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师生论文

师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7 16:42: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师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师生论文

篇(1)

[关键词]科学素质;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行为

一、问题提出

科学素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种层面对科学的认识组成。在本项研究中,科学素质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在科学环境和科学教育的作用下,通过个体主动认识和实践,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个体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行为和科学知识几个方面。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都很强调科学素质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对培养人的科学素质都给予高度的重视。中国科协借鉴国际通用的测试公众科学素养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从1992年开始,先后五次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调查,尽管公众的科学素质在逐步增长,但是发展不平衡,且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当前,有研究者对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师生科学素质水平不容乐观。

全面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素质。素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全面素质转化为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过程,教师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学素质。加强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重要,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的前提。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战略地位,提高西部公民的科学素质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因此,提高西部师生科学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要培养和提高西部师生的科学素质,首先要对西部师生的科学素质现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本研究立足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弥补了以往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从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行为四个方面对西部六个省市不同阶段的教师和学生群体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全面了解西部师生的科学素质现状,从而有效提高师生的科学素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南地区六个省市(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抽取学生和教师共计2440名进行调查,具体抽样情况见表1。

2.研究工具

本项研究的数据均源于西南地区“公民人文素质”数据库。采用项目组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该问卷共有六个一级维度: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环保素质,每个一级维度下面又有三个二级维度,即意识、知识、行为。题目共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误题,对每一个选项,答对得1分,答错得-1分,不答得0分;另一类是趋势题,对于每一个选项,选择记1分,不选记0分。每份问卷都统一编号,然后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并输入计算机,结果用SPSS11.0进行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阶段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

图1和图2显示,在科学精神上,所有学生选择欣赏、追求、捍卫科学真理这三项的比例都比较高,中学生分别为76..0%、59.0%和42.0%,大学生分别为78.096、46.0%和38.0%,研究生分别为79.0%、58.0%和43.0%;而选择兴趣不大、反感和不清楚三项的比例都比较低,中学生分别为12.0%、5.0%和5.0%,大学生分别为18.0%、2.0%和5.0%,研究生分别为15.0%、4.0%和5.0%。在科学行为上,选择善于发现问题的比例最高,大学生为64.0%,要高于研究生(56.0%)和中学生(59.0%),在善于发现问题原因、提出问题解决办法和解决问题上,大学生分别为40.0%、40.00,6和32.0%,而中学生分别为46.0%、41.0%和39.0%,研究生分别为44.0%、43.096和34.0%,三者选择很少遇到问题的比例相对较低,均不高于25.0%,中学生最低,为16.0%。

对不同阶段学生科学素质的各个部分进行比较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显著高于中学生和研究生(P<0.05),科学意识随着学历的增高而逐渐增强,不同阶段学生差异不显著。在科学精神上,在对科学缺乏认识一项上,研究生显著低于中学生和大学生(PC0.05)。在追求科学真理上,研究生显著高于大学生(PC0.01);大学生更倾向于对科学的兴趣不大和有机会才会学习科学知识,且均与中学生差异极显著(PC0.01)。在有机会学习上,大学生与研究生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C0.01);中学生更倾向于反感科学和追求真理,且与大学生差异显著(P<0.01)。在科学行为上,大学生更善于发现问题,且与研究生差异显著(P<0.05);中学生更善于解决问题,且与大学生差异显著(PC0.05);大学生和研究生很少遇到问题,显著低于中学生(P<0.05)。

2.不同层次教师科学素质的发展

图3和图4表明,在科学精神的各项上,幼儿教师选择欣赏真理、有机会才学和捍卫真理的比例较高,依次为77.096、70.0%和53.0%,中小学和高校教师选择欣赏、追求真理和有机会才学的比例较高,小学教师依次为68.0%、48.0%和43.0%,中学教师依次为了3.0%、50.0%和44.0%,高校教师依次为75.0%、55.0%和38.0%;而选择反感科学和对科学不清楚的教师的比例最低,幼儿教师分别为2.0%和4.0%,小学教师分别为6.0%和4.0%,中学教师依次为3.0%和6.0%,高校教师依次为3.0%和5.0%。

在科学行为上,所有教师选择很少遇到问题的比例都低于其他几个项目,均低于30.0%,且在科学行为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幼儿教师选择善于发现问题(54.0%)和问题原因(55.0%)的比例较高,中小学教师选择善于解决问题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9.9%和52.0%,高校教师选择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办法的比例较高,依次为55.0%和49.0%。

对于从事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师进行科学素质各个方面的比较和差异的检验,结果见表3。幼儿园教师的科学意识显著高于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P<0.001),幼儿教师和高校教师的科学知识显著高于中小学教师(P<0.001)o在科学精神上,幼儿教师在追求科学真理上低于中小学和高校教师,而在有机会才学习上要高于后三者,在缺乏认识上低于中小学教师,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小学教师更倾向于反感科学,且与中学和高校教师差异显著(P3.教师与学生科学素质的比较

对教师和学生科学素质四个方面的各个项目进行比较和差异的检验,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在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上,教师的平均分低于学生的平均分,且在科学知识上,二者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要显著高于教师。

在科学精神的各个项目上,教师和学生选择最多的三项是欣赏、追求和捍卫科学真理,选择反感科学和不清楚的最少。通过差异的检验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欣赏、追求、捍卫科学真理,且在欣赏科学真理上与教师差异极显著(P<0.001),教师更倾向于选择对科学兴趣不大、反感科学、对科学缺乏认识、有机会才学等,且在缺乏对科学的学习和认识方面与学生有显著的差异(P<0.05)。

在科学行为的各个项目上,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选择很少遇到问题的要低于其他三项。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善于发现问题和问题的原因,且与教师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提出解决问题办法和善于解决问题上,教师显著高于学生,且在善于解决问题上,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这表明,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要高于教师,除了解决问题方面教师强于学生外,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的其他积极方面学生要强于教师。

4.教师和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行为各项之间的相关性

对师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各项成绩求相关,结果见表5。欣赏科学真理的精神与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解决问题办法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追求科学真理与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捍卫科学真理与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这三项均与很少遇到问题有极显著的负相关(P<0.001)。兴趣不大、反感科学、有机会才会学习、对科学缺乏认识和学习与很少遇到问题间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而与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P<0.05)。

四、讨论与对策

1.讨论

(1)师生科学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性。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教师和学生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其发展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均衡性。相比较之下,中学生反感科学的较多,但是善于思

从事不同教学阶段教师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也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幼儿教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要高于中小学教师,欣赏和捍卫真理的精神高于其他三类教师,但是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要低于他们,诸如反感科学、对科学缺乏认识等消极方面要低于其他三类教师,更多的幼儿教师有机会才会学习科学知识,幼儿教师更善于发现问题,却不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小学教师的科学精神相对较低,更多地反感科学,对科学缺乏认识和兴趣,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中学教师的科学精神和兴趣要高于小学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校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兴趣要高于中小学教师,更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低于中小学教师。

这可能主要与当前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有关。新课程改革提倡创新、实践和人文。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中小学教师要高于高校和幼儿教师,中学生要高于大学生和研究生。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弱化了科学的教育,使得中小学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兴趣都低于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中学生低于大学生和研究生。现在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往往与科学对立起来,认为只学习科学知识就不能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创新是在遵循一定的规范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新异性,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健康,而且使他们更富于理性。科学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创新。因此,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就要加强科学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的科学兴趣和对科学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师生科学素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水平较高,拥有健康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行为,善于发现问题,反感科学的比例最低。但是在科学素质的多数项目上,教师低于学生。

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对现实和理想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面对着升学、就业等压力,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科学意识比较强,了解和接触的科学知识也比较多,善于发现问题,并具有健康积极的科学精神。而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科学素质教育是其工作的内容。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技能和阅历不断地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高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但是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却不够。教师更具有现实性。与学生相比,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较低,更倾向于对科学反感、兴趣不大,有机会的时候才会学习。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精神加以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主动性,把对科学的学习和教学转变为一种爱好,提高其欣赏、追求真理和学习科学的精神,进而提高师生整体的科学素质。

(3)师生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的一致性。教师与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各项的相关表明,具有欣赏、追求、捍卫科学真理的教师和学生经常遇到问题,且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有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而对科学兴趣不大甚至反感的、对科学缺乏学习和认识的教师和学生则很少遇到问题,不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缺乏良好的科学行为。

这表明,科学精神与科学行为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积极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反之,良好的科学行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科学精神。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彼此协同发展。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首先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相互促进的作用,使他们和谐发展。

2.对策

(1)拓宽科学素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查结果表明,师生的科学素质整体比较高,但是发展不平衡,有一部分人对科学缺乏兴趣,有机会才会学习和宜传。科学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任务,应该拓宽科学素质教育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整个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的科学教育体系。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科学的思想和理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索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来影响、教育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另外,科学环境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科学、文化环境,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部门和社会要为学校创造必要的条件,形成对科学素质教育有利的舆论导向,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广播、电视、报刊多开设科学文化专栏,充分利用网络、电影、图书等,把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作为科学教育基地。

(2)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教师在科学素质的多数项目上低于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要实现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具备的素质必须要先在教师的身上体现出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科学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科学精神、全球观念和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献身教育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一门学科,跟踪一门学科的发展,能够为独立思考提供基础,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把学习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虚心地接纳别人的特别是自己学生的知识”。教师首先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思想和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次,还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自身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外,学校和社会还要创造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只有不断地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

篇(2)

一、班级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个好的中学班主任能够带出一个好班,能够培养出一批好的学生,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探索探究实际有效的教育理论对于做好班级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实践意义。

(一)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

德育教育往往存在着强制性的弊端,所以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班主任的德育方法就要增强其直观性。班主任可以通过品德实践法、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等方法增强教育的直观性。为了增强德育工作的直观性,班主任可以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契机,例如“师生冲突”等现象,从中挖掘出有利于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因素加以利用,以此来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

(二)增强德育方法的感染性

所谓感染性,就是教师要以自己的真实形象以身作则,展现自己真实、真诚和健全的人格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师生冲突”现象,运用情感教育理念,使得滋润学生的心田,也能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和,激发人们奋发进取。

因此,班主任要以严慈相济为人师,情理交融为英才为教育宗旨,严到当严处,爱到细微处,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学生的品德。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案例分析

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定然能在德育工作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作用。

(一)运用德育自身的感染性,赢得学生尊敬

在班主任工作中假如出现“师生冲突”事件,其具有突然性,这样会使得班主任措手不及,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尤其是有些事件纯粹是由学生不讲文明、不守纪律所导致,有的甚至是个别学生对教师尊严的“公然挑衅”,很容易使班主任产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激动愤怒情绪,并因此产生要“杀鸡儆猴”、“杀一儆百”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产生恼怒、急躁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能为此而失去理智。

当有“师生冲突”的偶发事件发生后,班主任首先要冷静沉着下来,然后再了解情况,分析事情前因后果,设身处地地对学生行为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例如:在我刚当老师不久后的一天,一进教室就遇到了这样的严峻挑战。我刚踏入教室,全班学生就前仰后合地大笑起来。我心里很纳闷,巡视了一遍教室,发现黑板上画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旁边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字。因为我长得稍微有点胖,有的学生便恶作剧地给我取了这个绰号。我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也很气愤,但理智却提醒我,教师的威信尊严不是靠训斥压服来获得,要赢得学生的尊敬必须首先尊重学生。一瞬间,我平静了下来,泰然自若地扫视了全班一眼,一声不响地拿起黑板擦慢慢拿擦黑板上的字画……学生的笑声逐渐停下来了,他们不知道我这个老师如何处理这场乱子,都以期待好奇的眼光盯着我。我擦完黑板,转过身来微微一笑,诚恳地进行了自我介绍,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们要尊重别人,接着便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课。这堂课静得出奇,事后恶作剧的同学还主动找我承认错误,要求给予处罚。

(二)运用德育自身的直观性,化消极为积极

对于“师生冲突”这样的偶发事件,虽然是偶发的,但要想做到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就需要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品德实践法、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等方法来变偶发事件为德育资源。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想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偶发事件为德育资源,那就必需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班主任平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积累占有资料。只有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才会找到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二是必须努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平时要多组织班级各种活动,善于调解学生间的矛盾;多与学生沟通,善于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只有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时,才容易让学生积极配合,使学生较容易接受班主任的临时安排,使偶发事件更容易得到恰当处理。

当像“师生冲突”这样的偶发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要迅速了解事情来龙去脉,根据平时积累占有的学生资料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事件转化的“契机”,挖掘积极因素,运用品德实践法、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将偶发事件的处理迅速转入最为积极的轨道并将此做为德育资源。

例如:课间两个学生了发生口角。上课铃响了,他们仍没有进教室。我试着劝他俩进教室,一个学生很快进去了,另一个学生因吃了亏,不愿进教室。我知道如果硬拖他进去,这堂课他也不一定能听进去,于是根据这位学生平时乐于助人的优点,亲切地对他说:“你看我双手拿着这么多东西,你能帮我把小黑板拿进教室吗?”这位学生看了看就接过黑板走进教室。为了消除他愤怒委屈的心情而不影响学习,走进教室后我对同学们说:“刚才两位同学吵了架,但是有的同学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上好课,还帮老师拿黑板进来,我相信他定能上好课,有问题课后再解决。”后来,那位同学回到自己座位,比较安心地听课了。为了同学们以后能够和睦相处,学会宽容待人,事后我就此事开了次主题班会,教育引导学生宽容友好对待同学,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冷静全面地处理生活中的琐事,如何赢得别人的尊敬等。活动后,两位同学主动互相道了歉,化干戈为玉帛,并承诺以后不会再这样动不动就发生争执了。

篇(3)

学校于2007年建校,建校初期的前三年,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坚持“基本常规常态做、劳动体验人人做、家务劳动周周做、创新养成教育坚持做、养成教育展示有序做”的五做方针,结合寄宿制学校的工作实际,从解决孩子日常生活问题出发,在校领导的带领与督导下和全体教师的时时规范中,成就了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好评。但是,随着养成教育特色工作的不断深入,愿景也不断美好起来,期待特色教育不仅仅走进家庭,更希望通过教育影响家庭教育,最终通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就孩子优秀的意志品质。因此,学校将特色工作调整到构建立体的道德与行为习惯体系上来。40个梯次主题教育点,形成鲜明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当下孩子身上普遍存在情感淡漠、意志力差等问题。因此,学校围绕人际交流、生存能力两条主线,建立了“祥云宝贝慧心巧手习惯养成”体系,将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生活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作为主题内容。如“会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简单修理”“生病期间如何生活”和“能掌握三种招待客人的方式”等;以班队会课、心理健康课为教育平台,通过家校的有效联系与共同督促评价,将40个教育点的推动力,引发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情感体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情商及生活技能,培养出具有优秀品质的生命个体。实际操作中,按各年级段的培养目标,设计了由易到难的梯次主题内容,通过“祥云宝贝慧心巧手习惯养成”手册中“妙蛙种子学习技能指导”,给学生及家长提供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通过游戏、自叙、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分析等课堂教学,懂得如何不给别人添麻烦,如何与人交往中讲礼仪,如何做生活的小主人。

逐步完善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一是家长层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良好教育。为此,学校积极参与了《现代学校制度中家长委员会研究》的“十二五”课题,成为威海市首批课题实验校。在课题研究中,探索、挖掘家长这一教育资源,建立PTA家长教师联盟,涵盖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爸爸妈妈大讲堂、亲子共成长社会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有效链条,将优质资源共享。自联盟建立以来,家长投入教育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其中“爸爸妈妈大讲堂”的教育主体从爸爸妈妈延伸至姐姐、爷爷、奶奶等每一个家庭成员,讲堂内容涉及生命、文明、读书、旅行、服装、环保、美术、感恩、历史、理财等多个领域,有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校教育的维度。在“亲子共成长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以班级家长委员会为主体,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思考,现已形成一套实用性强、安全系数高的操作体系。每个班主任还建立了“家校沟通点滴回忆”,将多元化的家校沟通形式及内容进行记录,“点滴回忆”化成“点滴思考”,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理念有效沟通,不仅培养了班主任的家校沟通能力,更提高了家长对于学校的理解度和透明度,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三位一体。二是社会层面。现在出于安全、人力、财力等众多方面的考虑,学校很难组织孩子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一个没有社会实践经历的人就会缺少生活的技能。为此,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利用他们的人员力量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明确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平凡而伟大的事情,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生活态度及生活习惯。起初,实践活动是希望以“观察孩子在团队里的表现”为主要目标,让家长在活动中发现孩子习惯养成的优势与不足,最终实现自觉发现与自我教育。通过家长牵头、老师协助,实践活动首先从最容易操作的爬山活动开始。活动中,孩子的文明礼仪、环保意识、团队意识、抗挫折能力等素质一点点展现出来,让家长很受启发。接着,更多的家长向班主任老师提出申请,组织孩子进行不同形式、不同教育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以课题研究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学校注重师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建校开始,学校就制定并实施了《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从课前准备、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等学习环节入手,制定培养目标和落实措施,每一环节都编写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加以提示和引导,常规习惯得以固化,实小学生的好习惯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规范学习好习惯的基础上,学校发现教学中教师规范多、放手少,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学习少。在固化原有好习惯的基础上,两年前在全校又开展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研究。按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上课教师出示简单明确的学习目标,先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引导暴露不足;后教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兵教兵”的讲解,然后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练习。该研究使学校教学的出发点与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促进了师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研究,培养的是“会学者”,而不是“学会者”。

学校探索培养学生具有以下几种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一是课前自主预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课前适当的自学,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留下思考的痕迹,必要时自主翻阅工具书或查阅资料。如在语文学科,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预习朗读课文的好习惯;中高年级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预习五步”自主学习单的指导下,自主学词、读文、概况,提出自己的疑问。在科学学科,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合作查阅并共享相关资料,必要时学生提前动手做实验。自主预习使得学习的起点不是零,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了思考与学习的目的。二是课堂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模式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出示的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在逐一细化好习惯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进行听、说、读、写、算、评、议等一系列课堂活动。经过长期的训练,目前每个年级的学生都逐步掌握了一些自己学段所需的自主学习的技能,这成为他们有效自主学习的法宝。三是课后回顾反思的好习惯。有了课后复习才有了学习的落实,培养学生养成回顾一天所学内容的习惯。学生把一天的知识点进行宏观把握,自己划分学科的重难点,把自己需要补习的内容和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并联系旧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笔者所在学校数学学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晚“回顾一刻钟”,这种高屋建瓴的回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

徐萍、张芳、郭贤秀等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回顾反思好习惯的引领下轻松学好数学。教师深入研究备课,内容紧扣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了学校教师对教学的潜心研究,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堂,把时间还给孩子,把方法还给孩子,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朝着这样的发展方向,教师在以下几方面深入研究,取得成效:一是科学制定学习目标;二是合理设计自学指导;三是课上恰当适度点拨;四是课下协作学习研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得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教学观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师生关系得以优化,师生的学习习惯得以提升。两年来,第二实验小学在省、市、区级优质课、优秀课程资源、论文评比中屡获佳绩。于爱任获省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李端主任获省信息技术优质课二等奖,被评为市信息技术教学能手,刘丹主任、张芳老师在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近两年学校选派的青年教师参加区优质课比赛均获得一等奖,2011年环翠区课堂大赛学校喜获数学、英语学科第一名和语文学科第四名的好成绩。

三、强化内动力,促进习惯形成

在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培养,但是并没有忽视教师习惯的养成。众所周知,教师的习惯不仅决定教师自己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前三年,学校更多地是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努力在全校形成一种舆论导向,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学校出台了教师习惯五大类的50个好习惯,分别在各办公室悬挂。最初,是让老师对照着50个好习惯,根据学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去养成。经过实践,发现有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感觉,针对性不强。因此,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习惯的养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细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一,制定详细的教师习惯培养方案。学校主要根据教师的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设定了入门期教师、成长期教师、成熟期教师、骨干期教师等四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教师在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每个学期不同的习惯培养内容。其二,学校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对号入座”。之后,每个教师要针对自己的习惯养成,相应地制定出简要规划和具体发展措施。其三,学校在每周通过周计划对教师的习惯养成进行指导和矫正。同时,通过及时的《教师工作状态评价》和《教师习惯评价》,能够及时矫正和推动教师的习惯养成。其四,学期结束,每个教师都要对自己本学期习惯养成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并且对下学期自己的习惯养成做出规划。

四、结束语

篇(4)

以蚌埠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况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随机向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科技学院、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的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4分,有效率为97%。对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应用相应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点

(1)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双向性。课堂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主要场所,教学行为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与互动的特定行为方式。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把课外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上课情绪低落或脾气粗暴等,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当教师教学情绪高涨时而学生情绪低落,对教师的提问没反应等。

(2)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多重性特征———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心智等因素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在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主体地位。

(3)课堂师生互动中非智力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是互动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同样影响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效果。

(4)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同质性。课堂学习情境中师生情感和行为的性质具有一致性,如果一方表达的正性情感会使另一方产生正性情感体验;如果一方表达的是负性情感会使另一方产生负性情感体验。

(5)师生互动中非语言行为作用显著。由于体育本身的特点,非语言交流或互动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时还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此外,还会对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2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2.2.1体育教师的个人因素

(1)教师的教学理念

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间交流互动,是体育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交流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如何开展互动?或者说师生互动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直接关系到互动的深度、教学的效果,也就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师生互动的因素。而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呢?从表1可以看出,34%的学生认为最主要的是体育教师的个人因素;25.3%的学生认为是学生的个体因素。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个人因素在教学互动中占着重要的影响地位。教师个人因素是指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教师的个性特征等。所以说要想在教学中达到较佳的互动效果,成为一名好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个性特征这些教师必备的个人因素是很重要的。教师如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定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2)教师的专业素质、实践素质

课堂学习中师生互动调控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实践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中教师专业素质与实践素质界定为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而其中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近7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素质影响到了师生关系的互动。

(3)教师的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影响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别不同课堂教学风格的重要特征。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影响着学生对其喜爱程度。如果教师本身对所教授的内容含糊不清,有37%的学生表示将继续听讲但情感消极;24.8%的学生干脆表示拒绝听讲,自己玩自己的;有19.6%的学生表示会跟老师提出意见;只有18.6%的学生表示为了尊重老师,而认真听课。因此,教师本身对所教授的内容含糊不清,不但难以获得学生的喜爱,不能引起共鸣,而且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2.2.2学生的个体因素

(1)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程度

个性心理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会有很大差异。外向、开朗好动的学生喜爱运动,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与教师同学交往合作。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爱运动,在互动中表现为不爱动、不喜欢研究揣摩,其实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

(2)学生的体育成绩与任职情况

教师喜欢与成绩好的学生或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进行嘉奖式交往,表现为教师向他们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有经常请他们出来做示范或表演,也较多使用微笑和赞赏性的目光或语言。教师对体育成绩较差的同学常常采用激励性的教学措施,教授简单的动作使其树立自信心。而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如果在课堂中没有主动找教师请教沟通则常常会被忽略。

2.2.3教学内容因素

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通过教学内容这种特定媒介而发生和开展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影响非常大。如果上的是学生喜爱的项目,学生会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更多地与教师交流来提高自身所喜爱项目的技能。反之如果教学的内容不是学生所喜爱的项目(如耐力跑),他们只会抱着随便学学、尽快上完这堂课的心理,在课堂上则表现出不爱动、不爱问、甚至不想学的情绪,更不会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师生互动中来。体育教学中一些集体性的项目如排球、足球、篮球、手球还有体育游戏等多人参加的项目,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或者竞争来完成。

2.2.4环境因素

(1)学校教学的组织情况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主要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方式既节约了教育资源又提高了教学效率,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学需求。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教学的组织,如果班级规模过大则不利于师生间的互动。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部分班级的学生人数远远超出了标准建制。在五六十名甚至更多的学生班级体育课堂中开展师生互动(特别是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的难度可想而知,师生之间难于深入互动。由于过多的班级人数,增加了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教师只能照顾总体水平,被迫搞“一刀切”。这样就很可能忽视了许多学生的感受,也影响了整个班级气氛。有研究表明,班级气氛对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状况和互动质量有着显著影响,良好的班级气氛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和教师都能感受和体验到更多的正向情感。

(2)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条件

教学硬件设施是决定体育课正常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实中由于硬件设施的匮乏而导致体育教学开展受影响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对硬件要求较高的项目,如游泳、空手道、羽毛球等会出现因为场地设施因素而无法正常开展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多上游泳课,而由于天气与泳池的限制而最终不能完整地学会游泳。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也因室内场地紧缺教学受到制约,难以很好地开展课堂互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体育教师个人的专业实践素质影响师生互动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把学生放在“填鸭式”的被动位置,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1.2体育教学场地与器材设施不足限制了师生互动的深度

近年随着各高校扩招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部分班级学生人数远远超出了标准建制。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教师教和学生学,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等,导致师生间互动交流的不足。

3.1.3考核评价机制滞后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

现阶段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还是仅以考试成绩为主,没有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只注重最终结果,没有注意到学的纵向发展,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进步情况;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限制了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

3.2建议

3.2.1提高教师素质,改良教学机制

教师素质的衡量是综合性、多元性的,素质的提升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努力。应重视对教师教学理论的充实,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是教学素质的基石。同时对教学实践的反馈也是教师要强化的领域,对课堂反馈信息的整合可以提升教学能力,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为师生的教学互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2.2采用科学合理的分班教学

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教学开展,教师在学生调动和课堂组织上也存在困难。建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轮滑、健美操等)的行政班级,为师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授课环境。

3.2.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5)

(一)在说中体验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在学生读懂“负荆请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廉颇负荆请罪的场面:“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会对廉颇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在场的将士,会怎么说?”“赵王知道了这件事,会怎么奖赏他们?”学生在形象的说中既内化、丰富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就真正体验了学语文的快乐。

(二)在写中体验教学《燕子专列》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中贝蒂爱护小燕子之情,在指导学生想象小贝蒂寻找燕子的情景基础上,设计让学生在“写”中体验:中体验:“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崖缝中,寻找冻僵的燕子,在与阅读紧密的写的实践中,不断充实着学生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体验,从而促进了阅读主体体验的积淀、发展和升华。

(三)在探究中体验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和时空,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富有开放性、挑战性和具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如暑假到了,布置一项有关“研究乡土文化”的暑假作业,收集家乡民间故事,编介绍家乡小报,为家乡特色小吃设计几句精彩的广告语,写一封信向亲朋好友推荐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这样具有综合性的实践作业需要学生自主去图书馆、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去探究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紧扣主线主动、积极、创造性阅读中,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多方面真实的体验中不断积蓄,最终在积蓄的各种体验中真正拓展、升华、飞跃。

二、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中的学生

传统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正在让位于互教互学。课堂上的主角不再是滔滔不绝地讲析知识的教师,不再将处于学习中心地位的学生排除在学科在学科之处,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放在教育第一位。在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在互动中,教师只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只是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及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创造能力的作用。从这一层面而言,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例如,在一次题为“感受父母的爱”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从刚刚学过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导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爱。但前几个学生讲述的完全是从“慈爱”这个角度而言的感受。看来,学生还没有真正领悟爱的真谛。正在我想办法引导时,一名“淘气鬼”站起来,向我“挑战”了:“老师,你也讲讲你的故事。”我眼前一亮,稍思片刻后,就讲了起来:“小时候,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对我只有严厉,对于我的错误从不放过,有时甚至打我,我就认为他不疼我。后来我改变了看法。那年我生了一场并不太严重的病,经过治疗,一个星期后就痊愈了。这段时间父亲一直陪着我、照顾我,还给我买了好多好吃的。妈妈私底下跟我说:“你爸爸看你生病急的都吃不进饭,一直守着你,你还说他不疼你吗……”说着,眼泪情不自禁地顺着我的脸颊往下流淌,再看看那些小家伙,个个都那么专注,就连那个“淘气包”煞有其事地趴在桌子上,像是我的叙述勾起了他的某些回忆。在我发言后,学生们踊跃发言,看着他们不同之前的凝重表情,听着他们句句发自内心的感言,我欣慰极了。

三、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益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家庭中俨然成为“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个性极强。“棍棒出学习,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已跟不上新的教育体制。教师是知识的载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而学生是求学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个人意志的和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育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变“站着教育学生”为“坐着与学生交谈”,应善诱引导,成为他们的益友。与教师角色相对应,学生在不同阶段也扮演着不同角色,并反作用于教师。教师为导师、导游、学生、益友,这些角色功能的发挥只有在与学生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中得以实现。平等、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正确的角色扮演才能取得实效。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是良师益友,教学相长;应该是师生交往,即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知识、交流情感,实现共享、共识、共进。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评价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

为科学有效地把握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征,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开放式问卷,共收集到23项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封闭式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指标从“特别赞同”、“很赞同”、“比较赞同”、“一般赞同”和“不赞同”五个答案中选择惟一答案,统计时按照5分、4分、3分、2分、1分计分。

调查样本为随机抽取的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学院的学生和教师,共991人。其中,学生782人,教师209人。统计分析采用spssll.0forwindows进行。

二、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评价总体特征分析

1.能力、知识、责任心等项目是评价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主要内容

对23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均值排序显示(表1),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五个特征依次是“表达能力强”、“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责任心强”、“注重知识更新”、“专业知识深厚”。由此表明,评价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时,能力、知识以及责任心等因素更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关注,仍然是衡量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注重知识的更新,培养对教学事业的责任心。

同时,通过分析发现,最不被认同的五个特征依次为“普通话标准”、“仪态形象良好”、“谦虚”、“科研能力强”、“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事实上,这5项内容并不是区分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和绩差教师的重要因素。因为“普通话标准”、“仪态形象良好”、“谦虚”和“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四项内容显然更大程度上是区分教师形象的指标,而“科研能力强”则是评价教师科研能力而不是教学水平的指标。

从其余13项指标的均值看,均值变化不是很大,基本分布在3.62—4.05之间,分布非常集中。因此,评价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而不能从单一的因素或是其中的几个因素加以评价。2.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个性品质、知识水平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4个因素

(1)因素数目的确定。调查问卷中,涉及到23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项目,通过总体特征统计分析发现,最后5项内容并不是区分教学质量优秀教师与绩差教师的重要因素,不仅均数低(M<3.45),而且评价者的分歧也较大(S>1.05)。通过与有关专家讨论,决定剔除最后5项指标,对前18项内容进行因素分析。本着化繁为简原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从碎石图<图1)可以发现,特征值在第4个因素以后开始形成碎石,且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为4个,因而决定抽取4个因素。4个因素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见表2。

(2)四个因素的命名、解释和内容。决定因素个数后,对因素进行正交旋转,形成因素负荷矩阵,各因素具体的项目内容和因素负荷量见表3。由此,可以把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素质特征归纳为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个性品质和知识水平四个因素。

三、师生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评价的比较分析

1.师生对23个项目评价的比较

(1)师生评价的一致性。对师生评价的均数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发现,r:0.959(p<0.01),表明学生和教师在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最重要的素质特征的评价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2)师生评价的区别性。对23个项目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在以下10项内容上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见表4。

首先,在“幽默风趣”、“通情达理”、“有耐心”和“富有亲和力”4个项目的评价上,学生显著高于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更喜欢“幽默风趣”、“通情达理”、“有耐心”和“富有亲和力”的老师,并且认为这些个性品质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特征(与前面分析的结果一致)。由于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转变,传统的“严师”正越来越不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更希望老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够与老师多沟通和交流,使教学气氛更加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评价应该由传统的只注重教学能力和教师形象转变为多维度的评价。

其次,在“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普通话标准”3个项目的评价上,学生稍高于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认为“普通话标准”和“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最基本的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比教师更认为“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双方对于“教与学”这一矛盾关系处理意见的不统一。学生希望在学习中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引导,而老师可能更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加强沟通与交流,妥善处理好这对矛盾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在“课堂组织能力强”;“专业知识深厚”、“进取心强”3个项目的评价上,教师要明显高于学生。这表明,教师比学生更认同课堂组织能力强、专业知识深厚以及进取心强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特征。可见,教师比较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评价。与学生注重多维评价不同,教师更多地还是从传统角度考虑,其评价标准比较单一。

2.师生对四个因素评价的比较t检验显示:在个性品质因素上,学生与教师的评价呈现出显著性差异(t=5.92,p=0.000),在其余4个因素上均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学生和教师在个性品质的评价上分歧较大,在其余4个因素的评价上基本一致。

从图2可以发现,教师在“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知识水平”3个因素上的评价均高于学生,而在“个性品质”因素上的评价显著低于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由于所处角度以及评价标准不同,教师比较注重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评价更趋于实际和传统,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注重对教师多维度、全方面的评价。由此可见,学生与教师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评价虽然评价差异性不是很大,但评价时各有侧重。因此,学校在进行教学质量优秀教师评价时应该同时考虑两者的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更高的效度。

四、研究结论第一,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能力、知识、责任心等项目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

第二,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个性品质、知识水平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四个因素。

第三,学生和教师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的评价在10个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4),但是在总体评价上基本一致。

第四,学生和教师在对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素质特征四个因素的评价上,仅在“个性品质”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五、研究建议

1.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调查发现,能力、知识、责任心等项目是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应该帮助教师明确努力的方向,不能只着眼于提高其专业素质,更要促使其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应建立一套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反馈机制,使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提高,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着力培养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教师的重要素质。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曾历时40年,收集9万个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老师。其中,“友善的态度”,即爱学生,善待学生,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特征。由于现代教育的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师道尊严”等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学生越来越容易接受幽默风趣、富有亲和力等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教师。而从本研究看,教师对自身个性品质的认识不足,师生之间在认识上尚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教师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3.加强师生沟通,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身兼学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随着社会发展,现代教育理念的引进,人性越来越受到尊重,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以此改变教学方法。通过本研究发现,学生更喜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又不能完全不加引导,让学生独立学习。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切实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至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J].中国公务员,2002,(9):6.

[2]钟学忠,等.关于高等学校教师素质的思考——面对21世纪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3):71.

[3]朱水根.优秀教师素质成因分析与教师教育探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12):121.

[4]魏红,等.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33.

[5]陈启坤.对现代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教育探索,2001,(4):121.

[6]马晓彬.略论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师素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49.

篇(7)

声乐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是好的歌唱状态或好的声音而学生感觉不好,学生感觉不好的歌唱状态或不好的声音则教师认为是好的。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在声乐教学中则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仅有教师的知识传授或学生的被动学习,教学是没有沟通的。沟通是指两方能通连,它既包括教师所传授的声乐知识、技能技巧被学生接收,也包括学生把练习效果和整个的学习状态表达给教师。如果交谈中的任何一方面出现了障碍,对所遇到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那是没有沟通效果的。

二、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师生更好地沟通

(一)声乐教学的抽象性声乐学习的乐器就是歌唱者的嗓子,它生长在人体里面,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歌唱的器官及其肌肉群的运动状态缺乏清晰的直观性。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以外,大多亲身示范,让学生从听觉上去认识与辨别声音。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一种感受和体验,从而对声音进行正确地调控。这种较为抽象的声乐教学无疑会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师生之间能很好地沟通。师生之间沟通的效果,对声乐教学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教学的授课形式声乐教学有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主要还是个别授课的形式,即一个教师一节课教一个学生。这种授课形式能使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接触较多,了解较深,彼此都在近距离体验对方,师生关系也较集体课密切。师生沟通得好,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表现力、创造力及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还能够建立很深的师生情。反之,则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影响。

三、声乐教学中师生沟通的理论分析

(一)沟通效果影响教学结果归因“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们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①声乐教学中,师生都会遇到教学效果好与不太好的情况,同时他们往往会去寻找效果不好的原因。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会导致对教学结果归因的偏差,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或出现暂时不顺利的情况时,如果不能及时与教师沟通,找出问题所在,可能会对教师的教学持怀疑态度,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认为是教师没有把自己最好的歌唱状态调整好,从而把没学好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学生一旦把声乐学得不好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时,可能会出现课堂上“你说你的,课后我练我”的现象,这对声乐教学和学习是不利的。与此同时,学生也可能归因于自己不适合学习声乐,对声乐学习有为难情绪。这些缺乏沟通的情况往往会对教学结果归因有偏差,从而影响声乐教学。

(二)沟通与否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张大均在《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指出:“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练习的感受及时与老师沟通,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总结。教师会从自身去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好与不好的原因,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语言表达是否清晰等。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提高了,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教学。

(三)师生的沟通能使教师的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位教师指导的不同学生会对教学方法的认识、理解不同,其歌唱上的感觉也就不一样。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同时教若干学生,虽然教学原则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②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声乐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不同的发声训练和演唱曲目类型等,有利于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声音训练,克服不同情况下的发音毛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声乐教学中提高师生沟通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亲其师,信其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是师生有效交流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适当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初步掌握歌唱方法的学生,方法虽然对了,但声音不一定好听,处于一种有方法的不自然状态,还需不断地磨炼。有点儿演唱程度的学生也会出现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的现象,这需反复练习,才能逐渐巩固下来,并运用自如。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有反复、有错误,进展有起伏的现象,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沟通也就能有效地进行。、

(二)提高教师自身演唱水平,使学生愿意跟教师沟通教师除了要熟知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外,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很难想象一位自己都唱不好的教师能够教好学生,就好比自己没有尝过梨子的滋味,却要告诉别人梨子是甜的。”③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师不太可能教好学生。在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等一些问题总要借助模仿来领会和理解。因此,教师应有一定的演唱水平和范唱能力。好的范唱与演唱经验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让学生产生钦佩与认可的心理。这样,学生才会愿意跟教师沟通,沟通也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让沟通能及时进行师生交流是否真的有成效,一方面是声乐教师传授教学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从学生那获得教学反馈的能力。教师要想从学生那获取其学习情况,还需有敏锐的观察力。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着上课,应密切关注学生课后的练习效果,学习中的情绪变化。如发现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表达,与教师进行沟通。只有把所困惑的问题予以解决了,才有利于学习的进行。笔者在教学中曾出现过这个问题。有位女学生唱歌时真声用得比较多,几乎没有头声。笔者逐步给她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主要给她轻声练习,体会头声,加强共鸣。刚开始练习的效果还比较满意,但后一段时间效果不佳。通过与她的交流,得知她自己觉得声音不够亮、不好听,想把声音唱响些。笔者让她认识到自我感觉音量大,声音响、共鸣足,常常是不正常的力量发出来的声音,这样容易养成许多唱歌的坏习惯,影响声乐学习,甚至会损伤声带。沟通使她又回到正确的方法上去练习,声乐学习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四)帮助学生解决声乐学习中的难点,让沟通起到作用声乐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的帮助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解决好歌唱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与教师沟通是有作用的。当学生下次遇到学习中的难处时,会想到与教师沟通,否则学生会觉得与老师沟通与否都一样,问题没得到解决。因此,声乐教师应具有“诊断”和“对症下药”的能力,为学生指出问题所在,并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有个学生苦恼她的歌唱呼吸问题,总感觉气息不够。笔者发现她是没有注意放松的问题,也就是唱完一句应适当放松。如果没放松,身体就处于比较僵硬的状态,影响歌唱的换气。笔者要求她歌唱时一句句的练习,体会放松。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歌唱时呼吸就不再感觉那么憋了,能按歌曲的要求进行换气。在后来的声乐学习中,她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五)教师应能让不同性格的学生与其进行沟通教师应能使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与其进行沟通。有的学生自我感觉较好,常质疑教师所传授的内容,甚至按自己所认为的方法去练习。对待这类学生,教师要积极与他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对他们所质疑的问题要积极回应,对他们所谈的正确部分要予以肯定,取得他们的信任。而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他们往往不够自信,很少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要多鼓励他们,主动跟他们沟通。教学中多让他们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和自己的歌唱感觉进行总结,并表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