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创新论文

农业创新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5 10:52: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创新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创新论文

篇(1)

还要做到

一足(冷却水必须加足),二标(机油、齿轮油一定按规定标准添加)很多司机喜欢多加机油,其实机油多了容易造成以下故障:(1)、造成曲轴油封漏油,致使离合器打滑,严重影响作业;(2)、机油多了,容易进入燃烧室,造成烧机油、冒烟,产生积炭,加剧对发动机的磨损。三不漏(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四净(油、水、空气、机车外表)。

几年来,很多农民朋友忽略空气滤清器的保养,由于新型直喷发动机缸间隙比原涡流发动机小近一倍,因此直喷机在作业时不允许进入一点灰尘,我市近几年就出现过新买的小四轮拖拉机由于空气滤清器未加机油,灭茬子时工作不到10小时发动机自然熄火,缸套、活塞、活塞环全部报废。每年都有由于空气滤清器保养不当,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柴油机机油的选用

机油可以说是柴油机的血液。人如果没有血液,就会失去生命。一台柴油机如果没有机油,运转2分钟即可使机器报废。由此可见,机油在柴油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困此要求每一位机手都应掌握机油的鉴定方法,正确地选用、添加和适时更换机油。

1机油的选用

市场上所销售的机油有柴油机油和汽油机机油两种,柴油机应使用柴油机油,汽油机使用汽油机机油。这是因为柴油机油和汽油机机油的性质不同。虽然从表面上看它们的粘度差不多,但其主要区别在于柴油机油中含有多效能添加剂,而汽油机机油则没有。柴油机油中的多效能添加剂,能防止机油过快地氧化变质,能够降低使用过程中机油酸性物质的生成速度,还能在表面生成保护膜,避免表面被腐蚀,提高其耐磨性能。使用中应根据季节变化选用机油,严禁使用非标准机油和食用油。

2机油的加注和添补

机油在加注前,最少要经过48小时的沉淀。加注时要用带滤网的漏斗过滤,并应防止将油桶最底层机油加入曲轴箱。冬季加油时可用水浴预热法(将装有机油的容器放入水中,之后将水加温),将油温提高到15-20度。

3选择机油的牌号

选择机油的牌号(粘度时),不要认为高牌号(高粘度)油有利于保证和减少磨损。实际上高粘度油的低温流动性差,启动后流入机件之间的速度慢,启动磨损大,摩擦功率损失大,会导致燃油消耗量增加,还有循环速度慢、冷却和清洗作用差等弊端。所以,在保证活塞环密封良好、机件磨损正常的情况下,应适当选用低粘度的柴油机油。只有在柴油机磨损严重等条件下,才可以考虑选用比本地区气温要求的粘度等级提高一级的柴油机油。并保证机油的使用温度应比其凝点高6-10℃,以防止机油的粘度显著增大,而使机件过度磨损。

4柴油的选用

选用柴油时,主要根据拖拉机使用时的环境温度,是柴油的凝点比当月最低环境温度低4℃-6℃,以保证在最低气温下不凝固。柴油最佳的使用方法不直接到加油站加油,用大桶买到家里沉淀24小时以后再加入,以保证柴油机的三大精密偶件减少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新型柴油机的维修:“判断准确,一步到位”

(1)判断准确,手到病除:由于发动机改进速度快,修理人员对发动机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经常出现故障判断不准确,小病大治。例如,涡轮增压机发现机油下降,就误认为缸套、活塞、活塞环等部件磨损导致重新更换。另外,新发动机更换此件以后,永远不如原机配件(因为你换的是配件,装配条件、技术要求都不到位),在增压发动机出现机油下降时应首先检查增压机油封、轴承是否晃动进气管道是否有机油,就一目了然了。此故障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操作不当所致。很多驾驶员在冷机发动后,就轰大油门,增压机的转速在发动机3000/分时,可达到10万转以上此时增压机的机油还未上足,导致轴承油封损坏。

篇(2)

关键词:农业保险中介;监管力度;人才培养;专业化经营;中介创新

一、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专业中介机构可分为三类,即: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从数量上看,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2110家,其中保险机构1563家,保险经纪机构303家,保险公估机构244家。近年来,保险业通过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所占比重稳步提高。2006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4477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79%,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同期,外资合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也纷纷登陆设铺,在这些机构中,有3家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保险经纪公司(美国达信保险集团公司、荚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英国韦莱集团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设立独资公司或子公司。从地域分布上来说,除外,全国内地各主要省市基本上都设立了类型不一、数量不等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但是,上述中介机构都以产险和寿险为服务对象,为农业保险服务的甚少,而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业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既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这是因为虽想用中介如人等拓展业务,但却缺乏可用的对象,致使充分利用农业保险中介形式开展业务很难落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险机构自身的原因。

(二)存在问题

1.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我国虽然对部分保险中介机构如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保险公估机构制定了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保险中介法规还不健全。有些法规显得相对滞后,也未出台鼓励和扶持中介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具体措施。没有扶持举措,对不盈利的农业保险来说,很难通过中介达到展业的效果。

2.客户对农业保险中介的认知程度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的保险意识还不是很强,对农业保险中介更是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客户不知其为何物,潜意识里认为其是“二道贩子”,只会搅局,普遍持抵触情绪。

3.人素质良莠不齐,专业中介人才匮乏。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人来源复杂。在农垦系统,分场和连队从事农业保险中介的人等均是财务部门人员;在农村,乡镇和村里多是由经管站相关人员从事中介活动。这些人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差别较大,再加上由于缺乏正规培训、保险知识匮乏、对所的保险险种也不很了解、人员流动性又很强,因此产生了许多损害客户和保险公司利益的行为。

4.人和经纪人业务范围不清。在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业务和保险经纪业务划分不清。许多农业保险中介者既是人又是经纪人,有时代表保险公司的利益,有时又代表投保的农户利益,自身都很矛盾。这就使得保险经纪人混同于保险人,导致其专业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

5.农业保险中介行为不规范。部分农业保险中介机构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这种情况垦区甚于农村,因为垦区指令性事物多于农村。主要表现在欺骗误导客户、欺骗保险公司。这些都损害了客户和保险公司的利益,阻碍了农业保险的推广。

二、我国农业保险中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市场的立法支持和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对农业保险中介机构执业行为立法支持,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原有的、具备条件的中介机构,同时坚决查处侵害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中介活动,对不具备准入条件的中介机构要坚决予以取缔,以进一步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二是加强和完善对农业保险中介入的监督与管理。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国外、境外先进有效的监管理念与监管手段,包括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保险会计制度、年度审计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公司信誉评级制度等监管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中介人行业自律,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保险中介行业自律组织,如保险人公会、保险经纪人公会、保险公估人公会等,为行业自律提供保证。

(二)提高农业保险中介机构专业化水平

农业保险中介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依靠自己的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良好信誉去赢得客户。应健全组织架构,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独立、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励、约束、制衡的机制,确保公司有效运转。保险中介机构还应充分发挥市场反应灵敏,机制灵活的特征,在人事、薪酬、培训等方面采取更灵活的机制,用现代管理手段搞好自身业务管理和营销管理。

(三)加强农业保险中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一是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快各类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计划地对现有中介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执着追求、立志终身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才。二是要扩展农业保险中介队伍,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吸收进来,使他们成为人或经纪人,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对当地的风险等信息掌握较好。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等。

(四)明确农业保险市场分工,走专业化经营之路

农业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在业务合作过程中合理分工,能使保险公司把主要精力用在产品开发、风险管理、客户服务以及资金运用等方面,而将产品销售、理赔等业务领域交给保险中介来完成,而且其人、经纪人和公估人等中介也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样不仅能有效减少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也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促进保险中介机构的良性发展。

(五)进行农业保险中介市场创新

篇(3)

[关键词] 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14-02

研究生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部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研究生要想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的创新方法和持久的创新动力。本文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导师队伍、研究生管理人员等方面着手,介绍了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举措。

1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营造更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张玉春等分析创新能力的内涵,提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重点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实践技能,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开展发散思维训练,掌握关系―映射―反演(RMI)方法和数学建模(MM)方法[1]。

2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学术环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创造各种条件来激励研究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使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能在宽松活跃的学术空气中受到熏陶。

高校应配置良好的实验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学校要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建立研究生创新中心,向研究生开放教学科研实验室等方式,为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类讲座、报告等学术活动,举办学术交流会和科技文化节,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以创新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具有创新理念和文化品味的精神风貌和校园文化研究氛围[2],向研究生介绍各个学科的前沿动态,为研究生交流创新成果、交流跨学科研究的体会提供场所,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提供渠道和条件。这样才能不断扩大研究生的视野,产生出创新思维的丰硕成果。

3 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

通过加强研究生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实验室可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3]。学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协商建立各类校外研究生实习基地或产学研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努力为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基本条件。校企联合实验室可谓零距离地与生产第一线接轨,可解决长期以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这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老大难问题,从而使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生产实际,更符合教学规律,更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4]。

4 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

通过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开设系列学术讲座,提高研究生基本理论水平,深化研究生对理论前沿知识的认识;资助研究生专业点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建立起具有专业特色、适应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使研究生课程、教材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前沿化,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5 研究生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

资助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开展各类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通过立项资助,引导并激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从事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课题研究工作,应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工作是整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集中体现,研究生是研究生提高研究水平、 检验其科研力的最好标准。论文的创作,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结合导师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做出并发表的论文,不但可以证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可以证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的提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作为研究生,则需要在第一创新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做出成果即为第二创新。” 课题的实施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方案论证的过程,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6 研究生学术交流

通过研究项目的立项和资助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提升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

6.1 研究生创新论坛

旨在响应国家高水平研究人才培养的号召,使研究生适应当今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协调发展的趋势,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培养质量,调动广大研究生投身学术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异中求新、自由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

6.2 研究生学术论坛

该论坛是为研究生搭建的交流创新思维、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热情的学术平台。每个论坛的主题面向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能够结合本专业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同时涵盖若干个相关一级学科[6-7]。

6.3 研究生暑期学校

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面向高校招收在学研究生作为学员,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开设若干门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前沿学术报告,介绍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加强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缩小与国外研究生培养先进水平的差距;资助优秀研究生赴海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推动学术交流和优质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各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8]。

7 导师的培养和要求

应提供导师间沟通的平台,特别是促进中青年导师向年资较长导师的学习;加强导师的继续教育,可开设研究生导师研修班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研修班,招收青年研究生导师及新增导师,聘请优秀导师、学生工作专家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讲解研究生培养制度,交流研究生培养经验,介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科研、论文等环节的规范性要求;组织安排年轻导师交流、研讨和考察,提高年轻导师的培养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9]。

另外,需强化对导师的考评与监督考评,应力求全面、科学、公正,并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对现任导师任职资格审核的最重要指标,这是保证导师队伍质量的动力之源。通过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构筑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体系[10-12]。

8 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

资助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导师、任课教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开展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法,内容可涉及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修订、学位授予基准制定、研究生教育国际比较等各个方面。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更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研究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强化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13]。

[参考文献]

[1]张玉春,曾巧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科技信息,2010, (1):157-164.

[2]卢军霞,刘翔.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关键要素分析[J].吉林教育,2010,(10):34.

[3]郑作华,谭世语,孙大贵,等.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广东化工,2010,37(7):145-146.

[4]黄秉,孔峰,覃伟年.校企双赢:发展校外专业实验室的前提与归宿[J].江苏高教,2004,(2):76-78.

[5]邓运来,刘畅,毛新华,等.结合导师课题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22-24.

[6]梁艳.举办学术论坛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0,(S1):97-98.

[7]陈治亚,蒋琦玮,冯芬玲,等.学科交叉条件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0(8):114-116.

[8]朱邦芬.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J].物理与工程,2010,20(4):1-6.

[9]于爱莲,张忠,王玉,等.研究生创新培养对导师的要求[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12-113.

[10]李思熳.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3):70-72.

[11]刘春桃,柳松.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视角下的导师队伍建设[J].韶关学院学报,2010,31(2):124-128.

[12]王芳艳.试析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 2010,3(3):74-76.

篇(4)

论文摘 要 科技期刊文化力既是科技文化力的组成成分,又是整个期刊文化力的组成成分,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升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潜在动力。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是科技期刊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文化力作为一种隐性人文资源,能够实现社会价值的增值。深入研究和探讨科技期刊文化及其作用力,对于科技期刊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科技期刊文化力的概念和内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整个国家文化力的组成部分。期刊文化力也是整个文化力的组成部分,笔者曾专文进行过论述[1]。科技期刊文化力既是科技文化力的组成部分,又是构成整个期刊文化力的重要成分。

编辑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编辑文化与其他文化系统一样,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编辑文化的表层结构是编辑物质文化,中层结构是编辑事业的体制,而其深层结构表现为观念形态等因素[2]。

“文化力”是与综合国力系统中的经济力、政治力等因素相对而言的,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含着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核心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造力的充分发挥[3]。期刊文化力是文化力中的重要元素,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期刊文化发展与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这个国家或地区期刊文化的现实水平,同时也包括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文化形态等方面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科技期刊文化力是期刊文化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期刊编辑的使命是创造和建设科技文化力,不断地推动科技文化事业向前发展。科技期刊编辑通过科技文化选择、科技文化积累、科技文化缔构和科技文化传播,将科技文化成果奉献给社会。这些科技文化成果被存储后,一方面,在社会上被广泛传播,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存储下来的成果获得积累,可以为后人的知识创新提供基础,进而转化为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历史进步[4]。

科学文化是有别于人文文化性质的文化,它使人类获得了一种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变革自然的力量,科学文化以其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加速着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作为科技载体的科技期刊,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作用。深入探讨科技期刊文化力的内涵,对于科技期刊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是作者的科技文化创造、编者的科技文化选择与读者的科技文化认同的过程,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文化制约与文化互动的关系。科技期刊的文化责任在于,既能根据自身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来满足当下人们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文化需求,又能在提升人们的科技文化品位、塑造人们的科技文化品格的过程中致力于人类科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长远目标的实现。

2 科技期刊文化力是提升国民科技素质的潜在动力

科技期刊能够积极主动地引导人们形成开放性的科技文化视野,把我们的科技文化发展纳入到全球科技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积极地推动国内外各种科技文化的对话和交流。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科技文化对话、交流和整合的机制,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使人类在一些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念上取得共识,而同时使各民族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因此,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也是不同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冲突的过程,是不同文化精神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只有当世界各国都积极地融会到这种文化整合包括科技文化整合中,才不会使全球的文化世界变成单一文化的天下[5]。

科技期刊可以引导人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形成自觉的现代化视野,积极推动适应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现代科技文化精神的生成[6]。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的启蒙,中国民众的文化精神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理性、科学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以及各种现代价值观念已经逐步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但是,必须看到,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观念还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全球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文化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推动现代社会所必备的积极的文化精神的形成。只有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科技文化对话,不仅要批判其他科技文化的弊端,同时也批判自己科技文化的缺陷,才能形成在全球化的科技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中国科技文化,整个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而科技期刊在其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 科技期刊文化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潜在推动力

先进的科技文化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落后的科技文化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先进文化的中国科技期刊文化应以它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传播优势主动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对读者而言,其价值观念的改变、自身科技文化环境的净化、科技文化品位的提升都难以回避科技期刊文化力的引导作用。这种强大的引导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大众型科技文化期刊还是小众型科技学术期刊,实现刊物的科技文化定位既是一个适应读者的过程,又是一个引导与提升读者的过程。

科技期刊文化具有很强的产业属性。科技期刊文化产业经营的范围广泛,它包括科技广告经营、网络经营以及其他相关科技产业的经营,可为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舞台。它必将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新的增长点。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期刊严肃的文化使命与对市场利益的追求,是对立中的统一,是推动期刊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双重力量。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科技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市场资源。不论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都说明文化与经济是一对可以双赢的统一体。

另外,科技期刊文化力作为一种隐性人文资源,不仅可以驾驭显性物质资源,而且可以实现价值的创造,实现社会价值的增值[7]。凝结于科技期刊编辑身心之上的文化力,包括他们的精神力、知识力、智慧力和创造力,是期刊社创造性增值的力量源泉,它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科技期刊文化力可以在期刊社内部人际之间传递,还可以在行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传递;借助于科技期刊文化的导向功能、开发功能和规范功能,使得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心理,逐步变得科学化、优良化。通过长期的、持之以恒的作用,将会展示出科技期刊文化力“水滴石穿”式的潜在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成福.漫谈期刊文化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8-49.

[2] 何龙.编辑文化论[J]. 编辑之友,2002(6):22-24.

[3] 彭国元.期刊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张春明.编辑与文化力[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9,22(4):394-398.

[5] 李小娟.论全球化时代学术期刊的文化视野[J]. 理论探讨,2001(3):97-98.

篇(5)

    【论文摘要】是文着重新经济时代经济创新基本特征探讨;阐明新经济影响营俏创新的几个方面是本文出发点;深入论证营销创新应用—怎样“创造购物天堂”?如何“长驻于市不衰?”何以“辫证营销”?如何‘.引导营销 网络 化”?等,或可助新经济营销创新思路拓张。

    新世纪开端,迎来了新经济的曙光,新经济有何基本特征?成为新一轮管理 论坛 热:新经济必有新运作规则,其对我国营销创新有何影响?构成新世纪营销新 规律 所在。新经济实践涉面甚广—营销创新应用如何?引人深思。

    一、新经济时代经济创新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经济四要素“知识”比重在上升。传统经济包括农业和 工业 经济,“三要素”论源远流长,数千年倡导繁衍、耳熟能详。而作为创新要素“知识”加入,形成‘.四要素”说,多闻于世纪之交,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列为四要素之首,尤显其特性:即知识要素的充裕性①。皆因前“三要素”盛行至今已受时空限制,国界、种族、观念隔离、亦难有’‘予取于求、随之取用“之便利而显逊色。唯独知识要素,完全无上述约束,只要愿意,可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仅如过去的一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技术、科研成果以成千上万计,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的无穷财富。所以“知识要素”虽立论不久,或叫初具形态,且有转化受阻种种障碍;但其意境深远、力贯全球、活力无比,成为 现代 企业 家,投资、生产、经营者 发展 战略首备之品—可示其经济创新论中位高而权重的发展趋势。

    特征之二,新经济发展加快了“知识”渗透。“土地、劳力、资本“构成三要素说,②.是传统经济重要物质基础,因“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等弊端而风光难再。但.‘三要素“论完整性、严密性、系统性等经济作用亦难于被动摇。新经济发展,‘’三要素”作用在相对下降,但并非言可取代,因为知识创新威力,要通过传播渗透才能发挥出来。如知识渗透于’‘土地”要素,才会有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渗透于“劳力”,才会有劳动品质的提升,劳动效能的发挥;渗透于“资本”,才会有资本运作本质的变化或更新。同时在知识传播、渗透面前人人平等,取之容易;许多企业家,借助知识力量而取得辉煌的成就,这是新经济的贡献。

    特征之三、经济理论两大支柱面临新冲击。传统经济理论中有两大支柱说。第一支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消费者(家庭)收入受硬性约束,边际效用价值下降,产品价格下调,引发需求上升;反之则下降~一衍生出需求变动规律。第二支柱“生产费用主导”论:即资源性生产费用上升,产品有利可图,供给会增加;反之则减少.一形成供给变动规律。③冲击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信息发展,使交易成本不断下降,产品价格趋低,家庭实际购买力会上升;加之发达国“财富效应”—股市上涨增加家庭虚拟收人,均冲击了家庭预算“硬性约束”论。其二、新经济中知识作用上升,厂商受资源性约束的供给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又如网络经济普及后,免费提供网络和 电子 邮件服务的厂商会越来越多,从而使“有服务就要收费,’等老行规老惯例受到挑战。于此,用传统供求规律,来分析未来营销行为,已难有更多意义。

    特征之四,“注意力”经济成主导世界潮流。象时装模特展销吸引观众注视力那样。企业发展“注意力”经济①,以招徕消费者已成新潮。新经济发展,企业.‘注意力”营销—通过网络宣传,树立企业产品形象;或经精心没计制作打扮,成为某一特定领域“霸主”;或营造购物“天堂”,成为顾客网_l之首选等,从此有了广阔天地。获得了“霸主、’地位,或有了“注意力”形象的厂商,当然能带来无限商机。而于无限商机中,孕育出主导世界潮流的许多新秀,显然又是新经济的贡献。

    当然,新经济实践深人还会创造出;如能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带来收益递增;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实现价格永恒降低;“物以多为贵”;提供无限能力与机会等运作特征等。但其要求也是苛刻,甚至是残酷无情。有喻新经济如一个个竞争漩涡,稍不留神即被淹没。并非危言耸听。

    二、新经济影响营销创新几个方面

    影响之一,打破时空障碍全球范围可营销新经济出现,信息传播已无国别地域之分,从生产与销售理论上看已无逾越之障碍—厂商与消费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贸易伙伴。影响所及,应从狭窄的国内区域营销,转向国外或全球性营销。特别是暂处弱势者,已有可能“大处着眼、小处人手”立足全球营销观起步,营销创新由此而生而发。

    理论依据是: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个性化需求崛起,“靠资本、拼劳力”的规模化同质营销已难于凑效,国际市场异质化营销已成新亮点。其次,新经济时代双向沟通加快,物流。商流、信息流交换频率增加,借助网络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互动营销网,为全球性或异质化营销创造了物质基础。第三,国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一条龙服务的政策导向或成功实践,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全球化营销创新大开了方便之门等。

    影响之二,市场多变数引发营销新组合。新经济发展拉近了消费者距离,但也加剧了同类产品生产者的竟争,依据国际市场多种变数而可实现营销新组合。如产品创新,可抓住消费者心理、生理需求变化,把握住个性化需求规律.以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功能用途,增加附加价值或文化内含等来满足。又如价格决策—网络化市场要求,一是产品类型的满足,二是价格成本的可接受性;而企业则可按成本要求提供柔性产品概念,再按概念组织生产或售货—弹性化成为可能。再如分销,已出现电子虚拟市场。无形商店、电子货币等多种数字化交易方式,中间商中介作用已大为降低。促销、信息网络使无纸化促销成为时尚,将有图文并茂的产品索检,价格动向一览无余;网络的定制化功能可将产品组合信息集中储存、自由存取,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购物空间。当然还有其他变数影响营销组合因素,构成新经济营销创新的更大空间;

    影响之三,营销添智慧出现创新“蜂聚”期。新经济新技术风起云涌,创新的巨大动力已不局限于单项、局部性,且有成片成批的叠加效应。有专家称为创新“蜂聚““现象出现并非偶然。

    从市场创新着—出现一种新技术产品后,将有一系列创新活动以招揽顾客,亦会有全新产业问世,或控制一种至几种新原材料基地;甚至出现一种崭新的经济组织,以巩固垄断地位,或创新垄断市场方式等。以 计算 机实践为例—已从单机、大型、单功能、低速度、专用机。向多机化、微型化、多功能、快速度、网络化发展。特别经营销专家或智慧营销的介人,将以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性,而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实现工商 交通 、 金融 、邮电等联网后,又将派生出大批信息产业或相关产业,甚至出现产业带,产业群体、产业链条—“蜂聚”接踵而来,新经济功不可没。

    影响之四。优化“系统”论可把握营销主动权。新 经济 信息 网络 化,仅是解决了“速度、效率、安全、方便”等传统贸易老大难问题,而“胜算性如何”还要靠谋略智慧,或贸易成熟性。西方诸强已有高科技70 96、市场分额80%以上的竟争优势②,于

再次,重视消化吸收,实现高新技术第二次创业。还有,创造宽松环境,着力改善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立法,创造良好的 法律 环境:维护知识产权,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打击伪劣假冒侵权行为等。还要熟悉““人世’“后的世贸规则,防止高科技贸易’‘被诈、被罚、被假”的发生等。高科技贸易复杂性,以“系统营销”论把握营销主动权,或可以消除新经济运作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新经济营销创新应用的几点思考

    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均要有个较长期的适应过程,如下几点可助‘“创新”思路,对初涉营销者更应慎密谨为。

    思考之一,自我约束激励创造“.购物天堂”。新经济的健康 发展 。需要 企业 自强自律,不断消除低效率和浪费现象,减少不合理利润因素,自觉抵制伪劣假冒、欺行霸市等。激励全体员工拼搏进取,敬业、乐业、爱业,提升自我品质;大力弘扬团队意识,更新企业形象,千方百计留住顾客,营造真正的.‘购物天堂”。

    利用多种外因营造“购物天堂,,.如通过网络传输商流、物流信息、创造时空效应,产生““购物方便”感;或以产品新概念引导潮流,成为消费者“、理想产品策源地信誉”感;适时开展’‘升质降价”促销活动,产生消费者‘.低支出,高品质享受,,感;还要加强公益宣传、树立绿色品牌,形成‘.热心公益、放心消费”的认同感,将“、方便、理想、享受、认同”的情感运用于营销的全过程。确立‘“购物天堂”的好环境。

    思考之二,天时地利人和长驻于市不衰。新经济网络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视野。新产品层出不穷,往往因一个小理念的转变而赚了大钱,又会因一个小小失误而血本无归。因此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应有‘“瞻前顾后,观微知著、抓住本质、攻防有略,进退有序”等气魄与胆识。或者古商邦经商理念—““天时地利人和,长驻于市而不衰”中,悟出营销创新的灵感:

    所谓‘“天时”是指营销大气候—坚信新经济是人类社会新商贸的良好开端,将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而谓“‘地利”则指现有土地、劳力、矿产资源,以及替在需求等优势。所谓“人和”是我国经商者的传统美德。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建立、健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亦为外资企业提供稳定、宽松的市场准入机会等。坚持有理做赢人,和气营出三赢家。

    思考之三,坚持辩证营销立于不败之地。组大联强,固然是.‘实力、信誉”的象证在国际贸易之中亦有按资本区分信誉度—“实力论英雄”的主张。但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优点。而新经济是一种突破。如’‘小吃大”、“快胜慢”、“新吃旧”等,有经济学家称之为新经济规则,①,亦有喻之为新营销辩证法。

    新经济时代,所以会“小吃大,,,本质是小者精悍、鳞角锋锐、触觉敏捷,开拓营销 自然 所向披靡;而自称大者‘为大所累笨拙不已,往往无可奈何被拖累。’‘快胜慢”。关键是““快者灵气生“,,富于灵气的营销,顺应新经济所追求的个性消费目标,慢者只能吃“剩饭,’;’‘新吃旧”,是新(潮)能主导消费意向,代表时代精神,淘汰陈旧落后者。完善此类营销辩证观,就能”劣中求强”、弃旧图新、转败为胜。

篇(6)

关键词 科技创新农业大学TIA计划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保持强大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无疑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针对这一课题,笔者以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TIA计划为例深入分析科技竞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的同时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培养的措施。

一、科技竞赛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培养中的作用

(一)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长期以来,大学课堂上依旧侧重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对理论的“学”,可以说仍是一种传统的“灌输”方式,即便是有较多的实习、实验等动手过程也是在老师的“模板”作用下完成的。这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使学生很好的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及自己在学习中激发的创新想法运用到“实战”中。而烟草学院大学生TIA便是为改变该状况而产生的,大学生TIA计划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的简称,是专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项目资助计划,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工作。TIA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措施。

TIA计划的宗旨是充分利用烟草学院的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发挥教师和科研人员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大学生中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学术氛围。烟草学院在近两年的TIA计划中收获颇丰,完好的彰显了其举办的宗旨与目的。期间共有57件作品参赛,作品涉及农学、理工、化学等方面;338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35位烟草学院教授、讲师参与各个项目的研究与指导,规模之大、涉及之广实属罕见,在计划实施中实现大学生TIA计划与导师制的有机结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课题的立项、组建创新团队,引导学生确定项目的研究工作,安排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组的业务学习、学术讨论及其它相关学术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科研创新能力。近两年学生作品都在突出了新方法、新技术或者新思路的同时凸显出创新性和独持性,例如《烟草根基优势细菌的筛选与鉴定》在利用菌类培养分离技术鉴定出优势菌种后进一步对利用优势菌制造菌肥来试图逐步替代普通化肥而进行了尝试,以期望去改变普通化肥的过度施用对土壤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TIA计划项目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研究类型可以是实验研究,也可以是调查研究。但是无论哪种类型均要求由项目团队独立去完成,且在项目实施中还要进行中期汇报以及最终的结题答辩。这些均需要项目参与者亲自动手去完成每个实验以及调查环节,样品的采取收集、仪器的使用、药剂的制取、汇报以及论文的创作、汇报PPT的制作等都来不得半点虚假,都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用心、用手去完成。也就是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的亲手操作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促进学生的沟通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TIA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以课题组为单位,每个课题组一般由3--5人组成。一个课题组便是一个团队,在为完成同一个课题过程中,参与者彼此要进行沟通、分工、合作,对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磨砺学生的毅力和心理素质。

TIA计划项目研究期限原则上为1-2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科技竞赛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新问题,之后分析问题并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中又会有新的问题等待解决。这是一个磨砺人的意志力与心理素质的长期过程。同时科技竞赛题目通常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就要求参赛的大学生能综合运用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去涉猎或者深入研究其他学科的知识,多参阅各种文献资料。

二、烟草学院大学生TIA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认识不够。

学院设置TIA计划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项目里大学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然而,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认识却不够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目的认识不够深刻;学生的功利思想突出,将获得的奖励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追求;第二,缺乏实现创新的意志素质,学生参与时热情高的多,长期坚持的少,经受不了挫折、耐不住寂寞、不能全身心静下来做学问搞研究。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不够强,喜欢单干,图一时热情,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挫折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时,很多学生不愿意继续坚持或者直接放弃创新活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健康、持续开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备。

学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投入了足够的活动经费,每届科研创新方面的固定投入均为10万元,再加上相关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持,用于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是有保证的。物质保障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无法得到使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场所以及仪器设施,经常会出现课题小组在使用仪器问题上发上冲突。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甚至打击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的建议

(一)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

学校在专门指派专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进行指导的同时,更要尽力克服资金不足、人手缺乏等因素完善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此同时利用企事业合作单位等具备的有利条件为大学生展示自身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从而实现政府、校、企业、学生本身的互赢。学校还应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平台,进行广泛的科普教育与宣传,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大学科的互补优势;同时还要聘请校内外教授、专家作学术报告和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交流,进行学术讨论。

(二)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我们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内涵的宣传,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课外活动)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完善中的承担功能和所起的作用,让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在行动上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四、结语

努力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改进科技创新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力度,使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田养利.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丰十会科学版),2011,(8):126-127.

篇(7)

(一)经济环境复杂化,产业转移新变化,河南进入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保持复苏回升态势,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等高度化转变。从国内看,中央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这些转变也要求河南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承担新使命,在承接产业转移消化落后产能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消费结构升级,生产模式转变,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结构升级要求更严苛

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以个性化定制化为主要特点的新消费快速发展,将引领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迅速成长,引导生产链向柔性化、智能化创新升级,高效率定制化生产趋势将推动生产线向以用户直连工厂模式为代表的信息化与规模化生产深度融合转变,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层次提出更高要求。即河南需提升高成长性与生产业的承接比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研发成果产品化能力,否则,新产能仍将无法匹配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继而陷入“落后-承接-再落后-再承接”的恶性循环。

(三)要素成本增加,政策支撑差异化,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结构升级竞争更激烈

受多重因素影响,短期内我国总需求不足与结构失衡矛盾持续存在。外贸增长趋缓,内需拉动乏力,人口红利消失以及资源约束增加;地方债务风险积累,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性投资失衡进一步加剧产业结构扭曲、地方恶性竞争及产能过度扩张风险。与安徽等毗邻东部发达沿海地区相比制造业创新速度处于劣势;与湖北等中部其他地区相比产业同构程度更甚,消化过剩产能与人口就业压力更大;与重庆等西部竞争城市相比政策支撑处于劣势;与东南亚邻近港口中心城市相比物流成本处于劣势。

二、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结构升级的竞争优势与突出问题

(一)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的优势

一是资源丰富,能源、电力及水价格较低,劳动力要素资源充足且成本低廉,有利于精细化分工与协作,产业升级后劲足;二是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运输物流成本相对较低,经济要素流动速度快;三是工业基础良好,配套设施完善,优势产业中高成长性产业增长值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产业集群与产业链拓展;四是人口规模大且密度高,拥有一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创新创业土壤肥沃,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共享经济成本低;五是多种优惠政策叠加,有利于投资环境加速改善。目前,河南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接纳国际国内高水平、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

(二)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结构升级面临的挑战

一是承接理念相对落后,产业布局相对分散且结构趋同,产业集聚与产业链延伸能力不足。前期重点规划建设功能区的产业发育度低、竞争力弱,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且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完整,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且关联性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二是承接区域不均衡,产业融合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凸显。各地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力参差不齐且差距较大,中西部地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力较强,其他地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力偏弱。此外,河南经济内生动力不足,承接产业的根植性不够,带动和辐射作用未充分发挥。三是要素生产率低下,产业结构优化内生动能不足。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与技术项目对接、技术创新论坛、科研成果交流会等产业技术合作交流招商引资渠道不畅导致技术性人才稀缺;现有土地、资金、技术等制约因素尚未完全消除,导致土地指标少,同时审批烦琐、非耕地利用优惠政策缺失;配套基建等软环境相对薄弱,影响龙头企业入驻并通过技术溢出帮助本土企业提升复杂协同能力等问题共同导致河南经济要素的生产效率不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生驱动力不足。

三、新阶段河南省加快承接专业转移促进结构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以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一体化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及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突破口,以调整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方向为抓手,夯实产业基础,健全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机制与平台支撑体系,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一)构建多层次招商格局

一是转变招商引资理念,优化招商选商。狠抓地块招商与总部招商,落实行业龙头企业引进、项目筛选与追踪以及各部门信息共享,确保入驻企业落地;健全招商引资平台体系。精简审批环节,创造“低融资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税费成本、低物流成本”的招商引资环境。破除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与配置,营造自由开放的经营环境。二是改进招商引资模式。配套产业联合招商、驻外招商、专题招商与网络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并举,梳理河南省优势特色企业,发挥区内大型企业及跨国企业的载体作用,以商招商,引进各领域知名企业总部,提升河南省企业规模与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河南省六大高成长性主导产业优势重点承接“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与总部经济,通过服务外包推进服务业从制造业剥离,通过业务高端化推进生产业提质升级;改善投资结构,增强一三产业投资比例,农业领域吸纳资本重点投向农产品深加工、新品种研发及推广、生态农业与环保型农业开发,服务业领域吸纳资本向高成长业集中,推进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化。二是改造升级本土企业。加快企业合并重组,强化本土企业科研与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推进制造企业向柔性化生产与个性化产品供给升级;专注产品质量与性能改良,深挖市场潜力;加强与大型企业配套合作网络建设,丰富高素质人才储备,推动区域分工精细化,提高本土产业自主创新与复杂协同能力。

(三)加快完善集聚区功能

优化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分类指导、重点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定位与交通网络体系壮大产业发展带,带动产业链与产业网络整体转移。形成地区间分工协作精细化、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加快完善特色园区、专业园区与示范基地载体功能。重视园区公共服务配置远期规划,着力提高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支撑和集聚发展”的载体功能,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与人口密度。 [ dYLw.net 提供毕业和会计学论文服务] 

(四)创新工作推进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