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52: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关键内容宣传不到位目前,中医药博物馆所开展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中,还是以中国医学史为主线开展宣教工作,目标受众以国人为主。但是对于外籍人士而言,对于中医学的关键内容还涉猎甚少,这样就会导致宣教效果非常有限。这些关键内容包括:中医药文化的根源—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气的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学说;中医学的思维特征: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等[3];此外,中医药学家对世界的贡献、中医对重大疾病的突出疗效等。
1.2体验少,说教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沟通的障碍,很多中医药文化很难为外籍人士所理解,如果一味的进行口头的说教还不够,不能让其有切身的体验是很难让其信服的。现在的中医药博物馆体验、互动的项目比较少,如中医舌诊、目诊、色诊、脉诊、刮痧、针灸、拔罐等均比较少见。中医药博物馆与中医的养生保健场所或中医院的分离也可以说是一个先天的缺陷,使得外籍人士不能亲身体验中医药的诊疗过程与切实疗效。
1.3宣传媒介手段传统目前,大部分中医药博物馆还是采用传统的实物媒介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宣教工作,现代媒介应用较少,这就给宣教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一来导致受众获取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途径、机会大大减少,二来也导致宣传的效果不够理想,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概念是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宣教的[4],更不要说对有沟通障碍的外籍人士,其宣教效果可想而知。
1.4翻译水平阻碍跨文化沟通翻译水平是摆在中医药跨文化沟通前面的一条巨大鸿沟,目前的中医药博物馆外语人才储备较少。众所周知,中医药涉及很多哲学基础概念,还有中医自身的很多比较抽象的名词概念,要理解这些概念,别说外籍人士,就是生活在本土的中医本身对有的概念理解都比较困难,甚至还存在不同见解,要想将此类名词术语翻译出来谈何容易[5-6]。此外,中医药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语言比较含蓄,而包括英语在内的多数语言都属于低语境文化,比较直接,两者之间的沟通很容易产生误读、误解,造成一些沟通的障碍[7]。
2中医药博物馆开展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1加强主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融合了易家、道家、儒家、佛家等各家文化的精华,内容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数学、军事等多学科知识,其哲学基础为气的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学说,其思维特征为整体思维与辨证思维,其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与医学模式逐步为现代医学所认可,而现代医学模式是众所周知的不断改错、不断修正,有理由相信现代医学模式最终将融入到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中来。中医学是经过数千年实践的成熟医学体系,独自护佑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不只是平常的治病救人,还有治未病、抗击瘟疫等,均已载入史册。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需要的是我们要加强对自身的认知以增强自信。此外,民族的自卑感源于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挨打,民众经不起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将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中华文化,其中也包括中医药文化[3]。然而我们回顾历史,在我国兴盛的近2000年中,随着中华文化圈的扩大,周边哪个不来主动学习中华文化、主动学习中医。现今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崛起,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学习中医的热潮一浪胜过一浪,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自卑,需要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准备迎接这一浪潮。
2.2加强对外宣传的主动性中医药博物馆应该对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西方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情况,应该思索如何从“文化休克”到“文化适应”[8],通过文化适应开展主动宣传,不仅馆内要有精心策划的方案,包括培养专业的翻译,而不是临时借调的且中医药知识不够专业的翻译人员,详细的多语种的翻译说明等,还要思考、策划如何针对外国人士的宣教工作,将宣教工作拓展到海外,将宣教对象扩大到外国人士。只有提高认识、精心策划对外宣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守为攻,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2.3抓住主干,突出重点在中医药文化对外宣教中,应抓住中医药文化的主干,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地将中医药文化主体、中医药突出历史贡献、中医药突出疗效进行宣传。只有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不致于本末倒置,忽略根本。应该对中医与易家、中医与道家、中医与儒家等重点根源问题进行宣教,对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等哲学基础概念进行阐发,以及中医学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特征进行宣教。此外,突出医家,如葛洪、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均对中医学乃至世界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应对他们的贡献重点宣教。中医学对鼠疫、天花、流行性出血热等历史上的重大疫病均有突出贡献,现代中医对流脑、乙脑、非典等也有着突出贡献,还有很多疾病的中医疗效均非常显著,应当有重点地进行宣教,让外籍人士看得到真实的案例、切实的效果。
2.4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在中医药博物馆的互动体验项目中,应该适当增加诸如舌诊体验项目,设置典型舌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设置目诊体验项目,将五轮学说形象化,也可通过设置典型目象模型,让参观者通过镜子来与模型相比较;面色体验项目也需要设置模型、镜子来让参观者进行体验;脉诊除了通过脉诊仪让参观者体验之外,还可由专业人士进行把脉问诊,让参观者体验中医脉学之奥妙;刮痧、针灸、拔罐等也应成为体验项目。此外,尚可让外籍人士体验特色中医药膳,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中医药博物馆并不具备药膳制作条件;中医养生太极拳、八段锦等也可现场教学,建议中医药博物馆与养生馆、药膳馆等联合经营,增加中医药文化的体验内容。中医药博物馆还应与中医诊疗机构联合,可以利用博物馆的闲置空间引进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如果受条件限制,也应当通过实时视频将中医医疗机构的几个代表性门诊进行馆内直播。
2.5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开展宣传工作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论坛、微博、微信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跨空间宣教。各个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力量开展上述工作,至少也应将自身主页设置多个语种,尽量详尽,有条件还可开展虚拟博物馆建设。此外,应该对中医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通过制作光学模型、二维动画或三维模型等进行展示。2.6合众聚力,突破语言障碍为了突破语言翻译障碍,有识之士早已献计献谋,有的建议直接由自己培养既懂中医又懂外语的学生,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就与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培养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还有的主张将中医送出国外进修外语;也有的主张充分利用海外留学生,在其学成后利用其精通外语的基础,由这部分人开展中医的翻译工作,如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读毕业的胡碧丽同学,她作为外籍人士,在中国学习多年后,对汉语、中医的掌握水平已远超出一般的研究生水平,还在广东省中医院出过门诊,可见其水平,如能由这样的人才进行中医的翻译工作,将使中医药对外传播具有跨越性意义[7]。
3结语
【关键词】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77-01
关于博物馆文化产业以及其中的博物馆商店的发展涉及博物馆学、旅游学、文化经济学、行销学等各个方面。虽然国内和国外博物馆文化产业起步时间和发展程度不同,但是,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资金短缺,并且国内外各博物馆同行也在积极寻求办法来解决次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博物馆做了许多尝试。博物馆结构的变化,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以及随之出现的对资金筹措管理需求等,使博物馆的运作呈现出独立化的趋势。在不少西方国家,博物馆在政府管理水平上已被称为“博物馆实业”,而对市场研究人员而言,已成为“博物馆商务”。
一、博物馆商店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人们很早便意识到这样博物馆资金短缺,并有此引发为博物馆商店的设立。一个多世纪之前,欧洲博物馆便开设有商店,博物馆商业活动似乎起始于19世纪早期的英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博物馆营销也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词”2博物馆的商业活动起始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1857年,全球首家博物馆餐馆在大英博物馆正式投入运营。31967-1977年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托马斯・霍温意识到“博物馆的参观者同时也是消费者”4从而各大博物馆开始设立商店。同时伴随这些商店的设立,也成立和博物馆商店的相关组织,其中以欧洲和美国为主。1955年创立的美国的博物馆商店协会(Museum Store ASSociation),为美国及全世界的博物馆文化产品,组织连锁的经营渠道,既向公众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又促进一博物馆间的产业开发和文化交流.而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商店作为博物馆营销和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着重对博物馆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和博物馆商店的经营模式和博物馆商店的管理上。如在Bruner的论文中写到“无论是博物馆界还是旅游界,很多学者均致力于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研究上。Bruner通过研究证实了二者拥有社会教育、让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等共同之处。”Ted Silberberg的论文中也论述到:认为博物馆和旅游相结合是一种“双赢”的方式,这样可以为双方都带来发展机会.真正的博物馆商店是介于礼品店与博物馆展示的混合体,它是构成博物馆整体的一部分,并在财务与教育上协助博物馆达成既定的目标。”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ICOM专业伦理规章》中提到:“博物馆商店应与博物馆的收藏品及教育目标相符合,且必须维持收藏品的品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对博物馆商店的讨论主要集中把其作为博物馆经营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旅游的一部分,最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来论述。如:在经营部分――张桂元《浅议博物馆的经营策略》、骆士泉《论博物馆的营销策略》、张继东《谈谈现代博物馆经营管理》,在作为博物馆旅游部分――董方慧《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杜凯《基于文化体验旅游的综合类博物馆旅游发展运营研究》、张敏《博物馆在旅游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文化产业部分――游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建议》、张艺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元宝祥《论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开发》。
直接针对博物馆商店的文章,主要是博物馆商品开发的现状、解决方式,商品的研发、营销、销售或是介绍外国博物馆商店的成功经验。如:翟群《小商店如何做出大产业》、杨静《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吴思思《博物馆商品的开发――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挖掘》、葛埔恪豆外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
对博物馆商店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经济学、市场学、行为学等。如:张敏《论博物馆市场化行为的趋势和影响》、刘雅丽《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良渚博物馆纪念产品涉及与研究》。
二、结束语
对博物馆商店的现状研究涉及到旅游领域和经济领域,主要是针对商店研究现状、困境的解决方式、商品的开发、营销、销售等。能够为我们现在的发展现状做一个总结,同时也能为将来商店的积累经验、开拓道路。
参考文献:
[1]安来顺.二十世纪博物馆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博物馆,2001(01).
[2]葛埔.国外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对我国的启示[D].上海:复旦大学,2012.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现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但是在甘肃地区,这门学科的实验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为研究对象,结合四川大学考古实验室实地调研情况,从实验室教学建设方面、实验室管理方面提出初步构想,以促进实验室建设。
关键词:
“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博物馆的关注不断提升,物质投入逐年增加,但博物馆的专业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需求,2008年,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增设了博物馆学专业,2012年增设了文物保护学专业。经过4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对于实验课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借鉴其它大学同类实验室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自身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的思路。
一“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实验教学的调研
四川大学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为此,2012年7月赴四川大学及周边地区就博物馆和文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调研。四川大学考古实验教学最早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为考古技术实验室,被列入211和四川大学“523实验室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下设考古技术、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微痕分析、动物考古、成分分析、体质人类学等7个实验室。另有中心专业图书资料室、文物标本室各1个。多年来,该中心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在金沙遗址考古、三峡考古、考古等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其采用的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考古实验教学,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特色鲜明,在中国西南乃至整个南方地区都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的考古实验教学中心。博物馆学实验室:2006年,四川大学考古教学实验中心正式依托四川大学博物馆成立博物馆学实验室,开设“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观众研究”等3门试验课。文物保护实验室:成立于1989年,分为“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和“无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两部分,现配备有金相显微镜、大气品质测量仪、恒温恒湿箱、电脑测控耐折度仪、台式放大镜、电脑三目体视显微镜、电导率仪、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检测实验仪器等多种实验设备,既可保证文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基础实验教学需要,亦能支持专业师生在文物保护材料、保护技术、保护理论等方面开展研究实践。动物考古实验室:2005年,川大考古实验教学中心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组建了动物考古实验室,依托于拥有60万件动植物标本的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和考古专业多年发掘积累的动物标本及考古教学中心购买的大量动物标本,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动物考古学》课程和动物骨骼种属鉴定、年代测定、动物食性测试、脂肪酸测试、动物古DNA分析等实验。
二对西北民族大学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课程设置的思考
根据对川大考古实验室的调研情况,初步有以下构想:
(一)博物馆实验课程的设置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专业的实验课,目前仅有摄影、文物保护、绘图方面的课程,从实验器材上看,我院与川大的差距并不大,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可开设一些具有多元化的实验课,将教学与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多元化的研究和实践视角,联系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通过试验培养博物馆学的知识体系、强化实践操作能力。[1]
1.“博物馆藏品管理”实验课实验包括:
藏品清洁与消毒处理、藏品传拓、藏品装具制作、藏品编目与建档、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古代文献书画作品保护、民族与民俗文物保护。“博物馆陈列设计”实验课。实验包括:室内视觉环境计测试验、室内空间环境计测试验、室内物理环境计测试验、展陈工程制图、3D建模试验。
2.“博物馆观众研究”实验课。实验包括:
观众生理计测试验、观众心理计测试验、SPSS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二)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专业实习课程增加
我院的这两门学科的实习课程太少,只有毕业实习一项,鉴于这两门学科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习课程的比例,如可增加“田野调查实习”、“博物馆实习”等课程。[2]
三对西北民族大学“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管理现状
从2008年“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成立至今已经有4年的时间,还处于摸索阶段,实验室管理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实验设备管理及实验室财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开放实验内容单一
开放实验的内容单一,大多数实验室配合课程设置,依赖于课堂教学的理论,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占大多数,按照指导教师设计好的模式步骤进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2.开放实验难度缺乏梯度
开放实验难度缺乏梯度,这与内容单一是相互关联的,正因为大多数实验是验证性,配合理论教学内容的,所以适用于大一、大二的学生。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大三、大四的学生,这些实验难度显得简单,此阶段这些学生更需要的是设计型、综合型的实验项目。对于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实验室开放项目就要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互补,实验难度应有所降低,才能适应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
3.开放时间固定
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固定,大多数学生上实验课时,课内时间有限,仅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验内容,熟悉仪器的时间少,实验效果差。对于一些外聘教师的授课,也存在授课时间短,往往在一周内集中授课,可能与正常的课程有冲突。
4.开放实验室设备维护困难
开放实验室设备维护困难,开放时间的不确定性,实验员的缺乏,使开放期间设备的维护较为困难,实验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和修理,不仅影响到设备的使用,更给实验课程带来不便。
5.开放实验室财产容易丢失
目前开放实验室的易耗品的管理缺乏规划,小的实验材料没有准确的登记,容易丢失,缺乏有效的实验器材电子管理系统。
6.实验员、指导教师工作量
一些开放性实验是在业余时间开放,实验员及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这就存在加班费问题。
(二)实验室进一步开放的功能定位
1.提供课前预习时间
大多数实验课时间安排紧凑,同一组同学数量又多,在有限的课内时间里,仅能够完成实验内容,对仪器熟悉时间少,对实验内容理解的也不够深刻,往往实验做完了,并不理解通过了哪些实验方法解决了哪些问题,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法,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仪器,一旦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学生缺乏对实验的理解、对仪器操作的时间。
2.提供课内实验没做完补充时间
由于近几年的扩招,实验室仪器的数量不能够满足学生都能操作的条件,特别是一些精密仪器,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将实验内容完成;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实验设备故障或动手能力太差等原因没有完成实验内容,这些问题也需要实验室的开放来解决。
3.为外聘老师指导学生实验提供条件
文物保护分析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各种材质文物的分析、修复、保护,需要有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人员演示及讲解,而这些人员往往在博物馆、考古所等单位工作,就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培训和指导。
4.为学生自选实验项目提供条件
实验项目可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必做实验由教师统一安排时间,而选作实验可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和时间,可由实验内容安排固定的指导教师,对于实验操作进行指导。
5.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条件
以往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都是综述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实验室可以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时间、设备和场地,使理论联系实际。
6.为大学生创新项目提供条件
为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由学校提供1000-10000元的资助,我院学生更是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为这些课题的完成提供更好的选择方向,也为这些课题的完成提供良好的条件。
7.为实行导师制提供条件
我院实行导师制已经近4年时间,导师制是指一组学生在一个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制度,由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进行个别指导,开放实验室为这一制度在我院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导师的研究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综上所述,在对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中心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院实验室建设的情况,从增设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提出了设想,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随着工作的推进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完善。
作者:于永平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博物馆;序厅设计;展品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60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博物馆的序厅空间,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博物馆整个展示活动的开首与前导,序厅的设计要紧密扣住博物馆展览的主题与内容;同时它又是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序厅的立意要着重彰显博物馆展览的社会现实和教育意义。博物馆展览序厅的设计,源于展览内容,又要高于展览内容,不能凭空臆造,更不能只是通俗化的图解,要从展览内容中提炼精华,加以艺术再创作,最终要高于展览内容,对展览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由此可见,优秀的序厅空间设计,是博物馆展览教育的思想性与信息传播的艺术性高度融合的结晶,是对整个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一个重要部分。
2.博物馆序厅设计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背景
2.1博物馆序厅设计的发展历史
当今世界,博物馆的分类至今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在我国,三类划分法一度成为我国博物馆分类的权威性标准,即:综合性、纪念性、专门性(亦称专题性)。 序厅的基本形制设计也随着博物馆性质的定义而发生着变化。通常,门厅与序厅在综合性博物馆中是分开的:有些博物馆,除了主人口序厅外,在每个不同主题的陈列馆内,还设有各具特色的小序厅。而在中小型博物馆中。尤其是陈列主题单一的馆。通常门厅与序厅是合二为一的。博物馆建设的不断创新,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门厅也充当了序厅的角色,这两个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同序列的空间,两者的界限、区分逐渐模糊。因此,在这样的新时代赋予的特定模糊空间,重新审视序厅的艺术设计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2.2博物馆序厅设计的研究背景
在对博物馆序厅空间的研究方面,清华大学的董松先生在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博物馆陈列中的序厅设计研究》中指出,序厅设计应当集中体现陈列展览的主题思想,起到点题、烘托气氛的作用。论文就博物馆功能分析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博物馆序厅的产生、发展及其设计元素构成等问题,同时对序厅设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和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都博物馆程旭先生的《序厅设计的几点思考》一文,结合其从事博物馆陈列没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就设计师在序厅设计构思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樊灵燕女士在《博物馆序厅设计初探》中提出了序厅设计在创造博物馆整体展示形象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分析解读了序厅设计多样化的艺术设计形态,同时展望了博物馆序厅今后的发展趋势。
3.博物馆序厅设计的一般原则
博物馆序厅的设计一般因展品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前言,其可谓是序厅的一个引子,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展示,使参观者对整个序厅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前言在博物馆序厅的设计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其表现形式多以文字为主,形式简单。第二,场馆导览,其主要是介绍博物馆展厅的展品位置、楼层分布等,使参观者对序厅布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方便接下来的参观。一般博物馆都是将场馆导览放在序厅中,但也有部分博物馆将其放在入口处。场馆导览主要是采用触摸查询一体机或图文展板的形式,对博物馆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展示。第三,标志性展品。该部分主要是将博物馆内具有代表性与标志性的东西拿出来进行展示。其特征主要有,多数为视觉工程类展品,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可以引起参观者的注意。第四,总揽性展品,采用某个独特的视角,对展出的内容进行概况与抽象,其展示内容比较普遍,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不属于标志性展示。总之,多种因素影响序厅展品内容的设计,只有通过设计师与策划师对众多因素的分析,确定最佳的平衡点,才能在序厅设计上有所突破,设计出一个科学、美观的序厅,使其成为博物馆的眼睛。最后,对于博物馆观众而言,序厅空间还应该注重满足观众摄影留念的需求。观众参观博物馆展陈,在获得心灵体验与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希望能将这些值得纪念的瞬间永久地保存下来。但是出于展品文物的保护原因或是临时展览的版权问题,博物馆展陈正文部分往往谢绝摄影,这就要求序厅空间的设计规划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博物馆观众的这一遗憾。这里并非只是单纯地提出序厅空间应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性景观,而且还对序厅空间材质的质地和颜色提出了要求。此外,为了配合观众照片整体效果的呈现,选取合适的照明方式也应该成为设计师设计序厅空间时所应着重考虑的对象。除此之外,观众的摄影留念可能会引起的人流滞缓的问题,这也都需要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师给予通盘的规划。
4. 序厅设计发展的可能趋势
随着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博物馆建设的现代化、博物馆陈列的新理念、新技术、新特征会不断涌现。这些部对序厅的形制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序厅设计亟需加以改进。我们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当今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以广泛的视野去思考序厅空间生存与发展。第一,人性化趋向。21世纪,将更注重对人文主义的关怀,倡导关怀人、尊重人和人性解放的一脉相承。因而体现在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观念上,要将 “以人为本”和传统的“以物为本”同等重视起来,本着观众的审美需求出发。博物馆将不再是超然至上的宝库,而是社区群体休闲与教育的场所:博物馆也不再是少数人孤芳自赏的殿堂,更不是单纯 的艺术品储藏所, 它将与社会生活、观众群体更为紧密地结合。因此,序厅设计应更多地从人性化层面加以考虑。第二,多元化趋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序厅设计要向前发展,就必须探究渊远广博的历史沉积,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及相互影响渗透的当代国际多元文 化,从而拓宽视野,为序厅陈列展示艺术的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的创作与设计,提供自由驰骋的多向维度。第三,整体化趋向。今天的整体化设计是建筑设计、序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一体化的进程,做到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序厅设计要在博物馆建筑、整体陈列展示设计中,既体现恰如其分的设计个性化,也服从于整体感的处理:着眼于整体陈列顺序的节奏,从不同配置、造型、色彩、材质、语言上做到风格的整体统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序厅空间是陈列展览中的重要一环,是博物馆观众的第一视点。它会给予每位观众一定的体验感受,这样的艺术感染力是通过具有创意的陈列语言和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实现的。序厅设计应是高度概括的陈列语言和准确的艺术形式,努力营造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和内容融为一体的意境氛围来引导观众,感染观众,帮助观众留下对陈列展览最深刻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21世纪是一个全新世纪,新世纪中国博物馆设计应当与时俱进,跨入世界先进博物馆行列。
参考文献:
[1] 唐潇骏.博物馆序厅空间初探——以观众参观体验为中心的考察[J].博物馆研究,2012,(03):23-27.
[2] 樊灵燕.博物馆序厅设计初探[J].设计论坛,2007,(01):72-73.
关键词:博物馆;经济;集聚效应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以学习、教育、娱乐的形式,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由此可见,博物馆的首要职能体现在其公益性上,这也就决定了博物馆收取低廉的门票或者免费是大势所趋。但是这并不排除博物馆通过其他手段来获得收益的必要性。
博物馆经济的收益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主要景点中开展的特别展览活动收取额外的费用,也可以是对读物、纪念品和饮食标出高价等等。在博物馆创收的多种形式下,博物馆的集聚效应则成为博物馆创收的又一新途径。中国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则是博物馆集聚效应的典型体现。
一. 中国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的基本情况
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位于清河新区,距离市中心仅5公里,总占地5000亩,是以“淮扬美食源地、浪漫婚庆胜地”为主题的特色景观区,融合了中国庭园合院和中式园林风格,由河馆、菜馆、民俗馆、品尝馆和中国淮扬菜文化研究院五大功能区组成。景区分布着大小数十个景点,主要有: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中国西游记博览馆、长荣大剧院·荀派艺术馆、淮安国际摄影艺术馆、中国淮安城市化史馆、清河文化馆、清河城市馆、古淮楼·江淮婚俗馆、白鹭湖·奥特莱斯
购物公园、青龙湖健身会所、古淮河生态公园、红喜会馆、古淮河文化广场、银河湾、七星商务岛等。这一系列的馆所聚集在一起,不仅仅增加了各自的知名度,也方便了游客的旅行。与此同时,各种场馆聚集的情况下,一来博物馆共享基础设施减少了自身的成本支出,二来加强了博物馆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最重要的是,各种博物馆聚集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方便了游客的旅行,也增加了博物馆的收入。
二. 中国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淮安市博物馆在“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下取得巨大的发展,但是现如今,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博物馆旅游纪念品资源开发不够
在中国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中,有博物馆,每个博物馆均有自己的旅游纪念品销售中心,但是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博物馆的旅游纪念品销售中心都没有销售人员,各种纪念品样品也是陈旧了,纪念品的种类也不多,而且旅游纪念品多以赠送政府来客为主,因此,旅游纪念品取得的收入几乎为零。例如,西游记博览馆的大多数游客来自于政府接待和学生游览学习,旅游纪念品主要都是赠送给政府接待的游客,销售几乎为零;淮扬菜博物馆的旅游纪念品则是一些商店超市就可以购买到的食品,不具有旅游纪念品的特殊价值,而稍有特色的品尝馆则以饭店的形式提供餐饮,由于价格原因令很多游客望而却步。
(二)整体管理松散,缺乏完善的旅游路线
中国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虽然是众多场馆聚集在一起,但整体是各自经营,或是几家联合管理,缺乏有效的整体管理,使得各个场馆之间缺少联系,整体呈现松散状态。从景区管理的角度来看,没有统一的指导,以致于难以从主办方面形成一体化旅游线路,如此一来便大大降低各种场馆的集聚效应。中国西游记博览馆、长荣大剧院·荀派艺术馆由于地理位置较好,平日活动较多,所以游客人数还是可观的,而偏远的淮扬菜博物馆、清河城市馆等则是门可罗雀,这样的状况最本溯源还是由于各个博物馆之间联系少,整体上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旅游路线。
(三)景区交通不便,内部游览车辆少
中国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态风景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完善的,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交通不是很方便,一般前往参观的都要包车前往,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旅游的成本,也就降低了人们的旅游欲望。加之各个场馆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完全靠步行,想找个代步工具很难,又降低了人们连续旅游的欲望。所以,由于景区的位置以及交通问题,大大减少了景区的游客数量,也减少了景区的收入。
(四)宣传力度不够,景区的知名度不高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淮安市的市民对淮安市的各个博物馆基本上是不了解的,有的人甚至觉得淮安没有博物馆。对于新建的古淮河文化生态风景区里的各个博物馆就更不了解了,更别说前往参观了。所以,景区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旅游的人数则少之又少了。所以说,景区以及博物馆自身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增加游客数量,从而拉动景区及博物馆自身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 中国淮安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发展的措施
在为期一周调研中,我们通过问卷,政府以及博物馆管理者的访谈,群众走访等途径发现了古淮河文化生态风景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一点问题,通过我们自己的整理,总结,最终我们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展示博物馆的魅力
由于淮安市市民对于本市的各大博物馆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各大博物馆应该做好自身的宣传工作,加强民众对本市博物馆的了解,从而为博物馆带来人气。在此过程中,可以在主要媒体上增加一些介绍淮安各种博物馆的栏目,在淮安的门户网站增加介绍各博物馆的版块或者链接,甚至可以利用微博展览消息或者展品的介绍;也可以在公共交通等处的移动电视上播放各博物馆的宣传片;还可以组成淮安各博物馆联盟(或者协会等),统一编制介绍博物馆情况的宣传小册子,免费发放到学校、高铁、机场和各酒店宾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淮安的博物馆以及各博物馆的展览信息。
(二)结合旅游休闲,推出博物馆旅游路线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人已经不满足游山玩水,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博物馆也逐渐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新去处。博物馆与旅行社合作,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使各个博物馆全都成为淮安旅游休闲的新地标。为了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还可以辅之以下述措施:
1.采纳世博会的做法,发放淮安的博物馆参观护照。一是作为参观的套票;二是用来加盖护照所涵盖博物馆的纪念章,留作纪念。但上海发放过类似的旅游护照,效果不理想,应扩大发放范围,普及到中小学,而不仅仅是区县的科委科协等范围。
2.向苏杭等长三角城市学习,发放博物馆专用旅游参观券。凭券参观指定的博物馆,票价给予一定的优惠。
(三)开发群众乐于接受的旅游纪念品
在博物馆经营具有博物馆及其藏品标记的明信片、徽章、纪念册等衍生品方面适当地“开绿灯”,因为衍生品的意义不只是经济方面的,其文化内涵也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且博物馆的形象和独具特色的商品对购物者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博物馆在当地已经成为理想的特色购物场所。 但是,经营者必须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并结合各个博物馆自身的特色,开发群众乐于接受的旅游纪念品。
(四)完善景区交通路线,方便游客参观
由于景区地理位置相对较偏,交通也不是很好,所以限制了游客的出行。景区可以与公交公司商量开通到景区的专线,一来节约了旅游成本,方便游客前往参观,二来为公交公司和景区都带来了收益。在景区内部可以设置各景点之间的往返游览车,以及可供租用的观光车,作为游客的代步工具,方便游客旅行观光。
(五)利用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利用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不是所有人都有兴趣参观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活动来激发民众对博物馆的参观兴趣,从而增加博物馆的人气。具体的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以每年固定的“优秀历史建筑开放日”为契机,组织市民在每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免费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故居等,使博物馆逐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
2.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对他们进行历史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对于博物馆的兴趣。
(六) 借政策之力,推动“博物馆经济”
博物馆作为文化精粹的守望者,不仅关乎今天的文化,更关乎明天的经济,因为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同时都具有文化的价值,先进文化既是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又彰显了经济发展的成果。
博物馆虽然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但是“非营利”并不是说不可以营利,而是说博物馆并非以营利为目的。事实上,西方博物馆都是营利的,但它的收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收入,既不作为利润处理,也不作为工作人员的工资奖励,而是投入博物馆建设,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吸引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博物馆、纪念馆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更好地满足博物馆、纪念馆的发展需要。景区各个博物馆要利用淮安市“十二五”规划中促进淮安市博物馆大发展的契机,利用优惠政策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拉动博物馆经济。
回眸过去博物馆建设的历程,回顾过去博物馆建设中的得与失,在“十一五”规划之下新博物馆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所以博物馆建设任重而道远。在新形势之下构建富有特色的博物馆体系,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的办法,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办馆、私人办馆、合资办馆、集资办馆,逐步健全以市博物馆为主体、专业或行业博物馆为支撑、私人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我相信,在正确解读和分析“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各个博物馆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在博物馆的道路上一定会迎来又一个发展春天!
参考文献:
[1]淮安市十二五规划.
[2]李婧扬:《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研究——以成都为例》,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张蕊:《城市博物馆群发展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
关链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在“重塑政府”的运动中,普遍采用了以绩效为本的政府绩效评估方法。在这场运动中受到评估的不仅仅是政府本身,公共文化部门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也成为了政府需要被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博物馆作为一个终身教育的场所,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性与非营利性特点,因此也成为了需要被进行绩效评估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绩效管理与评估的理念被引入文化的公共管理领域,是对文化服务机构效率和效益的管理;作为一个新公共管理中的工具,绩效评估与管理将有效地落实公共文化机构的目标责任并改进其管理方式使之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组织的效能。目前,通过长期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国外的绩效管理评估已经形成制度化的操作、规范化的实施和科学化的管理。
一、博物馆绩效评估发展回顾
博物馆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步明确了期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地位,博物馆服务思想受到越来越多重视,随着对博物馆服务功能和内涵理解的日益加深,服务范围的定义逐渐扩大,1974年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写入博物馆定义中,正式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思想形成一种普遍的国际共识。博物馆由于其非营利性组织的特性,因此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必然也同时面临绩效评估。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来自企业组织的绩效管理理念开始进入博物馆管理领域,美国波士顿科学博物馆拟订了一系列评估项目,以及可以量化的绩效评估目标[1]。之后很多欧美国家博物馆纷纷引进评估系统并设立绩效评估指标。而我国大部分博物馆长期以来一直有着显著的官办背景,多数博物馆属于事业单位编制,随着近年来对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绩效评估的兴起,以及我国博物馆界在与国际博物馆界的不断交流学习过程中,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研究人员将我国博物馆未来绩效评估作为研究方向。2008年颁布的《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和2015年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施行的《博物馆条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行,已经开展了大量的针对博物馆的绩效评估的探索与实践。虽然我国已经累计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与最早引入绩效评估的美国博物馆相比,差距依然是比较明显。因此,研究美国博物馆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有助于引进美国博物馆在绩效评估中的最佳做法,对未来中国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发展,甚至是未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方式方法都有着借鉴作用。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绩效评估源于70 年代末期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政府部门引进准市场机制、向企业学习;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水平;设置相关绩效评估指标;授予弹性并降低中央政府控制的程度[2]。90年代开始,采用绩效制度所进行得政府行政改革在各个国家开始推行,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各国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例如美国政府绩效成果法(GPRA1993)、英国国家指标(National indicators)、澳洲财务管理法(FMA1994),而新西兰、瑞典、加拿大、日本也均有类似改革。
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在理念上与私有部门有着重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公共部门是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实现公共的利益为首位,而公共部门服务的效率则只有在实现了这一首位目标后才会有意义。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评估,除了要在项目的审批与执行实施过程中加强管理与监督以外,还应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度以及公众对此的满意程度,这样才有助于预测未来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具体需求的发展趋势,之后才能够对此进行改进。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发展变化已经经历了从“成本”到“效率”、从“效益”再到“公平”和“质量”的不断改变进化的过程。政府绩效评估“4E 原则”的提出,不仅是对政府绩效管理评估的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也是为绩效的具体指标选择提供了制度规范性的基本框架,现在已经成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对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大致上经历了两次研究重心的调整。在第一个阶段中“以效率为中心”和第二阶段“以公共利益为中心”。指标设计不再以定量的数量指标为单一评估依据,还充分考虑了项目的目的与结果的一致性以及,公民对于所受到服务的参与意愿、满意程度等其他因素,最终“确保政府的目标在于公共利益的真正实现”。现行的指标设计中关于“质量优先”、“公众满意度”、“以服务功能为导向”等理念都已在政府的绩效管理和指标体系设计中突显了出来。
国外各公共服务机构在经过多年的绩效评估实践,都形成了系统的评估办法与评估指标,在博物馆的绩效评估中,英国政府除了英国审计委员会关于博物馆的NI10国家指标(即当地16岁以上成人在过去的 12个月中至少参观过一次博物馆或美术馆的人所占比例)外,英国博物馆、图书馆与档案馆委员会在2008年正式开始进行数据搜集的地方博物馆、图书馆与档案馆的绩效评估指标《构建地方博物馆、图书馆与档案馆绩效指标》的文件中,将博物馆的经营绩效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义工、弱势族群的参与、网络使用、教育与学习,使用成本、观众满意程度与行政区管辖中符合博物馆认定标准的程度的数量。
三、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对于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分别从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与评估的主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面对的问题与难点以及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所提出的建议等等。我国政府现阶段的转型的目标是成为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以人为本,针对公众的具体公共文化需求、服务需求进行资源供给与管理的政府。在此基础上,我国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管理的出发点也必须是以公众的实际需求为中心和依据。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所明显带有的公益性特征,所以在对这方面产品与服务进行的评估管理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该产品和服务的实际社会效益,并对其进行评估。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研究论文中是在2007年,在此之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主要以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绩效评估为主。在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基本理论仍在研究与实践中,整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交织领域: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数据研究可以发现,“政府绩效”、“公共部门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频次较多。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理念大多来源于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研究中不断强调绩效管理和绩效理念的重要性,并试图建立一个符合我国政府服务模式的绩效评估体系。孙洋探讨了英国以质量为中心的政府绩效评估内容,其理论基础就是科学管理及质量导向,强调了政府绩效的重要性[3]。刘芳分析了英美等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总结了我国政府绩效发展的五个阶段,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公共文化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东部省市的政府绩效加以评价[4]。
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绩效评估研究的丰富相比,以“博物馆”加上“绩效评估”为关键字在数据库平台上的专业论文屈指可数,无法满足这一领域在未来公共文化服务探索中的研究需求。仅《我国博物馆评估工作的回顾与思考》、《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与博物馆评估》、《国际博物馆评估比较研究》等几篇,且主要内容多是针对我国博物馆现有的评估体系研究与回顾,而不是有针对性的与绩效评估理论相结合的具体研究阐述。
四、总结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历史传统、客观环境等方面与国外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存在着诸多差异,特别是在博物馆领域,对于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评估在我国尚未被完全重视。而以美国博物馆为代表的国外博物馆界已经在公共文化运行和管理模式、文化资助方式以及监管和评估制度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我国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我国政府之后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机制、评估体系应在不断改进中明确博物馆的公共性以及最为重要的服务功能,这样未来的博物馆评估才能建成完整完善的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 关于建立科学的博物馆评价体系的思考[J]. 中国博物馆,2013,02:23-28.
[2] 林咏能. 国际博物馆评估比较研究[J]. 中国博物馆,2013,02:61-70.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遗产的形态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收藏和保护功能,对保护与传承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博物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功能
(一)博物馆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功能
第一,对古建筑和近代建筑的使用保护。根据调查,全世界约有35000个博物馆,一半的博物馆是使用古建筑改建的博物馆。中国有2000多个博物馆,约1000个是新的建筑物,这就是说,在中国其他的1000多个博物馆是通过古建筑改建的。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博物馆在建设初期,无论是古代的建筑还是现代的建筑都可以作为博物馆的业务活动。
第二,对历史纪念性、革命纪念性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使用保护。历史纪念馆、革命纪念馆等建筑或名人故居等性质的博物馆都属于国家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博物馆、纪念馆被创建时,其所有活动的开展往往已经策划好。因此,这些博物馆、纪念馆还承担建设和保护文物的双重任务。当它建设完成后,原有的文物、展品也将在建好的博物馆、纪念馆中展示,所以这些建筑的博物馆,纪念馆仍然具有维护的职责。使用建筑遗产博物馆,承担日常维护和定期维修任务。正因如此,馆内有保护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双重任务。
第三,对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对于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是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这往往也属于博物馆的管理范围。但是这些是在保护文物的博物馆,以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为扩展,如半坡遗址博物馆,南京明代城墙博物馆。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上。有时因工作需要,博物馆接受上级部门的委托,在一特定时期,对所在行政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代行管理。从而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方面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博物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较之以前的博物馆,现代博物馆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征集、收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现代博物馆的主要任务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与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密切相关的文化,是活的文化。
对博物馆来讲,仅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载体的文物还是不够的。随着全国各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博物馆迅速涌现。以江苏为例,近年建立的此类博物馆有苏州昆剧博物馆、通沈寿(刺绣)艺术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深入,全国将有更多这样的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博物馆在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
博物馆在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这种重要地位,主要是通过其馆藏文物具体体现的。其文物的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些文物又是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和依托。
所谓“文物”,是指遗存在地上、埋藏在底下和水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又具体划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胜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第二类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名木古树等;第三类是历史上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代货币;第四类是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古旧图书资料;第五类是反映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第六类是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重要植物化石;第七类是外国侵华罪证的典型遗迹、遗物。由此可见,文物种类之多、价值之高,是无可争议的。因此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中心,就确定了其在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方面,有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我国著名的明清宫廷建筑和宫廷史迹及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馆藏文物多达90多万件,其中包括明清古迹、历代艺术品、绘画、铭刻、青铜器、陶瓷、工艺关术品、钟表、玩具、珍宝、典章文物等等。其中有大部分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是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形载体与可靠依托。又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存有壁画和雕塑作品约492窟,共有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雕像2100余尊,其壁画内容包括佛本生、佛传、经变、供养人与建筑彩画图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另外还有鸡西市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金代铜印“上京路万户发宇号印”和刀背山遗址中出土的玉器、陶器以及侵华日军在万人坑留下的罪证证物等。这些文物都成为了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与依托。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博物馆成为人类社会保存历史和文化珍品,传承中国几千年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陈玲,凌振荣.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04:40-43.
[2]陈玲,凌振荣.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