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42: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疗卫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12年7月1日,由北京友谊医院率先开展了以“医药分开”为代表的公立医院改革,是日零时,全院1670种药品全部按照进价销售(包括1007种西药,292种中成药、371种中药饮片),取消了原有的挂号费、诊疗费,建立了医事服务费,新设立的门诊医事服务费分为4个档次,分别是普通门诊42元/人次、副主任医师60元/人次、主任医师80元/人次、知名专家100元/人次,急诊60元/人次,住院80元/人次/天。医保基金对门诊患者每人次报销医事服务费40元,急诊患者每人次报销医事服务费60元,且不受医保起付线限制;住院患者医事服务费按比例报销。将药品的批零差价取消,实行进价销售,同时将医院挂号费和诊疗费取消,出台医事服务费。医事服务费做为整个医院医疗服务的代名词,突出了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智力劳动,知识劳动的结果。发改委出台文件,对于改革医院废除批零差价,增设医事服务费予以认可。财政部门对于医改要求的六项投入,包括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采购、重点学科支持、离退休人员工资、政策性亏损补偿以及公共卫生服务购买给予足额到位。物价部门、财政部门、人力社保等多部门的协同,使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形成合力。继友谊医院之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分别加入以“医药分开”为代表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行列,市医管局对改革试点医院每月的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对患者而言,改革前后在同一家医院看同一种疾病,次均总费用降低,其中药品费用降幅突出,患者支出减少,负担有所减轻。对于医院,医生的医疗行为在改革措施的引导下得到进一步规范,以往大处方、药品滥用、过度检查有所减少。考量医生工作最根本的指标是诊疗的质量和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奖惩制度就从以经济核算为依据向以患者诊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为依据转变。这五家改革试点医院,对出现的不合格处方定期点评、处罚、通报,对于医疗服务质量不符合标准的,通过内部讨论配合处罚措施进行规范。我们在进行“医药分开”改革之初的顾虑是,取消药品批零差价后医院是否还能正常运行,通过改革施行一年多的观察,5家试点医院没有因为取消药品加成出现医院财务运行困难的情况,总体来看,改革后患者次均费用在下降,医生的诊疗行为进一步得到规范。医改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疗机构良性发展,同时政府财政可承受。5家试点医院的年门诊量均在150万以上,门诊量最高的朝阳医院达到198万,这几家医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核心区,建设问题基本完成,大型设备购买结束,财政投入主要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性补贴。据统计,5家试点医院医保病人占50%,在朝阳医院和友谊医院达到70%,同时医保提高了报销比例,经过这两年来看,财政承受能力基本情况令人乐观,说明取消药品批零差价先期设计比较周全,结果也符合初衷。这就为下一步在更多医院推广医药分开改革打下基础。
二、以“医联体”为抓手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
(一)确保“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按目标推进
区县卫生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包括区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对区县级医院,通过与北京城区三甲医院以“结对子”的形式形成若干家市级医院帮扶一家区县医院的格局,以此提高区县医疗水平,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持续推进了四五年的时间。
(二)在“医联体”框架下完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
以最具代表性的平谷区为例,平谷区地处北京远郊,区域内大部分处于山区,与市级医院“结对子”前平谷区医院服务能力较弱,大部分在区医院诊治病情较重的病人都要转院,后来通过与安贞、同仁、妇产等市级医院的优势学科对口支持,经过几年时间的支持,现在平谷区医院已经可以开展心脏支架和脑瘤手术,医院已发展成为平谷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大多数病症都能留在区域内治疗,这就使平谷区到北京市区就诊的患者大幅减少。2013年,平谷区医院的病人转出率为11%,医院的水平提高也有力地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提升。平谷区医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整个的区域内医疗机构联接成网络,网络以视频作为联接途径,平谷区医院与上述4家医院通过视频完成联合门诊。北京市朝阳区地处城区,区别于平谷区的是朝阳区内有多家三级医院。朝阳区结合自身特点摸索出一条以三级医院为网络核心的模式。朝阳医院做为朝阳区中部的网络医院核心,朝阳医院“牵手”辖区内共10家医院,包括1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医疗网络,使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实现紧密连接,三级医院医生定期定时到社区医院出门诊,到二级医院兼职做主任、副主任,定期定点查房,定点看病人。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直接可以挂到大医院的专家号,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就可以转到大医院,病人到社区后首先经过社区医生的初筛,这就避免了病人的盲目流动,这个设计就是要让大医院和基层医院“有形有神”地进行互动,基层的病人可以转到三级医院,三级医院一些需要长期住院的病人可以通过这个途径转到相适宜的二级医院进行康复和恢复治疗。
(三)将“医联体”工作与康复护理体系建设工作相结合
通过建设医疗联合体促进患者有序就医,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除了增加床位,更主要的是通过不同的医疗机构间功能的紧密衔接,形成医疗联合体,畅通转诊通道,引导患者有序就医。使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的床位和医疗技术在不同的疾病方面的诊断质量上都能够达到最优的配置。缓解三级医院压床问题,朝阳医院和平谷区医院是医联体的代表。今年的计划是在北京的城六区,每个区建设两个医疗联合体,十个郊区县,每个郊区县建设一个医联体。将来的康复医院和护理医院也要纳入到医联体中。
三、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规划的措施
目前北京市医疗服务体系还有进一步细化优化的空间,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在行政审批方面差异性比较大。北京市现有134家二级医院,80家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中大多数为公立医院,三级医院全部为公立医院。
(一)康复、护理院应大力鼓励
目前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以及临终关怀的护理院没有有机的规划衔接,综合医院在整个医疗机构体系中所占比例过大。北京康复中心现有床位600张,处康复医院床位800张,小汤山医院床位450张。据统计,占北京市居民死亡率前3位的疾病分别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肿瘤。以往的规划偏重于治疗,对于康复和护理资源投入不足,全市护理院床位仅400多张,从现行治疗疾病的资源来看,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空床率较高,使用率较低。全市范围内一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仅67%,郊区的二级医院床位使用率为85%,城区二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为82%,三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为92%。在医疗机构总数中,一级以下医疗机构所占比例最多,三级综合医院比例最低,呈现金字塔状,但目前收治病人情况呈现倒金字塔状,这就给病人在就医上带来不便。在下一步的规划中既要考虑到医院的合理分布、合理使用,还要考虑到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设置和规划。未来计划每一个区都要安排一家医院做为康复医院,还要采取具体措施促进护理院发展。
(二)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分布要考虑就医的可及性
公立医院规模要控制。北京市政府在全市医疗工作会上明确提出,五环路以内对公立医院规模严格控制,核定床位增加不再批复,公立医院如果无规划地发展对基层医疗机构起到了排挤的作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如果基层被淘空,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全部由大医院来解决,那么医疗服务就要崩溃。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都不能指望通过大医院就能解决人民群众所有的医疗服务需求,多数的医疗服务需求需要在基层解决,下一步将着力将康复医院和护理医院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今年要出台关于康复院和护理医院的建设要求,从更合理的布局和更方便解决病人就医需求进行规划。
(三)社会资本进入的空间得到支持
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资本越来越多地进入医疗市场。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北京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达3735家,占全市总量的37.47%,北京市医疗机构的总床位数约为11万张,社会办医疗机构实有床位占比达17.15%,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门诊量约为2.2亿人次,诊疗人次数占比达11.42%。均较上一年有所增长。我们迫切希望社会资本能够投入到妇产科、儿科或者康复院建设上来,在规划中我们为康复院、护理院留出的空间是每千人0.5张床,现在北京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约2164万,总计约需10000张床位,北京现有护理院床位400多张,康复院床位1800多张。单独放开二胎政策后,每年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三万至四万新生儿,下一步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的床位建设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市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开设儿科,儿科一定要开设病房。对于妇产医院,一是鼓励新建医院,二是在现有的结构中,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中扩大妇产科床位。“十”中有关精简下放审批内容的精神,我们将贯彻到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准入审批上。关于行政审批,下一步将做到审批的标准统一、程序统一、时限统一,将医疗机构审批权力下放到区县。以往规定中社会资本只能建设专科医院,中外合资的中方必须控股等规定为社会资本进入到医疗行业设立了重重障碍,将来这一局面将逐渐得到改善,政府将在政策环境上为社会资本创造条件。
四、紧随国家战略发展步伐
带动京畿医疗事业协同发展今年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这就要求以往我们按照北京1.6万平方公里的医疗发展规划要有序扩大,对现有医疗布局和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医疗改革在深化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内涵。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的门诊量约2.2亿人次,其中约有8000万人次为外地患者进京求医,这一现象在知名医院的知名科室尤为突出,这些医院的重点科室的门诊患者中有70%~80%来自外埠,外埠住院病人达到90%,患者主要来自华北地区,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居多。通盘考虑京津冀21万平方公里,1.7亿人口,协同发展就是要帮助河北省提高医疗水平,如何根据当地人民群众需求发展重点学科建设是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五、深化扩大医改成果
1.1对象
贵阳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50家,其中医疗机构26家(三级9家,二级10家,一级7家),公共卫生机构8家(省级1家,市级1家,区县级6家);卫生管理机构6家(省级1家,市级1家,区县级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家。
1.2调查方法
采用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网络辐射式”的研究方法。以贵阳全市为中心,按网络辐射式(东、南、西、北)的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样本地区,再从样本地区中随机抽取不同的调查机构进行调查。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正式调查前认真进行预调查,并咨询相关部门领导及有关专家后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机构基本情况(机构级别、信息部门设置),信息网络人员基本情况(人员比例、学历层次、编制情况、专业分布、职能分工、岗位性质、年龄分布),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设备、资金、安全措施,规章制度)及应用情况等。
1.3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录入结果经一致性检验和逻辑性核查,对有疑问的数据提取原问卷进行核实。采用相对数(构成比)对定性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建设基本情况
50家医疗卫生机构中,7200%的机构设置了专业的信息网络部门,5400%信息网络部门由专职领导分管;2800%机构未设置信息网络部门,主要原因是人员不足,占5714%,其次是资金不足和领导不重视等问题,各占2143%。未设置信息网络部门的机构中4286%的机构不打算组建信息部门。
2.2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人员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机构中从事信息网络工作人员207人,20~35岁年轻人占6522%,本科毕业占6377%,专业为计算机、信息类占5169%,以有编制人员为主,占4541%,主要从事日常基本维护工作(占5314%),见表2。5500%的机构人员不能满足现在工作的需要,3500%的机构人员基本满足现在工作需要,1000%的医疗机构人员完全满足现在工作需要。
2.3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情况
调查的机构中有6600%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卫生信息化建设所涵盖业务窄,系统不统一、集成度低、共享性差;所有机构均有信息网络硬件设备,6600%的设备在全单位正常运行使用,600%的设备在全单位试运行,2800%的设备仅有部分功能得到利用或在部分科室使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5000%以自筹为主,政府投入占2800%,自筹加政府投入占2200%。大部分机构较重视信息网络安全问题,8600%的机构有数据安全及备份措施,6200%的机构设置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维护数据信息安全;有局域网建设的单位以三级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为主,建设较好。
3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贵阳市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医疗机构建设相对较好,处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第一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向第二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的过渡;公共卫生机构、卫生管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展相对缓慢,与国内其它研究报道类似[1]。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问题。卫生信息化人才应具有医学专业知识、信息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学理论知识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研究应用的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不能系统、规模地培养上述复合型人才。国内有研究报道,我国医学信息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不集中、与需求仍存在差距[3]。贵阳市医疗卫生信息化从业人员以年轻的拥有本科学历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人员为主,但5500%的机构仍反映现有人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需要,其原因可能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而现有人员中大部分专业人员仅能从事日常基本维护工作;非专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又相对较高,在工作中难以处理专业性问题;因此,对同时具有医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卫生信息管理类人才紧缺。
资金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管理缺陷等问题。卫生部提出,各单位应按总收入的1%~3%的比例投入到信息化建设[4]。以医院为代表的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相对较好,而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基层机构建设水平相对较差。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速度较快、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安排取决于医院本身,所以以三级医院自筹为主的医疗机构建设相对较好。政府资金投入支持的重心是公共卫生机构、卫生管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类机构,但是此3类机构信息化建设发展却较差,部分机构无专业管理部门和领导,且不打算组建信息网络部门,可能与资金投入不连续、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待遇过低、人才引进跟不上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机构领导缺乏长远规划,并且对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认识不深,缺乏大局观念等因素有关。
信息安全及资源共享问题。大部分机构都比较重视信息安全建设,可能与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从业人员信息网络安全意识较强有关。但系统不统一、集成度低、共享性较差;有局域网建设的机构以医疗机构为主,建设较好的大型三级医疗机构目前仍在使用之前自行购买或开发的系统,各机构间系统不兼容、信息无法共享。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间也存在不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存在问题,建议
根据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安排第二阶段工作要求,我参加了中国民主建国会黔东南州委会直属第一支部组织的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主的调研小组,开展了“如何有效地推进黔东南州新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调研活动。我们先后到鸭塘、龙场、万潮、旁海等乡(镇)卫生院与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座谈,听取他们对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区农村的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意见及建议。又与参合农户进行座谈,听取农户的意见及建议。
现对黔东南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高,基金难以征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合作医疗政策缺乏了解、认识。首先对参加合作医疗表现积极的一般都是经常有人生病的家庭和今年享受了医疗补偿的家庭及其邻居。他们认为“新农合”政策就是好,而目前家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却持反对态度,他们说今年一年都没有发生过打针吃药现象,明年就不想参合了;其次是壮年群体参合费收缴将会是一大难题,如有村民说他只交老人孩子的参合费,而不交自己的,究其原因是他本人身强力壮不生病,交了不起作用。再有就是低收入家庭医疗消费观念尚未建立,部分农户对政策不理解,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对这部分农民收缴参合费存在一定难度。
2、农民思想上依然存有侥幸的心理。部分农户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合作医疗的意义,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用村民自己的话说“我交了钱而没有得病就要亏了,没啥意思”。
3、参保期限制了新生婴儿的享受,在参合费收缴后出生的婴儿因没有交今年的参合费就意味着新生儿出生的第一年得不到大病医疗保障,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是比较高的。
4、参保农民期望值较高。对不予报销部分思想准备不足,造成部分人员不理解;对逐级转诊制,农民认为限制了自由选择医院的权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原则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保“大病(住院)”的同时,兼顾“小病(门诊)”。部分农民抱怨门诊报销封顶线太低而体会不到报销的优越性;对费用总额减去自费部分后再按比例报销不理解,农户认为既然政府给报销部分医疗费,为什么还要减去自费部分。
5、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待进一步激活。论文参考,存在问题。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医疗环境相对较差,技术水平受到一定制约,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医院的“转诊证明”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医务人员不能对患者提出的转诊要求给予满意答复,部分患者家属不理解,从而对合作医疗政策产生了不满情绪。
6、医院认为:次均费用太低,造成患者不能治愈就得出院,然后再住院治疗,造成重复检查,反而增加了患者负担,由于没有治愈出院,药效不能持续,治疗效果不佳,造成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技术产生怀疑。
二、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报销实例,用事实说话,使其帮助我们宣传“新农合”政策,让农民切实感觉到合作医疗的好处。清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针对大病而设,根本原则就是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要抓住宣传对象做到有的放矢。农民是新农合医疗的主体,对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这一制度的推行效果。如仅把统一制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提纲》等资料发放到农民的手中,但由于农民生活环境和条件有限,能认真阅读和理解的农民没有多少。我们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利用赶场天在大街上进行宣传、在村宣传栏上举办特刊、组织医务人员进村给农民检查身体、举办“新农合”知识竞赛等,让农民真正吃透上级政策,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让农民就近就医。一是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建设,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合理优化农村卫生资源。二是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对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投入不足,药品周转资金短缺状况,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积极立项,争取资金,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改善医疗条件。三是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采取上级医疗单位派员帮教,到上级医院跟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疑难重病不出县”,尽量减少农民医疗费用负担,用优质低廉的医疗服务使农民受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4、合理调整补偿标准,更大线度让利于民。一是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补偿标准,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二是适当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分级报销比例,实行二次补偿。积极探索大额为主,兼顾小额费用补偿方式,尽可能大病大补,小病小补,提高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三是逐步降低药品价格。进一步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在定点医院设立明白药房、放心药房、平价药房,尽量使医院药价与市场同价。
5、取消次均费用限制,应控制费用总额,由医院根据患者病情掌握费用支出,大病费用高些,小病费用低些。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全年费用不超出控制总额即可。论文参考,存在问题。论文参考,存在问题。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疾病象毒蔓一样危害我们的身体,我们应该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论文参考,存在问题。有句俗话说的好:治标更要治本,我认为,只有做好防病工作,农民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真正的减轻农民的疾苦;只有做好防病工作,才能解脱新农合入不敷出的困境,只有防病才能消灭疾病,这应该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郁葱。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试点问题与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20卷第07期
2、吕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年将基本覆盖全国《中国医院院长》2007年18期
3、汤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9X期
4、陈竺部长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情况《健康大视野:医术人生》2007年10期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26-01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呈现出新的矛盾:一方面,生物医学领域科研成果不断,医学科技向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迫切,急需改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而以往大而全、小而全的医疗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为此,党和政府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标,医疗卫生改革已成为今年两会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承担着推动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责任的医学期刊,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根据刊物特点探索新的思路,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医疗卫生市场,是医学编辑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地方性医学期刊特点,总结多年来的编辑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思考意见,与同行商榷。
医学科技期刊对于医学科技的发展有着无量的价值,这个价值是无形的。作为科技期刊,它记载、传播、积累了人们精神创造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知识、经验、信息[1],促进医学科技的向前发展。对于我国的医学期刊来说,地方性医学期刊一直占有半壁江山,其自身特点让它们在浩如烟海的期刊世界中生存,有些期刊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它们对当地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人民健康功不可没。
1地方性医学期刊的特点
对于地方性医学期刊来说,首先是其稿源具有较强的地方特点。笔者曾对与本编辑部交换的地方性医学期刊做过统计,约有70%左右的稿件来自于当地和周边地区(内刊尤其如此)。其读者也大都是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医务人员。
其次,从内容来看,地方性医学期刊所载论文大多是临床应用类文章。临床医学或临床实践类文章占主导地位,实用性较强,具有临床指导性,而基础类、研究类文章较少。
第三,地方性医学期刊的质量受当地医疗水平的制约。期刊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论文所表达的信息内涵,其内容所含的科学性、前沿性的表达,反映当地的医疗水平和卫生管理水平。
第四,地方性医学期刊的作者队伍大多是中级以下职称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学历大多是大学本科和大专,高职称和高学历者较少。
2新形势下地方医学期刊编辑思路探讨
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现状和国家对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及地方性医学期刊的特点,决定了地方性医学期刊理应承担起帮助推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的重任。为此,编辑部要顺应新的形势,作出相应调整。重新做好市场定位,找对服务群体,满足基层广大医务人员的需求。
首先,作为地方性医学期刊,需结合其特点做市场定位,明确办刊宗旨和服务的群体,在此基础上进行编辑策划。在编辑策划的过程中,除了本着临床需要的原则,为临床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新技术、新知识外,还应考虑基层特别是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为他们提供一个业务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学习,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提高专业水平。
编辑思路确定之后,要与编委统一认识,达成共识,从编委审稿开始转变思路。在实施编辑计划中,从选题、稿件评价、栏目设置等诸方面适当向基层倾斜。选题时,可有意识的考虑编排一部分来自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的稿件作为专题;由于基层的医务人员大多是初、中级职称,面临的多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所以对于来自基层稿件的评价,不宜用以往的学术性、前沿性作为衡量标准,只要有独到的观点、经验、心得、体会可供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实际应用或研讨即可收录编排;设置栏目可根据以交流、研讨、学习、提高为目的的原则,既要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开辟出一块园地,又要帮助他们提高专业学术水平,设置一些高水准的栏目,诸如“专家笔谈”、“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等栏目,增强其可读性。
建立对公立医疗机构
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补偿机制
“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其公共卫生性质,指出对从事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的医疗机构在政策上要有所倾斜,提出了强化政府责任的要求。”孙建方教授介绍说,公立医疗机构在历史上曾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今天这些医疗机构仍然承担着一些公共卫生工作,包括传染病的发现、治疗,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医疗机构包括专职的专科医院,例如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综合性医院及其他专科医院。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公立医疗机构,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经费补偿,迫使他们长期以院里的其他收入补贴这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加重了医院的负担,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的现状,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孙建方教授认为,对于从事公共卫生体系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这既是公共卫生事业的要求,也是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他建议对这些医疗机构采取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医疗机构的特殊的财政补偿机制,可以考虑实行全额拨款、差额管理、绩效考核的新型政府财政补助政策,以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临床医师晋升制度中
以临床能力考核为主
据孙建方教授调查,我国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表现在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临床能力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而且,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医学教育制度不完善、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分配政策不能体现医师的价值,以及临床医师晋升制度的不合理等因素,均影响了医师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其中临床医师晋升制度规定: 临床医师的晋升除要满足规定任职年限外, 作为晋升的硬条件, 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论文, 甚至还要有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 而恰恰忽视了对临床能力的要求。这种临床医师的晋升制度一方面分散了临床医师的精力和时间, 影响了他们钻研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另一方面还引发了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和科技成果的现象, 包括开展大量的重复性研究、论文拆分发表、甚至抄袭论文、科研作假现象、托关系获得科技成果等做法,增长了科研浮躁现象,同时也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其结果是:一些晋升的医生,甚至某些获得高级职称的医生,其临床能力却达不到相应的水平,不能很好地履行医生的职责。这种以论文及成果数量来衡量临床医师的评审方法不合适,也不科学,误导了临床医师的发展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孙建方教授建议:要对不同的卫生人才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临床医师晋升制度中应强化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和要求,将其作为晋升的主要指标,促使临床医师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钻研临床业务,提高临床水平,造福于患者。
基本药物目录仍需补充和调整
自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57%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但据孙建方教授观察: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基本药物目录品种、规格与群众需求有较大距离,现有基本药物的品种和规格太少了;特别是许多常用品种不在目录内,患者感到很不方便、或很不理解。还有些目录确定的剂型不够全。基本药物目录中标采购价格与群众所希望的价格有较大差距。在实际运行中,老百姓并没有感觉到降价,反而觉得有些常用药品涨价了。“门慢”、“门特”及特色专科病人社区治疗用药得不到保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按国家、省(市)有关 “基层医疗机构只允许销售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一律不得销售”的要求,“门慢”、“门特”及特色专科病人使用的部分药品不在基本药物目录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药提供,他们被迫又返回三级医院排队开药,既不方便,又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加重了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为此,孙建方教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补充和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在充分听取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基本药物目录进行补充调整,吸收部分常用药品及剂型进基本药物目录,并形成制度化,每年一次。同时,将“门慢”、“门特”及部分特色专科病人治疗必需的非基本药物调整为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以满足病人治疗需求为目的。
加强医疗机构补偿和企业监管
孙建方教授经过调研还发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政策不到位,运转困难。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如果仅以使用药品的加成损失来补偿的话,一方面过期、失效药品和药品损耗没有考虑到,另一方面随着门诊量和药品库存增加,进药总金额和工作总量也随之增加,在空间、资金及人事方面也明显增加了成本。此外,医院原有的药品采购销售模式也有额外的收益。如果不能按实际损失来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无法正常运转,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水平得不到保障,甚至降低,工作积极性将受到影响。
1 临床路径: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临床路径是一个事先写好的标准化工作流程,是由各学科的专业人员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将某疾病或手术的关键性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标准化,按照预计治疗和住院天数设计成表格,将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的顺序以及时间的安排尽可能地达到最优化,使大多数摧患此病或实施此手术的患者由入院到出院都能依此流程接受照顾。临床路径具有综合性、时效性、多专业合作性以及结果可测量等特点。实施临床路径可促进盆底诊疗平台多专业协作配合,确保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服务,保证资源合理及有效使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2 区域化医疗:实现高度共享与流通区域化
医疗是医疗卫生日益发展的必然,也是医疗卫生服务宗旨的拓展。区域医疗信息化是区域医疗最直接、有效的体现即通过居民信息在整个区域实现高度共享与流通,方便患者就诊、降低医疗费用。盆底疾病区域医疗主要服务3类种人群[16} .为百姓提供方便,无论是实现远程挂号预约、医疗咨询,还是开展远程会诊都需要远程医学信息系统作为搭建平台;2)为医护人员服务,例如医生接诊时,远程系统能够为其提供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检验结果和医疗记录,使医生的诊断更为准确、治疗更有效,保证“双向转诊”时治疗的连续性;3)为医疗管理人员服务,区域医疗数据中心的集成也必须以稳定高效的远程医学网络为依托,使卫生行政部门更好地协调医疗卫生资源,减少重复建设与浪费,充分发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决策效益。
论文关键词:现代医院;职业化 管理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逐渐被推向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各级各类医院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以业务为主的传统的经验管理将被以市场经营为主的职业化管理形式所取代。职业化的管理是不断实现医院管理现代化,向管理要效益、凭管理求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关于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的探讨离不开对传统专家型经验管理模式的反思和已变化了的外部新形势认识。
1当前我国医院管理现状
1.1管理观念落后,主要以经验管理为主 改革开放前,特别是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前,我国医院都实行政府拨款补助的差额预算方式,一切事情政府包揽,没有市场经营概念,医院的管理被人为地简单化为单纯的业务管理,医院管理者主要是业务专家和技术骨干。同时,当时医院管理相对简单,凭经验管理已游刃有余,经验管理成了最主要的管理方式。由于尚未彻底摆脱传统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之人们思维定势的作用,当今我国绝大多数医院仍沿袭经验管理模式。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医院管理者不足1/3的人接受过管理岗位培训,1/2以上的管理者所掌握的管理知识主要来源于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大部分人缺乏现代医院管理所需的市场经营知识,我国医院管理普遍落后,严重制约医院发展。
1.2管理者的人力资源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 目前我国医院存在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问题是,医院的发展还主要依赖医疗设施的购置和规模的扩大,对医院人力资源的认识仅局限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对管理者的人力资源价值缺少充分的认识,并依据传统意识,把管理人员作为一种成本纳入经济核算,而忽视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的增值性。研究表明,在一个经济组织里,在结构、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管理有时可以提高50%的效益,管理者的人力资源有巨大价值。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许多医院最欠缺的不是技术和设备,而是具有新观念的管理者。加强医院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借管理求生存和发展,充分发挥医院管理的人才优势是许多医院蕴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
1.3缺乏相应的管理职称体系,管理队伍很不稳定 在医疗卫生系统,我国早已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医疗技术职称体系,依据相关的职称评定制度和医疗技术专业论文、论著的多少,以及工作年限的长短,医疗技术人员可以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作为对其专业技术能力和劳动质量的肯定,从而获得更优越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待遇。但医院管理人员至今无独立的职称体系,从事医院管理的行政职称均采取挂靠临床技术职称的做法,因而无法用传统的职称晋级评定方法对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作质量做出客观的评定。兼职式的医院管理人员,人在管理岗位上,但主要精力仍放在原来的医疗业务上,难以一心一意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医院管理队伍很难稳定下来。
2医院管理职业化的现实基础
2.1医疗卫生改革推动医院逐渐走向营利市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医院投入比例逐年下降。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平均比重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7%,2003年抗击非典,在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也仅占8.4%。由于政府投入过低,医院运行主要靠向患者收费,医院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倾向,医院从单纯的福利性机构逐渐转变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医院投资主体也出现了多元化,涌现出一批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形成了以国有医院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有医院被进一步推向医疗卫生市场。国有医院在体现公益性的同时,不得不寻找各自的市场空问,追求各自所理应追求的经营利润。
国有医院步步走向市场,政府财政趁机逐渐减少资金投入,医院成为半经济实体,不得不采取企业化运作方式获取一定的经营收入,由此引发医院经营模式的调整。多年来,那种只注重业务管理的内务式的经验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医院不得不或多或少地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调整管理运作机制,建立起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模式。医院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整,对医院管理者个人素质提出了不同的和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医院管理者,不仅要有一定的医疗知识,还要有先进有效的管理知识和技巧,更要有一个聪明的市场经济头脑。传统的医院管理者往往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很难适应现代医院经营运作需要。一批拥有较多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进入医院职业管理队伍成为可能。
2.2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机构问竞争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模式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往医院盖大楼、买设备,唯恐自己不够大,小医院也拼命扩张硬件,力图跻身大医院的行列,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急剧膨胀和不合理配置。但一个医院的发展要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服务半径、辖区人口、社会经济水平、医院人才结构、医院设备水平、医院管理水平、竞争对手的情况、本地疾病谱等。医院的竞争力了拥有硬件优势外,更主要取决于其品牌形象、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特别在医疗资源相对饱和的地区,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最具开拓价值的空间,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离不开医院的高水平的有效管理。在总体规模适度的前提下,加强医疗技术和管理为主的医院建设,形成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是提升医院自身竞争力最具潜力、最具效益的选择。
以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竞争方式的转变,其实是由外延发展模式向内涵发展模式的转变。医院的外延是指规模环境和装备水平,以及服务范围;内涵是指医院的质量和效能。发展外延对增强医院竞争力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内涵建设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所在、品质所在、价值所在,没有内涵的外延是空洞的、无力的,只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获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在处理内涵和外延发展的关系上,应对内涵建设采取优先发展战略,这个基础夯实了,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自然会促进外延的发展。医院职业化管理就是通过加强医院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整合各种资源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娴熟的市场操作能力,赢得各种资源放大的市场回报价值。
2.3患者对医疗卫生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用较低廉的费用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广大群众不断提高的基本医疗卫生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群众生活质量和对现代医院期望的提高,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内容、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医疗服务已由过去的病人扩展到需要各种帮助或咨询的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群,已从纯生理性健康观过渡到大健康观,求诊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性问题也被纳入现代医疗卫生的思考范围。医院已不再把自己的服务对象称为病人或患者,而称之为求诊者。电子商务化医疗服务、预约上门服务也可能成为未来医疗卫生服务的新时尚。为了一切病人,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已成现代医院管理共识。
群众医疗卫生保健需要的持续增长和层次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院期望值的上升,必然推动医院服务、任务的逐步扩大和医院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翻新和调整。这使得医院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变得更为复杂,更加精细和专门化。传统的医院业务管理仅仅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在医疗卫生的市场主导上,要改传统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加强对求诊者的全面分析和了解。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消费需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单凭有限的经验,很难应付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传统医院管理必然向现代医院经营转换,医院的经营管理客观上存在着职业化倾向。
3医院管理职业化的现实途径
3.1提高对医院管理者人力资源价值认识,发挥管理人才优势 医院管理者是医院未来发展的宝贵的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生产力的一支主力军。虽然他们不像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通过有效管理可以给医院带来倍乘的潜在利益,医院管理者的人力资源价值不可小视。在医院不断被推向市场之后,职业化的医院管理队伍更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如果说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是医院腾飞的一翼,而另一翼就是职业管理者。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在未来的发展长空中,医院的两翼都不可缺少。提高对医院管理者人力资源价值认识,发挥医院管理优势,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强大动力。
3.2医院业务管理和非业务管理适当分离,形成各自管理优势 在传统的医院管理实践中,我国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方法。在现代医院经营管理中同样离不开对医疗业务的有效管理,医院医疗业务管理,始终是一个医院不断发展的命根子,业务管理上不去,谈现代医院经营就失去了任何前提。医疗业务管理需要很强的医疗专业知识和医疗业务管理经验,任何外行人员都难以胜任这项工作。医疗技术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业内拥有相对较高的威望和感召力,他们常常顺理成章地成为医疗业务管理者。随着现代医院管理复杂化,一些非医疗业务性经营管理同样地决定着医院未来发展的状况,且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非医疗业务性经营管理者不仅需要传统的医院管理知识,更需要拥有现代医院管理所必需的管理学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工商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一般医疗业务人员所不具备的,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和实践轻易获得。实行医疗业务管理和非医疗业务性经营管理的适当分离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现实性。本文所讲的医院职业管理实指医院的非业务性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