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2: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理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动物生理学实验内容多为传统的验证性重复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因此,结合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改变教学观念,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将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侧重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2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
动物生理学实验具体设置包括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动脉血压直接测定、离体肠管运动观察、蛙腓肠肌标本制作及肌肉收缩等内容。实验内容较难理解,原理抽象,操作繁琐,实验课教师讲解得枯燥,学生听课较费劲,印象不够深刻。笔者实践表明,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能够图文并茂,补充实验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为了节省教师实验讲解和课堂演示的时间,笔者利用课余时间亲自操作实验,把实验手术操作过程全程拍摄,在课前播放给学生,以达到使其很好地对实验进行预习的目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做实验时的效率,同时也可避免在对家兔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导致意外死亡,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笔者通过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方式的结合,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实验考核成绩、实验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使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1.3动物生理学实验体系的改革
动物生理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不愿意亲自操作实验,以至于得到的结果不够理想,去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把动物生理学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使其熟悉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正确处理及分析实验数据。例如实验课涉及动物的保定、麻醉、各种注射方法及相关手术操作等内容,实验前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观摩,讨论实验过程落实具体步骤。传统的实验教学多为灌输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动物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单一验证性实验往往从一个知识点分析某一器官机能,实验项目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对理论课上各章节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笔者尝试开展综合性实验,如在开设蛙的坐骨神经与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时,同时安排刺激强度和不同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加深神经细胞动作电位机理的理解。针对各个系统间相互作用和联系开设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综合实验内容,将器官、系统间活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某一因素对动物体器官、系统影响,从而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活动对具有较好创新课题进行资助。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性能力,笔者结合动物生理学实验内容,分成若干个研究课题方向。在实验课前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最后以开题报告的形式向教师汇报,通过讨论后实施以保证实验的可行性。近年来开展了不同对家兔麻醉效果研究及家兔皮肤移植手术研究等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所写论文在学院学报上发表,培养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4动物生理学实验考核体系的改革
以往动物生理学成绩考核注重理论考试成绩,多忽视实验考核成绩,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动物生理学实验成绩的考核多以实验报告书写和平时出勤情况来评定成绩。传统的实验考核模式单一,未能充分反映学生实验过程的真实水平。实验成绩的评定不能单靠实验报告的好坏,要制定出较为合理的评级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对动物生理学实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由单一考核方法改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书,同时在学期末增加综合实验操作考试。实验报告书不再是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而是结合理论课知识对实验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实验报告成绩中对实验结果分析占50%,做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对理论内容进一步理解。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学期末增加综合实验操作项目,其考试内容不再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主要在于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对试验药物配制、动物麻醉、动物手术操作、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装配和使用等进行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以上考评体系引导学生在动物生理学实验中动手动脑,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2结论
1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引进口腔解剖生理学理论教学课教学中,已有多年。授课过程中,学生以分组形式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学案例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选择牙合与颌位这部分内容开展PBL教学。教学案例的编写,充分做到了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涉及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多临床学科内容,甚至与临床医学相联系,充分扩展知识涵盖范围。这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经过几年PBL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随堂调查问卷显示,我们发现PBL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了自己获取知识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主动学习热情、动手能力,学生能够高度参与课堂内外相关知识的学习思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另外,我们还对口腔局部解剖部分进行传统教学和PBL教学的比较,并对教学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PBL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施实习考核制度可明显提高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对理论课的理解与掌握。当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PBL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比如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如详细的临床多学科相关病例资料等;指导教师在角色扮演方面的转换;学生需要分组,查阅资料,请教其他学科老师,制作PPT,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负担等。但是,我们认为PBL教学模式应用到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中是可行的。
2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在医学院校中,实施双语教学对于培养国际竞争力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医学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正成为医学院校的热门话题,且教育部已把双语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评估考核重要指[1]标之一。我们考虑到《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专业词汇非常广泛,若学生能从课程中更多的学习专业英语词汇,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很大方便。因此我们尝试对2008级口腔医学专业58名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并针对教学方式及效果进行探究。初步尝试性开展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对于教学手段和方式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最合适的双语教学方式为中文教学,结合英文课件,使用中文教材,试卷试题无英文。说明学生认为口腔解剖生理学学习难度大,内容复杂,考试压力也较大,并不希望考试题出现英文题目。因此,我们在今后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学习难度较小的绪论部分,进行双语教学,时长为1学时,尽量减少学生负担。
3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2011级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髓腔解剖实习课教学中,我们还尝试了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2]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代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发展的最终结果也必定会把目[3]标锁定在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上。课前布置实习课教学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参照教材,紧密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及理论课授课内容,制作关于髓腔解剖结构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在每次实习课的开始十五分钟,每组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模仿老师,参照模型、图谱,描述本节课所授重点内容。学生走上讲台,直接参与教学的形式,既是复习理论课内容和检验当堂课的学习效果,加深印象,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协作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上台演讲的同学也获得了极大的锻炼和考验。在每次实习课的最后五分钟,带教老师随机邀请一名学生带领大家复习本次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印象。课后对104名学生及其他临床学科20名带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认为髓腔解剖实习课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使其能够高效完成教学内容,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及透彻性。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增强了探索精神。临床带教老师反映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为临床生产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节省了时间。
4积极探索,尝试新兴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4]MOOC,简称“慕课”)迅速崛起。慕课教学模式,其主要是利用现在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互联网形式将世界各地的授教者与学习者通过慕课平台紧紧相连,二者共同参与[5]的教与学的教学方法。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存在优缺点,优点主要体现在课程选择全球化、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交流国际化和学习过程自主化这四个方面。相较于传统教育,MOOC教学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无法接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课程学习需过英文语言关,容易半途而废,学[6]分和认证体系还不完善。但我们相信MOOC教学将为传统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注入新的活力,对传统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针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模式,我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因此,我们也可以尝试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在慕课的设计中,突出学科特点,突出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进一步强化我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和内容。另外,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model,FCM)也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2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翻转课堂教学法就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教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将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课件事先制作并放在课堂外的网络上,完成知识建构,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可操作性极强。其主要思想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主要知识点和相关概念的自主学习,最大化地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甚至在缩短了的课堂学时内提高知识内化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进行知识的深入内化、问题探讨和任[7,8]务解决。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在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教学指导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展望当今,世界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是:在医学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整合课程。精[9]选教学内容,方法多样化,形式灵活化。我们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又应该以[10]“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前提。
基础是服务于临床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掌握自己获取知识的技能,为将来走进临床打下坚持的基础,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施教和灌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以往求知主体始终处于教学活动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增强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们不断进行探索、改革的动力。对于口腔解剖生理学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与时俱进,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逐渐摸索本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同章节,所适合采取的教学模式,甚至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好本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振富.40年双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6:25-26.
[2]袁维新.主体性教学及其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0,(1):13-15.
[3]王文庆,阮啸,李文腾.大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发展的途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25-26.
[4]张学军,唐久磊,魏江明.基于Flash3D的中学化学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4,(1):79-84.
[5]何惠宇,单健良,董红宾.慕课教学模式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12):1611.
[6]蔡宏伟,曹小敏.MOOC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分析—以“数据分析与统计推断”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1):68-71.
[7]ParkSE,HowellTH.Implementationofaflippedclassroomeducationalmodelinapredoctoraldentalcourse[J].JDentEduc,2015,79(5):563-570.
[8]尹战海,程青青,李志强.基于翻转课堂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53-156.
[9]路振富.对制定《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基本标准》的思考[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8):449-450.
在实施课程融合前,我们首先对国内外46所著名的医学院校开设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现状进行了网络调研。从调研结果看,除德国和俄罗斯外,其他国外学校,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均没有设立病理生理学课程。俄罗斯和德国的本科生教育中设立病理生理学课程。德国的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组成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调研5所学校中4所),俄罗斯多为独立的病理生理学系(2所)或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2所)(共调查5所)。而生理学课程在所调查的医学院校中(德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均有设立,且其设立时间与建校时间相同。在对国内32所院校的专家和学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目前其所在学校的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现状是:①初步融合、科研合并、教学独立的占8所;教学合并、科研独立的占2所;②完全融合,即教学科研均合并的还没有,只将生理和病理生理融合为一个系,但教学和科研均独立的占6所;③其他的占16所。对现阶段医学院校学科融合面临困难的多项调查中,50%的专家认为运行机制不健全;45%认为教材、课程改革跟不上;32%认为师资力量和经验不足;10%认为学校网络化教学环境建设不够。在对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融合推进过程中,各个因素的重要性的排序分别是:构建及完善学科融合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材融合、师资力量的培养),构建及完善学科融合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完善学科融合的管理体系,学科研究方向的融合,制定激励学科融合的政策。对学科融合之后课程应该如何设置的问题,65%的专家认为应编写新教材,按系统设置课程内容,统一授课;10%认为应教材与课程设置分开,教师交叉授课;6%认为应教材分开,课程设置安排在同一学期;19%则提出了其他意见。
2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融合的研讨论证
2013年5月,我们举办了由首都医科大学主要校领导及国内相关专家参加的研讨会,就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实质融合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参加会议的除了本校人员外,还有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山西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上海交大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系、医科院基础所病理生理室等12位专家教授。专家对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融合后,如何设置课程的内容提出建议与意见,大多数专家认为生理学内容应占60%,病理生理学内容占40%;对课程融合后新课程的名称,大多数专家建议暂时使用医学生理学,以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
3医学生理学课程的设计及教材编写
确定了新课程的名称后,我们即对新课程的内容和课时进行了设计和规划。如何将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按照学校既定的课程改革理念和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一维设计,突出强调两门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重点体现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融合课程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经学系教师的共同研究,新课程分为三大部分12个单元。第一部分3个单元,包括绪论、细胞生理和血液,主要阐述人体功能活动的特点和调节方式。在绪论中,除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机体功能调节外,增加了疾病发生的病因学和发病学的内容。细胞生理单元中,主要讲述生物电现象和骨骼肌的收缩功能。血液部分,除了血浆和血细胞生理外,把血液凝固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融为一个章节。学生通过上述三个单元的学习,为以后整体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第二部分6个单元,这一部分主要以组成人体的系统为主线,分别阐述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循环系统中除了经典的生理学内容外,添加了病理生理学的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功能不全等内容。呼吸系统生理中,增加了缺氧和肺功能不全等病生内容。消化系统中除了讲述消化系统的正常消化与吸收功能外,增加了胃肠功能紊乱、肝胆生化及肝功能不全和肝肾综合征。神经系统基本上仍是传统的生理学内容。内分泌系统中增加了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等内容。病理生理学中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则放在了泌尿系统一章中,与生理学的尿生成过程紧密联系;第三部分包括水电平衡与酸碱平衡、感觉器官系统和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3个单元。通过这种安排,将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既避免了内容的过多重复,也节省了相应的教学课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由于生理学知识与病理生理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内容较多,我们将原来的章改为单元,单元下再分为章和节,方便了目录的排列。
在内容安排上,我们将水电平衡与酸碱平衡放在泌尿系统之后,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肾脏在调节水电平衡与酸碱平衡中的重要作用。5医学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施2014年第一学期,我们首先在2012级七年制儿科专业中开设了医学生理学课程。以前我校七年儿科专业的生理学课时为72学时,病理生理学课时为45学时,两门课共计117学时。课程融合后,由于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我们将新课程的课时定为108学时。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每周两次课,每次3学时,正好一个学期内上完该门课。其中绪论3学时,细胞生理和血液各6学时,循环系统24学时(其中8学时以PBL方式进行),呼吸系统12学时,神经系统15学时,消化系统8学时,内分泌系统8学时,泌尿系统时,感觉器官4学时,能量代谢及体温调节4学时,水电平衡及酸碱平衡时。
人体解剖生理学各章节之间并不是彼此分离,毫无关系的,而是密切相连、前后照应的,具体表现先讲人体骨骼肌肉,后讲内脏学,脉管、感管及神经,穿插生理学知识,即先讲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后讲其功能,尤其是器官的微细结构与功能关系特别密切。再加上有些生理知识点是药理学的基础,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例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之间关系密切,学生只有在完全明白细胞膜功能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与此同时,只有理解了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才能进一步掌握心律失常形成的原因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等问题。
就目前而言,多数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都会先上人体解剖生理学,(有的专业解剖学与生理学是分开的),后上药理学,所以,当药理学内容涉及某些药物时,比如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很多学生都已经忘记了心脏的传导系统的解剖结构、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因此,学生理解起来都比较吃力,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时需要回过头来复习解剖生理学。具体来说,由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是生理篇之中比较难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所以学生难以理解也属于正常,因此,两个科目的教师应该在开始授课之前进行沟通交流,在备课或安排教学大纲时要彼此交换意见,互相听课,以便增强学生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之间密切联系的认识。除此之外,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药理学需要衔接的地方有很多,具体见表1。
2改变解剖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密切联系临床与药理学
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特别是解剖篇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反映出“内容多,难记忆,枯燥乏味”,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讲解的时候,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满堂灌,应经常将临床实践和药理学知识与解剖学相结合。比如讲解胃的结构和生理时,适时结合胃动力药吗丁啉,如何促进胃的排空,治疗胃胀。也可以结合奥美拉唑的药理作用———抑制胃酸分泌,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来提高学生对胃的解剖生理的认识。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的将人体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联系起来。再比如,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治疗慢性肝炎的宣传广告,但是能够真正治愈的人却很少,而且转归效果不佳,原因是什么?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下,可以充分意识到只有先深入了解肝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才能明白肝炎为什么可以向肝硬化或肝癌转变,也才能了解为什么肝炎病人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水、内分泌紊乱等临床症状,更能知晓为什么此种肝炎向肝癌转化之后,增加了其治疗难度的原因。
3体会
生理学与临床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学中的诊断和治疗无不以生理学原理为基础,同时临床医学的发展又推动生理学的研究。虽然生理学不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可以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某一器官、系统异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从生理学角度加以解释,并联系相关药理进行分析和思考,加深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了解生理学在药学中的价值,为日后学习临床药理等课程做好铺垫。比如讨论呼吸道平滑肌的调节作用时,我们联系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引导学生设计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案;讨论皮肤散热方式时,联系临床上护理人员对高热病人用冰袋、冰帽或酒精擦浴等进行物理降温处理,与药物解热作用机理;在讲授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时,我们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生理功能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很快与临床药理知识结合,收到抛砖引玉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临床知识、药理学知识中引入生理学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与药学课程相联系,彰显生理学的基础地位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性学科,它与药学专业其他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关系密切,是药学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讲授一些相关的药学知识,为他们后续药学课程的学习埋下伏笔。例如讲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时,除重点介绍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之外,还可以联系药理学中的“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物膜进行多次转运,且不同类型的药物在转运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不难看出,作为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的特殊物质———药物在体内作用的多个过程本质上都属于物质的跨膜转运。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是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我们针对药学专业学生适当引入心律失常的形成原理,并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讨论,使学生既掌握了正常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又掌握了药理作用。由此,我们体会到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将生理学与药学专业相关课程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理学所起的基石作用[4],才能满足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突出药学专业特点。
3与科学研究进展相联系,丰富生理学的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理学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生理学中很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大都有一段饶有趣味或发人深省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这就给教师提供了向学生阐述科研思维的平台。药学专业进行授课,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键实验及获奖过程来开展教学。如在讲授胃液成分时,可以介绍澳大利亚临床医生Marshall、病理学家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病的故事。当时为了一步证实幽门螺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还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经过大量科学实验和临床观察,Marshall和Warren提出幽门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两人也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讲到消化生理,可以以“巴氏小胃”和“海氏小胃”的故事来引出胃液的分泌调节,当时作为学生的巴普洛夫师从德国生理学家海登海因,在老师所研制的海氏小胃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制成了更符合生理要求的小胃,即巴氏小胃。
1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1.1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程需要精心设计,可按项目、案例等形式进行组装,搬到网上,学生可以全学,也可以学一部分,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进行“做中学,学中做”,摸索、模仿、创新并集成新的珍珠项链,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1.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信息技术使职业教育发生了明显的变革。产业要升级、企业要创新,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了便利。移动4G上网、智能手机运用、使得Internent更容易与传统“+”在一起形成创新,改变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网络课程使学生能在线、移动进行学习,使生生沟通、师生沟通不受时空限制。国外的星星之火如可汗学院、mooc、spoc等范例点燃了教育改革之火,给职业教育以启迪。星星之火像时尚风潮一样,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2网络课程建设的实施
建设的网络课程体系应能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产教融合,将最新的生产技术、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对接。立地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习兴趣,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2.1搭建技术平台。《生理学》网络课程以超星公司提供的泛雅平台作为网络平台。该平台能提供统一的用户接口,普通教师可以方便登录,将PPT、视频、教案、习题库等资源上传至平台,也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图书资源形成新的教学课件或资源。购置泛雅平台要考虑平台的通用性,一般以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所需平台要求为蓝本,依次考虑省级、校级通用性。2.2搭建师资平台。2.2.1建立协作教学团队。建立的教学团队在课程规划分析、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搜集和编辑无知识产权纠纷素材、组装上传课程资源都有专人负责,全体成员以学生为本,切实履行服务职责,共同协作创新地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并集成既能体现课程特色又能启迪学生的珍珠项链。搭建师资平台,学校要提供政策,如借鉴浙江大学“薪酬优先、经费优先、职称导向”的政策[1]。2.2.2注重因材施教。在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时,教师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做服务学生的勤勉引导者,要从教学相长的角度考虑课程建设,即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努力培养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从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并要具有多元质量观,关注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如上海市数学教学研究会潘小明老师的公开课就是善于抓住学生,让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典型[2,3]。并在教学设计的大框架下由学生积极参与并集珍珠项链,从中收获知识,迸发创新。2.3注重资源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建设资源时要进行整体设计,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单元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教学,明确学习任务,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2.3.1上网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教学课件、习题、教学微课、实验资源、辅助资源等,见图1。此外,要建立课程网站的导航,链接习题指导、在线测试、互动论坛、扩展阅读资源等。图1《生理学》网络课程资源2.3.2考核评价每一章节学习后要自查自纠,评价是否偏离了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高涨;并对每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总结,不断更新。督促学生按时、按进度做好随堂练习、单元测试,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平时成绩的区分度,改变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模式。
3《生理学》网络课程的使用效果
3.1驱动学生预习兴趣。学生可以事先预先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带着疑惑进课堂,在课堂上进行疑难问题的讨论。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教师具体解答,有的学生可能早已琢磨出答案,可请他们上台讲解,为其他学生答疑,不断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一些难度不大的实验通过视频、教师示范操作步骤和实验要点后由学生自行进行练习,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可以引进模拟实验软件进行虚拟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师生可以在论坛上自由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地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开展自由讨论。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通过“师生交流”向教师咨询或与“互动论坛”上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在交流中引入《生理学》最新科研动态,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实践活动。3.4拓展学生学习内容开发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生理学》扩展阅读资源,方便有需求学生的阅读。链接专业机构的网站、精品课程网站、方便学生找到更多有用的资源,如有趣的生理故事、生动的视频动画等。
总之,《生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使用网络课程时务必做好导学服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综合素养,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国栋.如何打造真正的大学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6(02):10-13.
[2]潘小明.数学核心问题的设计与教学[J].当代教育家,2015(09):48-49.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生态文明;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54-02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其内容与农业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3]。针对最近几年植物生理学各个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现代农业对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数之内,将本课程的国际最权威和最新颖的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当前人类所普遍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的教学环节中,怎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才能有利于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将是植物生理学课程教与学的核心科学问题。
植物生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选课人数多,教学方式的改革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容易对下游课程产生辐射作用。由于总学时数的逐渐压缩和实验课时的相对增加,我校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植物生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重基本原理,少学科最新进展讲解;②重传统技术,少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③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启发式教学欠缺;④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占70%),结合平时作业和课堂考评(平时成绩,占30%),这些都是机械性和死记硬背式的工作,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然也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我们正在进行的农科类专业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以期为国内同行《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借鉴。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我校农科类各专业(农学、林学、园艺、植保及资环等专业)《植物生理学》课程48学时,使用的教材是高教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本教研组张继澍教授主编的《植物生理学》[4]。为此,结合当今人类社会所普遍面临的热点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1]。具体体现在:在植物细胞一章着重加强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的讲解,为学生理解生物质能奠定理论基础;在光合作用一章引入生物质能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引导学生明确植物在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作用;在水分生理一章增加植物抗旱及水分高效利用相关基因资源的挖掘和转基因提高作物抗旱性的最新进展;在矿质营养一章增加营养高效利用相关研究进展,使学生体会到现代生物技术在节约资源、改良植物性状方面的优越性;在激素一章加大五大类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作用机制的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激素在调节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并增加油菜素甾醇一节,因为国际植物生长物质学会已将其命名为第六大类植物激素。相应的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节改为学生自学内容;着重加强细胞信号转导一章的讲述。近年来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应答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早先在动物体系中发现的第二信使分子Ca2+、H2O2和NO已充分证明也是植物中的第二信使,并且与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应答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逆境生理一章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和CO2浓度升高、紫外辐射方面的最新进展,让学生掌握植物在土壤修复、增加土壤碳汇和减缓温室效应方面的巨大作用,树立保护环境,爱惜植物的生态意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我校《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最近几年唯一的变化是用多媒体代替了以前的板书,改变的仅仅是视听效果,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科研素质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都还很欠缺,尤其是不适应讲授内容增加而学时数压缩的现实情况。为此,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如下改革。
1.在课堂上引进Seminar教学。Seminar是国外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法,近年来国内在研究生教学中已经普遍采用,但本科教学中还相对较少。Seminar的最大优点是变教师主动为学生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讲述的过程中,随着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又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演讲口才。Seminar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通常5人,以学生自愿组织为主。Seminar的成功与否与老师对主题的选择有很大关系,一般选择植物生理学里那些经典理论的发现过程或现代农业及植物生命科学热点问题。前者如植物有机体是如何来的?通过思辨,他们就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植物生物学家不但对人类认识植物自身生命活动规律而且对于认识自然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后者如生物质能、转基因等,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了植物生理学知识对解决现代人类所普遍面临的能源、资源、粮食以及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既激发了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又培育了使命感。
2.加强自学和阅读文献。国外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读的多,而国内正好颠倒过来,这样就造成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欠缺。由于学时数有限,每个章节又要增加最新研究进展方面的内容,因此那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常识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学,通过布置自学提纲,留思考题,检查读书笔记和上课提问的形式进行督促,使自学形成一种自觉的机制,力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教材由于受篇幅和通用性等的制约,对许多科学问题只能作梗概性和简洁性的讲解,而要彻底全面地掌握某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就要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于英文基础差的同学,要求他们阅读中文资料,而对于英文基础好的同学,鼓励他们直接阅读英文文章。
3.将“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植物生理学教学并轨。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对一些经典实验进行讲解,通过启发式教学由经典实验引申到科学理论的发现,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领悟伟大科学家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要注重实验课教学。但由于受仪器设备、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满足学生对现代尖端植物生理学研究技术的需要。为此我们尝试引入了“大学生科研训练”,因为“科研训练”已成为许多大学的必修学分。“科研训练”能够利用学校科研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将理论学习、实验操作、科研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几方面结合起来。具体执行时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生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做免费劳动力,而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
4.布置课程论文。课程论文是国外最普遍的考核方式,它将文献阅读、归纳总结、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死记硬背式的笔试相比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避免学生从网上剽窃,或玩排列组合式的文字游戏,就要求老师起初做严格的要求,警示学生一经发现坚决取消该课程的学分,或者同时让学生上交课程论文的电子版,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只有尽可能地减少学生剽窃现象的发生,课程论文的优越性就显而易见了。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笔试仍然是国内大学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但传统的笔试法往往反映的是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植物生理学知识的能力。针对以前学生上课被动听讲,下课抄袭作业,考前死记硬背的问题,特进行考核方式的调整。考核包括以下部分:①Seminar:占10%,根据学生的讲述情况、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情况、组内的协作情况以及内容的科学性几方面打分。②阅读文献:占10%,根据思考题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所做的读书笔记结合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打分。③科研训练:占20%,根据学生提交的科研训练报告的内容,包括工作量、创新性和结果的科学性,结合指导教师的打分给出成绩。④课程论文:占20%,一般组织两次,期中一次,期末一次,各占10分。根据对文献的领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课程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打分。⑤笔试:占40%。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必引起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而相应地杜绝了对期末考试的赌注和投机行为。
在当下,地球供养急剧膨胀,人口的能力却在不断缩减。同时,燃料的使用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加剧了全球变暖。作为地球上最原初也是最有效的太阳能捕获者,植物是增加世界食物供应和发展替代能源的关键[6]。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对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和实践的重任,力争用现代最新的植物生理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将来成为践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Lincoln Taiz,Eduardo Zeiger.Plant Physiology(5rd)[M].Sinauer Associates:Inc Publishers,2010.
[2]宋纯鹏,王学路,等,译.植物生理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武维华.植物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张继澍.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