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艺术教学论文

艺术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7: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艺术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艺术教学论文

篇(1)

一、说纲本要“深”。

任何一门学科,都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节课的内容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枝”。就语文学科而言,它要求教师在说课前就一节内容出发追本溯源,找到它在大纲中的位置,看看大纲对这节所在单元及所在课文的要求,然后顺藤摸瓜,准确把握大纲对这节课的要求。至此,这节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就可随之确定了。反之,脱离大纲的说课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二、说方法要“实”。

这个方法既包括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这节课上要掌握的学法。只有教法得当,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施教;只有学法合理,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地受教。而要做到教法得当,学法合理,我们教师在备课说课时必须要“实”。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十六字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等教学原则来确定教法、教学手段和学法。作为教师还要有全局观,树立面向个体学生的思想,实行分层优化,采取建立帮带小组,实行小组讨论等方法,促优生提高,帮差生转化。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找准出发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说习题要“准”。

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习题的设计一定要“准”。既要准确体现该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与中考题型、难度相吻合。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同时教师设计这些习题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真正做到使“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

四、说程序要“精”。

篇(2)

在中国,由于骨子里的民族传统观念影响,表演方面,中国学生不如欧美学生那么外放。在学习初期,中国的学生往往不敢表演。原因有多种:羞怯、担忧、不自信在学生心里,那扇叫表演的心门还未被开启。此时,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敢于表演。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照镜子”、设定形象模仿、根据音乐风格即兴等表演等训练。让学生抛开所有无谓的束缚,敢于表现。而在训练中,对于学生每一次的自我突破,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赞赏。在训练过程中,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我们会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都一心一意投入表演当中。最终,教室内将形成一股强大的磁场。表演,它就是有一种无形的魔力,会感染到身边每一个人。教师通过开展表演专项训练,可以激发学生表演热情,挖掘学生内在表演素质,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创造舞蹈形象的技能,树立表演信心。在学生敢于表演后,教师再极力引导学生将表演与舞蹈融合。让学生领会表演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在舞蹈中,无时无刻要充满表演意识。每一次举手、投足、旋转、跳跃,每一个眼神、表情都绝不能有任何松懈与马虎,要用心去感受。舞动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与观众的对话,最终将舞蹈作品完美诠释。

二、提高音乐感受力,将舞蹈与音乐有效融合

在舞蹈表演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蹈的表达手法是直观的,音乐则是抽象的,舞蹈是视觉艺术,而音乐是感官艺术。二者相互映衬,融合,便是一种享受。音乐能够为舞蹈制造意境、凸显主题、烘托情绪、彰显风格。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的情绪、动作应该与音乐基调相一致。例如,抒情段时,舞者的动作应该是轻盈、柔美、延伸,情绪处理可以为淡然而煽情的。当音乐推进时,动作幅度、力度要明显放大。根据音乐表达的情感,情绪可激昂、可欢跃、可愤慨一个好的舞者能将动作、情绪、韵律、与呼吸巧妙地融汇在不断变换的音乐里,从而产生更准确、更鲜明、更形象、更细腻的表演。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类型的音乐,通过不同类型音乐刺激学生听觉,引导他们细心聆听,仔细揣摩,大胆想象,产生联想,并准确运用与表达。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启发学生如何将舞蹈与音乐共融,进而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提升他们的表演能力。

三、提高文化水平,修炼内在素养

篇(3)

1.艺术类中职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正如引言所述,艺术类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文化课的学习重视不足,尤其是在学习英语这门课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少。相对于别的专业来说,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是英语的弱势群体,他们初中阶段的英语基础就非常不牢固,几乎没有掌握多少学习英语所要求具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例如,有的学生把“你的名字叫什么?”这样简单的句子翻译成“Whatisyouname?”。

2.艺术类中职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艺术类中职学校往往会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艺术类高考上,英语教学的中心仅仅只是艺术类高考英语要求,老师和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艺术类高考。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过度强调与考试相关的词汇、语法和阅读,弱化了英语听说的培养,这样也会进一步导致艺术类中职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不足,尤其在实际的英语对话方面表现极为明显。

3.艺术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缺乏信心。艺术类中职学生受到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他们养成了思维定势,让他们认为英语刚开始没有学好,基础底子薄弱,现在无论怎么努力就更学好不好了。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踏实努力地学习英语,对于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系统性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产生想走捷径的错误想法,不愿意静下心学习英语。学生发现想要找到英语学习的捷径无法达成之后,从刚开始认为自己只是英语基础差转变成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英语的能力,进一步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艺术类中职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艺术类中职学生的特点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艺术类中职学生具有各种爱好与特长,喜欢欣赏各种艺术,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师在课外时间可以给学生推荐欣赏国外较为经典的乐曲和影片,同时还可以关注国内外关于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方面的动态发展与报道。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接触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化的今天,努力学好英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日常英语教学与熏陶中,我们以学习一首英文歌曲为例:“听英文歌,记歌词”,这其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英文歌曲的选择比较重要,一般可选取较为经典的,受到大众广泛喜爱或熟知的一些歌曲,例如《YesterdayOnceMore》。我们可以把这首歌曲改编成歌词填空:WhenIwas___,I’dlistentothe___,Waitingformy____songs,WhentheyplayedI’dsingalong,Itmademesmile,Thosewere____happytimes.(young/radio/favorite/such).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英文听力和词汇表达的能力。

2.改变艺术类中职生学习英语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保障,也是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基础。大多数艺术类中职学生在学习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例如做事拖沓、学习随意性很大,缺乏计划性等等。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积极督促学生发现并改进不良习惯,克服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限时作业”的方式,针对英语阅读和词汇记忆采用限定时间的方法,通过笔者的实践经验发现,这种“限时作业”的教学方式对于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较为明显的成效。

篇(4)

在地理课堂中,经常用到地图,通常有黑板板书的地图、教材图片或者多媒体课件这三大类地图,每一类地图的教学都可以引入艺术性元素。

(1)黑板板书地图艺术性教学。黑板板书地图是教师为学生呈现地图、传授知识的最常用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灵活易操作等优点,教师要善于勾画粉笔图,例如:常见的七大洲、四大洋的简笔图,中国各省份形状的粉笔图勾画等,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参照板书的位置、教学需求等在合适的地方勾画展示,使知识讲解与图画地图勾画同步进行,绘图过程中,要注重线条的虚实、色彩的轻重,将静态的地图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要确保能为学生清晰地呈现出地图形态与形状,为学生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另一方面则对应将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全面的呈现和讲解。例如:在学习“长江”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将粉笔画与文字讲述结合起来,利用流畅的虚实曲线勾勒出长江的大体形状、流向、途径省份和地区等,使学生不仅能够全面透彻地了解长江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掌握中国地形、地貌状况。例如:在学习“地形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弯折性箭头来描画风向、并画出云朵和雨水、借助斜面梯形等来为学生形象地展示地形雨的形成过程,向学生呈现地形雨的成因、变化状况等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读图、识图热情,为学生创造形象的思维与想象空间,获得全新的学习感受。

(2)教材地图的艺术性讲解。教科书地图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依托,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图片进行深加工,注入艺术性元素,使其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艺术魅力,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首先,简化处理,逐层分解。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地图信息全面烦琐,因为是针对不同知识点来综合设计的,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简化处理、知识分层讲解,启迪学生利用白描、线描等艺术手段来对这些图表等简化、分类、分析等,分层离析知识点、讲解知识项目。例如:在认识中国几大山脉和山系时,可以组织学生用颜色各异的水笔来线描这些山脉,一种颜色对应一类山脉走向,经过多重线描,一幅中国境内山脉框架图就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从中发现了山脉的分布特征。

(3)着色区分、辅助学习。图片、图像和图形都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的意向工具,因为它们往往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形象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如果这些图像、图形被着上明暗不同、色差明显的颜色,则更能突出学生的形象记忆。例如:在讲述中国不同的地形分布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该先拿出一张空白图纸,借助重彩、着色等艺术方法来组织学生为不同的地形地貌着上差异显著的颜色,如:高原着成青色、平原则着上绿色、山地则着上灰色、沙漠地区则一片昏黄等等,学生一边绘画涂色,一边感受不同地形地貌的起伏差异和变化,获得一种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从而对中国的地形状况产生更深刻印象。

2.巧用雕刻艺术,分解地图

如果说绘画艺术是一种平面艺术性教学方法,那么雕刻艺术则属于空间立体型教学手法。教师可以利用雕刻艺术使平面地图呈现立体化,从中更加真实地展示出中国地理分布、地形变化等等。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经线、纬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引入柳枝条或者软铁丝等编制出一个经线与纬线横纵交织的小地球仪。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解除学生的困惑,增添学习的艺术性与趣味性,教师则可以引入橡皮泥,儿童积木等,引导学生巧用橡皮泥捏出山脊、山谷和鞍部等,在这些形象物体面前,学生往往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和认知相关知识。

篇(5)

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艺术水平的高低丹纳这位深具传奇色彩的法国天才哲学家、文艺学家就曾提出,“人要能欣赏和制作第一流的绘画,有三个必要条件。———先要有教养,穷苦的乡下人浑浑噩噩,只会弯腰曲背替地主种田;战争的头目只知道打猎,贪吃,纵酒,终年忙着骑马,打仗;他们的生活都还跟动物差不多,不会了解形式的美与色彩的和谐。”如果想创造出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创作者必须是个学识渊博而有教养的人,其创作的作品必须先感动自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巨匠,几乎每一位大师都游历过欧洲各国,会说几种外语,在几个专业上有所建树。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艺术创作必须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心到”是至关重要的,必须思考和感悟。魏晋时期的绘画三杰:张僧繇、陆探微、顾恺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他们人物画的风格有过评价:“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张僧繇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他们在当时声誉极高,对后世影响极大。

2艺术家所特有的思想、情感、个性、气质、阅历、审美理想等决定着艺术作品的风格

艺术创作主体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艺术家在反映现实时,总是要表现出他自己的精神面貌,表现出他对于现实的独特感受、独特认识和情感,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艺术素养,表现出他“独创性”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真正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中,一方面艺术家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不可重复的独创性;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本身客观而真实地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同时包含深刻的意蕴。坡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而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艺术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造诣极深,而且艺术作品丰厚,以2700多首苏诗,300多首苏词,4800多篇苏文,给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苏轼卓越的艺术成就与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世人所喜爱。苏轼思想丰富深刻,经历曲折坎坷,他的思想兼受儒、释、道的影响,而以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前期主异,认为儒与释、道是对立的;后期主同,融合儒、释、道,任职期间以儒家思想为主,贬居期间以佛老思想为主,两种思想随着生活境遇的不同而交替出现,这又与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旨趣相通,因此他的作品题材很多,风格独特。

3艺术家的爱好和创作个性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艺术家喜好表现什么样的题材内容,喜欢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手法,喜欢什么样的流派,喜欢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都和个人爱好有直接关系。郑板桥喜欢画竹,齐白石喜欢画虾,黄胄喜欢画驴,王勉喜欢画梅,提香的画是金色调,委罗奈的画是银色调,伦勃朗的画是黄金色调,安格尔的画是冷色调。艺术家的兴趣爱好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有些兴趣有可变性,有些兴趣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艺术家强烈的个人喜好促成了他们各自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演变,艺术家的独创性就在于其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品质,具有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面对大千世界、苍生万物,每一位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知、理解、联想和体悟。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个性表现在,能迅速敏锐地捕捉到打动自己心灵的那些物象,并应用符合主题的艺术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展现给欣赏者一个独具艺术价值的审美形象,这正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面对同样的题材,大师会传达出各自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曹霸的马可谓“一洗万古凡马空”,韩干的马“亦能画马穷殊相”,李公麟的马健壮刚毅,徐悲鸿的马神俊飘逸;;吴昌硕的荔枝浑厚老辣,齐白石的荔枝古拙神逸。近代画坛更是人才辈出,大家云集,涌现出了赵之谦、任伯年、高剑父、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等一批艺术大师,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蕴涵不同的个性气质和爱好情趣,同时也包含着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和诠释,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符号,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4艺术实践程度和天赋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篇(6)

尽管有许多有识之士在质疑全因素素描,我仍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它其实包含两个意思:草图和形成草图的过程。任何艺术行为和结果总得有个预先的设想、构图和草图勾勒,这便是它的“素描”;即使我们没看到草图的过程,它后面的底稿,也应是素描的形式。草图的勾勒过程或许是简单而直观的,形成草图的过程和具备草图的能力却是艰难复杂的,它几乎就是一个作品的构思形成过程,也就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不妨说,艺术家中终生在经营着自己生命的“底稿”和“素描”。看西方对创作的理解,只要有探索的意识和苗头,为自己解决一星点问题,比如图式的、笔法的、造型的、气氛的等等,给别人一星点启示,比如他为什么这样画?他想干什么?就有了探索性,就可视为具备了创作或创造的意味。因为素描毕竟是艺术家的私密账,它在绘画的当初就是心绪的一种游走过程。看国外艺术家作品集和个人画展、美术馆、陈列馆,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比重在展示他的素描,从这里我们得以窥见艺术家是如何成为艺术家的。每一步都标示着各个年龄段的努力与刻苦,每一张作品都显示着背后的脑力劳动和汗水心血的付出,在“人前显贵”的同时,他们全然不避讳“人后受罪”的过程。也正是从这里,我看到了艺术家更本真的天性。最后的大作或多或少地过滤掉许多原本的质朴,素描则把形成作品的过程全然袒露,是做不得假的。每每见到艺术家早期的作品都欣喜若狂,这些或稚嫩或天才早发的作品无论如何是艺术家奠基的初始力量,应该说,每一步都言之凿凿地记录了艺术家心绪的递进和脑眼手相谐的严密程度,如果将形成艺术家的过程以素描来布满,该是多么丰富琳琅的画卷!尽管素描毛病很多,但只要出自质朴的内心,每一张都有可贵的东西呈现,每一张都是较前一张的进步。素描是一种才智品格铸就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承载的不仅仅是出自质朴诚恳的描画,更是出自内心天性的对世界观看、思考、表现的态度,因为这个过程应一步步把认真、诚实、质朴、坚韧、思索、灵动、机敏、秩序化、愉悦感、独立意识等品质和心态以及能力,镌刻在了脑子里,成了潜移默化的品行气质。

2素描在中国的位置

我们往往忽视这个过程,仅仅把素描看作是习作,当将之视之为“作品”的时候,则规定为“反映出一定的主题思想,生活意义”的写生,而且构思、构图情节、造型、方法等相对完整,一般泛泛的甚或潦草的求索性勾画往往不算。有些艺术家的过程是不系统不完整的,有些大艺术家甚至没有“过程”,而直接从先生那里接过了“结果”,他走了一个捷径,但终生走不出先生的影子,以画先生的一套即成的题材、样式为生,成了先辈忠实的模仿者和无奈的余音,在中国画坛,这样的例子竟不胜枚举。在素描于中国刚刚扎根的时候,国人很新奇地承认这是一个画种,展览会上单独列出一个展项予以陈列,大概当是是很时髦的事情。与之并驾齐驱的是速写,对速写的重视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持续到,而延续到第六届全国美展,其后的美展中,素描便被剔出了。我们有过尊重素描的年代或曰阶段,但最终也没有吃透素描的原理精髓,仅仅把它看作是练习的过渡或敲门砖。看国人的绘画总觉得少点什么,努力则努力,用功则用功,少了灵性、才情,少了随心所欲,少了自由,还是因为没有把素描真正学到手。素描、速写、色彩,西式教育中基础的三门课,也正是高考的三门课,一旦踏入校门就视之为“小儿科”、基础课,教授不愿意教,学生学习劲头明显不如专业课。没有把它与才智、能力联系起来,所见的作品只要出问题,大都可以在这三门基础课中找到欠缺的原点。徐悲鸿的几张人体成了中国素描的“绝唱”,可那是多早的事了!且中国美术又处于那么“幼稚”的时期,那是“作品”,是有点精神性的才情流露的;王式廓的素描《血衣》使得所有为它“上色”的作品都黯然失色,那咄咄逼人的笔触有无可取代的“凌厉”之美;陆志庠、叶浅予、黄胄的速写也没有人能画得出了,现在有人在画就不错,还有谁能再作这种看似枯燥的笔触的探索推敲呢!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以后的大约十年间,画家们开始讲究色彩了,也看懂外国画集了,能把画架搬到室外进行外光写生了。后来,却画的越来越粗!细了,叫写实派;粗了,叫实力派。再看那结构,那色彩,多么吃力!多么浮泛!多么匠!多么做!仍是一种心理不踏实的空泛呐喊而已。这样看来,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大抵是没有错的,甚或也是一切为人为艺之人生定力的来源。只是我们时下有些小瞧素描了(看不懂,画不好,瞧不起、不屑画)。契斯恰柯夫体系在中国美术教育界已经有30多年了,1979年以后的新时期及改革开放以来,大美院由于解除国外信息的便利,开始否定这一体系,怀疑、指责并挑它的毛病,把中国绘画由50年代以来的许多“弊端”归结为这一体系。我在读基础课时,全国的美术基础教育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全国素描教学会议的召开成了声讨这一体系的先声,以后,否定苏式素描的呼声便越来越响了。去北京或其他大美院看他们学生的习作,已经变幻出了各种花样。僵化、生硬、死腻,被认为是苏式素描的负面影响。能从已经较完善的素描体系中挑出毛病,应该看作是国人独立见解和叛逆意识的觉醒,这一则是对这一体系和样式有些腻烦以致产生逆反,二则是见多了其他样式后的喜新厌旧和见异思迁。说是“喜新厌旧”,是对长期处于信息封闭状态的国人而言,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素描样式曾经也十分长久深入地影响过我们,只是未形成庞大的体系而已。正像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一样,契斯恰柯夫体系当然有它的弱点,主要是它繁琐严苛的步骤和几近精致无暇的完美效果,这对于越来越倾向快节奏快餐式的中国学生和艺术家来说,无论如何是一种障碍和折磨,所以它当然要受到质疑和否定。我在学习期间,这种强烈的质疑风还未浸染过来,又加之山东人本分老实,敦厚的性情中有些东西与这种严格朴素,甚至有些傻乎乎的学风有几分相近,所以还能在中专和本科的七年学习中,不断加深着对这一体系的了解研习,不妨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入中国并恩泽了中国艺术20多年的苏式素描即将偃旗息鼓的时候,我们赶上了末班车。在赵玉琢、李振才的教授下,我得以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了这一严整完善的素描体系,并接过来,传授给了下一代山艺的学子们。我画过好几轮从简到繁的几何模型组合,从易到难的静物,多角度多光线下的头骨和肌肉解剖头,画过资料室设备科几乎所有的石膏头像、胸像,画过拉奥孔、维纳斯、大卫和奴隶,然后进入到了人像和人体的更深入的研究与练习。素描在长期的研磨中已经从技术到艺术,从习作到创作,从技法到观念了,应该说我们后来进行的教学是李振才他们一代山艺传统的延续。我曾经在执教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为中国画专业教素描,使用的仍旧是山艺的老教程。我没有理会对苏式素描的诘难,更没有管什么中国画、油画、版画、素描,当然也不屑于什么“结构素描”。受了老师的长期教诲,素描的原意已经在心中有了根深蒂固的认识。以线为主的线描与素描分属两个系统,平面化、摈弃光影是另一种观察思考处理方法,与素描无关,素描原理中整体性、程序性、塑造性与传统中国画训练是矛盾的,学院派纠正的或进行全面修养灌输的便是不同于旧式中国画训练的“画谱”式教育,就是要用一种普世意义的观念,加强科学性、规律性,加强修养和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可以应对造型艺术中一切难题。

至于“结构”,这本是苏式素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或命题,线条一开始对形体进行约定时,就已经按结构分出了虚实,“归线入面”也是进行理性的结构分析训练。靳尚谊在回忆马克西莫夫训练班时说过:“在素描中,他提出了一个新词汇———‘结构’,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听说过。他说,就像盖房子,先有梁和柱子,作为房子的骨架,然后再垒上砖,这个梁和柱子就是基本构造,在绘画中就叫结构。”[1](P164)正是苏式素描体系才把中国人的黑白描摹引向了结构塑造,怎么就单单剔出一个“结构素描”呢?李振才说:素描就是画结构的,难道还有“非结构素描”?他曾经拿“灯笼”作比,灯笼架子是结构,但它还不是一个灯笼,只有在结构基础上糊上纸或绢,或许再予以美化、点燃,才称得上一个完整的灯笼。当代中国画家对黑白色调的厌恶,对层层深入步骤的贬斥,对塑造完满效果的诘难,实则只看到了表面,且有仍抱着旧式训练方法和绘画观念、面貌不放之嫌,君不见眼下中国画已经发展出何等五彩斑斓的样式了。自美术院校建立后,西画元素侵入进国画何止少许!杨之光、方增先、刘文西等一大批自西化基础教育打入中国画的艺术家成功的例子,便说明了这一切。素描在山东的位置赵玉琢、李振才建立起的素描体系恩泽了几代艺术家,其后,王立志老师教过我们国画专业的素描,第一堂课就说了:素描不一定要和国画的干湿浓淡搀和一起,我又顺着这条思路延续了几年老师的素描。直至我教课了,仍旧循着老师的教育方式一路走来。一是我只懂得这样一种样式和教学方式,未及其他,二是我认为这种教学体系就很好。因为对素描问题的关注,我开始研究国外的素描理论专著,也发现了素描中的其他教学范式,将几种做了对比。其实任何方式都有其优劣短长之分,契斯恰柯夫素描体系仍是完整的、完备的、可操作的体系之一,若稍加灵性点拨,加进抒情性色彩,即更臻尽善尽美。赵玉琢、李振才他们凭着良好的艺术素养和为人为艺的智慧,在山东建立了素描及其他基础课教学体系。这一体系恩泽了50多年来数不清的艺术学徒,且影响着相邻院校的素描教学模式。在不断教学的岁月中,他们摸索、实践、充实、完善,使这一体系逐渐臻于完美和具备科学性、可实践、可操作性,即使是期间运动冲击最激烈的时候,他们也会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将其原理变换为其它样式,而依然保留着基础的合理内核,使山艺的这一传统艰难地推进、延续。我上学的1976年,“”,教学逐渐转入正规,可以重新按老师们的设想来进行教学训练了,可以想见,老师们能把理想通过学生转化为现实时的喜悦心情。我们在山艺最宽松的时候,遇上了极富热情、体力、精力和责任心的老师,那是山艺的黄金时代。李振才与赵玉琢共同探索出的素描体系,对山东美术界的功绩不可估量,不妨这样说,正是有了他们的求索与教授,山东有了专业的艺术教育,从美术院校走出的画家和教育家,都受益于他们创立的这一体系。相当一些画家从山艺走出,成了全国富有成就的艺术家教育家,虽然他们不像踏入演艺界露头露脸的山艺人那么出名。中央美院的油画家王沂东就说,我的油画底子就是山艺的素描。王沂东的油画直追法国古典大师安格尔。中央美院雕塑家隋建国原本就是山艺雕塑系的高材生,当年的素描是可以跟照片媲美的。这些事实无疑是对山艺基础课的最好注解。山东的美术看基础教育,山东的基础教育看山艺。我在不同场合撂出的这句话有些狂妄,但确是事实。李振才是这一体系的创立者、坚持者、捍卫者、实践者。素描的体系,除了有科学的入门范式,可操作的实践过程,还有个格调的正与不正之分。学院派素描应该具备这样的品格:质朴、诚恳、善意、愉悦、秩序、明朗、自由,而不是拧着心绪地去敌视、纠结、破坏、仇视、歪曲、筹划,尽管这些神经质式的东西也可以成为艺术和造就艺术家,但不属于基础教学的内容,单纯的心需要正能量的引导和灌输,需要健康品性的浇筑,因为学院派素描会左右他一生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对艺术的看法。说至学院派,我仍固执地认为素描、速写、色彩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唯一标志,是与江湖画家划定的唯一疆界。这是从意大利学院体系始创,中国专业院校建立,留学、海归以及后来引进、移植等若干年艺术实践形成和确立的标准。山东人生就善良、朴实、敦厚,待人诚恳热情,看事物老成持重,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中部偏北地,兼有泰山黄河性格的濡染,又有孔孟儒学的浸,性格中敦实的品质恰好与素描的本意契合。温文尔雅,不走极端,不小气,不圆滑,不粗鲁,不蛮横,不狂野。绘画中最具有韧性的东西就该生根于我们脚下这块充满文化的土地,就该在我们的绘画中首先体现出来。在全国都进行着基础变相的时候,唯山东维持着素描原意和绘画艺术的中庸,仍不失为全国最具魅力的一格。这样说来,保持并承续着中国文化中温良恭俭让的优秀品格,把素描纯净的画格维护守持,也该是我们的责任。李振才深谙苏式素描体系的精髓,他理解的结构意义建立在严格的生理解剖基础上,这就保证了他注入线条、色调等的一切手段有了根本的依据,使语言有了鞭辟入里的深刻度。他编撰的一本《艺用解剖》书,是国内少见的能画出深层肌肉的专著之一,这大约得益于他对雕塑专业的理解。在教程安排上,由几何模型、静物起步。进入人像之前,必有几个对于结构研究课题的设置,头骨和肌肉解剖头,配合着解剖课,并把一副真人的骨头架子摆在了教室里。那时的头骨是真人头骨,不是后来石膏、塑料代用品,那上面保留了头骨上所有真实的细节,甚至还有没剔净的残肉。然后是比重很大的石膏像写生,李振才老师曾解释过,画石膏像也是“临摹”,是临摹大师的造型理念和笔法,其中还有历史文化、雕塑、艺术审美、人体解剖、空间透视、材料质地等知识的接触与学习。在写生中,体会大师对于造型的理解和处理,体会石膏像(也即是世界著名雕塑)的精神,则见出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也体现出老山艺素描的精髓。即使将来画山水花鸟画,一种本真的美的情愫注入血液,终将会发酵为对美的本质力量的揭示。李振才坚持长期作业训练,因为只有长期作业才能体现学院派的研究性,长期作业结束,学生能默写出头骨或肌肉解剖头或石膏像的所有结构与细节。长期作业中,学生心态平稳,理性分析意识强烈,练脑、练眼、练手、练笔,练心态、练观念,及至后来一切对于艺术的感悟,便从这里起步了。李振才对素描要求十分严格,笔尖要削得尖,线条要打得匀,线与线之间形成的菱形网格空隙,要用细细的铅笔线填上,让调子组成一个和煦真实的面,或体,或色,或空间,而不致停留在粗率武断的铅笔线层面。步骤要“扎”得住,由切形、形体分析、归线入面到大体明暗色调、大关系,到深入刻画、调整完成的步骤,不容省略和草率,而应做足。有人质疑苏派契斯恰柯夫素描体系的时候,曾经揶揄过这种基本的步骤和作画范式,说他们的铅笔削得尖细,简直可以用来“戳人”;说一系列繁琐的步骤是“显影”;说画出真实可信的匀净的色调是照相馆工人的“修底版”;说最后画出的逼真的效果是“照片”。李老师说,铅笔可以“戳人”有什么稀奇?雕塑和版画的工具都能“戳人”,你能说它不是造型工具!说步骤是一个人观察、思考、表现的轨迹,反映了头脑中理智的逻辑性,长此以往,可培养整体统筹的全局观念和“有计划按比例”地完成一样复杂的工作,那种“按下葫芦瓢起来”的顾此失彼的刻画方法,不具备可验证、可重复的操作性,不属于学院派。可以说,整体性要求一大部分体现在循序渐进的严苛的步骤中。色调必须打匀,只有实实在在地一片色调,才可以反映出物体于此时此地此环境此光线下的存在状态,一味潦草的调子乱似柴草,既反映心态的浮躁,又暴露描绘能力的羸弱。现实物象存在于实在的空间,转化为黑白色调素描时,会呈现层次丰富的微妙的黑白色阶,只有把铅笔线条修整细腻干净,才可把柔和柔美的物象关系表达准确,描述完备。李振才很崭然地说:就得像“修底版”,把重色点蘸掉,把白色斑点补上,这既是一种面貌,又是一种态度和观念。至于最后的效果像不像照片,全看我们的把握与控制,加进绘画性、塑造痕迹、刻画笔触最好,滑向照片也无妨,至今,在中国学生中把写实性素描画得像照片画到极致者还没有出现。其实,艺术中非常缺少这种穷追不舍的拷问精神,对于凡事“恍兮惚兮”的所谓写意风格,是一个矫正。李振才出于雕塑专业的功底和意识,对素描的要求偏于“结实性”和“实体感”,色调的丰富、深入、完备以及笔触的塑造感,都保证着素描不至于画“过”,正像契斯恰柯夫说的,“要善于及时地停下来”。我曾见过李振才教授的第一届雕塑专业学生的素描作业,也就是后来“执牛耳”于中央美院雕塑专业的隋建国他们班的作业。习作在走廊展出时,同时展示每个学生在同一角度拍的照片,是一批半开纸的静物素描,色调浓重,刻画精致,令人叫绝,但绝不同于照片,画面有一股凛然的不容置疑的追问精神,似能让人看到师生在一起“铆”着劲地完成一项工作的情景。按说,雕塑专业的素描可以不在乎背景,虚拟感的空间营造在实体雕塑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们依然不遗余力地刻画实物后面的那块“背景”。李振才说,这是一种能力。对边线的观察,尤其是理解,是素描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切形的虚线到最后的把边缘线画出“倾向性”,已经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了,中国学生自幼接触平面化艺术多,较少立体、空间概念,如果学院派的灌输缺少了这一环,等于抽调了基础课中重要的奠基元素。李振才教授的“归线入面”是很神奇的,切形阶段反复涂改、校正的线条,在形准基础上一旦稍稍向暗部带一点色调,线立刻有了倾向性,有了归属感,有了少许立体感和空间感,原先脏兮兮孤零零的线不见了,代之以明暗肯定的形体与空间。这其实是逻辑思维的开始,孰轻孰重的色调,孰先孰后的步骤,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以线条框架为基本结构的画面,便向立体空间思维迈进了。李振才坚持石膏像素描的“分面法”,这是他学习契斯恰柯夫体系的精髓之所在,更是苏式素描于世界体系中的一个独创,对中国学生来说,它彻底改变了看事物的方法,用塑造的概念观察和刻画,使得色调有了结构意义的界限。在我刚刚留校任教的时候,除去教学生速写与线描,有一次竟然与李老师一起教一个化干部班的素描。

为了提携历练我,李老师让我讲,于是我把学到的赵玉琢李振才老师的素描原理和方法传授给了比我年龄还大的文化干部们,学生们中有些从专业院校走出,会很快很好地温习一下素描,有些则是社会上的江湖画家,他们顽固地遵循着自己养成的看事物的习惯,或是刚愎地炫耀从他处得来的“道听途说”。企图以“野路子”改造学院派。几堂课下来,由初步ABC原理的教授到渐次深入的理论讲解,居然攻破了他们固守的“野狐禅”堡垒。但是眼下———过去50多年山艺引为自豪的基础课令人沮丧。先是我们的预备队———考前班堕落,再是低年级教学质量滑坡,关键是给学生养成了不好的绘画观念和艺术习性。式的招生已经容不得学院按部就班地进行入门考试了,扩招刺激了学生人数的激增,动辄数千人涌来考场时,让你无法组织起更有效的石膏像教具、速写模特和同等难度同等测试水平的静物写生。那得买多少相同相似的水罐、花瓶、水果、蔬菜、衬布、静物台!为招揽考生,各大院校招考时间一再提前,有的正月里也不得闲,有的干脆春节前进行,这时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在假期中,考场、考场服务人员、模特儿等,都无着落,于是请公安学生来帮忙,请军人来做模特,本该是专业教师监考,且要记录一下现场学生作画的步骤是否正确,以便择优录取,这一惯例早就被打破。这种状况下,我们的基础首先松动、松垮是必然的了。几乎所有的考前班都在画照片。过去我们鄙视考前班的时候,都是针对它僵化的目的性极强的应试教育,但那毕竟还是专业老师在教,是一种简化了的略略异化了的学院式教育,看当下学院执教的中青年教师,未有哪位不经过考前班或良好的家教进入学院者,便证明了这种考前预科教育的必要性和正规性。它是捷径,但并非弯路。照片可作为绘画的参照辅助材料,在考前班却成了唯一。他们被教会用最简单的办法应对素描的各种试题:如怎样把背熟了的照片换算成老人、孩子、妇女,怎样以正、侧两个头像应对各种角度考题,怎样背诵两个动态算作考场现场写生,怎样调好三套颜色(暖调、冷调、灰调)应对不同色调的水粉写生,几笔摆出一个水罐、苹果、花卉,怎样画投影、反光、倒影。有些聪明的老师是有“口诀”的,学生几乎全能“走得了”。个别学校以老大自尊,要考素描半身像,要加试创作,人家不考你就是了,何况你的学校还那么远!倒是有些上届落单的画得不错的学生来应考,他们有些是“考试油子”了,文化课成绩往往令人担忧,看看山艺这几年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就能把出招生质量的脉搏。由于扩招,新生入学后教室中摆置基础课题就显现出许多麻烦。画室中画板林立,“人才济济”,有的只好把石膏像或静物摆在画室中央的地下,理想的物与景的空间关系没有了,石膏像后面是走动的学生、地面、桌子椅子画架腿儿。相对稳定的、能体现物体体感、质感、空间感的灯光已不可能,全凭自然光,四周走动的同学影响着光线的方向和强弱,上午下午的光线从不同方向射来,更令学生捉摸不定。课题开始变得没有逻辑性。过去那种从几何模型到静物、到石膏像、到人像的步骤开始颠倒和大幅度跳跃,没有了必要的铺垫,学生在画石膏像时形体不准,色调无规则,程序无逻辑,体感、光感、色感空间感全都乱套。过去那种对形体、透视关系精益求精得态度改变了,造型大致像那么个人就涂调子。因为有了考前班的“惯性”,在这里他们照例依法沿用,用手机或相机拍下静物或模特,再比照着画,或是打印出照片来临摹,在周围环境比较下获得的条件色是照片拍不出来、观察不出来的,学生依然保持着考前班“臆造”的习惯。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学生们大开眼界,也不再全身心地相信老师们持守的这一套“苦行僧”式的训练模式了,不在意这种逻辑性思辨性极强的素描教学体系,况且,意志力、耐力的魔力,对他们是多么遥不可及的事。看多了当下的基础练习,李老师表现出无比的担忧与无奈,一个体系的建立需要几十年,而想要毁掉它,只需两三届学生即可。当年的教程现今几乎荡然无存。对铅笔削磨尖细,打出均匀线条,交织成细密柔和透明的色调的做法,没有了,铅笔线条胡涂乱抹,毫无章法。按程序一步步由浅入深、由形体分析到大体明暗色调,再到深入刻画,又回到整体的宏观意识也没有了。一张白纸被随意地钉在画板上,要么是涂抹铅笔的脏色调,要么是突兀的硬笔迹,要么是失控的步骤,要么是还没有画完备,一张纸只有浅尝辄止的“深入”:给学生一张纸,两三周下来,一张“长期作业”居然潦草得令人不忍卒读,甚至连铅笔都没有把纸画“黑”。学生说:我们只临摹过几张照片就考上的艺术学院,头一回画石膏像。还有的学生已经在实验用灰色纸画素描,用色粉笔提高光,用大排刷涂背景,他们已不屑于用铅笔耐心地交织细密和煦的色调了。心浮气躁成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李老师还说,难得碰上用功的学生了!晚来早走是家常便饭,班上坚持下来的常常只剩下老师和模特;课上,学生手中划手机屏幕的时间要比画铅笔道的时间长。话又说回来,学生的画好坏已与考研、与工作没有关系,与走向社会没有关系。谁还有心坐在这里画那种按部就班的鸟什子素描!

3素描在中国画中的位置

篇(7)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交叉和融合的专业性学科,所以从事其艺术设计的教学本身也是一门对艺术的修养过程,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经验融合,更需要通过实践的形式将艺术性用作品来呈现。通常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有实习、实训、实操及实验四个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和动手能力等,进而合理运用所学,完成对知识的串联和消化,激发自身创造力。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人才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不符合教学规律

当今社会是人才社会,也是一个竞争社会,只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才才能让自身得到社会更大的认可。但就目前看来,一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剥离了理论和实践教学关系,基本将临毕业学年定位于实践实习,其他学年都在做功课修习,这样的设置安排不利于学生的内容更好的得到消化,很多教育内容往往最后变成了“丢了西瓜捡芝麻”,而且高职院校的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就业分配,课程设计等繁杂任务,精力在实践上有限,实践教学的作用也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了毕业后实践缺失,在社会中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2.高校缺乏实施实践教学的条件

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多个学科的融合才能形成真正的使用艺术。实践是检验艺术理论的重要依据,而现实中,一些高校由于缺乏资金,导致学校的实践教学设备老化,教学材料有限,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同时,一些实践教学中必须需要的新材料、新工艺等符合时代气息的新鲜事物也未能展现在实践课堂上,这就使实践教学成为了摆设和形式。

3.实践教学的实施缺乏社会支持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多院校也提出了一系列的举措,比方说建立校办工厂,校企合作等方式,这种方式值得肯定。但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其设计教学内容和设备无法为企业提供利润或者眼前商业价值的实质性需求,导致了企业单位对实践实习的排斥,企业不想将自己的营业场所免费开放给高校,作为实践实习的基地,而高校同时又没有协调好各种关系,未能疏通梳理二者之间的联系,导致了企业单位抵触高职院校在其自身营业场所进行实践活动,此外,由于大多数学生还没迈出社会,还缺乏安全意识,尽管适当的安全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但企业现场的复杂工况也让学生的自身安全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企业单位排斥学生实践实习的原因之一。

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构建三段式人才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前期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自身发展的认识,通过认识来树立学习目标和定位自身发展方向,这个阶段属于感知过程,通过考察一些相关单位或者具体的一些情况来完场。中期实践属于记忆巩固阶段,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技能学习和实践体验后,进一步加深阶段,也是理论转化阶段,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参与项目管理、设计的市场行为,做到“真刀实枪”的去适应社会,后期实践是思维阶段既毕业设计和实习的过程,也是直接面对社会的就业实践,这个阶段的实践主要是面向市场化的社会,从实际出发,做相关的课程设计,也是对自己自身能力的实践检验。

2.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师和实验设备建设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也需要外部支撑,教学实验设备是硬件支持,而专业实践老师也属于软件支持的范畴,所以,要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就必须从这两个面入手,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自身的素质,将授课教师在不影响学生学业的前提下,由高校进行引导,分配其去有实践经验的工作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和研究,将实践精华反馈给最需要实践学习的学生,减少学生无用功,同时建立考核制度,对授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从而督促教师自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此外,对于薄弱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该考虑引进有能力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促进队伍建设和学术交流,进而完成更好的实践教学任务,还可以将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士邀请进校园,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以及理解今后的学习主题和明确学习方向,同时这些人士的延伸示范能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实践向往,从而为更好的教学任务完成打下夯实基础。

3.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实践教学支持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高校所在地的政府应呼吁企事业肩负起安排学生实践的责任和义务,肩负起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明确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政策上和责任上下手。可以给予相关提供实践实习的企业一些税收减免便利,间接给予资金支持,或是政府发放资金补贴,鼓励企业将相关的岗位提供给在校大学校进行实践和实习,在进行政府相关招标合作时,给予这些企业优先的签约选择权,强化企业和高校的关系,加强企业和高校的进一步合作,同时鼓励高校将更多的科研成果通过企业平台来展示,实现双方的互惠惠利,同时,建立对各个企业的实践成果考核,避免一些企业应付行政安排。此外,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加大改造实践教学的设备支出,适当提高实践教师的工作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以及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实践队伍来,同时,政府帮忙引进高水平的实践人才,打造一个具备能打硬仗和敢打硬仗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人才夯实的基地。艺术设计专业不仅需要从理论角度对自身的专业建设予以提高,更加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对自我专业进行研究和深入,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真正与实际需要相结合,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