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14: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诗词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用古诗词作为课堂的开篇,吸引学生的关注,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果。大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积累,对历史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但同时也认为历史这门课不过如此。这种心理相当普遍,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出现对历史课不重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其实,中学阶段掌握的历史知识还很有限,深度也不够。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大多是走向社会,进入中学任教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将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大学四年是开阔眼界、打实基础,为以后走向社会教书育人或进行科研储备知识的关键时期,所以,对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心理必须纠正和改变。否则,学生就会在浑浑噩噩中虚度大学的美好时光。已经成人的大学生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只能引导而不能强制,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们的反感。针对学生的此种心理和特点,教师在讲课时,利用古诗词具有语言精辟、生动,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特点,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古诗词配以形象的图片,做成幻灯片,通过科技手段巧妙地与要讲的内容结合起来,作为课堂开篇,能够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在给学生讲授先秦著作《穆天子传》时,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先呈现出传说中的西王母美若天仙的形象,以及周穆王的画像图片,并在旁边打出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进而向学生解释此诗的含意。瑶池是传说中昆仑山上池名,西王母的居处。黄竹是一个地名,传说穆王游黄竹之丘,遇风雪,见路有冻人,作诗三章哀之。他曾乘八匹骏马拉的车西游至昆仑山,西王母宴之于瑶池,临别对歌,相约三年后再来,但不久后穆王便死了。在这首诗里,虽然诗人是通过描述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来讽刺当时唐朝的皇帝,但其所引内容却是《穆天子传》中所记内容。通过对该诗的讲解,给学生展现出一个周穆王和西王母之间悲戚爱情故事的场景,然后趁机向学生提出一个疑问:难道《穆天子传》就是仅仅记述穆王与传说中的西王母之间的爱情故事吗?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欲知其详的好奇心理,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入讲课内容。
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对历史过程和事件的叙述大多比较概括,很难用更多的材料支撑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事实,故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侧面再现相关史实,加深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理解。比如讲唐朝历史,我们都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是封建社会发展繁荣阶段的高峰。唐朝的强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当时便利的交通有密切的联系的。唐人重视驿道,这是发展交通必有的设置。重要的道路沿途都设有驿站。驿道之旁置有店肆,备有驿驴,所谓“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1]41,来往方便。唐朝规定三十里一驿,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的,也不必拘泥于三十里的常数。当时全国共设驿站1639所,这些驿站为来往客商提供了极大方便。河南地区因地处中原,大运河及唐朝经济生命线的“河汴之路”通过此地,加之是东都所在地,故河南的内外交通均十分发达,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东部以汴州为转折点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所以,在讲到唐朝的有关历史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河汴之路”与唐朝经济发达状况的关系,教师亦可利用唐诗来表现此交通路线的繁荣与兴盛。唐朝时期,由长安东经虢、陕二州,洛阳,郑,汴直达东南各地的这条道路,横贯河南地区,是唐朝最为重要和繁忙的交通线。高宗时曾把长安和洛阳作为他的东西二宅,经常往来于两都之间。此道的繁忙之状,唐诗中多有记载,如:刘禹锡《送王司马之陕州》:“两京大道多游客,每遇词人战一场。”杜牧《汴舟行答张祐》:“千万长河共使船。”祖咏《过郑曲》:“路向荥川谷,晴来望尽通。细烟生水上,圆月在舟中。岸势迷行客,秋声乱草虫。旅怀劳,淅淅有凉风。”王建《汴路即事》:“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这些都是描写此道的繁忙之状。大量的文人墨客往来于此道之上,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可以称之为典型的唐代文学之路”[2]60。当然,全国各地的商船亦是川流不息,“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3]137;“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4]2483。通过引用、讲解这些诗词,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这条道路的重要性与当时唐朝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这条通道与唐朝灭亡的关系,即唐朝后期,这条经济生命线经常被割据的藩镇阻断,进而威胁到唐朝政权的稳定,以致唐朝最后灭亡。
三、了解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当今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借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包括个人梦在内的中国梦而奋发努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选择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歌颂吟咏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的诗词,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士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比如讲到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时,就可以利用岳飞那首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满江红》,通过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绍兴六年(1136),岳飞率军从襄阳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退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5]1246这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奔涌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使学生热血沸腾,爱国热情强烈地迸发出来。除了岳飞本人留下的佳作之外,后人亦有很多诗词歌咏其人其事,这些诗词亦可从侧面丰富学生对岳飞的认识,使岳飞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胡铨的《题岳忠武王庙》:“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石头城下听舆议,万姓颦眉亦可怜。”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之死的惋惜之情,同时,一个扬鞭策马、奋勇当先、带领兵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亦跃然纸上。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讲解,学生感到历史人物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一个个符号,而成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形象屹立在自己面前。列宁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英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如此方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恰当引用历史人物所写的诗词,不仅可以起到揭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在加强对相关历史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供研究历史问题的新角度
高师院校历史教学的目标,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升华认识,为将来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储备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进一步深造扩展眼界,提高学术能力。过去的历史研究,大多以传统的古籍文献为基础来进行,随着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资料、田野调查资料、方志等资料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对长期被认为文学色彩较浓的诗词相对重视不够。诚然,古诗词有其艺术夸张和不实之处,但有些内容是可以指实的,如一些诗词当中涉及的地名或道路交通线等就完全可以为我们进行相关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尤其是对于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更是如此。[6]比如讲到唐代大诗人王维,其晚年由于政局变化无常,隐居于陕西的终南山之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在此期间与好友裴迪交往甚多,但当时的具体情况、其所居的生活环境到底如何,历史均无记载。
王维与裴迪留下的唱和诗,为我们复原当时的场景提供了一个视角,使得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王维成为可能。“辋川”指群山诸水环绕,清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记载:“辋谷水在县南八里,谷乃骊山、蓝田山相接处。山狭险隘,凿石为途,约三里许。商岭之水由蓝桥伏流至此,千圣洞、细水洞、锡水洞诸水会焉,如车辋环辏,由南而北,圆转二十里。过此则豁然开朗,林野相望。其水又西北注入于灞水,亦谓之辋川。”[7]2563也就是说,王维居住地的大环境大致如此,其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从他与诗人裴迪的唱和诗一窥究竟:北垞(王维)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裴迪)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欹湖(王维)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裴迪)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南垞(王维)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南垞(裴迪)孤舟信一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临湖亭(王维)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通过这些唱和诗,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居所就在欹湖边,而且临湖建有一亭,在此迎送与招待好友。欹湖是一个湖面广阔的自然湖,周围森林茂密、生态良好,有多条小河注入其中。在欹湖的岸边还有两个小山包,一个在湖的南部,一个在湖的北部,即南垞与北垞。王维住在南部的小山包附近;裴迪则住在湖北部的小山包附近,他要经常泛舟欹湖,到南山中去采樵,故二人隔湖往来,临湖对饮,开窗面对清波淼漫的欹湖,享受着徐徐清风,过着诗情画意般的惬意生活。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古诗词学习; 资源;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85-02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大量优秀的课程资源作基础,大量开发一批高质量、符合教学实际的古诗词方面的课程资源,是为了把它们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从而达到与现时教学所不同的教学效果。
此课题的研究不仅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树立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更新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造就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大幅度地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我校现代化教育不断攀登新高,有着极其明显和积极的意义。
我校于2006年9月提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中小学古诗词学习多媒体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方案,经上报批准,成为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一五”立项课题,我们精心认真设计了实验实施方案,予以严格操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观点及创新
(一)总目标
充分发挥我校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开发思路,使其更适合新课标下小学生古诗词的教学实际,达到“实用、适用、易用”的目标。
(二)主要观点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探索总结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开发与运用相关资源,努力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知识传播的密集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新之处
1.为师生、生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2.实用、适用、易用。
3.使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
4.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极大满足了教师的备课、授课的需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校属省级示范学校,学习教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是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陕西省文明校园。目前学校校风正、学风浓、教风严、管理细、环境好、质量高,教学研究活动深入进行,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风气浓。我校先后承担过省基础教育科研专题课题研究、《雏鹰奖章与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本课题组研究人员共11人,他们都是在教学方面有所研究的骨干教师,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热衷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中小学高级教师9人,市优秀教师3人,市教学能手2人,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获奖或在有关刊物发表。
近年来,我校在教学技术现代化方面加大投入,购置了大量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设有实验室、电教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校园网,校图书室藏书万册,阅览室订有三十余种报刊、杂志,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保证承担课题的教师搞好教研,我们坚持每周二业务学习,及时组织本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总结论证。
为了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坚持每期至少两次专题研究制度,把课题研究纳入教学工作目标之中,学校积极争取资金,对课题研究工作实施资金倾斜,满足研究经费需要;积极创设条件,鼓励课题组成员采集信息、吸纳理论、积极研究,尽可能的提供人、财、物、时间等研究条件,促进研究工作早出成绩。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资料搜集法、实践法、观察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教学研讨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课题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总结,不断改进课题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人员及分工;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广泛搜集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一切资料,撰写论文。
(二)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7月):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筛选,并着手进行软件开发。
(三)调整应用阶段(2008年7月—2009年7月):将开发的软件应用于教学之中,然后对于成败作及时的总结并进一步完善软件。
(四)总结鉴定阶段(2009年8月—2010年9月):成果展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报省课题组鉴定结题。
六、研究过程
(一)科学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为了使研究活动有效地开展,我们合理地安排教师资源,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校领导、教导处负责统筹,创建活动交流平台,建立评价机制。组织教师参加专题研讨交流,进行古诗词课堂教学活动。
课题主要参与者--11位老师进行分工合作。由于本学期人员变动,学校课题组成员也有了相应的变化,组长杨欣霞副校长负责工作安排、工作总结,赵新华老师、刘秀芳老师负责教师课题作品指导,丁燕君老师、吕莹莹老师负责课题网络方面的管理,岳君老师、信雨静老师负责收集汇总课题活动情况,王金凤老师、王娟宁老师、彭月娟老师则负责课题课外资源的开发。他们各司其职,互相交流评议,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二)紧扣研究主题,踏踏实实进行古诗词教学
我们紧扣研究主题,分析教材、学生情况,然后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尝试。采取互相听课、评课、反思、改进等形式,分析课堂教学过程出现的情况、学生反馈意见、教学效果等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摸索出一条“读诗词,明大意;找字眼,悟情感;创情境,训朗读;再扩展,重积累”的踏踏实实进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路子。
1.简简单单地教。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
2.扎扎实实地读。小学古诗词教学关键是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这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点。
3.真真切切地悟。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扩展延伸,注重积累。在学生学习完一首古诗后,我们主张老师推荐一两首与所学诗词有关的诗词加从拓展,丰富学生的积累。
(三)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练习朗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说话训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4.运用动画,再现情景,启发想象,进入诗境。多媒体动画演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师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凭借课堂教学外,我们还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专题课外活动。“古韵、古画、古诗词,书法、绘画、吟诵会”是我们的活动特色;“抄一抄,读一读,画一画,记一记,比一比,悟一悟”是我们的活动方式。
学校把古诗词教学列入到校本课程之中,由全校24名语文教师共同编写教材。他们精心挑选教学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文字说明,简洁明了的诗词注释,根据年龄阶段,拟编写《低年级古诗词学习》和《高年级古诗词学习》两本校本教材。24名语文教师还在学校“十一五”大课题下分别设立了自己的子课题,其他各科教师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拟定了自己的课题,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研究探索。
我们还进行了古诗词课堂教学活动,全校有三十多名教师参加了活动。老师们积极准备,精心设计,自制了二十多个教学课件,撰写了二十余篇教学设计和十几篇教学论文。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全校师生已形成了读诗、颂诗、赏诗的良好习惯,书香满校园,诗韵满校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在课题研究方面,不断探索新方法,寻求新途径,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七、结论与成果分析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研究,我校古诗词教学取得了以下的成果:
1.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兼容,从文学到图表声像的兼容,它具有使知识活化,使教学增强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真切性的功能。
2.优化课堂教学的许多环节,为学生的古诗词课堂学习提供最佳背景和众多交流手段。
3.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密集度,在不增加课时、不拖拉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多师生之间交流交际的机会。
4.教师资源共享,基本上扭转我校优质课程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5.形成一批反映研究实施情况的课堂教学活动录象片及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6.通过实施、总结、会形成一些独具特色的实验报告及论文。
7.形成一些经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基本定型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及物化成果。
8.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一些在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办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学校。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多媒体在诗词教学中的不当运用会造成一些缺陷:创造的视听形象使学生失去了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和理解的机会;诗词给读者预留的广阔的想像和再创造空间容易因多媒体的不当使用而固定化。对古诗词的理解是学好古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入些现代时尚元素,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运用最贴近他们、最吸引他们的方式来学习古典诗歌。
目前,运用多媒体上课,我们学校老师只能去多功能教室,若是几个老师同时上课就没条件了,所以有好多好的设想都无法实施。若能实现教室能播放多媒体课件,那就更好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课题研究方面,不断探索新方法,寻求新途径,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一、调查目的与抽样
为了确切了解目前中小学师生语言素养现状,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寻找教学的最佳决策起点,江苏省常州市中小学写作教学郭家海名教师工作室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合作,研制了“中小学写作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问卷问题列有两种选项:一是“不同意”;二是“同意”。工作室于2017年3月15日至5月15日在C市市区随机选取8所小学,抽取318名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研究样本。一共发放正式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有效回收率94.6%。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为了聚焦所研究的问题,本文将重点分析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涉及教学的“语言素养”情况。“教师语言素养”主要由“素养认知”“素养策略”“素养行为”三个具体维度构成。认知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和“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策略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和“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行为维度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和“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下面对三个维度的调查的结果予以分析。
(一)调查分析
1.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语言素养及其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知
经过多次验证,认知维度最后选择的代表性题项有三个,分别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和“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三个题项中,前一个是正向题项,后两个是反向题项。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素养认知维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对语言素养作用的认知判断见表1。
认知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教师个人写作水平高或者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很大”。整体上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持赞成态度,总计达83.8%。其中,中年级教师认可度最高,高出其他两个学段教师7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低年级教师否认率高达9.3%,可能与其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涉及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少有关。
认知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教师语言能力强,审美水平也强”。这是一个反向的题项,教师的“语言能力”与其“审美能力”并不呈因果关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有88.5%的城市小学语文教师都认同了这个没有因果关系的判断。其中,高年级教师认同度相对较低,高年级教师否认率是低中年级教师的3倍以上。
认知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也是一个反向题。与认知2相比,这个表述更荒谬。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与其“思想道德水平”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常识。相对于认知1与认知2,这一题认可度要低一些,占总人数的69.8%。但是从整体上说,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有这样的认知仍是让人深思的。
2.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的认同
策略维度在验证后筛选下来的三个代表性题项分别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和“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维度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策略上的认同见表2。
表2 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策略的认同
■
策略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提升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背诵古诗词和经典古文”是千百年实践检验出的提升语言素养的良策,城市小学语文教师总赞成率达到88.4%,仍有11.6%不赞成,其中集中在低年级,也许与低年级教学中背诵积累的要求没有中高年级高有一定的关系。
策略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文教师提高语言素养最主要的方法是经常写作”。“背诵”是输入,写作运用是“输出”。语言素养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上。调查发现,中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师不认同的比例比较高,都是9.3%,是低年级的4倍。从教学的角度看,中高学段都进行了正式的习作教学,却有近20%的教师不认同写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现象。
策略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语文教师大量阅读可以提高语言素养”的。三个学段的教师在认同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3.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的认同
行为维度验证筛选出的三个代表性题项分别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和“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调查发现,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维度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0<0.001),不同年段教师在提升语言素养行为上的认同见表3。
表3 城市小学语文教师对提升语言素养行为的认同
■
行为1是第一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自己阅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者的用词”。这个题项是对第二个维度第三个题项的检测,即不注意文章语言使用的“大量阅读”是很难提升语言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1.7%的小学语文教师认同“注意文章语言使用”,88.4%的小学语文教师阅读中都不注重作者的语言使用。认同的学段中,中学段教师比例最低,只有低、高学段的一半;不认同的教师中,低中学段比例最高,高出高学段5-7个百分点。
行为2是第二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每学期也会写些日记、随笔或者新闻报道、教学论文”。本题与维度二第二个题项呼应,都是关于语言素养的运用。题项提供了四种语文教师经常涉及的文体样式,在四种选择一种的认同中,总量只有81.4%,有18.6%小学语文教师半年都不动笔,尤其以中高学段为甚。
行为3是第三个题项,具体问题是“我平均每星期读一本书或一本文学类、教学类杂志”。本题与维度二第三个题项呼应,都是关于语言素养积累的。让人困惑的是,在策略选择上,小学语文教师100%认可“大量阅读”的重要;但是,在个人行动上,每个星期都有一定阅读量的人数比例只有65.1%,高达34.9%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怎么阅读,尤其以低年级为甚。
(二)调查的初步结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关于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现状,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关于语言素养的认知有比较严重的偏差
认知偏差明显体现在维度一的两个反向题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重,主要是语文教师对理性思维重视不够,多从个人感觉出发,简单将“审美素养”与“道德素养”等同于“语言素养”,忽视了许许多多语言素养很高的人在审美素养乃至道德素养方面的严重不足。以中外作家为例,他们的语言素养都很高了,但是奈保尔、胡兰成、塞林格、谷崎润一郎等都是缺乏道德素养的人。实际生活中,人品与文品并非总是一致。
2.语言素养养成的意识与行动不一致
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主要体现在维度二和维度三的“积累”与“运用”四道题项上。“积累”方面,维度二第三题与维度三第三题严重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直接颠覆了“师范”一词,因为许多语文教师已经变成自己不读书,但赞成多读书、只要求学生多读书的人。“运用”方面情形略同于积累,也反映了语文教师自身不动笔,却要学生多动笔的现象。
3.不同学段有关语言素养的认知与行为有差距
由于小学三个学段差异较大,有些教师长期在某一个学段教学,从而形成学段意识局限。例如维度一第一个题项,一、二年级有9.3%的语文教师对“写作”没有感觉;维度二第一个题项也体现了一、二年级语文教师的特点。
三、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提升建议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对当前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水平的提升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一)加强理性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检验阅读
由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是文科出身,来自偏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中文系,长期接触感性作品,严重缺乏理性思维的训练,于是出现诸多语文教师在追求“个性”“感觉”“浪漫”的同时,缺乏“共性”“科学”“实证”的审辨眼光与研究视野,从而出现调查中近70%的语文教师无法判别“语言水平高,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高”这样的逻辑谬误的情况。因此,矫正方向是积极引入理性阅读,进行科学研究,将日常阅读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行检核,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二)从自身做起,多读书,多动笔
化“观点”“想法”为行动,从自身做起,多读书,多读理性的理论书;多动笔,多结合理论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语文教师不是“小资白领”,读书主要不是休闲娱乐;语文教师也不是作家诗人,写作主要不是文学创作。读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专业理论著作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写作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结合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三)走出学段藩篱,放眼成长过程
调查发现,同样是小学教师,不同年级段的教师在语言素养的不同维度上显示显著差异。究其原因,有一部分是长期处于一个年级段所造成。显然,对语言素养的认知、策略与行动不能完全由所教年级段教学内容有无决定。有些教师个人价值判断、审美标准受所教学段教学内容的局限,因为小学低学段没有整篇的习作教学任务,就忽视自身写作,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一个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于学生培养要着眼于其一生成长,于自我修炼要着眼于一生的丰盈。即使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关注12年完整的基础教育,不能小学不关注初中,初中不关注高中,高中不关注小学。至于小学内部,更应该六年整体一盘棋,而不应该内部再行割裂。
由于调查范围仅限于一个城市,抽取样本仅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因此,本研究对当前城市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现状的描述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师曼,等.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2]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老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枯燥烦琐的知识记忆上,这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造成学生普遍厌恶语文学习。
一、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可以使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增强。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更好地把课堂知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老师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正确利用它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二、通过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精神集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的提问不是简单的发问,而应该是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的问题,通过这样巧妙的提问,学生对学习会产生欲罢不能的动力,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通过游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年龄偏小,好玩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大都喜欢玩游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游戏,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首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适当引入游戏。因为在教学开始前,学生普遍沉浸在课间活动的氛围中,比较激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在学习状态,所以老师在讲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到课堂,逐渐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不仅集中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其次,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加入游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也只是做题练习,课堂十分单调枯燥。这样小学生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我们巧妙地引入游戏,就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也变得轻松活跃了。
四、老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老师所授学科的学习兴趣,所以,老师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老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育工作充满热情,还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文化积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被老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所吸引。
另外,还要多看古诗词。古诗文语言的特色字字经典、内涵丰富、有着独特的韵律美。在教学中,老师适当引导学生读一些初中生所学的诗词,以激发学生为以后学诗词打下基础。例如,读温庭筠的《梦江南》就要读得委婉、缠绵;读的《沁园春·雪》要读出豪迈、宏大的气势;读李煜的《相见欢》要节奏舒缓,带着无可解脱的愁苦……由此来引导学生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对这些优秀的诗词,不仅要多读熟读,而且要熟读成诵,烂熟于心。需要时信手拈来,使它们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使文章厚实而优雅,添加文化含量。
对于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不仅要反复诵读,更要细细品味。教师要经常有意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力。品读的方法有很多,可从关键字词、句式、修辞、节奏、平仄等方面入手。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分享。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合作学习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很难顾及所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通过交流和合作,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此外,在交流合作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合作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都能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团队精神和积极的合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不再压抑沉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比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简单的十个字就描绘了大雪时山中无飞鸟、路上无行人的萧索景象,两行诗对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使人产生无限想象。教授古诗词就是要带动学生这样细细品味语言,我们古典诗词的魅力就出来了,学生就会喜欢上民族的语言,就会接受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六、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加工作后,我一直致力于语文低负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类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师生其乐融融,一张张笑脸似乎暗示了学习的快乐;冷静思考不难发现,要么教学脱离主旨,要么环节偏离目标,要么活动失去方向。这种课看似落实了低负,可惜没能高效。请看这样几种现象:
现象一:缺乏节制的感悟
语文是人文学科,注重情感体验是必要的。然而,教学中常能听到太多的“你体会到了什么”,因此课堂上充斥了“我体会到了……”的空洞之声,至于体会的依据、文本的表达特色及其核心教学价值等则被忽略。这种课,看似情意融融,但和思想政治课无异。
现象二:支离破碎的提问
有的语文课,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疲于应付。那些过细的追问非但没能启发思维,反倒禁锢了学生的思考,原本生动有趣的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课,看似互动频频,但有其形无其实。
现象三:偏离初衷的活动
有些语文课,活动一个接一个,环节一环套一环,让人眼花缭乱,看似学得“开心”,教得“舒心”,一番哄闹之后,却不能引领学生走向冷静,也不能指导学生领悟活动的真谛。这种课,学生看似兴致勃勃,但它也仅仅是一堂活动课。
这些课堂的背后,学生习得的不是语文知识,积淀的不是语文素养,而是活动带来的刺激,是盲从产生的快意,是真“高负”,假“高效”,它和低负高效的实质差之千里。倘若只是追求教学过程有多花哨,环节设置有多另类,臆解文本,“跑轰”教学,虽然迎合了学生心理,却也难逃低效的结果。
低负高效,顾名思义,学生不仅要学得轻松,还要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学习效益的最优化,学习效能的最高化。教师的任何教学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意图,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因此,低负和高效应该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没有定法,但却有我们为之努力的原则。请听我的“低负高效”十二字诀。
要诀一:心中有本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每一项阅读内容,教师都要细细研读,了解编者意图,揣度写作意图,抓准文本特点,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作最深入的思考,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心中有本”保有效。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必带着教案上课,甚至是只在心里谋划而不是洋洋洒洒地写上几页详案,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教学效果。对教科书的个性解读和正确把握,让我的课充满活力,学生的兴趣被广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要诀二:目中有人
教师的教学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对环节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要时刻关注学情,为躁动的课堂降温,为沉闷的课堂煽火,及时捕捉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调整预设,获得新的成功。
“目中有人”生实效。我以学生为本,通过确定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生感兴趣的、不会的知识,不教一学就会的和怎么教都不会的知识,保证学之有效,学有所获,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记得教《静夜思》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为了运用“课堂辩论”的教学模式,我有意提问“诗人思念故乡时为什么要低头?”学生听罢面面相觑。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难有这种生活体验,更无从辩起。发现苗头不对,我立刻换了种问法:“诗人低头时想到了什么?”这一降低难度的疑问,既提供了一个好的辩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思念的愁苦。
要诀三:教学有魂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触摸语言、在听说读写中摸爬滚打,乃是语文教学的“魂”。语文教师要摈弃那些“非语文”“泛语文”的实践活动和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追求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化,步骤安排的合理化,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只唯实。下面围绕这个“实”字谈我所追寻的语文课。
第一,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
“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用窦桂梅老师的话说,“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目前小语教学异常活跃,多种思想、观点、口号迭出,如同《瀑布》一诗中所说:“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似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面对光怪陆离的时尚,面对朝三暮四的浮躁,面对眼花缭乱的提法、五花八门的口号,我们要内心淡定与从容,冷静理性地凝视、审视语文课堂与语文教学,做出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例如对语文的定位:智力语文、诗意语文、情境语文、简单语文……在我看来,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就是讲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其他无论哪一种提法,作为语文教学一个研究课题,无可厚非。但要给语文教学一个总体定位,不敢苟同。张三说一套,李四说一套,结果会乱套,广大教师会无所适从。
关于古诗教学,流行一种说法,淡化逐字逐句的讲解,强化情感的朗读。“淡化”论来自何处?朱光潜、朱自清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分歧意见。朱光潜先生不赞成古诗讲解,朱自清先生则认为古诗非讲解不可。有位名师论文自称朱光潜派,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走朱自清的路,引领学生分析理解诗意,不过是非常艺术地进行。我是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朱自清派,彻头彻尾的朱自清古诗讲解论的实践者、拥护者。理由很充分:如果不需要讲解,为什么还要出版那么多的古诗词鉴赏书?
最近,我到一个学校借班教学《回乡偶书》,我先要学生自己尝试理解,学生认为“回乡偶书”是“回到家乡偶尔捡到一本书”,“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小儿子离开家,大儿子回来了”,学生从字面上的理解令人捧腹;“乡音无改”译成“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我问学生有问题吗?学生说没有。我问“口音”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口里发出的声音”,你看又笑话了吧。曾经就古诗词的教学要不要逐句理解,我与同仁讨论,有位朋友持这样的观点:小学生嘛,对古诗词理解错了不要紧,长大了自然会知道。我说,假如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小学生做数学“1+1=3”,数学教师也不必纠正,长大了自己会知道。伟人在《实践论》中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最近我习练文征明的字帖《屈原九歌》,有的句子不懂意思,习字进不了意境,心里别扭。我找来资料,在逐句理解后,写起来心里顺畅,下笔流畅。习字要理解字帖,读古诗可以不理解诗意吗?
前文提到:“只唯实。”这个“实”,包括中国的实情。中国目前的考试,仍然保留“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这样的试题,平时理解不过关,学生如何应试?我们讲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应试,不要分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取得分数的途径不同。素质教育是通过教学改革,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正如一种形象的说法:你要鱼,给一张网;你要柴,给一把刀;你要粮,给一把锄。这样的教学,变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舍弃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学生也能得到高分。应试教育则恰恰相反。
在上述理念、观点观照下,我教学《回乡偶书》定下“四会”目标: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其中“我会理解”和“我会朗读”是重点,重点中的重点又是指导理解古诗的方法和朗读古诗的方法。我在“教后”笔记中坚定地写道:“为了学生的未来,不让学生一知半解。”
这是我第一个教学观: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而不是跪着上课,上别人的课。
第二,观摩课上成日常课,日常课当成观摩课上
如何评价语文课?什么样的课是好的语文课?我一直用两个标准。一个“时兴”标准: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通俗”标准: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听课教师凭听课笔记可以去上课。
“时兴”标准暂且不说,只说“通俗”标准。换个说法:既要好看,又要好吃。“好看”,有创新有突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好吃”,符合课标精神,实实在在,看得见、学得到、用得上,教师凭听课笔记就可以进课堂移植上课。有些课好“看”,但不好“吃”。例如为了一节课,光课件就要准备十天半月,这样不现实的观摩课,只有观赏价值,没有学习推广的价值。
日常课与观摩课是两个对应的概念。辩证地看,观摩课是特殊时间、特殊空间,教师扮演特殊的角色,面对特殊的教学对象。一般来说比日常课准备更充分,展示的过程更精彩,这可以理解。打个比方,今天有客人来,总要多弄一两个菜,让餐桌丰盛点。但是观摩课如果作秀、作假、表演,失去语文教学本真,这就成观摩教学之大忌!为什么又提出要把日常课当成观摩课上?那是因为有人上观摩课认认真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日常上课则马马虎虎,甚至不备课就进课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连教态都有天壤之别。有学生说:“我希望天天上公开课。上公开课,老师特温和,笑得真美。平时可凶啦!”两种课两副面孔,不行,要有同样一副学生喜爱的面孔!
第三,上简单的课、艺术的课
《于丹〈庄子〉心得》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一张天下无双的良弓,爱不释手,但嫌外表不华美,于是请工匠加工刻上行猎图。这个工匠展示其绝技,雕上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持弓人满意了。可是他用力一拉,弓“啪”的一声断了。恰恰是这把良弓承受不了过多美丽的花纹图案。我们冷静想一想,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复杂变简单才美,才有生命力。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来访者与童子的对话,一问一答,而诗中将问话省略了,只留下童子的回答。如果将问话补充,就是常见的问答对话,白描无华:
“你师傅呢?”
“采药去了。”
“哪里采药?”
“就在这山里。”
“怎么看不见呢?”
“云雾太浓,当然看不见。”
三番问答,至少六句表达,贾岛以答句包问句,精简为20字,益见情深意切。就那么简单、明白,因为简单而美,美到极致,才流传千古。
我们的语文教学,本来简单可以做得更好,可一味追求华美,适得其反。例如,复杂的结构、复杂的程序、复杂的提问、复杂的手段,结果把自己和学生弄得苦不堪言。我曾邀请《翠鸟》的作者陈益清先生一同去听《翠鸟》的教学,执教教师从文章的结构、遣词造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引导学生分析讲解,滴水不漏。课后,益清先生感叹:“太难为我们的教师了。他讲的连我本人也没有想到。当时我的创作意图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你喜欢的东西,仔细观察它,就能写好它!”
还有一个笑话式教例。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在教室里布灵堂,放哀乐,来校访的家长以为学校开追悼会,即返回。第二天另一个班上这篇课文,家长再次来访,走到校门口,又听到哀乐,心里狐疑:学校怎么接连死人啊!
语文课要上得简简单单,但光是简单还不行,还要有艺术。简单是艺术的简单,艺术是简单的艺术。打个比方,用一根红绳,绕出各式各样的吉祥物――“中国结”,既简单又艺术。
好多年前,我看到一节课,至今没忘。一位山里的教师,教学古诗《春晓》,怀里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一边晃孩子,一边带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怀里的孩子睡着了,课堂里的学生也昏昏欲睡。这恐怕是天底下最简单的语文课,但也是最无艺术的语文课、毫无美感的语文课,学生不是享受,而是受罪。
我赞同江苏特级教师潘文彬的一句话:“语文教学要行走在简单与不简单之间!”
第四,上实在的课、有效的课
从“效”字的角度将语文课堂分类,可分为:无效课、低效课、负效课、有效课、高效课。五类课,我追求有效课,或者叫“实效课”。例如二年级上册第30课《我是什么》第三自然段:“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有教师用表演法教学,引导学生表演怎么睡觉、散步、奔跑……试想,小孩子谁不懂这些概念呢?这样的课无效、低效。另一位教师教学这课,用以错求正法,错排语句,“平常我在池子里散步,在小溪里奔跑,在江河里跳舞,在海洋里睡觉。”与原文比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的排列正确?使学生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注意恰当运用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这个目标的确立,引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用教材教”。“用教材教”的口号提出后,北京优秀青年教师吉亚春补全这个口号,提出“学生用教本学”,很有创意。教什么?学什么?课改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状况看,三维只有两维得到落实: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以教本为依托,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我们语文教师万万不可忽视这个教学的大“效”。
第五,上创新的课、和谐的课
创新是大势所趋。从国家到行业,从集体到个人,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不创新没有活力。但创新不是赶时髦,不是猎奇,不是作秀。创新有个前提,就是“和谐”。和谐讲科学规律,离开科学规律,谈不上和谐,创而不新。当下流行一句话: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笑什么?笑你傻!笑你违背规律。例如《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衰”是生字,我起初设计用“字理识字”,讲解“衰”与“”(蓑)的关系,“衰”字的中间部分“口”字加“一”的字理,是古人穿的蓑衣上的扣眼和扣子。后来一想,二年级小朋友要装下这些知识,勉为其难,于是删除这一设计。再如有位教师进行识字教学,对本课只要求会认的字,教师不厌其烦,让学生说说怎么记住字形,挺复杂的字真难为一年级的学生了,怎么也说不清;有几个安排在本课书写,早已认识的熟字,教师却让学生每个字重新注上拼音,反复拼读。拼音的作用是拐棍,试想:当一个已经会走路的人,又硬把拐棍塞给他,让他拄着拐棍走路,行吗?教师如此处理识字教学,科学吗?难怪学生对教师有些违背规律的做法不以为然,甚至很烦。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的理解:合乎教育教学规律,就是素质教育。任何创新不能离开规律,不能脱离实际,否则上帝就发笑。“天下的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走任何一条新路,前提是“和谐”。决定一堂课的和谐是多方面的:文与道、学与导、自主与合作、文本与体验、理解与感悟、预设与生成、学业与评价等等,如果在一个环节出现不和谐,就降低了课的质量。当然,完美无缺的教学也是没有的。
每人对课的认识不一样,追求不一样,当然课堂教学观也不一样。我谈的仅是个人观点,一家之言,意在引起大家思考、碰撞,找到一条顺乎自然的语文教学大道。这样,人一思考,上帝不是发笑,而是点头微笑!(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
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教学工作结束,现就本学期中我所担任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贯彻义务教育理念,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生学习情况。 (一)以阅读教学为主,共完成六个单元共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每个单元一个主题,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1)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加强了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3)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
(4)学生了解了民生和民间文化。不仅感觉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体会到了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5)在优美的古文中漫步,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了语感。 (6)在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了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了理解。 (二)完成了六次综合性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献给母亲的歌:
(1)通过活动,让学生多侧面地认识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让学生学会了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2.寻觅春天的踪迹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3.科海泛舟:
(1)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了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了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4.古诗苑漫步: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了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