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7: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科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等多个要素,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1]科技创新能促使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漫长过程,技术进步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必须采取产品的形式。[2]因此,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促进企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4结语
关键词:园林植物,建筑小品,配置
一、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与作用
园林建筑小品是在园林绿地中为市民提供服务功能,方便绿化管理的,用作装饰、展示、照明、休息等的小型建筑设施。它的特征是体量较小、造型丰富、功能多样、富有特色。按照功能来分,园林建筑小品可分为四种类型:
(1)服务小品: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亭、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2)装饰小品:各类绿地中的雕塑、铺装、景墙、窗、门、栏杆等,有的也兼具其他功能。
(3)展示小品:各种布告栏、导游图、指路标牌、说明牌等,起到一定的宣传、指示、教育的功能。
(4)照明小品:以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二、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的方法
建筑小品与植物一起配置,处理得当,不仅可以获得和谐优美的景观,而且还可突出单体达不到的功能效果。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配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科技论文,建筑小品。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2.1植物配置突出建筑小品的主题
在园林绿地中,许多建筑小品都是具备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实体,如装饰性小品中的雕塑物、景墙、铺地,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表达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科技论文,建筑小品。在古典园林中,漏窗、月洞门和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其包涵的意境就更加丰富了。科技论文,建筑小品。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小品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例如,冰裂纹铺地象征冬天的到来,在铺装周围的绿地区域中选择冬季季相特征的植物种植能够呼应小品的象征意义,如冬季开花的蜡梅、挂红果的南天竹、常青的松柏类、竹类植物,与冰裂纹铺地一起可以起到彼此呼应、相互融合体现景观所要表现的主题。又如纪念革命烈士为主题的雕塑物以色叶树丛作为背景,一到秋天,色叶树的金色和红色把庄严凝重的纪念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2.2植物配置协调建筑小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小品因造型、尺度、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绿地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植物来缓和或者消除这种矛盾。如以照明功能为主的灯饰,在园林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它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在选择位置上如果不考虑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那将会影响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所以利用植物配置和灯饰的结合设计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将草坪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设计在低矮的灌木植物丛中、高大的乔木下或者植物群落的边缘位置,既起到了隐蔽作用又不影响灯光的夜间照明。另外,园林中还有些功能性的设施小品如垃圾桶、厕所等,假如设置的位置不合适也会影响到景观,也可以借助植物配置来处理和改变这些问题。
此外,植物配置不仅可以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可以配合建筑小品使园林中的景观和环境显得更为和谐、优美。如休息亭以浓郁、成片的树林为背景或以常绿树丛隐亭其中,比单独放在一片草坪或者硬地上,在景观上要显得更加自然、不突兀,对于游人来说这样的休息亭也更易靠近、更具有安全感。
2.3植物配置丰富建筑小品的艺术构图
一般来说,建筑小品特别是体量较大的休息亭、长方形的坐凳、景墙等的轮廓线都比较生硬、平直,而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柔和的枝叶、丰富的自然颜色、多变的季相景观可以软化建筑小品的边界,丰富艺术构图,增添建筑小品的自然美,从而使整体环境显得和谐有序、动静皆宜。特别是建筑小品的角隅,通过植物配置进行缓和柔化最为有效,宜选择观花、观叶、观果类的灌木和地被、草本植物成丛种植,也可略作地形,高处增添一至几株浓荫乔木组成相对稳定持久的景观。
景墙、栏杆、道牙主要起到分隔和装饰的作用,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常种植爬藤类、低矮地被植物使其自然攀援,这样不仅柔化、覆盖、遮挡了建筑小品硬质的棱角线条,而且也美化了环境,为游人增添了亲近自然之趣。在道路台阶边缘可用蔓长春花、扶芳藤等地被植物;在栏杆、景墙、围墙边上可以种植像金银花、常春藤、紫藤等垂挂类的爬藤植物。
另外,建筑小品一般为淡色、灰色系列居多,而绿色的、色叶类的、带有各种花色和季相变化的植物和建筑小品的结合,可以弥补它们单调的色彩,为建筑小品的功能和内涵表现增添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2.4植物配置完善建筑小品的功能
好的植物配置不仅起到美化建筑小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配置更加完善建筑小品本身的功能。如指示小品(导游图、指路标牌)旁的几棵特别的树可以起到指示导游的作用;在廊架上以攀援类植物栽植,更加完善了廊架蔽荫的效果和功能。
座椅是园林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小品,其主要功能是为游人休息、赏景提供停歇处。从功能完善的角度来设计,座椅边的植物配置应该要做到夏可蔽荫、冬不蔽日。所以座椅设在落叶大乔木下不仅可以带来荫凉,植物高大的树冠也可以作为赏景的“遮光罩”,使透视远景更加明快清晰,使休息者感到空间更加开阔。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三、结论
“好花还需绿叶配”,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通过合理的配置,可取得相得益彰,彼此互借、相衬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与施工中,要注重园林植物做为配景与点景的功能,并根据其植物学特性,与其表现的景观效果,将其恰当,灵活地与建筑小品相配置。
论文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0 引言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及其组合特征进行评价和研究的过程,其结果可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1],因此具有极高的重要性。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并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科技论文格式,对该校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本研究所使用软件为浙大数维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Walkfield信息化测绘系统2008版。所有数据若无特殊说明,皆为Walkfield的处理数据核心期刊。
1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1.1影像配准和定位
利用Universal MapsDownloader软件,从Google Map下载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最大分辨率影像图,由228幅256*256像素的分幅图合成,分辨率为3072*4864像素。[①]UniversalMaps Downloader软件提供每幅分幅图的经纬度坐标,查询计算得到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新建JZKZD(纠正控制点)层,使用“点输入”和“点测量”功能,输入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将图像经纬度坐标转化为国家80坐标系,得到影像图的四角坐标。新建SGSJ(栅格数据)层,在该图层添加影像图科技论文格式,采用多点法中的三点仿射坐标转换进行图像定位,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1.2数字化
1.2.1建立图层
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除JZKZD、SGSJ层外,在工程中建立ZJ(注记)、FW(房屋)、DLJX(地类界线)、DLTB(地类图斑)、XZJX(行政界线)和图廓层,共8个图层。
FW层建筑物用途分为:教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区、后勤用房、科研实验用房、文体用房、医疗卫生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商服用房、风景旅游用房,共10类。DLTB层按照《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标准),根据浙江大学紫金港土地利用现状选取林地、草地、住宿餐饮用地、住宅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空闲地和沼泽地14个分类核心期刊。
1.2.2利用影像图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层数字化
(1)XZJX层数字化
根据浙江大学基本建设处公布的东区效果图[②],确定行政界线层。[③]
(2)DLJX层数字化
地类界线的绘制遵循以下原则:①地类界线以线状地物边界为参照绘制;②地类的划分遵循先粗后细的原则,先绘制容易区分的道路、河流等边界,然后绘制建筑物边线科技论文格式,最后划分建筑群内的空地;③主干道的人行道归并到交通运输用地,房屋边线及草地、林地边线作为交通运输用地边线的参照;④其余地类根据影像图和实地情况自然划分。
地类界线的画法采用“捕捉”、“Shift”借线、“剪断线”、“裁短”、“延长”等方法,提高准确度。绘制完成后,需进行后续两步处理:“悬挂点处理”,将未闭合的界线自动闭合,防止无法生成图斑;“圆弧折线化”,在walkfield中,圆弧构成的图斑无法计算面积,因此必须先将地类界线里所有的圆弧折线化。
(3)FW层数字化
根据房屋边界绘制建筑物边界,适当采用地物编辑中的“过点平移”、“距离平移”、“旋转”、“平移旋转”、“镜像”等高级功能科技论文格式,提高绘制效率和精度。另外,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对建筑物直接构面,建筑物边界不超过地类界线;②注意根据影像图的实际投影情况,对房屋进行屋檐修正,并进行房屋直角化平差,或直接用直角线绘制建筑物边界;③利用建筑物边界构面时碰到的有“洞”的面状地物,可利用“擦除”功能;④构面完成后,进行实地调查,查清建筑物名称、用途、层数、结构等数据,进行FW层的属性赋值。占地面积以每个面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4)DLTB层数字化
利用DLJX层科技论文格式,采用“选中线索自动构面”,在DLTB层生成图斑,并根据影像图和实地调研数据划分地类核心期刊。图斑间要求无缝隙、无重叠,因此所有图斑生成后,需进行“剖分检查”。根据生成的剖分检查层逐处修改,直至无错误。其中面积为0.000000的狭缝,原因在于相邻图斑的交界线结点数量不一致或位置不一致,此时可用顶点编辑查看,然后相应增加结点。最后进行属性赋值。图斑面积以每个图斑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1.3地图制作
在图廓层分别画内图廓、外图廓、图例、比例尺等,插入指北针和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图科技论文格式,并注明图名。制作图例时,画一矩形面后利用 “阵列”功能生成多个矩形面,填色时在图廓层可编的状态下,选中DLTB相应地物,利用“设置为当前式样”功能,在图廓层生成相应式样并进行填色。最后生成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核心期刊。
2浙大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土地利用分类状况分析
根据walkfield软件结果(表1),浙大紫金港校区总占地面积为1703783.25m2,其中,科教用地和空闲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8.72%和17.86%科技论文格式,其次是住宅用地、文体娱乐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大约在10%左右。占地面积较小的土地类型为医疗慈善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0.18%、0.07%和0.05%。具体来说,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土地利用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类种类丰富,共涉及《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中的8种一级类和9种二级类。地类的分布相对均衡,有57.14%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在8-19%之间,占地比例最大的科教用地也仅占总面积的18.72%。
(2)空闲地所占比例相对偏高,土地闲置程度严重。全校范围内共有304255.20m2的空闲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7.86%。主要原因在于本影像图摄于2007年,新校区的建设还在进行当中科技论文格式,如目前在建的生命科学学院院楼、体育馆和西部研究中心等在当时的影像图均未体现,使得空闲地的比例过高。
(3)湿地面积较大,利用价值特殊核心期刊。校区内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沼泽地分别占总面积的8.56%和3.18%,包括原始生态沼泽地和有“小西湖”美称的启真湖。紫金港校区毗邻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著名生态保护区“西溪湿地”,从整理规划上看,该校区可能会被纳入到大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区的范围之内,因此其生态用地价值特殊,值得深入关注和保护。
表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分类状况
一级类
二级类
面积(m2)
百分比(%)
总计
03 林地
145158.99
8.52
8.52
04草地
141840.16
8.33
8.33
05商服用地
052住宿餐饮用地
25620.91
1.50
1.50
07住宅用地
205092.48
12.04
12.04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83科教用地
318966.11
18.72
30.81
084医卫慈善用地
3072.38
0.18
085文体娱乐用地
181975.73
10.68
086公共设施用地
1170.95
0.07
087公园与绿地
18947.53
1.11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860.45
0.05
10交通运输用地
156888.17
9.21
9.21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45805.93
8.56
8.56
12其它用地
121空闲地
304255.20
17.86
21.03
125沼泽地
54128.24
3.18
总计
1703783.25
高教授: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钟国伟同学的硕士论文答辩会,欢迎大家光临!钟国伟同学提交的论文题目是《越有“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现在按照程序进行。
冯教授:请问钟国伟同学,你提出“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的论题,是基于什么依据考虑的?
钟国伟: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提示了我,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科技和工业,不要总是存在依赖他人的企图。所以,我提出这个论题。
李教授:请钟国伟同学,你能够再简要地阐述一下你的论题的正确性吧。
钟国伟:好的。我之所以要论述“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的论题,我是有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过程的。
首先,人类学常识告诉我们,作为黄种人的中国人颇具“世界性”。作为中国人无论你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你都无法改变你的肤色。即使你不承认是中国人,或者你加入了外国国籍,但你的“肤色”无法改变,你不再是中国人,但依然具有“中国色”。所以,这种“中国味”就颇具世界性。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告诉我们,越是“中国味”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万里长城,安徽徽州的传统建筑等很具中国特色,一直被认为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很具“世界性”。相反,有的地方为了建设所谓的洋楼而破坏具有传统特色的古建筑,结果让清一色的洋楼掩盖了“中国味”,走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样的洋楼感觉。由于失去了“中国味”也就无法在国际上具有“世界性”了。因此,想要我们的建筑具有“世界性”,就要保持我们的“中国味”。
再次,一步破碎的中国的科技史告诉我们,没有“中国味”,就没有中国科技和民族工业。众所周知,我们的汽车工业一直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依赖于欧美和日本汽车,跟他们合资制造汽车赚钱而不思进取以至于失去了独立的创造能力。我们的电子科技一直在依赖于欧美国家,所以一旦遭遇人家卡脖子,一些电子工业就会瘫痪。例如,我们的中兴、华为等已经尝到了这种苦味。我很敬佩华为老总任正非,他带领他的团队“卧薪尝胆”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科技“5G”,给了欧美科技大国史无前例的震撼。华为公司这种极具“中国味”的科技产品,代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十足“中国味”的,更是震惊“世界性”的。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属于自己的作品,缺乏民族性的,个性化实业,是永远不会代表中国,具有“世界性”的。所以说,越是民族的,越是国家的,越是国家的,才越是世界的。所以说,“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
各位教授,关于“越是‘中国味’,越具‘世界性’”的论题,我就谈到这里。谢谢!
高教授:各位评委,对于钟国伟同学答辩的问题,还要什么意见吗?
关键词:节能,门窗,幕墙工程,施工,验收
引言: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每年平均以20亿平方米左右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目前,我国既有的400多亿平方米建筑当中,真正达到节能标准的却不到10%。所以,建筑节能对于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建筑节能技术发展趋势
1.1 建筑节能基本理念
建筑节能的一个基本理念第一个是减少需求,建筑物减少对能源的需求。第二个就是用同样的能耗能够满足更多的需求,这个是提高效率的问题。第三充分利用自然能或者是其他一些自然资源(太阳能、地热等)
1.2 建筑节能新技术的主要内容
“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通常被称之为“四新”。国家鼓励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中采用“四新”技术,对于“四新”技术要进行技术鉴定或实行备案等措施,节能施工中应遵照执行。科技论文,验收。
1.3 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各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一,减少建筑物的耗能量,加强保温隔热措施;第二,有效利用自然能源;第三,加强节能管理工作;第四,限制居住环境水平,加强节能道德意识。具体节能技术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规划设计上有利用于节能的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限制建筑的体形系数;限制建筑物的窗墙比。
2)改善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衡量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传热系数,有些发达国家已经降到0.2-0.35(w/m2·k)之间,远低于我国现有规范标准。此外,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外墙及屋顶的气密性,防止空气和水蒸汽的渗透。
3)改善窗户设计,减少能耗。通常做法是采用双层玻璃、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等隔热性能良好的窗玻璃。最近美国又研制出一种涂金属薄膜的窗玻璃,夏季把大部分太阳能和热能反射掉,具有良好的隔热泪盈眶性能,可以使窗的保温性能提高一倍以上。
4)利用自然条件减少能耗,也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方式之一。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这种经济的节能措施;在设计方面重视屋檐、窗帘、遮阳板、挑阳台等构造措施,对调节自然节省能源十分有效。
2 建筑节能设计要求
2.1 加强建筑节能意义的宣传和国家及省有关文件、标准的贯彻执行,从建筑节能立法和节能技术的研究推广下工夫,鼓励节能,限制建筑耗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建筑节能设计必须依靠各专业的通力合作,使建筑科学技术各学科通力协作,相互支持、配合,创作既符合建筑学原理,有符合节能原则的优秀建筑。
2.3 采用高效、经济的节能型建材和先进的构造技术。科技论文,验收。
2.4 借鉴国外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成功经验。欧美各国将隔热保温作为建筑节能措施中最主要的一项,他们几乎所有新建建筑都采用隔热材料,并大力研究和生产各种性能良好的保温材料。
2.5 尽可能利用环境能源,减少矿物能的消耗量。从规划、设计、构造、园林绿化等方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寻求人、建筑、环境与经济、节能之间的最佳结合,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效益。
3 门窗及幕墙工程节能技术的应用
3.1 建筑门窗特点 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的主要部件,具有采光、通风、装饰等多种功能。门窗与墙体、屋面、地面相比,其传热系数大,空气交换量多,能量损失大,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必须加强综合技术措施,提高门窗的技术性能;门窗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传热系数不大于3.0W/(m2·K);(2)夏季太阳辐射热透过率不大于20%;(3)南北向窗墙面积比不宜超过0.3。
3.2 节能门窗的选择方案 为了使门窗的性能达到预期的节能效果,必须从门窗材料、窗型选择、遮阳措施等方面加以考虑。建筑门窗和建筑幕墙全周边高性能密封技术,降低空气渗透热损失,提高气密、水密、隔声、保温、隔热等主要物理性能。
3.3 门窗材质选择 我国目前常用的窗框材料有木材、塑料(PVC)、铝合金和钢材。木、塑材料的导热系数远低于金属材料,保温隔热性能优良。但木材资源短缺,不可能大面积推广应用。PVC塑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隔声、耐腐蚀、美观等综合性能,故选用PVC塑料型材为优选。
3.4 建筑幕墙设计项目优化 性能方面设计有:幕墙节能、防结露设计,中空玻璃设计;各种优良性能设计还包括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能、隔热保温性能、耐冲击(硬冲击、软冲击)设计、隔音设计;安全性设计包括抗7烈度防震设计、防火设计、防中空玻璃自爆设计、防雷击和防静电干扰设计,防腐蚀设计,通风防热应力设计。
4 建筑节能中保温系统的施工要点
4.1 节能墙体工程保温系统的施工要点
4.1.1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GJ32/J19-2006)及《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00-2007)的要求进行材料复检,监理单位做好见证工作;复检应涉及规范要求的全部指标,不得擅自减少。
4.1.2 应纳入隐蔽验收的内容:基层及表面处理;保温板黏结及固定;锚固件;增强网铺设;墙体热桥部位处理;预制保温板(墙板)板缝和构造节点;现场喷涂或浇注有机类保温材料的界面;被封闭的保温材料厚度;保温隔热砌块填充墙体。
4.1.3 对于外保温系统饰面层采用面砖做法时候,根据DGJ32/J19-2006第5.1.7条规定,应按外保温检验批实施现场粘结强度拉拔试验(即每实施500~1000㎡外墙外保温做一次)。
4.1.4 外保温材料应全面粘贴,凡与室内有关联的天沟、檐沟、窗侧处(即热桥部位)均应铺设保温层;如有变化应由原设计单位出具书面变更并履行相关程序。
4.1.5 对于涂料饰面保温砂浆系统,抗裂砂浆总厚度宜控制在3~6mm,在阴阳角部位和窗边应用加强网加强;涂料饰面前应采用柔性耐水腻子。科技论文,验收。
4.1.6 对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现场进行湿容重检测。科技论文,验收。科技论文,验收。其方法是:对现场砂浆搅拌机内的保温浆料抽检取样,用容积为1升的量筒进行称量,要求其在0.4kg以下。施工单位应对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制作同条件养护试块。
4.1.7 耐碱网格布施工方法:在保温层上抹抗裂砂浆,厚度控制在3mm左右(网格搭接处可加厚度至5mm),立即用铁抹子将耐碱网格布压入抗裂砂浆内,网眼砂浆饱满度应为100%;耐碱网格布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0mm,耐碱网格布的边缘严禁干搭接,必须嵌在抗裂砂浆中。
4.1.8 保温板材和基层的黏结强度应做现场拉拔试验;后置锚固件应进行锚固力现场拉拔试验
4.2屋面节能工程保温系统的施工要点:
4.2.1 屋面保温隔热工程的施工必须在基层(结构层)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
4.2.2 铺设保温材料的基层(结构层)施工验收完以后,将预制构件的吊钩、铁件等进行处理,处理点应抹入水泥砂浆,经检查验收合格,方可铺设保温材料。
4.2.3 找坡层为粒径在5~40mm,不含有石块、土块、重矿渣和末燃尽的煤块的炉渣,铺设时需配比均匀、分层敷设,按要求压实、表面平整,并按图纸要求找坡。
4.2.4板状保温材料应紧贴(靠)防水层,错缝铺贴、铺平垫稳、拼缝严密平整、坡向正确。板状保温材料的保温层厚度允许偏差为±5%,且不得大于4mm。
4.2.5 施工注意事项:
1)板状保温材料运输、存放应注意保护,防止损坏、污染和受潮,雨季应采取遮盖措施,防止水浸或雨淋;2)聚苯保温板陈化时间自然养护条件下,不得少于48d,60℃蒸汽养护不得少于7d,以防止板材收缩变形产生裂缝;3)保温板上面注意加铺铝箔防潮层;4)严禁在雨天进行保温层施工。科技论文,验收。
5 建筑节能工程的验收
5.1施工单位应通过有关围护结构节能性能检验、系统功能检验和整个分部工程的无生产负荷系统联合试运转与调试和观感质量的检查,按本规范要求将质量合格的节能分部工程移交建设单位的验收过程。
5.2 围护结构节能性能检验的主要项目应包括:1)墙体、屋面的传热系数、隔热性能;2)幕墙气密性能;3)外窗气密性和传热系数;4)工程合同约定的项目;5)必要时可检验其他项目。
5.3 建筑节能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共同进行,合格后应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并详细填写在保修期内建筑节能性能现场检验的围护结构节能性能检验和系统功能检验的内容。
参考文献:《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节能监理细则》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抗震结构,抗震技术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对中国来说无不是沉重的打击,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心痛的是有那么的生命离开了我们,这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在地震中,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倒塌了,相对于低层建筑而言,高层建筑破坏和倒塌的后果就更加严重。近年来国内国外高层、超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攀升,就在2010年正式开放的哈利法塔的高度达到了惊人的828米,而且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复杂,不规则结构越来越多,这对于结构的抗震都是十分不利的。为保证高层结构的抗震安全,达到安全和经济的统一,有必要对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抗震结构和抗震技术进行探讨。
1.地震导致建筑破坏的原因
根据地震经验,地震期间导致高层建筑破坏的直接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地震引起的山崩、滑坡、地陷、地面裂缝或错位等地面变形,对其上部建筑的直接危害;
(2)地震引起的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地基失效,对上面建筑物所造成的破坏;
(3)建筑物在地面运动激发下产生剧烈震动过程中,因结构强度不足、过大变形、连接破坏、构件失稳或整体倾覆而破坏;
2.建筑的抗震概念设计
所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依此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科技论文。
3.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过程
3.1、静力理论阶段
水平静力抗震理论始创于意大利,发展于日本,1900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震度法”的概念。该理论认为:结构物所收到的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载乘以一个系数。
3.2、反应谱理论阶段
我国及国际上多数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本质上都采用了反应谱理论及结构能力设计原则。其主要特点如下:
(1) 用规范规定的设计反应谱进行结构线弹性分析。
(2)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是根据设计反应谱所作的结构线弹性计算通过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后内力进行设计。
(3) 在早期方案设计阶段,结构体系、结构体型的规则性及结构的整体性满足规范的规定,以使结构能可靠地发挥非弹性延性变形能力。
3.3、动力理论阶段
1971年美国圣费南多地震的震害,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反应谱理论只说出了问题的一大半,而地震持时对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影响没有得到考虑”,从而推动了采用地震加速度过程a(t)来计算结构反应过程的动力法的研究。此一新理论不但考虑了地震的持时,还更近一步地考虑了地震过程中反应谱所不能概括的其他特性。
4.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设计地震区的高层建筑,在确定结构体系时,除了要考虑前面所提到的材料用量、建筑内部空间和使用的房屋高度等因素外,还需进一步考虑下列抗震设计准则:
(1)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力传递路线;
(2)具备多道抗震防线,不会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抵抗侧力或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
(3)具有必要的承载力、良好的延性和较多的耗能潜力,从而使结构体系遭遇地震时有足够的防倒塌潜力;
(4)沿水平和竖向,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分布均匀,或按需要合理分布,避免出现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环节,从而防止地震时出现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在确定建筑方案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房屋的重要性、设防烈度、场地条件、房屋高度、地基基础以及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并结合体系的经济、技术指标,选择最合适的结构体系。
5.建筑抗震措施或设计
5.1、错开地震动卓越周期
一个场地的地面运动,一般均存在着一个破坏性最强的主振周期,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这个卓越周期相等或相近,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就会因共振而加重。地震动卓越周期又称地震动主导周期。
从众多的地震倒塌建筑物中可以看出,建筑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接近,是引起建筑共振破坏的主要因素和直接原因。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首先要估计地震引起该建筑所在场地的地震动卓越周期;然后,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通过改变房屋层数和结构类型,尽量加大建筑物基本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的差距。
5.2、采取基础隔震措施
传统的抗震方法是依靠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来耗散地震能量,使结构免于倒塌,但由于是一种“被动防震”,就不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作用,是由于地面运动激发起建筑的强烈振动所造成的,也就是说,破坏能量来自地面,通过基础向上部结构传递。人们总结地震经验后发现,地震时结构底部的有限滑动,能大幅度地减轻上部结构的破坏程度。科技论文。
基于可动概念的基础隔震方案很多,主要有:(1)软垫式隔震。在房屋底部设置若干个带铅芯的钢板橡胶隔振装置,使整个房屋坐落在软垫层上,遭遇地震时,楼房底面与地面之间产生相对水平位移,房屋自振周期加长,主要变形都发生在软垫块处,上部结构层间侧移变得很小,从而保护结构免遭破坏。(2)滑移式隔震。在房屋基础底面处设置钢珠、钢球、石墨、砂粒等材料形成的滑移层或滚动层,使建筑物遇地震时在该处发生较大位移的滑动,达到隔震目的。(3)摆动式隔震。科技论文。摆动式隔震方式实质上是柔性底层概念的改进和引伸。(4)悬吊式隔震。这一隔震方式的构思是,将整个建筑悬吊在支架下面,避免地震的直接冲击,从而大幅度较小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惯力。
5.3、削减地震反应——提高结构阻尼
为了提高结构阻尼,可以在结构上设置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输入的能量,减小结构变形。台北101大楼在87~92楼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钢球风阻尼器,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大楼风阻尼器,它的球体直径5.5米,由四十一层12.5厘米厚钢板结合为球形,重量660吨,可以有效减轻由于飓风和地震所引起的震动和侧移。
为高层建筑提供附加阻尼的另一新途径,是利用主体结构与刚性挂板之间特殊装置的非弹性性能和摩擦。采取这一措施后,可以使阻尼比仅为2%的抗弯钢框架,有效粘滞阻尼比增加到8%或更多,从而使底部地震剪力和顶点侧移降低50%。
此外,通过采用高延性构件和附设耗能装置也能有效削减地震反应。
6.高层建筑抗震技术发展展望
未来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体型将更趋复杂,结构体系将更趋多样化。出于对建筑艺术上的要求,高层建筑的体型将会更为复杂和多样,许多高层建筑都是综合性的和多用途的,因此对建筑和结构必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结构体系上看,也决不会停留在原有的几种形式上,而会更好地满足功能和艺术上的需求,创造出新的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大海,杨翠如,钟锡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谷连营,肖国梁.高层建筑抗震技术的发展概况.山西建筑,2006.8(15):50—51.
[3]王红霞.论高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山西建筑,2007,12(35):74—75.
【关键词】:电气工程;施工安装;通病;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民用住宅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是住宅楼建设中十分重要组成的部分,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住宅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日常生活,今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家用电器普及越来越广,而消耗用电量也是越来越大,这就给我们做好电气施工安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住宅电气安装施工面临的现状
随着改革住房制度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对住房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住房质量的现状表现为整体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仍然存在很多影像住宅质量的问题。作为住宅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气安装工程同样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临着克服质量问题、提高安装质量的严峻任务。
三.电气安装中质量通病对住宅质量的影响
1.电气安装施工质量对住宅建筑的影响
某住宅建筑为了将顶棚上吊灯固定住,需要在楼板缝中自上而下放置一块木砖,但由于木砖尺寸或者施工顺序不合适,使得放置木砖处两块空心板被砸坏露筋,从而破坏了空心板的主筋结构,进而对整个主体结构造成很大的危害。再比如某住宅楼配电箱预留在楼梯梁下的承重墙上,承重墙局部承压能力不足,不能承担上面几层楼梯的重量,造成了严重的质量隐患。
2.剔槽埋管直接关系到墙体的强度和承载力
剔槽埋管是在电气预埋不到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在建筑工地上经常见到,如果操作实施不当也可能会影响到墙体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曾遇到过厚240 mm的墙两面相同位置横向剔槽的现象,这等于就是在砌体上横切了一个断面,使得砌体的强度和承载能力受到严重损坏。还有斜开槽、剔槽边缘不齐等不问题都对墙体的强度和承载力产生很大的威胁。
3.影响墙体使用功能和外观效应
剔槽埋管不仅破坏了墙体的平整度,而且还影响到墙体的外观效应。插座高度不统一、开关安装位置不合适、接线盒预埋不到位等不规范操作施工都会严重影响到墙体的使用功能,给住宅居民带来诸多不便。
4.火灾隐患
4.1 安装电气线路开关电器存在火灾隐患。一方面是由于电气设计保守,负荷设计裕度小此外再加上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出开关电器的导线接触厩不够或者压接松动,导致接触电阻过大产生发热从而引发火灾。另一方面是产品质量的问题,由于性能指标不符合设计的要求,导致存在火灾隐患。
4.2 安装电气管线存在火灾隐患。首先是由普通的硬塑管直接敷设在可燃吊顶内。然后可能是导线配管不到位致使导线接头外露而造成的火灾隐患。
4.3 安装照明器具不恰当引发火灾隐患,比如把表面温度高的灯具设在可燃构件或可燃装饰物上以及灯具选型不当
四.电气施工中质量通病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设计单位从事电气设计的工作人员由于实践经验少;对设计规范的理解达不到一致看法;缺少详细设的节点计,再加上赶工期,部分图纸设计做法不明确。
2.承建单位从事电气安装施工的人员专业素质较低而且质量意识淡薄。有的人员没有电工特种工种操作证,有的甚至雇用临时工来实施电气安装。对设计图纸不能深刻领会,以至于看不懂图纸,完全不具备承担安装电气工程的技术水平。还有的承建单位因为从事安装电气工程的人员管理不够,改让土建施工员来代管,结果导致出现代而不管的现象,不能实现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要求。
3. 电气穿线工程脱节预埋和电气预埋让承建单位的民工来承担,穿线由承建单位的电工来完成,预埋线管的分线盒、走向、预留洞甚至有时找不到,有的线管在打圈梁时被堵死,这就势必导致产生砸楼板、剔槽等粗野施工等行为。
4. 电气、土建两个专业的配合度不够。电气预埋工作人员要求土建预留出来的洞,土建施工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来配合电工完成,导致许多配电箱的安装歪歪斜斜,上下挤砖,开关距离门太远。同一个房间的插座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既无法满足使用功能又不美观,给使用和安装都带来很多困难。
五.电气安装中质量通病问题的防治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
安装电气工程应该引起发包单位、业主、承建单位的高度重视,把安装电气工程看成是住宅建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部工程;然后是要提高电气管理、业务素质、安装人员的技术,增强员工的岗位责任心,管理人员还要做到坚持责任到人,安装人员必须要持证才能上岗,保证安装电气工程的质量。
2.将安装电气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设计者在保证安全用电和满足常规供电的前提下,要更多地兼顾装饰效果、美观以及使用功能,从而满足住户方便、美观、安全、舒适的现代化生活需要,把安装电气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
业主对安装电气工程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包单位要选择那些有承建能力的建筑队伍来承担安装电气工程的任务,承建单位还应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严格遵守建筑安装电气施工规范,每个建设单位对安装电气工程都要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再配备专职施工人员和电气监督人员现场参加管理。
4.严格监控进入现场的材料
对安装电气工程所使用的线盒、穿线管,各种铝、铜导线,灯具、配电箱等进行严格检查,凡是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是没有产品检验合格证的坚决不允许进场使用。
5.严格管理和控制质量,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5.1 重点检查和普通检查相结合,检查在建的每栋住宅楼以及每层每户的线材、预埋线管、开关、灯具、插座的安装情况,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不安全隐患和不合格点。并重点检查主要环节和重点工程比如总进线、接地极,做好把守主要环节的技术关。
5.2 整体检查与分段检查要相结合,即分段检查穿线、预埋、安装的各个工序阶段。着重检查穿线工序和预埋脱节的问题、电气和土建专业的配合问题,及时进行质量通报。对楼板剔槽、砸圈梁不规范,开关插座安装位置不当等问题及时进行质量通报,并限期进行整改。整体检查完工电气安装工程的使用功能、原材料、安全用电、安装部位等各个方面,确保安装电气工程的整体效应。
5.3 不定期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要坚持每天巡回并且每周大检查一次,每月通报一次质量报告,并不定期抽查的进行项目整改,使质量管理工作贯穿在整个过程
六.结语
安装电气工程中质量的控制涉及到各个方面,施工、建设以及监理等都要以图纸为依据。以规程和规范为标准来切实可行的执行和制定保证工程质量的改进措施,努力给住宅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综上所述,在安装电气管道过程中,要配合密切敷设和安装,只有通过这样才能防止上述各种常见的质量通病问题的发生,从而做好安装电气管道施工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孝贵 电气安装施工中与土建工程的配合[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6)
2. 王亚林 电气工程中质量通病的防治[期刊论文]-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
3. 郑修慧.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建筑电气2006,25(3)
4. 王海 浅谈建筑电气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12)
5. 周秘 浅析某建筑工程电气安装施工工艺[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10(13)
6. 王会山.刘海冬建筑工程室内电气安装施工[期刊论文]-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9)
7. 钱建林.张鑫华浅谈电气安装施工在土建工程各阶段的配合与协调[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