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52: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理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STS是科学.技术.社会(Sciens_Technology_Society)的简称,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然而物理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科学素养呢?笔者根据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业界同仁探讨。
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探究和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渗透STS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中做起,要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科学家名人轶事与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与故事,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原理”、“牛顿观察苹果总是落到地上从而创立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例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飞船与杨立伟太空旅行”、“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等。此外也可由学生讲讲各自所知的一些科学家小故事,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2、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在讲解声现象中的“双耳效应”内容时,我让学生分别聆听单声道和立体声录音机,播放同一首乐曲的效果,然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而讲解利用“双耳效应”原理在技术上实现立体声效果的应用等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时,我让学生举出生产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例子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强化探究与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与探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科学原理与技术的实现之间的关系。根据笔者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强化实验与探究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教师要先提出要求或问题,然后让学生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在探究实验基础上的科研小论文写作教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科学素养。从而体会科技与社会的联系,真正领悟STS的价值。
二、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渗透STS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课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瓶子吞鸡蛋”、“水透镜取火”、“纸锅烧开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和技术的孪生兄弟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物理知识的延伸,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能源的利用”后,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里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1利用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定义、定理、定律以及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而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由于物理实验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颖性,所以实验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巧妙设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1]。”如果教师能够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想答而不能答,但又迫切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这样就能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悬念,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3利用物理口诀,化枯燥为有趣
尽管物理知识有趣而且很实用,但是仍有一些比较枯燥而难以记住,但是在学习中又必须要记忆的内容。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地收集或者自编一些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物理口诀。当学习完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帮助他们总结完善口诀,使学生更为轻松地记下相关的内容。例如: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为:“一倍焦距看虚实,内虚外实;两倍焦距看大小,外小内大。”
2.4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的营造主要是为“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人类认识物理世界总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2]。体现物理学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师在设置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具有目的性、适应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同时,在设计问题情境的同时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另外,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修正老师的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有计划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2.5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标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样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行为上,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3学习方法
3.1课前的预习,大胆的质疑
所谓问题就是思考的动因,是探究问题的起点[3]。只有让同学们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他们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初中物理课程中每一种物理现象及规律,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较为普遍。许多物理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地以教材作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积极的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例如:我们在教学液体压强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3)如果你向浅水向深水里走,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身体会有什么感觉?(4)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上宽下窄的形状?同学们都知道带鱼很好吃,在市场都见过,但是都没有看过“活”的带鱼,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就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潜水艇是学生很好奇的潜艇,为什么用那么厚的钢板制造呢?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学生都进入过不同深度的水,对水湿非常熟悉的,但是你提出这样的问题问他们,他们会觉得很好笑,但是又回答不上来,从而引起思考。拦河坝到处都有,学生是能看到的,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会去想拦河坝为什么修造成这样的形状,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很尴尬,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探求的心理。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学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而且还将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分析和总结。同时,学生还将预习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内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3.2课堂教学,积极思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有些物理规律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同学们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只有老师提问提得好,同学们才会集中精力去思考。当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还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找出老师的不足之处,并且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也可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反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同学们的大脑,而且还加深同学们对题型、物理规律的认识和印象。例如:我们在讲”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时,出一道这样的习题:”某战役中,我军获知敌方在相距80km的地方向我指挥中心发射一枚导弹,导弹的飞行速度是1.6m/s,导弹爆炸时的杀伤半径是200m,我指挥中心人员及时以5m/s的速度跑开,他们能否在爆炸前跑到安全地带?请给出不同的解答方式。经过这样一道一例题的解答,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解题的方式是多样化的,而且还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还是开阔了同学们的思路,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同样还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心。物理学科是同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在传授物理知识的时候,除了书本知识,还要同一些小实验相结合。在课堂中的时候,鼓励同学们自由分组进行小实验。因为通过学生亲自做的小实验,能够更好的开拓他们的视野,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学习中探究新知识和新创新,以便促进他们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例如:惯性实验:拿出一只圆柱形的玻璃杯子,一块平硬纸板,一个玻璃弹珠,杯子中事先盛放大半杯子水,用钢制锯条垂直竖放在水平桌面的边缘,一手按住,另一手拉开锯条上端,放手后在弹珠的作用下,锯条垂直打硬纸板,硬纸板飞出,玻璃弹珠则掉入水中。这个实验是很简单的,而且还很迎合初中学生的活动心理,更加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同学们要忠实于实验数据,重视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造,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史很重要的[4]。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同学,我们要更多的给予帮助,而且是要有耐心的教导,也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教他们;这样不仅缩短了他们之间的差距,而且还能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物理书本知识与实验知识相结合,能更好的体现物理现象、规律的趣味性,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理解。
3.3课后练习,强化释疑
对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景,通过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对习题要作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首先,我们在选择例题时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基础性和灵活性。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加以解决。其次,通过改变习题的已知条件或结论,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合作,教师适度的进行点拔,指引探索方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对探究规律进行整理、概括,纳入知识方法体系,总结探究学习方法,提高应用能力。对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多做习题,加深理解;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举例,自己再运用物理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物质,进行思考、探索。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探究能力,而且对以后物理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体会
4.1要让课程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初中物理大多是研究的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其中又蕴藏着无穷奥秘,所以我们在上课时所举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4.2提高学生观察、注意、记忆、实验操作能力
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物理现象,不充分发挥自身的记忆能力,指导学生对每节课、每一周、每一个单元所学的内容,采用自己熟悉的记忆方式进行整理和巩固。物理学史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必须重视“实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4.3精心选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5]。要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一定要精选习题。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解题的方法有多种,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采用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去探寻物理规律,一切的发现与思考都要以实验结果为依据,一切的想象都要用实验去求证。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运用科学求实的态度,绝对不能主观想象,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尽量做好实验课程的设计,各个实验环节的把握要做到位,排除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做到严谨仔细。绝不可以马虎大意,更不可以把实验失败说成是条件不足,设备不足,做实验前要充分准备,严格操作。
二、合作意识的培养与物理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提问过程中,要多让学生们互补答案,启发创造性思维,传递给他们合作的概念,一个完整的答案,可能是大家一起给出来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多采取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合作实验的方式,让他们一起出主意,一起合作完成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们分工合作,可以让一名同学负责任务的安排,另一名同学负责实验监督。然后,实验结束让他们角色互换再来一次,这样的合作可以培养很强的责任意识。
三、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方式
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法,这也是提高学生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一个物理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难易程度有相当大的区别,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运用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一些技巧,就可以轻松拿下验证题。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会学生掌握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远远要比教授他们知识重要,我们教师一定要做到授之以渔。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有不正确的认识。我们要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让他们明白:实验过程只是一个物理规律归纳总结的过程,只是一种科学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的展示。要重视“假想”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然,这样的假想也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做基点,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实验,去求证想象的正确性。创造性的思维是需要假想的。
四、在物理学习中掌握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学习中,我们要教授学生学会用物理思维解决问题,研究问题,通过科学的思维找到一种最直接、最易掌握的方法,去探索、研究物理。这里介绍一种物理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当一个物理量和许多因素有关系的时候,为了能够保证这个物理量与其中一个特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就要做到能够控制其他的因素不改变。然后,通过改变这个因素的方法,探究物理量与这个特定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
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事实上,高中物理的许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的质疑与创新.比如物理知识构建中常常用到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一种完善的科学理论,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但对于学生来说却不是如此,根据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思想,学生的探究学习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因而质疑与创新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份.从物理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定律的形成事实上也经历了怀疑、证实的过程,因而今天我们提出让学生以质疑和创新的态度来学习这些知识,并不是没有科学道理.
二、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中笔者主要围绕高中物理的重要定理与定律,以课例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研究.从大的思路上看,主要让学生对重要定律和定律的探究中,对于实验思路的确定,对于实验步骤的设计,对于实验器材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评价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从而实现在质疑中培养质疑能力,在创新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目标.课例一: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研究.(由于本研究侧重于质疑和创新两大关键词,因而在本课例中的常规教学要求就不再赘述.)这一研究中,学生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力的分解的描述;二是为什么力的分解与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这实际上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时候学生的观念都是由于教师主导下的重复而生成的,并不是学生的直观认识.于是我们大胆让学生去质疑,而学生的质疑结果其实不外乎两类:一是力的分解可不可以不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去分解?二是力的分解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有多少种结果?对于学生这样的质疑,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一个力从数学的角度去分解,理论上有无数种结果,但考虑到物理的现实意义,因此数学分析的结果必须接受物理实际意义的检验;一个力的作用中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用效果(如斜面上的物体产生压力和“下滑力”两种效果),因此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往往符合实际需要.这样的质疑与分析过程虽然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却可以高效地扫除学生在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认识误区,从而给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个质疑: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传
统教学中是通过实验来证实的.但一旦我们让学生质疑,学生仍然会有疑问:力的合成与分解怎么偏偏就与平行四边形产生了关系呢?即使跟学生强调“这是实验的结果”,事实上也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于是笔者引领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创新,在研究中我们称之为“头脑风暴”,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基本上是这样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问题(教师陈述)平行四边形属于什么学科的知识?(学生回答)因此我们说力的合成与分解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际上是用什么知识描述什么知识?(学生回答)经过这样的问答之后,下面的任务就交给学生:寻求数学知识解答此物理问题的合理性.结果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就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开始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开始研究力的表示(有向线段)与数学的关系,有的学生将注意力放在矢量方面.这一研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请教数学老师等方式,终于认清了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背后,是数学上矢量运算规则.而这样的认识有什么好处呢?给后来的力矩知识的学习、洛伦兹力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课例二: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上学生的质疑主要是:自然界中,机械能真的守恒吗?这一疑问看似不合理,其实却非常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众所周知,物理发展史上关于永动机的研究至今也没停止,侧面说明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规律.因此在这一疑问的引导下,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理解.学生的思路也体现出了创新的一般步骤:一开始是寻找正例,结果发现根本就无法穷尽,因而无法完全证明;随后再去寻找反例,即看有没有不遵循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也将搜集的有关永动机的从古至今的研究并整理出来给学生阅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反思这一教学方式,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三、研究的总结
【论文摘 要】本文从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出发,从接受新教育理念、中学物理教师提高自身情感素质和切实应用高中实施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当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教育价值
情感教育重视教育中情感的作用和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情绪控制、调节能力,是一种以培养学生高级社会性情感为主要目的、以培养高情感水平的人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发展、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受情感的功能和自身特点的影响,情感影响着教育的很多因素。情感教育充分考虑、发挥情感的积极功能,能有效的调动影响认知的积极因素,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情感教育可以发挥情感积极的疏导和迁移功能,这一点好比是汽车的前轮,控制方向,优中学物理生的认知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对教师言行的接受程度,也有利于认知内化。一个对授课教师比较反感的学生极少可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授课知识;反之,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程才会格外的乐学,也就是说学生很容易把对学科教师的态度迁移到学科学习上。情感教育就是要让师生的关系和谐,疏导少数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情绪”,在认知上实现情感的迁移功能。
2、情感教育能积极发挥情感积极的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充分利用“表情的超言语作用”,从而增进认知传递、深化。情感教育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切的着眼点是如何能让学生有好的情感体验。一位优秀的情感教育实施者总是饱含感情的教学,总是可以“制造”强烈的知识的感染力感染学生,总是可以一次次的制造知识与学生思想的碰撞。丰富的积极的教学表情、有激情的情感体验碰撞对学生认知的积极效果绝对比“麻木的认知”表演效果好。
3、情感教育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即发挥情感的积极动力和强化功能,对学生学习积极程度有增力,这一点好比是汽车的后轮。笔者了解到在现在高中,不少家庭状况不是很好的学生之所以能克服不是很优越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关键点在于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情感动力在推动自己前进,他们在不自觉的利用着情感的动力功能。
二、中学物理教育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接受新教育理念、中学物理教师提高自身情感素质
我们说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目标取向。一位自身情感素质较高的教师才会去了解学生内心,才会有意识的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前面所说,初中生心理具有比较尖锐的特点,甚至是存在比较矛盾的方面,没有较高的情感水平的教师无法被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一位自身情感素质较高的教师才有能力较好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受中学物理学科特点的影响,相对于文科教师中学物理教师更容易走入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误区,但是在很多初中生的眼中,因为中学物理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最密切,他们常常不自觉的中学物理教师的人格特征为典范,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物理教师的情感素质显得举足轻重。可以说情感教育要能够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很好的实施,其前提条件是中学物理教师有较高的情感素质。
(二)、切实应用高中实施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1、根据课堂上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生情感教育的三条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的原则、师生情感交融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落实:
第一,中学物理课堂上寓教于乐原则要把握两点:一方面,中学物理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要努力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教师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时间、环境、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的组织教学,给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乐于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师要善于感性的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真正做到以情施教。以情施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充分的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才在教学中“用情”。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要发展学生对中学物理科学的情感,首先教师自身要热爱中学物理科学,热爱中学物理教学,热爱学生。教师积极的、强烈的中学物理情感才能感染、震撼学生的心灵。
第三,有意识的促进中学物理师生情感交融。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此来熏陶、感染学生相应的情感。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自然的交融,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需要有意识的维护才会缩短。因此,这种有意识包括教师主动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中学物理教师主动创设促使师生情感交融的中学物理教学情景等方面。
2、落实课下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随着教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学生与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沟通外,在课下同样有很大的沟通空间。表现在一方面,现行很多高中都是寄宿制高中,学生在课余有很多机会与教师直接交流:另一方面,大量的高中生都熟悉网络这种新的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主题的媒介给师生的交流也提供了新的沟通的手段。受学科特点的影响,中学物理教师与学生的课下交往相对于其他学科有更多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中学物理教师在高中学生的心目中是科学家的“雏形”,学生所见的很多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交流,就是说中学物理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领域;另一方面,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的很多内容均在教室外进行,如学生自主的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题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等等,中学物理教师在课下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机会。
参考文献
[1] 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
王海港(1972-),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物理教育
摘 要:在自然科学中,物理学占据着显要的地位。目前国内对于物理学教育的开展采取阶段性的措施,现行的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少出现物理课程的影子。然而,物理学深层次中的文化含义及其精神要义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基于内在文化的物理教育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大自然的本质,促进时展。
关键词:物理文化;物理教育;教育策略
物理教育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面临诸多问题,在国内物理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的条件下提高全民整体的物理素养,培养出多层次的物理学人才才能克服不利局面。而现实中低层次人才对于物理常识的匮乏,高层次人才对于自然理论、物理学主体文化的认知不足已经开始对自然科学的进步产生影响。从根本上了解基于文化的物理教育的特点,开展物理教育的转变和改革,增强物理教育的实用性,突出物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指导意义,在长远的未来里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物理文化
1.物理文化的内涵
在自然科学的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由各国的自然科学家、爱好者等共同认识并且总结出来的一种被多数人广泛接受的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即是自然科学文化。物理自身就是文化的一种。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独立出的一门专业、系统的自然学科,而物理文化即是所有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种文化。物理文化的范围涉及到现有物理学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实验仪器到物理学定律、公式、语言、符号再到物理学的科研精神等方方面面。
2.物理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漫长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完善和科学的方法。作为其中的一种,物理文化是人类认识自我必须具备的素养。那么,将物理文化教育看作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有了很现实的意义。
(1)掌握必要的物理常识,使得人们拥有一个严谨、理性、逻辑性强的思维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助力。
(2)拓宽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从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对比世界、社会和人类自己的发展规律,换一种角度去理解万物的存在。
(3)物理文化的凝结本身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对学生理解科学精神是一个具体的参考。在对目标的不停追寻中,教会学生如何将主观的想法转化为客观的理论,如何将模糊的概念发展成为科学的思想理论。
(4)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将经过大量实验的证明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这种特性使得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端正对待科学的态度,同时也能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和人生。
物理文化的教育能从多种角度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帮助其养成科学思维逻辑等不同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基于文化的物理教育特点
1.物理学历史的厚重与启发
物理学整个发展历程,几乎伴随着现代社会进步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历史的掌握和认识决定着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历史中伟大人物的真实例子将物理学的脉络一一铺开,这会系统而又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一个充满活力的物理学。而这样的历史教学经验也可以运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当中。
2.对于物理文化素养的侧重
造就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要从最深的地方挖掘个人潜力,物理文化教育围绕文化素养、科学精神、研究方法、态度、创新意识展开,是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尽相同的地方。
3.重视物理文化与实验的结合
书本知识永远是落后和陈旧的,理论知识的吸收是要靠实验操作去保障和检验的,教学课堂内外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物理教育合适、高效的方式和观念。
三、基于文化的物理教育策略
1.转换传统物理教学思维
中国传统文中对于物理科学的重视程度几乎可以忽略,这导致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轻视自然科学的恶劣氛围。进入工业化时期,中国从闭关锁国的环境中走出来,认识到“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加大了国民教育中自然科学所占的比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拥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物理教学体系。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原有的模式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物理教育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物理实验,对于内涵的物理文化和物理研究科学精神没有足够的关注。而且现有的教学体系在中学以后就更少地关注物理,造成了学生对于物理学这一至关重要的自然科学的陌生与无知。对此,物理教育应该转换传统落后的教学思维,将物理文化提升到与基础知识学习、实验操作同等重要的地位,造就真正理论深厚、高素养的物理人才。
2.丰富教学手段
物理学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观念,单靠死记硬背,不能运用一个科学的思维逻辑、学习方法去理解记忆,融会贯通,最终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们缘木求鱼,不得要领。
虽然现在的物理教育已经认识到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但习惯性闭门造车,不和外界交流,学生更不能了解世界范围内最新、最权威的物理学信息。对此,物理教学者应该注意:(1)加大对于实验设备的投入,大大增加实验课程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必要时候可以将实验操作与物理文化学习融合,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2)创造多样的学生与外界交流机会,展开良好的互动,比如:举办多级别物理知识竞赛、开展物理学讲座、开办以物理学为主题的夏令营、趣味实践活动等,以此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使学生有时代主人翁的参与感和责任感。(3)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利用,比方说组织学生观看物理学相关影视资料、参观科技馆、学生自我展示等,来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电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深刻具体的印象,以此加深记忆程度。
3.加强实验与文化的融合
物理学是一门讲求真知灼见,用事实说话的学科。理论文化与实验的互补保障了物理学这一学科严谨态度的实现。在教学中,即便一个人掌握了足够深度的知识理论和物理文化素养,也拥有不错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如果不能将这些要素综合运用,那这个人仍然是在用一只脚走路。所以,加强几者的融合,从根本上把这些要素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随用随拿,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复制。
4.鼓励学生探索发现
物理学就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好奇,经过不断追求探索形成的结晶。所以,从这个概念上讲,物理学教学也应该遵循这样的理念。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骨子里就具有的好奇心,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应该降低自己的位置,隐身在学生背后,帮助学生去发现自然世界的种种奥妙,这比起教师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知识灌输要有效的多。
结论:
经过上述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将物理文化教育渗透到物理教育的每个方面,既要保持对于物理科学的现有意识,更要增强教师、学生、学校对于物理文化的认知。两者的协同并举既能丰富日常物理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物理教育的内涵,使得物理教育在多姿多彩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效果。(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华.基于文化开展物理教育的价值分析及其注意问题[J].物理与工程,2012(10):57-58
[2] 常学建.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观念培养[J].祖国建设版,2013(01):145-146
[3] 凌峰.转变教学挂念,搞好物理教学[J].试题与研究,2013(06):8-8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可以优化科学教与学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对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有所借鉴。
随着教育改革的前进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教育设备的配备越来越现代化,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是现代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联系切身实践,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扩展,使得信息如此容易获得,以致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能够容易地找到有关的思想、概念和主题。网上的许多信息源都是原始数据来源,它们常常包括了和科学家使用的相同的数据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
2、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探究的工具与平台
参加一项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中的各种测量仪、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等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想工具。随着网络通讯软件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超文本、超媒体标志语言(hmtl、xml等)的不断扩展,不仅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网络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多媒体特性和交互性的结合,特别适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国外,许多的科学教学研究组正在设计一些项目,为学生提供展开网络探究的平台。
3、信息技术对科学概念理解的支持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隐喻,具有抽象与深化的特点。可视化模拟软件、交互式多媒体软件、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供平常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有些事物的现象可能发生得太快,或是太慢,或是很危险,或是宇观、微观现象而难以观察,技术通过创设这类事件的模拟情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策略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科学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课型进行选择
新授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如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在新授课时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抽象不易理解的磁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复习课则侧重与该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的建构,生活、生产、交通等实际应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初中科学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整合课程,其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和让学生亲手探究是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较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往往不能进行或者难以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活动的课件能够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就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电学中的电流概念的形成,水的电解、质量守恒定律等微观解释,对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都极有意义。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不断涌现,其操作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越来越强。因此我们广大科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