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2: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绘画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师;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面对的是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基本形成的青少年群体,那么我们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美术教学工作,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只有先充实自己,才有资格教学生,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越强,自信心也就越强,学生才更敬仰你,尊重你,反之,则怀疑你的能力。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我认为,只有严格还是不够的,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还要具备相当高的艺术造诣、艺术功底以及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多种综合能力,正可谓:树人先树己,若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他的工作连接着美术教育和美术课题研究这两个版块。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范畴。高中美术教师的工作思维如果单纯局限在教学,那新意义上的美术教学就缺少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新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工作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1.绘画艺术
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2.撰写美术研究论文
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3.涉猎广博的知识
美术研究论文,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因此,在撰写论文时,需要懂得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吸取文化教育的多方信息,善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成就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善于吸收他人思想当中有价值的艺术观点。一代绘画奇才达芬奇就是这样一个涉猎广博、独立创新的大画家。他的画作之所以美得无与伦比,是由于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绘画便是这种综合的研究能力的展现。除了是画家,他还是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这些广播的知识,无不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掌握多媒体技术
时代在发展,我们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二、完善科学的教学思想
高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才能不被迅速发展的教学形势所淘汰。首先,教师要有宏观的艺术鉴赏理念,具备较高的绘画能力,熟练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有较新的艺术观念,熟悉经典的绘画风格。其次,要有敏锐地艺术感受力,能对学生的作品迅速做出准确的专业评价和指导。再次,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对学生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遇到的难题,并使之有所提高。
三、 教师生动、形象、精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进行美育的必要要求
教师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所教授的内容,而且教师自身也会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比如美术教师自身所要具备的仪表美、板书美,都会在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力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人之楷模”,是现代化文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教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崇敬,是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人们以巨大的感染。在现代的商业社会大环境下,好多具有美术功底的工作者,都凭借着自身所拥有的美术功底而在广告设计、美术装潢等方面发了财。而在学校里一手执教鞭仍旧清贫的教师们则不免觉得自己有些吃亏,对于工作逐渐出现懈怠心理。然而,这不是一名称职的美术教师所应该有的心理,教师应该本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到2003年,中国美院“综合绘画系”改为“综合艺术系”,“综合绘画”只是其中一个工作室,延续了上述教学路数。各校的实验艺术专业,不管名字是叫新媒体、数字媒体、现代艺术、实验艺术还是综合艺术,事实上都面对一个更开阔的创作实践。新媒体设置数字影像专业的毕业创作,也有只是装置,不怎么涉及高新技术的;综合艺术专业的毕业创作,也有涉及动画、互动机械等的;各自有所偏重,但是基础课程如何设置,从前面十几年的“综合绘画”的实践中并不能直接得到助益。于是各自在探索怎么来教基础课。也就是,怎么把学生们从考前班和基础部所训导出来的、并没有真正过关的、但也已经基本成形了的写实绘画的思维方式中带出来,带到适合实验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中。
而目前的美术高考考生的实际水平和过去相比甚至存在着质量上的退步。由于学校本身扩招,考生人数太多,很多学校在招生考试的时候,甚至连写生项目都取消。顺便省下租用模特儿和购买石膏像、静物等写生道具的经费。上千考生在考场中默写。这种招生考试的模式,在美术高考的考前阶段诱发出死记硬背的模式化学习。所以虽然现在出版发达,但考生的实际造型能力和对美术史的理解力(学生的写生能力和对艺术史的理解力成正比)普遍比不上以前。
考生在通过美术高考后进入艺术学院,第一年主要还是基础学习。这是依据国家教委“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本科生前两年必须在基础部广泛涉猎各学科。各家美术学院通常都把基础部压缩为一年。但是美术学院的基础部并没有真正提供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事实上,基础的学习阶段基本上是一个“后考生阶段”。也许把画石膏像和人物头像升级成了画人体写生,把水粉静物写生升级成了风景写生。但教学要求和考前班没有区别,更别说和二年级进入各个专业之后的教学的对接。
比如,在实验艺术专业中,如果我们要在二年级的时候开设录像艺术课程,我们期待学生在一年级基础部已经完成世界电影史、摄影史、电脑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但是基础部没法提供这些教育。这样,基础部一年的时间对于实验艺术专业来说几乎是浪费。同时,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的比重又被放得过大,用掉了四年级整年的时间。学生实际上的专业学习时间只剩下二年级和三年级两年。这两年时间,还得腾出一部分来弥补基础部教育的不足。导致专业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因此,理想的模式,当然是实验艺术专业自己出考题招生。这必定影响到考前准备,出现新模式的考前班和高中、附中美术教育,为相关专业提供较理想的学生。如果这不能实现,那么新媒体、综合艺术等实验艺术专业应该拥有自己的基础部,设计一套和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教育对接程度较高的基础课程。而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应该压缩到只占用四年级下一个学期,把四上也腾出来进行正常教学。事实上,上述制度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实验艺术专业拥有了自己的基础部,自己出题招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的成就,达・芬奇还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师生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师;特殊性;多样性;发展
高校美术教师有不同的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对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师有所侧重,如专业美术院校侧重专业创作型的美术教师;综合型大学侧重于综合型的美术教师。但是,不同性质的高校都应该尊重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师,这样有利于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师各施其才。
1 教学型美术教师
美术教师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其中最为普遍的是教学型美术教师,教学是高校美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各个高校无论是什么样的性质都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所以教学型美术教师是最为主要的高校美术教师类型。然而,在高校美术教学队伍中,有的擅长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因此,这类的美术教师就不能一味按专业的角度去评价他,而是看他实际的教学能力,假如他上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他的课能自觉学到专业知识,那么他的教学也不错,即便他并非给学生讲授得太多、画得很多,但由于他本人的艺术个性与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临摹、读画、写生践行艺术的生命,努力克服学习的困难,也就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这自然地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这类教师也应该得到大家的肯定。
2 创作型美术教师
有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上不一定很突出,但在画画上很投入,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学到专业知识。例如,上绘画课时亲力亲为,学生在画,他也在画,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学生让他提意见,往往只是一两句指出一两个问题,其言语不多,却能以心声、行动示人,实为学生的楷模。这种教师往往在别人休息、娱乐的时候,自己还在画画,课余时间也在画,而且还不停地请教自己的导师,以及与相关善于创作的美术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使大家公认他为画画的美术教师,甚至成为一名知名的画家。同时,创作型美术教师还常年带美术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外出写生,写生回来后根据写生作品整理出许多有价值的创作作品,在积累了一定作品后每年在不同城市著名的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这样既提高了画家的知名度,又提高了所在高校的知名度,使得美术教师与其所在高校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创作型美术教师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中坚师资力量。
3 教学、绘画型美术教师
这类教师是既擅长美术教学,也擅长绘画的美术教师。他们在教学上,勤勤恳恳,为人师表,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具体教学上又循循善教,针对每一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具体辅导,必要时亲自示范具体画法,甚至修改画面。然而,这需要老师对技法非常熟悉,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对专业知识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语言表述能力,逻辑缜密,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再加上手头功夫,使学生一目了然,形象易懂,在绘画上随时能在学生面前展示,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两者都同样重要,在教学上,“写生”学生接触得最多,这对老师来说,就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老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写生能力,特别是在短时间内把所描绘的对象刻画出来,在画种上,无论是素描,还是速写;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水彩、水粉、书法;在表现手法上,无论是侧重结构,还是明暗、色彩;在题材上,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人体,都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绘画能力。而在创作上,同样是如此,举国画为例,在内容上,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在形式上,无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兼工带写;无论是白描、水墨,还是重彩,以及各种技法的运用。一般来讲,国画创作指导教学是在写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专业教学要求,对教学、绘画型美术教师最高的要求。
4 科研型美术教师
这部分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非常重要,他对提升高校科研水平非常重要。同时,对于美术教师来说也是为数不多的人才,因为大部分美术教师只善于绘画技法与创作,而美术教学不应只是绘画专业教学,还包括理论教学,虽然不要求全部老师都善于理论教学,但是必须要有专门的理论老师以及从事科研任务的美术教学工作者,并由科研、教研促进教学、创作的良性循环美术科研发展目标。例如,教材的编写与出版,这就需要一定理论水平及专业业务能力和专业参考书籍,如相关的民间美术专著等,这对学生完成好毕业论文是有帮助的。而科研型美术教师就需要美术教师在不影响上课任务的情况下,利用假期及无课时期下乡考察,申报相关项目,撰写并发表相关教学及科研论文,完成课题,从校级、厅级、省级、部级、国家级的相关项目中,利用不同级别的科研经费完成科研任务,甚至调动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开展项目研究,以达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调动科研,完成好科研型美术教师的角色,从而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与影响力。
5 管理型美术教师
【论文摘要】正确处理传统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关系,强调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的目的性。在艺术设计的绘画基础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科发展更规范、更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话说:大道至简。“道不远人,远人非道”。简单就是统一,简单就是和谐,简单就是力量,简单就是高效。雕塑形式中单纯这一元素高度概括了复杂的雕塑形式。
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经历了一场迅速变化的动荡历程。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标准和技法以至材料都被不断改变。其结果是我们很难再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的艺术活动。不可否认,固守传统的艺术也还存在。但研究者如果只看到传统艺术的余脉而将新兴的艺术排斥在外,就不足取了。我们必须将新兴艺术的观念方法和材料纳入考察范围,找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因为正是这些新的艺术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特征。艺术就是在这种新变之中发展演变的。实际上,只要把具体的形体与抽象的观念位置倒过来,即将抽象的形体与具体的观念建立起联系,那么,现代雕塑就出现了。
关键词:单纯;高效;西方雕塑;演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环境、居住环境的品位和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城市雕塑、室内装饰、环境雕塑等提高城市品位和和居住品位的艺术品需求量很大,装饰雕塑专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装饰雕塑专业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目前国内开设装饰雕塑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人才缺口较大。雕塑和建筑艺术之间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在城市的显眼处,一般都有几座标志性的雕塑,代表这个城市的主流文化。在空间模型制作方面,学雕塑的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房地产开发商和汽车等大型机械加工厂等都离不开模型制作。
1.单纯化与复杂化二者关系
2.1.1论文研究对象
雕塑作品的独特价值就在它与其他作品的视觉差异上,高度概括的思想内容,作品基于完美之后的升华表现逐渐转变成我内心最渴望达到的境界,这也正是我自身对作品一直期盼的的发展方向,也是对当今社会和谐发展趋势的向往:“简约而不简单”“单纯而又富含哲理”,以此作品推崇个人思想理念。
孩子是天使化身,思想单纯却又丰富绚丽,采用儿童的形象完成我的研究课题再合适不过。作品外观形式是五个生动活泼的小孩以哈哈镜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形态各异,夸张的表现手法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加以颜色的运用更能活灵活现的体现出儿童皮肤的质感与特征。并列的五个小孩呈弧形让整个作品趋向平面化,而披风的加入让整个雕塑立体化,也正是雕塑的本质所在,呈现出全方位观看视角。
雕塑从各个方面反映着历史和时代的潮流和思想,更是一个凝聚人们视觉焦点的球体,在现代雕塑思想中,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的作品既不同于传统雕塑的写实主义雕塑,也不同于西方的抽象主义雕塑,而是通过稚拙古朴的艺术形成,达到了美术史上罕见的简洁而完美的程度,使西方现代雕塑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我们都可以体会得到。
1.2论文课题的主要意义
我认为雕塑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视觉的愉悦性、内容的深刻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体验的丰富性与持续性。艺术创作是有感而发的,也是理性的,没有触动、没有充分的酝酿,没有对雕塑本身规律深入的理解和探索就失去具有创造力的可能,这种探索包含感知各种直接与间接的相关事物,整理由此形成的感受。它服务于雕塑作品的情感主题同时又在作品中得到体现。它可以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发挥到极至并满足于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作者易于表达观者易于接受。
2. 雕塑由单纯至复杂的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谈到艺术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绘画。殊不知在人类的艺术史上,无论哪个民族,雕塑的创造都要早于绘画。原始雕塑是生命的直接体现,是人类对自己生命的关注和探求。他们的每一件作品几乎都是为了满足繁衍生息、延续生命的需要而创作的,那些丰乳、肥臀、鼓腹的女性雕像,无不体现了原始人对生命的崇拜和渴望。这些原始雕塑和后来的西方雕塑史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两者在精神上是相同的,即从原始时代起,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雕塑就始终都早把人的形象作为艺术表现的中心。
2.1抽象雕塑的研究理解
20世纪现代雕塑的发展变化快,差异大。然而,画家们在传统的雕塑语言向现代雕塑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真正学雕塑出身的人却显得有点缩手缩脚。雕塑的变化是从形体的变异开始的。由于形体的变异在绘画中不需要过多的技术支持,所以,当画家们制作雕塑时,就很自然地把在绘画中已然存在的变异的形体带进了雕塑领域。在绘画中,马蒂斯已经抛弃了体积与光影的描写,以及细微的色彩关系的表达,而是经过提炼的抽象形、色、点、线的整体组合,以表现音乐的节奏感和抒情意味。因此,当他客串到雕塑领域时,也毫无顾忌地放弃了体积与光影效果,放弃了细腻的肌肉起伏的塑造,而只强调造型本身的形与线的视觉效果,以及由此构成的整体的节奏与韵律。
3.1 现代雕塑的极简主义
作为现代主义的发展与总结,伴随着现代主义的开始,极简主义的艺术因素就包含在了前卫艺术当中。极简主义的特征就是尽量减少或简化艺术语言,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极简主义的探索有时在某个时代、某种流派、某个国家,显得很强烈和很突出。极简主义艺术是对极度物质化的社会审美意义上的纯理性批判,强调作品的真实存在,作品更纯粹、更单纯、更本体。
3.2现代雕塑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
现代雕塑更能体现出现代社会的色彩和发展,表达一种世界的味道,雕塑作品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着。人类对于艺术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潜力,艺术的氛围有着不同泯灭的思路,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一种想法,让更多的雕塑作品为城市的装饰做出应有的贡献。城市雕塑是雕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空间的同时又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体现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总是运用着雕塑形成着自己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以致力于精神的表达和环境的改造,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所处时代、所处地域的文化内容。
3.3雕塑的人性化及其感染力
本文期望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大量调研国内各个城市地区的园林雕塑设计,根据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园林雕塑设计的一些方法和对策,充分体现其现实意义。本课题主要运用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美学理论等作为支撑,对人性化设计进行阐述,总结出园林雕塑人性化设计的原则,以及不同人群的、不同空间环境中园林雕塑人性化设计方法,阐述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下,园林雕塑的设计既要遵循生态学规律,更要从它的使用者―人的角度出发,从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出发,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及审美需求,充分体现园林雕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提升整个城市园林环境的文化内涵。
上色前对作品进行试渲染,颜色尽量贴近肉色,作品最终要以写实的风格呈现在我们前。
参考文献
[ 1]陈望衡著.艺术创作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 2]朱福临.关于中国当代雕塑现状的思考[J].艺海,2009,(1):62-63.
[3].试论中国当代雕塑本土化发展的意义[D]:(硕士学位论文). 河北:河
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