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8: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味教学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
所谓愉快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与之相关的材料或情景,为学生创设既感到轻松愉快又能产生积极注意的学习情境,以获得教与学的高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种种调控手段的总称。愉快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尤其是当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以后,即使离开教师的引导,他们也能学得较为扎实。学生因之而终身受益。
初中拿初中生来说吧,他们刚刚走进中学语文殿堂的大门,有的甚至还在门外观望徘徊。他们的语文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实在是微薄和低下。靠短短的三年时间,仅凭教材,教师与其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倒给他们,不如在传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领悟和发现语文内在的无穷魅力,让他们产生“我要学语文”的愿望、“我爱学语文”的情感和“我会学语文”的自信,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也必将成为自觉。那么,语文知识的掌握培养,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还有什么困难呢?
二
笔者以为,实施愉快教学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的历史重任,只有在使命的感召下才能促使其去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子,并运用愉快教学法这条捷径。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法的尝试都是创造性的劳动,不会轻易取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师的劳动本来就是非常艰苦的,而实施愉快教学法其劳动将更为艰巨。愉快教学法过程本身可能是轻松的,但为这轻松的过程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心血!
其次,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广博的知识面,同时还应具备从事教学的基本能力。这一点,在教育界同仁中已达成共识,笔者无需重述。只是如果要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愉快教学法,无论是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都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无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和一定的语言艺术功底,直接关系到能否愉快教学法实施及愉快教学法实施的成败。实施愉快教学法,主要在于教师怎样运用简明而准确、严密而通俗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化困难为容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趣。离开这样的能力,实施愉快教学法便是纸上谈兵。诚然,语文学科中蕴藏着的美,有许多是外在的、浅露的,容易为学生发现和领悟。
三
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知识水平局限,其领悟能力和接收水平毕竟不高。愉快教学法以启发性和直观性的感性材料诉诸学生的感知为主要手段,是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规律的,因而也是必然的。
当实施愉快教学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启发和直观教学便成了愉快教学法实施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一)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以愉快教学为宗旨、核心;(二)愉快教学法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外活动中也应大胆尝试运用;(三)愉快教学法表现形式为课堂有生气,师生配合默契。但教师必须注意调控,不能太随意,否则将脱离教学内容的轨道,影响教学进程。
四
情感性内容,即各类文学作品和带有一定文学性的其他作品。以自身的生动形象性和情感感染性产生审美娱乐性,容易吸引学生,实施愉快教学法相对容易。主要利用教学内容本身或与之相关的材料,经教师加工处理以直观的语言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认识感受乃至发现具体作品的显性或隐性的美来。契合作品感情的范读,故事情节的精彩叙述,生动的人物分析,逼真的景物描绘欣赏,把学生带入深邃的意境中神游。或者辞格运用和词的锤炼的品味,乃至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轶闻趣事漫谈等,无不可以吸引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知识性内容,泛指情感性作品以外的其他教学内容。包括运用平实的说明文和大部分议论文等实用文体及相应的体裁常识及修辞以外的语基知识。如语法,字的形、音,词义 ,绝大部分应用文。这类教学内容本身缺乏趣味性,实施愉快教学法相对较难。唯其如此,我们就更需要实施愉快教学法。
对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以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好情感性内容的愉快教学,以此带动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语文学科中情感类作品和知识性内容是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一旦对前一类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得扎实的话,一般也不会对后一类知识的学习感到厌倦。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感到自己知识的严重不足。要真正体会和发现语文学科中蕴含的美,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从而认识到学好知识性内容是学习情感性内容的基础和前提。当学生明白这一点后,便会产生“渴求知识的愉悦”。
(二)知识性内容的实用性强,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学中注意假设一些为学生熟悉的情景,逐步让学生体会到,学语法是把话说得正确的需要;学修辞是把话说得好的需要;说明文能教我们认识事物和说明介绍事物事理;议论文能教我们怎样发现意见;应用文更是交际中不能缺少的……总之,我们不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是不行的,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羡慕能力的愉悦”。
(三)戒绝“一言堂”,变单纯的传授为引导启发学生自学学习获取知识为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愉悦”。
(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力避简单的灌输,注重点拨、启发,能使学生感到新奇并产生“领悟的愉悦”。
(五)适当延伸、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加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逐步形成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产生“能力形成的愉悦”。
(六)学生参加需要各种语文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示,从而认识自己的不足,深刻感受能力的需要,从而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和提高能力的愉悦”。
【关键词】阅读教学;开创思维;研究性;语感;综合阅读;名作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要接受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应付不了的。所以,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认识:
1.倡导开创思维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法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这里,阅读是被当作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看待的。
就中学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的而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这种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加强语文修养。不明了这一点,就永远也走不出传统阅读法的圈子。我们知道,阅读是人生基本能力之一,主要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加以训练。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的主观认定为语文学科的专利,更不能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来阉割它的技能性。有了这种阅读观念上的更新,再审视现在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就明朗了。不妨举一个典型例子比较两种阅读教学法的长短。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状,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传统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给下列生字注音:冗 沓 赅 汩。
2、首句是多重复句,第一层在哪里?
3、文中第三处冒号,其作用是什么?
4、本段论述的大意是什么?
5、与本段观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意则期多,字则唯少。
D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阅读设计:
1、文中要阐明的观点是什么?
2、文段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观点?
3、请从作者的基本观点出发,引申出一些新的观点。
4、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体会。
很显然,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着眼文章信息的处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筛选重点,注重创新。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并不排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但它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语文知识,因此,它从不重复学生已经能够自己做好的事情,它从不要求学生识记可以通过工具书解决的一般性语文知识,它拒绝把语文知识性学习作为阅读教学的能力训练内容。学语文当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字形、词形、意义、修辞、句式、文章写作知识等,但它们不属于阅读教学的范围,更不是阅读能力本身。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一)、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三)、切磋问题,提高阅读效能。(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这种教学模式,在真正意义上将教与学完整的结合,实现了教学相长。
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
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题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智慧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三)、教师不应是知识的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四)、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语感水平是语文素养之一。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二)、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三)、从深究中培养语感
(四)、在应用中培养语感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贯穿于朗读训练整个过程之中。以上谈的集中方法,应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使学生的语感增强,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教师一定要加强自己的朗读基本功训练。
3.大力开展语文综合阅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综合阅读正式顺应这一基本理念应运而生的。语文综合阅读是立足于语文学科,整合学生阅读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的综合性学习课程。
(一)、首先明确阅读目标
综合阅读应由围绕话题的一组文章构成,这些文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无论是从情感、趣味还是理念上,都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探究价值。
1、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在读课文时教师要强调对课文的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激发学生的“体验”意识,让学生大胆设身处地,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品味文学作品;
2、科技作品的阅读:在综合阅读中有一系列的科技作品,科技作品的阅读不能走以往说明文教学文体化的老路,其阅读目标是“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所进行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从而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3、议论文的阅读:在综合阅读中议论文的阅读重点是“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一阅读改变了过去议论文阅读的方向,将议论文阅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二)、其次提供交流平台
在综合阅读中,交流是阅读行为的延伸,是基于动口、动手的实践性较强的合作与交流的学习行为。
1.续写片段,想象交流: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结尾余意未尽,这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达到开拓思维空间,创造想象的目的。
2.填补“空白”,发展想象:合理的想象就是一种创新。没有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有些文章的中间和结尾等地方留下了一些“空白”,教师可以以此为引发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身临其境,情感交流: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三)、最后形成评价体系
评价是对阅读过程的反思。评价既着眼于整个学习过程,又着眼于学习结果;既着眼于全局,又着眼于某个局部;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有他人的学习评价,并涉及到教和学的双方。设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的精神。
1.现场评价:在语文综合阅读课题实验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活动必须现场予以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并提出一定的希望,这种评价虽然没有给学生打分,也未给学生发奖品,但适度的现场评价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有好处的;
2.过程评价:在语文综合阅读中,许多活动的实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的从网上找,有的在图书上找,有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教师就应适时对学生的活动过程 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反思和批判的精神。
3.自我评价:在语文综合阅读课题实验中,有一种最主要的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自行评价自己的活动设计、活动方案。活动过程 及活动预测结果。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学会接受有效建议修改、完善许多内容,这就是收获。
4.鼓励学生读名作(经典)
关键词:过程写作教学法;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写作是一个可以展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过程,然而目前我国针对语文写作的教学效果尚不明显,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僵化使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缺乏写作热情,并且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关注写作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引导,进一步加剧了写作的低质量现状。为此,教师应该强化过程写作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重新塑造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现状分析
过程写作教学法最早被应用于英语写作中,是一种脱胎于第二语言产生的教学方法,在英语写作领域取得了较好成绩后被众多语文教师关注和研究,希望能在语文教学领域同样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资料做研究,过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即使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过程写作教学法,但是很多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无法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写作指导,不利于促进学生产生参与写作的积极态度,并且过程写作教学法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完整,还需要进一步地融合。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按照过程写作教学法的规律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使学生陷入茫然无措的写作困境。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过程写作教学法具有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的作用,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在应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地利用前期准备阶段明确写作主题,后期修改阶段丰富内容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写作理念。例如,学生受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影响形成内在写作动力,提升写作的成就感。此外,过程写作教学法还可以起到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维、情感等多种写作要素共同展开的一种语言表达的转换过程,使学生在将语言转换成文字的过程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展开文章的构思、写作、修改等阶段,进一步丰富了写作内容和写作情感,推进了整体写作进程。
(二)帮助教师探索写作思路
过程写作教学法不仅对学生提升写作能力起到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帮助教师进行新式写作教学思路的探索添砖加瓦。比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具体的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高效地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写作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并且在应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同时,语文教师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来,使原本枯燥的写作过程变得轻松且充满趣味性,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写作积极性。但是教师也要重视发现自身的不足,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结合前人的实践经验,取长补短,将过程写作教学法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策略分析
(一)为学生提供良性指导
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过程写作法的教学步骤、运用模式,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已经经历了多次反复的研究和探索。借助前辈们的实践研究成果可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过程写作教学法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非常科学的写作指导,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而愿意接触写作、展开写作。写作的过程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写作初稿阶段。(2)写作修改阶段。(3)写作终稿的校对阶段。教师既可以选择在这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前期思考,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展开写作的过程中融入个性化的元素,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的窍门。比如,以“酒香不怕巷子深”为论点展开议论文的写作过程。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主题和写作内容的分析确认工作,即督促学生将看见标题之后产生的想法详细地记录下来;其次,引导学生进一步构思主题,帮助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利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列举出论点、论据等与写作有关的关键信息,构建好写作框架,从而保证整个写作流程的顺利展开。并且教师务必时刻关注学生对写作材料运用得是否准确、合理,避免写作偏题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精炼、简化写作语言,减少文章中过多的口语化表达。
(二)开发教材内容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各个环节,如写作素材的搜集、文章的意思构建、写作大纲的起草以及后期的加工修改等。并且由于过程写作法在语文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案例还不够丰富,因此,对学生的教导要事先做好相关写作课程的培训工作,具体可以将写作过程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文章立意的构思训练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与思维聚合能力。(2)初稿起草训练课程。该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做到心中所想宣之于笔。(3)终稿的修改训练课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完成后自主修改的意识。比如,在构思环节,语文教师可以选择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进行写作思路的梳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诉求和经验累积展开知识的二次塑造;在起草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采用修辞手法、写作方式等多种手段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反复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自身情感的表达;在修改环节,教师可以设置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不足。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过程写作法的顺利应用,实现写作教学的高效与稳定发展,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即选择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载体辅助教学,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整合写作素材,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例如,在后期修改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列举在网上搜集的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例文,让学生针对其中的错误进行批评式的学习和借鉴,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会更有参与感,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的写作水平。
(三)符合阶段性写作的规律
文章的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四部分,即构思准备阶段、文章起草阶段、反复修改阶段以及文章成型阶段,这四个过程都有着各自适用的写作规律。而想要保障文章的质量就必须严格地按照各阶段的写作规律进行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塑造。比如,在文章的准备阶段,要注重写作视角的正确挖掘和分析、写作素材的搜集与整合、文章结构的合理安排等,既关心学生素材分析能力的培养,又关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开辟写作新视角,增强文章脉络的合理性以及文章内容的新颖程度。此外,语文教师还要经常鼓励学生将自身的真情实感、亲身经历等融入写作过程中,可以起到丰富写作构思阶段的情感素材,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同时建立起筛选写作素材的意识,提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这样的阶段性教学,更有助于对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教学,逐个击破,从而降低写作难度、缩短写作所需时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过程写作教学法有助于更生动、更直观地将抽象的写作过程形象地表现出来,为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增添助益,但事物皆有两面性,在享受过程写作法的价值时,也不能忽视它由于过度看重写作过程而下意识地忽视其他教学环节的不足,会使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写作的含义,长此以往,学生在脱离现实的写作语境中逐渐丧失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为了充分发挥写作过程教学法的价值,必须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实践过程科学地对待过程写作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贺娟.以高中议论文写作为依托聚焦“过程写作”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邓瑕.探究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
一、备课中重视设“趣”
语文教师在备课中设“疑”是实施情趣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备课时有的放矢地利用教材提供的有趣资料。初中语文新教材体系严密,图文并茂,常常每课中和课后编有名人语录、参考资料、小资料、图片、“读一睹”、“写一写”、“说一说”、“探究思考”、“研讨与练习”、“调查和研究”,还有注解、统计表等,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许多阅读课文和名著导读课文中就有非常丰富的趣味故事,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充分发掘,加以利用。
第二,备课中善于捕捉与授课知识点相关的社会现象、学生思想实际的趣闻轶事。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仍然以这一阅读课文为例,为了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兴趣,备课时特别准备了以下一些材料备用:(1)2002年4月,外号“狂人”的意大利科学家安蒂诺里对外宣布即将诞生克隆人。(2)克隆的发展历史。(3)全世界都在为“克隆”技术兴奋不已,尤其是对“克隆人”惊奇不以之时,一种另类“人体艺术克隆秀”已悄然在世界各地出现。
第三,备课中充分准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粉笔和黑板,往往单调乏味。而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语言新情景、视角新情景,问题新情景,如果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巧设音乐、动画、录像、电影、故事、游戏等,那定会使学生爱听、爱看,兴趣盎然,我在教《奇妙的克隆》这课时,就事先剪接了一段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吹毛变猴的录像,以供学生上课观看。
二、授课中善于激“趣”
语文教学中实施情趣教学法,激“疑”是核心,是关键。笔者这几年在教学中主要尝试采用三激法。
一激。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表演、饱满的情感激趣。在教学中如果能准确、生动、富有情趣地讲课,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这一阅读课文时,教师一走上讲台就风趣地说:“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假如明天有三个同我一模一样的人走进教室,你们有什么反应呢?”大家的脸上就会出现好奇、甚至惊奇的神态,非常愿意听老师讲下去。
其次,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有真挚的情感,要真的动情,要怀情而授。老师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学生的情感也容易被激发。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学习的兴趣就大增,容易出现良好的听课情绪,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往往表现为听得专注,学得热烈,读得有味,练得流畅。
二激。用教法创新激趣。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但必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文施教,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法。一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方法。如政论文、杂文具有抽象性较强的特点,可采用归纳法、图示法、辩论法等。如叙事散文内容简单易懂,则采用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等。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年龄大小、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出发,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初三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啦,就可以选择启发式、探究式、演绎式、探索式等。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可采用直观演示法等。三是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教法,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不可盲目模仿。如果自己个性豪放,在施教中就应上出情来,教出意来。如果长于启发诱导,那么就应在教学中,热情点拨,启迪探索。
三激。用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质疑激趣;运用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游戏性来激趣。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处处设疑,要善于在关键之处设疑,在模糊之处设疑,在易错之处设疑,在不同之处设疑,更可以连环设疑,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潜在需要。要激发兴趣,还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活动性。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产生需要。比如,在教学小说时,根据小说中的人物需要,让学生充当角色,进行语言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强兴趣,甚至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游戏活动。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为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师生互动、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适当的游戏,让学生有“笑”有“闹”,使课堂气氛生动、互动,情趣盎然。
三、课外拓展中留意找“趣”
从课外拓展中引进趣味,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语文课的课内“小圈子”相比,课外却是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大世界”。一个语文老师,只要时时注意,事事关心,勤于并善于博采,简直是要什么有什么。事实也正是如此,凡是思路和视野开阔的老师,他们总是善于从课外“拾趣”,不断从课外引进学生喜欢的东西,特别是面对着那些学起来比较枯燥的课文,更是不放松作这方面的努力。
课外拓展中留意找“趣”,首先要让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学做小记者,作新闻采访。也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外探究兴趣小组,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获取信息,搞文学研究。还可以建立文学社,开展业余文学创作,写小说,写剧本,当小作家。
课外拓展中留意找“趣”,更要进行课文内容的拓展。初中语文新教材种游戏的背景广、知识面宽的中外小说和古代诗歌、散文。而课文往往节选其一小部分,学生读起来可能以意犹未尽。如节选小说,有选自《水浒传》的《鲁提拳打镇关西》和《智取生辰纲》,有选自《红楼梦》的《香菱学诗》等,教学这类课文,就可以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课外拓展中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在医药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专题教学法是由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处境决定的。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课时极其有限,甚至在某些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根本未设置该门课程,即使开设了这门课程,教学效果却不是非常明显。出现这种状况,究其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由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意识导致的。在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教学学时极其有限,尤其是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其专业特色较为显著,且毕业生医学知识与医疗水平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这决定了社会对毕业生的专业基本功、业务能力的要求较之其他专业性高职高专毕业要高得多;因而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专业教学与技能操作的实训课上,严重忽略了人文公共课程。这就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一减再减逐渐成为豆芽课中的小小豆芽课,嚼之无味,弃之可惜;其二,由于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示范评估带动了专业建设,新专业的开发产生了很多新课程,新课程课时的新生又加剧了大学语文课与专业课课时的矛盾,结果是使得原本课时就极其有限的大学语文课雪上加霜;其三,高职高专医学生主观因素决定的。医药类高职高专学生除了护理专业学生80%以上为文科生外,其余专业如中医学、针灸推拿、药学等学生大多是学理科的,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学生100%是理科生。高职高专院校原本录取的是高考末端的考生,更何况是理工科性质的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语文素质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的知识结构更是残缺不全。医学生吸收文学知识与掌握赏析技巧就显得非常吃力,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是区别于中学语文教学重在提升医学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但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与领悟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致使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医学生大多志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大学语文课不过是点缀而已调解一下专业学习带来的疲劳之苦罢了,甚至是一剂安眠药而已;其四,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未达到育人的目的。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未与医学生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对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结合起来;其五,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因该门课程的边缘化处境而影响其教学的积极性。总之,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出现了课时少,教学效果不理想,从而呈现出极度边缘化的状态。欲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改革教学方式,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医学生职业素质紧密结合起来,采用专题教学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2医药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2.1结合医学素养确立医文兼容的专题
目前,以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实施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为数不多。以我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及其研究。我校自2013年以来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大学语文实施模块化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医学生素养结合起来,从敬畏生命、磨砺意志、仁爱、理想等七个方面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七个模块,即热爱生命、磨砺意志、爱之华章、放飞梦想、职业情怀等,将教材命名为《医学生文学素养教程》。这种医学生素养+选文的模块化教学,颇为类似于专题化教学,可谓是对沉默已久、按步就班的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我认为这仅仅是开始,尚需深入地探讨扎实推进。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医学生对应岗位所必备的职业素养与选文的准确性两个方面。因而,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在制定大学语文教学专题时一要考虑覆盖全部专业学生,设置与中医学、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技术等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相关职业素养相适应的所有模块,编入相应的选文,这样教师在与不同专业学生上课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每一专题首先要全面准确阐述专题内涵、目标、方法,然后恰当适量选择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在选择文学作品时不能够因教材编写者个人的喜好而集中在某一方面,比如说有些编者专业特长为古代文学或现代文学,选择文学作品时便侧重于古代文学或现代文学的作品,使得学生营养不全面。笔者曾围绕“你喜欢哪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你喜欢哪一阶段的文学作品(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做了一个调查,据统计在200名调查对象中,有70%学生喜欢小说,有80%学生喜欢现代文学。这是学生的心声,编写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及选文必须要适当考虑这些因素。专题既要体现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又要精选恰当地、紧贴学生实际与专题主题相符的选文。笔者认为可将医药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提炼为以下几个专题:一是医德;二是医术;三是医患沟通;四是医学科研;五是文化素养等五个专题。围绕五个专题,选择与各个专业相关的范文,比如医德医术专题,可选孙思邈名篇《大医精诚》,以供相应专业学生的学习。
2.2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得以实施的途径,科学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确定医德医术、医患沟通、医学科研、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五个核心专题基础上,针对具体专题教学时,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两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相得益彰。
2.2.1研讨法
研讨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专题搜集相关材料进行甄别、分析、提炼以及融合自己的思想重组知识结构,以分组讨论,个人发言、辩驳,小组代表发言等形式,可形成书面的小报告、论文等成果。专题研讨,必须紧密结合医学生专业特点与医学生职业素养。比如“医德医术”专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选文《大医精诚》时,引导学生搜集当代德艺双馨的名家名篇,或是简报,或是电视、电影片段,或是文章等题材来源不限,形式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进行辩驳、论证,得出“要做大医,不做庸医;要做大医,必要精诚”的结论,诱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医德,炼就扎实的医术。
2.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直观而鲜明的印象。教师围绕专题让学生搜集相应的案例,或者教师抛出案例。这些案例或是例文,或是教师口授,或是视频短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这些案列,启发学生思维。
2.2.3情景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闫顺丽.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D].光明日报,2015,19(11):274-275.
[2]施海燕,何晓凤.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4,16(01):154-155..
[3]徐波,何二元,王晓音.历史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14(05):13-15.
[4]文素芳,刘秋霞,彭立平.浅析历史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0):67-68.
[5]邓俊华.浅谈故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4,19(05):131-132.
[6]胡燕.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的分析叶课外语文(下),2015,(2):148-149.
[7]高越.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田.青年时代,2015.(7).163.
[8]王欢.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技创新导
[9]王玉香.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87-188.
[10]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11]孔雪清.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56-57.
[12]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7-149.
[13]王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5:35-38.
[14]白丽波.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9:197+212.
参考文献
[1]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58-259.
[2]高晓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3]朱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01:249.
[4]龙菁.浅析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成功(教育),2013,08:274.
[1]胡朝萍.小学语文“导课”的几点做法.东西南北·教育,2014(6)
[2]陈文一.小学语文导课技能策略.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1)
[3]林爱婷.浅谈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新课程·小学,2016(5)
[4]高成亮.小学语文导课艺术初探.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4)
[5]牛传发.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1).
[6]陆云峰.素读:阅读教学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J].新课程研究,2009(1).
[7]郑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现代交际,2014(5):121-123.
[8]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高校教育出版社,2013.
[9]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10]袁政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2]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4.(责编韦雄)
参考文獻:
[1]孙洁.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9).
[2]程剑.浅谈如何在中等师范生物教学中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J].读书文摘,2015(20).
[3]高安淑.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7):45-46.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发现法;创新能力;培养;中学生
中学是巩固基础、积累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黄金阶段,但由于受传统“填鸭式”教学观念、教W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以及理论实践经验的不足,种种问题导致了教学活动中创新能力的缺失。因此,运用发现法教学,培养中学生的发现力和创造力、激发中学生的智慧潜能,不仅是现代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求,也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传统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时代赋予了教育工作者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神圣使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教学理念。例如:填鸭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但现代教育所依附的教学法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学习不同于小学生学习,相对而言中学知识体系更为系统化,课程门类也逐渐增加;学生成绩日益分化;自主学习能力日显重要。中学生课业难度增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要注重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使其具备独立的学习能力。然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依然盛行且占主导地位,倚重灌输注入知识体系,忽视了中学生的主体性,泯灭了中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束缚了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容易让中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失去自我思索探究的能力。墨守成规的教学观念一味地将教师自身所固有的知识体系传授给中学生,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违背了人的创造本性。教师机械式讲解,学生循规蹈矩,不加以思考,造成创新能力的缺失,所培养出来的中学生往往眼高手低,不具备社会发展所需求的条件,沦为应试教育高分低能的废材。而发现法教学主张自主探究摸索,利用理性的逻辑思维推论、辩证,从直观感受提炼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律,有利于提高学学习效率、培养创新能力。
二、发现法教学的特点
(一)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思维敏捷、有个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而且还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虽然教师能传授知识本身给中学生,但是无法将创造力教给他们,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应该被“神化”。运用发现法教学,使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转变教师传授主导的地位,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提问权利和质疑空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中学生大胆假设,思我所疑、说我所想、解我所惑,并善于发现和肯定中学生的独特见解。
(二)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智慧潜能
以中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取决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智慧潜能的激发,并作用于以中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运用发现法教学,倡导中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并以事实为理论支撑依据加以验证,引导中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比较、概括,对探究信息进行整合加工、转换归纳,以确定假设。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和讨论,调动思维的活跃性与参与度,挖掘中学生潜在的智慧潜能。
(三)有利于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法一味的将已有的知识体系以讲解传授的方式灌输给中学生,长此以往就会潜移默化的抑制了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思维局限于狭小的知识圈里百学不怠。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期,发现法教学以教学目标、中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学习素材为基础,设计激发中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发中学生的问题思考。激发中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求知欲,充分调动内在探索学习动机,引发思维的想像创新。
三、如何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因势顺导中学生的“好学深思”
“好学深思”就是要激发创新意识,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需要仔细的实验观察和丰富的背景知识。思想上的创造力也是具有冲击力和爆发力的,任何学习都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有的教材本身还是存在一定欠缺的,要试图去打破“教材本位论”,敢于去思考,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解析探索求知。
(二)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奇思异想”
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奇思异想”就是引导想象和联想,将发现的问题和知识信息整合。想象力是创新能力这个三角架的支点,联想力是定点。没有绝对的理论,也没有绝对正确,更没有绝对的错误。发现法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想象。
(三)激发培养中学生的“标新立异”
教师要善于引导中学生去学习,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的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建构起了意识概念,才能进一步激发中学生求知渴学的欲望,不要去按图索骥束缚学习本身。重视中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发展中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发现法教学在于让中学生作出自己独立决策,拿捏外来知识信息量的摄入,有了创新意识大脑才能有意识构建知识信息库。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布鲁纳.发现教学法[J].哈佛教育评论,1961(1):26
[2]王晓琼.“发现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王晔.发现法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滁州师专学报,2002,(2):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