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2: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合理化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阶段,从优化设计方案、推行限额设计、设计标准优化及应用推广、工程量计算与定额的套用、人员素质及技术培训、勘察市场管理及变更设计的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地阐述。
关键词:建设工程;设计阶段;投资控制
工程设计阶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最具有创造性,是人类聪明才智与物质技术手段完善结合的阶段,设计是否经济合理对控制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了如何才能加强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使工程造价控制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在设计阶段采用设计招投标及设计方案竞选的方式,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与分析,择优选用最佳设计周期,应用现代数学最优化技术和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工程设计方案、设备选型、参数匹配、效益分析、项目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设计,把设计投资概算控制在规定的投资范围内,达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的目的。
应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优化,价值工程是运用集体智慧和通过组织,着重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使之以较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功能,从而提高产品价值的一套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价值工程控制工程造价并不是片面地认为工程造价越低越好,而是要把工程的功能和造价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即V=F/C(其中,V为价值系数,F为功能,C为成本)。如果价值系数不是最大,也不能列为最优方案,只有满足必要功能的费用,消除不必要功能的费用,才符合价值工程的要求,也是工程造价的要求。
设计质量是否达到国家及行业规定、功能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的多少,还关系建成交付使用后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虽然设计费占工程总投资的2%不到,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75%以上搞好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重施工、轻设计的观念必须克服,控制工程费用应从设计抓起。
2推行限额设计
从经济上讲,在不降低使用效能的前提下推行限额设计,将工程造价严格控制在对建设项目的投资限额内,这就要求变设计过程中的以“量”定“价”为以“价”定“量”,对限额设计进行层层分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从纵向限额设计来说,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根据总体造价控制目标层层分解,同时将责任进一步落实到项目法人的各职能部门,设计要尽可能地考虑周全,投资估算要科学合理,并充分考虑各种影响投资的因素,一旦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就是限额设计最根本的基础,它是设计方案选择和进行初步设计的造价控制目标,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要实事求是,要按照控制目标客观地反映设计的思想和意图,既要防止超出控制目标,又要防止人为压价,出现“钓鱼”工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施工图检算。从横向设计来说,就是要将上一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按照各个专业进行分配,然后再根据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分。
从技术上看,要采集、归纳工程技术资料,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析系统,一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各项经济指标,合理选用材料设备、工艺技术和结构形式。另一方面,优化各项技术指标,如钢筋含量、混凝土强度等级,用具体的技术经济指标来控制设计,从而控制工程造价。实践中,确定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是推行限额设计和最终投资控制的关键。
当前我国工程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只求安全保险,不问造价高低。更有甚者认为,造价越高设计费越高,设计责任终生制的设计准则使得大部分设计人员经济观念淡薄,通常认为技术上可行、安全可靠就算完成任务。由于从经济角度考虑不足,施工设计深度不够,差、错、漏较多,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国家建设资金的浪费。
3设计标准优化及应用推广
设计标准是确定设计方案的前提条件,是国家的重要设计规范,是进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或修订设计标准规范和标准设计时,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密切结合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合理利用能源、资源、材料和设备,充分考虑使用、施工、生产和维修的要求,做到通用性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以确保工程质量。随着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市场经济的全面开放,必须经常对建设标准规范进行补充,及时修订,不断更新和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
推广建设工程标准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设计费用,加快提供图纸的速度,缩短设计周期;构件预制厂统一配料以节约材料,从而有利于构配件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使施工准备工作和定制预制构件等工作提前,并加快施工速度,既有利于工程质量,又能降低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建设工程标准设计是按通用条件编制和按规定程序批准,可供大量重复使用,既经济又优质。
由此可见,建设工程标准设计的推广,一般能使工程造价低于个别设计的工程造价,因此,应尽量采用建设工程标准设计。
4工程量计算与定额套用
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确定后,各专业设计工程数量的准确与否,所采用定额水平如何,工程数量和定额的套用是否正确是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
(1)进行工程量计算的有关专业设计人员一定要熟知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和相应的施工规范,特别是要掌握本专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避免在工程设计过程中,任意提高安全系数,人为地提高工程数量。比如铁路桥梁的钻孔桩钻孔深度对于陆上以地面标高,对于水上以河床面标高,对于筑岛施工的以筑岛平面标高,对于路堑地段以路基设计成形断面路肩标高至桩尖设计标高计算,只有掌握这些原则才能避免工程量计算的错误出现,提高准确性。
(2)对于定额要掌握所含工程内容以及工作程序,目前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一些特殊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方案的不断出现,使得定额缺项较多,因此还应及时做好定额的补充工作。
(3)正确套用定额,使工程数量和定额匹配,要掌握定额的工作内容,适用范围,熟悉工程数量所涉及的施工工艺、流程,既不能高套,也不能低用。比如桥梁钻孔桩的地层分类工程数量(松土、普通土、硬土、软石、次坚石、坚石)和定额使用中分类(软塑、可塑、硬塑、软石、次坚石、坚石)其内涵要掌握,不同的类别单价差距很大,正确套用定额是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关键。
5合理的工料机价格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目前单位工程概算分建筑工程概算和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两大类,建筑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有概算定额法、概算指标法、类似工程预算法等,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有预算单价法、扩大单价法、设备价值百分比法和综合吨位指标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概预算定额中的工料机单价都是影响工程造价的最活跃的因素。在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中,工程材料费一般占总投资的60%-70%,因此工程材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大小。在编制概算时一定要调查清楚工程所在地的工料机单价,适合当时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水平,误差范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波动。
6加强培训,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设计人员、经济技术人员都要具备比较好的综合素质。人员培训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通过高等院校和中等院校设置的专业来培养补充技术经济人员的新生力量;在职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专业证书培训、岗位培训、短期轮训以及参加高水平的专业交流等方式来实施;各个专业协会应加强横向交流,针对部分工程设计人员不熟悉本专业概预算定额,经济管理人员不懂工程技术的情况进行相互之间的讲座、培训,使得工程设计人员熟悉概预算知识,经济管理人员了解最新的设计及施工规范、构造措施、施工工艺等专业前沿知识,从根本上弥补专业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的情况;加快适应建设工程与国际惯例、先进水平接轨,加强经济设计人员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实现工作电算化。
通过培训使经济设计人员熟练掌握本专业概预算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基本掌握材料价、设备价和一种经济评价、参考工程统计软件的使用,了解造价指数测算、动态管理软件的应用和实际操作以及能自行编制一些表格和简单的数据处理程序。
7加强管理,提高勘察的质量
现阶段应重点推行设计阶段的勘察监理,水文地质资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设计的质量,从而影响工程造价。如果地质资料所提供的地基承载力过于保守,势必造成设计的基础工程量过大,引起项目不合理的投资增加,造成浪费。另外,由于地质资料的不准确,使设计图纸与实际相差较大,也会引起大量的变更设计,最后导致投资的不准确。从现阶段看,由于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在推行阶段,业主对此的认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提高,所以只有从政府的角度来加强对工程勘察市场的监管,督促业主对于前期勘察、设计工作给予充分重视,把监理工作范围向前进行实质性推进,发挥监理工程师在勘察设计阶段的重要性,真正把勘察、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纳入可控制范畴,从而使设计单位能够按期提交满足合同需求的技术经济指标较优的成果,并提供令人满意的技术服务。设计监理的基本任务是保障工程项目安全可靠,提高其实用性和经济性,控制设计进度和设计深度。具体的工作应是:对初步设计提出优化意见,对结构体系、设备体系、主要关键设备的选定提出意见;核查设计文件是否贯彻和满足了方案审查中提出的修改意见;核审工程估算、概算的全面性、合理性以及深度是否达到要求;核查设计文件深度和控制设计进度以及有关质量、进度的保证措施并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向建设单位做好情况汇报;协助建设单位对初步设计文件组织专家会审。
8加强变更设计的管理
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的越早,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在设计阶段变更只需修改图纸,损失有限,如果在施工阶段变更,已施工的工程还须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为此,必须加强变更设计的管理工作,对于设计单位要加强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保证勘察、钻探质量,认真做好图纸审查工作,同时各设计阶段的设计深度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减少图纸的差、错、漏等现象,从而使设计阶段的投资更加准确。对于业主应注意选择合格的设计单位,合理的设计费用,给设计单位充足的设计时间,在设计期间加强与设计沟通,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尤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更要用先算账后变更的办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把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转移到设计阶段上是一件投入小、收益大、见效快的工作,只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尽快制定出台相应地管理办法,设计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主观能动性,从而可有效地在设计阶段控制建设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跟随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后10年,以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契机,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逐渐以信息为中心,信息时代更离不开网络, 任何一个规模企业尤其开始依赖网络,没有网络企业就面临着落后.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 丹青 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 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可行性说明:
由于题目结合了"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使得题目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于是进行《企业网络设计——基于集散企业的综合网络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工设计;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TV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2-0066-02
1 水工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来说,水工设计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总体布局设计、平面设计。就水工总体布局设计来说,水工建筑主体以及配套设施设计是其主要内容,水工建筑主体体现在不同方面,闸、主泵房、变压器室、配电室等,水工建筑包含水工建筑维护设施、水电建筑施工房屋建筑,周围建筑绿化设施等也包括其中。在水工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坚持相关的设计原则,做好总体布局设计以及平面设计工作,确保工程项目施工顺利进行。但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影响,水工设计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水工设计参考资料缺乏,水工设计方案不合理等,导致建设的工程项目存在隐患问题。
1.1 水工设计参考资料缺乏
水工设计是工程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应用其中的施工材料、施工工序、施工方法等都建立在水工设计方案基础上,是工程是如期保质完成的关键所在。在水工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准确把握各方面参考资料,工程项目建设环境等,这是避免施工中出现“返工、停工”现象的重要途径。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水工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对水工设计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过分注重所积累的水工设计经验,不符合新时期各地区水工建设具体要求,没有深入建设地区,全方位仔细勘探,导致水工设计中,参考资料信息不充分,无法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不符合建设地区气候、水文等具体情况,工程项目后期建设中极易出现各种隐患问题,大幅度增加了工程项目建设成本。以“施工材料价格”为例,极易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处于波动变化状态中,如果套用以往的水工设计方案,将无法准确把握应用到水工建设中各类材料成本,导致工程项目建设成本远远超出预算范围,浪费大量资源,尤其是关键信息数据,导致工程建设项目存在各种隐患问题。
1.2 水工设计方案内容不完善
由于水工设计要以对应的设计方案为基点,制定的设计方案一定要精细化,水工设计各环节都要有合理化的指导方案,这是确保水工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但某些水工设计方案并不完善,特别是细节方面,应用到工程项目中的各类材料也没有进一步说明,水工工序描述不清楚,大幅度增加了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难度,导致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低下。
1.3 水工设计不合理,执行力不足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水工设计不合理是水工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之一,没有全方位准确把握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特别是施工细节问题,没有准确把握建设地区建筑物布置情况,地形地质条件等,导致水工设计不合理,不符合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无法有效指导工程项目施工。此外,水工设计方案是在工程项目建设前制定的,相关人员无法准确预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如果水工设计不科学,极易导致工程项目施工中大幅度修改所制定的水工设计方案,导致制定的水工设计方案不具有较强地论证性,执行力度不够,各项资料浪费现象严重,大幅度增加了工程项目建设成本,不利于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2 水工设计对策
2.1 树立全新的水工O计理念,做好水工资料搜集工作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相关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以社会市场为导向,树立全新的水工设计理念,要结合建设地区具体情况,科学规划工程项目建设,促使各方面资源得以优化利用,要注重自身各方面技能的提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习最新水工设计知识、最新水工设计技能等,优化创新水工设计。就水工设计而言,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科学性,水平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到工程项目建设整体质量。在水工设计之前,施工企业要安排相关人员,深入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做好实地勘探工作,搜集施工现场各方面资料,地质、水文、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全方位客观分析各方面参考资料,进行合理化地研究论证,制定合理化的水工设计方案,使其更加可行。在此过程中,相关人员采用先进的技术,技术信息化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系统,准确处理搜集的一系列参考资料,进行合理化地整理,提高建设地区各类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化的水工设计方案,有效指导水工设计,加强水工设计管理,借助搜集的各类资料,优化设计水工,促使应用到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各类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项目建设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
2.2 完善水工设计方案
在水工设计过程中,优化水工设计方案尤为重要,相关人员必须客观建设地区各方面情况,结合水工设计具体要求,多角度优化水工设计方案,避免制定的水工设计方案模糊化,能够有效指导水工设计与施工,避免工程建设项目存在各种隐患问题。施工企业要进一步细化水工设计计划,制定可行的责任制,层层划分,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在这方面的职责,有效防止“权、责、利”模糊化,避免出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现象,促使水工材料等应用具体化,要在制定的水工设计方案中明确说明,对比分析一系列水工设计方案,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促使水工设计方案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化,施工现场各方面都包含其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经济性。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要安排相关人员做好水工设计初始阶段规划工作,全面、深入优化水工设计方案,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有效指导工程项目施工,避免工程项目施工中出现“返工、停工”等现象,促使施工人员规范施工,避免周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施工人员必须围绕水工设计方案,科学处理建设地区大坝地基,有效防止大坝出现渗漏问题,提高大坝结构整体性能,做好混凝土挡墙等二次浇灌工作,科学修复裂缝区域,有效降低工程项目维修方面的费用。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想要有效提高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水工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还要有深度。在水工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参照以往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全面、深入分析工程项目建设地区水文、地理位置、水工建筑布置情况等,还要客观分析经济、社会等因素,建设地区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等情况,进一步优化水工设计,使其更具针对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水工设计还要有深度,水工设计前期,施工企业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员选好坝址等,在对比分析中,明确水工设计方案,有效降低工程项目建设成本。
2.3 提高水工设计方案执行力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如果水工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者随意更改水工设计内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会有所增加,工程项目资源也会出现浪费现象,所制定的工程项目计划被打乱,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较低,所制定的水工设计方案也不具有较高的执行力。在这一情况下,工程项目建设初始阶段,必须明确工程建设各参与方意见、建议,借助多方力量,优化水工设计方案,避免在应用过程中,随意更改水工设计方案,防止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的增加。同时,施工企业要结合建设地区各方面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多层次健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体系,有效指导一系列工作。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没有结合对应的水工设计方案规范施工,随意更改工程项目设计内容、设计参数等,施工企业必须对其进行相关处罚,使其意识到规范施工的重要性,还能在无形中提高水工设计方案执行力。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工设计是一项系统、繁杂的工作,极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度较大,施工企业必须将水工设计放在关键性位置,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在水工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结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树立全新的水工O计理念,做好各方面资料搜集工作,完善水工设计方案,提高水工方案执行力等。以此,促使水工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指导工程项目施工,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工程项目整体质量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明. 水工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6):73-74.
[2]刘来平. 无压水工隧洞设计中的相关问题研究[A]. 云南省水利学会.云南省水利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云南省水利学会:,2015:2.
[3]石育弟.水利水电工程水工设计方案比较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06:94.
[4]王凤群. 浅谈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 科技视界,2014,(11):332+353.
每篇论文的写作都是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这样就难免要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来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的科学论文是有继承性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曾永长.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路径优化[D].重庆:重庆大学,2009.p6.
[2]杨雪.考虑换装时间的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3]荣朝和,魏际刚,胡斌.集装箱多式联运与综合物流:形成机理与组织协调[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4]魏际刚,荣朝和.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的协调(上)[J].集装箱化,2000,(2):p21-24.
[5]赵颖.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仿真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6]佟璐,聂磊,付慧伶.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J].技术与方法,2010,(212):p57-60.
[7]贺国先.集装箱公铁联运的费用加权最短路计算机算法[J].铁道学报,2006,28(1):pll7-120.
[8]魏航,李军,刘赢子.一种求解时变网络下多式联运最短路的算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4,14⑷:p56-63.
[9]邹雪丁,赵宁.王转.混合运输方式问题的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技术,2007,3(4):p56-63.
[10]雷定猷,游伟,张英贵,皮志东.长人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算法[J].交通工程运输学报,2014,14(1):p76-83.
[11]朱晓宁.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12]袁加林.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化及其经济动因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3]张戎,闫攀宇.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港口,2006,8:p25-27.
[14]王金华.基于运输合理化的多式联运路径优化[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pl.
[15]李愈.赵军.吴刚.陈佳琪.带有固定运费的多式联运方式选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47(5):p881-887.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夫·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等着。服务管理:运营、战略和信息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余平.继往开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01)[7]中国物流航母织就信息大网[J].互联网周刊,2002,(35)
[4]何明珂.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财贸经济,2001,(05).
[5]沈玉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1,(04).
[6]牟歌。随机需求下存在单项替代的服务能力决策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7]马简。服务预订下的定价与能力决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申文,马士华,陈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J].中国物流与釆购,2006(22):72-73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高志军,刘伟,王岳峰。基于物流能力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3(6):17~20
[2]朱卫平,刘伟,高志军。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2(6):27-32
[3]马士华,陈铁巍。基于供应链的物流服务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744-750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优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9;F127
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产业结构变动是现代经济学经济增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产业结构优化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过程长远来看一定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传统各种经济增长理论一般将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当作是经济增长的根源,而现代的一些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据分析认为,由于各种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流动形成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在社会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即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很大。因此,将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动朝着效率最优与产出最大等理想化方向转变便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对于正处于工业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而言,各省市地区性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在更大的区域内(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京津冀地区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中国各大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讨论的问题。对于产业结构理论的系统的梳理,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现有研究成果,特别把握有关优化模型构建的最新研究动态,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准备。本文从产业结构理论综述开始,沿着产业结构评价、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区间投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构建方法为主线,系统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区域间产业结构优化模型的研究作理论准备。
一、产业结构的论述
产业结构引起西方学者的研究兴趣重点在于它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由于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形式大都以自发为主,国外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较少,主要侧重于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归纳总结,即在对大量的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炼出该国的产业结构一般演进模型与各国的共同趋势以及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统计描述。
对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开创性成果是“霍夫曼定理”,即霍夫曼(1931)在分析工业结构与发展阶段的演变趋势时,发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的持续下降的这样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将这种特征命名为“霍夫曼定理”,他的研究开启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关系的探索性研究之门。随后,英国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 (clark,colin,1940)则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角度,发现并提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动的内在关联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同期,库兹涅茨则从产业结构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的角度做了分析,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以后研究者均借助于统计分析工具,试图从产业结构变动与国民核算中的某个参数之间寻求某种潜在或显现的关系,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均因不能具有系统性而有所偏差。列昂惕夫所开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把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置放在一个封闭型框架内,并通过数学关系将这种产业间的投入与产业的量化关系做了精确地描述,使得产业结构的研究有了真正系统化的量化工具,因此,可以说,它是将产业结构描述与线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最完美数量研究方法,并被应用到大量的研究应用中去。霍利斯·钱纳里等提出的揭示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动的“标准结构”,将产业结构的研究进一步推向量化判断。
到近代,英国学者肯(Can,2001)借助经典的投入产出方法,深入探索英国不同地区间的产业关联水平,而美国学者Yenede(2002)借助回归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计算OECD国家的工业结构的动态演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以上的这些研究均在单个国家的封闭范围内展开,没有考虑外界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变动影响。对一个开放的国家而言,国内产业结构受到外界影响的分析最早可追溯到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说,绝对成本之间的差距是形成国家间贸易的成因;李嘉图则进一步提出相对成本说;俄林提出了著名的要素察赋论;库兹涅茨则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角度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了分析;罗斯托意识到产业结构的变动受到国际分工的影响,特别是贸易关联较为紧密的地区之间的影响更大,因此,需要将产业结构的变动研究放在世界整体范围内加以考察;波特教授则从国际竞争力角度,认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向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产业,并提出著名的产业结构分析的“钻石理论”。近代学者中,真正从区域角度来考察产业结构的是学者是美国学者Batty(2001),但他只是从区域产业均衡度和产业集中度来展开分析的。
自20世纪50年代起,处于东亚的日本也面临着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诉求。日本学者从本国的发展实践出发,分别提出日本如何在世界经济中实现产业发展的赶超战略,如筱原三代平从赶超型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他的核心思想在于,由于后起国家的产品的成本是可以转化的,通过制定恰当的产业扶植计划,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该理论一度成为制定各项产业发展扶植政策的有力佐证。赤松后在筱原三代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产业雁行发展理论,该理论对赶超战略做了细致的描述,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李悦,2004)。相比西方国家的研究理论,在工业化赶超的产业发展历史与东亚的地缘政治关系上,日本学者的研究理论对中国的产业政策制定具有更加明确的借鉴意义,它为中国学者研究本国的产业结构问题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并吸引大量的中国学者引用并用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后发国家发展历程。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随中国的改革开放而由西方引入中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治于1985年4月出版的《产业经济学导论》为最初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它充分反映了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特点,国民经济管理成为产业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产业结构的研究体系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不断完善,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不但包括了由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而且也包括分析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时常见的主导产业的选择等诸多问题,期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孙尚清、马建堂主编的《中国产业结构研究》以及刘伟主笔的《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等著作。其后有大量的学者分别就产业结构的变动进行对应的分析,特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更加明显。
二、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随着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的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对于产业结构优化逐渐引起学者的兴趣。国外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也不少,从宏观的角度,Carree,M.(1999)以历史的视角分析了英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而Joshua Drucker(2012)则从产业集聚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的过程,将产业结构优化从宏观的行业层面引入到微观的企业层面,说明一个新的研究趋势。在优化模型研究上,最早是由Isard (1951)提出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即Isard模型,以及Chenery(1953)和Moses(1955)在此基础上先后提出的数据量要求较少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即MRIO模型,该模型奠定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基础,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如麻省理工的Polenske(1980)领导下的研究小组研制的美国51个地区79个部门的模型 1965年,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IDE)研制了包括美国、欧洲、亚洲、拉美、大洋洲以及日本在内的6个区域的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并应用它展开多项的分析。
对于在经济活动动起相对更加重要作用的中国而言,产业结构优化优化研究相比对较多,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优化内涵的界定,包括对合理化与高度化的讨论;二是对优化标准的讨论;三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界定
周振华(1992)在其专著《产业结构优化论》中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结合”,这是我国学术较早探究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成果。其后,水在其《产业经济学》一书中则从过程的角度来进一步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本身应该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动态过程。黄继忠在《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中一个新命题的论证》一文提出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认识基础上增加了产业结构高效化,但是,所谓的高效化与全理化及高度化具有较大的重合处。
其后,还有更多的学者分别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给予过讨论,本文在总结各方的研究基础上,给出相应的综合定义。就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言,可总结为,强调供需平衡,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关联度高,各部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益,其核心就是协调。就高度化而言,主要是强调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即由一产占优向二产占优并过度到三产占优的基本趋势。从关系上来说,两者应该是相互依存,产业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基础,只有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也即合理化是动态的,并不断地向高度化演进。简而言之,产业结构优化基本的内涵就是合理化与高度化的统一。
(二)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判断标准
同样,对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判断基准并不是单一的。现有的研究中,存在国际基准、需求结构基准、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等多种基准,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国际基准,即在一国或地区大量的历史产业结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回归所得到的标准结构,该基准常被学者来判断某国的产业结构的状态是否合理(周振华, 1982)。考虑到国家之间的发展实际情况的差别,并不存在真正的国际标准,所谓的国际标准均只能作参照而被应用,所以,合理化的判断标准应是多样的。
产业结构高度的衡量同样是没有真正理想的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个,即 “标准结构法”和“相似性系数法”。所谓标准结构法,即存在着具有比较价值的标准,一般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而来,然后将一国的产业结构与该标准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容易被指责。而相似性系数法为克服标准结构法的简单对比而导致的适应性问题,借用了相似性系数算法,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我国学者就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进行过讨论,其中有宋泓明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过阐述。其后也有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将其毕业论文以产业结构的高级与合理化作为题进行过分析与讨论。最近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分别从量化的角度对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合理性与高度性进行过实证分析讨论。如潘文卿(2002),焦继文、李冻菊(2004)等分别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合理性。王涛等(2009)根据马克思的各产业资本收益率具有平均化趋势的理论,建立了自己的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行探索。王涛与曹永旭(2009)、付凌晖(2010)等均从经济总量增长的角度分析它同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关系。以上的研究说明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与高级化的研究必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他们的研究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相当有益。
(三)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者们也分别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在探寻经济增长的原因时,发现了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作用,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产业结构的变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高速成长的新兴产业(杨治 1985)。另一个具较大影响的分析是江小娟(1993),她从收入的角度分析了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影响,并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联性。王述英(1996)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比较大的三个因素:收入需求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国际贸易。还有一些学者从就业结构、创新能力、外商投资,特定某行业等不同角度展开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如最近的王春丽与宋连方(2011)分析金融行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这些研究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是受多方面的影响,既有同国际上其它国家产业结构内在的一致,也有中国特色式的历史与制度性的特征,这些研究丰富了世界产业结构的理论,也为本文的研究确立了理论基础。
三、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问题的兴起,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多。所谓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区域内各产业的之间相互联系的生产与消费的数量比例关系,区域间的产业结构优化则强调在一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全国总体目标下,发展地区经济,立足于本区域自身的经济现状、区位和资源等特点,优化区域产业间的重大比例关系和调整各产业的相对地位(熊义杰、郝思羽,2007)。
中国现有的研究中,主要参考国外对于产业结构的判断理论,比如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区域产业的优化模型的构建、特定区域的产业优化等角度来展开研究对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出相应的分析建议。
(一)区域内主导产业的选择与评测
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首先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主导部门”的概念,其后,诸多的经济学家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发展及其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等展开过研究。国外比较有影响力基准有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 、筱原基准等(周振华, 1992)。国内学者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与国内的实际,也提出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如比较优势基准、产业协调状态最佳基准、周振华的增长后劲最大化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等(关爱萍,2002)。
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是产业结构优化评测,即学者们利用构造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或模型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测度。如宋锦剑(2000)构建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指标群,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的指标体系、产业地区结构状况指标体系、产业组织结构监测指标体系以及行业寿命周期状态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给出具体的测度方法。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在产业结构优的目标中,更多的考虑到经济增长、就业增长、污染控制等诸多因素,潘文卿(2002)提出一个综合诸多因素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模型,并对21世纪前20年的中长期发展作了模拟与展望。最近的研究有张程与张贤(2010)与马冀勋(2010)分别以长三角地区与天津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作了相应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祝尔娟(2009)讨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而林春艳(2011)等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这些研究成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区域产业体系发展优化上将会更加科学而且系统化。
(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常需要一定的理论模型作为支撑,学者们综合了各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并将之应用于产业结构优化分析中来,比如,有基于投入产出法的计量模型、多目标规划的优化模型以及将博弈论应用到地区间产业结构选择的博弈论模型等多种,在实际应用中,更能描述产业之间数量关系的投入产出模型与突出优化目标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得到更多的关注。
国外在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结构优化计量模型是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为实现某特定优化目标而进行线性规划求解的综合性计量模型,可以说是投入产出模型与一般计量模型的结合的联合模型,这种模型综合了宏观模型的系统性与计量模型的精确性的优点,分析能力更强。但在实际应用中,可发现的研究并不多,仅有廖明球(2007)将投入产出模型与计量模型结合起来研究北京奥运经济成为一个尝试,他分别构建了C-D生产函数模型、居民消费需求函数模型、政府消费函数模型、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函数模型等多个计量模型,并用这些模型来启动投入产出模型,实现模型之间的联合。其实,这种模型的结合仍会存在着多种问题,并限制其应用与推广。向蓉美与孟彦菊(2009)认为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计量模型的数据时长不够,另一个问题是两个模型中的变量可能会存着要么相互加强或者相互抵消的相关性问题。
多目标优化模型是产业结构优化模型中的另一个类型。由于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单一目优化常会显得过于简单,常常会需要在经济、就业与资源环境等多目标同时实现最优政策分析需求,这就需要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所谓多目标规划方法,即在单目标优化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优化目标转化为单一目标进行统一求解,基于这种方法的计量模型称为多目标规划模型。比如甘健胜(1994)提出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协调与科技贡献多目标规划模型;康凯(1997)把优化系数的时变特征与灰色约束关系结合起来构建了灰色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潘文卿(2002)以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污染控制为目标函数,建立包含投入产出平衡约束、生产能力约束、消费需求约束、资本形成约束、净出口约束、劳动力供给约束、自然资源约束和非负约束在内的多目标产业结构优化模型;薛声家(2003)以在保证三次产业的合适比例以及极大化国内生产总值为目标,建立了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曹明霞(2008)进一步综合了劳动力、资金、能源、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因素构建了能反映它们对产业结构内在影响的优化模型;陈树良等(2008)则以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为目标构建了相应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崔凤花(2009)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损失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区域多目标优化模型。
不管是投入产出法还是多目标优化法,均存着各自的问题。投入产出法能够较准确地描述社会各产业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能通过数学关系表达出来,有利用优化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但是投入产出表一般由于五年编一次具有时间滞后性,而且因为价值数据的抽象,使得优化出来的结果需要同本地实际相结合。多目标优化模型能将多个发展目标集约一起求解,能更好的体现社会的均衡发展的要求,但在实际应用时,一般会因为约束条件而造成难以求得最优解的情况。
四、结束语
以上众多学者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与应用上进了各种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丰富的成果,它们都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构建的重要理论来源与研究基础。但以上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突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特定发展背景与远景时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化研究,比如,如何准确反映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目标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使得北京在更大区域内实现产业结构优,将时北京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模型中表现这种需求,也为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提出许多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方向。一是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研究方面,需要更加细致的数据,以便能构建出更加符合北京发展实际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城市目标的提出,使得优化模型的优化约束条件将更加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接近或超过当今年世界城市的产业结构比例目标约束、更现实的能源利用方案、更强的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更完善产业链构建以及同区域内另一个相对独立的超大型城市天津的产业结构战略协同等诸多现实问题的存在,都将是我们优化模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孙尚清,马建堂主编.中国产业结构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3]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 郭克莎.论产业结构的协调化与高度化[J].江淮论坛,1990,(4):4.
[5](美)霍利斯·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6]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43-23.5.
[7]甘健胜.产业协调发展的多目标规划模型[J].管理与效益,1994,(3): 10-13.
[8]刘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9]王述英.论产业结构优化和政府政策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 1996,(2):10-16.
[10]江小娟.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M]. 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
[11]康凯.动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设计模型研究[J]. 技术经济,1997,(2): 31-32,39.
[12]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13-264.
[13]宋锦剑.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0 ,(3):92-97.
[14]水.产业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3-187.
[15]关爱萍,王渝.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研究[J]. 统计研究,2002,(12): 37- 40
[16]潘文卿.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7).
[17]薛声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产业结构优化[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3,(1).
[18]焦继文,李冻菊.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判标准[J].经济经纬,2004,(4):88- 91.
[19]张立柱,王新华,郭中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62-65.
[20]熊义杰,郝思羽.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J] .财经论坛,2007,(3).
[21]陈树良,杨金霞,袁国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的设计[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8).
[22]王涛,曹永旭.论产业结构合理化[J]. 生产力研究,2009,(14): 19-21,203.
[23]崔凤花.环境、资源约束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分析[S].兰州大学,2009.
[24]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 经济地理,2009,(6): 881-886.
[25]张程,张贤. 基于制造业转移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10,(5):144-149.
[26]马云泽,刘春辉.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0,(5):9-13.
[27]王春丽,宋连方.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6):51-56.
[28]林春艳,李富强.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型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 经济学动态,2011,(8):92-95.
[29]曹明霞.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模型与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3): 117-119.
[30]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8): 79-81.
[31]廖明球.中国北京奥运经济投入产出与计量模型研究[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49-56.
[32]向蓉美,孟彦菊. 投入产出与计量经济联合模型浅谈[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1): 3-8.
[33]李茂.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率的区域比较问题[J].中国市场,2012,(16):83-90.
[34]Chenery,H, Regional analysis. The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the Italian Economy.Rome: U.S. Mutual Security Agency. 1953.
[35]Moses,Leon N.(1955),The Stability of interregional Trading Patterns and Input-Output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5,no.5:803~32.
[36]Clark,Colin.TheConditionsofEeonomieProgress,Maemillan,London:3rd,1957,121-196.
[37]Isard et al.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Science. New York: the Technology press of MIT and 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60
[38]Polenske, K.R..US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ccounts and model. D.C. Heath and Company,Lexington, MA ,1980.
[39]Carree, M., Thurik, R.,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pp. 1999: 86–110.
[40]B.regional Morris.Can differences in industry structure explain divergences in economic growth [J]. 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2001,41(2):195-203.
[41]M.Yeneder. Industry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eture Change & Eeonomic Dynamics,2003(14):427-449.
自从人类有了建筑活动,室内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室内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与不断丰富多彩。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考虑周围环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创作思维,创造一个既符合生产和生活物质功能要求,又符合人们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
【关键词】
室内设计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舒适度和美观等方面。室内设计面临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既能满足功能的要求,又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并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室内居住场所。
一、室内设计的的基本原则
(一)满足人们日常功能需要
室内设计是为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置与首位,使室内环境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要考虑人民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大小、空间比例;合理搭配陈设与家具,妥善解决室内通风,采光与照明,注意室内色凋的总体效果。
(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追求
室内设计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视觉反,心理感与艺术感等。室内设计的精神就是要影响人们的情感,乃至影响人们的意志和行动,所以要研究人们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设计者要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人们的情感,使起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室内环境如能突出表明某种构思和意境,那么、它将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好的发挥在精神功能方面的作用。
二、室内装饰设计要素分析
(一)空间要素
空间的合理化并给人们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要勇于探索,技术赋予空间的新形象,不要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二)色彩要求
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三)光影要求
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加亲切自然。光影的变换,使室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多种感受。
(四)装饰要素
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的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
(五)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须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六)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以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均起着积极作用。
三、室内设计的方法
其中重点从设计人员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主要有以下:
(一)一个宏伟构想和手工精细,总体深度和远见,是一个宏伟的第一章描述的详细审议,室内设计应考虑的几个基本观点。因此,在设计思想,并开始设计开始就高一点,有一个整体的设计理念。手详细,具体的设计必须使用根据的室内性质,深入调查,收集资料,获取必要的资料和数据,最人性化的基础,人流线路,功能,家具范围和设备的规模和空间利用他们需要继续进行。
(二)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地方和整体的统一的。建筑师A·依可尼可夫说。“任何建筑创作,应该是内部元件和外部联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室内环境工程“中的”和与室内环境连接到其他室内环境,以及室外环境建设“外”,他们都有一个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设计需要从内部,从外到内反复协调,以确保更全面,更合理。室内环境的需要和建设标准的总体性质;短尾鸟,风格,与室外环境相协调。
(三)概念之前或文件,以书面形式同步的原画前,必须先有目的,被认为是这两个概念和理念的表达,与“思想”,然后写论文,设计的概念,观念很有帮助。可以说,一个设计,没有概念就没有“灵魂”,设计往往很难有一个好主意。目的在右具体的设计,而是一个更加成熟,通常需要有情报足够数量的想法,进行讨论,反思的时刻,所谓的文件,以同步,该方案在设计过程初期,设置意图,逐渐明确的想法,但关键还是有一个好主意。对于室内设计,正确,完整,另一方式来表达对室内环境的设计理念和意图,使建设者和通过图纸,模型,描述,评论者的设计意图全面的了解,也很重要。在设计投标竞争中,图纸质量的完整,准确,美丽是第一道障碍,如在设计,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一个绘图方面是语言的表达设计师,一个良好的内容和表达室内设计也应该是统一的。
四、室内装饰发展新趋势
(一)回归自然化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和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
(二)整体艺术化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要求室内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室内设计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三)高度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中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五、结语
室内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工作、休息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功能要求,使室内环境合理化、舒适化、科学化。
摘 要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大学校,是激发员工创业激情的大舞台。开展职工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必须紧抓住素质提升、制度建设和组织实施等三个关键环节,夯实创新基础,搭建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质量。
关键词 物探处工会 群众性经济技术 创新创效
近年来,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长庆物探处工会围绕企业发展实际,以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为载体,紧扣“创新驱动,改革发展”主题,对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狠抓素质提升、制度建设和组织实施三个大关键环节,夯实创新基础,搭建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质量,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一、必须抓素质提升,不断夯实创新基础
提升员工素质,是提高员工自主创新能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一)重引导,激励推动
物探处工会制定了《提升职工素质活动管理办法》,引导个人争做学习型员工,单位争创学习型组织,夯实企业创新基础。每两年评选一次读书自学先进单位、班组和个人,并予以奖励。对各类考试取得的学历的也予以奖励。五年来,对135人通过自学取得更高学历及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进行了奖励。
(二)摸需求,投入拉动
一是结合公司活动安排,开展职工读书自学调查问卷,从书籍类型、读书数量、学习方式等25个方面,全面了解职工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导。
二是针对职工学习需求,处工会投入专项经费,为基层分会配发了图书柜、电视机等设备及法律、汽修、科技等方面的图书2万余册。成立各类学习小组31个,建立职工书屋12个。购置无线路由器,为物探队职工开通了宽带网。
三是采取结对子,签订“师徒对子”合同120份,确定培养内容和计划,拓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范围。今年7月,物探处6名青年技术骨干与公司科研单位6名技术专家签订“师徒结对子”协议。跨单位的“师带徒”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使长庆探区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树典型,榜样带动
近年来,共奖励学习型单位10个,班组16个,先进个人18名。2117队在活动中把职工自学成才与岗位成才、职工个人进步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鼓励员工参加自学、函授等学历教育。组织员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培训取证,提升员工创新意识和能力。全队拥有各类图书2200余册,10名职工通过自修获得大专以上学历,100%职工接受了各类培训,90%的职工参加了岗位练兵,特殊岗位员工的考核合格率和持证率达到100%,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学习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技校学历的修理工杨新勇,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和敢为人先的闯劲,立足岗位,紧盯一线,锐意进取谋创新,近年来,以他为主导的杨新勇创新工作室共完成创新项目20多项,30篇,取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3项,他本人也成长为集团公司工人技能专家和“河北省能工巧匠”,实现了从蓝领到金领的转变。2015年他被集团公司派往国外考察培训。
二、必须抓制度建设,积极搭建创新平台
物探处近年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制度平台。共完成技术改进项目25个,1项成果获公司秀技术改进成果奖,物探处工会荣获2015年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奖。
(一)划分责任,健全组织机构
物探处成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活动的计划、组织、考评及表彰奖励等工作,使创新活动事事有人问,时时有人管;机关科室以文件形式规定活动内容、方法、考核标准等;相关部室对口负责,各司其职,做好技术创新项目、合理化建议和劳动竞赛的评审、采纳、推广和考核工作;基层单位成立了相应组织,负责抓好本单位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物探处工会每年初明确各单位的创新工作目标,每年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制定群众性技术创新、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活动计划,使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指标。
(二)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
一是围绕发展抓重点。针对企业发展方式、项目运作模式等方面,确定重点项目,发动和组织职工建言献策。二是紧扣生产抓难点。针对物探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例如在地震采集技术、工农补偿管理等方面,组织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三是针对问题抓弱点。通过大讨论、召开务虚会等形式,发动职工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查漏洞、找不足,针对存在的薄弱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健全机制,激发员工热情
一是采取上级拨一块、行政拿一块、工会筹一块的方式,确保奖励资金的到位。二是坚持及时性原则,对于合理化建议,一经采纳直接由物探处工会给予奖励,保护了职工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三是年底组织集中评审,分层次进行奖励奖。基层单位实施的建议和技改项目,由基层单位组织评审,物探处工会审核后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物探处组织实施的创新项目,按照产生的效益,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四是把各单位开展活动的情况与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兑现、个人评优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广大员工的创新热情。
三、必须抓组织实施,持续提升创新质量
(一)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媒体、会议和指导工作机会,广泛宣传开展创新创效活动的意义。结合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改项目奖励办法,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宣传。
(二)拓宽渠道,实现全员参与
一是集中征集。开展了“百日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竞赛”、“我为生产献一计”等主题活动,职工每年至少提一条技术创新建议或管理创新建议,各单位每年至少有一项技术改进项目。二是登门集中。选择管理、技术专家和操作能手,登门听取相关建议和意见,并分类造册,及时转送到有关领导和部门采纳实施。
(三)分级实施,力求层层结果
一是班组直接实施。如2117队钻井质量监督人员提出的一项合理化建议,被队解释组采纳后,使钻井质量检验效率提高了45%。289队组织解释组技术人员编写的办公小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手工录入数据的差错率。283队职工完成的《地震队现场调度管理系统》成果获公司QC成果一等奖。该系统在全处地震队推广后,实现了地震队现场调度管理的数字化、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地震队基础管理水平。
二是基层单位实施。283队在公司首家使用HAWK节点仪器成功运作了5个项目,总结形成了以“HAWK节点仪器在黄土山地区使用的4个作业流程、7个管理标准、17个重点岗位作业指导书、79个关键节点质量控制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成果。股份公司在地震工程设计审查现场观摩会后,认为:Hawk节点仪器质量可靠,采集规范,问题可控,符合标准,可以在中国石油全面推广应用。
三是支持、引导。组织引导:工会安排部署,创新工作室先导引领,发挥创新项目“孵化器”和高技能人才成长“摇篮”作用,引导职工围绕生产经营搞创新。专家点题:由生产、技术、设备等主管部门技术人员为创新项目点题支招,促进项目与生产对接。资金支持:公司工会、物探处及钻运中心先后投入资金支持杨新勇创新工作室建设及活动。正向激励:工会对优秀创新项目按照规定给予物质奖励,并对创新人员在评先选优给予倾斜。杨新勇创新工作室成为物探处创新项目的“孵化器”,近年来完成的主要成果19项,发表的论文30篇,成为物探处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