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舞蹈表演论文

舞蹈表演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7: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舞蹈表演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舞蹈表演论文

篇(1)

世界上的艺术形式都有其特殊的部分,而舞蹈技术正是舞蹈艺术最特殊的部分。舞蹈技术是在一定的特定情况下,通过正确对人体各个机能的训练——如肌肉的力量、韧带拉伸等做出一些比一般舞蹈动作更复杂的动作。在舞蹈艺术历史的长河中,舞蹈技术已经有了相当高的造诣。据汉代艺术文献记载,在汉代盛行的《盘鼓舞》,舞者踏盘、踏鼓而舞,当盘和鼓的数量不同,则舞名和表演形式有所差异。如今,舞蹈艺术以民族传统为基础汲取了许多其他姐妹艺术的技巧,如戏曲、武术、杂技、太极等,加以整理,便有了古典舞技巧(如串翻身、大跳、挺空等)、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如手绢花、维吾尔族旋转等)、芭蕾技巧(如平转、单腿转)等。舞蹈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舞蹈作品变得更富有艺术特性及感染力、生命力。

二、如何正确练习舞蹈技术

舞蹈艺术发展至今,用技术技巧去表达舞蹈中的情感和人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将舞蹈中的技术技巧表现得更精湛,这就要靠舞蹈演员平时的训练方式。舞蹈学校的学生一般在12至13岁时就开始进入专业学习。首先训练的是学生的软开度,包括前腿、旁腿、后腿、肩、腰等身体各部位;其次,当学生的软开度达到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开始进行力量练习,包括腹肌背肌、小腿力度、腿部力度等。在软度和力度都较为成熟以后,便可以开始舞蹈技术技巧的练习。在练习技术技巧的时候要注意:1.放松神经,不要过于紧张。紧张会使肌肉收缩,在练习技术技巧的时候,肌肉收缩紧绷很容易导致拉伤。2.在练习技巧前要将关节活动开,没有热身活动之前,人体的关节不够灵活,很容易在练习时受到一系列关节的损伤。3.练习技巧的同时要将整个人收紧,肌肉的质量是舞蹈技巧完成的最关键之一,如果随意松散肌肉,很有可能在练习的过程中产生舞蹈事故的发生。4.练习技巧时要注意练习强度,不能为了速成技巧而过大加强练习。总之,欲速则不达,练习技巧一定要循序渐进,太过强硬的练习只会给肌肉和关节造成更多负荷,使人身体出现不适和疼痛,更不利于技巧练习。

三、如何在舞蹈艺术中合理体现舞蹈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舞蹈体系在慢慢完善,舞蹈技术也日渐丰富多彩。在舞蹈艺术中,技巧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显现出舞者的专业水准,更可以为舞蹈艺术增加完美的舞台效果,为舞蹈作品增进情感表达。然而,在近年来的舞蹈大赛中,舞蹈技术在舞蹈作品中占了很大比例,很多舞蹈作品成了舞者炫技的平台,严重颠覆了舞蹈作品本身的艺术感,使舞蹈艺术进入了瓶颈期。在这里,笔者要申明,舞蹈技术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为了提升舞蹈艺术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舞蹈技术的出现是对舞蹈艺术表达情感方式的着重处理,而不应该为了取得比赛胜利在作品中一味添加技术技巧、喧宾得主、掩盖舞蹈作品最真实的感情,这一点,要靠编导去把握衡量。在舞蹈编创作中,根据舞蹈作品所需要的角色、情感等幻化成舞蹈动作,融入音乐中,在作品发展到迭起或情感变化时融入一些适当的技术技巧,这样才能将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起到增加舞蹈视觉效果的作用。

篇(2)

音乐表演专业隶属于现在的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曾经艺术系四个专业中唯一的音乐舞蹈类专业,在之前的发展都是较为缓慢和不健全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如今已经成为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百色学院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三)实行奖励性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篇(3)

关键词:舞蹈学;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学科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88-01

在大多数高等教育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以论文形式出现,要求学生从理论上阐述学术观点及想法。由于大多数舞蹈学专业学生自幼学习舞蹈,有的甚是科班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掌握有一定欠缺,在论文撰写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在专业领域中,学生能够较全面的发挥优势及特长,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适合本专业学科特色发展创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找到正确的方针路线,才能真正的体现学以致用、科学合理、符合学科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内容

第一,对艺术专业领域的毕业论文改革与创新性研究。在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规定为8周,通常以论文形式为主。但有部分高校已将艺术类毕业论文改为从“单一学术性论文”到“多样化毕业设计”,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环节将面临着改革和创新,也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新一轮的有效性研究。

第二,结合舞蹈学学科特色探索合理科学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在培养舞蹈人才过程中,不能够片面、单一,更不应急于求成。所制定的毕业设计要求既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能对适应步入社会的第一阶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实战经验。

第三,制定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舞蹈学毕业设计方案。基于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结合舞蹈学专业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可将毕业设计分为编创作品、汇报演出两种方式。编创作品即创作舞蹈作品,汇报演出即汇报表演舞蹈,均属于实践性质。两者目的都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获得从事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及特色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是具体的手把手的教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必须通过科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成为一名“文武双全”、名符其实的舞蹈教育人。因此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师指导环节,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的想法,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他们。只授予学生高超的技艺,不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理论知识的培养,就不可能造就出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此项研究符合舞蹈学专业学科发展建设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高等教育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使学科建设得到有效的实行、发展和提高。

三、舞蹈学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项目制定

舞蹈是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制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的首要任务是对此项目的定义,其次是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最后是对毕业设计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工作程序主要包括:1、毕业设计选题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选题来源不限,由系(院)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选题原则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2、作品要求以反映培养目标为原则,内容应与选题紧密相关。学生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检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选出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表演。创作作品的学生要结合课堂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创编,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搜集题材,风格体裁不限,充分展开想象力,体现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3、评定方法可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评定成绩。评分细则应从设计的目的及意义、知识及技巧掌握程度、质量与水平评价(作品难度、完整性、表现力等)、学生组织纪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等几项内容着手。总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组构成,比例为60%和40%。进行成绩评定时要求做到实事求是,不要从印象出发,更不要以指导教师的声望作为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依据。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舞蹈学是舞蹈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真善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舞蹈学所涉及的研究面是很宽的。在此,笔者对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索及研究还不够深远,所做出的改革方案还微不足道,希望借此引发更多同仁的支持和研讨,让今后高校舞蹈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甘肃秦安;蜡花舞; 现状综述;戏曲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75-02

一、甘肃秦安蜡花舞研究现状综述

本文拟将流传于甘肃省秦安县的蜡花舞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根据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舞蹈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究其历史渊源、现存表演形态,从文化功能、审美意识等方面对秦安蜡花舞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目前,关于甘肃秦安“蜡花舞”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寥寥无几。通过CNKI搜寻,没有检索到甘肃秦安“蜡花舞”研究的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在著作方面,直接记载甘肃秦安“蜡花舞”的舞蹈类著作有2本,地方志与陇右民俗文化著作约3本。

甘肃秦安“蜡花舞”以其清新典雅的格调、朴素优美的舞蹈动态成为陇上文化百花园中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与鲜明的艺术个性的一支奇葩。基于目前该地区的调查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可概括为:一,本着探索与求知的心态,对陇右地区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积淀的民间舞蹈“蜡花舞”进行挖掘、整理和深入探析。二,运用舞蹈生态学形态特征提取法,对舞蹈的外部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参考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借鉴其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实地田野调查,从思想、习俗、信仰来解释该地区特殊的舞蹈文化现象。三,基于全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之目标,对“蜡花舞”进行探索,以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响应与促进。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天水民俗录》、《甘肃民俗》等著作中对其有相关的零星记载,但大都停留在资料收集和表层形式的评述上。目前,运用舞蹈人类学、舞蹈生态学等学科方法挖掘“蜡花舞”的内涵,探究其文化功能,廓清其本质的研究文字,至今尚未发现,这便增加了本文诞生的价值和学术意义。

理论意义:一,运用舞蹈生态学的形态特征提取法,对舞蹈形态进行因子分解与综合分析,使其避免停留在对舞蹈表层的文学性描述与浅层的粗线条分析上,对于充实甘肃民间舞蹈的理论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二,通过对“蜡花舞”的历史渊源流传的考察研究,对其现状(表演空间、舞体形态、传承方式、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究与探寻,对于整理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现实意义:一,通过对秦安“蜡花舞”的现状和时代变迁原因的探索与研究,分析未来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提出自己的思考,让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这一切能够有力的促进当地民间舞蹈的发展。研究它可以给研究当地的文化历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本文以秦安“蜡花舞”的现实状况调查入手,不但能为其它地区具有相同性质与舞体的民间舞蹈,如:汉族社火活动中的民间舞蹈或汉族灯舞类民间舞蹈进行对比研究埋下伏笔,而且也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本地区民间舞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甘肃秦安蜡花舞与戏曲文化的联系

伴随着人们生活内容不断增加、丰富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且具有认同感的重要力量。蜡花舞是秦安民众在其常年的生活环境、社会历史氛围的积淀下所形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审美倾向、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在蜡花舞自身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中,诸如舞蹈道具、服饰、扮相等也是体现该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特点的具象表征之一。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现,是一个民族最为显著和最为直接的外在标志。秦安蜡花舞蹈服饰同当地社会历史、经济生活以及风俗习惯有着深刻的密切联系,是当地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中华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同时也证明了秦安先民们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曾作出过不朽的贡献。从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各种石器,表明大地湾先民已开始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经济活动。在很早时期,先民们就已学会纺线织布,缝制衣服,并用玉、骨、角、蚌器等物作为装饰。

笔者在对秦安蜡花舞进行史料收集、民间艺人访谈以及现场观看其表演时发现,戏曲文化与蜡花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与民间老艺人赵改儿的谈论中得知,舞蹈服装、化妆都是从戏曲旦角装扮直接借鉴而来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蜡花舞表演的整体装扮与戏曲旦角服饰妆容的实照,它们之间是多么的相似啊!

民间社火强烈的戏曲因素,追溯其源可谓是由来已久。“戏曲自汉魏以来,与百戏和,唐代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宋时滑稽戏盛,又渐借歌舞缘饰故事,渐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体制遂定。”汉代“百戏”是早期社火最主要的表演形式,它的繁荣也为戏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百戏”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表演形式。由于受汉代表演艺术综合性特征的影响,民间舞蹈通常都融在“百戏”中表演。故现今社火中的高跷、舞狮、龙灯、竹马等表演形式,均可视作百戏的遗存形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耀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朴、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悼刀、装鬼、研鼓、牌棒、道术之类,有之。至暮呈拽不尽。殿前两蟠竿,高数十丈,左则京城所,右则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艺解。或竿尖立横木列于其上,装神鬼,吐烟火,甚危险骇人。至夕而罢。”随后,宋、元两代戏剧的兴起,广泛地吸收民间舞蹈作为素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反过来它又促进了民间舞蹈的表演。尤其是清代地方戏盛行之际,汉族民间舞蹈吸取戏曲的情节曲折、戏文动听、服饰美观、道具精致等优长,加强了表演性与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253.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成都:岳麓书社,1998.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成都:岳麓书社,1998.

篇(5)

【关键词】专业 舞蹈编导 应用转型

一、特色鲜明的专业定位

1、舞蹈编导专业定位的基本思路

坚持面向湖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紧帖文化产业布局,优化舞蹈编导专业结构,突显专业特色,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努力创建集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交流、艺术研究、艺术培训于一体的新型舞蹈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成为我校乃至湖南省面向现代文化服务产业的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2、舞蹈编导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我校舞蹈编导专业,本着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完善结构的原则,通过具体论证,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紧紧围绕学校定位、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科研情况、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目标,制订了具体措施。

一是在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到2016年使我校舞蹈专业确保每年招生不低于100人,将舞蹈专业学生在校注册人数增加到500人左右,舞蹈编导专业专任教师增加到20人以上。同时通过逐步增加能反映舞蹈编导专业发展最新成果的新课程与已经实验证明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竞争需要的经典课程的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实现科学、优化的学科结构和布局。

二是我们在培养目标突出了培养舞蹈艺术表演编导为主,突出应用型、地方性的特点,发挥办学优势,结合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舞蹈表演、声乐表演、钢琴教学、文化管理、音乐评论、音乐编辑、群众文化干部、文艺节目策划、艺术总监、舞蹈编排等多个就业方向齐头并进。我们在重点加强舞蹈编导专业非师范专业的艺术实践实习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舞蹈编导专业在幼儿舞蹈培训、商业演出、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能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实现社会服务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与双丰收。

二、就业导向、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课程设置

1、就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中,因为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成为教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依据,而课程设置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它集中反映时代和社会对培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湖南地区教育需求必须相适应,教学的改革发展才能成功。从长远来看,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与管理要在突出湖湘民族文化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湖南地方高校舞蹈编导学科的文化特色。所以舞蹈编导专业依托湖南地方文化资源,建立特色教学体系的管理模式,并且要与湖南的文化产业结构及人力结构结合起来,进一步适应市场的对应需求,保证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流通。这也就是我们的课程体系必须有适合当地的就业导向。本院舞蹈编导专业就业导向就是培养能够在湖南地方舞蹈文化市场里能编创、能表演、能组织开展舞蹈艺术相关活动的编跳并举的实用型舞蹈人才。

2、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贴近人才市场需求,地方企事业单位舞蹈事业发展离不开高校的人才支撑,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人才也离不开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融合,在舞蹈编导专业发展的今天,专业建设更应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合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稳步实施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强化教育特色的同时,培养出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舞蹈人才。舞蹈编导专业深刻领会关于“产教融合”的精神,学院强调在各项工作中将内涵建设、产学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与多家文艺团体或文化事业单位多次洽谈沟通,双方深入洽谈了共同推动校地深度合作的相关事宜。

舞蹈编导课程设置体系中涉及产教融合的课程是培养方案的亮点,针对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创编课程的比例加大。现有课程为《即兴表演》、《舞蹈创编(群舞)》、《舞蹈创编(单人)》、《舞蹈创编(双人)》、《舞蹈创编(三人)》、《舞蹈编导(舞剧)》、《舞蹈排练》共计1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5%),为提升产教融合决定把创编课程的学分提高1倍,相对减少训练科目。并且在创编课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课程内容要针对性的选择地方舞蹈文化元素,课程常规性请用人单位委派教师指导,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贯穿今后面对的实质舞蹈工作内容。

产教融合中充分发挥选修课程作用,选修模块学分占整个培养方案学分的23%左右(含全校性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或文化素质教育拓展课程的8学分),这些课程的设置搭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引导好这个个性平台与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接合,更能为培养定单式人才提供条件。

三、环境现实化的实践教学

1、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舞蹈编导专业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积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强化实习和实训环节。本专业开设《艺术观摩》、《专业汇报》、《艺术采风》、《社会实践与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演出》等集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40%以上。建立了合理的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修订完善了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与操作细节。其中开展舞蹈创编实训环境跟用人单位要求统一,《艺术观摩》、《专业汇报》、《艺术采风》环节直接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举行实施。

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舞蹈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舞蹈表演技巧与作品创编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完成,不仅体现在课内实践教学,同时还体现在课外实践环节的训练与组织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舞蹈编导专业在学生中开展专业汇报、专业比赛的活动,对各类舞蹈节目、创编作品、学术论文、舞评短文、参赛获奖、演出实践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音乐,舞蹈,节奏,旋律,体裁

 

德国艺术家格罗塞指出:“跳舞的特质是对动作的节奏的调整。没有一种跳舞没有节奏”。在舞蹈艺术中,舞蹈与音乐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下面仅对舞蹈艺术中音乐对舞蹈的作用分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看法。

1.舞蹈与音乐

1.1舞蹈离不开音乐

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在《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舞蹈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1】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中国舞蹈家吴晓邦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2】。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

1.2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首先,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论文格式。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3】。

其次,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再次,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

2.舞蹈与旋律

舞蹈之所以离不开音乐,首先基于舞蹈艺术中对声音的本能需要,作曲家吴祖强先生认为:“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造形象的作用和具体帮助舞蹈动作的作用,前者属于表现方面,后者属于结构方面,结构为表现服务”。

2.1音乐旋律的构成要素

音乐的构成要素有音高、节奏、节拍、和声、调式、调性、音色、音区等,将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音乐旋律,不同的要素组织在一起会形成不同的效果。这些要素的组合多种多样,因此出现了千差万别的音乐。

2.2乐曲的形式和体裁

舞蹈占有空间比较具体,而音乐抽象又不能停留,所以音乐想方设法使听众对音乐留下印象,这样便促进了音乐创作的发展。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和声学、曲式学、配器法都在一定范围内归纳了音乐形式和组织结构的一个方面,音乐形式的主要方面是创作实践中构成的各种典型格式即曲式。就形式这个名词,从广义来说,任何音乐形式都是用来表现思想内容的一种手法,与组成这一个音乐的所有要素的总和及统一【4】。

乐曲在实用中形成了各种形式,不同样式和类型称之为体裁,它们可以由各种曲式构成。进行曲、夜曲、交响诗、各种舞曲等是体裁的形式,而曲式则指乐段,曲式往往提示听众以结构规律,体裁往往提示风格和内容。

2.3音乐是发展的艺术

音乐是发展的产物,人们在长期音乐生活中,积累祖先的经验,不断变化,特别是舞曲,它样式多样,而且源于不同地区和民族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而成为大型乐曲的基础。论文格式。如在十七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底称为奏鸣曲的作品,基本上具有舞曲特征。舞曲逐渐进入非舞蹈范畴,影响着其它体裁,其它体裁也影响着舞曲。各式各样的不断发展舞曲又极大丰富着舞蹈艺术本身。艺术是创造的,一定要允许并且鼓励出新,舞蹈如此,音乐也如此,舞蹈艺术中的音乐当然也是如此。论文格式。历史是前进的,随着历史的进步,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进步。

3.音乐对舞蹈的影响

3.1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音乐是一种凭借声波振动并在时间的过程中展现,通过人们听觉引发的情绪和情感的共鸣。舞蹈是以人体的动作为语言,并借助音乐、诗歌、戏剧、舞美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表演。音乐可以独立表演,而舞蹈若没有乐队伴奏,也要拍打节奏来表演,从而说明音乐在舞蹈中的地位。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直接影响舞蹈情感的展现和节奏的准确性。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

3.2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当然,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5】。

3.3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如舞蹈剧《好大的风》第一段“回忆”中,音乐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进了要讲的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在唢呐呼喊般的领奏下,和着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短促有力的演奏,把舞蹈推向了。最后音乐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吹过,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的浑然一体。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参考文献】

[1]秦萍.浅论音乐舞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湘潮,2008(3).

[2]杨婷.音乐对舞蹈的影响及其作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匡丽枝.音乐与舞蹈的关系[J].民族音乐,2007(2).

[4]孟丹娜.简论舞蹈与音乐的关系[J].北方音乐, 2009(3).

[5]孙玲.舞蹈与音乐密切结合的原因所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6]苗青.试论舞蹈与音乐的关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

篇(7)

关键词:非遗;鹬蚌舞;现状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56-02

一、鹬蚌舞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流变

(一)邢台鹬蚌舞的历史沿革

鹬蚌舞,又叫蚌壳舞,是流行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种经典民间舞蹈。以夸张的手法,将鹬、蚌拟人化,表现鹬、蚌河边争斗,互不相让,结果双双被渔人所获的情景。舞蹈幽默,妙趣横生,富有民间色彩。其乐曲采用打击乐谱配合演出。鹬蚌舞的故事情节,是根据“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演变而来,因此,该舞蹈又被称为民间寓言故事舞蹈。目前,在河北以及安徽、河南、陕西、广东等地的灯会、庙会、节庆等时节,我们都能看见形式各异的鹬蚌舞上演。

在我省,鹬蚌舞广泛流传于民间艺术舞台,以邢台鹬蚌舞最具特色,历史久远。这支珍贵的鹬蚌舞分支,起源于邢台地区沙河市一个叫做南汪的古老村落里。南汪村位于沙河市南部,据市政府所在地三公里。据该村出土的石斧、红陶罐、陶景群等所见,从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周代形成村落。据传,本村有条红沙河 (现大沙河),下大雨时河水经常泛滥成灾,南汪村处于一片之中,又因南汪村处于大沙河南岸,故取名为南汪。

南汪村民长期过着半农半娱的生活,人们在劳动之余时常模仿鹬蚌动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鹬蚌舞的娱乐形式。明隆庆三年,南汪村在元宵节搭黄河时便有拉旱船、鹬蚌舞等娱乐活动。清嘉庆年间,该村李秀才根据战国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又赋予故事情节,使之真正成为了鹬蚌舞。三百年来,村民们间间断断的表演,使这一民间艺术一直流传至今。1954年,该村韩喜成从部队转业后,汲取万旅经验,重新排练了鹬蚌舞。195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来南汪村拍摄大型记录片“春节在南汪”,拍摄内容以鹬蚌舞、黄河为主。1977年—1978年,南汪村经县文化馆老师再加工后,使之真正成为高雅艺术,曾两次参加民间艺术汇演,并荣获一等奖。2001年褡裢办事处文体工作站站长李从现,组织南汪村民间老艺人进行排练,由原来的一个河蚌增加到五个河蚌,既能陆地表演又能舞台表演。

二、鹬蚌舞的基本现状和结构分析

(一)邢台鹬蚌舞的生存现状

据可以查证的史料记载,自隆庆年间的三百余年来,南汪鹬蚌舞在邢台乃至河北省都具有较大影响力。南汪鹬蚌舞自创编以来,间间断断演出至今,由于年代久远,一直处于濒危状态,文化空间在慢慢的变小、变少、变弱。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演员数量贫乏,老龄化明显又多有自己的工作。排练时间不能固定且次数很少,导致动作生疏,使原有的魅力、气魄、神韵和风采都大为削减。面临失传的窘迫境地。

因为支持鹬蚌舞发展的经济支撑较为薄弱,所以服装道具的制作工艺上一直延续较原始的状态。老渔翁为古戏当中老渔翁的扮演形象,河蚌、鹬鹰头部、鱼篓由竹子条为骨架,编织成外壳,用宣纸糊裱三层,再用彩布进行内部和外部的糊裱装饰,最后用油彩进行美化。鹬鹰的翅膀部分和身体躯干由白布进行制作,然后油彩进行绘制,呈现出羽毛布满身体的效果。双腿穿着健美裤,脚的部分则由鞋梆布制作成为有爪子形状的鞋子。整个制作工艺传统简易,许多舞蹈动作受到服装限制,不能更完美的呈现。影响鹬蚌舞更大程度上的优化与生存发展。

南汪鹬蚌舞生存的环境仍处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再加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鹬蚌舞的生存岌岌可危,后继乏人、市场前景萎靡。

(二)省内外鹬蚌舞的一般内容与形式

在我国鹬蚌舞的多以《战国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为故事情节,以保守的地会舞蹈为节目形式,多与“打瓜园”、“高台芯子”共同出现。

河北南汪鹬蚌舞在内容上的特点是,由一个河蚌增加为五个河蚌,适合舞台和陆地等不限制场地的演出需要。虽然属于地会舞蹈,但是由于内容完整,舞蹈较为成熟,所以在当地经常作为独立的节目形式进行演出,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民间打击乐器大鼓、大锣等作为伴奏,烘托出宏大的演出气氛。不同于省外一些支系的鹬蚌舞,南汪鹬蚌舞没有加入演员的唱词,演员只是依靠丰富夸张的舞蹈动作来诠释故事的情节,完成全部的演绎内容。

有些省份加入了螺蛳、红鱼、虾等作为陪衬。安徽省则加入了渔婆的角色,使内容更加的贴近生活。江南地区蚌壳由女童饰演,加入了男童扮演鹭鸶的角色,使内容诙谐而富有童趣。更甚者还加入了滇剧的唱白,这样一来就大大的减少了舞蹈动作受到故事情节局限的问题,使得鹬蚌舞具有更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三)邢台鹬蚌舞的时代与地域特色

邢台南汪鹬蚌舞,起源于明隆庆三年。清嘉庆年间由该村李秀才编导,真正成为鹬蚌舞。建国以来,人们在具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空间和生存保障之后,精神文化领域也跟着发上了变化,获得了充实和丰富。鹬蚌舞间间断断的演出过程中,已经流传了三百余年,其艺术魅力一直影响至今。

南汪鹬蚌舞作为典型的平原地区民间艺术形式,属于地会舞蹈。它源于当地人民半农半娱的生活方式,作为当地群众闲暇之余的主要娱乐形式而流传。在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一直被传承,具有独特的风格。适合传统节日中的陆地表演,方便广大劳动群众观看。南汪鹬蚌舞长于抒情,运用比兴的手法以动物为主角,使得鹬鹰和河蚌具有人类的色彩。表现了老渔翁为代表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当地处于平原地区,临近大沙河。常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鹬蚌舞反映出当地老百姓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地民间艺人以古代寓言故事含义作为表现内容,赋予渔翁真善美的含义,使表现对象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而且揭示了深刻的民间文化内涵。流传至今已经渐渐演变为节日庆贺舞蹈,日常不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