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程地质学论文

工程地质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5 10:51: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程地质学论文

篇(1)

关键词: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工程地质学为地质学的一个应用分支,研究的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土木工程活动会改变地质环境,从而带来相应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只有对工程建设的地质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才能避免各类问题的产生,所以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是至关重要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土力学》、《基础工程》、《道桥工程》、《地下工程》等课程打下基础。

土木工程专业选用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不同于地质专业教材,涵盖内容广泛,课时少,知识不够细致深入是本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课程知识实践性较强,学生学习多停留的知识表面,不能由表及里,加之此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多为考查课,不能引起学生足够重视,所以以往的教学手段方法不能满足现行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谈教学中的一些改革方法,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课时量不够

我校工程地质学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含2课时实验室认识实习。笔者走访了多个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学课时量设置多为32学时,有些院校设置为24学时。对于地质学相关专业课时量设置多为64课时。土木专业的工程地质学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学基本理论,岩石、岩体和土体的工程性质以及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以及工程地质各类勘查方法,因此本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抽象难解,学生想在课程上对知识融会贯通是比较困难的。

2)学生兴趣不浓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缺乏地质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背景,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理解起来有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土木工程专业地质学相关课程只有一门工程地质学,没有 《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课程做基础,更加增大了老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困难。

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工程地质学多被定为考查课,学生多认为考查课不重要,学习中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工程地质与其他专业课联系不是很紧密,学生认识不到工程地质学的重要性,认为其在专业中的用途不大。

3)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工程地质学实践应包括室内试验和野外实习两部分。通过笔者调查,土木工程专业的室内实验,对于力学实验,土工实验大多高校都比较完善,而对于地质类实验室大部分高校都不太健全。对于野外实践,由于学校师资有限,实习基地不好确定,学生众多不好管理,对于许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实验是非常欠缺甚至是不存在的。正是由于实践教学的缺乏,导致学生学习只能看到知识的表象以及掌握一些基本概念,不能深入内容的实质,不能由表及里。

3 教学改革探讨

1)教学内容改革

工程地质学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从两方面进行调整:(1)适当增加课程量,学时不低于38课时,保证其教学质量。(2)精简教学内容,根据工程地质课程的内容,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和补充。工程地质学内容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地质学基础知识,主要讲解地质作用、岩石、地质构造等知识,本专业学生对地质学基础知识相对缺乏,因此,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工程地质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具备地质思维方式思考工程地质问题。第二部分为工程地质理论,主要讲解岩土层工程地质性质及各种工程地质问题,这部分教学应以宽、泛为主,详、探为辅。第三部分为工程地质勘查,针对专业侧重点,着重讲解相关地质勘察方法。

2)教学方法改革

(1)布置课外作业。

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我们并不陌生,但对于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作用尤为明显。可以布置一些课本上找不着但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那么学生带着疑问就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或者实地参观考察以及其他更有力的手段才能完成,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布置以分组形式完成的作业,每个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这样带着责任大家都会很积极,努力完成自己的部分。甚至组与组之间在完成作业的优劣方面形成竞争,加强了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危机意识。

(2)课堂考核。

对当堂课所学知识,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回答即时问题,虽然方法平常,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时刻保持“警惕”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或者是每次交作业后,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在讲堂上向大家讲解自己的作业,虽然学生有怨言,但大多数同学认为收益颇丰。

(3)改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加大了授课信息量,但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多媒体教学不应只是文字、图像、视频的简单罗列,而是在简单的内容铺垫之后快速进入正题,展示出所应该掌握的内容,然后利用一些有针对性的图像、视频文件加以辅助,即时抓住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一刻都能全神贯注,如果所讲内容过于枯燥,或者教学时间过长,学生在坚持认真听课一段时间后未免会走神,所以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安排顺序要适当,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聚精会神的时间段内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最终能够达到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工程地质实践教学应该积极开展室内试验和野外实习。室内试验主要包括室内矿物、岩石鉴定,即用肉眼鉴定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及鉴定方法,对三大类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方面进行鉴定。学生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使思维方式立体化。以往矿物和岩石的认识通常是根据已知矿物或岩石来对其特征进行描述,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未知的标本,根据学生观察其特征来确定其类别,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如果条件允许还应积极开展野外地质实习,通过对自然界的地质结构、构造和工程结构的直接观察和接触,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课程课堂教学所学理论知识。

4)考核方式改革

工程地质考核方式多样化,摒弃以往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可以让学生提交读书报告及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学生读书报告内容进行答辩,一方面考察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报告进行总结,享受收获,弥补不足。工程地质学采取考查的考核方式,针对学生重视不够,上课积极性不高,缺课请假等现象,在尊重学院教学考核规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分值,把平时成绩的比重增加到40%,把学生“限制”在课堂上。

5结论

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广泛,教学存在难度。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中加强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许兆义.工程地质学基础[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篇(2)

(一)研究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一天一门课,一周一学期”,体现了当今中国大学研究生期末的一个典型场景。每学期的最后两周各门考试密集展开。一部分平时混沌度日的研究生,不得不突击学习以便应付考试,或者大段摘抄专业书籍和文献以应付课程论文,岩体水力学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因此,研究生毕业后被指缺乏专业技能,缺乏竞争力,就不足为怪了。抛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主观因素,造成此现象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教师没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对岩体水力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研究生的学习环境自由宽松,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便于研究生将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增长自身知识,激发研究潜能。如果研究生教育阶段仍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兴趣和乐趣,而是选择了用强制力逼迫或者听之任之的极端方式,这样做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二)研究生地质学基础知识薄弱

受不同院校、不同行业的影响,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很大。水利、采矿、地质、石油类院校的本科教学环节,对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地质类课程普遍比较重视,这也成为了这类高校在岩体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上的有利条件。然而,目前国内具备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是以土木工程类院校为主。土木类院校以建筑工程为行业背景,以工业和民用建筑为主体研究对象,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岩体力学等课程重视不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许多土木类高校本科阶段不开设岩体力学课程或作为选修课,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也没有开设工程地质学课程。这导致大量的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地质学概念不清,严重影响他们对岩体水力学课程的学习质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品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学校实验条件有限,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

岩体水力学教学除了对理论讲述环节要求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也很高。室内实验揭示岩石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水力学特性,在岩石水力学实践性教学中至关重要。诸如软化系数测定,孔隙率和渗透率测试,三轴应力条件下的渗透率变化测试等都是岩石水力学性质的基础实验。然而,大部分高校的现状是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严重不足。如最基本的带水渗或气渗功能的电液伺服岩石三轴试验机,国产的试验机在国内高校装备数量很有限,功能齐全的高精度进口试验机更是凤毛麟角。基本设备都不齐全,大尺寸设备和实验场地就更为缺乏了。这会使研究生对岩石水力学实验的认识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很难真正掌握实验原理及数据处理技术。

(四)教师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有限

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教师队伍是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由于岩体水力学课程较新,可选教材比传统课程少。除了专门从事岩石水力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之外,大部分承担岩体水力学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都会遇到备课困难,知识点讲解不清等问题,在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把握上也是拙襟见肘,很难达到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品质。

二、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一)激发研究生的专业兴趣

岩体水力学牵涉的知识点众多且繁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为想把各知识点的概念尽量罗列齐全,不发生遗漏,从而讲授得过于理论化,使学生觉得听课十分乏味。人天生有好奇心,学习新知识、探寻未知世界本是奇妙而富有乐趣的。可以通过国家重点和大型岩石工程实例、国内外著名的工程灾害事件的现场照片、统计数据等资料,最大程度地调动研究生对岩体水力学课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结合岩石遭地下水渗流破坏造成的重大工程失事实例,如意大利Vajont水库左岸大滑坡、法国Mal-passet双曲拱坝全坝溃坝、美国Teton土坝岩基段溃决[5],以及英国Woodhead和Bilbery坝、美国Francis重力拱坝、意大利Gleno连拱坝、阿尔及利亚Gabra坝、西班牙EwgadeTera支墩坝、法国Bouzey坝等失稳破坏事故,借助统计分析资料(如国际大坝委员会),从实例中强有力地体现岩体水力学性质对岩体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巨大影响,突出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让研究生充分了解这些事故,改变了工程界对岩体结构稳定性的传统认识,开辟了岩体水力学中众多新兴研究领域和方向,激发研究生的研究欲望,甚至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责任感。

(二)完善研究生地质学基础知识

为了弥补大部分研究生地质学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之后,强调岩体水力学是一门以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为地质学主线,以流体力学、地下水动力学为水力学主线,以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岩体力学为力学主线的综合学科。让研究生深刻体会岩体水力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在课程讲述过程中,若遇到与地质学有关的知识,要注重基础,详细讲述,尽可能帮助研究生建立正确的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岩体力学概念。如水文地质学中,溶穴、岩溶率、裂隙水和岩溶水、含水层和隔水层、隔水顶底板、贮水系数、渗流、层流和紊流、水流折射定律、溶滤作用;工程地质学中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断层构造、水化作用、侵蚀作用、膨胀系数;岩体力学中的地下硐室、锚固与注浆、节理、充填与胶结、损伤与断裂、水力劈裂等基本专业术语,均需要详细讲解。注意强调岩体的各种地质构造、天然缺陷、高度非线性、各向异性、多尺度特点及不确定性特征,以及裂隙岩体中非达西流现象、岩石结构的宏、细观层次认识等难点问题,并且告知学生岩体水力学理论存在的问题。例如:对岩体中渗流描述,几乎完全照搬土体渗流学,即孔隙介质渗流学的方法及经验来解决,而裂隙岩体渗流还处在发展阶段,对单裂隙渗流的研究和认识较为成熟,但对裂隙网络情况以及非稳定渗流还有待深入探索。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注重实验和现场调

研等实践内容和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不同,研究生教学的核心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去掌握某一专业知识或某一种实验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一方面,围绕岩体水力学的基本概念、岩体渗流规律的地质分析、基础力学理论和力学参数、岩体水力学的工程应用展开,结合岩体水力学的地质分析方法、室内外试验方法、物理和数学模拟方法、系统综合分析方法,以教师的专题介绍和研究生的学习汇报结合形式,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增加学术思想的碰撞,启发和引导研究生深入理解科学问题。另一方面,除了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之外,还要给出相关参考书目,如《岩石水力学与工程》(张有天著),《裂隙岩体水力学基础》(朱珍德、郭海庆著),《岩体水力学导论》(仵彦卿、张倬元著),《高等岩石力学》(周维垣著)等,并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学术期刊文章。开展理论和实践的同步性教学改革。在岩体水力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针对具体的实验仪器,讲解设备构成,让研究生亲自动手全程完成实验。贵重设备可能不宜人人使用,但可以请研究生全程观摩实验,并同专职实验员或博士生深入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撰写实验心得。

采取物理实验与数值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软、硬件平台应用于岩石水力学教学中,拓宽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对象,通过鼓励、指导学生自发设计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学人员科研能力的提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实验设备缺乏的不足。此外,还可以采用现场实地调研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厦门市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雨季频繁,构成了滑坡灾害易发的基本条件。根据厦门的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华侨大学附近的集美区后溪镇(2007年被确定为厦门市14处重要地质灾害地点之一)为调研场所,在由暴雨导致该地区边坡滑坡的灾害现场,讲解水力耦合作用下岩土体的变形和破坏规律,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岩体水力学的水力耦合基本理论。当然,每一所高校,每一位教师的特点不同,必须根据本单位实际的软硬件条件,确立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式,而不是盲目借鉴其他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岩体水力学课程专业性较强,建议在研究生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开设。

(四)结合教师科研项目,提升教学品质

近几年,华侨大学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岩土工程专业教师组建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科研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部裂隙岩体HM耦合作用下的声学特性及参数研究(批准号51109084)”、“卸荷作用下岩石渗透性与损伤协同演化规律及主被动式声学表征(批准号51374112)”,以及多项省部级、地厅级科研项目。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紧密跟踪国际和国内的研究前沿,时刻关注岩石水力学发展和最新的学术成果。通过不断努力,比较准确地把握到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掌握了岩体水力学研究的一些新的实验和理论分析技术,对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的强度、变形、损伤破裂和渗透性演化特性,以及卸荷条件下岩石渗透性与损伤协同演化的宏细观表征等方面有了一定突破性认识,获得了岩体水力学的新知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提高。将科研体会和成果融入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理论起点,深化教学内容,能够让课程教学跟上岩体水力学学科最新进展。例如:结合笔者所在科研创新团队近期开展的渗透压–应力耦合作用下的岩石渗透率与变形关联性三轴试验研究,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让研究生借助高性能计算机,利用PFC2D颗粒流分析软件,建立符合室内砂岩渗透压–应力作用三轴试验的数值模型,定义流体域和流固耦合的控制方程,模拟岩石在不同围压和渗透压组合条件下三轴压缩试验。图1为不同时步试样孔隙压力分布情况,图2为微裂纹分布模拟和试验破坏结构照片,图3为不同渗透压下岩石渗透率云图。结合物理实验和数值仿真结果,和研究生一起讨论荷载和孔隙水压力共同作用下,岩石的宏观变形发展、细观裂纹发育、剪切带内外应力状态、孔隙率特征、渗透率演化特性等。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粉土,特性,工程地质,淮海,液化趋势

 

0、引言

淮海地区位于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交汇的残丘平原上, 其地貌为侵蚀平原, 根据多年实际勘察了解, 除残丘外, 平原区第四系地层的上部广泛沉积了巧软土, 一般多为土质松软、饱和、高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差的粉砂、粉土或淤泥质软粘土等。笔者通过收集大量资料, 对饱和粉土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分析总结。

1、粉土的分布与成因

统观淮海的地貌形态, 四周被低山、丘陵所环抱, 中间低平。从地质成因方面分析, 本地区在第四纪全新世有沐水、泅水泛滥, 后有黄河冲积, 形成了泛滥冲积平原及冲积垅状高地。

淮海地区泛滥冲积平原分布较广, 标高一, 地势平坦, 从北西向南东微斜, 坡降很小, 表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泛滥冲积粉土。冲积垅状高地即废黄河高漫滩, 分布于黄河故道两侧, 自北西向南东穿越市区, 由黄河带来的粉砂、粉土堆积而成, 标高一。两侧形成天然坝堤, 高出泛滥冲积平原一。

2、粉土的指标及相应的工程地质特征

据GB50021 - 2001 及GB50007 - 2002 规范,粉土定义为塑性指数≤10 且粒径>0. 075mm 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 %的土体。由砂粒、粉粒、粘粒组成。论文格式。粉土以塑性指数IP ≤10 为下限与粘性土分界;以粒径> 0. 075mm 的粒组含量不超过全重50 %为上限区别于砂土。这类土呈现的特征主要是粉粒所具有的特征,是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的一类特殊土。因粉土的颗粒较粘性土大,故其粒间联结较弱。粉土有接近砂土及粘性土的双重特性,这主要是因为粉土既含有砂粒又含有粘粒成份的缘故。实践中证明:当粉土中的砂粒含量较高时,其特征与砂土相似;当粘粒成份含量较高时,粉土表现出来的性质则与粘性土接近,故有条件时我们可据粉土中颗粒的级配情况将之划分为砂质粘土(粒径< 0. 005mm 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的10 %) 及粘质粉土(粒径< 0. 005mm 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 %) 。论文格式。 粉土中水与土颗粒表面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明显地与粘性土和砂土不同:因粘性土存在结合水,它与矿物颗粘表面的物理化学作用以及其自身结合水的变化,对粘性土的性质影响极大,形成了流塑—软塑—可塑—硬塑—坚硬等不同的土体状态。而砂土孔隙中存在的是自由水,水的存在与否几乎对砂土土性无多大影响,而粉土中水与颗粒间的毛细作用占较大的优势。据研究,淮海地区粉土在不饱水状态下有一定的强度及硬实性,在饱水状态下则易散化与结构软化,致使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粉土在失水状态下具有迅速的孔隙水压消散过程,主固结完成很快,因而伴随明显的强度增大。

通过广泛搜集资料,统计出淮海地区范围内含水量和孔隙比统计频数图如图1、图2所示。

图含水统计频数图

从表、图1及图2可看出天然饱和粉土的含水量、孔隙比等土工参数指标的变化范围较大,说明饱和粉土在全区分布范围内,其工程地质性质不均含水量较高、孔隙比较大, 中等压缩性说明其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3、粉土液化强度

下图为典型的粉土液化试验记录曲线。(取淮海区粉土试样)。将不同循环应力σd 条件下粉土液化时的循环次数 与动剪应力比σd /2σ′在单对数坐标系作图,可以得到液化强度曲线。图3为不同密度状态条件下的液化强度曲线,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于重塑粉土试样,密实度是影响抗液化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粉土干密的增大,抗液化能力增强。图2为不同细粒含量下液化强度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细粒含量从80%减少到55% ,土样的抗液化阻力也随之减小。但是细粒含量为45%的土样的抗液化阻力却稍大于细粒含量为55%的土样,这表明当粉土中细粒为55%时,抗液化强度接近最低。在图2中,细粒含量为45%和55%的土样的液化强度曲线几乎重合,根据的粉土中细粒含量对液化强度的影响作用存在分界点的概念,可以推断本区试验所用的土样,当细粒含量在50%左右时抗液化强度最低,当细粒含量小于50% ,土样的抗液化强度将随着细粒含量的减小而增大。细粒含量为50%也相当于平均粒径大约等于0. 074 mm。

图1 不同干密度粉土抗液化强度曲线 图2 不同细粒含量土样抗液化强度曲线

4、粉土液化分析

笔者认为,在P c 小于9%时, 粘粒分布在粉粒周围以点接触式胶结着粉粒。在力的作用下, 粉粒沿粘粒发生滑移。此时, 粘粒起了以为主的作用, 动剪应力比随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少; 当粘粒含量大于9% 时, 粉粒周围有足够厚的粘粒层, 此时的粘粒不但胶结粉粒, 也有自身固结的作用。随着粘粒含量和时间的增加, 粘粒对粉土颗粒的胶结和自身结构调整作用也将增强, 此时粘粒主要起稳定、镶嵌粉粒的作用。所以, 随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动剪应力比也逐渐增大。无论那组干重度下, 粘粒含量P c= 9% 抗液化强度最低。通过一些试验及分析得出:粉土中所含粘粒量是影响其液化的重要因素。论文格式。通过对本区含天然粘粒的粉土进行实验,动剪应力比在P c= 9% 时最低, 并且曲线呈向上开口的抛物线型;粉土中无论粘粒含量如何, 都有随干重度增大抗液化强度增强的规律, 即干重度愈大,土的抗液化强度愈高, 反之, 抗液化强度降低。

5、小结

由于饱和粉土工程地质特性的变化范围较大,在岩土工程勘察时, 应针对具体工程项目,

对饱和粉土地基进行更详细更具体的分析研究。本文对淮海区的粉土进行了一定的实验分析和讨论,研究了干密度、细粒含量对粉土的抗液化强度的影响。分析发现该地区的粉土的抗液化强度并不是随细粒含量的变化而单调变化,而是当粉土中细粒含量达到某一定量时,粉土的抗液化强度将达到最低点。淮海区的粉土有粘性粉土及砂质粉土之分。水在粉土中影响较大,不饱和水状态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实性,饱和水后易散化,力学强度大幅下降等。

参考文献:

【1】( 王家斌、粉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及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西部探矿工程呢2004)

【2】(牛琪瑛、粉土抗液化特性的试验研究、太原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9月)

【3】(刘辉、石磊论徐州市饱和粉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江苏煤炭、2003年第三期)

【4】(李志毅、杨裕云 工程地质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1994年10月)

【5】(隋旺华、土质学与土力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 2007)

篇(4)

关键词:高丽营;地裂缝;模拟;FLAC3D;避让带

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5008605

地裂缝是一种渐进型地质灾害,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育,国外如美国、墨西哥、日本等国,国内如西安、大同、苏州、无锡、常州、衡水、邢台、北京等地区。由于地裂缝两侧地质体发生相对差异沉降和水平方向错动与拉张,使得地裂缝所到之处地下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地表建筑物失稳、道路破裂,不仅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建设,有时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18]。

在地裂缝研究中,确定地裂缝影响宽度、预测地裂缝活动趋势和活动量预测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制定合理的地裂缝防治措施的前提工作。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避让带宽度的设置、工程结构形式的选择、城市规划建设和建设工程安全。对于不可避免的跨地裂缝带建筑物,如果实际避让距离和实际错动量超过了预留避让宽度和预留位移量,造成的社会影响及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利用模型模拟地裂缝是地裂缝研究重要的发展趋势[911]。近年来,长安大学在这方面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本文采用FLAC3D软件对北京地区目前发育最强烈的高丽营地裂缝进行模拟研究。

FLAC3D可以模拟岩土或其它材料的三维力学行为,被广泛的应用在边坡稳定性分析、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和工程地质数值分析等研究中,并且取得了行业内的普遍认可。

1高丽营地裂缝概况

高丽营地裂缝最早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地裂缝走向大致呈NE45°-60°,与黄庄-高丽营断裂相一致,由西王路村向北东延伸到北京北六环以外,向西南经唐自头村穿越京承高速公路,沿华都肉鸡场、土沟村、北七家卫生院、普罗旺斯别墅区、八仙别墅小区延展(图1),长度约6 km,裂缝宽度一般几毫米至十几毫米不等,最大200 mm。地裂缝两侧地面明显差异,呈西北高、东南低状态,主要表现为地面塌陷、墙体开裂、地表变形[2,5]。

贾三满等[2]认为高丽营地裂缝为复合型地裂缝,地裂缝受黄庄-高丽营断裂的控制,是黄庄-高丽营断裂的地表迹线,是基底断裂活动在地表浅部的延伸,地裂缝与下部构造断裂面呈明显的重接复合关系,地裂缝形成是断裂蠕滑变形与地下水下降引起的地面差异沉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2研究区地层

研究区内属于温榆河冲洪积扇平原区,南侧有温榆河通过,总体地势为北高南低。温榆河东北侧地块地面高程2663~36.87 m,温榆河西南侧地块地面高程为25.92~3390 m,河床高程约25.0 m,河面宽约200 m。地表均被第四系地层覆盖,沉积物成因类型较简单,以河流的冲积物为主体。地裂缝两侧地层以收集的地热钻孔资料为基础,进行了简化,见表1。表中的物理力学指标为各地层岩组的平均估计值。

3数值模拟方案

根据研究区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地裂缝的影响因素。计算模型以黄庄高丽营断裂(地裂缝)为纵轴,长度取3 500 m,在横向以纵轴为基准轴线,下盘侧取1 000 m,上盘侧取1 800 m,即模型宽2 800 m,地面标高北部为35 m,南部为29 m,上盘(东南侧)基岩面标高取-1 084 m,下盘(西北侧)基岩面标高取-429 m。断裂带(地裂缝)宽度暂取10 m。数值模拟的断裂带倾角取76°(图2)。

4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构造应力作用下地裂缝的发展及其影响

篇幅所限,只选择基岩断块垂直错动0.2 m和5 m时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

当基岩断块垂直错动0.2 m时,垂直沉降分布见图3,水平位移分布见图4,最大主应力分布见图5,最小主应力分布见图6。

当基岩断块垂直错动5 m时,垂直沉降分布见图7,水平位移分布见图8。

在研究区域垂直于地裂缝轴线,选择河流北侧600 m测线,得到测线上的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分布对比曲线(见图9、图10)。可以看出,地裂缝两侧存在明显的差异沉降,在剖面上呈现“牵引挠曲”现象;研究区地表沉降和水平位移随着基岩断块的垂直错动距离增大而增大。

根据地表相近两点的差异沉降与距离,计算测线断面的各部位的地表(地基)平均倾斜值,见表2。计算表明,当基岩断块垂直错动0.2 m时,地表(地基)平均倾斜值大于2‰的区域几乎不存在;当基岩断块垂直错动0.5 m时,地表(地基)平均倾斜值大于2‰的区域长度为距离地裂缝约52 m;当基岩断块垂直错动1 m时,地表(地基)平均倾斜值大于2‰的区域长度为74 m距离,当基岩断块垂直错动2 m时,地表(地基)平均倾斜值大于2‰的区域长度约86 m距离,当基岩断块垂直错动5 m时,地表(地基)平均倾斜值大于2‰的区域长度约130 m距离。

当承压水位降低15 m时,垂直沉降分布见图13、水平位移分布见图14。

在研究区域垂直于地裂缝轴线,选择一条测线(河流北侧500 m),拾取测线上的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可以得到测线上的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分布对比曲线(图15、图16)。

根据地表相近两点的差异沉降与距离,计算该测线断面的各部位的地表(地基)平均倾斜值,见表3。

从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应力变化分布对比曲线可知,由于承压水头的降低,地裂缝两侧产生明显的差异沉降,但影响范围较小约10~20 m。研究区地表沉降和水平位移随着承压水头的降低而增大。地裂缝附近的倾斜值较大,随着距离地裂缝越远,倾斜值减小。综合分析认为,地下水作用下,地裂缝附近产生明显的差异沉降,其它部位以均匀沉降为主。

4.3地裂缝区域的安全避让距离

地裂缝区域的安全避让距离应是以地裂缝延展方向为轴线,垂直轴线向两侧(上盘、下盘)确定的保护建(构)筑物的有效距离。模拟结果表明,构造应力和地下水位变化影响下,地裂缝两侧均产生沉降和变形,其中远离地裂缝均产生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不大;但在地裂缝附近则产生明显的差异沉降,对建构筑物影响巨大。因此根据各类建筑物地基变形允许值的最严格标准,采用倾斜值0.002(即2‰)控制安全避让带。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地裂缝安全避让距离确定为上盘(包括地裂缝带宽)80 m,下盘10 m,总避让带宽度为90 m。这与多种手段调查、试验、测试和监测结果确定的地裂缝两侧避让距离100.41 m(上盘74.27 m,下盘26.14 m)相近[4]。

5结论

(1)地下水的作用在地裂缝附近(10~20 m)产生明显的差异沉降,其它部位以均匀沉降为主。

(2)根据数值模拟高丽营地裂缝的安全避让距离确定为上盘80 m,下盘10 m,总避让带宽度为90 m。

(3)本次数值模拟假设断裂两侧地层为均质,但实际上断裂两侧地层参数非均一,地裂缝成因比较复杂,所以本次提出的地裂缝避让带宽度只是作为一种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海刚.北京市顺义地区高丽营地裂缝灾害[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22(3):134.

[2]贾三满,郭萌.从高丽营探槽分析黄庄-高丽营断裂与地裂缝的关系[J].城市地质,2007,4(2):2428.

[3]贾三满,王海刚,叶超,等.北京地区地裂缝勘察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19):104111.

[4]贾三满.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年度报告[R].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2010.

[5]王海刚,贾三满,王荣,等.北京顺义地区地裂缝调查与成因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12,21(5):20552062.

[6]武 强,陈佩佩.我国城市地裂缝灾害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2):7072.

[7]门玉明,石玉玲.西安地裂缝研究中的若干重要科学问题[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8,30(2):172176.

[8]冯利斌.北京未来科技城地裂缝成因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1.

[9]武强,朱斌,李建民,等.断裂带煤矿井巷滞后突水机理数值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8,37(6):780785.

篇(5)

我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在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优化。和旧版课程体系相比,新版课程体系具有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课程、更具有时代特色和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等特点。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优化

一、引言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工程教育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成立,现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2006年5月,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我国正式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从此拉开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帷幕。2013年6月19日,我国被接纳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于2013年申请参加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过专家的评估和现场考查,最终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2016年下半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将再次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进行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近3年来,我们一直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对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进行持续改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本文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具体介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面的情况。

二、旧版课程体系及认证专家指出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体系基本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体现在:①作为地质院校开设的测绘工程专业,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了解地质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该课程体系包含了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基础2门必修课以及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工程物探、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自然灾害学原理、路桥勘测设计、土木工程概论等7门选修课,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地质素养。②注重实践教学,不仅建立了全国一流的测量风雨实习场,较好地满足了课间实习的需求,而且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也开设了地形测量教学实习、摄影测量教学实习、大地测量教学实习、工程测量教学实习和GPS教学实习等综合实习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③注重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所以不仅开设了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等4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而且安排了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2门综合实习,并且还开设了测绘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使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正是由于上述鲜明的特色,我校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在我校名列前茅。2013年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在审核我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对我校进行了现场考查,在现场考查报告中认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如下问题:①邀请过部分专家参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修订,但邀请的专家人数较少,代表性不强。②没有专门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力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图形学这四门课程,但其他课程有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基本能够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相对偏少。③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对全校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公开选修课程,但该课程不能保证覆盖全体学生。④支撑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偏少。

三、新版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2015年学校教务处组织我系教师对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形成了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新版课程体系.新版课程体系在征求了我校12个测绘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由全体专业教师经过多次讨论修订完成。与旧版课程体系相比,新版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1.该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专门开设了地球科学概论、土力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工程基础知识,使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新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保证该课程能覆盖全体学生,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增设了专业英语阅读、科技论文写作两门课程,解决了支撑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偏少的问题。2.对原有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保留了旧版课程体系的特色。继续培养学生的地质素养,开设的地质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地质学基础、土力学、路桥勘测设计、土木工程概论、岩土工程监测等6门课程。仍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留了所有的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新版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其实所有的实习周数没有丝毫改变,只是由于我校对实习学分的计算方法有所改变,由原来一周的实习算1.5学分改为一周的实习算1学分,导致实践环节学分值下降,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例当然也就下降了。继续加强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保留了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测绘软件设计等理论课与开发和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3.新版课程体系更具有时代特色,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新版课程名称更具有时代特色,如测量学和数字测图两门课程整合成数字地形测量学,地籍测量与管理名称改为不动产测量与管理,GPS原理及其应用名称改为GNSS原理及其应用。“3S”技术各自不断向前发展和不断融合是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新版课程体系在保留了旧版课程体系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3门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应用、遥感图像解译、地图制图学基础、3S集成与应用、数字地球与智慧城市5门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测绘学科知识,了解测绘学科最新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更好地储备工程单位所需的专业知识。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是以最终通过为目的,而是要各高校相关专业认真对照认证标准,寻找专业建设中的不足,建立基于反馈的持续改进机制,紧跟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教育水准。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在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不断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为下一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重专业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时保留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另外,新版课程体系更具有时代特色,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能更好地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

作者:曾云 陈刚 吴北平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化超,张书毕,卞和方.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28):65-66,86.

[2]杨强,何立恒,郑加柱,史玉峰.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01):77-80.

[3]仇建,陈宾宾,胡维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07-110.

[4]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0-19.

[5]韩峰,姚德新,英.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21-24.

[6]谢宏全,周立,焦明连,董春来.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测绘工程,2015,(05):77-80.

[7]赵姝,刘晓曼,陈洁,张燕平.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建设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3):88-90,98.

[8]焦明连.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测绘科学,2015,(11):182-186.

[9]孔维华,曹俊茹,王殷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1):73-75,82.

[10]马会强,姜虎生,李爽,胡春玲,赵国峥.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14,(08):12,16.

篇(6)

土木工程大部分都是建设在岩石圈、生命圈、大气圈等环境中,随之形成了融合土壤学、生物学、环境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土木工程环境岩土工程,着重分析几种影响土木工程建设、影响环境岩土工程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

土木工程;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1环境岩土工程中地基土液化的问题

在地震的影响下,地基土开始液化,导致建设区域路基的破坏,主要破坏形式有四种:震陷、边坡坍滑、开裂、路基下沉。受地震强度、填料性质、路堤高度、地基土等因素的影响,破坏严重,其中最关键的是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基土特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利用勘查地质的公路工程资料,对可液化土层的液化程度、厚度、埋深等进行确定,分析危害公路的工程及影响程度,并结合地基变形的实际特点,提高地基承载力,主要方式包括强夯法、挤密沙桩法、换填法。大量实践表明,挤密沙桩可以加固深层地基,具有良好的固结排水作用,能够降低地基不均匀沉降、提高地基强度,还能够消除地基液化,比较适合应用在处理桥头高路堤液化土地基;换填法可以对地基土特性进行改善,消除地基土的液化,适合应用在小规模可液化地基中;强夯法适合应用在浅层、大面积地基中,具有十分明显的加固效果,因为存在很大差异的加固效果,所以,依据工程地质条件来处理液化地基土,并依据一定的处理原则,选择符合情况的方式来有效增加地基土抗液化能力。

2环境岩土工程中基坑开挖的问题

2.1土层位移变形及周围地表沉降

开挖深基坑的时候,会从两方面出现地表沉降问题:第一,护坡基础设施出现侧向形变导致地表沉降。第二,疏干地下水以后形成差异,导致地表沉降。前者沉降主要出现在深基坑周围;后者沉降的范围相对比较大,主要是深基坑环形区域。依据实际情况,一般来说,深基坑地表沉降主要是因为叠加围护结构变形和地下水疏干。地面沉降是因为地下水疏干形成的,如果不是很大的水位降低,可以不考虑沉降危害,但是如果出现过大的水位沉降及比较小的疏干范围时,地表沉降极有可能导致建筑墙体开裂或倾斜。在设计坑侧壁位移时,需要合理分析精度、模型不确定向、计算参数等因素,防止出现不合实际情况的计算结果,出现比较大的侧向位移,导致建筑出现坍塌和开裂,间接导致地表沉降。出现上述地表沉降问题主要是由于土体侧向形变,促使出现塑性变形、垂向弹性变形;土地侧向变形还会导致降低高程,是严重影响深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

2.2深基坑工程开挖边坡的问题

开挖深基坑之后,在外力作用和自身重量影响的情况下,会促使土体朝着低处坍滑,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进行处理,会导致边坡坍塌或者滑移,主要存在两种边坡变形方式:完成支护结构以后,基坑中出现一定的空面,导致支护结构丧失原有的作用,促使边坡失去原有的稳定性;开挖边坡的时候,如果不恰当处理,边坡前边、底部等会形成边坡滑动。

2.3深基坑开挖导致隆起变形及基坑突涌

基坑突涌,促使基土开裂。主要是因为存在承压水,基坑开挖的时候会降低原有土压力到一定程度,承压水水压能够对基坑底板造成冲击或者顶裂基坑底板,形成突涌。从四个方面分析基坑隆起变形:开挖基坑以后,基地面之下的部分朝着基坑内出现支护结构变形,导致隆起基底;回弹基坑基底土体以后,土体蠕变和松弛导致隆起土体;黏性土基坑积水;挖除土体,释放自重应力,促使回弹土体。解决基坑开挖导致地表沉降的方式:第一,地表沉降降低基本方式。一般都是应用大刚度连续地下结构,加固地基土,分段开挖地基,合理设置支护,加固坑外注浆,尽可能缩短周期,提高维护结构墙外帷幕和土体深度,降低降水次数,合理设置一定的回灌系统。第二,合理应用文克尔弹性地基梁原理,分析开挖基坑形成的地下管线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依据最大管线变形情况,计算出最大允许围护结构变形,并且合理设计围护强度及选型,依据实际情况,对地下管线进行预估,检测是否安全。第三,依据周围环境、地基土、开挖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经济的设计方案。此外,深基坑施工和设计是息息相关,施工的所有过程都在改变外荷载和体系结构,极大程度地造成内力和变形。监测实际施工工程,也就是合理测量周围环境、土体变形、位移、墙体内力、支撑内力等,施工和设计的时候,应合理应用并调整反馈结果,借助信息化施工技术进行施工,使施工更加科学、合理。在上述施工过程中,能对整体破坏或局部破坏进行预测,以便及时修改,保证降低环境影响,确保结构安全。

3打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由于不断发展超高层和高层建筑,施工中基本上都是使用桩基础,但是桩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泥浆污染、振动、噪音等环境影响。桩基施工时,打桩过程中需要锤击桩顶;在振动沉桩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偏心振动;在灌注桩的过程中,噪音是由于钻机马达导致的,最严重的就是打入桩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阻止噪音形成:选择无噪音施工技术、降低噪音源强度、限制施工时间。在施工中进行打桩时,振动会影响居民生活、损坏建筑物,使地基变形、砂土液化等。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需要合理应用防振槽、防振沟。一般情况下,这种沟槽深度为4~5cm,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置隔离墙。在打桩挤土的过程中,会因为预制桩打入升高周围的水压力,从而降低地基土排水强度,导致严重损坏附近土地,并且在沉桩的时候,与桩体积等量土体会形成隆起和位移。挤土主要会导致成桩地面隆起和位移、管道破裂、房屋沉降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防治方式:依据施工进度和顺序来合理安排浓桩和布桩;降低排土量,合理应用空心预制桩;降低地下水位;先进行开挖,再进行沉桩;改变土体排水性。现阶段,一般都是应用泥浆护壁的方式来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混凝土灌注的时候,会排出孔内泥浆,也会严重破坏施工周围环境。

作者:张建亮 单位:深圳市南华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罗国煜.论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1993,(01):39-40.

[2]朱瑞赓.浅析岩土工程[J].土工基础,2004,(01):104-105.

[3]张在明.对于发展环境岩土工程的初步探讨[J].土木工程学报,2001,(02):77-78.

[4]翟晓宁,郭月亮.岩土工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C]//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1.

[5]叶观宝,徐超.沉管灌注桩施工对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J].地下空间,2004,(02):55-56.

篇(7)

关键词:地质勘查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办法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164-02

绪论

地质勘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使地质专业的学生成为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加强野外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确实可行的。在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野外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野外实践性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检验,甚至关系着学生就业的情况。

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教学体会,简要阐述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和探讨了高校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优化野外实践教学、促进野外实践性教学效果考核制度的完善。

一、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登封地区为例,登封地区作为全国地质教学基地,一直是地质类及相关专业的野外地质实习的“第一课堂”。然而,近十年来,受高校大量扩招以及资源、能源行业走俏的影响,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院校数量以及同一所院校地质类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以登封地区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为例,近十年间,实习院校的数量以及实习的学生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地质专业、采矿专业、煤矿安全专业的班级从几个班(30人标准班)到几十个班。在实习院校、实习人数的增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地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也存在着一系列弊端。

(一)实习经费紧张

地质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一般时间较长,路途较远,住宿时间较长,故此实习的成本较高。由于高校地质类专业学生数量的激增,加上新专业的增加对地质类专业实习的经费都一定的压缩,这就造成了实习经费和学生数量增加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这种矛盾的情况势必影响实习天数的减少、观测点数量的减少,那么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着实习的效果。

(二)实习地点的削减

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迥异于课堂教学,需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直接观察与描述,因此,实习路线的选取非常重要。例如,登封地区实习基地已经比较成熟,离河南工程学院距离较近,故此,一直是我校地质野外实习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登封市景区的开发、嵩山也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很多景点需要收取门票进入。例如嵩山老母洞景区,学生可以很好地观测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少林寺内沿着景区一些构造行迹更是齐全,例如,景区内的“X节理”、波痕、断层、尖楞褶皱、复式背斜、断层等,以及一些地貌现象等。那么这些地质线路受景区的限制势必也影响实习线路的选取和变更,从而使地质实习线路的选取达不到最优化,进而也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年轻化的实习指导教师经验欠缺

对于一些合并重组升本的高校来说,地质专业教师普遍年轻化、高学历化。以河南工程学院来说,由于中间几年地质专业停止办学,升本以后大量引进了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大量高级人才虽充实了教师力量,但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野外实践教学经验普遍有所欠缺,甚至对实习线路、地质观测点比较陌生。

(四)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不健全

每次去进行地质实习的学生较多,线路比较拥挤,实习的对象是一些自然界的宏观地质记录,实习地点不容集中学生等情况,造成了实习过后学生很快就忘了实习的内容,实习时思想不集中,没能认真听实习指导老师的讲解,甚至没去观察实习点。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大实习的考核办法,防止学生抱着“浑水摸鱼”的思想,从根本督促学生认真参加实习。

对实习指导老师更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在最大化利用实习经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安排实习线路。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地点是否熟悉、实践教学经验是否丰富、实践教学中讲解是否清楚明了、对学生是否有责任心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一个健全的评价制度。

二、野外实践教学的改进与效果评价

野外实习中的教学方式一般为启发式,这就要求带队教师在野外讲授地质现象时,由理论联系实际,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循序渐地的引导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注意与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就观察的地质现象,由地质成因、地质运动,地质行迹等角度作出系统的观测和分析,并最终由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1]。但是,由于上述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存在,野外实践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针对上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

(一)加大对地质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

在实习经费充足的前提下才能丰富实习内容。随着实习学生的增加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是首要任务。

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地质队、地质研究院所、地质公司等建立合作实习基地。合作实习基地既有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又有合作单位工程师们现场实践指导,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大有裨益。在实习基地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帮合作单位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对合作单位也是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合作单位理应负担一部分住宿或者伙食费用,这样既能节约实习成本又能提高实习效果。同时,高校也可利用本校的后勤集团优势,利用校车送学生去实习目的地,校车可以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

(二)选择最优实习线路

地质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路线的选择恰当与否。对于初次涉及地质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这就要求选择一些地质现象典型、内容简单且地质现象齐全的实习线路。就基础地质实习而言,地质实习的基本内容大同小异,即通过对地球内外引力作用及其产物的观察,使学生了解各种地质作用成因、演化过程、基本规律及其一般特征,能识别一些常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岩石类型,初步掌握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野外鉴别基本方法以及地层、构造的野外基本描述方法。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侧重方向不同的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实习内容。

例如,地质勘查专业的野外填图地质实习是在学完“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工程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固体矿产勘查学”等课程以后的地质填图实习,学生在系统学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以后[2],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登封地区地区进行为期七周的地质填图地质实习。而工程地质、采矿工程和安全工程等专业是在学完“普通地质学”或“基础地质学”以后的唯一一次地质实习,学生以后没有专门的地质课程。这样,地质工程专业的基础地质实习应该是地球科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即要注意扩大学生的地质知识面,尤其是在完成基本实习内容后,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科学在能源、资源、环境、自然灾害、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他们热爱地质专业,奉献地质专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工程地质专业的基础地质实习就应该侧重于常见造岩矿物以及常见的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的野外识别方法、物理特征等内容。地层接触关系、断层、褶皱、节理等地质构造现象也是侧重点之一。

基于不同专业侧重专业方向的考虑,在安排不同的地质实习时,对不同专业的实习路线应进行精选。然而有些实习地点已成为地质公园,且受景区收费的限制,可在充分利用国家地质公园宝贵财富的基础上,在景区的周边开辟最大包含实习内容的路线。这样既节约了实习成本,又不影响实习的效果。

(三)逐步提高年轻老师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如果在野外实习中还采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达到预期的目的。多年实践表明,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基础地质实习中具有良好的效果[2]。

1.为了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学生最大程度掌握所学知识,可采取分组式教学。在每次实习之前,将所实习学生分为5人~6人的实习小组,每个小组的组成可在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态度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而成,并选取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在实习期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元开展的,如野外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等。尤其是在每一个点或每一条路线的总结时,由每个小组轮流派代表进行总结归纳,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反驳。上述教学方法年轻教师可以借鉴。

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教师应在重点突出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作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启发式讲授。那么,就要求以学生观测地质现象和讨论为主,老师讲解为辅。因此,在每一次地质实习之前,指导教师应先介绍本次实习的线路的基本情况,包括实习内容的侧重点、实习目的和要求。具体到一个观测点时,首先是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观察,之后老师提问,并启发性地提示重点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再次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和讨论。再是实习队集体讨论和总结,先是每个小组总结,最后是老师提问、评价、总结和出思考题。在每条路线的观察内容完成以后,再对本条路线的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和出思考题,并针对以后相关专业课的知识学习进行引导以及部署明天实习的安排和要求。回到实习基地以后,每天晚上检查和批改学生野外记录情况。

3.采取整体―局部―整体的实习方式[3]。每次实习之前指导教师须先对与本次实习相关的课本知识进行回顾,包括常见矿物、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与野外鉴定方法,地层、构造的野外观察与描述方法,野外记录与素描图件的格式和要求,罗盘的使用,地形地质图阅读等,为学生地质实习作好知理论知识的储备。然后,讲解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及成绩评定等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介绍实习区的交通、地形、地物和地质概况、实习路线的位置等,使学生对实习有了一个总体上的了解。最后,在具体到每个观测线路和观察点,让学生用罗盘和MAPGIS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由面(实习路线)到点(观察点),按要求完成实习内容。期间,指导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针对重点内容的思考主题,加深学生对地质现象的思考、分析。实习结束后,让学生按照某一主线,如构造运动的分期性,对实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写一个题目自拟的专题小论文,如总结实习区的构造演化过程等。这样做,不仅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质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对实际地质问题的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地质思维能力,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球科学专业的兴趣。

(四)健全实践教学效果考核制度

健全实习效果的考核制度既能使地质实习规范化、高效化,也能更加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高度重视。

1.学生必须按照《实纲》的要求和规定,认真完成实习教学任务,经考试或者考查合格者,记录成绩获得学分。实习期间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相关规章制度。

2.实习考核、成绩评定。按《实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实习任务,在提交实习报告的前提后,方可参加实习考核。考核时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口试、笔试或两者的结合均可。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表现、组织纪律、任务完成情况、实习记录情况以及实习报告等。

3.实习经费学校于年初应下拨到各个院系、部专用账户,各系部每学期第18周前应作好本单位下学期“实习预算”使用范围和开支情况,按学校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确保实习正常有序运转。

4.学校或者系部领导不定时去实习地点抽查指导教师带学生实习情况,检查实习指导教师工作态度和完成情况。

5.每次实习完毕,指导老师可以书写工作总结。在总结中提出指导学生实习的体会、实习经验、实习经费运用情况和在实习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处理方式,以提出对地质实习的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1]栾光衷,冯秀丽.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02,(2):48―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