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14: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外活动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活动;二元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114―04
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观,它强调学习与活动的同一性,提倡“以活动促发展”。与其它教育主张不同,它将人的活动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教材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必然也参与活动。而既有教材更多关注知识结构,学生实质上被知识“主宰”,被告知干什么,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将活动引入教材。
一 活动是信息技术教材的灵魂
哲学界认为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通过对周围现实的改造实现人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学生是生活在学校这个“准社会”中的“准社会成员”,他必然也通过活动与周围的现实世界进行双向建构,这种活动方式被我们称之“学习”。心理学界也从各个角度对活动进行了论述。如,列昂节夫认为,“通过活动,便在人和他的周围世界之间建立现实的联系。”杜威认为,“教育是通过活动形成和发展的。”[1] 可以看出,活动是学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使学生和他周围的事物发生交互作用,学生和教材间发生的交互作用就是活动。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材设计时,要尊重活动的特点。
1 对象性与建构性
对象性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征,它表明任何活动都指向一定对象,人也受作用于对象。因此,学生和教材是活动的双向对象。活动在本质上又是一种指向活动对象的合目的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它又具有建构性。因此,活动使学生与教材互为对象、双向建构,我们不仅要把学生作为建构对象,使他们占有活动,也应把教材作为建构对象,支持学生对教材的主动建构。
2 整体性与阶段性
从学生个体的角度看,完整的活动由外部活动(感知、操作、言语等)和内部活动(知、情、意)两部分构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内外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活动的对象,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而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如,小学高年级的活动应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提高活动内容的概括化水平,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3 开放性与实践性
开放性是针对传统学习的封闭性而言的,它表现在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过程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师生关系的开放、活动结果的开放。教材在选取内容、组织活动时应打破传统教材长期维持的封闭状态,扩展到学习视域之外,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活动的过程中塑造其人格品质和创造能力,促进主体能力的发展。
二 既有信息技术教材缺失“活动”
笔者随机抽取了新课改前后出版的31套信息技术教材(课改前教材共18套,小学4套,初中5套,高中9套,课改后教材共13套,小学4套,初中4套,高中5套)。通过对其分析,并结合师生访谈,我们发现既有教材过多关注学科逻辑,较少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活动,其知识本位、活动缺失导致学生应有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得不到发展。
1 内容相对封闭:属“物”而非“人”
新课改前的教材有两大倾向,一是编写成类似软件说明书(见教材示例1),详细介绍常用软件的操作方法,,忽视学生的活动,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往往陷入会使用工具却不知工具所为何用的窘境;一是编写成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式教材(见教材示例2),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但所谓的任务和主题内容相对封闭,只是为了“知识”而“活动”,对暗含的隐性知识并没有予以充分重视。新课改后,有了高中新课标做参照,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有了一定提高,不再把关注点集中于“物”化的工具上,而是把更多内容聚焦于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如,通过教育部评审的五套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版本、中国地图出版社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版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版本)都基本体现了这一思想。教材已经开始关注人,但仍不到位,对学生的技术应用活动以及技术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少,对活动的过程与活动规律关注缺失。
教材示例1(软件说明书式)
第3章PowerPoint 2000
3.2PowerPoint的基本知识
3.2.1PowerPoint的启动
3.2.2选自幻灯片版式
3.2.3PowerPoint的窗口
3.2.4PowerPoint的视图方式
选自××出版社《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程》第二册目录
教材示例2(主题活动式)
1 我与“信息”
2 动手一试
3 名画“保”库
4 命运交响曲
5 红心网战
6 高中的我
7 我替老师排课表
8 《开天辟地》学外语
9 走上学术会议讲台
10 窥视股市风云
选自××出版社《高中主题信息技术课本》目录
2 组织形式单一:重活动形式而非本质
既有教材在组织形式上进行了众多尝试,其中不乏可借鉴的经验。如:按照信息活动的线索安排教材内容;按照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划分层级,螺旋上升;对技术工具的讲解进行聚类和迁移等。但在实践过程中,即便按照以上编排方式组织教材,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一是割裂活动的二元形态,或信息活动或技术工具的组织方式,往往容易使人陷入重理论轻技术或重技术轻理论的误区;二是所谓的螺旋上升并没有切实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发展规律,内外活动不统一;三是内容模块的逻辑不清(见教材示例3),为了罗列知识点而强加活动的方式不可取;四是教材微观组织形式单调,活动形态单一,部分教材采用的主题活动只是形式上的主题活动,或是为系列知识点起了“活动”的别名,或是忽略活动的群体性及人际交互,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了动辄提主题活动的盲目跟风现象,一度被大家认为主题活动泛滥,呼吁暂时冰冻主题活动。[2]
教材示例3(逻辑不清):
第1课图形的旋转或翻转
第2课图形的放缩
第3课绘画
第4课阴影及三维效果
第5课对象的组合作用和层级关系
第6课绘画笔的使用
第7课剪贴画
第8课插入图片
选自××出版社《信息技术》小学第六册目录
3 形态表达静止:学生游离于教材之外
综观已有教材,在语言的使用上,其生动性、启发性、倾听性不够(见教材示例4),学生与教材的地位不平等,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难以与教材进行交互。图表已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图表表征仍然停留在静态阶段,其丰富性和动态性没有得以充分体现,具体表现在:(1)在教材尤其是低年级教材中,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图表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之意(见教材示例5);(2)即便使用了图表,图表内容的多样性、意义的多层次性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图表内容、形式过于单一;(3)图表群组合的多样性及动态性没有得到重视,图表群所特有的对活动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发挥;(4)图表基本上作为文字的衍生物出现,教材的形态表达进入思维定势,没有认识到图表本身也可独立作为内容参与活动建构。
教材示例4(文字表征欠启发性):
利用表格来组织网页中的元素,是制作网页常用的方法。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很多网页都用到了表格。
选自××出版社《信息技术》六年级上
教材示例5(图表表征缺乏):
Windows 98把计算机硬盘里的各种文件根据不同的用途,分门别类地存放在类似文件柜的抽屉里,这些“抽屉”,就是文件夹。一般文件夹的图标是。
――选自××出版社《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上册
三 信息技术教材需要“活动” 建构
由于对活动的关注不足,既有教材较少考虑学生与教材、学生与他人、学生与社会间的双向建构,造成教材与学生相孤立。事实上,由于信息技术独特的课程性质和发展特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活动表现出“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二元形态。以活动来建构教材,必须关注活动的二元形态,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赋予信息技术教材活动的精神。
1 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使活动表现出课程特有的二元形态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因而,一方面,技术学习活动以设计、制作等外显形式鲜活的表现出来,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且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情感体验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更注重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等环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形观念。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又往往表现为信息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是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两种特有的表现形态,二者通常以明暗交织不可分离的姿态表现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本文把它们称为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二元。
从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到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信息技术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明确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转型。转型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一方面计算机教育时期遗留下来的技能化倾向使一部分教师仍然过多的注重技术操作,忽略信息过程;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教师盲目的跟从信息素养的培养,片面的认为信息素养即重信息处理轻技术应用。这两种观念的对立导致了技术应用与信息活动二元的对立,使我们一直难以摆脱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等困境。事实上,二元是活动这一本体的两种不同映射姿态,是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一体两面”。信息活动包含技术应用但又并非完全包含技术应用,是指参与信息过程的活动,即通过参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评价等活动,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内化伦理道德。同样,技术应用也不完全包含信息活动,它是指在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技术的思想、原理、方法、文化价值,获取驾驭技术的技能。
2 “活动”化教材需要二元及各种形态的活动共同建构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关于信息素养,国内外很多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普遍达成共识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3]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本身就蕴含了参与技术应用进行技能训练、参与信息活动提高信息能力两种形式的二元活动。以二元来建构教材,能兼顾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重建构,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在活动作用于信息技术教材的过程中,除了具有课程属性的活动“二元”外,活动还有多种一般性表现形态(见表1)。二元与其它形态的活动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信息技术教材:从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形态来看,活动有实物活动、交往活动、精神活动三种基本类型;从人的活动的指向来看,活动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两类;从人的活动的社会化和“类化”的程度看,活动可分为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4] 上述对活动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第一种划分方式是实体性划分,其它角度的划分属于特性划分,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主体从事实体活动的特性。其中,信息活动、技术应用、主题活动属于实体性活动,但后者与前两者有所区别,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是从课程角度界定的,主题活动是从内容的功能模块化角度界定的,二元可以与主题相关,表现为可大可小的主题活动,也可以与主题无关,表现更上位的活动特性。
要建构“活动”化教材,关键是寻求合乎学生发展的活动逻辑,将各种形态的活动融入到教材中。在进行教材设计时,可以分别从教材的内容选择、组织编排、形态表达三个主要维度加以考虑:在内容选择上,以活动二元为线索,把相对抽象简略的内容标准转化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明确学科知识体系(见图1)。而后,再分析各种形态的活动与学科知识间的关系,在保证学科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入到教材中,选取相应的活动主题,充实教材的活动内容,确立二元整合的内容结构;在组织编排上,以活动二元统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呈现多样化的活动形态。宏观层面,以学段为单位,寻找课程体系与学生活动间的平衡点,以活动二元为线索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组织教材,以达成课程逻辑与学生活动逻辑相统一,教材结构与学生认知发展相统一(见图2)。中观层面,关注内容模块,挖掘其内在活动逻辑,从学科主题和生活主题两个方面来考察各种形态的活动在教材中如何组织。微观层面,具体到课,关照活动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带动活动的全面展开;在形态表达上,按照活动的流程进行图文表征,变晦涩生硬的陈述性语言为“倾听性引导”式语言或生动形象的图表、变单一表征的静态图表为多维表征的动态图表或图表群、变生硬的图文搭配为二者的有意义结合,从而使教材在形态上更具吸引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建构中。
四 结束语
用活动建构信息技术教材,将突破信息技术教材的原有框架,以活动统一学生与教材的关系,革新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教材设计模式,对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乃至课程建设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当然,从活动的视野建构教材,并非要一味追求活动的形式,把教材做成活动课程教材或课外活动教材。“活动”化教材并不排斥学科知识,相反,学科知识是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建构教材时,既不提倡不考虑学科知识体系、把教材内容完全生活化,也不提倡抛弃生活经验,完全学科化。既要立足于学科知识体系,又要关注生活,这才是正确的建构方法。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7.
[2] 李艺.主题活动有泛滥之势,暂时冰冻一下它怎么样, 请讨论.大路论坛. [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