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艺术管理论文

文化艺术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7: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艺术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化艺术管理论文

篇(1)

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同属于人类社会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来对 现当代文化建设与艺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有着一定的区别,二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创意生活产业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1、 艺术管理含义

艺术管理是人类运用艺术学、管理学的理论对于艺术活动实施管理的行为。其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不同领域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等,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艺术管理的发展是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的艺术管理活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随着人类社会艺术活动产生,自先秦开始,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及其他艺术活动的出现,艺术管理活动就已形成,但从实质上讲,那时对艺术的管理还处于政治的手段进行管理,艺术自身的管理也多从属于政治。

例如,季札观乐,孔子删诗,师旷审音,也都是按照政治标准来管理艺术的。到了唐宋时期,盛世到来,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中国历史的一个顶峰,这一时期的艺术管理,不再为政治服务,更多的是走向民间,走向市场化。到了近现代社会,在近代管理科学的影响与促动下,人们对于艺术活动实施有序的和有为的管理,并且逐步成了科学的艺术管理理论与管理体系。包括艺术展演、影视播映等艺术活动,这类文化活动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全社会的人员的人文素质、丰富其精神生活,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向上和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支持。

2、 艺术创意的含义及发展

艺术创意是指人们在艺术或其他活动中创造新颖的艺术意象与意蕴的行为。狭义的艺术创意,即指在一般艺术活动中的创意行为,广义的艺术创意则是在其他社会活动中融入艺术创意的因素,并以艺术创意的精神予以运作的行为。艺术创意从属于一般文化创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创意。通常的创意,即指文化创意,一般既包括艺术创意,也包括经济创意、科技创意等,但经济创意、科技创意又通常是与艺术创意共同交织而发挥作用的,其中艺术创意往往起到核心的作用。

3、 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的联系

作为新兴的学科体系,艺术管理学与艺术创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理论层面,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均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积累,成为具有新兴学科的理论框架与体系; 在社会实践层面,二者都具有应用与实践的特色,直接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 在其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层面上,无论是发展历史悠久的艺术管理,还是处于建设阶段的艺术创意,均显现出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广阔前景。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都是人们在艺术活动或其他活动中智慧与才能的充分发挥,它不仅对于艺术活动及其产品不断创新与提升,而且对于艺术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创意生活产业就是两者相互区别,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产物,在当代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凸现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创意生活产业,源自艺术管理、艺术创意和文化积累,以创新的经营方式提供食、衣、住、行、育、乐各领域有用的商品或服务,提供具有深度体验及高质美感的产业。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火极一时的“黄太吉煎饼果子”,改写了传统美食的新传奇,用新思维,新模式,打造出了中国新式快餐,也是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的作用下诞生的一个创意生活产业的典型。不仅在口味上尽可能地满足食客的需求,除煎饼果子外,还有现磨豆浆,卤汁豆腐脑、秘制猪蹄、麻辣烫、四川凉面等,其多元化的也最大限度的满足食客的味蕾,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另外,其“别具匠心”的营销模式,应该是成功的关键,不论是装修布局( 采 用港式茶餐厅和西式咖啡厅的风格) ,还是店里的标语“在这里吃煎饼、喝豆腐脑思考人生”“所有的汉堡、比萨都是纸老虎”“小生意、大志向”这些别有用心的创意都迎合了现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同时利用现代化媒体微信、微博、陌陌等跨界宣传让传统美食焕生新容。

在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深入研究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对于推进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活动的深入,以及艺术管理学与艺术创意学的不断成熟,乃至促进当代社会文化建设及其繁荣,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单一的艺术活动形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多元化、多样性的艺术文化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创新理念,从而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例如芭蕾舞与魔术的结合,一个唯美浪漫,一个神秘传奇,传统钢琴演奏和喜剧表演,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他们的结合使舞台效果耳目一新,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体验。

4、 当代社会如何发展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

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推进艺术建设与发展、提高了艺术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升了人民大众的文化艺术素质,促进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如何有效的发展这一新兴的学科,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首先,注重人才培养,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的研究和开展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通晓各个艺术门类的专业知识,掌握某种艺术技能,了解不同门类艺术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艺术感受力、理解力、洞察力、欣赏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唯此才能促进艺术管理理论的纵横发展。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使其了解不同门类艺术的基础知识、文史哲知识,开阔视野,才能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艺术作品。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在从事艺术活动、产品制造、品牌推广、营销和零售方面的劳动人民,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艺术创意,将各类艺术的形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造更多具有新意,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使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不仅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而且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其次,注重发展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作为炎黄子孙,发展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密切,许多外来文化、艺术形式视乎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再次,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专业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尤其重要,它直观地体现在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上。创新意识既是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的途径又是艺术管理的目的。

因此,要想发展我们的文化艺术,应该从小抓起,将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渗透到中小学等各阶段的教学中,从小树立艺术创意的意识,将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xx发电公司总经理先进事迹材料(企业文化)

hh同志,现为xx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以来,他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和引领xx电厂企业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x电”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支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支团结协调、充满活力、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促进了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截至xx年六月底,xx发电有限公司实现安全生产xx天,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生产经营稳步推进,实现了公司管理权归属的平稳过渡;认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项目,成功实施了全国“上大压小”火力发电项目----“中国电力第一爆”。企业先后荣获了kk省“文明单位”、“全国电力系统思想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荣誉称号。

hh同志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带头人,自建立伊始,就高屋建瓴,注重把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的建立与职工全员参与紧密结合起来,形成“x电”特色文化体系。20xx年12月划归北京国华电力公司管理以后,,hh同志注重吸收、引入国华电力公司先进企业文化理念,在“新”与“旧”、“老”与“少”的融合中,新鲜的“化学反应”使x电的企业文化兼具“现代”与“成熟”、“先进”与“深厚”的特点。hh同志推行和实践的x电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概况为六大特色文化,构成了特色“x电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是积极倡导和推行安全质量文化。安全为天,责任为本。hh同志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始终强调,安全文化的核心是责任心,安全思想教育是基础。多年来,x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坚持科学的安全观,进一步落实以行政正职为核心的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在职工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如安全警句征集、互写安全家书、安全知识竞赛等,形成了企业特色文化,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连续实现八个安全年,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近几年来,x电通过iso9000质量贯标认证和贯彻国华nosa体系,制定统一标准、细化工作程序、加强过程控制,落实人员责任,把质量真正摆在第一的位置,把员工的工作能力当作衡量个人优劣的最重的砝码,激发员工的质量意识,促进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xx发电有限公司热电检修公司更是以质量为生命,本着“接一个工程,交一方朋友,铸一座丰碑”的信念,以严谨的检修工艺、精益求精的责任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质量的“奇迹”。14年来合同额增长100倍,在电力检修市场上树立了响当当的“x电检修”品牌,成为x电一面质量的“旗帜”。20xx年,hh同志数次到公司的外部检修工地看望在外务工的检修职工,了解职工生活和工作情况,大大鼓舞了职工的士气,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积极倡导和推行平安和谐文化。hh同志始终认为,平安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集中体现了和睦相处的思想、协调发展的理念、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价值取向。和谐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积极把和谐文化融入到职工思想行为和企业的发展当中,构建了班子和谐、人人和谐、人机和谐和机制和谐的“x电”和谐文化,努力形成和谐共进、和谐发展的氛围。

hh同志始终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构建和谐企业的发展环境。他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经营与市场、发电与供电等外部关系和主业与多经、主业与后勤、企业与职工等内部关系,形成相互支持、互利双赢的外部环境和团结拼搏、共同发展的内部环境。20xx年,hh同志深刻理解国家“节能减排”的环保政策,积极推动x电承担电力行业“上大压小”任务。在hh同志及公司各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20xx年5月22日成功实施两座90米高冷水塔和一座180米高烟囱的爆破拆除工作,并因为拆除的装机总容量达到550mw,列全国“上大压小”火力发电项目之最而成为“中国电力第一爆”。x电在拆除原址规划建设6台1000mw、一期建设2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这一行动体现出x电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环境和谐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同时也深刻的影响了x电的发展历程。hh同志在爆破仪式上说,这一行动标志着x电在建设“烟囱不排尘,厂房不漏汽,废水不外排,噪声不扰民,灰渣再利用”的高效环保的新型火力发电企业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hh同志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企业的人文环境。把企业的整体利益与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观念,用共同愿景凝聚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层双元发展。在企业面临改制的过程中,组织“4+1”的主题教育活动统一员工思想;在人才开发面临新挑战的形势下,组织开展了学习型企 业的教育活动,挖掘员工学习潜力;在企业划归国华公司管理之后,hh同志提出了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风气的“三个转变”,在职工思想上刮起了一阵强烈的“头脑风暴”。积极为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价值,搭建职业舞台。建立了三类人才队伍,不断推动员工发展,多年来涌现出了多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 今年,在实施资源配置过程中,hh同志积极推行走出去的战略,先后有203名优秀员工在国华系统内各发电企业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岗位。特别是在一些新建企业中,不仅为新企业输送了大批的成熟人才,更为个人发展拓展了巨大的新空间,实现了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三是积极倡导和推行廉政勤政文化。廉洁文化是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为此,hh同志提出,x电要通过廉洁文化建设,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力度,消除陈旧观念,突破陈规陋习,用健康向上的、先进的廉洁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努力在全厂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hh同志积极倡导“干事、干净”的x电廉洁文化理念,要求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廉洁是业绩,也出生产力”、“廉洁是进取之本,监督是最大关爱”的廉洁从业价值理念,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实绩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形式上,不断探索廉洁教育新途径。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领导班子、进部室(车间、班组)、进岗位、进家庭活动,开展管理人员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活动,出台《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办法》。廉洁文化建设坚持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以现代科技手段为辅助,大力提倡读“廉洁书”、看“廉政网”、听“廉政课”、唱“廉政歌”、谈“廉政话”、写“廉政感”、述“廉政职”、观“廉政片”、发“廉政信”、评“廉政绩”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业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党政工团、各部门积极参与廉洁文化建设,有效整合各方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

四是积极倡导和推行精细管理文化。加强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根本保证。在hh同志身体力行下,x电建立高效的决策体制,并做到了统一决策、协调,保证政令畅通。健全标准化的制度管理体系,做到科学、完善、实用。同时,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建设,把企业职工遵奉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效地结合起来。

hh在工作中,注重以“精细化管理年”为契机,切实加强对职工的宣传和培训,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精细化管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使职工牢固树立“每一个过程都要精心、每一处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的观念和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他强调各部门要树立“按流程办事、靠数据说话、用制度管人”的理念,各单位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到计划准确、过程精细、管理规范、结果精品,进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不断完善企业标准,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他要求要全面系统地梳理和修订现有的各项管理标准和制度,对不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进行修订完善,对不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则予以废除,对明显滞后的一些管理流程进行重组或细化,最终建立起一系列精细周到的管控体系,形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管理流程体系,今年以来,经过实施,各项管理程序与工作环节之间实现了更加精密的配合,有效提升了管理品质。

五是积极倡导和推行服务执行文化。hh同志在x电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强化执行力,强化服务意识,一方面树立“企业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基层,干部服务职工,后勤服务一线”的服务观;另一方面树立“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观,努力提高各级人员的执行力。近年来,x电在向社会提供优质电能的同时,也输送了x电人良好的品格品牌。在四川地震后,hh同志率先带头捐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职工共捐款50余万元,受到了市委、市政府表扬。

hh同志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开展执行力的教育与培养,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一切工作从执行开始”和“执行力就是竞争力”的意识,把“说”与“做”、“思”与“行”有机统一起来,言必行,行必果,努力营造执行文化氛围。自觉地把执行力与企业理念、战略目标、岗位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执行意识和执行能力,工作中他坚持推行“首问负责”、“领导问责”和“行为督导”制,使企业的各项决策和各项工作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形成政令畅通、迅速高效、执行有力、考核严格、奖惩分明的执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了企业执行力和竞争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篇(3)

关键词:共管理;管理学;社会管理论

内涵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内涵是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然而,我国关于公共管理问题的讨论与争鸣虽早已开锣,但对其内涵却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看法意见不一。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将管见和盘托出,就教于行家、学者。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类型辨析

(-)关于公共管理概念

公共管理研究与教育正在华夏大地兴起,专家学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论文颇为可观。但是在什么是公共管理问题上,可谓见仁见智。不说中国,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国家也有类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管理”概念象“瞎子摸象”,难以确定。在此,本人拟作一次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尝试,把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为: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作为管理,公共管理和其他管理(如工商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运作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作为“公共”管理,它在研究对象及其特点上,又与其他管理有明显区别。以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为例,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而工商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具体差异在于:一是管理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社会公共利益,工商管理的目的是谋求组织利润;二是管理性质不同,传统的公共管理具有垄断性,工商管理则具有竞争性;三是管理手段不同,传统公共管理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工商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们既要把握二者的联结点,更要着力找出二者的差异处,以求对公共管理有全面的认识。

(二)关于公共管理类型

为了加深对公共管理概念的认识,我们须进一步对其作外延分析。概念的外延是指该概念囊括的所有事物。公共管理的外延即指它所管理的一切公共事务。为了对“一切”有概括性认识,我们又要对它们作“类型”求解。笔者认为,就宏观而论,世上所有的公共事务可分为三类:一是国家公共事务二是政府公共事务,三是社会公共事务。

1.国家公共事务。据英国《大众百科全书》对国家作出如下定义:“由政治单位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制定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政府的功能:①立法;②司法;③执行、行政管理。”这是广义的政府(国家)观。应当指出,这里所指的国家是特指狭义的国家,即广义国家中最重要的部分①立法以及②司法。这种国家公共事务主要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制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等,侧重于与国体、政体方面有关的,关乎整体职能把握的宏观控制和影响类型的公共事务。

2.政府公共事务。《美国百科全书》指出:“政府一词适应于管理团体和国家的机构及其活动。通常它指的是诸如英国或日本这些民族国家或其分支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组织机构及法定程序,就这一方面而言,政府对已经确认为某一民族国家中成员的事务进行管理。由此可见,政府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治理机构。”应当指出,这是狭义的政府,它专指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这种政府公共事务包括政治选举、行政区划与国家礼仪方面的政治性公共事务、国家安全公共事务、对外关系公共事务、人事行政公共事务、财务行政公共事务以及机关内部的公共事务。

3.社会公共事务。这里的“社会”并非“人类社会”的广义“社会”涵义,而是专指“政府管理社会”中的中观的“社会”,这里的“社会”,即将社会管理与政治、经济管理职能并列的一个领域,它主要涉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公共事务。这种社会公共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社会服务、社会公用事业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公共事务等。这种类型的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同时这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是直接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实施对象,因此,它所显示的社会公共性也最强。

如前所述,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由于纷繁复杂的公共事务可以归纳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三大类,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种种公共管理归结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正是这“三足鼎立”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庞大的公共管理体系。我们既要从个性去分清它们的差异,又要从共性去归纳它们的统一,用共性与个性相联结的辩证法去把握公共管理的真谛。

二、社会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内涵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是由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构成的,因此,“国家”、“政府”、“社会”都分别是公共管理的内涵之一,然而,比较而言,只有“社会”才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内涵。对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阐述:

(一)公共管理主体的社会性内涵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下面分别阐释它们的社会职能特征。

1.国家的社会职能。正如恩格斯所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只有到了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方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因此,国家来自社会,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从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理论出发,认为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契约的结果。该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下。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有运用上天赋予他自己的价值和趋利避害的权利。然而,每个人在运用上天给予的权利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为了不致于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将自己和整个社会归于毁灭,于是人们运用理性来解决冲突。即人们坐下来协商,将上天赋予他们实现自己价值的权利部分或全部地转让给“者”,权利让渡的过程就是国家产生的过程,而这个“者”就是国家。这种以天赋人权的自然法理论为核。动的社会契约学说,把人们契约的原因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把国家说成是人们契约的结果,从而否认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固然不对,但是,它肯定了消除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契约内容。因此,社会契约理论虽然否认了国家是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但表达了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来自于“社会契约”的观点。国家的产生和存在表明国家和社会是不可分的。国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的力量,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是国家产生、存在的基础。这清楚地表明了国家的社会性特征。还有,国家不仅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且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当社会发展到具备消灭阶级的条件时,国家就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这也是国家依赖社会的表现。此外,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对社会也发生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说,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整体发展趋势和规律而言,社会越向前发展,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强,国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领域就越小,作用的强度也越弱。由此,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在政治统治职能不变的同时,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科技文化职能不断扩展;政治性。统治性职能越来越依赖于管理性、服务性职能作用的发挥。总之,国家存在于社会之中,以社会的存在为基础,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来谈国家的存在和作用。

2.政府的社会服务作用。作为国家伴生物的政府,与国家一样,仅仅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要永远存在下去。政府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其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其对社会作用所形成的政府职能,也是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当代政府与近代政府、古代政府的差异,都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在政府的各个特性中,注入和融入了不同时代社会的具体发展要求和时代特征所使然。还有,历史上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对社会发生作用的范围不同,并不取决于统治者个人的意志,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统治者的要求。如果一个政府不能有效地吸纳、代表和反映社会对它的要求,如果一个政府对社会的要求没有任何回应能力,那么,这个政府就是一个没有能力的政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政府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社会服务作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强调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其行为导向,而不以政府自身规定的规则为行为导向,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政府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不是要削弱它,是把政府从低效率和高成本中解放出来的有效举措。

3.社会公共组织的社会性特征。至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各种社会性组织,它们本身就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只不过在阶级社会,各种社会组织是依附于国家和政府组织的,是作为国家和政府组织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打上阶级的烙印,有着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这些社会组织必然要逐渐摆脱这种依附的地位而成为独立主体。在国家、政府消亡了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就将依靠这些社会性组织来进行自我管理,规划和实现社会发展。只不过到那时它们已经完全丧失掉了阶级性、政治性。因为,在对人的统治与管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的时候,这些组织就变成了纯粹的管理性的组织。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种社会组织还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组织,社会仍然将处于国家组织、政府组织与这些社会组织同时管理、双轨运行的局面。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抹煞它们的社会性。随着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承担的大量社会职能将更多地由社会组织去承担。我们应当顺应社会历史潮流,不断扩大社会组织的社会自主性,扩大这些组织的社会性成分,向着它们成为真正的社会组织远大目标迈进。

(二)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即公共管理客体,就是社会(这是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根据各自性质的不同,社会公共事务又可分为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在这里,可以说,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是同义语。因而,我们研究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也就转换到研究以公共管理为对象的公共特性上来。

“公共”的对立面是“赢利的”、“私人的”和“企业的”。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可以大略从以下几个侧面去分析。

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于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是公共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私人或私人组织。这正如文章的前一部分所论述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即公共管理的主体,就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种公共组织。

2.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性质和目的,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

正如所揭示的,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但即使这样,在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之中,运用公共权力所进行的政治统治,也必须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基础,以执行社会性职能为基础。因为这是国家、政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他还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兴起和衰落的专制政府有多少,它们首先都是“河谷灌溉的总经营者。”这些论断表明,理论作为有鲜明阶级性的革命的理论,也从来没有忽视政治统治的社会性基础。相反,而是把社会性提到了政治统治得以维持的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揭示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这一著名论断不仅揭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而且说明了管理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主要特征。只不过,它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个别资本家或工厂主管理工厂、企业的方式,它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进行管理并具有强制的性质。因此,国家、政府的公共性(社会性)特征,主要的表现在于,它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它体现的正是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因而它总是集中反映和代表一定社会的利益和意志。

此外,还要认识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目的,也在于为了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有时甚至实现个人利益本身就是公共任务,如向贫穷者提供社会救济等。当代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运动,主张以社会公众的偏向和需要作为政府行为导向,强调顾客意识,树立服务对象为上帝的观念,正是在这种公共事务的社会性要求压力下,采用新的统治手段与方法,从而也使西方国家政治统治进一步巩固,实现其自身的利益。

应当指出,这里讲的“公共”、“社会”是抽象的范畴,现实的“公共”、“社会”却是十分具体的,是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因此,资产阶级要做到真正凌驾于社会、代表整个“社会”是不现实的,马克思、恩格斯用“表面上”三字来表述,是很确切的。但其社会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因此而抹煞它的存在。

(三)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的社会性

1.公共事务的公共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对绩效决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标准来进行衡量,而是必须用服务效果、质量和公众满意的程度等多种尺度作标准。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基于对传统行政学以经济和效率为基本目标,忽视了公共行政所应肩负的广泛的社会责任,其结果是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时代,长期存在着普遍失业、贫穷、疾病、无知和绝望,构成对现有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胁的批判,从而提出了公共行政改革应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建立民主行政模型。为此,提出了公共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遵循的两个基本目标:其一是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即以公众——公共行政服务的顾客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二是应变灵活的组织形态,即加大组织结构的弹性,以便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的反应。将社会公平和广泛的社会责任提高到作为公共行政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倡导民主行政,是新公共行政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为此,这一理论也成为了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运动所依据的一项重要理论。这种强调政府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行为导向,纳税人以政府实际的工作结果而不是以其工作及过程为纳税尺度的理论,有效地推动了政府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公共管理事务和活动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广泛参与,以及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活动的广泛参与,主要表现在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从自身利益的关。心和实现角度,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在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由政府的垄断供给转变为通过合同出租和非国有化手段,把原先由政府包揽提供公共产品的单一化转变为民营化,将其投放市场,由各个竞争主体和社会公众自己来提供;对那些不便或不能推向社会的公共产品的提供,也改用合同的形式,以竞争招标手段,交给社会公众承担。在实现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方面,也由原来的“黑箱”操作,变为“金鱼缸里生活”,让社会公众知晓,让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介和公众了解活动内容,随时可以进行检查、调查和监督。电子政务的推行,使得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进一步增强。上述种种公开性、参与性及其非国有化等关于公共管理过程的环节和变化,实际上都是公共管理社会性的体现。

总之,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都是公共事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社会性都是它们的共同性内涵、基础性内涵。我们应从最普遍、最基本的意义上去准确把握这种社会性特征的内涵,并以其为一个重要依据,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包括构建严谨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

三、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上面集中阐述了公共管理的社会性特征,但是不能由此掩盖公共管理的政治性内涵。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一定阶级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是实现该阶级政治统治的政治组织。因此,历来国家、政府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这已是常识性的问题了。一般而言,就是前述意义上的社会公共管理组织,也或多或少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特征,其中不少本身就是社会政治团体,不可能没有政治性。一言以蔽之,讲公共管理是不能不“讲政治”的。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正确把握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系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是相辅相成的

1.公共管理的社会性是政治性的基础,政治性寓于社会性之中,没有社会性就没有政治性。我们研究公共管理政治性时,一定要明确社会性的这种基础地位与作用,坚持以是否推动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作为先进的与落后的政治的最后标准。

2.政治性是社会性的保证,社会性以政治性为指导。在阶级社会和存在着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社会里,没有政治性也就很难或者无法体现社会性,实际上,没有全面地体现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不靠国家、政府把社会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社会难以存在,更不用说进步与发展了。因此,需要把一定的政治灌注于公共管理之中,坚持用先进的、科学的政治去保护和发展社会。

(二)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向最高(终)目标迈进

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政治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彻底的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来看,从时间论,社会性比政治性更长久。因为国家、政府产生之前就有人类社会了,国家、政府还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而社会将长期(不是永远)存在着。再者,从空间论,广义的“社会”是指人类社会,包括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上的一切存在,而国家、政府则是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社会性要比政治性宽泛的多。从时间论,政治性存在于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漫长的阶段,社会性的存在比政治性的存在长久得多。作为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论者,“路就在脚下”,应该着眼长远,着手当前,正确地做好当前所承担的每一项公共管理工作,为实现无阶级、无国家、无政府的,我们的先贤所谓的“世界大同”的目标而奉献有限人生的一份又一份热和光。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也称得上是朝着这个远大方向努力的一个工程!

四、根据公共管理的客观属性构建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问题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公共管理研究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问题了。事实上,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地研讨。其中,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就是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界域”问题。即这里讲的学科体系是“门类”学科体系,还是一级学科体系,或者是一门公共管理课程的体系。就“公共管理”而言,还有一个综合“三界”(国家、政府、社会)的公共管理与分门别类的公共管理的关系问题。笔者这里拟按“公共管理概论”的范围定位提出一个研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