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22:02: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国校外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82-02
现今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人才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支撑。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学生,除了要精通所学专业领域的知识外,更需要不断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1]。相应的,高校研究生培养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加以改革。实践能力作为当下人才的主要能力之一,在研究生特别是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尤其要特别重视,以适应国内外各用人单位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国内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探索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展开思考。
一、现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我国对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前主要参考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当兼顾专业实践。其培养目标包括了面向理论基础的科学研究,也包括了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实践,其培养过程较为形式化、专门化和标准化。从入学申请及考核开始,先进行课程学习,达到基本的学分要求,然后进行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并授予学位,整个培养过程与学术型研究生类似,都注重教学和科研[3]。只是随着我国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应的研究生教育也需更多地关注其专业实践,重点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不再是研究型工作,而是比本科生略有拔高的技术实践。在这种形式下,按照研究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学生是较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的。尽管一些大学开始对应用型研究生进行教育改革,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的相关理念有待提升。受我国教育领域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实践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现有的实践教学更多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附属形式,其目的只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成果。甚至不少高校只是在最后一学年才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其他学年都专注于理论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不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相关教学改革应该先从思想观念入手,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实践中总结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要充分注重因材施教,切实发挥实践教学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很多高校都搭建了各级别的实验室,鼓励学生展开工程设计,有的高校还与企事业单位一起组建了校外的实践基地。很可惜的是,这些校外实习基地所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企事业单位对来实习的学生有些警惕,学生实习往往只能接触到表面的或者很琐碎的工作,对于核心技术却是难以涉及。校外实践最终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大部分高校推行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但是校外导师的知识结构有时不适应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和落实。对于校内导师,有些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学历和教学水平,但是更多地偏向于学术研究,没有特别的专业技能训练,也缺乏实践经历,这实际上也是无法达到研究生实践教学需求的。再有就是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每个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传统的讨论式教学慢慢变为批量化生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实践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也很一般。
3.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分层,不少高校既希望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又在担忧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而展开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果就导致了应用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导师组成甚至授课内容上基本相同,他们的学位论文也均强调学术性。在这种没有根本性差异的培养模式下,使得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偏向学术化,其应用实践不足。此外,研究生学习使用的教材普遍滞后于现实技术的发展,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成效。
4.现行的教育管理机制滞后。除了教师、学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以外,学校的管理水平也是决定实践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一些高校在管理上不够科学统一,很多面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硬件条件差、适用面窄、利用率也很低,难以满足其真正的实验要求,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验证。另有部分高校让学生自行联系社会实践,其实践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保证,教师也无法及时给予指导。由于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起应用型研究生的工程导引、创新学习、应用实践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二、国内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
面对国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内一些高校已意识到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各种可行的改革路径以加强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本文以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对国内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进行简要总结。
1.山东大学的实践探索。从2008年起,山东大学开始推行“一个学生,两位导师,三种经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一个学生”强调的是对研究生实行个性化教育;“两个导师”就是设置双导师,由校内的指导教师和校外的合作导师一起对研究生进行联合指导。“三种经历”包括了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以及社会实践经历。
2.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实践探索。从2007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选择试点院(系)进行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不同的培养两种模式探索。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主要针对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课程设置偏重于基础理论,学位论文偏向前沿探索;对于应用型研究生,课程设置侧重于应用技术基础,学位论文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电子科技大学的实践探索。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应用型研究生工程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成立了由本校资深教授和业界顶尖专家或工程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共同培养高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学校以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基地,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这种创新联合培养方式,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接触业界最先进的技术,并为学生创造对业界尖端科技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促进研究生对当前业界发展的了解,全面提高工程实践水平。
从现有的实践探索来看,构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通过“二元”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方面能够提升学术型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从而引导更多的硕士研究生进入博士阶段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够使绝大部分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硕士研究生提升其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对两种培养模式的共性、异性和本质特征等还缺乏深入研究,今后仍需要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找出符合我国国情、不同专业特色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执行方案。
三、总结与思考
面对新形势下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相应的培养模式,不断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点任务。我国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的主导下,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至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起步晚,相应的培养模式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各高校应该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不断改革与调整。根据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确立核心课程,组建拥有较强实践背景的导师队伍;制定并完善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将应用型项目设计、实施、管理等环节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陆续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并将其不断深化;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应用型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专有师资队伍与实践基地为保障、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最终造就一批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郑宏珍,初佃辉,姜妍旭.基于产学研联合的研究生培养协同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5,(7):91-92.
[2]张东民,张锁怀,王宇红.高水平应用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探讨[J].价值工程,2014,(35):211-212.
关键词:会计学;涉农特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3-03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4]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6).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情景诱导 教学范式
引言
教育领域面对的环境更加多元化,教育对象的差异化越来越显著,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迫切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前沿性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把握教学实践变化的动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能否快速改变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并掌握新的教学手段而适应现代的教育环境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近年来,情景诱导教学范式受到了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关于情景诱导,学者们更迫切地是要解释情景诱导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方式分别是什么。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对情景诱导教学范式进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目前的研究者主要讨论了非智力因素与教学的关系、情景诱导与教学的关系,而未能探讨和揭示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和教学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探讨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特别注重构建学习者非智力因素情景,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并产生预期的学习行为,基于这一基本线索构建了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模型。这个模型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更好的解释和说明了情景诱导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作用机理。
一、文献综述
(一)非智力因素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Alexander W.P.)在其论文《Intelligence:concrete and abstract)》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igective factors)这个概念。国内外学者已经在非智力因素的测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国外学者是围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研究的,而国内学者的研究是围绕“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来展开的。1981年吴福元教授在广州心理学会议上首先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燕国材在《智力与学习》(1981年2月版)一书中也提出了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尤其是燕国材在《光明日报》(1983年2月11日)上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后,引起了我国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些研究揭示了学习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给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心理学依据。
(二)情景诱导
《韦伯特词典》对情景的定义是与某一事物相关的整个背景或环境。凯瑟琳・A・汉斯曼在《Context-Based Adult Learning》一文中阐述了情境学习的特质和核心思想。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帕夫雷什中学校长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基地,实践并发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结果,使这个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他的成功得益于教育教学、课外活动、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渗透着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教育。情境诱导教学从概念上讲,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情感。
(三)非智力因素和情景诱导的关系
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完成学习活动并取得成功就要全面提高心理活动的参与程度,也就是说不仅需要智力因素参与,而且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非智力因素不同于智力因素,它不是先天的,是后天形成的。其形成不是自发的,关键在于精心培养与正确引导。一旦形成并通过强化,就可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情景诱导是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从而达到诱发学习者非智力因素的目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二、理论框架与模型
(一)理论的依据
从以上文献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着重于非智力因素与教学之间关系,局限于与情景有关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流程中的某一步骤或是某几步骤进行情景与教学的探索,没有就非智力因素与情景教学的整体运行系统及作用机理做进一步的解释。通过情景诱导刺激教学对象的非智力因素从而试图建立一个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动态实施流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虽然现在对情景的含义和理解多样化,透析其中,不难把握情景概念的内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其一,情景与事件发生时的环境和背景有关;其二,情景既可以表现为一种无理想结构,又可以表现为一种心理性与社会性的结构;其三,情景可以作用于人的心理变化。
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下的情景模式也是符合这些特征的。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情景认知理论为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内涵的解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情景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的活动和情景互动的产物,是一种对世界的索引。情景认知理论还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情景中。这就要求在情景诱导中注重对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的刺激,把知识镶嵌在真实自然的情景中,通过这种情景诱导激发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刺激,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这样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真正、最完整的,也是最有力和最容易获得应用的。因而,情境认知理论对学校现行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批评。认为传统的授课式教学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进入知识的真实应用领域。理想的教学应是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的模拟,概念解决来获得知识。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有以下四个显著的具体特征:
1.实践性。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教师常常停留在概念的解释和方法的介绍上,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的领会。而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更加突出了学习者的中心角色,教师在学习中主要起到引导控制的作用。而恰当的情景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中自觉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可接受性。
2.针对性。学习是个性化的过程,教学对象也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具体特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动态性。在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中,学习者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组织、指导作用。学习者需要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相互讨论、表达和沟通,需要把静止知识活灵活现,把抽象理论变得丰满有形。这与静态化的传统教学是完全不同的。
4.协作性。当今社会日益注重团队协作精神,这也是全球化经济的要求。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为培养学习者的团队意识,增强合作精神提供了有效途径。在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中,学习者之间通过相互探讨、相互补充、相互沟通来共同提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理论模型的构建
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所关注的不仅是教师的教法,而且还包括学生的学法。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更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范式最优结合的技能、技巧。“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法”是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诱发学习者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他们自觉主动的学习并获得良好效果的一种方法,更是在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和性格的过程中使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图1所示,通过教师的情景创设和学习者的情景体验,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被情景激发,从而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者个体对所设情景起到“阀门”的作用,使情景的创设更符合学习者的需要,从而提高情景模拟教学的可控性,为实践教学提供可能性。
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主要分为五个实施步骤,分别为:情景观念确立、情景创设、情景实施、情景体验、结果评价。教师在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中主要起到导演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的中心是学习者。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的个体“选择”、“自我效能”、“反馈”“期望”四项要素对情景创设和实施起到稳定和调节得作用。在教师的情景引导和学习者个体学习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发生情景体验行为,体验行为的大小与之前对所创设情景的需要强弱有直接关系,需要的强弱直接决定学习行为动机大小。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具体实施结果评价是教师和学习者对教学过程和知识获取的总体评价,即图1中的“效果评价”一项。
图1: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动态关系模型
1.情景观念的确立
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动态关系模型中,首先是教师和学习者情景观念的确立。教师在一种情景观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以确保情景学习活动顺利开展。教师还要向学习者反复强调情景诱导教学的价值,调动学习者参与情景诱导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情景的创设
创设情景就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激活教学中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这要求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利用不同的道具设计不同的情景,以最佳的声光像等因素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景是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实施模型中的关键,在情景创设时要符合以下4个设计原则:
(1)情景可适应性原则。设计情景要从日常认知、真实性的活动以及知识迁移着手。即教师要设计出与学生自身经验相一致的情境,设计出类似于日常实践中连贯性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设计出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景中的问题。
(2)内容设计原则。对内容的设计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其一,学生既要获得知识,又要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应用知识;其二,能促进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情景中应用。因此,设计时要为学习者提供机会,进行学习的内化;其三,创设丰富的环境、逼真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究观点的多样性。
(3)激励设计原则。激励要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内化,从而有助于较高级的认知技能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激励因素应选择那些具有持续性和高度互动性的。
3.情景的实施
在情景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情景创设的需要准备相关的硬件设施,为情景实施搭建和谐和必要的环境平台。
(1)共融型环境支持:主题与环境相互动,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相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教师的支持相融,静态的与动态的环境创设相融。
(2)体验型环境支持:尊重―满足学生所需,信任―放开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的实践性的环境创设,为学生探究操作提供一个自由舒适的空间。
(3)协调型环境支持:情景需要的环境要与教师的目的,学生的兴趣爱好,现有的实际条件以及共同的需要相协调。
4.情景的体验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的角色体验,按“揭发动机――实践感受――体验内化――反馈外化”的基本模式进行,实现任务的目标。应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情景体验教育”的思想渗透其中。优化课堂结构,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通过个体的自主参与、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深化知识的学习,促进自主学习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应该在生动有效的情景中体验,在高效优质的活动中探究,在思维碰撞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结语
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的提出帮助学生创新了学习方式,发展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它并不否认传统教学思想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是试图能够进一步弥补以往教学思想的不足,为探究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视角、更加深入的思考。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所提倡的是“在诱发学习者非智力因素的情况下,通过情景因素协助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理念。同时,随着情景认知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情景诱导教学范式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Bueno D.Implementing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J].Supervise Nurse,1979,10(2):48-52.
[2]Anonymous.Innovation in nursing education:a call to reform[J].Nursing Education Perspectives,2004,25(1):47.
[3]Amada Wilford,Thoms J Doyle.Integrating simulation training into thenursing curriculum[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06,15(11):604-607.
[4]蒋石梅,曾珍香,李艳,韩瑞平.国内外管理学科评价综述――兼谈我国管理学科评价发展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02).
[5]吴岩,沈立. 论中国管理教育的参照模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
[6]刘婷.情景模拟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2).
[7]戴子刚.论情景模拟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8].情景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