感会影响其学习潜能的正常发挥,而学习者的积极情感如自尊、移情或动机能产生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如何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统一,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
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内涵
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溯源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动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活动根源于内部动机。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在自我实现动机的驱使下,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 人性就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罗杰斯认为,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还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学习内容本身有意义并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具有相关性,以至于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教育学者们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应用到了教学领域,这样便形成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统一,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1)在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及培养 “完整的人”。罗杰斯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精神”是把受教育者放在居中的位置,把他们的“自我”看作教育的根本要求,社会所有的教育活动不仅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围绕着“自我”进行。
鉴于世界处于迅速变化、充满矛盾的时代,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人本主义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在于使人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最终达成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2)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以其学习观为基础的。人本主义的最基本的假设是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每个人都有优异的自我实现的潜能。那么,整个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的发展与实现的过程。人本主义教学主张课程的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应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美国教育学者麦克尼尔(J.D. Macnil)指出“人本主义者认为,课程的功能是要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经验。……自我实现的人这一理想,是人本主义课程的核心。”
人本主义教学的出发点不是“任务”,而是“对个体主观经验的尊重”。人本主义教学不再过分强调特定学科的知识结构,而是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实现有意义学习。
(3)人本主义师生观。人本主义教学视野下的学生是可以自我选择的自由的个体,他/她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人本主义教学视野下的教师不是“正确答案”的提供者,而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facilitating),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训练”(training)或“教导”(teaching)。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需要通过双方的认知和情感的沟通,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目的。有效的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因此,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倡导情感化的师生关系,强调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在外语教学中实践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协调统一,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培养知情意合一的人呢?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理念,具有包括:(1)为学生提供一种归属感;(2)把所学的课程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3)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4)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5)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6)培养学生的自尊感;(7)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8)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9)鼓励学生的创造性;(10)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11)鼓励学生的自主性;(12)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13)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
下面重点阐述高校如何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的外语教学。
1.实现人本化的高校外语教学目标
高校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高校外语教学除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之外,还应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这就是培养整体的、全面发展的人,精神丰满的人。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真诚、自尊、自信、理解与合作等品质的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罗杰斯的个性理论又称“自我学说”,这种学说要求“一个人必须依靠自己发现、发展和完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依靠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借助于情感和认知合二为一的认知途径, 形成一个充分独立的、创造性的、充满着真实、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要培养“真实、信任和移情理解的完整的人”,必须营造一种“真实、信任和理解”的环境。首先,教师应具备真诚的品质,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潜能,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如果能够做到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信任和理解每一个学生,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真诚、移情性理解、耐心和谦虚等人文品质。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在一个不断进化的社会里,教师为学生面对未来做的最好的准备就是“让他/她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让他/她们坚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是社会的重要成员”。语言学家认为,习得第二语言是获取一种新的语言自我的过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个性冲突。青年大学生有比较高的自尊(Self-esteem),较容易受挫。因此,教师应了解并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对他/她们在语言上所犯的错误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纠正得法,防止伤害学生自尊心,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对自我的信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有能力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应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予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逐步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实现人本化的高校外语教学内容和过程
注重教学过程是人本主义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注重教学过程就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课程内容应如何传授,课程内容的传授既要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的需要。首先,应在重视学生内在动机与需要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考虑怎样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人本化处理。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拓展一些具有人本主义思想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pair work,story telling,group discussion 等活动。比如婚姻、健康、谋生、休闲娱乐等主题,既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世界,又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未来。有关爱情、友谊、金钱等主题,能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与同学的交流沟通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生命观、幸福观和价值观,这与人本主义所倡导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在人本语言教学中,“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很受重视,它既是学习者学习语言,又是学习者了解自我进而改善自我的一个途径。学生在以小组或对子形式展开的活动中,询问和谈论彼此的情感、经历、价值观念等,在用语言交流的同时,也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各种内在体验。当学生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的环境里学习时,能够消除外部威胁,增强自我意识和学习动机。当学生发现所学习的材料、内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时,他/她们的学习兴趣会更浓,理解力和记忆力会增强,这时的学习是一种自我主动的学习,当学生全身心(感情和智力)地投入学习时才是“最持久、最深入的一种学习”,也只有这时,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精于启发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时,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人本主义教学是“从认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开始的,并且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在学生群体中,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偏好有所了解,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另一方面,从学生的立场来看,他/她们有被认同的需要。当学生真实的内在需求被唤起,学生的个体差异被认可和尊重时,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的动机与动力,这时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3.建立人本化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合作关系是有效地进行外语教学的前提。人本主义十分强调学习氛围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提倡师生平等,创造“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气氛,热忱地对待学生和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减少防御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形成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 当学生在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环境中学习时,就能充分释放出其学习潜能。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两者是不可分割,彼此融合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情感因素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要学什么,还应该创设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建立并维持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要努力创设美、趣、智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美丽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形象地再现教材,把学生带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在连续的情景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使学生忘我地由“扮演脚色”到“进入脚色”,由“被动脚色”跃为“主动脚色”。教师还可以组织表演节目、讨论、辩论等活动, 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空间,让学生在成功中找到“高峰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任务或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活动,在交流的活动中提高认识和培养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活动的指导者,又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生可以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中,人际情景和教学情境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协同作用,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教师要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妙趣横生的语言去从事教学。教师要以自己的“以教为乐”引发学生的“以学为乐”,师生共同体验教学之乐趣。
三、结语
我们不难看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高校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促使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多个角度重新对高校外语教学进行解读。人本化的高校外语教学目标应该是在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引导人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具体地讲,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总之,高校要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注重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自我实现的人。
参考文献
[1]Arnold,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8.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83-484.
[3]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 440.155.
[4]麦克尼尔.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4.
[5]马斯洛.李文浩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131.
[6]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评述[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2.
[7]Pine,G.J. and Boy, A. V. Learner Centered Teaching: a Humanistic View. Denver, Colorado: Love Publishing Co,1977.47.
论文摘 要: 后教学法的提出为英语教学法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使英语教学法的研究走出需找万能教学法的维谷,从而将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引上新的方向。该教学法的提出对英语教师如何搞好英语教学有重大启示。
一、后教学法研究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研究这门语言。增强英语教学的效果一直以来都受到密切的关注。众多英语研究者和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并且将心理学、认知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相继创造出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许多教学法。试图找到一种完美的教学法是多少年来英语教育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已知的教学法都不能解决所有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着对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不断的反思,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去没有,也许永远不会有这样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教学法出现。
二、后教学法
既然追求“最佳教学法”没有出路,以库马(kumaravadivelu)为代表的学者经过批判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后教学法”,从而将教学法研究引到新的路线上来。作为后教学法的集大成者,库马提出了由具体性、实际性和社会性三个参数组成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它并没有提供或选择一种(最佳)教学法,而是提出了对待教学法的新思路,从而摆脱了教学法选择的困惑。首先,应当明确“后教学法”不是某种简单的、具体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而是一套统一的、不断发展并指导我们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灵活、动态的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它对教师、学生和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种参数,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
(一)三种身份重新定义
后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超越,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学生、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一是对教师的重新定义。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教师需要对教学中涉及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并积极学习各种新的理论从而逐步构建一套切合教学实际,并且有自我特色教学理论。二是对学习者的重新定义。后教学法认为理想学习者是自主的。他在教师帮助下实现自我调控,最大化自己的学习潜力;他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并通过讨论协商来解决问题;三是对教师教育者的重新定义。传统教师教育者的角色是把各种教学法灌输给未来的教师,指导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法”并进行模拟训练。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未来的教师确立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
(二)三个基本参数
后教学法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在已知的众多教学法中,选择何种教学法使其在特定的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始终困扰着广大教师。后教学法提出的以三个基本参数——具体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为教师进行取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特定性(particularity)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机构里教一组追求特定目标的特定学生。在特定性指导的外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环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后再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实践性(practicality)涉及教师与研究者的关系及教师理论的形成,它拒绝把理论家视为知识生产者、把教师视为知识消费者的两分法,鼓励教师从实践中创造理论,在实践中实施理论。社会可行性(possibility)指外语教学要对现实的社会政治保持敏感,重视对学习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现实。它拒绝把语言教学的作用局限于课堂内教授语言,把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割裂开。主张开发利用带入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满足参与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参数三位一体,互相交织、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影响着外语教学实践。
三、后教学法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首先,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不同班级应该准备不同的的教案。应当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背景、课堂反应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教师在备课时,应当针对不同的班级,在保障教授核心知识的前提下,为其量身打造不同的教案,也就是说相同的知识,在不同的班级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其次,课堂实践应当灵活,根据实际适度调整。例如,在讲解生单词的时候,教师通过对学生反应的观察,发现该单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就可以略过或加强学生对该词深度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学实践需要有教案以保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又不拘泥于教案。教师应当注意多观察学生,根据其掌握状况适时作出一定的调整。再次,在实际教学中,要严格控制教学量,给学生理解和消化的时间。教师有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或者被迫放弃交际法、暗示法等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学法,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内容乏味,学生没时间消化吸收所授知识,结果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每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作为授课重点。同时应当对整套教材有很好的了解。有些知识点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这时如果该课的任务量大,就可以进行适当取舍,在以后的课堂上再作讲解,从而保证课堂任务量适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课堂设计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法下,记单词、预习课文或完成课后练习题似乎成为固定的课后作业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不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者身份的转变。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鼓励学生接触更多的英文资料,学会自主学习。例如介绍学生看优秀的原声电影,推荐可读性强的优美英文短文,针对课文让学生作简单的相关话题报告,或者令学生准备下一堂课的教案,等等,都可以作为文课后作业的形式。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4).
论文关键词:高职外语教师 外语教学特殊性 技能 教学组织能力 科研 素质
近年来,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逐渐将重心移向了主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也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趋势固然纠正了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语言创造能力的倾向,但是如果因此而低估甚至忽略了高职外语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那就又走上了一条极端和危险的歧路,有碍外语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对此本文就高职外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一管之见。
一、作为一名普通意义上的教师,高职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知识上的准备
任何一个教师必须具备两种知识,一是所教学科的知识,二是如何教该学科知识的知识。外语教师同样需要具备这两种知识,他们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即外语知识(包括使用该外语的能力),同时还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知道如何教学生学习英语。
(2)品格上的准备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具有人类所有的美德。一方面他的美德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身教,身教的效果往往胜过言传;另一方面,他的优秀品格将吸引学生,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感情经历千差万别,教师对学生的父母般的爱才能使他们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在学习中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二、受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影响,高职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名理想的外语教师,他不仅应具备一个普通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有相当的跨文化交际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与其相关的个人品质,这是由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外语教学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外语教学一般是在学习者对外语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的,缺少真实的外语环境,大部分语言输入依靠外语课堂,因此,外语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尤其的重要,因为他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的一个重要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
(2)文化因素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语言结构中,尤其是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套用本族文化的标准来进行外语交际,同时增加学生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就要求外语教师不仅自己有充分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而且要对学生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的了解,能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在关键时刻能帮助学生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
一个合格的高职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个任何普通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还必须具备适应外语教学这一特殊学科的专门素质。根据职业教育英语教学要求,概括起来高职外语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质:
1.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高职外语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外语语言水平。以英语为例,英语教学的目的概括起来,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使用英语的基本技能,具有较熟练的口头及书面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师就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较多的语言实训。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较高水平,能流利、正确地使用英语。外语教师的语言水平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基本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篇分析等基础理论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是普通外语使用者所不具备(或不必具备)的。因为,作为一名外语教师,不仅要熟练地使用外语,而且要能够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外语语言基本知识,使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语言规律,尽快提高使用外语的能力。基本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近几年外语教学强调听、说能力多了,而读、写、译的能力有些弱化,但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下,大多数外语学习者使用外语时,读、写、译的机会要比听、说的机会多得多,因此,外语教学一定不能忽视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二是语篇能力作为外语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一名高职外语教师,要具备基本的语篇知识和语篇能力(语篇知识包括文体分类、语篇结构、语篇衔接与连贯,语篇能力包括语篇写作能力和语篇阅读能力)。
(2)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掌握基本的社会语言交际知识,具备基本的交际策略和能力。社会语言交际知识包括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功能知识、语体知识、语言交际策略、非语言交际策略;交际策略和能力包括能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能面对不同交际对象和在不同交际场合进行交际、使用语言手段或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能使用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背景文化知识进行交际等。外语教师必须具备外语语音、词汇、语义、语用方面的知识,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因为,作为一名高职外语教师,不仅要熟练地使用外语,而且要能够从理论上给学生讲解外语语言基本知识,使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语言规律,尽快提高使用外语的能力。
2.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高职外语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学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熟悉教学组织的步骤和基本的教学原则,具备运用传统的和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当代外语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外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例如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脑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等,当然,传统外语教学中使用的板书、简笔画、实物教学等仍是外语教师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语言实训能力是外语教师的必备能力,包括组织模拟实训、现场实训,参与实训并进行指导等能力;语言测试能力是每位教师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编制试卷、评阅分析试卷、进行口试并正确评分等。
3. 相当的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现代语言教育要求产、学、研相结合,科研能力是外语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要求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水平,对语言学理论、中外教育史、外语教学流派等有一定的了解,用理论指导教学,在教学中丰富理论知识。高职外语教师不仅要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合格教师,还要成为既具有实践教学能力,又具备语言理论知识的教学科研人员。近年来,外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许多传统的外语教学的认识做出了修正。特别是近年来有关错误分析、中介语研究和学习者策略等方面的成果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启发。外语教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熟悉最新的外语习得理论,对外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有清楚的认识。
4. 较高的品格修养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具有人类所有的美德。一方面,他的美德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良好的品格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言传身教,身教的效果往往胜于言传;另一方面,教师的优秀品格将吸引学生,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重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感情经历千差万别,教师对学生的父母般的爱才能使他们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在学习中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高职外语教师除了具备以上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领导、组织能力。高职外语教师要组织学生的各种外语活动,例如外语短剧、外语晚会、外语演讲等,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学习、语言实训,因此一定的领导、组织能力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