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艺术歌曲论文

艺术歌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7 16:42: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艺术歌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艺术歌曲论文

篇(1)

论文摘要:舒伯特艺术歌曲洋溢着温馨、甜美,同时又感伤、优郁,他的音乐赏心悦耳,旋律优美,精雕细琢,充满了纯粹的美感。他第一次把歌曲创作提升到可与交响乐相提并论的历史地位,奠定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基础。

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音乐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并产生了许多民族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像罗西尼、柏辽兹、舒伯特等等。他们一方面汲取浪漫主义思潮中有益的部分,另一方面,在民间艺术中寻取创作素材,在作品中重视和反映民族的特点,用幻想的题材和形象来体现自己的愿望,并在创作手法上做了许多革新,在主题的音调上加强了抒情的因素,在器乐作品主题中贯穿了歌曲的音调,在声乐作品器乐伴奏里也增加了诗意的形象刻画,在音调中突出了民族民间因素的联系,加强和声和调性关系的色彩变化。如三度的调性关系、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等,特别是在创作手法和形式上做了大胆的革新,丰富和发展了古典的传统。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则是这个时期浪漫主义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六百三十四首艺术歌曲,八首交响曲,大量的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和为数不多的室内乐,此外还有多首弥撒曲和价值影响均不大的歌剧。

一、主要作品

舒伯特对艺术歌曲的创作灵感像泉水一样,不停地喷涌。这和贝多芬有很大的不同,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十分辛苦,不断琢磨和修饰且经常改动,甚至放弃原来的计划。舒伯特却从不做长时间的推敲,经常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传说他的那首著名的《听听!那云雀》就是在咖啡馆内的菜单上画上五线谱写出来的,他的谱曲十分神速,据创作年度统计,在1815年8月这一个月内,他一口气写出了二十九首艺术歌曲,两首交响曲,一首四重奏,四首奏鸣曲,两首弥撒曲和五部歌剧。有朋友问他是怎样作曲的,他只是说:“我写完一首乐曲,就开始写下一首。”然而,这决不是粗制滥造,每一首乐曲都是他心血的结晶,都产生自他的感时伤世的浪漫主义伟怀。他说过:“我的音乐是我的才能和悲惨境地的产物,世人最喜爱的,正是我以最大的痛苦写成的音乐。”

以下是在我国流行广泛、烩炙人口的作品: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1823年),这部声乐套曲和另一部声乐套曲(冬之旅》都是根据大诗人威廉?缪勒的名诗谱成。两部套曲的创作相距四年,但其风格气质和内心感受却有一脉相承的相似之处,像是姊妹篇,也具有很大的自传性成份。

《美丽的磨坊女》是一部爱情悲歌,它的内容大意是一位青年磨工偷偷爱上了磨坊主美丽的女儿,他每天向女孩倾诉他心里的秘密,把姑娘的名字刻在树枝上,把鲜花种植在姑娘的窗前。然而姑娘让一位英俊的猎手带走了,痛苦的小磨工只能与奔流着的小河作伴,最后在碧澈的河水中埋葬了他痛苦的灵魂。

声乐套曲《冬之旅》(1827年)是舒伯特去世前一年里的最后一部声乐套曲。它的悲剧色彩比前一首强烈很多,在音乐手法上也有更多的变化和发展,描写一个在生活中备受折磨,经历了种种痛苦的流浪者,在漫漫的冬夜踏上凄凉的旅途,四周是一片黑暗与冷酷,他追忆着过去的幸福,明媚的春天,企图作奋力的挣扎,然而现实无情,他万念俱灰,失去了一切希望。只有不断地祈求死亡,以得到最后的解脱。整个套曲的基调是消沉的,舒伯特自己也称这些歌曲是“可怕的歌”。这部套曲共由二十四首小曲组成,它们的标题是:晚安、风标、冻泪、冻僵,菩提树、泪泉、在河上、回顾、鬼火、睡息、、孤独、邮车、白发、乌鸦、最后的希望、在村中、风雨的早晨、迷惘、路标、旅店、勇气、虚幻的太阳、街头艺人。从这些标题中可以看出,这位冬日的流浪者的心境是多么的寂寞,生活是多么的坎坷。它的第五首菩提树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首,也是最具有代表性一首,他情景交融,委婉动人,通过流浪者对家乡屋前菩提树的回忆,显示了他对昔日的美好生活的眷恋和旅途寂寞忧伤心情的对照。音乐含蓄朴实,结构严谨、匀称,常用同名大小调转调的手法来对比不同的心情。

二、创作特征及艺术表现

号称“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同时代的作曲家中其作品更为敏感和细腻。他的一生虽然没有贝多芬的地位显赫,但翻开舒伯特创作的作品,就能摸索到他头脑中大量美丽歌曲的源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朴素的织体,温暖而富于色彩的和声打动人心,作品突出音乐性、家庭性、通俗性,音乐形象鲜明。尤为突出的是他作品中超越时代的和声、开放式的调式变异、一体化多层次的乐队结构和他无比非凡的奇思异想。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不仅具有横向、细腻、歌唱性的旋律,还伴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和声变化,而每一个和声又暗示着声部的不断进行,在看似平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敏感、丰富、脆弱的心灵。

舒伯特善于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经常采用一种结构形式—分节歌,即:诗歌的每一段或每一节都重复使用相同的旋律。如旋律轻松、欢畅的《野玫瑰》和在清澈小溪中畅游的《缚鱼》及具有沉思般乐句所阐感又仿佛让人进人凝重的《小夜曲》等等。他善于冲破古典和声的严格束缚,达到完全自由的和声走向,冲出调式远近关系的限制,运用多声部、多线条的立体和声与复调、技法来表现旋律色彩的不断变化。从调式、声音、和弦到节奏的不断改变,达到音响色彩和谐而有规则的效果。这一切正是舒伯特音乐的强大艺术力量所在,这种强大的艺术力量能够体现出作曲家内心的祈求与挣扎。长期紧迫的生活压力和内心孤独感交织在一起,处处充满了希望与绝望、黑暗与光明、生命与死亡的抗争,从而获得一种活下去的坚强信念。舒伯特深信:一支动人的曲调本身就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和魅力,它的经常出现无疑会令听者感到无比亲切和满足。“舒伯特的音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诉说的不是后来浪漫主义者那种孤僻的主观世界,而是大家所熟悉的普遍存在的事物”。在叙述事物时,音调的直率和表现事物时音调的内在气质正包含着今天音乐所有的品质—和谐、美妙、高尚。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他不仅善于创作优美的充满内在激情的旋律,而且还有意识地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其它音乐因素提高到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的旋律的主体周围创造出一个均衡完整的音乐机体,使歌声与器乐伴奏水融。他的艺术歌曲的伴奏,既不是象往昔的歌曲那样只是简单的和声上的辅助,也不是象现代某些作曲家那样,只是从管弦乐的角度设想,把声乐部分纳人一个类似交响乐那样的结构中。他在伴奏乐器上所作的感情烘托,色彩和气氛刻划,包括对大自然、对心理上的刻划都是无以伦比的。“他的著名艺术歌曲《缚鱼》伴奏中的鱼跃与和声;他的《小夜曲》伴奏中对六弦琴分解如弦的音响模拟;他为歌德叙事诗《魔王》中的音乐气氛的心理描写,都是十分卓越的”。比如:在歌曲《魔王》一开始,钢琴伴奏就以持续不断的三连音和低音区简短的音阶走向,既模仿了急促的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又渲染着毛骨惊然的阴森的气氛,音乐形象极为鲜明。它至今仍然是歌曲伴奏上难以涉及的典范。贝多芬当年也准备为歌德的这首诗谱曲,留下了一份草稿,他对这首诗的戏剧性有深刻的理解,但是却放过了歌德诗作中那种神奇的幻境。“舒伯特的《魔王》具有同样的戏剧性,然而却进一步用奇幻的音乐手法来捕捉他的意境,表现出十分生动的心理刻画和气氛刻画,产生出非常富于想象力的神秘幻觉。”冈他在古典主义沃土里培育出浪漫主义花朵,并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哈多爵士这样评价舒伯特的艺术成就:“就乐思与体裁的明晰度而言,他不如莫扎特的成就;就音乐的结构而言,他远逊于贝多芬;但就诗意的表现力及暗示力而言,却是前两者所不能及的”。的确,舒伯特的音乐既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又有古典主义的光明。他是音乐史上浪漫与古典交替时期承上启下的人物。从他明确的思维和采用风俗色彩的写作手法来看,他属于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但从他的处世态度、对大自然的特殊爱好、以及音乐的歌唱性、抒情性和富于多变的舞曲性来看,他属于一个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传统,但他的歌曲和钢琴曲完全是浪漫主义的。

三、历史贡献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确实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第一次把歌曲创作提升到可与交响乐相提并论的历史地位,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杰出成就。在他创作的六百多首艺术歌曲中,其中有一百多首是以歌德的诗所谱写,其余的则采用席勒、海涅、缪勒等著名诗人的诗歌。舒伯特在旋律写作上有着极高的才能,尤其是歌曲的创作,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他写歌曲总是那么轻而易举,提起笔来不家思索。对于写成的东西,他从不再去反复推敲与修改,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在这一点上,他完全可与莫扎特相媲美。他常常手执名家的诗集在室内徘徊,然后突然伏案奋笔疾书,短短的几分钟又一首传世佳作诞生在人间。难怪有人说他的歌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

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浪漫主义思潮随之席卷了整个欧州。他的实质是理想主义,音乐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具有个性的作曲家本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复杂多样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大自然的赞美,找不到出路的困惑及逃避现实的自我陶醉等等。

为了表达如此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古典时期朴素的功能和声语言显然是难以胜任了。正是由于这样的表现要求,在浪漫主义初期的作品中,半音化和声,远关系转调,各种变音及不协和和弦的使用开始频繁起来。作为在创作上承前启后的过渡,舒伯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某些浪漫派和声的端倪。他和其他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打破古典的规矩、追求个性、自由和热情。其中,副三和弦的连续进行及副属和弦的广泛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些不稳定和弦的使用,正是作曲家刻画心理变化的手段,和声—这一重要的音乐表现方式,在此已虽然不像古典时期仅为加强和声动力而用,他已作为一种纯粹的表现因素,恰当地烘托出舒伯特意欲倾吐的复杂情绪,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抒情性。我们可以从舒伯特的作品中看出浪漫主义艺术家的这一追求,是他奠定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基础。“他的音乐所表现出的随意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因此无论是以统一为主题,还是以变化为主体,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都为更好的抒发丰富多彩的内在情感,都以“抒情”为最终的主旨和目的。他还十分巧妙地把抒情性和戏剧性的情绪安排在一个紧密的结构空间里,从民间音乐史诗的宝库里吸取养料,继承前人的高超技巧对它们进行梳理、提炼、概括和集中,创造性地将浓郁的个人情感和崇高的社会精神水融为一体,既表现了歌曲中难以表达的思想内涵,又保留了富有个人特征的抒情风格,他遵循古典主义时期崇尚理性的美学原则,要求创作的规范化和程式化及作品形式上的完美统一。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古典时期的音乐掘弃华丽与复杂的技巧,和声上以严格的功能逻辑为组织手段,这种音乐也可归纳为以大小调自然音乐为主体,以严格、简单、质朴的功能逻辑为基础的主调音乐。这一特征在舒伯特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发映。

篇(2)

民国时期,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东西方文明在这一浪潮中开始不断地融合。如传统京剧剧目《定军山》被拍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人们在继续光顾传统的酒楼茶肆时也开始光顾新式的酒店、夜总会;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深厚传统国画基础的美术人才在政府的资助下出国留学,为我国的美术注入了现代艺术的血液,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表现力;著名戏剧学家齐如山用现代戏剧理念对京剧的改良;甚至是人们的衣着穿戴、生活习惯也都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极具魅力的时代风情与特征。这并不是说当时的我国社会和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虚无”的状态或已经“全盘西化”。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冲击时首先并没有将其拒于千里之外,而是虚心地了解并逐步接受,这是自信与勇气的体现;同时,这种接受是真诚的,它反映出当时在国家的变革、发展和进步阶段国人的自省、奋发、图强的思想和情感状态,体现出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但这一时代的文化风格最可贵之处恰恰在于这种接受和融合是完全以自身的进步、发展和完善为出发点的,并不是要盲从于某种文明、某种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文化艺术精英们始终坚持和秉承“以我为主”“为我所取、为我所用”的原则,在保持自身特质与风格的基础上用西洋文化来补充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必然体现,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封闭的、自我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兼收并蓄的,具有极强的可持续发展性,而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力强大根源之所在。艺术歌曲作为当时出现在我国的一种全新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这种时代风格和特征无疑体现得更加鲜明和具体。当时我国一大批文化学者和音乐家以古典诗词为创作基础和艺术源泉,同时大胆地运用欧洲浪漫主义的音乐理念和音乐创作方式来诠释和表现中国古典诗词。事实证明,我国的古典诗词和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在艺术歌曲这一特定的音乐体裁中做到了完美的兼容。例如青主根据宋代伟大文学家苏轼词作所创作的“我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及根据宋代词人李之仪词作创作的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既是我国艺术歌曲的开篇之作,也是最优秀、最经典之作。从音乐创作的层面来看,这两首作品完全符合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手法、音乐形式、音乐结构和音乐特征;而从歌词的角度看,这两首作品充分展现了我国古典诗词的韵味。虽然作曲家创作的手法是西洋化的,但其创作思维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诗词的直接影响,现代作曲手法与我国诗词音律的完美结合使得这些作品成为永恒的经典。

二、源于传统的浪漫主义情怀

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标志性音乐体裁,而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产生和形成则与当时欧洲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联。欧洲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在欧洲“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风潮的巨大影响下应运而生的,它源自人们思想的觉醒和对自由民主思想的追求。同样,民国时期的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在神州大地上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被彻底,人们对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的热情和渴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种社会风潮必然孕育出人们极具理想化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果说19世纪是欧洲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的话,那么20世纪早期就是我国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必然产物和代表性艺术符号,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艺术歌曲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情怀。

三、民族性的彰显

篇(3)

(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黄自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既继承了中华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又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洋艺术歌曲创作技巧,提出用西洋音乐的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与民谣以产生民族化新音乐的主张,这不仅使作品体现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而且还表现出浓郁的东方民族韵味,体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审美趣味与音乐教育理念,推动了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鲜明的美学特征

黄自的艺术歌曲结构严谨、风格雅致、技法精湛,因而被人称为“黄自体”歌曲。黄自艺术歌曲词曲结合极为讲究,他不但喜欢选用清丽典雅、句法清晰、结构严密的现代诗歌托物寄情,还喜欢选用分上下阙的词体诗歌谱曲填词,通过营造诗化意境使歌曲呈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

(三)鲜明的时代特征

用歌曲见证中华民族经历的困难,为民族解放而斗争是20世纪30、40十年代音乐创作的主题与核心内容。黄自除了创作艺术歌曲外,还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抗日救亡歌曲,用强劲的音符和温暖人心的诗句鼓舞军民士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时代性。尽管这类歌曲在其创作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却体现了一个作曲家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黄自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唱曲之法不但讲究“声之宜”,还要“得曲之情”。也就是说,歌唱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声音技巧,还要加强艺术修养,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技巧的作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一)歌唱技巧的提高

歌唱技巧是表现歌曲思想情感的手段,精湛的演唱技巧能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音乐内容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做基础,没有演唱技巧就没有艺术的表现和再创造,声乐演唱技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演唱是否完美。黄自的艺术歌曲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而且还存在着声乐演唱技巧的难易之分。如《花非花》是一首旋律优美、篇幅短小的歌曲,但演唱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演唱功底才能以流畅的声音、优美的音色、饱满的呼吸将歌曲有的意境和韵味表现出来。歌曲演唱技巧的掌握是一个长期严格训练和刻苦钻研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用心不断积累和总结才能逐渐提高。

(二)艺术修养的提高

歌如其人。黄自自幼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这也使他的艺术歌曲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如《花非花》、《玫瑰三愿》等歌曲不仅充分体现了原诗的境界,而且还以音乐实现了艺术上的升华。演唱者要想很好的表达歌曲的思想境界使歌曲得到艺术上的诠释和更深意义的表达,不仅要提高声乐技巧,而且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这样才能使歌曲演唱日趋完美。

三、黄自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一)有助于声乐基本功训练

完美的歌曲演唱不仅包括呼吸、声音等声乐技巧,还要求运用不同的音色表达歌曲情感内容。初学声乐的学生声乐基本功不扎实,使用短小的、抒情的艺术歌曲由浅入深的训练,能帮助学生进行气息训练,如《思乡》、《春思曲》等使用发声母音代替歌词进行练习。同时,艺术歌曲还能帮助学生美化音色。如《思春曲》旋律舒缓流畅、婉转动人,适宜用轻柔略暗的音色来展示和刻画人物内心的失落与孤独。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高校是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的重要阵地,黄自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为学生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艺术歌曲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血液的音乐符号,是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诠释,艺术歌曲在歌词上大量引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承载体的优秀诗、词,音乐节奏旋律、钢琴伴奏与富有传统文化的歌词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感受文化之美,还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黄自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玫瑰三愿》(龙七词)、《花非花》(白居易词)、《点绛唇•赋登楼》等旋律婉转多变,和声匠心独运、感情表现细腻、歌曲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实践证明,在声乐教学中表现这些歌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和想象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演唱风格特征的把握。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篇(4)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与发展

从狭义的界定讲,中国艺术歌曲是在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西乐中融的产物,在我国有近百年的历史;从广义的界定讲,中国艺术歌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通常我们所指的中国艺术歌曲是狭义的界定,在近百年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中,有两个重要时期,分别为:中国艺术歌曲的萌芽时期(1920-1949年)和中国艺术歌曲的复兴时期(1979年至今)。《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作品是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的代表作品,在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一方面借鉴德奥艺术歌曲“诗歌、音乐、伴奏”三位一体的技法,另一方面,在中国“五四”的推动和熏陶下使得中国艺术歌曲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

二、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著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一)赵元任

赵元任,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1892年出生于天津,原籍江苏武进,为清朝著名诗人赵翼后人,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他是我国第一位深入民间采风,用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他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大胆借鉴欧洲浪漫主义乐派及古典乐派成熟的作曲技术,并注重结合民族本土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歌曲的语言、旋律、和声的民族化等方面进行着种种探索,其作品充分表现了当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崇尚“民主”、“科学”的愿望,代表作品有《教我如何不想她》、《卖布谣》、《听雨》等。

(二)萧友梅

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884年生于广东,1940年12月31日病逝于上海。1901年留学日本,攻读教育学,并学钢琴声乐。1912年10月,又留学德国,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及莱比锡音乐学院,1916年以论文《中国古代乐器考》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与杨仲子等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创立音乐体育专修科。1927年,在支持下筹建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这是我国正规专业音乐教育的开端。萧友梅一生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呕心沥血,是我国音乐教育的拓荒者、奠基者,共创作各类歌曲一百余首,其中,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有《问》、《霓裳羽衣舞》、《卿云歌》等。

三、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的风格特征

(一)诗词与旋律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都选用极为优秀的诗词作品,且具有深邃的思想及细致的情感;艺术歌曲对歌唱旋律的创作要求较高,歌曲旋律的起伏要把诗词的内涵、情感表达出来,深入人的心灵;艺术歌曲的伴奏通常用钢琴伴奏,钢琴伴奏的写作同样要极为讲究,而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伴奏上,它与歌唱声部相融合,共同诠释作品。青主于1920年在德国所创作的《大江东去》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青主当时的情感与这首“念奴娇”词的思想意境产生了共鸣,他运用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及写作形式,依据诗词选用了二部曲式,上阕在e小调上进行,运用叙述性的旋律及柱式和弦织体来表现厚重、典雅的音乐情感,下阕则以E大调为主,用三连音分解琶音,具有抒情性、浪漫性色彩,形象地刻画出英雄与美人的幸福。最后,落在了e小调上与上阕互应。

(二)富于民族化的音乐风格

中国艺术歌曲萌芽时期的创作大多在西方成熟的作曲技法基础上,加入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要素,形成具有独特民族化的音乐风格;将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特点相融合,表现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情感。例如:赵元任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具有极强的民族风味,作品的主调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在点题乐句采用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使整首作品民族色彩浓郁。

(三)具有时代化的音乐体裁

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大多数作曲家将革命化、群众化的主题注入到音乐创作中,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作品抒发爱国情怀,讴歌爱情、友情,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性。《问》是萧友梅于1922年创作的,在这首短小的歌曲中蕴含着深刻的语言和音调,提出了寓意深长、富有哲理性的问题,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因时局混乱而发出的感慨之声。

篇(5)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与介绍,阐述了他对艺术歌曲创作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对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深远影响。

19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欧洲的艺术风格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艺术歌曲的创作由此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由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改变,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再用音乐来表达资产阶级蓬勃向上的理想,显然已经失去了其社会基础,他们对那种古典乐派崇尚的理性和古典乐派大师们的那种用大型音乐体裁形式来表现社会生活的重大题材,已经明显的丧失了热情。于是,他们转而寻求一些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视角和新的技巧风格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这时,用艺术歌曲这种借助于文学和音乐的结合来描绘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活动的艺术体裁,与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音乐家的艺术愿望之间构成了一种默契,使欧洲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业已存在了数个世纪的艺术歌曲,在此时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即它不在是一种内容简单、创作形式单调的传统意义上的歌曲,而是一种具有抒情性因素,心理意境刻画极其细致,并通常带有一种自传性的,文学与音乐达到了一种完美结合的新型艺术体裁,被后人视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以舒伯特等人为代表的艺术歌曲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源流。舒伯特不仅在创作技巧上采用大小调相结合的调性布局,开创了钢琴伴奏艺术的功能性作用,并且在文学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上,在揭示音乐思想、内容的表达方式方法上,特别是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态度上,都较其前人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发展了音乐与文学诗词的理想结合,开创了浪漫乐派艺术歌曲风格

在浪漫主义音乐流派形成之前,人们通常把艺术歌曲认知为是一种浅显的、与纯音乐格格不人的通俗音乐体裁,对于音乐与文学诗词之间的有机结合和歌词的艺术价值往往是不够重视的。尽管在歌剧、清唱剧和康塔塔出现之后,艺术家们已推动了这个缓慢的进程,而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介人”,才促使这个时期的音乐家们并创了一个艺术歌曲的新纪元。以舒伯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真正抛弃了旧有的美学原则,使19世纪的艺术歌曲无论在体裁形式、和声风格、旋律特征等方面较前有本质的区别,但对其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文学与音乐关系的改变。舒伯特曾说:“是歌德的音乐与诗的天才,帮助了我的成功。”可以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植根于浪漫主义诗人那优秀文学诗歌的丰饶的土壤里。他不仅重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还在不断的发掘诗词的内涵,在创作技法上,无论是外境的烘托还是内心的刻画,都着重追求和深化诗词的意蕴和潜在的内心感受,而成为一种在诗歌基础上再创造的艺术。例如在《菩提树》这首作品中,舒伯特在歌曲的A段中,用明朗而又极富有诗意的大调旋律,宣染出歌词中的抒情宁静的气氛。当进行到B段歌词把人们带到严酷的现实中来时,作者并没有沿用古典乐派那种传统的四五度转调手法,而是独具匠心的采用同主音小调上,暗淡、伤感、忧郁的音调旋律和钢琴伴奏那躁动不安的织体,把歌词中的“门前有棵菩提树,……刻下甜蜜诗句。……我流浪到深夜,我在黑暗中行走,闭上了我的两眼。”这种内心的悲伤和失望,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歌词和音乐之间完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

舒伯特这种重视文学诗歌对音乐的影响和在音乐进行中细致准确的运用创新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的表现技法,不断深化了文学诗词中提供的意境与情感。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运用调性布局、和声色彩和钢琴伴奏,多层次的、准确而细致的揭示了歌词内容和人物的心理状态,挖掘出了文学的内蕴。舒伯特的这种艺术歌曲的创作理念,深深的影响了其后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的音乐艺术歌曲的创作,为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的诗歌文学作家海涅、歌德、谬勒和莎士比亚等为代表浪漫主义的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开创了音乐浪漫主义的新时代。

创造性的发展了钢琴伴奏艺术的功能性的作用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已不再是以前歌曲中那种简单的辅助与衬托,也没有过分强调所谓的“钢琴性”因素,而是一种适应于音乐作品整体结构和音乐内容的需要,及表现音乐形象、发掘歌词内涵的重要创作手段。他富于创造性的钢琴伴奏织体的写法,不仅在文学诗词与音乐之间起到了一种外景的描绘作用,而且在人物内心的心理刻画上,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相互衬托,从而提升了歌曲的艺术价值。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仅从气氛上创造了超越诗词的力量,也刻画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更多的情感。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塑造的是一位纯洁少女沉腼在初恋中的形象,她边歌唱边摇纺车,抒发着内心炽热的爱恋的情怀。钢琴伴奏部分的延绵不断流畅的六连音音型不仅刻画了纺车转动不止的形态,也刻画了少女思念心上人时的不安心情;声乐部分充满了抒情性,体现出了少女的美好向往和纯真的心灵。舒伯特运用钢琴来补充揭示诗词中那些只能感受到但却没有道出的话,这些都加深了歌曲艺术形象的内心刻画。在《小夜曲》里,歌曲中声乐的部分“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愿你倾听我的歌声”,在这里人声与钢琴伴奏声构成了二重唱。在这首歌曲的进行中,乐句之间常出现的钢琴的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预示着歌声中所期望听到的回声,使人声与琴声构成一种对应关系。在《邮车》中的前奏与间奏的钢琴部分,即是描写轻快的马车声和邮车的喇叭声来刻画一种动感意境。

舒伯特是根据歌曲的整体内容,用钢琴来描写寒夜的森林、奔驰的马匹、公鸡的鸣叫、邮车的号角声、小溪流淌等客观.环境和声响;同时,又使钢琴担负着人物心理刻画的重任,揭示出人物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如喜悦、活泼、兴奋、激动、惆怅、失望、悲哀等;还有,他用钢琴来描绘明亮、暗淡、朦胧、透明、神秘等色彩也是很成功的。这一切都使歌曲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所以说,钢琴伴奏部分是舒伯特整个艺术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的前奏、间奏、尾奏已不再只是起着一种简单的连接功能作用,而是一种既富于造型又深含人物内心情感的发掘与补充的一种重要手段。

歌曲旋律的自然流畅、简洁朴素和歌唱性

在舒伯特的六百首艺术歌曲中,首先以其自然流畅的歌唱性和简洁朴素的的旋律而著名,形成了其歌曲中随处可见的人声表彩的变化和戏剧效果,旋律极易上口,富有歌唱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不仅仅旋律优美、易唱,还在于他为每个艺术形象都找到了不重复的特点。既通俗又新颖,不同于维也纳18世纪的专业音乐语言,和当时新的民族世俗音调相近。这是舒伯特把专业世俗歌曲和民歌融合在一起,以此来完成艺术歌曲在音调上的变革,更新了世俗艺术歌曲的旋律进行,使之更接近于维也纳民歌。他把艺术歌曲保留在抒情小曲的体裁之中,引用借鉴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使歌曲旋律线条表现力服从于诗歌意韵的起伏,唱起来就极易上口,富于歌唱性,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和风俗舞蹈的特质,如《野玫瑰》、《缚鱼》、(听听云雀》等;还有的歌曲如演讲般的自然流畅,如《春之信念》、《艺神之子》等。

篇(6)

【关键词】民族声乐 唱法 分类 原生态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理论评论的支持。如同19世纪斯塔索夫对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宣传,舒曼对德国音乐的热情鼓吹,以及瓦格纳“乐剧”理论对其本人改革歌剧的指导,中国民族声乐同样如此。在我国民族声乐界,石惟正的声乐理论及评论,紧密结合了民族声乐实践,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石惟正,1940年生于天津,1960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后留校任教,著有《声乐教学法》《晨声69声字结合练声曲》及《声乐学基础》等,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后辑为《歌思乐想——石惟正音乐文集》出版。在数十年的演唱、教学、研究过程中,石惟正先后发表了《我的民族声乐观》《再谈我的民族声乐观》《建立中国声乐学派》《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等一批优秀学术论文,广受瞩目。以下笔者试对石惟正的民族声乐思想进行解析。

一、准确定位中国民族声乐

对于任何学科而言,准确而清晰的学科定位(界定)都是研究的首要任务。什么是“民族声乐”?学界一直众说纷纭。石惟正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首先指出“世界上不存在非民族的文化,也不存在非民族的声乐”。各个国家的声乐都是其所属民族的声乐。和前人相比,他用一种更为广泛的立场去看待民族声乐,认为“所有对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都属于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凡是“以中华民族的一种语言和音乐风格表达中华儿女思想、感情的声乐作品及其表演,就属于我国民族声乐”。

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较为宽容地看待各类民族声乐体裁。戏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常香玉演唱的戏曲属于中国民族声乐,王昆、郭兰英的歌曲可以算作民族声乐,、宋祖英的主旋律作品可以视为民族声乐,连周小燕、郭淑珍等似乎被当作“美声”歌唱家演唱的中国作品,也可以作为民族声乐。民族声乐的范畴因此大大拓宽了。石惟正认为,民族声乐并非专指哪种体裁,而是一个“集合名词,是个大概念、大系统,绝不是一个牌子、一种型号的工业标准件,不是单指一种纯种花卉的苗圃,而是种类繁多、姹紫嫣红、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百花盛开的声乐园地”。对于有人仅将所谓的“民族唱法”或“民族歌手”视作民族声乐的观点,石惟正明确反对。新兴的“民族唱法”及传统音乐属于中国民族声乐范畴,中国流行歌曲等的演唱,同样能在中国民族声乐的新定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多元一体”地看待民族声乐的构成,也能够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声乐。

二、全新的民族声乐分类方法

长期以来,有些学院派民族声乐和民间传统声乐存在谁高谁低、哪个是主流、哪个是支流,甚至彼此不能相容的争论局面。关于民族声乐的分类,也存在很多不一致的说法。石惟正按照语言和音乐风格,将民族声乐划分为地位平等的“综合风”和“地方风”两大类,较好地解决了民族声乐的分类问题。

“综合风”是指语言上使用普通话,演唱和表演上吸收了中国各地、各民族声乐的共性,综合了民族声乐的各种元素,同时也受到西方声乐的影响,其曲目多为专业创作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祝酒歌》《原野》《春天的故事》《芦花》等为“综合风”作品。“地方风”指语言上使用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方言,音乐风格上体现各地域不同的音乐风格,以民族民间传统声乐作品为主,但也包含了一些地域音乐风格的创作作品。它不追求声音的统一,而努力地把握各地的风格、韵味,充满了生活情趣。石惟正将“地方风”语言和共鸣的共性总结为“追求局部共鸣,以及真假声的对比”等三点。在“综合风”和“地方风”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按照产生时间及风格的不同,将中国民族声乐划分为“传统演唱艺术”和“流行演唱艺术”两大类,前者包含“综合风”和“地方风”,后者也可以再细分为各种体裁和风格流派。这样,就初步搭建起了一个新的中国民族声乐分类的体系。

三、提倡打破唱法的界限

在唱法领域,石惟正是一位呼吁取消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称谓的专家。众所周知,“三种唱法”对中国声乐的教学、演出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曾经作为声乐系主任、音乐学院院长的石惟正,长期担任按此种概念分组的声乐比赛评委,他在实践中发现了“三种唱法”分类的负面效应,因而明确表示“要投三种唱法的反对票”。在呼吁取消民族、美声、通俗三种称谓的前提下,他提出中国声乐教学与比赛设置的两点建议:第一,专业音乐院校内不再以民族、美声教研室统属学生,而是设立不统属学生的西方歌剧教研室、西方艺术歌曲教研室、中国艺术歌曲教研室、中国民歌教研室、中国戏曲曲艺教研室,或成立发声基本功教研室、中国古曲研究室、中国民歌研究室、德国艺术歌曲研究室、意大利歌剧研究室等,对学生因材施教。第二,调整声乐的导向,中国声乐比赛只设立传统演唱组和流行演唱两个组,提供更加宽泛的声乐作品领域,公平竞争;或以作品性质举办专题比赛,例如中国艺术歌曲比赛、中国民歌比赛、欧美古典艺术歌曲比赛、欧美古典歌剧比赛、外国摇滚乐演唱比赛等。

这种建立在打破唱法基础上的建议极为大胆,其改革的力度也相当大。尽管在实践上尚需探索,有待逐渐成熟后再向全国推广,但这并不妨碍这种建议学理上的合理性。学界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如举办全国性的艺术歌曲演唱比赛,“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声乐展演”分中国艺术歌曲、歌剧片段、中外声乐歌剧选段三个类别比赛等,迈出了改革、探索的脚步。

篇(7)

甘肃音乐家协会 《人民音乐》联合主办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承办

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通知

中国歌唱艺术源远流长。艺术歌曲作为音乐创作的重要体裁、院校教学的必要内容和音乐会的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方面。然而长期以来,艺术歌曲的地位以及其本身在创作、表演、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常被人们所忽视。为进一步从创作、表演和教学领域推动中国艺术歌曲的繁荣和发展,我们拟于明年5月在兰州召开座谈会,就如下问题进行研讨:

1. 关于艺术歌曲的体裁界定;2.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之历史回顾;3.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现状;4. 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学研究;5. 罗忠、尚德义、陆在易等人的艺术歌曲创作之研究;6.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与教学问题;7. 作曲家创作体会交流;8. 如何更好地传播、推广中国艺术歌曲。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会要求:

1. 凡愿参加本研讨会者,请于2007年1月31日前寄交回执单。

2. 2007年4月1日前,组委会将发出第二次通知,通报会议筹备情况,并进一步核实您的论文题目。

3. 论文全文文本请于2007年4月31日前用A4纸激光打印(手稿亦可)寄组委会,并同时以电子邮件发送,以便集印并选入会议论集正式出版。

4.省略

组委会

2006年11月1日

第十二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

评奖近日揭晓

本刊讯由文化部主办、中央民族乐团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近日揭晓。在2006年7月16日至10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作品征集期间,共收到来自20个省市、46个报送单位的125部作品,本次比赛评委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曲家组成,他们是:刘文金、刘锡津、吴少雄、杨立青、李黎夫、饶余燕、徐占海、唐建平(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顾冠仁、程大兆、樊祖荫。

经过评委会的评选,有10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和10 部独奏、重奏和多种形式组合的作品获奖。获奖名单如下:

管弦乐作品

一等奖:《乐队协奏曲》(常平,中央音乐学院);二等奖:《图腾》(李滨扬,中央音乐学院)、《乐之舞》(权吉浩,中央音乐学院);三等奖:《庆节令》(王宁,中国音乐学院)、《云山雁邈》(红,中央音乐学院);《音诗――丝路断想》(韩兰魁,西安音乐学院);作品奖:《客风》(房晓敏,星海音乐学院)、《单鼓的传说》(赵夺良,沈阳音乐学院)、《一线天》(臧恒,南京艺术学院)、《京剧印象》(权吉浩,中国音乐学院)

独奏、重奏及多种形式组合作品

一等奖:《第三二胡狂想曲》(王建民,上海音乐学院);二等奖:《酒狂》(梁文曦,中央音乐学院)、《西夜》(杨帆,上海音乐学院);三等奖:《溯》(沈逸文,上海音乐学院)、《叙奏曲》(陆培,南京师范大学)、《情思》(于海英,沈阳音乐学院);作品奖:《碎影》(贾国平,中央音乐学院)、《婆娑》(李美佳,中国音乐学院)、《非不――半边“悲怀”――新五架头》(王斐南,中央音乐学院)、《天鹅的十二月协奏》(吴羿明,中央音乐学院)

(新)

乔羽80华诞暨艺术生涯60周年

研讨会在京举办

11月16日,“老友新朋说乔羽――乔羽80华诞暨艺术生涯6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新闻大厦举办。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文化部副部长、词作家陈晓光及老中青词曲名家160余人聚集一堂,为敬仰的前辈送上了真诚的祝福。

乔羽素有“词坛泰斗”之称,是全国第一届金唱片奖获得者,历任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家协会、文化部剧本创作室创作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院长,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的作品如:《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爱我中华》等都广为流传,成为人们传唱的经典之作。研讨会上,大

家对乔羽60年的艺术生涯作了回顾。

香港中乐团举行“创团总监吴大江

纪念音乐会”

2006年10月13―14日,香港中乐团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行了“创团总监吴大江纪念音乐会”。吴大江(1943―2001)于1977年出任香港中乐团创团音乐总监及指挥,带领香港的中乐活动进入职业化阶段,为香港中乐团奠下了稳健发展的基础。他的作品形式多样,除了电影、电视音乐之外,还改编了大量的中国民歌以及创作

大型的中、西管弦乐曲及中乐独奏曲。

音乐会由现任艺术总监阎惠昌指挥,选奏的都是吴大江的代表作品,包括为舞剧《东海奇缘》创作的序曲(1981)、《缘》(1981)、《胡笳十八拍》(1983)、改编自诺多尔江朝鲜族民谣的筝曲《诺多尔江边》和古筝协奏曲《七仙女》(1987)等。

(宁)

沈湘诞辰85周年纪念音乐会

为纪念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诞辰85周年,近日,北京、香港两地沈湘先生的弟子与再传弟子举行了隆重的纪念音乐会。北京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先生的嫡传弟子黑海涛教授以学生音乐会的形式举办了此次纪念音乐会,并且邀请先生的夫人李晋玮教授莅临观听和指导。香港纪念音乐会则由沈湘先生20世纪60年代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弟子邹允真主持,并由邹允真的二十多位非专业的声乐学生登台演唱。

方可杰专场音乐会

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省艺术研究院、省音协、郑州日报社承办的“故土―――方可杰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于11月18日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苏夏、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王世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和唐建平、郭文景、叶小纲等作曲家以及《人民音乐》副主编出席了音乐会。19日上午,有关专家参加了方可杰交响乐作品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和《人民音乐》等主办。

方可杰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音乐教育家苏夏教授,现任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他长期以来致力于音乐创作,作品体裁广泛,包括交响乐、室内乐、舞蹈音乐、声乐和河南地方戏曲音乐等。1998年、2002年方可杰应北京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热巴舞曲》和《江山多娇》曾产生了普遍的反响,其中前者在2004年“金钟奖”中获奖。这两部作品连同管弦乐《大起板》、第一交响曲《故土》和定音鼓协奏曲《风》组成了18日的音乐会。此次音乐会由北京交响乐团

演奏,谭利华执棒。

“中国音乐传播文论征集”

为促使人们不断去观察、思考与反省自身的音乐环境,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联合中国轻音乐学会,邀请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将于2006年底和2007年初主办首届“中国音乐传播文论征集”活动。此次活动的中心为“观察与思考・评论与沟通”,旨在征集一批有质量、有分量、思想导向正确、人文含量厚重的社会音乐文论作品。征文共有8个参考选题,研究者可根据不同专题提交论文,亦可围绕主题自拟论文方向。征文活动的获奖者可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传播学会及中国轻音乐学会颁发的证书及其

他奖励。投稿截止日期为2007年3月5日,咨询电话:010-65783246。

中国交响乐团成功出演日本“中国文化节”

开幕式音乐会

为加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进一步发展中日友好关系,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共同主办的2006日本“中国文化节”于11月17日在东京隆重开幕,中国交响乐团应邀为开幕式演奏。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及副部长孟晓驷、中国驻日本大使以及日本皇室高圆宫久子妃、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参议院议长扇千景、官房长官盐崎恭久等中日各界人士、团体20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音乐会。音乐会以日本作曲家团伊久磨的《庆典进行曲》开场,当乐队演奏到关峡根据京剧唱腔创作的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时,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感动。此外,李文平创作改编的管弦乐曲《日本随想

曲》也颇受欢迎。

(王廷瑛)

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钢琴家罗伯特-

布洛克访问中央音乐学院

11月11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国际知名钢琴家罗伯特-布洛克先生(Robert Blocker)访问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院师生为他的来访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王次院长向布洛克先生颁发了荣誉教授证书,并赠送了礼物。布洛克先生欣然接受了中央音乐学院荣誉教授的聘任,并高兴地表示将积极推动中央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欢迎仪式结束后,布洛克先生还为广大师生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大师课。当晚,布洛克先生携手胡咏言艺术总监及乐队学院成员共同为听众朋友们献

上一场精心准备的音乐会。

(吴叶)

希腊国际指挥比赛杨洋喜摘金奖

11月12日,中国青年指挥家杨洋在希腊雅典举行的迪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Dimitris Mitropoulos)指挥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该比赛始于1996年,是希腊文化部为纪念已故希腊著名指挥家、作曲家迪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诞辰100周年设立的,指挥和作曲比赛两年轮流举办一次。比赛由希腊多彩交响乐团和雅典音乐厅承办。

今年的比赛共有44个国家的203名指挥报名参加,最终16名选手入围决赛。经过三轮比赛,杨洋表现出色,一举夺魁,成为该比赛举办十年来首次获得此殊荣的中国指挥。

(周美芬)

杨博在西班牙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

第11届胡里安・加亚雷国际声乐比赛9月23日在西班牙北部城市潘普洛纳市落下帷幕,男高音、我国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学生杨博取得男声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并获得2000欧元的奖学金,这是中国选手在这一欧洲重要国际赛事中

取得的最好成绩。

来自世界各国的80多名选手参加了本届比赛,经过激烈角逐,杨博以超常发挥进入决赛,同时进入决赛的男选手还有一名美国男高音法比亚诺。比赛最终结果是一等奖空缺,美国选手夺得二等奖,杨博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荣誉奖及奖学金。担任此次国际比赛荣誉主席的是西班牙著名女中音歌唱家贝尔冈扎。

杨博是在今年4月参加了由中国音协和加拿大20世纪歌舞剧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选拔赛暨大师班”活动而入选这一国际声乐比赛的。杨博和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学生童韬均被罗马尼亚布拉索夫歌剧院邀请,于今年10月至12月赴罗马尼亚参加歌剧演出。此外,德国盖尔森基兴歌剧院也已正式邀请杨博明年赴德国参加该歌剧院2007―2008演出

季的出活动。(张锡海)

四川音乐学院宁峰获帕格尼尼

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

四川音乐学院宁峰在10月1日结束的意大利第51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上,荣获第一名和其他两个奖项。这是四川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迄今为止在世界重大国际比赛上取得的

最佳成绩。

宁峰1981年出生于四川成都,4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