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52: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杰•唐纳•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即生命”的观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活动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是赏识教育,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自主合作课堂模式、生本课堂教学策略,都无一不在彰显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生命的本真.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与资源,我们要依托教材,结合初中生突出的心理问题与需求,积极、有效地挖掘教材当中的生命教育的元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促使其养成尊重、热爱生命的良好习惯,推动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譬如,笔者在讲授“生命来之不易”这一章知识的时候,就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以下几项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
1.小组探究探究“生命的起源”小组活动中,学生们明白了男性每次产生的多达数亿个,而最终与能够与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健康、最强壮、最智慧的那个.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明白了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就需要我们格外珍惜.
2.母亲访谈课后,要求学生们回家与母亲深入交谈一次,了解一下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一朝分娩的痛苦,还有自己生病时、失落时父母的焦灼与期盼.他们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关爱,我们的生命既属于自己,更属于我们的家庭,即使仅仅为了感恩,我们也必须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3.多媒体展示课堂上,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教师、医生、交警等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等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了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整个社会都付出了极大的关怀,自己的身上肩负着创造未来、回馈社会的重大使命,当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记得曾经在《读者》杂志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中国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到美国去参观,感慨于他们事无巨细地,就生活中一些诸如如何就餐,如何如厕,如何整理课桌,如何借书等非常普通、繁琐的小事进行不厌其烦地教育.或许,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常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期为整体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笔者在讲授“增强免疫,预防疾病”的时候,就组织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相关的具体事例.课堂上,学生们议论纷纷,多方调查、联系,所举事例均生动真切、具有典型意义.有一名学生说曾经被狗咬过,然后父亲马上带自己去打了狂犬疫苗;有的学生说曾从电视上看过一个报道,某校学生由于食用长芽的马铃薯,结果引起集体中毒;还有的学生说自己曾因为食用了过期变质的面包,结果被确诊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打了好几天吊瓶;还有的学生在教室里演示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说是当医生的妈妈教给自己的,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派上用场……这节课,让笔者深感欣慰的是,学生们不仅仅掌握了教材中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树立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意识,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渗透了生命教育.
三、加强体验,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这句话来形容体验式教学的好处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生命的成长是需要学生不断的体验来获得的,尤其是对于生物教学来说,我们教师要创设种种适宜情境,加强体验,升华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的体验与认知,促使他们学会坚强,学会体谅,进而健康快乐地成长.譬如,笔者在讲授“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时,就针对“是如何产生的”、“月经周期与排卵、受精的关系”、“性梦是怎么回事”、“初中生能不能恋爱”、“什么是网络综合症”、“什么是黄色污染”等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加强体验,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较为敏感,很多学生有着或丰富,或朦胧的体验,却羞于在课堂上表达.于是,笔者采取了研究论文、学习心得、青春感悟等书面形式来引导学生,让他们不要为了首次遗精而惊慌失措,要敢于、善于对性骚扰说“不”,能够理性排遣图片、视频的诱惑,等等,不一而足,促使他们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健康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
四、总结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探究问题,发展学生思维。但在设计问题前,教师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等方面设计探究问题,利用问题带动学生思维转动,利用问题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生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一课时,教师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幅植物细胞的变化图片,然后设计相关问题:
1.请描述画面中植物细胞的变化。
2.细胞的生长是否需要营养?
3.细胞能否一直生长?这是为什么?
4.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生物的生长发育与什么有关?这些问题紧扣本课的学习内容,因而容易促进学生学习。有的学生先自学,再与其他学生讨论,分享想法;有的学生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转动。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探究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以问题导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让学生做实验,学生的兴趣可能不高。如果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例如,学生在做“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时,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实验。
1.不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可行吗?会对实验造成影响吗?
2.黑纸片和回形针在实验中的用处是什么?
3.你是否知道实验中的变量?
4.实验是否有对照组?有的话如何设置?
5.使叶片褪色的溶液是水还是酒精?
6.经过自主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让学生有实验的欲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中的内容;问题更能助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定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大多学生都能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对实验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三、巧用生活问题,驱动学生有效学习
生活问题能够增强学生的熟悉感,能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价值,也能促进学生展开实践活动。传统的生物课堂中,缺少的就是生活味,教师往往侧重理论问题的设计,忽略了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因而让问题丧失原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必须注重生活问题的设计,以驱动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初中八年级生物“人体的激素调节”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资料,解决问题。如
1.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注射胰岛素?
高中生物现在的教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已沿用七年,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很多知识点都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这样的内容正好可以成为我们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精神的良好载体。教师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应该深入研读教材内容,尽可能应用辅助手段,如古诗,故事,音乐,图片,视频等等印象深刻而又贴近生活的课外资料,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激发学习兴趣。我在讲述必修三《5.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时,由一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导入,证明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再恰当不过。而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播放视频,展示人类乱砍滥伐,肆意屠杀,破坏环境等震撼场面,相信教师此时可以不用多说什么,学生们自然心中有数。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增强了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人文教育。
2借助实验,开展活动,人文能力需要展示
生物实验课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首先,进行实验可以给学生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学生们可以大胆的发挥潜能。其次,在讲述实验原理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的演示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对客观事物有一个理性认识,看待问题更加透彻,对生物科学本质的理解也会更加鲜明。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是放松学习心情,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迁移至其他领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很有必要也是很值得的。在讲到必修一《5.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我讲述原理和方法后,学生们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但多数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找到答案并解决问题,很少有人会再次提问。他们解决问题后,实验结果看到了四条色素带,都会面带微笑,争先恐后的拿到其他组去分享,去展示。想象那种气氛,的确很和谐,我觉得那就是一种人文气氛吧!实验室弥漫着自然的气息,孩子们看到了大自然的颜色,荣誉感油然而生。
3效仿名人,借助历史,人文教育需要感受
生物学发展史蕴含着众多学者们的理想与信念,他们在科研历程中体现出的执着和顽强,正是学生需要感受并体会的人文精神。每一项科学结论的背后,都隐藏着众多科学家的艰辛努力,他们的科研历程,他们的态度,他们的方法,他们的思路,甚至他们的错误,都代表着科学发展的过程,这绝对是不容忽视的渗透人文精神的资料。在高中生物三册必修教材中,凡是涉及到名人历史,我都会给学生提示,让他们总结一些东西,通过了解科学家的人格和信念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奉献,坚持不懈的人文魅力。通过科学家研究问题时产生的矛盾和争辩,可以培养学生们有理有据时要坚持己见,出现错误时要敢于承认并及时改正的人文精神。通过展示生物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变迁,可以培养学生们为后代持续奋斗,珍惜前人劳动成果,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的人文理念。
4关注社会,感悟生活,人文关怀需要提升
1.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死板、枯燥的课堂授课方法是无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相反,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可以考虑通过设置悬念的授课方式,通过悬念自身的诱惑力来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以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来举例,在巧设悬念时,可以通过广告、流行歌曲或者名人名言的方式来开展实践。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将其赋予生物学概念怎么能抓不住学生的眼球?众所周知,周杰伦的《青花瓷》就被改编成了生物版:糖类是好东西,每餐都须有,血糖若太低,头昏手无力……老师可以提出“请解释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样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带大家一起分析,学生必然受益匪浅。
2.通过灵活记忆法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生物的自信心
在学生学习生物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和名词,需要精确记忆,这是因为生物是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需要严谨的态度。这些概念如果单纯靠死记硬背的话,不仅晦涩难记,而且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灵活记忆专业概念的话,一定会事半功倍的。比如在学习细胞膜结构的时候,可以形象地用枣泥蛋糕来比喻膜结构,把磷脂分子看作是糕,蛋白质分子就是其中的枣,镶嵌、覆盖或者贯穿于其中。其实古诗词也是可以用在其中的,比如可以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比喻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可以比喻成“逆水行舟”,协助扩散可以形象地比喻成“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灵活的记忆方法,不仅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
3.生物知识生活化:联系生活,通俗易懂
在生物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不仅能够使课本中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过植物的新陈代谢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怎样提高大棚内蔬菜产量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水分、肥料、温差、光照、CO2肥等方面的分析,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再比如空腹喝牛奶的非科学性、酸菜的制作过程等,这些生活实例都是与生物学知识息息相关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实验演示及多媒体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不断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这是因为与文字相比,图片和动画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示学科中的图片内容。很典型的例子有生物教程中的DNA结构和复制一节,如果单纯只是参照课本来给学生讲解,不仅老师觉得吃力,学生也会难以完全理解。此时运用多媒体图片和flas来对DNA的整个复制过程进行演示,会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形象逼真的动画和图片也使得学生易于理解本节内容。
2.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生物课程,归根结底,始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运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学科知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索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整个课堂就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的主动性课堂。比如生物课中证明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的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鲜活的小白鼠分别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发现蜡烛很快熄灭,小白鼠也很快死亡,若将蜡烛与绿色植物、小白鼠与绿色植物一起分别放进同样的密闭的玻璃罩中,蜡烛不易熄灭,小白鼠也不易死亡。通过实验鲜明地观察和具体的操作,学生不仅能够轻松地学到知识,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
三、结语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角色的正确定位至关重要。在“自主学习”教学法中,教师首先是一个引导者。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说过:“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他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强调的是“主体性学习”,即自主学习。传统的生物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实现自主学习。
二、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对人的行动产生动力;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力量。一个人只有对学习产生内在驱动力,才具备赶超社会发展知识更新的动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积极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指导驱动下激发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切忌尖刻批评,适当适度的赞赏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使学生感受到自学的成就感。
(一)利用诗词谚语激发兴趣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态”一章中讲到环境中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作用时,笔者借用了白居易的一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反应迅速,一致认为是温度的影响。这首诗是他们学过的,引此一句即可使学生对于温度这一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印象深刻。
(二)从自身体验出发激发兴趣
例如,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一节,先讲病毒结构,再讲侵染过程,最后补充了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措施。由于涉及自身健康,学生听得认真且不时补充一些问题。将课堂内容和学生关注的自身健康相联系,势必会拨动学生头脑中的“欲”念,学生从内心生成这种“想知道”,使学生对于相关内容更易理解接受。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注重与生活现实联系。只有当生物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生物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的。因此,生物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提出有关生物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还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才能充满自信地学习,提出有创建性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每个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在小组内意见统一后,每个小组推举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阐述,进行全班交流。这样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和沟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反思意识和判断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的精神。
四、把讲台让给学生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求学欲激发出来。”现在的学生表现欲比较强,那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整个过程表达出来。这样他们必须精神集中提前做好准备,既有成就感又能增加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内容都适合由学生来讲授,我会在课时不紧的情况下安排内容较浅显的部分由学生自己讲述。提前通知所讲章节,印发导学案让学生课下预习。上课时留十分钟为学生解疑。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对所要讲述的内容准备得很充分,有的甚至自行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由谁来讲都是临时决定的,我只在学生出现原则性错误时予以提点。讲述方式多样学生自由选择。每个上讲台的学生讲完后台下的学生要对其讲述内容和方式进行评述。因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经常出现PK场面。有时是男生和女生竞争上台;有时是台上与台下探讨;有时是组与组之间的激辩。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走上讲台给他们一个展示的空间你会看到一个活跃的、自主学习的课堂。
关键词:生物化学;糖类;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一般从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开始讲授,随后再介绍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不但使教学工作相对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许多专家学者在课堂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1-4],也有许多教学工作者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5-7],为生物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如何将生物化学的部分实验合理的融入教学课堂,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恰当的融为一体,此类教改文献较少。本文以糖类教学过程为案例。
一构建糖类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化学》课程中关于糖类的章节,对重要的单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糖类讲授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讲述要为糖代谢的章节做好铺垫,而糖代谢则是糖的化学的延伸。虽然课程设计上是先讲完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酶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后,再讲述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但教师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学和糖代谢的关系。因此,围绕糖类一章要为糖代谢章节服务的思路,重新构建《生物化学》中糖类的知识体系,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在讲完糖的概念和分类后,由“最简单的糖是什么”的问题导入,通过介绍甘油醛过渡到同分异构的讲解,重点介绍D/L构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每延长一个碳,会增加多少同分异构体的同时,引出重要的单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针对性的介绍单糖的化学性质,为糖代谢做铺垫。如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上可发生酯化反应,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体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在从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键转变为学生所熟知的麦芽糖开始,讲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绍多糖的化学性质。
二课堂教学中加入演示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将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和实验分离,教师普遍认为演示实验简单,培养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忽视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糖的演示实验为例,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对糖的一些化学性质比传统的讲授记忆更为深刻。如在讲糖类的还原作用方面,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准备好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试管、加热设备等。通过实验,向5支试管中加入菲林试剂,再分别加入上述五种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8]。这样可直观的观察不同的糖类颜色有何不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颜色差异的原因。引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对糖官能团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学生课堂反馈积极,可明显感觉到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是有效的。
三启发学生设计综合性试验
化学实验通常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然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到综合性实验,由于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动性,加上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所限,综合性实验在实施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综合性实验带有一定的综合应用性质或部分设计性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检测手和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用配套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9]。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详细讲解糖的化学性质及这些化学性质和什么官能团相关后,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加以完成。如还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糖可与黄色的3,5-二硝基水杨酸(DNS)共热,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质,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的深浅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标准曲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由此,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结合糖类的化学性质,思考并设计其它的测定还原糖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中完成。不管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实验是否进行顺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糖的化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总结
以实验为导向,结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学学习变得具象化,也容易引发学生兴趣,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吴震洋 邱岚 李丽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威,郑玉娟.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58-259.
[2]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08),1238-1242.
[5]舒乐新,苗戎,杨琳,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3,16(05):53-55.
[6]程驰.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42-244.
[7]史锋,周楠迪,田亚平.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47-248.
从教育学专业的角度来看,教学有效性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属性。具体来说,教学有效性蕴含三层含义:一是教学效果。它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行为的好坏;二是教学效率。它是指通过某种方法和手段,大大缩短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从而增加单位时间内目标的达成数量;三是教学效益。它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教育需求是否贴合以及对贴合程度的评价。在生物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强化技能,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它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第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把注意力长期集中到教学活动中,减少和防止教学外因素刺激形成的干扰,延长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技能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行为反馈信息,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在反省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学习行为。同样,对于缺点和不足的恰当评价反馈,能使学生明确差距,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第三,加强学生情感情绪体验,促进教与学之间情感情绪的双向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强化技能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情绪体验。一般而言,肯定性评价能引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否定性评价能引起学生不愉快、紧张的情绪体验。教师人格的影响渗透,能在具体的强化中传递给学生,他们真挚的爱、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期待、严谨的治学方式都为学生树立了典范,增加了强化的影响力和可信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巩固学生的正确行为,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强化,从心理上获得满足感,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为评价体系,并把它内化成自己的评价体系,这是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行自我激励,不断自省反思,形成真正的内部动力。
二、灵活运用强化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强化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变量,教师的一个目光、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话,都会增强或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强化学习的动力。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笔者总结出强化的五种类型。
1.语言强化
语言强化是指教师用的语言评论,如表扬、鼓励、批评指正等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做出判断,或表明态度,或引导学生互相表扬、鼓励和批评指正,使学生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倾向更加明显。语言强化分为口头语言强化和书面语言强化。口头语言强化经常用于课堂教学,是对适时、正确的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口头表扬、肯定、鼓励或批评指正。如“回答得很好”“想想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等,它既可以是肯定性评价,也可以是否定性评价;书面语言强化,是指教师在学生的作业练习或试卷上写下的留言性评价,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强化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照。
2.标志强化
标志强化就是符号强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使用一些醒目的特殊符号,如用彩色粉笔作波浪线标注、写副板书,或使用三角形、五角星等符号来突出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活动。
3.动作强化
动作强化也称体态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身体动作、表情和姿势等,对学生表示教师的态度和情感的教学行为,手势、目视、点头或摇头等都是常用的动作强化。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一些体态语言,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对某些事物或结构形成空间立体感。如在解剖玉米种子时,学生不太理解纵切和横切的概念。这时,教师除了借助挂图或课件等教具之外,还可以借用一个模型,模拟玉米被切下去时的动作,来区分纵切和横切,这样就能给学生一个动作强化。
4.活动强化
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因子,情境教学法就属于这一类型。如在教学软体动物时,教师可由“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导入,配上动漫的形式,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河蚌靠什么结构能紧紧夹住鸟的嘴”“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等问题,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会积极地思考,展开热烈讨论。整个教学过程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令学生乐在其中。
5.变化方式
强化变化方式强化是教师通过变换信息、反复刺激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反应,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教学《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时,除了指导学生读图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图,让学生拆卸组装心脏的模型,最后再观看有关心脏3D结构的视频,以多维方式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
三、实施强化技能应把握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适当地强化,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强化技能,还应该把握好一些原则。
1.一致性原则
运用强化的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强化内容、性质、标准要保持一致,避免前后矛盾。如针对同一内容、同一行为,教师不能今天批评,明天表扬,这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2.客观性原则
它是指在教学中,强化必须科学、合理、客观、公正,不凭教师的主观意愿和偏见来评价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情感真挚、热教爱生是执行客观性原则的要素,教师热情、诚恳的态度会对学生施以积极有效的影响。此外,学生是运动发展中的人,要与时俱进地以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强化,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进行针对性的强化。
3.及时性原则
及时的强化有利于行为与强化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克服无关因素的干扰。如果强化与该行为的间隔时间过长,则强化的指向不明确,会引起学生行为的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全面、细致的工作,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反应。
4.效能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