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4 15:14: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业经济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业经济发展论文

篇(1)

工业经济论文2000字(一):对工业经济实施有效监控的若干建议论文

摘要工业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管理中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存在不科学和不规范等现象,直接产生不良影响。在本次研究中以工业经济管理阶段的风险为基础,对如何进行监控进行分析。

关键词工业经济有效监控监控措施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以及生产总值的增长关系,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正视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合理处理。在项目管理中,涉及到的细节问题比较多,导致工业经济很多方面受到影响。在实施中采取工程经济学的知识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整个实施阶段考虑到经济项目的具体管理要求,要求尽量规避风险,制定合理有效的防范对策。

一、工业经济管理的风险

(一)招投标的风险

在企业的招投标管理中,风险比较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在招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资料没有严格审核的现象,招标文件和详细的文件等了解不到位,出现相关错误。部分企业在相互竞争的前提下争取合同,此类竞争形势相对来说比较严峻,在后续的项目跟进的阶段,可能会出现部分的验收问题。项目清单数和测量规则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发展带动了制造行业的进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项目验收的问题。此外在项目清单设定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部分项目的业主对招投標项目本身了解的比较少,整体把握不足。此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缺少科学可行的管理方式和体系,企业的招投标地位差异比较大。部分建筑公司当前处在被动的形式下,项目业主的形式变的主动和有利。

(二)生产质量风险

在工业项目中,生产量风险有不确定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其他问题,导致企业的风险随之提升,导致工业生产管理停滞不前。在具体的工业项目建设中,项目管理人员是主体,整体管理水平对效益产生影响。但是在当前工业生产项目建设中,忽视了其他方面因素,预估的投资金额和运行成本产生差异。如果此类现象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导致生产量存在风险。在生产和指导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人因素导致的违规操作的现象,生产量和预期质量差异大,出现其他风险[1]。

(三)业主造成的风险

在建筑市场管理的背景下,部分业主可能没有按照合同条例进行施工,业主产生的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在施工的过程中,风险比较多,后续施工中,如果没有及时承担责任,可能产生风险,导致整个项目的成本提升,施工难度提高[2]。

二、工业经济的监控建议分析

(一)完善现有防范模式

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针对存在的各种风险,在实施中必须了解风险的类型,及时进行处理。为了守护各方的权益,在实施中签订生产合同,结合现状和要求等实施。此外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情况,需要明确利益分配的问题。施工单位针对资产体系和方案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及时处理。规章制度有重要的约束作用,在签订建设工程的合同的时候,需要明确业主的施工资金来源,建设完善的生产管理方式,对其中的标准进行细化。只有强化对生产工艺和方法的创新,才能保证项目建设和生产的质量。在风险预防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交流和互动,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控,经过目标考核和激励制度之后,达到经济管理的目标[3]。

(二)完善规模化方案

工业经济发展中制定制定详细和合理的制度方案,通过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调管理后,强化了相互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在实际管理中矛盾比较多,后续操作中需要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积极性,给项目生产和管理提供温馨和和谐的氛围。在精确化管理中,考虑到经济效益和整体效益的关系,落实对应的管理政策,进而提升施工人员的自身积极性和效率,各项政策的积极落实之后能让施工企业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三)实现工业品价格的监控

工业品的价格参数一般指的是通过调查收集部分代表企业的代表产品,在实施中对价格变动的资料进行计算之后,反应出工业品的变动程度。在整个过程中涉及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指数,主要反应了工业企业出厂出厂商品价格及工业企业中间投入品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验证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现行的工业品价格参数得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消耗的外购原材料和其他费用等进行计算,合理进行管控。

(四)规定工业中间投入

对企业管理而言,企业内部会计需要明确具体的表格的内容,准确的掌握中间投入计算的原则和资料等。其一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等,不涉及到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和自制频的价值。其二是本期投入到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等转移的价值。规定工业中间投入,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风险比较多,考虑到经济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具体要求等,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风险的管控。在当前风险管理中,提供了详细的管理规范。通过完善现有防范模式、完善规模化方案、实现工业品价格的监控、规定工业中间投入等方式进行各项管理之后,对工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带动整体进步。

工业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工业经济下电线电缆产业的技术发展与融合论文

摘要:电线电缆产业随着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电缆制造企业需适应工业互联网下的产业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电线电缆产业链作为基础制造业,也需经受冲击和历炼,实现产业升级和突破。

关键词:电缆技术;装备材料;发展融合

0前言

电线电缆产业在国家能源开发、能源传输和能源转换中担负重任,随着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电线电缆产业近年来也涌现出许多新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如何在新工业经济形势下,实现电缆行业制造体系升级,是所有电缆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使放在当前工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电缆企业也面临激烈竞争,需要突破发展。本文结合电缆行业近些年发展情况,浅析电缆产业装备、材料、工艺及产业的发展趋势。

1高端制造和检测装备

目前电线电缆行业生产检测装备大部分已实现国产化,但在高端装备领域,国产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制造装备在机械加工精度、工艺稳定性、模块化集成度、生产效率,检测装备在测试精度、稳定可靠性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电缆装备供需状况存在错位,一方面国产中低端装备供需饱和,另一方面高端装备进口依赖程度高。电缆制造高端装备以500kV立塔交联生产线为例,目前国内投产生产线以进口装备为主,国产装备多以配套或辅助功能使用。电缆高端装备投资回收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电缆企业在选用装备时,会慎重考虑选用装备的成熟性和行业使用情况。另外高端装备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小,换代周期长,也片面影响国产高端装备的研发和投用。但未来电缆行业高端制造和检测装备仍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除了需要在基体材料、加工工艺、系统组成上做出突破外,智能化、信息化和高度集成化将成为未来高端装备的普遍要求。目前,电缆行业智能生产、数字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建设对车间工厂生产、检测数据集采需要另行配置传感器、数据集采装置和工业平板等辅助装备。未来数据集采和网络交互功能将是电缆装备智能化的常用配置。

2电缆新材料研发

电缆新材料研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原有材料体系的改良、改性、配方优化设计;另一方面是全新材料在电缆结构上的应用。目前我国电缆橡塑材料主要应用于中低电压等级。超高压电缆绝缘、屏蔽料存在基础原料整体水平低,核心工艺装备依赖进口,产业化程度不高。高耐压等级绝缘材料对基材纯度、配方工艺、辅助材料的分布状态要求很高,目前国内能够生产超高压绝缘料的厂家非常有限。国家已将新材料产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科研资金和人才投入巨大。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突破,既可以在原有材料体系基础上研制出更高纯度、更细小微粒的基体材料,通过纳米处理、微粒改性等物理化学方法提升材料性能,也可以研制开发出更多实用的复合新材料。未来电缆材料的研发除了注重材料电气性能和机械物理性能,也更关注其环保性能和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在材料研发使用全周期,考量其环保性和循环使用价值。

3制造技术的发展

电缆制造技术发展包括制造方法的改进和电缆新结构、新生产工艺的研发。以矿物绝缘电缆为例,目前矿物绝缘电缆防火性能检测标准以BS6387要求比较全面和严格,该标准要求防火电缆除能经受单纯耐火试验外,还要求耐火测试过程能经受喷水和机械冲击。然而以此为评价标准,电缆企业在采用云母绝缘带材和铜管、铝管、钢管金属套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柔性结构矿物绝缘电缆,并得到了用户和市场认可。而耐火陶瓷材料的研制和使用,使耐火结构电缆可以向更高电压等级发展。电动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配备大量的充电桩,使充电桩电缆发展成单独的电缆系列,而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又需电缆企业研发相应的高柔性、抗扭机器人电缆。电缆新结构与新应用相輔相成,而某些电缆新结构是需要采用电缆生产新型装备来实现。

4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电缆智能制造是采用电缆智能制造技术和电缆智能制造系统进行电缆生产的模式。电缆智能制造装备采用计算网络智能交互组成智能制造系统,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动态管理、决策优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电缆智能制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贯通企业运营管理和工厂生产执行,公司各工作节点在执行的同时负责数据集成,组成大数据管理平台,企业管理层应用大数据管理快速决策,实现智能管理和生产。工厂车间智能生产装备采用数据集采系统,实时采集生产数据,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测、判断和控制。目前电缆企业已采用有SRM、MES、CRM、SAP、ERP等系列电子采购、制造执行、客户管理电子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将进一步加深工厂智能制造和各电子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深度融合。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逐步推进,电缆智能制造边界将突破生产工厂界限,向上下游产业链及客户端不断延伸。随着电缆制造产业链的上游产业电缆原材料制造企业包括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和化工企业,电缆制造产业链的下游产业电缆输配电系统和最终用户,及电缆设计施工企业工业互联网的同步推进,电缆智能制造将由企业的单点网络,交互成涵盖电缆原材料、电缆生产、电缆设计施工、输配电系统集成和最终用户的共享网络。电缆智造系统通过接入端口,可以与上下游客户共享数据信息。由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引领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也必将给电缆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冲击和洗礼。

国家已将工业互联网定位为推动工业升级转型的重大工业基础设施。电缆行业智能制造装备和信息集采交互系统已日益成熟和完善,如何在工业互联网融合下投入应用,在实践中不短提升和完善,最终发展出工业互联网交互背景下的理念先进、具有标准规范的电缆智能制造系统,是电缆行业整体突破的一个重要契机。

5电线电缆产业链融合

电线电缆制造产业链上游是电缆材料供应企业,下游是线缆设计、施工企业和终端用户。电线电缆作为单独的产品,需与其他供应商产品配套组成完整的供配电和信息传输系统。稳定合格的原材料供应,是生产合格电缆产品的基础。电缆企业运营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很大,许多电缆企业部分原材料例如护套料采用自主生产的方式以降低生产成本,技术实力强的电缆生产企业向原材料行业拓展,发展成为电缆原材料和电缆供应商。电缆企业生产电缆产品,但电缆制造企业本身不具备电力设计和安装施工的资质,电缆生产交付后,需交有资质的施工企业安装敷设。电缆制造企业和设计、施工企业融合,可以发展成为设计、生产、施工一体的电缆系统供应商。国内电网220kV及以上电力系统,采购招标时常常要求制造商提供的220kV交联电缆需有与其配套的220kV电缆终端和中间接头组装成的电缆系统经过型式试验或预鉴定试验,以证明电缆与其配套连接附件的整体可靠性。这样的电缆系统客观上就要求电缆制造企业和电缆附件制造企业预先研制装配电缆系统并经测试验证其可靠性。以上实例,只是电缆产业链向上下游融合的部分体现。无论是电缆生产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向上下游产业拓展,还是通过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网络交互和大数据平台,都必将是一个融合发展的过程。

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甘肃宁县紧扣“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核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一目标,突出“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战略,依次笔者对宁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发展现状

1.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拉动效应日益显现

2010年全年储备项目356个,新入库项目253个,完成可研及初设48个、项目建议书125个,开工建设50万元以上项目329个,完成投资19.8亿元。顺利完成了鼎峰果汁公司、天运彩钢公司、省市级新农村试点村、易地扶贫搬迁、青新、宁高通乡通村油路等重点建设项目,拉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2.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现代服务业突显张力

从宁县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第一、二产业已经不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是目前宁县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而工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3.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宁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3亿元,同比增长39.8%。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53亿元,同比增长55.9%。50万元以下投资完成72690万元,同比增长34%。从增速上看,全年投资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平均增速保持在40%-70%区间,增速较为平稳,未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4.公共服务条件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宁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了人民的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特别在改善居住、卫生、交通和通信条件方面,政府增加投入,扩大了服务性消费,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宁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总量不大、整体实力不强

尽管宁县的经济较前几年有明显的发展,各项经济指标跃上了新台阶,但是宁县的经济在庆阳各县中处于中上的位置,属于国家贫困县之一。从GDP总量来看,在全市各县区中排名中上水平。从人均GDP看,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市的60.4%,分别低于全国21124元、全省7538元、全市5597元。从财政状况看,人均财力仅为863元,仅占全国、全省、全市的13.9%、29.6%、36.5%。

2.农民收入偏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出台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收入仍然偏低,宁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91倍,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3.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水平不高

一是城镇化水平较低。2010年底,正宁的城镇化率为29.5%,与全国、全省、全市比较,差距均很大。二是城镇建设用地面临的矛盾和压力增大。三是城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城市基础薄弱,城市功能不完善。大多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功能不全,缺乏集聚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县域工业实力不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宁县县域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强。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宁县生产总值的3.86%,煤炭工业正处在培育阶段,实现转型发展任重而道远。正宁的县域主要表现为农业化特征,一方面,县域地区自身的工业基础没有足够的力量带动县域经济的非农化转向;另一方面,地理距离的分割也使其难以得到大型企业的辐射。

三、宁县经济发展对策

(1)突出农民增收,全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要加大建设新农村的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整体考虑,对农村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人文景观、民俗风貌等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要在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上求突破,在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整合力度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鼓励集体、企业、社会、个人多元投资新农村建设。

(2)突出工业强县,全力增加县域经济总量。一是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按照“煤电化材运”一体化综合开发的思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二是大办地方工业。积极实施“中小企业创业”工程,扶大做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发展非公经济的一系列政策,全力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

(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伴随宁县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潜力,应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宁县的经济增长。在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发展的同时,应加大对高档餐饮、洗浴、宾馆等服务业以及物流业、社会中介服务业、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建立上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区域性中心县城的作用;通过建立商业集群中心,使得商业发展的特色聚集,增强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力。

(4)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无棣”的理念,以煤为“桥”,加快建设工业集聚区,积极构筑新型工业经济发展平台。通过培育龙头群,推动新型工业经济升级扩张。

参考文献:

[1]方创琳. 庆阳市新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J ].中国沙漠, 2004

篇(3)

[论文摘要] 本文第一次以区域市场变迁的动力作为研究的主题,指出区域市场变迁是由于两种动力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现代技术变革及运用的外在动力作用的结果,旨在弥补现存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与空白。

区域市场是由若干个地方市场经济一体化而形成的,又是全国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完善区域市场应当成为现阶段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重点之一。因此,研究区域市场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但目前学术界有关区域市场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的关系及怎样完善区域市场等方面,而关于区域市场变迁的动力问题很少有所涉及,本文试图以区域市场变迁的动力作为研究的主题,旨在弥补现存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与空白。

一、区域市场变迁的内在动力:商品经济发展与贸易繁荣

区域市场发育的过程表明,商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市场发育水平越高,越是地区经济同质性高、市场流通范围小的地区,越容易形成统一市场。随着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流通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扩及毗邻地区,从而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进而波及远方市场。同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满足商品生产规模扩大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区域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正是区域市场结构变迁的动力。各地区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等方面的禀赋条件、稀缺程度和分布组合特征一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出优劣并存、长短互见,彼此都有所求的特征。这种资源需求与资源分布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是推动区域间相互依赖、互相补充的内在动力和制定区域协作和联合政策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起步阶段,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在共同发展基础上相对差距扩大。

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分工的结果。地域分工、专业分工为区域市场形成的必备条件,通常来说,区域市场是以专业分工为原则向专业化市场方向发展。关于这一点,建立在市场发育基础上的“斯密动力”理论能够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如果区域农业条件优越、粮食产品丰富,那么当地就可能形成粮食区域市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区域,则可能形成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等。

贸易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的出口产生了刺激,极大地带动了商品市场的发育。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所论述的那样:我们先假定有这样一个团体,贸易已在其中获得某种社会价值;而最容易发展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东西的是对外贸易。因为有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原来囿于生产地或地方性市场交易的农副产品突破了过去的交易圈,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和工业原料流向城市集散市场或口岸市场。同样,由于多边贸易的兴起,原来进口商品仅限流通于口岸市场或城市市场,现在能够沿着商路网进入内地,悄然影响、改变内地市场的流通与消费。

二、区域市场变迁的外在动力:工业技术变革与交通技术革命及运用

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及运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同早期大多数经济史学家宣称技术变革是西方经济成长的主要原因一样,促进了商品结构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市场结构的变迁。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意味着制造业的发展是为了一个比特定地理区域更大的市场。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在商品生产和服务中引进了机械力以代替人力和畜力,大多数使用现代机器生产,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生产技术含量高。先进机器设备与现代技术一旦进入生产领域,就导致了商品和服务生产的迅速增长。原因在于先进机器设备与现代技术加速了制造的过程,比过去任何时候多得多的工业品被生产出来了,技术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正如洛克伍德所强调的那样,1868年以后日本丝绸工业的市场组织和质量控制——以较少的现代技术内容——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而广泛的效果。在此,我们还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当现代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传统手工业经济同样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原因在于传统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潜能还没有全部释放出来。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现代化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生产力去替代传统生产力,而是在培育现代生产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生产力中有价值的东西及其对现代生产力的互补作用,才可以避免既有生产能力受到破坏,才能使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

现代交通与通讯技术变革及运用对区域市场产生的影响与对欧洲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不某而合。欧洲经济所有主要的历史性变迁,都是伴随着(或首先是由于)运输与通信基础设施的革命而实现的,欧洲13世纪至20世纪的经济发展状态的变迁归结为四项运输与通信的革命:13世纪内河水运与城市的兴起;16世纪期间的海运与东印度及西印度间的贸易;19世纪中叶由于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铁路等新运输方式引致了工业革命和市场范围的扩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产生了及时生产系统(JITS)等高效的生产与分配系统。

由于投入到交换活动中的资源和投入到生产活动的资源是同样的资源,因此,将资源投入到交换活动抑或生产活动,取决于两种活动的边际生产率谁高谁低。当交换活动的边际生产率高于其他的生产活动的边际生产率时,资源继续投入到交换活动中。在生产活动的生产率既定的情况下,交换活动的空间范围取决于交换活动的单位费用。因此,交换的空间扩张的历史,就是单位交换费用不断降低的过程。当然,交换活动的空间范围不可能无限地扩张,是因为存在着正的(或不为零)的交换费用。或者说既定的单位交换费用决定了既定的交换边界。交通运输技术的创新,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加速了商品流通速度,极大地便利了地方市场的货物流通,使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由此引起市场范围的扩张,提高市场的整合程度,进而形成区域市场。云贵区域市场形成与急剧变迁时期,正好是该区域现代交通运输大建设、交通技术大运用的时期。

参考文献:

[1]所谓斯密动力是指劳动分工与专业化会推动经济的发展

[2][英]约翰·希克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6—37页

篇(4)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加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变时期。本文依据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

    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wwW.XchEn.cOm.cN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1).

    [3]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2).

篇(5)

一.前言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扎实做好工业统计工作。时准确反映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工业统计是行业统计,它是运用一整套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调查、整理和分析方法,研究工业经济的水平、结构、效益和速度.用以反映工业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需要准确地获得各种经济信息。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而企业的统计活动遍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是否能够按期稳定地搜集到各种经营信息.从而满足企业各级管理的需要。由此可见.工业统计在工业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已经由政府的附属物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企业的三大经济核算之一,统计的作用自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二.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通过对产品销售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挖掘市场潜力,开辟销售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收回垫支的资金,生产才能顺刺进行,企业的盈利才会实现。所以说,销售决定生产。在产品销售的统计中,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两个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市场占有率是指生产的某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占市场同类产品销售量的比重。市场占有率就越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也就越强在社会需求既定的前提下,影响市场占有率的主要因素是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市场同类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上的竞争往往占主导地位。因此,企业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上下工夫市场覆盖率是指某种产品的实际行销地区数占该产品全部行销地区散的比重。它是从市场占有的广度方面反映某种产品的竞争能力、辐射能力的。企业通过对市场覆盖率指标的分折。可以考察本企业产品行销的地区范围。研究产品扩大销售的可能性。通过分析产品市场覆盖率的高低及变动的原因,可找出销售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和措施,开辟产品销售的新市场,扩大企业产品竞争的地域和范围。

(2)通过对产品质量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改进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工业产品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以质量求生存”,生产出优质低价的产品。工业产品的质量状况,决定于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而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指标既包括反映产品本身质量的产品技术性能(如含量品级)指标,也包括反映企业生产工作质量的f如合格率返修率)指标。企业通过对这些质量指标的统计.反映和调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对产品的好坏进行分析。进而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管理,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不断改进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景。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就意味着各种资源浪费的减少.而且可以使本企业的产品取信于消费者.增强本企业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能力。这样。既增加了企业有形资产的价值.也增加了企业无形资金的价值,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通过对企业各项劳动指标的统计分析,不断加强劳动管理、挖掘劳动潜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工业生产是通过工业企业中职工的有效劳动进行的。企业可以根据对职工人数及其构成的统计,掌握劳动力的数量构成和增减变动情况,研究和分析各类人员的配置是否合理;考察劳动力使用的节约与浪费情况,以便合理地调整劳动组织,挖掘劳动力的潜力。企业通过对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统计,反映劳动时间利用的程度,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消除劳动时间利用上的不合理现象。在企业的全部职工中,生产工人是工业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直接劳动者。他们劳动时问是否能充分合理的利用,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产量、产品成本和企业盈利。企业中能反映出工人劳动时间使用情况的指标体现在出勤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上。出勤率受缺勤1一日的影响。也就是受工人由于各种原因如病假、事假、产假、伤假、探亲假、旷工等未能出勤参加生产的工人的影响:而制度工时利用率除受缺勤工时影响外,还受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的影响。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劳动时间,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使职工的出勤情况和其每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企业使工人充分利用劳动时间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企业的基本生产单位——车间来说。工作人员的范围主要有基本工人、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生产工人和全部职工。按照不同人员范围统计计算出的劳动生产率具有不同的意义。在正常的生产组织条件下。通过对基本工人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能反映出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技术操作水平和劳动积极性,同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技术准备水平。工人劳动生产率除了决定于基本工人劳动生产率水平外.还受基本工人占全部工人人数比重大小的影响。辅助工人过多就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全员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工人劳动生产率.还受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大小的影响。由此可见,避免不适当地增加辅助工人,压缩非生产工人,充实生产第一线是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一项重要措施。超级秘书网

(4)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为加强企业管理提供依据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管理,而企业的统计活动遍布上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够长期稳定地搜集并提供各种统计经营管理信息,这些统计信息资料可以从各个方面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进度和运行状况。可以考核计划、任务的执行情况,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醒、敦促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调整部署,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等等。统计在这里就起到了检查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

三.工业统计工作几点建议

(1)提高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特别是在当前异常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统计数据质量倍受各界关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切实采取得力措施,加强数据质量的逻辑审核和协调性分析.强化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审核评估,准确把握宏观指标问的逻辑关系,做到指标协调一致,努力提高数据质量,准确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态势。一是要加强工业数据与相关数据的审核。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工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工业用电量、主要产品产量和主要行业的增长情况、工业增值税等情况,加强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的评估。同时,还要把握好工业生产增长与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库存变动的衔接关系,确保工业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在审核中,当前要重点关注几个指标。比如工业用电量。

(2)是要加强统计能力建设。

一是要加强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继续完整的原始记录、规范的统计台账是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强化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把好人口关,是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要强化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要利用一切平台开展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要对规模企业尤其是新增规模企业统计人员进行统计业务知识培训,促其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了解指标含义,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三是要强化统计法制宣传。要针对当前规模工业统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统计法律法规宣传。

四.小结

总之,工业统计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涉及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宫春子.关于构建X-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思考叨.上海统计,2008,(o6)

[2]张志权.关于对当前X-业企业统计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统计,2001,(05)

[3]罗宏.对国有工业企业统计改革的思考L玎.云南社会科学,2001,(s1)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民族地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少数民族聚居的情况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特别设置了一些民族县、县级市等行政设置,县及县级以上行政设置共有642处,本文所讲的民族地区也主要是指我国内蒙、新疆、、宁夏、广西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五个多民族省份以及吉林、湖南、湖北、海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广东、重庆这些设置有民族自治县级以上行政单位的地区。

二、我国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现状

(一)发展迅速

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经济中其他经济类型发展迅速,成为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经济的主体。1984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占99%,其他经济类型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只有1%左右。到2005年,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比例下降为41.3%,集体企业的产值比例下降到1.26%,其他经济类型完成的工业总产值比例上升到57.43%。这些比率的变动趋势和全国工业经济变动趋势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部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②

(二)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首先,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国家财政增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的税收。在一些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四川省1999年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税收近45亿元,占全省工商税收的23%。温州市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税收占2000年全市工商税收的72%。

其次,非公有制经济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率”,发展重工业始终处于国民经济的优先地位。长期以来偏重重工业而忽视其他产业部门均衡发展的战略方针,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均衡,其直接后果是:消费品市场严重短缺、消费频道分配长期实行配给限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经济增长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这种调整仅仅依靠国家是无法顺利完成的,事实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瓶颈

(一)总体规模偏小

2004年西部民族地区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占GRP和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分别上升了4.19个百分点和7.99个百分点。但是私营企业工业产值对GRP的贡献还是偏低,在西部民族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仅为11.63%。和全国及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的比重仍很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

从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情况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民族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不平衡。至2004年底,西部地区私营企业数、从业人员数、注册资金数分别占全国的15.59%、16.56%、14.6%,而这些数据同比是东部地区的23.00%、25.58%、21.01%,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体现出西部地区的私营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说明了西部民族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还偏小。

(二)产业结构单一,组织结构规模化、规范化程度较低

从产业结构来看,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从总体上看,个体、私营经济在产业结构上仍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且大部分还局限于小型加工、零售商业和饮食服务业。从行业分布看,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最先进入投资少、见效快的服务业,其次是依托资源优势和廉价劳动力的产业。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化,抑制了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同时也加剧了与东部地区发展相比质的差距。民族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无论在整体规模、发展水平,还是在对经济的贡献方面都与东部地区甚至于发达经济体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资金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

首先,从体制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区域性银行对资产质量的追求胜过对利润的追求,共同加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体。民族地区的非公经济体往往自身实力小,银行体系更有动力将有限的资本投入相对实力更强大的非民族地区以及公有制经济体中,银行体系内部本身就有对民族地区非公经济的排斥反应。

其次,从民族地区非公有制企业自身来看,非公有制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匮乏、偿债能力弱、加上经营观念和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财产抵押实力不足信用基础差,这加大了银行对非公有制企业放贷的风险,缩小了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范围。

四、我国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

(一)财政扶植

民族地区非公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力量的支持。现阶段民族地区非公经济总体来讲还是处于弱势初期发展阶段,由于市场容量、起点基础等原因的限制,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还难以直接参与市场上自有竞争,这就需要政府在产业初期进行一定的政策扶植,例如实行税收减免、利润留成率提高等优惠措施。

(二)银行信贷体系扶持

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所在地区往往是经济相对不发达,银行体系相对不健全的地区,并且银行体系天生具有“嫌贫爱富”的特性,这就使得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时取得银行信贷体系扶持的成本加大。这种情况下,相关政策决策部门就应该在银行信贷体系方面对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进行扶持,例如利率优惠、贷款绿色通道等等。

(三)人才引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和发展壮大最终依靠的是产品质量和企业人才队伍,我国早在2000年就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要在人才方面对西部做出贡献。对于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应该把握现有国家的有力支持政策,积极引进人才,使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对企业发展的应有贡献。

注释:

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N].贵州民族报,2006-06-13.

②田晓波.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参考文献:

[1]龙远蔚,李红杰.2009年民族经济研究[Z].中国民族年鉴,2010.

[2]王秀珍.2005年年会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讨会[Z].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5.

篇(7)

1945年3月生,山西大同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先后担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副主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等职务。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于加速成长阶段,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对政府的决策与改革、企业自身的创新与管理、协会的服务与自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何种措施,应对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下行压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与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工业化加速期

记者: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工业化快速发展后,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请您谈谈对中国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

李毅中: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的年均增长在10%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我国是世界上工业产品门类、工业行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有一些关键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期,工业大而不强,在全世界的产业链里还处于中低端,结构性的矛盾、深层次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是投资结构不合理,带来产能过剩,同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其次是能耗物耗太高,能源、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支撑。第三是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所以我们在十六大提出了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

经济下行,不必惊慌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经济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您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经济发展走势如何?应采取哪些相应措施?

李毅中:第一,虽然经济发展趋缓,但尚在可控范围之内,这也是我国调控希望的结果,所以没必要惊慌失措。第二,宏观上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大,回头的趋势不明显,尤其是出口,受国际影响很大,仍处在低迷状态。

中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完全赞成。第一从投资来看,要针对有效需求,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投资强度,不盲目投资,不过度投资,但不是不投资,当前情况下投资还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关键是要调整投资结构,控制过剩产能,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第二是消费拉动,要推进消费分配制度改革,汽车、房地产、家电、高档消费品等仍是消费热点,此外,信息消费有可能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第三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结构性减税、经营体制改革、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小微企业的政策要加快落实。第四企业自身也要坚持主业、技术创新、信息化管理、“产学研用”相结合。新技术的开发对象是用户,用户要参与研发的全过程。“用”就是要进入市场,研发不能仅停留在论文、评奖上,关键在成果转化。

谨防实体经济 “空心化”

记者:在您看来,现在企业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点有哪些?如何应对?

李毅中:当前国民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较大,自2011年下半年至今,GDP增速和工业增加值的增幅都有所下降,突出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的下降。今年1-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为3.06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3.1%,其中8月份同比下降6.2%。

究其原因,企业方面,首先是出口下降,今年1-8月出口累计增长仅7%,很多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其次,近年来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2011年全年,生产者购进物价指数上涨9.5%,生产者产品物价指数上涨6%左右,大大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虽然工业企业的利润今年以来变为负增长,但能源、原材料价格仍在高位振荡。从行业来看,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受西方经济影响,加上国内社会结构性的矛盾和政策上的缺陷,导致产生“脱实向虚”,资金不再投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存在“空心化”的倾向。

在应对措施上,对企业而言,首先要端正主业,不能三心二意、随波逐流;其次要推行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成果转化,提高生产要素水平;再次财务管理要集中、稳健、精细,搞好经济核算、成本控制,减少资金占用,加快周转,推进管理信息化,实现降本增效。

政府要加快行政职能的转变,制定行业协会法和各项法规,并给予协会适当的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也要端正服务态度,转变自身职能,更好地为政府、企业服务。

“两化”融合要全面推进

记者:请您谈谈“两化”融合对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作用。

李毅中:十六大以来的10年,“两化”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有很大进展;其次,用信息技术提升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效率大大提高;再次,把信息技术嵌入研制新产品的过程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后,各地建立了许多示范企业、信息软件平台,示范典型取得了成效。

但“两化”融合离我们的建设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进一步实现“两化”融合,我认为第一要提高认识,普及知识,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高管层要努力学习,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

第二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有《两化融合促进法》,《电信法》也要尽快出台立法,电信没有法律依据不行。

第三要广覆盖、全渗透。对不同的企业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重点推进。信息技术要用在企业科研设计、生产制造、管理经营、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以此来提高效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开始就要与信息化融合。

第四,信息技术要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的各行业各领域。包括社保、医疗、教育、城市管理、文化艺术等。

第五,电子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如下一代通信网、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电子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高端芯片、集成电路、宽带工程等要起到支撑作用。

加强行业技术攻关

记者:今年1月,国务院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明确了新兴产业占总工业增加值的15%,请您谈谈如何培育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