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化学教育论文

高中化学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4 15:15: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化学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化学教育论文

篇(1)

1.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知识、技能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高中化学阶段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条件,是提升高中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素质教育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重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概念所蕴含的科学性,甚至要注意每一个化学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进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2.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身体心理素质

在高中化学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能一定程度去克服自卑感,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久而久之树立坚强的意志,让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全面发展。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素质教育下,实验教学得到改善,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并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高中化学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教学的规则,保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学习方法,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与探索精神。

二、高中化学素质教育的具体策略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高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保持积极的情感、学习欲望以及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主要保障与来源。

1.1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与态度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收集与整理有效的教学资源,并在恰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情感教育。例如:学习“氨气以及化合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20世纪初期,科学家发明的高压合成氨技术,进而让世界粮食的产量增长了将近一倍,有30亿人口能免于饥饿”等等这类资料讲解给学生,这样几句话能有效调动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就激发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热情。又例如:学习“人类对源自结构认识的演变”的相关知识时,在介绍相关化学史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与态度,进而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1.2实践活动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尤其是一些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而且直观又生动,教师需要对这类实验进行精心的设计与演示,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金属钠与水的反映”相关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这组实验,在直观生动的“浮、游、嘶、熔”等现象,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钠的特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安全操作实验的意识。

2.高中化学科学知识和能力教育是化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2.1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基本实验能力

化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化学教师都认为演示实验是非常麻烦的过程,主观认为只要将实验的原理、现象、步骤、安全注意事项等等交代清楚就行了。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要改善观念,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某些实验污染比较严重或者某些条件不准备无法开展实验,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且需要在多媒体演示之前设置相关问题,并正确引导学生带着质疑的态度去观察实验。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充分理解知识,而且还能积累一定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实验能力。

2.2加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高中化学教材设计了很多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实验教材,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定条件,准备好实验相关器材,然后精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感受探究的乐趣。例如:学习“溶液的配置与分析”相关知识时,定容时若俯视或者仰视的情况会给所配溶液物质的质量浓度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在亲自体验之后,便能观得知俯视的情况下是“凹液面”,实际上是低于“刻度线”的,进而使其溶液体积减少,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大;仰视的情况下则是“凸液面”,实际比刻度线更高,使其溶液的体积偏大,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小。

篇(2)

1.1渗透环境教育符合新课改和考试大纲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必修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要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必修化学》等多种教材处都体现了环境教育的内容,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等一系列的规定,都体现了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关于氟里昂和N0x对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光化学烟雾、含铅汽油对大气的污染等环保试题,但由于这类题目取材新,学生感到陌生,往往得分率低,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环保知识的教学。

1.2加强环境教育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当前,很多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好。如光化学烟雾、世界公害、近几年在我国各海域都曾发生过的赤潮等常识都不甚清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学中此内容涉及的很少。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必要加强和重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2.1据教材内容确定好结合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机渗透: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可以把这些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学习NOx时,可按介绍NOx的性质介绍其毒性和对人类及环境产生的危害,介绍吸收防治方法(NH3吸收法及碱液吸收法)的步骤有机渗透。使有毒的NOx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少的物质,为人类所利用。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化学专业知识,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环境教育。

2.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法制教育: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全民普法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昀要求。一般的渗透方法是讲解某类物质或操作方法对环境的危菩,再提出相关的法律制裁条款,最后给出防治方法,例如学习SO2:时介绍煤和石油的燃烧、金属矿石冶炼等产生SO2导致大气巧染,进而产生酸雨,教师在介绍酸雨危害的同时,引入《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关于禁止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气体的规定,最后介绍防治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和环保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了环保法制知识,增强了环保法制观念,

2.3结合化学实验渗透环境教育

第一,改进实验方法。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实验内容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同时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需注意改进实验操作、装置等,尽量做到有毒气体不外泄,提高尾气的吸收量,向绿色化学方向发展。如铜与浓硫酸反应中产生的SO2气体,可以依次通过石蕊试液→品红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NaOH溶液,这样既可以验证产物SO2的性质又吸收了SO2,不污染环境。

第二,发展微型实验。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和改进各种实验为微型实验,如教材中氢气与氯气混合气体在光照下反应,改成在小青霉素瓶中完成该实验,效果也很好。利用这些微型实验用量小、污染小等特点,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效果更好。

第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在平时教学中利用研究性学习课渗透环保教育。如高一讲授环境保护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几个课题组,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通过上网查询、社会调查等手段去研究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固体废弃物等几个大方面中的个别子课题去研究。如蔬菜杀虫剂的危害及合理使用、市内垃圾种类及处理、废旧电池的污染等。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成果,这样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有数据、有事实、有图片、有调查报告、课件等,形象生动,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环保知识充分联系,加深印象。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的结合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可将做不了的实验制成课件进行播放,既生动、又环保。如利用视频资料为学生播放塑料加工中的污染、小白鼠在Cl2中中毒死亡,还可利用网上和一些书中下载、扫描的图片播放给学生看,这些都是重要的素材。通过播放有关环境教育内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切身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丽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等,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五,在化学习题中充分体现“绿色化学”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多注意收集各种资料,把有关环保内容的习题集中起来。在平时检测和练习题中逐渐渗透。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可作为专题教给学生,特别是有关国内新闻报道的热门环保话题更应多予注意,因为它常常是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3结语

篇(3)

关键词 无效提问 误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不太注意提问的艺术和策略,不会编拟和设计问题,使课堂教学效果减弱。为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无效提问的症结所在,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仅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列举一些思想政治课中的常见的无效提问现象:

一、化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

其中较常见的课堂提问误区还有以下几点:

1、问题模糊型。教师提出的问题目的不明确、没有层次性或漫无边际,学生没法回答;如在学物质的量时教师提问:1mol氢含有多少电子?质量是多少?此时学生一不知道这里的“氢”指的是氢分子还是氢原子,二不晓得“含有多少电子”指的是电子的物质的量还是个数,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回答了。(该案例由许健老师提供)

2、提问齐答型。问题低级、重复,学生往往只须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如某个问题讲完之后,教师还在问:大家说是不是(或对不对)呀?对于这类表面性的设问,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表述,即不是针对基础差的学生更没有任何思考价值,还不如不问!(该案例由许健老师提供)

3、问题偏离型。 所提问题“刁钻”,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

有教师在讲完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后,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3.2g有机物A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了4.4g二氧化碳气体和3.6g水蒸气,试确定有机物A的化学式。教师虽然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时间解答,解答情况是全班推算出有机物A化学式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同学都是设法去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进行解题,但根本没法下手,对于刚接触有机物的学生来讲,又对质量守恒定律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的复习,问题的设计难度太大,甚至有些同学推出了化学式,也不敢肯定是否正确。

4、点评不当型。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或缺乏精当的点评;例如在学了SO2的性质后,题目中问到“下列现象说明SO2具有哪些性质:SO2使酸性KMnO4褪色”,学生回答为“漂白性”。教师告诉学生他的回答错误,但却不分析具体原因,或只说这里SO2表现的是还原性

5、应变性差型? 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缺乏灵活追问的机智等。如在学习电化学时,用锌片、铜片、稀硫酸组成原电池,观察实验现象时,学生会发现铜片和锌片表面都有气泡冒出。有学生就此提问,教师视而不见,或含糊其次。

面对“无效提问”的种种误区,我们又如何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的规避,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性呢?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增加问题设置的智慧。

二、 化学提问点设置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具有如下特点:(1)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2)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的发展相适应;(3)能诱发学习欲望;(4)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目标;(5)富于启发发性,能使学生自省;(6)有一定难度,具有探索性,能促进思维发展。我们认为,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提问可优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在知识的重点设问。

2、在具有批判性思维处设问。

3、在知识的疑混点设问。如在讲到“钠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置换出来深信不疑,在演示了钠和水的以应并分析了这个反应后,突然向学生提出:钠能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吗?先给一定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然后请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回答并说他们得出结论的原因,教师此时只对他们答案中正确的部分都予以肯定。此时,学生会非常疑惑,然后教师请认为能置换出铜的同学给大家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教师在一旁指导),最后,根据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出相应的分析,同时指出两位同学之前回答的不足之处。

4、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问。

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梯度提问实际上解决了强度等同的“刺激”得到的“反应”平淡,产生的效果差,学生思维没有的问题。同一低层次的问题,会使学生往往感到单调、乏味、枯燥,而同一高层次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放弃的情绪。梯度提问正好解决了以上这两个问题,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复习氯气净水时,设计了以下四个梯度问题:(1)氯气净水的原理是什么?(旧知识回顾)(2)漂白粉能否代替氯气净水?若可以,其不良后果是什么?(相关知识迁移)(3)NH2Cl是一种新型净水剂。试利用水解实质回答NH2Cl净水的原因?(实际知识具体迁移)(4)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新型净水剂。已知铁酸钠的氧化性比KMnO4氧化性还要强,其还原产物是Fe3+,试回答铁酸钠能净水的原因。(实际知识运用能力迁移)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以净水为出发点,都是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问,问题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知识的应用从记忆到迁移,从迁移到类比呈现了梯度的变化。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自然从问题的表象理解,层层递进,到问题实质的理解,对知识的认识从低级向高级飞跃。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在化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形式,一堂好的化学课,必须要“形神俱佳”,即教师要在新的科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提问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还要根据课文的重难点,精心编拟、设制好问题,注意鼓励和发展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大担质疑,敢于“异想天开”;培养学生好思、深思、善思的好习惯,最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作者单位:公安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