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产经营论文

生产经营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4 15:14: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产经营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产经营论文

篇(1)

、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训的经费投入,建立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训基地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营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使用机制,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之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原因分析;营建;发展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技能人才的缺失问题日趋明显。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紧营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快速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1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原因分析

1.1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文化素质均过低:

宣钢炼钢厂现有员工2487人,其中工人2351人。在技术能力结构方面,技师、高级技师72人,仅占工人总数的2.8%;高级工697人,占工人总数的28%,中级工131人,占工人总数的5.2%,初级工和未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员1587人,占工人总数的64%。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仅占工人总数的30.8%,高技能人才缺乏。在员工的文化素质方面,具有大学学历的只占3.7%,大专学历的占11.7%,技校与高中学历的占40.7%,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3.9%,文化素质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很大。

1.2传统的人才观和扭曲的价值观,制约了技能人才的发展: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学历教育,使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上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更为糟糕是,社会上不少人把当工人,学技能视为没出息,社会地位低,导致许多青年人不愿意当工人,更不愿意学技能,认为技能学得越好,越难以离开工作岗位。再加上技能型人才由于其技能的专业性很强,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相应较大。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是导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重要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1.3技术工人的成长通道不畅,新酬失衡:一个青工从进厂到跨入技师、高级技师行列,大约需要15-20年的时间,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6-8年内就可以取得中级职称。技术工人即使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努力成了高级技工,但在工资、福利、住房等待遇上不高,使得技术工种岗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造成高技能人才的流失。

1.4对职工培训的投入不足:企业对技术工作的职业培训投入少,职工失去及时有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操作方法的培训,导致技术工作队伍整体素质的下降,造成了提升经济效益的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2营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对策

2.1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创新培训机制:

其一、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看,企业需要抓紧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管理。鼓励员工开发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要求部门领导把支持员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纳入管理工作中。其实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是一致的,企业只有健全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才能抓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其二、企业、院校应结成战略联盟,发挥各自的培训优势。要大力拓展菜单式培训模式,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强化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其三、促进员工技能培训机制的创新。完善考核鉴定,扩大鉴定工种,放宽晋级年限,加快技能鉴定的改革步伐,为技术工人的快速成长提供绿色通道。要建立鼓励个人发展的机制,构建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体系。实行技师社会化考评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员工考核逐步向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过渡。

2.2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机制:

高技能人才是技术队伍的骨干力量,是技术进步、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以新的观念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建立起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人、用人机制,开通人才成长通道。首先,要解放思想,把高技能人才与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共同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抛弃“唯学历、不唯能力,唯资历、不唯业绩,看身份选人”的陈规陋习。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能力业绩挂钩的成长通道。对那些技术精湛,能够解决生产中难题,或者有绝技、绝活,以及在带徒、传授技艺方面成绩突出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技能人才,不论其学历高低、资历长短均可不受名额、比例等的限制,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要进一步完善技师社会化考评办法,加快推进技师考核制度改革。其次,利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来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第三,建立技师、高级技师带徒制度。为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提高技术工人素质,宣钢炼钢厂实施高级技师、技师带徒制度,让具有精湛技艺、又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且具备一技之长、绝招绝活的技师、高级技师,在生产岗位以师徒关系的形式将其高超技艺、优良职业道德作风传授给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工人,提高现有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使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更好地为炼钢生产发展服务。

2.3强化政策措施,调动广大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对那些技术精湛、能够解决企业生产、科研中的技术难题或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以及各类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的优秀选手,不论其学历高低、资历长短,建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如炼钢厂为促进宣钢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在主要生产操作关键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设立“操作技能专家”和“技术专家”,实行专家津贴制度,调动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篇(2)

关键词:中国,经济

 

先谈企业与思想政治工作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深入人心,时代也正在发生“从解放人的体力进而到开发人的脑力”的根本性变化。许多企业纷纷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为了企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寻找人才、挖掘人才、留住人才,想尽办法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些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看,就是让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努力工作,为企业发展尽职尽责,抽象一点说,就是如何让“精神变物质”。很显然,二者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企业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其生产经营中,搞好生产管理也好,革新挖潜也罢,根本目的就是要发挥一个企业员工的整体战斗力,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实现以下几点:让每个员工端正工作态度,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有信心和能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按时按质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群体合力功能,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劳动价值大小。如果这些问题员工都有了正确认识,从而表现为正确行为,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也明显体现出来了。对于这些,靠刻板的管理制度是解决不了的,靠硬性的规定也是无从解决的。论文参考网。因为它是认识上的问题,只能靠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所以国外企业一般都强调与员工的沟通,强调在对外开展公关的同时,更要先搞好内部公关。因此有日本三菱、索尼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定期到各生产车间访问、听取员工意见与员工进行沟通的活动,有美国的一些大企业设有专门人员统计、分析员工思想动态、情绪倾向并及时通过工会进行疏导的做法。论文参考网。这些实质上就是在做思想政治工作。

再从东西方企业都运用的工商管理科学、公关、营销与策划等科学与企业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来看。工商管理或者说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注重于通过严格的纪律、制度使生产稳顺,经营处于良好状态中,而营销策划却注重如何树立企业品牌、形象,打开市场,拓展产品销路。二者对人的关注也就是对企业员工本身的关注是很少的,而这些意图的实现,没有员工的积极配合是很难想象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恰恰注重对员工本身的关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标,开展提高员工认识,积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与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可以说,工商管理、营销策划相对企业整体目标与长远利益只是战术上的,而思想政治工作却是战略上的。而如果站在政治角度看此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处于战略上的意义会更加明显。

因此,企业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人重要方面,更具体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性、综合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奇迹—宁夏银川冶炼厂思想政治工作见闻录》讲得很清楚了。最直接的效果是让该企业从一个濒于倒闭走向世界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更主要的使该企业的发展有坚实的后盾—高素质的稳定的员工队伍。从根本上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会给企业带来三个方面的效益。

重视并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会促进企业更高更好地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不管科学技术如何进步,在社会生产力的结构中,人是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改造,必须要参加生产的人来实现。人的特性在于他有思想、观念、情感、心理等主观的因素;人们进行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以某种思想为指导,都是与自己的注意力、想象力、意识活动和自觉程度有关的,当一种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科学的知识为人们所接受和掌握,成为他的内心世界的构成因素之后,就必然对他的劳动态度、工作效率、经营成果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不能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人的思想以对象的,它研究人的思想活动、感情变化、心理状况,掌握人的思想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工作,其重要目的就在于激发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把人们的生产活动引导到自觉的轨道上。就这而言,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技术工作、管理工作或其它业务工作所不能起的作用,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出于错误的认识,以为思想政治工作过时了,不灵了,说什么“讲大道理不如给‘大团结’”,结果怎样?纵然有时取得了暂时“刺激”效果,到头来生产还是上不去,效益仍然不佳,人们的积极性反而受到压抑。

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会促进企业创造和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理念和企业精神。这说明企业只要政工人员与管理人员一起,以新的管理理念共塑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经过长期努力,会不断有效地改变企业管理从来只见物不见人的局面,从而转变到重视人、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上来。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进行,也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企业的发展,互相提供保障。

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保证和群众基础,也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成本和经营风险。论文参考网。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人的思想为对象,从情理入手,结合企业实际、员工实际开展活动,会最大限度地减小企业内部各种目标、利益关系的矛盾冲突,缓解或减少企业整体目标利益与企业员工个人目标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而实际上降低了生产管理费用,减小了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同时还会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使企业整体平稳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不管是从长远看还是从目前需求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必需,也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已认识到了它无可估量的作用。对企业而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作。

篇(3)

税收筹划论文分析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税收作为企业的客观理财环境之一,如何依法纳税并能动地利用税收杠杆,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成为企业理财的行为规范和基本出发点。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税收筹划,不能有效地安排税务事项,就谈不上有效的财务管理,也无法达到理想的企业财务目标。对于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如何在税法许可下,实现税负最低或最适宜,也就成为企业税收筹划的重心所在。因此,税收筹划论文深入探讨企业税收筹划的理论依据和筹划思想,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税收筹划论文税收筹划的含义与特点

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税收筹划是指在遵守税法和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利用税收法规所赋予的税收优惠或选择机会,通过对企业投资、经营和理财等活动的事先安排和筹划,尽可能地节约税款,达到税负最轻或最佳,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税收筹划必将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筹划论文提到它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的特点:

(1)合法性。税收筹划不仅符合税法的规定,而且符合税法立法的意图,这是税收筹划区别于偷税避税的根本点。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是对税法立法宗旨的有效贯彻,也体现了税收政策导向的合理有效性。国家在制定税法及有关制度时,对税收筹划行为早有预期,并希望通过税收筹划行为引导全社会的资源有效配置与税收的合理分配,以实现国家宏观政策。因此,提到税收筹划不仅不违法,而且作为纳税人的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

(2)超前性。税收筹划是企业对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等的设计和安排。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的发生具有滞后性,即由于特定经济事项的发生才使企业负有纳税义务。一旦经营活动实际发生,应纳税款就已确定,再进行筹划已失去现实意义。税收筹划就是要将税收作为影响纳税人最终收益的重要因素,对投资、理财、经营活动做出事先的规划、设计、安排。

(3)整体性。税收筹划的整体性,一方面指税收筹划不能只注重于某一个纳税环节中的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而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另一方面指总体税负的轻重并不是选择纳税方案的最重要依据,应衡量“节税”与“增税”的综合效果。税收筹划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现在的财务利益,还要考虑纳税人的长期利益;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的所得增加,还要考虑纳税人的资本增值;不仅要考虑纳税人的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而且还要使纳税人因此承担的各种风险降到最低。总之,税收筹划只有从纳税人财务计划、企业计划这些整体利益出发,趋利避害、综合决策,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4)积极性。从宏观经济调节看,税收是调节经营者、消费者行为的一种有效经济杠杆,国家往往根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节约税款,谋取最大利润”的心态,有意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投资者和消费者采取政策导向行为,借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经济或社会目的。

(5)目的性。税收筹划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减轻税收负担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多种纳税方案中选择税负最低的方案;二在纳税总额大致相同的各方案中,选择纳税时间滞后的方案,这就意味着企业得到一笔无息贷款,通过税负减轻而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6)普遍性。从世界各国的税收体制看,国家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意图,总要牺牲一定的税收利益,对纳税者施以一定的税收优惠,引导和规范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这就为企业提供了进行税收筹划、寻找低税负、降低税收成本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普遍存在的。

二、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1.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不论是新设立企业还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都需要一定量的资金。可以说,筹资是企业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筹资,如企业内部积累、企业职工入股、向银行借款、企业间相互拆借、向社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而不同筹资渠道的税收负担也不一样。因此,税收筹划论文表明企业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应对不同的筹资组合进行比较、分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确定一个能达到减少税收目的的筹资组合。

(1)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选择。就举债筹资而言,要考虑举债筹资费用,如发行债券要支付手续费和工本费等,而借款虽不需支付手续费和工本费,但要按借款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印花税,因此税款的缴纳作为筹资费用因素必须考虑。但是利用债务筹资,纳税人不仅可以获得利益收益额,而且负债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与不能作为费用支出只能以税后利润中分配的股利支付相比,负债筹资可以少缴所得税,获得节税收益。这样,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必须考虑对债务筹资的利用。一般而言,如果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成本率,负债比重的增加可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然而,负债利息必须固定支付的特点又导致了债务筹资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如果负债的成本率超过了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权益资本收益会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因此也不是负债越多越好,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了。

(2)融资租赁的利用。租赁也是企业用以减轻税负的重要筹划方法。通过融资租赁,纳税人不仅可以迅速获得所需的资本,保存举债能力,更主要的是租入的固定资产可以计提折旧,折旧作为成本费用,减少了所得税的征税基数,少纳所得税,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还可在所得税前扣除,进一步减少了纳税基数。因此融资租赁的税收抵免作用极其明显。

2.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企业在进行投资预测和决策时,首先要考虑投资预期获得的效益,其次要考虑收益中属于本企业的有多少。对投资者来说,税款是投资收益的抵减项目,应纳税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投资收益率,尤其是所得税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更需决策者的重视。

(1)组织形式的选择。企业在设立时都会涉及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而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供企业选择的企业组织形式很多,不同的组织形式税收负担不同。企业可以通过税收筹划,选择税收负担较轻的组织形式。

(2)投资地区的选择。企业需要对投资地税收待遇进行充分考虑,有时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现行对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地区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这些地区投资,有些税种可以少交或不交,这完全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税法的立法意图。

(3)投资行业的选择。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国家在税收立法时,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以鼓励或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投资时选择投资何种行业也可以进行税收筹划,要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充分的考虑。

3.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以不同的方式筹集资金,并按照科学的方法投入企业后,其经营活动进入营运周转阶段,这一阶段集中了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筹资、投资的效益通过这个阶段得以实现,而且自始至终包含着税收筹划。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来进行税收筹划。例如,对于享受限期减免所得税优惠的新办企业,获利年度的确定也应作为企业税收筹划的一项内容。由于新办企业产品初创,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获利初期的利润水平也较低,因此,减免所得税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也相对较小。为了充分享受所得税限期减免的优惠,企业可通过适当控制投产初期产量及增大广告费用等方式,一方面推迟获利年度,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产品知名度,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市场占有率,提高获利初期的利润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节税利益。

三、税收筹划论文阐述了进行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1)遵守税法,依“法”筹划。税收筹划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于合法性。不合法,就没有税收筹划。具体包括3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依法纳税为前提。二是以合法节税方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安排,作为税收筹划的基本实现形式。三是以贯彻立法精神为宗旨,使税收筹划成为实现政府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环节。

(2)税收筹划活动要充分考虑实际税负水平。影响税负实际水平的因素有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绩效及税负水平的最深刻影响,表现在现金流量的内在价值的差异方面。在税收筹划中,企业应提高应收现金的收现速度和有效比重,在不损害企业市场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延缓税收支出的时间和速度,控制现金支付的比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会形成应税收益的高估,同时还应注意到通货膨胀也使得企业延缓支付税金,会达到抑减税负的效应。

(3)税收筹划要考虑边际税率。对税收筹划影响较大的税率不是某项税负的平均税率,而是其边际税率。边际税率是对任何税基下一个单位适用税率,也即对每一新增应税所得额适用的税率。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边际税率越低,税收收入越高,边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反而降低”的怪现象,这反映了边际税率变化对纳税人心理的影响及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企业应通过对边际税率的考察,核算税收筹划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合理开展税收筹划活动。超级秘书网

(4)税收筹划要有全局观。税收筹划要从企业微观经济系统甚至国家宏观经济系统角度全面考虑,细致分析一切影响和制约税收的条件和因素。

(5)税收筹划应注意风险的防范。税收筹划之所以有风险,与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及企业自身活动的不断变化有关,尤其是那些立足长期的税收筹划,更是蕴涵着较大的风险性。因此,在税收筹划中,有关人员除了全面学习税收法规之外,密切保持与税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至关重要。

篇(4)

论文关键词:“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

1、“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产生的原因

1.1、“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产生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的比重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68%,但是农业的产值仅仅只有全国GDP的13%(2006年数据),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农业生产力的低下,农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农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农业作为一种产业有着不同于其它产业的特点,首先,体现在产品上,农业生产受到天气、气候、季节、土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农业产品的生产,而控制这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生因素又是极其困难的,农业的先天敏感性注定了农业产品很难做到规模生产;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农民的生产活动往往远离市场,而且农业的生产周期又比较长,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难接受到市场信号的指导,因此常常会发生收成好了,却卖不了一个好价钱,这就造成了“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再者,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实行,这虽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但是这又引发了一个问题,就是农户过于分散,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形成产业集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扩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使农民无法得到产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好处。

1.2、“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的理论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的分工需要各种合约来进行安排,有效的合约安排造就有效的社会分工,有效地社会分工会产生有效率的生产方式,而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合约安排。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贝恩的理解,产业组织是指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样创造一种既能避免垄断的弊病,又能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营的有效条件。而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农业产业的研究中,重点就是探讨农业产业部门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成果之间的关系(SCP分析框架)【2】,即在特定市场条件下,使农业的生产不仅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而且能够给农户带来稳定可靠的经济效益,同时有较强的能力抵御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给农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美国、日本的农业产业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它们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也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这种农业产业组织模式,既要体现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给农户带来切实可靠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符合中国的地少人多的国情,以及农村试行的的客观实际【1】。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这就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照搬国外成功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实施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众多实践证明,“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

1.3、“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产生

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必须寻求一个更稳定和低风险的农业产业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因此孕育而生。“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来指导农业生产,即龙头企业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之前就与农户签订产品购销合同,这就保证了农户产品的销路,无疑是给农户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大的降低了农户的风险。其次,该模式中的公司往往对农业产品的需求量很大,需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多家农户进行联合生产,扩大产品生产规模,这样就有利于形成产业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再者,在该模式中,基地作为公司与农户的“中介”,在其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代替公司负责组织农户的生产活动,并对农户的生产活动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它也充当农户的“代言人”,一旦发现公司有损害农户的行为发生时,它会作为农户的代表与公司进行谈判,这有利于农户提高自己的谈判资本,降低自己的谈判成本,从而使公司的违约成本提高政策建议,降低了公司的违约可能。总而言之,“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一种组织创新,使农户原本处于农业产业组织之中的弱势地位提到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生产。

2、“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运行方式

2.1、“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国内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泰国正大集团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合资饲料厂,至今在国内有100多家企业和合资分公司,它们围绕蓄、禽、水产饲料的生产和销售,建立了配套的种鸡场、养猪场以及多级技术服务体系,采取有中方联营公司和农户签约,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防疫药品和饲养技术,按预定的价格回收成鸡等方式,推动养鸡业的发展,带动饲料销售。20世纪80年代末,瑞士的雀巢公司与黑龙江省政府达成生产奶制品协议,建立了双城雀巢有限公司。此后国内一些加工企业争相模仿,出现了像四川希望集团、广东温氏集团等一大批大型饲料企业【1】。

2.2、“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运行方式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一种合约的成功必然有着它独到的优越性。农户作为农业产品最基本的生产单位自然希望能够进行持续稳定的生产,公司作为工业产品的加工生产单位自然希望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一种组织创新使农户的持续稳定生产、公司持续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都成为现实。农户在这个合约中得到了更有利的交易条件,如技术服务,公司在这个合约中不仅使处于自己产业链上游的产品供应得到了保证,并且降低了这个环节中的交易费用,使公司能够专心应对下游市场,扩大生产以提高市场占有率。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农业公司为龙头,利用基地的作用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最终以合约的形式把农户和公司连接起来。农民负责生产,公司负责加工和销售,而基地充当二者的“中介”作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公司利用自身靠近市场信息的优势提前对农产品价格进行预测,通过与基地签订合约的形式确定本年度生产数量、品种及主要品质和技术指标。公司不仅与基地签订合约,也与农户签订合约。公司与基地以经济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为了保护农户的利益,公司在合约中会指明一个最低收购价,这个最低收购价有可能低于当年农产品实际价格,也可能高于当年农产品实际价格,目的是当市场价格突然下降很大时,农户那不至于受到很大的损失,这对农户的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因此也被成为最低保护价。在生产过程中,基地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户实行技术培训、物资采购、生产期间的日产管理或标准化的生产规程。待农产品收获之后,由基地根据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合约,进行检验、收购,最后由公司进行最终加工和销售。

2.2.1、公司起主导作用

公司在整个生产经营模式中起着主导作用,正是公司对农产品的需求,才使得公司、基地与农户连为一体。公司作为一个对市场信息时刻保持高度灵敏度的生产单位能够把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来调整产品的生产,并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来讲,公司通过自己的信息网络了解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品种、品质、规格等的需求,然后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将这些信息传达到农户和基地手中,引导农户合理确定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公司作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能够带领农户与市场接轨,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公司通过农户集中生产的方式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从而使自己的生产成本下降,有利于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并最终创造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2.2.2、基地起关键作用

基地在这个生产经营模式中充当公司与农户的“中介”,对于“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这个合约安排的实施,基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基地一方面与公司签订合同确定本年度农产品收购的数量和价格,一方面负责组织农户的生产,确保产量。基地的表现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又可以分为农民专业协会、村级经济合作社和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其中农民专业协会表现形式为农户一起共同开发、生产、经营,或就某一产品的生产技术进行交流、推广和学习,属于多功能的农民合作组织;村级经济合作社表现形式为农户共同生产和经营,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农户进退自由的原则,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互经济合作组织;贸农工一体化企业是为了拉长产业链,扩展生产经营范围而介入了农业生产的贸工农一体化联合经营企业,为实现了纵向一体化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一般属于法人机构【3】。本文研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第二种,这也是现实中存在最多的一种形式。基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基地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充当了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断层,将农户与公司结合在一起,使产、销连成一线,降低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交易费用,减少了市场风险。其次,基地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多家农户集中进行生产,有利于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再者,基地的存在有利于农户提高自己的谈判资本,降低自己的谈判成本,从而使公司的违约成本提高,降低了公司的违约可能,是该合约安排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的有力保证,从长远来看,这对双方都有利。

2.2.3、农户起基础作用

农户是现代化农业最基层、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农户的职责是按照公司对农产品产量、质量、规格的要求进行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免费论文。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很难实现规模生产,一方面,虽然可以通过机械来部分代替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但是在一些农业生产环节中,至少在目前农户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决策主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农户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一种组织创新有着很多内在优越性,给农业产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被认为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形式,但是作为一种合约安排,它仍然存在它的局限性。部分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它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3.1、信息不对称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存在着信息和履约方面的缺陷。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合约理论认为,由于信息费用的存在且不可能降为零,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所以合约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合约存在着违约的风险。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由于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公司直接面对市场,可以时刻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因此公司在与基地的合约中处于信息优势,而且每年农产品的交易价格一般都是公司确定。具体表现为,在市场价格低于合约价格时,公司存在强烈的压低交易价格的动机,另外,他也可以利用合约的不完全性,在合约制定时就向自己的利益偏移而去损害农户的利益,而处于信息劣势的基地和农户无法阻止这种行为发生。按照博弈论,当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能够遇见未来行为的结果时,如果预期的结果对己方不利,它就不会选择合作,或者利用自己信息优势地位去改变合约的某些条件,以使预期的结果对自己有利【4】。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在预期的结果对自己有利时,公司才会选择合作,这就加大了合约的不确定性。

从农户的角度来说,由于大多数农户的法律意识淡薄,普遍缺乏长远意识,可能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不惜放弃长期的利益。具体表现为:当合约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农户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可能虚报产量,以增加履约的数量,而增加的部分可以从市场中购买,以赚取合约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反之,当市场价格高于合约价格时,农户可能隐藏产量,以减少履约的数量,而将隐藏的产量按照市场价格卖出。这也加大了合约的不确定性【4】。

3.2、基地中介组织的不完善

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基地的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在市场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许多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仍然是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存在,无法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在基地的内部构架方面,由于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行农户进退自由的制度,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合约价格大于市场价格时,农户觉得有利可图,便加入农村合作组织,一旦发现合约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便觉得自己的利益受损,马上就宣布退出农村合作组织,这就导致了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资产和成员的不稳定。这使得基地无法履行合同中规定的对农户的权力和义务,因此有些地方即使有基地的存在,但是当地农户还是“单打独斗”,基地的作用没有凸显出来。而且当基地一方违约时,公司即使向法院起诉政策建议,基地也可以以法律地位不明确为由不承担法律责任,这导致了基地的违约成本很低,加大了其违约的可能性【4】。

在基地的人员管理方面,由于基地成员的流动性和资产的不稳定性,导致基地很难在组织内部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度化运行政策,从而使基地服务农户的职能难以得到实现。由于基地几乎对农户没有实行任何约束性的制度,处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往往都表现得很松散,农户之间的凝聚力很低,缺乏集体行动的意识,农户背离基地分配给自己的生产任务而自行决定生产的事情时有发生,这违背了基地最初组织农户统一进行生产的意愿。

因此,基地中介组织无论是在内部构架方面,还是在人员管理方面,都亟待进一步加强。

4、政策建议

为了在弥补“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制度缺陷,需要一定的制度优化安排,即在不改变该模式的优势的同时,对该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正以避免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4.1、制度优化安排存在的理论基础

杨小凯—博兰德的专业化分工演进模型认为,人们对专业化水平有一个最优决策,所有人的专业化决策一起决定了当时经济的劳动分工水平,分工的水平决定了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分工的演进扩大了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了分工的潜力,同时提高了交易成本。只有分工演进到一定水平并保持进一步分工的潜力,人均收入的在增长率就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提高,从而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提高是有可能的【5】。

该理论认为,专业化分工在产业生产过程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专业化分工存在着进一步分工的潜力,当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时,就可以使原有的合约安排更有利于产业的生产,在理论上,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分工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化和优化,使之达到一个最优状态,这是“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制度优化安排存在的理论基础。

4.2、制度优化安排的具体体现方式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合约安排的完善。当合作将无限期地合作下去时,或者说任何一方的违约成本都高于其的违约收益时,任何一方追逐短期利益、背离合作的动机和行为都是不理智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会根据遵循经济人的假设,实施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于是就会选择履约,此时,合约能够长期稳定的持续下去。因此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合约中,应加强任何一方的违约成本,具体来讲,可以引入信誉度指标,公司可以给每家参与生产的农户的信誉度评级,一旦发现某农户出现违约的现象时,立即降低该农户的信誉度级别,采取不予再次合作或与之类似的措施,使农户的违约成本提高;同时基地也可以代表农户给公司的行为进行信誉度评级,一旦发现公司有损害农户的行为发生时,也可以采取不予再次合作的措施,使公司的违约成本增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当某个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变得激烈时,处于合约双方的违约成本就会提高,因此增强公司和农户的竞争意识也很重要。

完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构架。基地作为“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的公司与农户的桥梁,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针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内部构架和人员管理上的缺陷,需要政府、基地和农户的共同参与。首先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机构应当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要在关于建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舆论宣传、政策引导和提供市场信息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广大农户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中必要性的意识,同时对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措施。其次,作为农户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摒弃追逐短期利益的狭隘思想,科学合理的参与基地的相关工作。最后,对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本身,一定要加强修炼自身的“内功”,在花大力气在完善组织的内部构架上,加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人员管理,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在市场信息的收集、技术方面的培训、生产计划的制定等诸多方面对广大农户服务,尽最大可能维护广大农户的利益,在广大农户中凸显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

增强政府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作用。政府作为一种重要的外生力量对于农业生产模式的运行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具体来讲,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市场竞争法规,进一步规范农产品市场,杜绝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强势一方利用自身的优势压榨弱势一方的行为发生。同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农业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一体化经营,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使农户的收入得以增加。

篇(5)

【关键词】负债;资本;经营;优势;风险

一、概述企业负债经营

(一)负债经营的概念

从会计学上来说,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在未来将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经济责任。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资金来弥补企业本身资金的不足,从而使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然而,借来的资金是要还的,如果经营不当也会使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当中,甚至使企业破产,因此这种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负债经营也成为现代企业普遍使用的经营策略。因此,负债经营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负债经营的分类

1.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负债按其偿还期限的长短不同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企业须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交税费、应付账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长期负债,是指企业向金融机构或其他单位借入的偿还期超过一年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的债务。按照筹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按照偿还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定期偿还的长期负债和分期偿还的长期负债。

2.借款性负债和自发性负债

负债按其形成的不同可分为借款性负债和自发性负债。借款性负债,是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有意识地主动增加的负债,如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形成的负债。自发性负债,是指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自动形成和增加的负债,如应交税金、应付福利费、应付工资、和其他应付款等。

3.实有负债和或有负债

负债按其是否具有可分为实有负债和或有负债。实有负债,是指事实上已经发生,企业必定要承担偿还义务。如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或有负债,是指其最终结果如何尚难确定,可能是要企业偿还的真正债务,也可能不是企业的债务。如为其它企业担保等。

(三)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

1.财务杠杆效应

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增加企业的额外收益。企业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项与企业盈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是固定的。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则会给企业所有者收益带来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效应在财务管理中被称之为财务杠杆效应。同时,企业可利用剩余的资金获取更多的利润。

2.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

负债经营可以快速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当前社会,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弥补资金短缺就成为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弥补资金短缺问题我国许多企业就采用了负债经营的策略,快速有效的增强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3.节税作用

根据相关制度规定,负债利息应计入财务费用,并在所得税前扣除,负债经营所产生的节税作用一般是所得税,而所得税是在年末才缴纳的,并且是依据企业在一年当中所产生的利润计算的,即使在季度汇缴的先缴纳了一部分所得税,但在进行年末汇缴时,可以申请退税或者申请抵扣下年税款的。因此产生了节税作用,从而增加权益资本的收益。

4.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

对于投资者来说,债权性投资的收益率固定,能到期收回本金,企业采用借入资本方式筹资,一般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付出的资本成本较低,企业采用权益资本方式筹资,一般要承担较小的风险,但付出的资本成本较高,对于企业来说,负债筹资的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筹资的资本成本。

(四)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

1.财务杠杆的负效应

财务杠杆效应的正作用能有效地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但杠杆效应同样可能带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大幅度下滑。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不顺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经营困境时,由于利息的固定性,在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负债就会给企业增加了压力,使企业产生无力偿还债务,其结果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企业的利润就会减少,甚至会为负值,从而会导致企业破产。

2.资金短缺无力偿还债务

负债经营可以使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企业筹资债务,必须按时还本付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不能偿还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破产,如果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或者企业资金运作不当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都会企业面临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还会使企业破产。

3.股票市场价格下跌

在企业经营不利的情况下,企业将面临资金短缺,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而负债经营所产生的财务风险还会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当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得不到好转,或者企业资金运作不当等一系列负面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的负债率升高,当超过允许范围内,负债的比率越高,股票风险就越大,其价格必然会下降。

二、概述企业资本经营

(一)资本经营的概念

在经济学意义上,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而资本经营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的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运营方式。

(二)资本经营的分类

1.无形资本经营

无形资本经营,是指企业对所拥有的各种无形资本进行运筹和策划,通过无形资本的价值来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的增值的资本经营方式。在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无形资本的地位日益加重,企业逐渐认识无形资本的作用,如何高效的运用无形资本的价值,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知识资本经营

知识资本经营,是指在企业的资本经营过程中,利用市场机制,引进和转让知识,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知识资本,借助企业外部的知识资源创造出具有自身竞争优势的经营模式。在当今社会,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资本经营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资本经营的特点

1.资本经营具有流动性

资本经营的流动性,资本是可以增值的,资本的不利用对于企业来说是浪费的,也就是企业的一种损失,对于拥有时间价值的资本来说,同样的在某一时间的资本一定比同样在未来某一时间的资本拥有更高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现在的单一货币与未来的单一货币的购买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要节省现在的单一货币不消费而改在未来消费,则在未来消费时必须有大于单一货币可供消费,从而体现了资本经营的流动性。

2.资本经营具有增值性

资本经营的增值性,资本的流动与重组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本的价值,资本是有时间价值的,同样的在某一时间的资本一定比同样在未来某一时间的资本拥有更高的价值。资本经营的增值性是企业资本经营的本质要求,企业的资本运动,是资本参与企业再生产过程并不断变换其形式,参与在产品转变为产成品价值形成运动,在这种运动中使劳动者的活劳动与生产资料物化劳动相结合,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3.资本经营具有不确定性

资本经营的不确定性,在企业经营过程当中,风险的不确定性与利益并存,无论是什么样的经营模式都是存在风险的不确定性的,企业要做的只是将风险降到最低或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当企业需要做出决策时,企业的经营者就必须认真地考虑资本的增值性、流动性以及不确定性,风险与利益共存,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应该从实际出发,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着想,企业经营者要尽最大的可能将资本经营的风险性分散,只有把的资本分散出去,同时吸收其他资本参股,实现股权多元化,优化资本结构来增强资本的抗风险的能力,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负债经营和资本经营

(一)负债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区别

1.概念的不同

从会计学上来说,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在未来将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经济责任。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资金来弥补企业本身资金的不足,从而使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在经济学意义上,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2.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不同

负债经营的特点是可以快速地聚集资金,来弥补企业资金的不足,增强企业本身的经济实力,使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来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资本经营是以资本增值为目的,资本具有增值性,以企业本身的资本进行经营,以优化配置和生产结构为目的,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负债经营和资本经营的联系

负债经营和资本经营都是相对于企业寻求发展,实现本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策略。虽然两者的概念不同,但是又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负债是需要企业在未来某一确定的时间内偿还的债务,负债的出现是由于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相互分类所产生的。

资本则是由企业的所有人出资所形成的,在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表上是以股东资本的形式出现的,而资本往往包含股东资本和债权资本。主要表现在:(1)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企业经营不善,造成资金短缺现象的出现。(2)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以货币形式存在的闲置资本,在适当的条件下,前者由于资金短缺的不足可以从后者拥有闲置资本的手中直接或间接地借入,从而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借贷关系。无论是企业的负债经营还是资本经营,它们只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它们本质上都是企业的财务行为,二者都与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关,都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选择经营方式的时候,应考虑资本经营和负债经营两者优势与风险相结合,因此企业的经营这在选择经营方式的时候必须要使负债经营和资本经营遵循适当的条件,企业不能全部选择负债经营,也必然不能全部选择资本经营,也只有两者在适当的条件下,企业才能实现其筹资管理的目标: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上述指标选择财务风险低、筹资费用低的筹资方式,以相对较低的筹资成本和相对较小的筹资风险,来获取同样多的或者相对较多的资金,企业才能良性的发展,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尚海真,吕素昌.“浅谈企业负债经营的利弊[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2009(10)

[2]周丽丹.“企业负债经营探析[期刊论文]”,《科技创业月刊》2005(8)

篇(6)

关键词:项目制造;项目制造企业;制造管理;面向订单设计;企业资源计划

本文以项目制造型企业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项目制造型企业的特点,在阐述EPR理论的基础之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从项目管理和系统集成的两个角度,对项目制造型企业的ERP系统做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探讨项目制造企业ERP特有的功能,提出如何进行快速的产品开发、销售报价和成本监控以及敏捷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和实施方法等,重点是从内部和外部集成的角度去研究项目制造型企业ERP系统所的功能特点。 就论文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查阅了大量关于国内外项目制造型企业ERP系统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法对研究制造型企业各种ERP系统进行对比,通过系统分析法对项目制造型企业ERP功能进行内外部集成。根据以上提出的研究方法,本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通过总结各类制造企业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制造企业进行分类,。二是从项目的概念和特点、项目的生命周期以及项目制造和传统项目管理的对比、项目制造和项目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的分析,提出项目制造型企业ERP本身独特的特点。三是通过对ERP的概念以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并在Garter Group对ERP原始定义和功能核对表的基础上,结合第二部分项目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强劲的产品研发力量支持产品的敏捷开发,支持销售快速报价的项目分包、外协以及原材料采购的控制,交货期、项目进度和成本的控制等,从内外部集成对项目制造型企业的ERP功能进行扩展。

一、 项目制造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按照订单设计或者按照项目设计的生产类型叫做项目制造。项目制造有别于一般的产品制造,它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作为目标,完全按照客户的订单去组织生产,客而户订单带动着整个企业的运转,是面向订单设计的生产方式,支持客户化的设计是这一生产流程的重要功能和组成部分。为特定客户定制的产品一般生产批量很小,但是设计工作和最终产品的生产比较复杂,有些产品有可能只生产一次,今后讲不再生产。项目制造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目标的独特性:项目制造是一个特定的目标,和以往的项目或任务不完全相同,即使在项目的部分上有相似的地方,但在整体上是独特和唯一的。

2.可重复性低:项目制造产品的可重复性低,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经验可以借鉴。在技术、人员以及设备方面与以往具有很大的差异。产品的非标准件多,而且结构很复杂,因此导致产品的交货提前期长,工作量大。

3.涉及领域广:项目制造涉及不同的知识领域,要完成项目制造,需要很多个职能部门的人员共同协作配合,跨越多个组织,而且需要多方面合作。

4.项目制造受到时间、成本等条件的限制,在产品质量确定的前提下,使项目的进度和成本达到预算的要求。

5.过程的复杂性:项目制造包括项目投标、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产品开发设计、安装调试、产品生产以及产品生命期内的服务与支持等整个生命周期过程。

二、EPR的定义及特点

EPR不仅仅是一个软件系统,而且还是一个集组织模型、企业规范、业务流程、实施方法以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应用体系。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认为,EPR是企业计算机应用的一种模式,企业使用这种模式可以用一种集成系统的方式,代替企业中众多的、单一的且相互不兼容的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系统、供应链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市场营销系统以及制造系统等方面进行无缝连接。EPR有以下四个特点:集成性、重构性、配置性以及扩展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EPR系统的功能将得到不断地增强和扩展,以满足企业的各种不同需要。EPR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系统可以运行在不同的平台和设备上,设备和服务器之间可以进通信和功能共享。 2)EPR更加灵活和易于客户化。 3)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4)系统开发和实施周期缩短,实施成功率提高。 5)人工智能的应用增强,支持实时决策。 6)中小企业应用面的扩大。

三、项目制造型企业ERP系统

EPR软件系统具有与项目制造企业的生产需求和特点相对应的功能模块和流程来满足在企业实际中的应用。在ORACLE软件公司的电子商务套件中,继承了应用机制造和轮船制造等项目制作环境的Oracle Project Manufacturing中,按项目去进行计划、采购、制造等一系列活动。同时根据与客户的合同或订单来核算成本。EPR系统作为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给我国传统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带来了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应用EPR系统,将实现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总结:

市场需求的加快导致了传统的标准化、定制生产模式以及大批量生产模式向客户化的转变,企业面临缩短产品交货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减少服务的压力,只有款苏的跟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脚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取得优势。EPR系统作为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给我国传统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带来了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应用EPR系统,将实现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作者单位: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陈波,基于ERP管理思想的学术期刊发展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15期

篇(7)

对于会计诚信的讨论并不是一个新问题。笔者以“会计诚信”为主题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分“精确”和“模糊”两种检索方式,检索期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的1979年起至2009年止。检索发现,1979年至2000年长达22年间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自2001年起开始有“会计诚信”为主题的论文公开发表,2002年起至2008年止的7年间,每年公开发表的以“会计诚信”为主题的论文大约在250~650篇之间。对于2009年度,截止至2009年9月底,用“精确”和“模糊”检索分别得到168篇和260篇。检索结果说明对会计诚信问题的讨论,主要是自2001年11月份美国发生安然事件和国内银广厦会计造假事件,结合原国务院总理给国家会计学院题词后学界集中开展讨论;同时电说明会计诚信既是一个老问题但也仍然一直是大家研究讨论的主题。尽管对会计诚信问题已经有上述诸多的讨论,但“诚信”问题仍是目前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它不分社会制度形式,不分国界,不断显现。此外,会计诚信虽有好转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会计诚信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仍需不断关注的问题,

(一)会计诚信的现状从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受处罚情况来看,在2001―2007年7年间,上市公司受到的各类处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最低的为2007年的2.09%,最高的为2001年的7.48%,中间几年有波动。从处罚原因来看,除因上市公司高层领导个人言行不当受到处罚外,大部分处罚都是与会计信息不及时或不真实相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会计信息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经营成果和经营状况,投资者主要关注公司的会计信息。虽然整体来看,2007年所占比重比往年有所下降,但仍不能说明会计诚信得到根本好转。

(2)bk深交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情况来看,在2001年到2007年7年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合格敷占全部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最低的为2007年的3.42%.最高的为2005年的6.52%.中间几年也有反复,由此说明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可以说明会计诚信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出具类型来看,自2003~200795年间,上市公司各年年报的审计报告,并非都是标准型的审计报告。其中非标准型审计报告占全部审计报告的比重,最低的为2007年的7.71%,最高的为2005年的11.86%,呈现一个倒u型。这说明,不少公司的会计年报存在问题。

(二)会计的诚信“会计”这一职能自产生以来,便是如实、准确地记录着事物的数与量,因此可以说会计自诞生便是诚实的、可靠的,会计的诚信与生俱来。千百年来,会计作为一种职业.都是默默记录着所发生的一切,不管是早先记录实物数量还是后来以货币资金形式记录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从职业这个角度而言,会计是诚信的;并且因为诚信,一直准确地记录着事物的数与量,会计职业才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行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可以说,诚信是会计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石。

二、会计人的诚信

会计职业是诚信的,但诚信的会计并不等同于会计人的诚信。诚信的会计需要会计人的诚信来反映,只有诚信的会计人,才能使会计成为诚信会计。在很长一段时期,会计人都是诚信的,因此会计也才发展成为现代社会里的一种重要职业。而会计人的不讲诚信,也造成了会计的诚信问题,会计人的不讲诚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诚信问题的发展合伙(股份)制出现前,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生产经营权二权合一,社会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对私有经济而言,不管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会计所体现的仅是正确记录事物的数与量关系,并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会计职业和专职人员。会计是纯粹记账的功能,并且一直体现着诚信的本质。合伙(股份)制出现以后,有些生产资料所有者并不参与生产经营,这样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生产经营权开始分离。没有参与生产经营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为了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就要求参与生产经营的所有者设置专职会计人员,定期提供会计报表,以反映生产成果、确定投资回报的多少,于是会计的功能实现了质的变化,由只供生产经营者内部使用转向对外提供报告,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会计功能开始确立,会计专职人员开始出现,也就产生了现代会计行业。也因为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经营权两权分离,参与生产经营的所有者掌握了比没有参与生产经营者多得多的信息,为了掩盖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或是更多的占有生产经营成果,参与生产经营的所有者提供给没有参与生产经营所有者的会计报告就存在不真实的可能性,于是产生了会计人诚信问题。可见,生产资料所有权形式变更后,会计人诚信问题开始出现。

(二)会计诚信的行为主体会计人诚信问题中的“会计人”是指对会计报告正确与否产生影响的人员,一般意义上包括三类人:会计人员、高层管理者和审计人员。

会计人员是会计诚信问题的直接责任人。会计账务是由会计人员处理的,会计报告是由会计人员编制的。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账务时要对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合规、合法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业务不能处理并退回经办人员,对性质严重的事项应向上级领导或部门报告。会计诚信出现问题,说明会计人员并没有按照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处理账务、编制会计报告,所以在会计诚信问题中,会计人员起到直接的作用。

高层管理者是会计诚信问题的主要责任人。高层管理者决定着企业人员职务升迁、奖励等政策,除非会计人员是独立于企业的人事和工资制度,否则无不受到影响。从现实情况来考虑,高层管理者对会计报告的干涉显然是有意的,因为会计报告是会计人员按照职业准则的规定来编写的,在没有外部因素干涉的情况下,会计人员编写的会计报告应该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结果和财务状况。非会计人员对会计报告的干涉,显然违反了会计报告真实性的原则;而能对会计报告进行干涉的,只有高层管理者,所以高层管理者对会计报告的干涉是故意的,对会计报告能否准确反映财务经营成果的影响是关键的、最根本的。从实践看,企业会计造假几乎都与高级管理层的授意、指使和强令有关。

审计人员是会计诚信问题的间接责任人。审计人员是对会计报告正确与否进行鉴证的人员,具有社会公信力。然而如同会计职业是诚信的,但诚信的会计并不等同于会计人的诚信一样,审计行业也同样存在诚信危机的问题。社会分工的不同并不表明人们的道德水准就会有所不同,审计人员与其他行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水准上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正是审计人的诚信问题才造成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的会计诚信问题,审计诚信问题构成了会计诚信问题的一个部分,而且加剧了会计诚信问题。

三、会计诚信问题的根源

对于会计诚信问题产生的成因,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关方面也根据已有研究提出的对策对会计诚信问题进行了治理,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会计诚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都只是从表面现象进行分析,并未对造成会计诚信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逐利行为是会计诚信问题的根源,并且因为逐利行为仍将长期存在,会计诚信问题也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逐利行为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自觉和不自觉、自愿和不自愿地追逐经济利益。对现实人是一名经济人来说,经济利益的多少彰显了其个人的地位,占有的经济利益越多,其地位也就越高;占有的经济利益越多,其拥有的资源也就越多。地位越高、资源越多,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经济利益占有的多少成为社会评价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所以人们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逐利,会计诚信问题的行为主体也不例外。

(一)会计人员的逐利行为会计人员编制的会计报告正确与否,存在两类情形:一类是会计人员的无意之错,一类是会计人员的有意之错。会计人员无意之错,是出于工作粗心、业务水平不够等原因产生,此类差错是正常的过错,可通过一定的会计机制进行检验和纠正。会计人员的有意之错,是会计人员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做出的错误甚至违法行为,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高层管理者并不知情,是会计人员纯粹为自身特定目的而发生的差错,这种差错是个别会计人员的个别现象,一般而言对外部投资者等报告使用者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作用;另一种情况是高层管理者所要求的,这种差错往往对会计报告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现实中,会计人员如果不按领导的要求做假账,就有可能被降职或解聘。在面f临失业和失信的选择时,对失业的恐惧就可能会导致会计人员丧失职业道德而造假,或者会计人员不按高层意志办事,就很可能出现所谓的会计“囚徒困境”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制虚假的会计报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二)高层管理者的逐利行为高层管理者对会计账务和会计报告的干涉,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高层管理者对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不满。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生产中,人力成本作为一种既定成本予以量化,在成本费用中列支,不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所有者的资本因承担经营亏损的风险而没有将资本成本列入成本费用中,一般占有企业全部的剩余收益。当剩余收益处于正常的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水平时,这一安排显得合乎情理;当剩余收益多到足够大时,即远远超出社会正常的投资收益率时,就会引发高层管理者的不满。高层管理者认为,剩余收益主要是因其经营有方而得,于是高层管理者或是过度挥霍企业的资源、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减少收益的剩余;或是想方设法从剩余收益中获取利益。第二种情况是高层管理者参与部分剩余收益的分配,但与经营财务成果密切相关。高层管理者根据经营业绩可享有部分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如期权激励。由于期权激励往往跟随业绩上下变动。业绩越好,获得的期权激励也就越多;相反,业绩越差,期权激励也就越少甚至没有。高层管理者为了追求更多的期权激励。即获得更多的剩余收益,就要努力把业绩做得更好,当业绩不佳时,为了保持一定的期权激励,高层管理者往往要求会计人员“做”出需要的业绩来。第三种情况是高层管理者为了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不断进行资本运作,以便控制更多的公司,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当高层管理者所在的公司并没有这样的资本实力或符合资本市场运作的条件时。高层管理者就寻求通过虚假的账务处理和会计报告符合条件,达到占有更多资源的目的。所以高层管理者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制虚假会计报告的目的,同样是为了追逐更多的个人经济利益。

(三)审计人员的逐利行为现行审计收费政策,限定了审计人员只能根据审计业务量来取得报酬,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间存在着恶性竞争(低价揽客)现象,因此行业租金很低,这样会导致审计人员的收入比预期的要低。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审计人员明知企业会计报告存在问题,但却出具了标准的或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所希望的审计报告,从而获得企业高层管理者给予的更高或特别的收益,所以审计人员诚信问题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更大化。

会计诚信问题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占有更多的经济资源,人们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而经济利益总量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变的,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就必然导致他人利益的减少或损害,会计诚信行为主体为了自身更多的利益和掩盖损害别人利益的行为,就会粉饰会计报告,使会计报告不能反映真实情况,而谋取更多经济利益的行为还将在一定社会时期内长期存在。

四、会计诚信问题消除的基本条件

会计诚信问题是可以消除的。会计诚信问题既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消除,达到一定条件后,会计诚信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