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52: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教材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评析
教材从广义上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学习的、负载着知识和信息的材料。狭义的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所编写的,能够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师和学生用书。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
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2007年至2011年全文数据库”,检索项“篇名”,分别输入检索词“教科书”“教材”“课本”“小学语文”等,逐篇阅读共筛选得到有效篇名55篇,其中硕博论文共6篇。本文从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争议问题,从整体评析和教材知识内容两个角度作一综述。
一、从小学语文教学整体评析角度分析
近几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教材的文本上,争议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即真实性、儿童性,经典性。教材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教材改革也最容易牵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1.教材真实性的争议
对于教材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一是对是否与事实相符合的争议,如,郭初阳老师曾认真考证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名为《探母》的文章,被证实是虚构情节。二是对现行教材是否涉及剽窃和篡改的问题。在我看来,对教材真实性的争议意义并不大,这些课文被选入教材中,都经过了专家们的斟酌,有其自身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对教材的文本求全责备,而应该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去寻找解决办法。
2.教材儿童性的争议
现行的语文教材缺少儿童性,用成人的角度和价值观去要求孩子。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和知识灌输。有研究者在对《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分析后,认为文章可以用“少年的老年化”一词来概括,课文呈现出来的是成人的自以为是,而忽视儿童的天性。也有的一线教师指出,目前教材比较规范,不仅教会孩子日常用字,也培养了他们的美好品德。
3.教材的经典性争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选文要求:“必须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以典范性为主。”然而根据统计,80%以上的经典作品都多少被改动过。例如,当代散文《北京的春节》,“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原文是:“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改后的文章似乎“简明”了,但是其丰富性与情感性却荡然无存了。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内容论述
1.教材中有关“人物”类的评析
人物是语文教材的重要要素,是教科书编写者借以传递知识、呈现教育内容的重要手段,人物性别形象比较研究是许多人关注的。
现今小学语文课本中,男性人物在人物数量、职业、能力及知识上都高于女性。马开剑、马琳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形象差异问题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对所选教材人物性别进行统计,得出男性人物形象占总人物的75.0%,而女性仅占25.0%。有名有姓的男性人物出现的次数是女性的8倍。苏丹在《语文教材中女性精英人物的社会学分析》(《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年)中也指出女性在教材中的角色中家庭角色占到67.7%,社会角色仅占30.2%。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增强对女性的关注。
2.知识内容方面
小学语文教材知识内容方面的研究复杂多样,包括识字、阅读、成语、诗歌教学等。语文教材涵盖知识量大,每一项内容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现仅从识字、阅读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1)小学语文教材中对汉字的研究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现行使用小学语文教材的不论是识字量,识写比例、编排顺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科学性,如,胡根林、陶本一在《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中指出从教学大纲的规定看,识字的总量差异较大,从2500、3000到3500,差额为1000字。各年级的识字量差别较大。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曹建召、陶本一的《三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用字研究》;王艳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拼、识交叉》等。汉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任何知识的基础,因此,对待汉字的学习量、质、方法等的规定要明确,不能一味追求识字量的多,而忽视了对汉字文化的教学。
(2)阅读方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自我建构。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围绕考试进行,很多情况扼杀了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高琦在《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的指导方略》中为语文教材的阅读提出了指导,他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必须建立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他提出要从唤醒自我、深入感悟、构连生活、丰富表象四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对教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提出建议。刘荣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外书屋”的教学建议》(《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年)对课外阅读提出教学建议,从认识其价值到为开展其教学创设条件,提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
3.插图研究
教材的插图除了有利于教学的基本功能以外,还是人们认识教材的重要媒介。所以,近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教科书插图的研究。插图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记忆、培养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和教育等功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主体欠妥等。如,朱瑛在《用好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江西教育》2010年)指出课本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现如今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领悟和把握教材插图的意图,对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理解南辕北辙;李祖祥、陈元元《小学中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教材研究,2008年)中通过对插图的类型和分布的统计,得出描绘图的比例远远高于实物图和漫画图,插图整体显得单一。他对有的插图与内容、插图与主题不切合等方面都举例进行了说明。
4.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如,朱家珑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构成》中从文化价值的取向与构成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语文教科书中文化世界的构建,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这种使命是以“整体影响”的方式完成的,希望教科书中的文化世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表达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李芳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隐性价值分析》中从隐性价值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从教学内容的价值、教科书选文价值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可见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三、引发这些争议和问题的原因
语文教材无论是从整体上引发的广泛争议,还是从内容的知识透出来的问题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张俊列在《语文教材争议评析》中指出语文教材引发广泛的争议,其原因,一是多元价值观的诉求;二是教材管理体制的变革;三是教材编制水平不足。现行的教材编写通常以一些专家、学者、出版社为主,缺乏一线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参与,教材内容某些主观意识过浓的现象。除以上原因,我认为在社会历史问题、国情问题、学科理论问题、利益问题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很大影响。
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争议和批判,很多时候只是“举例说明”,很少对教材做全面调查,也没有量化分析,因此,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很多人只是一味地去纠错去较真,对文本求全责备,而很少从实际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当然,在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和批判中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吸收、改进和完善。我个人认为应该将重点放在怎么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思想,怎么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这个工具,而非只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叶开.语文教材存在的两大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3]张俊列.语文教材争议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徐冬梅.小学语文教学批判:不可毕其功于一役[J].教育研究与评价,2011(3).
[6]张俊列.语文教材争议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朗读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朗读教学又可称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国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语文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语言,发展学生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刻了解朗读作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朗读习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有哪些呢?笔者在此进行了探讨、总结。
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属于语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字音的正确读法、语调的运用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语速节奏变化进行有情感的朗读。对小学生而言,将字音读对、读准确是一项基本的要求,但是许多学生在平舌音、卷舌音、前后鼻音、儿化音朗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示范、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让学生了解字音的正确读法。此外,小学生普遍在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的把握上有所欠缺,因此,许多人在阅读中常常会因为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把握不准出现语调、语速方面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朗读中重点开展语调和语速节奏训练,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把握文章语调、节奏,提高学生的语言处理技巧。如在二年级下册课文《笋芽儿》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朗读“的、儿、地”等虚词时的读法,让学生通过轻重音辨析和轻声处理提高语文朗读的正确性。这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是极其有利的。
二、启发学生思维
朗读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语文课文用声音朗读出来,在朗读过程中,朗读者还要融入丰富的感情、伴随着一定的思维活动,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有情感的朗读或朗读教学,将无声的文字经过加工转换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构建的某种场景,可让学生对阅读教学、语文知识的美感和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使学生在浓郁的知识氛围中受到感情熏陶、有所感悟。同样,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进行想象,并根据角色个性揣摩角色应用的语气语调,让学生边进行情境和画面想象边进行有情感的朗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还能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历经了多次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小学语文教材的覆盖面更广,其内容也更加丰富,美丽的自然景象、神奇的科学知识、意境深远的古代诗歌使得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知识美、形式美。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运用轻重不同的语气、高低不同的语调、快慢不同的语速,可以最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器官,拨动他们的心弦,丰富学生语文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美的语文教学情境中,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细读、精读感悟语文语言的形式美和节奏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葡萄沟》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根据文字想象书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象,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葡萄沟的影像和图片,让学生对“茂密的枝叶”、“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景象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再让学生通过朗读、吟诵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学生从人文和自然美景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激发其内心热爱祖国地理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语文虽然具有鲜明的学科性,但是小学语文教材的范围却非常广,语文知识的人文、道德内涵非常丰富,这就使得小学语文具有一定的德育、智育、美育功能,这也是教育界一直主张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既可以通过人文精神宣扬和道德教育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进行课堂设计,巧妙进行心理疏导,以收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内容,为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充分准备;其次,教师要精心进行课堂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背诵、回答、师生互动中展现自己的活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用民主的方式去指导和组织学生,用适当的方式扩大学生信息面、培养学生独立性和成就感,进而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能释放压力、树立自信心理、培养积极向上的意志。
参考文献
[1]黄小凤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分析[J].学周刊,2014-12-2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原有的“听话说话”的课程教学改为“口语交际”课程。这种改变并不是简单的课堂内容变化,而是教学的内质发生了改变。这就需要在小学口语教育课程教学中,将教学理念予以更新,这也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为提高小学语文口语教学质量,就要注重相关的课程资源开发,并对这些资源合理利用,以使得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现代的公民都需要具备口语交际能力。听说是公民之间交流的重要途径,用于进行信息传递、感情交流,并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口语交际是利用有声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属于是双向语言信息交流互动,依赖于口语进行信息传递。
按照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在交际活动中能够通过倾听而理解对方的意图,能够正确地表达和交流,以学会沟通技能,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对小学生的合作精神予以培养。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小学生要具备口语交际能力,就要接受口语交际训练,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职责,也是时代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话说话”教学改为“口语交际”,更多的是使得口语课程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对小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还需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为小学生塑造口语交流环境,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流中,以提高其交际能力。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1.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教学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编写形式,包括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思想以及语言表达方式中都含有口语交际元素。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会配有很多插图,形成图文并茂的对话情境,小学生凭借想象力,加之自身的联想,就可以激发其语言表达兴趣。在进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利用教材资源时,要求学生对插图进行观察,之后让小学生讲解插图的内容,可以起到训练说话的作用。小学生在观察图画的时候,对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故事推理能力。特别是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在观察图画的过程中融入了主观的理解。此时,可以让小学生针对图画内容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小学生在表演的时候,会将生活经验表达出来。表演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从而实现了双向互动。当小学生表演完毕之后,就可以进入到谈论的环境。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对表演内容进行讨论,以讨论的方式交流和学习,从而使得小学生的口语交际面得以扩宽。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应用的基本指导材料。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对教材资源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可以塑造口语交际空间,小学生可以自由地口语交流。
2.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教学要善于利用实践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将实践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小学生的口语交际学习从课堂环境向自然环境延伸。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就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还可以相互交流生活体验,以培养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比如,为了深化学生对《雨点》的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在下小雨的时候,让小学生走到校园中感受一下雨点与课文中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之后回到课堂中让小学生陈述自己所见到的雨点是什么样的。小学生亲身体会小雨点飘飘洒洒落下来的样子以及给世界万物所带来的生机,就会让小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而且会积极表达自己所见到的和所听到的,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当小学生进入到情境之后,教师可以问小学生:“当小雨点在空中相遇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会有怎样的问题呢?”此时,小学生就会想起课文内容,并将课文的描述与此情此景相结合,回答教师:“当小雨点们在空中相遇的时候,他们会互相问候,然后问要去哪里。”每一个雨点都要去不同的去处,他们有的去花草茂盛的地方,给花草带来了生机,让花草更好地生长;有的雨点要去没有花草的地方,这里在雨水的滋润下就会有花和草生长出来。
当小学生说道这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小学生带到花草繁盛的地方,让他们观察雨滴深入到土壤中,浇在花草上样子,然后倾听雨水的声音。逐渐地,小学生就会对雨水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会将自己对小雨的感想以及体会表达出来,并针对于此相互交流,有助于对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交际能力是每个人需要具备的。在人际交往中,人只有对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充分掌握,才能够正常交往。小学教育属于是基础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语文口语交际。要提高教学效果,就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合理利用,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爱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内容建构的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15(01):34―37.
[2]邸高昆.开发课堂 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创设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情境[J].科技信息,2011(12):295―295.
农村教育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职责。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长期存在低效、粗放的问题,以至于限制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影响了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1.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往往每个授课教师大都会担任多个教学职务,加之教学条件比较差,没有资金去进行深造,他们的教学观念大都已经非常落后,无法继续满足新课标教学的标准。甚至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甘愿“坐吃山空”,单纯地采用以前自己老师的作文授课模式和方法,以至于因为过时、落后的授课方法而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具体主要表现为:教学思路不明确,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过多地注重讲解,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写作训练不足,并且教师也没有及时批改学生所写的作文,以至于对学生的写作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可以破除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障碍,提升教学有效性,就必须要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优化作文教学结构,以便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作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的效果。
基于上述所述,为了更好地优化课程教学结构,教师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充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来阐述有关写作方面的指导工作,并要进行片段性地训练,以便可以缩短作文写作的时间,提高创作的质量和效率;接着需要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阅读训练活动,以便借此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将其分成几个合适的学习小组。接着教师需要为学生合理设置一些趣味性写作题目,以便借此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兴趣。然后,语文教师需要让各组学生来共同探讨论文写作的内容,并最终提交一个作文完稿,让各组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学生写的又快又好。如此一来,可以借写作活动的开展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走进自然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同时也是写作素材的最初来源。在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收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主要手段就是单纯地依靠语文教师平时的口述和语文教材。但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授课时间毕竟有限,很难和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学生所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比较有限,所以他们可能收集到的写作素材非常有限。殊不知,课堂外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就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源泉,其中蕴含的花草树木、花鸟鱼虫和村庄建筑等均可以成为写作的重要题材和内容。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和自然界中去感受写作的最真实素材,让学生在色彩丰富、民风淳朴的农村环境中去观察和记录农村中的人、事、景、物,同时也有助于在学生认真观察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例如,在秋季玉米等庄稼成熟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到农村收庄稼的现场去观察农民伯伯收庄稼的具体过程,看看玉米是如何收割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些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去向农村的一些长辈询问一些有关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民间文学;让学生认真观察乡村中的养殖业、种植业等的实际经营情况,引导学生认真听、认真看,从而借助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此一来,在学生学习有关乡土特色方面的作文时,可以将这些有关的素材充分利用出来,从而可以显著提升作文写作质量。
3.加强教学指导,提升写作质量
关键词:作文先导式 小学语文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小学语文长期受到传统“学科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本文就作文先导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便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1“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作文先导式”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基本模式、表达交流模式和阅读拓展模式。
1.1.基本模式
基本模式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小学生创立各种各样有趣的情境,小学生正在处于童年时代,对很多事情都忍不住好奇,比较爱玩,教师们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游戏的情境,通过游戏来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而当小学生们发现自己喜欢的游戏后便会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小学生们对某些事物有了很好地体验,便会乐于跟别人分享,并且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现阶段,小学生们对于汉字的掌握还不是很充分,不能够很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们自由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地表达自己对游戏的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同步进行识字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表达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的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年级较低的小学生,是由基本模式延伸出来的一种模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为学生们营造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境,让小学生得到更加丰富的体验,随之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更多更加主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开展这种模式教师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循序渐进,让小学生每体验完每一次活动之后,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和深层次的交流;二是,先让小学生一次性将所有的活动全部体验完毕,再一次性的进行总结表达,这种方式能够使课程进程更加顺利快捷。但是教师不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舒适的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强迫学生进行发言。如此一来,班里就会呈现出比较融洽和谐的气氛,一些胆子比较小的学生也会受其影响积极踊跃地发言,相反,如果教师硬性要求学生进行发言,就会使得课堂气氛紧张起来,学生们能就无法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1.3.阅读拓展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拓展模式是专门针对年级较高的小学生,由基本模式延伸出来的另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则需要小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表达能力,有了这一基础,再通过对课外阅读的拓展使小学生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思维方式。这种模式相对其他两种来说较为复杂,可以分为情境体验、相互交流和教师指导等环节。在这些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参与其中,引导正确的方向,在完成所有这些环节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范文阅读。让小学生通过学习范文的一些长处,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提高语文的整体水平。小学生在最后的“阅读拓展”中,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水平,从而总体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2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1.生成性的特征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认为小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实况了一由内而外形成的,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因此该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变现为生成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生成性的特征,促使小学生们能够充分体现和贯彻到这种生成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弱小学语文教材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让学生们充分进行交流、表达、体验、描述的过程,而且有非常多类型的教材实验模式,并且都是随机性的教材模式。
2.2.整合性特征
“作文先导”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识字、拼音、作文以及阅读整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根据学生们实际的需要灵活的产生一些教学切入点,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单一板块教学模式,使其能够有效地融合到语文系统教学中去,从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们学习语文和灵活运用语文的能力。
2.3.潜移性的特征
在“作文先导”教学模式中,将语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小学语文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友好交流和沟通的使用工具;另一方面,更是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小学语文的两个主要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且这两个主要特点可以看做是相互统一但又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人文性在突出的时候,也必须加强对语文教学的“潜移性”的重视程度。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小学生们怎样用语文进行交流和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小学生们情感体验的重视程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积极营造一个充满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表意见,充分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老师跟学生们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关系,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跟学生们共同交流、表达,这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
3 结语
“作文先导式”教学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们的兴趣作为最基本的起点,将学生们的自主亲身经历当做小学语文学习和认知的基础,从而不断改革语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分支,开发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提倡感恩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本论文将从实行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这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感恩教育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感恩教育实施的策略与方法丰富多样,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实施感恩教育的策略,笔者根据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将其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信息筛选
这一步骤要求教师根据教材中文章的特点筛选出可供利用的感恩教育信息。主体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全面深刻的理解,把握住课文的语文因素和德育因素等,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与方法,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和知识储备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语文教学,做到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完美统一。
教师要在全面深刻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感恩教育价值的信息。具体说来,首先在体裁上,感恩自然类的文章在体裁上多是诗歌、写景散文和说明文;感恩父母、祖国、社会类的文章在体裁上多是叙事散文、小说。其次,从角度上,有的文章直接讴歌自然如《春》、《敬畏自然》等;有的文章侧重自然对人心灵的净化,如《再别康桥》、《荷塘月色》等。此外,也要注重课文之间在某一感恩主题上的联系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间在感恩教育上的联系等。总之,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具体地语文教学中,做到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忽略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 情感体验
这一步骤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恩。具体策略如下:
1. 在阅读与想象中体验
(1)重点把握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体会诗歌与散文(写景题材)的语言美,感知恩情。“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比如,《再别康桥》一诗,全诗七节除首尾两节外其余每节都有一个中心意象,优美语句的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平仄压韵回环往复,具有一种音韵之美;诗行排列整齐,符合诗人提倡的“建筑美”的创作原则。仔细阅读,在欣赏主体的脑海中便想象出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康河夕照景,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陶醉于自然创造的美景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感恩自然。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于百草园的描写可谓生动形象,请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读来如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回归到了童年时代,跟随着当年的作者一同在百草园中探秘寻宝。
(2)品味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细致的语段,把握其中所体现的人物性格。比如表现母爱的散文《我与地坛》,作者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的时候并未通过太多的对话描写,而是借助形象的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于无声处感受母亲心中的万语千言。读者似乎看到了那个送儿子出门久久呆立在原地孤独无助的母亲的背影,深刻体验着母爱的苦难与伟大,感同身受,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感激、愧疚之情油然而生。
2. 在思考与回味中体验
在整体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前后课文,通过对比、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索与回味中体验感恩。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作者那种面对厄运不屈不挠的心路历程深深感染着学生,教师可以联系同册课文中《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及《花未眠》的作者川端康成,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与生命的真谛。海子是天才诗人,少负盛名;川端康成学贯中西,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海子和川端康成才气名气皆有,无身体疾病却都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史铁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且遭受车祸致残却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这样,通过作者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懂得精神上的空虚软弱远远甚于身体上的病痛,使学生懂得不怕挫折笑对人生,懂得感恩生命,珍爱生命。
3.身体力行
教师筛选信息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报恩上来,知恩的目的是图报。感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报恩,感恩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突破口联系生活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其转化为外在行动。
总之,感恩教育大有可为,提倡感恩教育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开发和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既是语文学科所具人文性特质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感恩教育能够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本论文关于感恩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只是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其中的理论观点仍有待语文教学实践的检验。
注释:
1. 刘淼 李樱,纵观英国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3.3
2. 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5年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2.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4. 潘文富,《传统礼仪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4上半月
5. 施红燕, 《语文学科中的心理品质教育》,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7上半月
6.闵智亭,《热爱自然 尊重生命》 新华网专题报道,
7. 林姗姗,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小草资源网
[关键词]义务教育改革;学制年限;语文教材;外语教学方式
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制年限划分不够合理,语文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外语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一、我国义务教育学制年限改革
现今世界各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大体为6至12年。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较长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则较短些。目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一般为9年。其中,前6年为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后3年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这种9年义务教育年限学制一般称之为六三学制。我国目前还有很少一部分地区存在着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四年)和五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和初中三年)这两种义务教育学制。六三学制是由全国教育联合会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演变而来的,其间虽然经过小修小补,但是一直沿用至今,并且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学制。解放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种已实行85年之久的六三学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六三学制进行重大改革。
如何对六三学制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也就是说,将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将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由3年延长为5年。将六三学制改革为四五学制的主要理由有如下两点:
一是有利于儿童和少年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分段教育管理,即处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年龄段的学生就应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采用相应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其分别进行教育管理。一般来说,6至10岁为儿童时期,10至15岁为少年时期。在四五学制中,若小学生6岁入学,则小学生年龄段就与儿童时期一致,初中学生年龄段就与少年时期一致。而在六三学制中,上述这两者显然就不一致。因此,四五学制比六三学制更有利于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进行分段教育管理。例如在六三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这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而在四五学制中,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主要分布在初中一年级至四年级,即主要集中在同一个初中教育阶段。从而保证了少先队活动组织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二是实行四五学制有其组织依据。现行的六年一贯制小学教育阶段原先是分为四年制初级小学和两年制高级小学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小学教育阶段之所以不像中学教育阶段那样平均分成两个三年制教育阶段而是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年限的教育管理阶段,必有其合理之处。因为小学四、五年级分界线是儿童时期和少年时期年龄段的分界线,所以小学教育阶段分成四年制和两年制这两个不同的教育管理阶段。考虑到将四年制初级小学教育阶段改革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同时将两年制高级小学教育阶段和三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合并为五年制初中教育阶段,并将五年制初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因而这样形成的四五学制就必然有其组织依据。
若将现行的六三学制改革为未来的四五学制,则有如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由于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人口居住较为集中,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较小,因而在本区域小学学校的布局就较为合理。但是该区域内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普遍都有要求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迫切愿望。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故而本区域内的小学最好能实行小班教学。若原来的六三学制继续保持不变,则普遍实行小班教学后就会导致同一小学的教学班级大量增加,这就会大大加重了原小学各方面的负担。若将小学教育阶段由6年压缩为4年,原先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分流到初中去。则同一小学在原有的条件下,就可大量增加教学班的数量,也就有条件普遍实行小班教学,这就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同时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原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要分流到初中去,三年制初中要改革为五年制初中.原初中学校规模要扩大很多。但是城镇和经济发达农村地区的财政状况普遍较好,办学资金较充裕,可满足其初中扩大办学规模的经费需要。
二是有利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形成合理办学规模。由于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为了形成合理办学规模,因而很有必要缩小小学生家庭住址到学校距离的半径范围,这就需要增加和分散小学教学点。若将小学义务教育年限由6年压缩到4年,则同样多的资金就可增加和分散更多的小学教学点,从而可满足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的合理办学规模要求。
二、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语文是人们学习百科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最重要工具,历来都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和文学性。语文之所以能作为中小学课程的主科是因为其工具性和实用性而非其文学性的缘故。虽然语文课历来都是技能型科目,但是,目前的语文课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语文课教材改革主要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也就是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语文课教材范文要选用科普作品而不选用文学作品方面的改革)。现语文课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可合并为另外一门新的副科。
(一)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小学生年龄正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其学习的课程应根据其生理特点和生理需要来安排。由于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教材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因而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其一生中都必须要使用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地说就是使小学毕业生能掌握至少3500个常用汉字,能阅读理解日常生活内容的文章就行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选用的作品应该是科普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作品的科普知识是指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和社会科学普及知识。小学语文课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不选用文学知识而选用科普知识,一是因为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社会阅历浅,不易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即使能背诵许多诗文,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而科普知识很贴近日常生活,很有趣味,特别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也就很容易被处于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二是因为文学作品内容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很不利于处在6至10岁儿童时期的小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而科普知识则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信息,小学生思想就好像一张白纸那样纯洁且可塑性又极强,因而从小就给小学生灌输科普知识则很有利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二)初中语文课教材内容改革
10至15岁年龄的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其语文课学习也应根据生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来安排。初中语文改革目标方向就是只保留其工具性和实用性,即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只保留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写作知识。现代汉语知识主要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体型演变、简化汉字表、简繁汉字对照表、常用汉字总表、汉语常用语词表、异形词整理表、汉语语法、汉语修辞、汉语工具书使用等知识。现代汉语写作知识主要包括记述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四种文体的写作技能知识。初中语文教材选用范文也应由文学作品改革为科普作品。科普作品知识内容既包括自然科学普及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普及知识。语文教材范文内容之所以要将文学知识改革为科普知识也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使其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缘故。同时,可将现初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内容合在一起,另外作为一门新的科目,不妨称之为文古科,文古课只作为副科。
三、外语课教学方式改革
外语是我们学习外国发达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人文科学知识的最重要工具,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交往的最重要工具。外语课是技能型科目,教学难度大,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国小学初中的外语教学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因而现行的外语课教学方式要进行重大改革,小学外语教学要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初中外语教学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半双语教学就是指非外语课教学要渗透一部分外语教学内容。
(一)小学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小学外语教学目标方向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即小学毕业生应具有最简单的有关日常生活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小学外语教学水平,小学应从一年级开设外语课。小学外语教学应提倡盲读法教学方式(即学生不接触外语书面文字,只通过情景教学,以听说认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应像幼儿学习母语那样学习外语,可通过模仿、操练、记忆等方式学习外语。特别地可利用儿童模仿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唱歌、跳舞、游戏、对话、朗诵、简易戏剧和体育活动等形式,寓外语学习于娱乐之中。小学生毕业后的外语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程度,这时进入初中再学习外语书面文字用语就容易得多了。
(二)初中外语教学方式改革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初中外语教学水平,可考虑在我国初中非外语课要采用半双语教学方式,即让每一门非外语课都负担一部分外语教学任务,从而可大大改善外语教学语言环境条件。如何实现半双语教学方式,可初步设想如下:
1对于初中所有非外语课来说,各科的课文都要用中文和外文逐句一一对应的双语印刷出来。这样就可使学生每见到一句中文就能立刻联想到其对应的那句外文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中外文相互之间对应的书面翻译能力。同时,初中一年级所有非外语科课文中的外文单词都要注入相应的读音音标,这样又可使学生每见到一个外文单词都能念出其读音来,每见到一句外文都能说出其对应的那句外语来,从而可使学生大大提高其外语口头表达能力。
2对于非外语科来说,根据各科授课时间长短,可规定每科都要教授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单词100至500个和有关本科内容的外语口语20至100句。教师可在课堂上用外语致开场白和作自我介绍,可用外语板书有关本科内容的专业术语(例如数理化学科中内容的定义、定律、公理、定理、推论、结论、命题、公式、方程等专业术语),也可以用外语来解释本学科专业术语,还可以用外语来念一段本学科课文,也还可以在每堂课教会学生一两句有关本学科的外语口语。这种新型的外语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极大地扩展其接触外语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地改善了外语学习环境,也就可大大减轻学生学习外语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