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7: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篇(1)

民办高校,因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对辅导员师德师风也有特别的要求。

(1)更加注重以生为本

民办高校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低,但他们也有个性强、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个人主见,遇到问题时能够动用很多资源去解决等特点。这种情况下,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发展平台。

(2)思想觉悟更高

民办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更多样化,思想观念更多元化,对社会焦点和突发问题,通常会用自己业已形成的观念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讲究方法上的灵活性,又保持自己原则的坚定性。

(3)更加的注重以身师表

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较低,但他们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而这些活动大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悉心指导,辅导员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4)更加爱岗敬业

民办高校一般办学历史短,政府的投入小,学校发展靠的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辅导员老师只有比公办高校老师更加爱岗敬业才能够保证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好,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应做到:

(1)政府和学校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因为这些投入可以带来直接的可以用眼睛看得到的科研成果、掌握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同时对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师德师风重视度有所降低。师德师风建设的落后,给各个高校、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特别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是任何科研技术都不可弥补的。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其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工作。

(2)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各项投入

针对当前的辅导员普遍年轻化、经验不足、流动性大、职业倦怠感高等问题,应从资金投入、岗前培训、工作期间各项技能培训、辅导员自身心理问题干预等方面加大投入。

(3)健全对辅导员师德师风考核标准及指标的建立

篇(2)

【关键词】辅导员 专业伦理 调查 策略

一、调查结果的数据与分析

(一)辅导员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统计显示出调查对象中的男性辅导员共211人,占44.8%,女性辅导员260人占55.2%,男女比例大致均衡,样本选取较为科学。辅导员的年龄主要是25-35为多,占样本总数的82%,25岁以下和35岁以上数量较少,前者只占8%,后者占10%,年龄比例较为合理,符合辅导员特殊岗位聘用的实际情况。从职称分布看,职称大多集中在讲师,占总数的81.4%,其次是助教,比例为11.8%,副教授人数最少,为总数的6.8%。绝大部分的辅导员具有硕士学位,少数博士。这说明高校辅导员的学位要求较高,许多高校非硕士不进,博士学位辅导员唯有个别211和985项目高校。三个年龄段的辅导员,相比之下教龄在5-10 年的较多,占总人数的67.1%,教龄超过10 年和教龄4年及以下的人数相对少些,分别只是总人数的18%和14.9%。

(二)辅导员亲职伦理观念和行为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要洞悉专业伦理观念如何深入到辅导员基本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和专业标准中,落实在道德判断力、专业执行力的行为实践中,可从辅导员这一特殊专业的亲职伦理、人际伦理、从教伦理层面去调查与研究。

1.职业认可度的调查。亲职伦理通过对辅导员是否还会选择辅导员专业的调查入手,看辅导员与教育事业关系、对自身专业价值认可的观念与行为程度。调查问题为“假如让您再一次选择,您还会选择辅导员专业吗”,结果发现有56.5%的教师选择还会从事辅导员这一专业,而有44.5%的教师选择了不会和很难说两个选项,其中选择不会的占17.3%,选择很难说的占到了总人数的27.2%。由此可见,相当数量的辅导员对于目前自身从事的专业工作不很认同,未能从专业教育活动中获得心理慰籍和职业,这就有可能影响其专业精神、专业责任感、专业自主和伦理自律的形成,导致其工作行为的倦怠。

2.工作状态的调查。亲职伦理调查分析既要了解辅导员对专业的认可程度,又必须调查其工作状态是否积极,这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精神、责任感、伦理自律有直接与高度的相关性,直接关乎对辅导员专业伦理观念与行为状态如何的判断。调查问题为“您认为当前高校辅导员普遍的工作状态如何?”回答很积极的41人、较积极的296人、一般应付的93人、不积极的41人,分别占8.7%、62.8%、19.7%和8.7%。辅导员工作状态数据,不仅反映出辅导员群体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敬业态度、职业幸福感如何,而且更能透过这一专业德性和品质状态,洞察对工作对象的职责承诺情况以及其它方面伦理意识与行为的面貌。

(三)辅导员人际伦理观念和行为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辅导员的人际伦理是指辅导员在处理与学生、同事、校院其它人员关系时,所应该坚持的基本观点和应该遵守的客观的行为规范。为此,人际伦理观念和行为现状的调查,重在了解辅导员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与其他同事及教师集体的关系、与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从而把握该群体观念与行为现状的真实一面。此调查的题项重在关注维护学校声誉、与学生关系、与同事合作、与上级领导或职能部门理念冲突的解决这四大方面。

1.辅导员人际伦理观念层面。按1-5分的分值统计看,各题项的得分皆在4分以上,得分越高说明辅导员的人际伦理观念越好。其中,题项得分最高的为“维护学校声誉”项,说明辅导员对维护学校声誉的意识很强烈。

2.辅导员人际伦理行为层面。同样是1-5分的分值统计,行为困境四大题项得分多在2.5分以上,说明在处理与领导、同事、学生和职能部门关系的行为时每项都存在困惑,而行为困惑最多的集中在“与上级领导或职能部门理念冲突的解决”上,此题项得分最低。若从该维度的微观层面分析,辅导员虽能认识到工作中应下级服从上级,维护学校声誉重要,但当上下级理念不符,交流无望时,很多困惑乃至消极情绪悄然而至,从而影响到专业行为的规范性。

(四)辅导员从教伦理观念和行为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1.身份与品质认知情况调查。从教伦理实质上是一种“专业角色+专业道德”的伦理,即按照高等教育赋予辅导员的基本角色、主要职责和师德要求来确定其从教的伦理规范。

表1调查了辅导员身份与角色的认同度。数据显示,大部分辅导员在专业活动中对自己首先是一个道德从业者、需要一定的奉献精神持肯定态度,并认为其言行会对学生起很强的示范作用。标准差也显示辅导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差异较小。在对辅导员专业是不是一种谋生手段的看法上,辅导员的观点差异较大,63.6%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专业就是一种谋生手段,只有36.5%的辅导员对这种看法持否定态度。可见,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和角色定位的观念与行为存在内在的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冲突性。

强化师德教育是辅导员确保达到道德性和教育性要求的重要方面,然而调查中发现,32.7%的辅导员认为道德建设仅仅是一种专业的道德内容或辅导员个人师德的内容,没有意识到应该是作为两种内容的结合。这说明在高校加强辅导员专业道德建设,普及辅导员专业道德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非常了解辅导员师德规范的占18.9%,71.5%的辅导员对师德规范比较了解;也有9.6%的辅导员表示不太了解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对于这样的现状,高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辅导员师德规范的普及教育。

从表2的统计数据看,辅导员认为"爱心"是第一位重要的,所以品质选择率最多。第二位是"尊重信任",第三位上"尊重信任"的选择率依然最高。第四位上"理解宽容"的选择率最高,其次是"公正"。显而易见,辅导员认为最重要的品质应该为"爱心"、"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和"公正"。

2.职责与能力认知情况的调查。从表3的数据显示,辅导员认为组织管理能力最重要,在专业能力选择率中位居第一。第二位是创新能力,而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选择率并列第三位。选择率排序第四位是分析判断能力。较为出乎意料的是,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选择率会排到第五位,但百分比较均衡。其次,应变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选在最后。辅导员专业能力的认知,必然与其职责履行是否到位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强化辅导员专业伦理观念和伦理实践的策略

(一)厘清辅导员专业伦理观念和伦理实践的基本思路

首先,重视辅导员共同体建设。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的塑造,不仅仅是强化辅导员个体道德的修养,激发、调动和发挥辅导员个体自我锻炼和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建设好辅导员共同体,走伦理共同体道路,重新审视和思考辅导员的专业道德信仰、专业伦理责任、专业化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评价等问题,从专业群体的角度来塑造辅导员专业伦理。

其次,要发展专业伦理的主体享用功能。即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体性,强化个人自觉,强调主体的反思,尊重辅导员自身的情感和价值,让他们自觉涵养并时时秉持“专业伦理”,实现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辅导员的福祉。

第三,要保障辅导员的专业自主。必须以辅导员专业生活质量提高和专业发展为立足点,以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为支撑。专业伦理建设要与辅导员专业成长同步,用专业伦理保障辅导员的专业自主,帮助辅导员适应变化着的工作场景,帮助他们处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使其在专业生活中少受非理性职责的干扰。

第四,要把教育服务意识作为基本导向。辅导员的专业行为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良好发展,其专业活动必须把服务受教育者、服务社会发展放在专业精神的首位。所以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必须坚持把树立教育服务意识作为基本导向,形成与专业相匹配的服务伦理,并升华为辅导员专业伦理规范。

第五,专业伦理建设应该有一个完备的系统。目的是通过专业伦理系统规范专业活动全过程,协调辅导员与教育事业、与受教育者、与其他教师及集体、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全部关系,能够形成完善的伦理保护圈,确保教育对象和各方面的利益,并对辅导员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能培养辅导员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引导和约束辅导员的专业行为。

(二)为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提供组织支持和制度保证

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是一项事关高等教育事业未来的工作,提供组织支持首先要求高校领导重视,把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纳入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这是加强组织建设的关键。其次,各校可成立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的专门机构,执行理论研究和具体培养工作,直接指导和监督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再次,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为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提供文化支持。组织的宽容与信任有利于缓解高校辅导员的伦理压力,有利于他们享受职业本身的欢乐,更好地忠诚于辅导员职责,有利于增强教师涵养和专业伦理的自觉性。

(三)将专业伦理建设纳入辅导员培养体系

专业伦理意识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必须依靠专业伦理教育和实践来培养,但由于辅导员专业伦理兼具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属性,在教育培养上必须着手于两方面的强化。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建设,必须将专业伦理建设纳入辅导员培养体系,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完善教材体系。教材编写要凸显辅导员特殊岗位必须的专业伦理内容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实行“导师制”。从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党政部门的负责人、院校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优秀辅导员中选聘兼职教师实行“导师制”,导师在交往中指导和监督辅导员的专业伦理建设,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三是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在2006年教育部《培训计划》宏观指导的基础上,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新特点、新要求,结合实际提供各种机会和多种途径、方式,为辅导员专业伦理塑造搭建实践平台。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辅导员专业伦理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其提升策略研究》成果之一,编号:Y20143136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2006.

[2]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内涵与路径的理论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3]史慧明.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6).

[4]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篇(3)

关键词:素质洋葱模型;胜任力;辅导员;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与一般的本科院校不同,它的办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旨在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将职业教育的地位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提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新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是高职院校发展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新的挑战,其中,担当着培养人才重任的辅导员队伍也面临着新的建设挑战。这项挑战的关键点则在于如何通过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来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养,以及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问题汇结到一点上,什么样的辅导员才能胜任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现代高职院校需要什么样的辅导员?本文试图通过胜任力研究来解答这一系列问题。

一、基于“素质洋葱模型”的胜任力研究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Richard·Boyatzis)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构成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所谓素质洋葱模型,是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

二、高职院校辅导胜任力研究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访谈法和文献法为主开展调查。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关于胜任力研究的学术文献,收集了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有关的大量资料,了解了大量有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政策和相关研究成果。在文献整理后,决定采用素质洋葱模型为本文中辅导员胜任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大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辅导员队伍呈现出缺乏工作经验的态势。大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关学生工作或思想工作经验,工作经验5年以下的占大多数,甚至有部分辅导员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验。

(二)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年龄大多介于25-35岁之间,年轻的辅导员们大多存在着职业规划焦虑,需要引导规划他们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转变岗位性质、提供晋升空间和评定职称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缺乏专业化培训。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勤工助学工作、配合学校管理制度等学生管理工作。培训模式单一,大多是以开会、传达指示、学习文件等传统方式,使得培训工作就显得相对程式化,没有突出个体差异。

三、基于素质洋葱模型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

基于上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洋葱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绩效,关键要培训涵盖外显、内隐胜任力, 设计包括知识、能力及品格在内的内容,采取差别化的培养方式。

(一)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教育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以辅导员师德培养与提升为核心,以兴趣、权力和成就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师德培育体系,从不同的需求层次提升高职业院校辅导员师德教育。

1.以兴趣为切入点,引导辅导员爱岗敬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辅导员具有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兴趣,他必然会潜心钻研工作的规律和技巧,收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而职业型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工作的重复性非常明显。因此,要分析辅导员工作的内涵与范围,帮助他们寻找工作的兴趣点,树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维持对辅导员工作兴趣和热情的主观感受。

2.以事业心为动力,培养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职业忠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乐于宣传(Say),就是员工经常会对同事、可能加入企业的人、目前的与潜在的客户说组织的好话;第二层是乐意留下(Stay),就是具有留在组织内的强烈欲望;第三层是全力付出(Strive),就是员工不但全心全力地投入工作,并且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促使企业成功。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辅导员工作作风的培训、培养,帮助他们养成固有的、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要求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工作习惯与处事风格,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

(二)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考核体系

1.细化选拔标准,加强岗前培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招聘通常使用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两种方式。目前来说,由于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基本上以外部招聘为主。辅导员招聘一般要求“211”或“985”学校硕士毕业生,但对专业无限制。高职院校辅导员因为要承担一定的实训、就业指导工作,且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性明显,最好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筛选。

2.注重专业培训,加强经验交流。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就业辅导培训、和辅导员能力培训等。教育部已经于2007年 在复旦大学设立了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各高职院校应该多关注全国各大高校和教育领导部门的辅导员培训计划,积极选派本校辅导员参与培训。同时,要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学习考察、学习交流、实践锻炼,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集体培训以外,要针对每个辅导员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不同的培训设计,做到点面结合。

(三)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内涵

辅导员工作面广工作量大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掌握较为广博的知识,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需要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目标,结合辅导员个人兴趣、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愿望,科学划分辅导员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引导辅导员成为具有专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

1、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让辅导员从其他非本职的事务性工作抽身出来,真正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开展工作,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投放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工作中,真正把辅导员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2.构建以辅导员工作职责为核心的知识培育体系,帮助辅导员进一步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提高对知识的运用与掌握,对于部分有学习潜力和学历提升需求的辅导员,可以为他们的再深造提供有利条件。

3.构筑辅导员分类发展平台。根据辅导员个人选择的发展方向,围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专题研究能力和专项业务能力等,着力构筑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培训平台和交流平台,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职业发展道路。专业特长突出的可以转岗为专业教师或科研人员,综合素质突出的,可以转岗为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

[2]陈万思.知识员工胜任力: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辅导员 队伍 建设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作在院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是从事辅导工作的人员的简称,又有心理辅导员、班级辅导员、技术辅导员等称呼。他们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保证,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1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辅导员结构和现状

1.1 结构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青年干部队伍占83%,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学学历占86%,高职院校辅导员中级职称占55%、助教达45%,一大批年轻、高学历的青年充实到辅导员岗位,改变了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增强了学生工作队伍的生机、活力、实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来源大多是本科毕业生,与任课教师相比,学历还是不够高,学历较低,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青年辅导员老师占绝对主体地位,由于年龄原因既有精力旺盛、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优势,同时具有个性独立,主体意识强,团队合作精神缺乏等缺点;辅导员缺少来源于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老师,缺少资深辅导员,专业化程度过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学历、专业、年龄、职称结构等方面的劣势,应具备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1.2 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头绪多、压力大、强度大,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安全、就业等方方面面,基本上可以用乱、杂、繁三个字概括,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中,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考虑如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认真思索如何提高业务能力、改进工作方法,工作虽然辛苦,效果却不理想。

高职院校辅导员由于繁琐的工作,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与论文撰写,增加了职称评定的难度,在工作中看不到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与努力目标,看不到个体成长的方向,怀疑自身价值,导致思想不稳定,逐渐降低了工作热情,进而影响到工作态度、方式及工作效果。

1.3 深层分析

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对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奉献精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能给辅导员落实的政策待遇却很少,导致辅导员地位、学历或职称、待遇相对较低,报酬与贡献的比例严重失衡,职业发展空间相当局限。工作价值得不到肯定,得不到社会的尊敬和理解,辅导员对岗位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欠缺,普遍感受到心理失衡,甚至有“职业倦怠”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学生工作效率和效果。

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传统落后,存在激励机制失衡,考核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比较落后,指标设计不合理,定性多定量少,评价模糊、笼统定级等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一般都忽视了考核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使辅导员的潜力得到开发,把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奖惩的唯一依据,失去了考核应有的作用和最终目的。

2 浅议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措施建议

2.1 高度重视,营造平等和谐社会环境

职业收入情况影响着这个职业的社会声望,经济待遇和职业政治地位又对社会职业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要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充分给予辅导员工作自主度和经济扶持度。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各高等学校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响应教育部发起的定期评选表彰“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活动,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要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辅导员团队工作氛围,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将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追求。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积极努力,营造一个社会重视、教育系统重视、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环境。

2.2 落实到位,构建持续实效培训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辅导员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其次,基于学生工作的性质,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送辅导员外出学习考察、参观访问、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再次,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难点、热点、焦点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针对性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性和业务能力;另有,要改进传统教育方法和手段,引用网络、视频教学,借用微博、飞信管理,实践教学紧密配合理论教学等,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后,要提供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鼓励辅导员承担并参加课题研究,积极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为职称评审打下良好基础,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自信心与工作认同感。

2.3 积极探索,建设专业职业工作队伍

建立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机制,引导一大批优秀辅导员成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家,使学生工作成为光荣的终身职业。首先,健全各种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保障。制定辅导员队伍长期、短期发展规划,明晰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制度,制度辅导员职称职务晋升标准等。其次,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把第一关。按辅导员岗位所需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师德标准,建立相应招聘规则和环节,重点鼓励思政专业、管理专业、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社会学等专业老师从事辅导员工作;鼓励辅导员从事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等教学和管理方面工作,促进辅导员转变为专职专门人才。再次,构建持续实效辅导员培训体系,挑选专业骨干,培养成为专家型辅导员或思政工作名师,挑选业务骨干,培养成为党政管理、学工管理管理人员。

2.4 规范考核,建立科学公平考评体系

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勤与考绩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对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组织领导、学风建设、指导活动、就业服务、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过程有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辅导员工作规范化、更新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绩效津贴、奖惩、职称评聘等挂钩,实行优秀辅导员表彰制度和不合格淘汰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高度重视辅导员的福利待遇,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借助于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设一支优质、高效的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都要关注、支持高职院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优秀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肖呈生,陈建文.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思考.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0.3.

[2] 葛志亮.关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9.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 师德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30-03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职责,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但是,近年来,高校教师师德滑坡、道德失范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仅损害高校教师的职业声誉,而且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纠正。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师德建设为案例,深入研究和剖析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根本原因以及高校教师道德失范的严重后果,并探索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正确途径。

一、高校教师师德现状

(一)师德状况总体良好。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良好,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做到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设法提高学生技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主动参加社会服务,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时大多数教师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师德师风,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团结同行,关爱学生,为高校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2年8月,学院从中职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许多中年教师原来只有本科文凭,学校生源来自初中的毕业生,长期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为此,一大批教师知难而上,自费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补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主动创新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以高涨的学习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赢得学生的肯定。

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国家和自治区两个层面建设多门精品课程,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项,并在课件大赛上屡获一等奖等。在科研方面,有一批农业类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继承学院前两辈科研人员扎根农业、潜心钻研、艰苦奋斗、默默耕耘的优良传统,长年在田间地头开展玉米遗传育种、良种繁育工作,育成15个优良玉米自交系,育成12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成为主推品种,其中育成的玉米自交系“南99”所组配成的3个玉米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该研究成果通过广西科技厅的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其中的带头人李体琛老师先后多次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农牧渔业科技进步奖,成为自治区党委重奖研制推广科技成果有功人员、全区服务“三农”助农增收工作标兵,2010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授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被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院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楷模。

另外,近几年成长起来的辅导员队伍,是一批拥有高学历的年轻党员,他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员发展工作以及管理、服务学生的主力军,当中不少辅导员深受学生爱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成长成才奉献智慧和青春。

学院正是有了一支埋头苦干、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才让这所由中职升格而来的学院在短短几年内顺利完成自治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跻身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

(二)少数教师道德失范。尽管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良好,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改革必须向深水区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着新的国情、党情、世情,不可否认,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诚信机制正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日渐抬头;分配不公、官商结合的腐败案件逐渐增多;生活奢靡、人伦坠落的现象日趋普遍。而当今的高校很难独善其身,少数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意志较薄弱的教师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首先被侵蚀,逐渐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向边缘化。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党员比例较低,如笔者所在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52人,党员不足100名,占比仅27%,当中青年党员更少,发展青年教师新党员平均每年仅为2名左右,形势非常严峻。许多教师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故意淡化意识形态,思想觉悟较低,对党的领导既不反对,也不表态拥护。这种政治方向边缘化导致教师对党务、校务工作漠不关心。更有甚者,极个别教师有意散布传播反的东西,在学生当中大谈党内腐败等不正之风,却对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成就只字不提,误导学生思想,造成恶劣影响,这是值得警惕的。

2.人生追求功利化。少数教师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功利思想的影响,迷失在名利场里,开始兼职、走穴、当顾问,身上多了一些商气、官气、俗气,少了几分正气、书卷气。形成了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重功名利禄、轻仁义道德,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比如,为了参加社会兼职,不愿多上课甚至不上课;对自己职称评定有关的工作大包大揽,对院系安排的其他工作能推则推;除上课外,其他教务工作谈钱谈条件,这些危险的苗头不可小觑。

3.职业认知大众化。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青年学生,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有关。但一些教师意识不到该职业的特殊性和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把它与其他普通职业等同起来,对自己不严格要求,认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就是教书,工作内容就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工队伍的事,从而将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由于平时不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对学生没有更高期待,上课表面看很严肃认真,实质是缺乏感情和关爱,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学生的成长成才必然大打折扣。

4.学习工作表面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风浮躁、学术不端。一些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不少,但真正潜心研究,成果真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项目少之又少;有的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但却迟迟未予结题,即使结了题,也有应付了事之嫌,在研究期间请行业专家来开几次座谈会,发表几篇论文就算是搞了科研;个别教师甚至请人代劳或直接剽窃他人成果,不仅有违师德,而且触犯法律准则。

5.师生关系平淡化 。一些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停留在解决现实问题上,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的特殊需要,无法在情感上建立深厚的师生关系。由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作怪,个别教师担心学生课后找麻烦,不愿留电话给学生,一些辅导员、班主任以不坐班、住在校外为由,将管理班级的工作全权委托给班团干,需要联系全凭通信和网络工具,网上看似热热乎乎,网下却是冷冷冰冰,几年下来,能建立起深厚师生感情的不多。

6.生活状态庸俗化。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教师队伍日益壮大,但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不少教师带着社会陋习进入高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个别人开口闭口谈钱谈享受,沉迷于酒吧娱乐场,甚至还把这种庸俗的生活态度灌输给学生或者发表在微博上晾晒炫耀,他们在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结交朋友、生活作风等方面失去了教师的风范,表现低俗、品行不端,甚至损人利己,这极大地损害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二、教师师德滑坡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客观原因。当前,社会转型期带来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从其正面来看,一个社会的结构从一种稳定的联结方式向另一种更为有效地发挥和控制社会能量的新的联结方式进行根本性转变,从其负面来看,由于一个社会系统需要从旧的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转化,必须经历一个打破旧有序、建立新有序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会出现一种精神迷失现象,它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心理和人生信仰等多个领域。这些问题影响之深,涉及之广,也影响到了高校教师。一方面是思想观念大碰撞的影响。传统与现代的伦理道德、西方与中国的思想观念,哪一种更可取?作为一名教师,什么样的思想行为才符合道德规范?人们感觉迷惘或者进行无休止地争议,并依据自己的片面认识作出选择和行动,从而出现师德滑坡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影响。由于受利益驱使,有人钻法律空子,用权力代替法律,用权力谋取谋利,从而出现广西某高校校长案发后道出“受贿越多越能体现自身的身份和价值”这种扭曲的价值观的闹剧。

(二)道德自律体系的瓦解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主观原因。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人们以理性对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和行为准则。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居于道德的上位,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的道德自律是其他职业人员望尘莫及的。但是,近年来,诸如兰州城市学院教师冯某殴打学生,云南大学教授王某涉嫌学术剽窃,中国戏曲学院中级讲师赵某女学生,以及很多博士生导师忙着搞项目,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等事件的发生,折射出当前的教师队伍逐渐放弃了道德自律。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如果一名教师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那么道德的基础就不复存在,道德情操失守,触犯道德底线的行为就会发生。

(三)教育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的直接原因。一直以来,高校都保持着党委组织部管理干部、教务处管理教师的格局,党委组织部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行政职务提拔、职称评定、干部培训、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教务处则以教学督导、教学培训、师德测评为管理核心。这样分块管理固然有其合理性的成分,但由此带来的管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高校教师虽然也是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群体,但领导重视行政干部管理、放松对教师管理也是一个事实,常常将教师管理的责任推给教务处,教务处又将其管理职能分包给各系部,导致教师管理体系日渐松散。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管理不规范,还体现在学校重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精品课程开发能力、科研成果、职称水平等,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奖励办法很多,但对于师德建设的手段和办法却很少,往往停留在喊口号和精神鼓励上,每年的师德测评和年度考核只是走走形式,显得特别疲软,极不重视。

(四)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副作用是高校教师道德滑坡的现实原因。教育技术从幻灯片发展到多媒体,这是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教师因此越来越依赖和崇拜教育技术,反而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导致行为异化。教师上课成了对机器机械地操作,过分关注课件内容,忽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制作课件或撰写文章时肆意在网络资源库里进行掠夺,丝毫不考虑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尽管通信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但针对网络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手段尚未健全,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们将言论自由发挥到极致,滥用自由的结果造成整个网络诚信体系的崩溃。一些高校教师把网络当做减压的工具,随意使用某个网名在网络世界里宣泄不当言论,全然不顾人民教师的形象,导致批评教师的言论也是不绝于耳。

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

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高校除要贯彻落实好这些法规政策,还需要认真研讨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从各高校实际出发,勇于改革探索,构建一套高校干部、教师管理的良性机制,重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形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此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重视学习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高度关注,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召开教师大会由学院领导逐条解读、各系部分头组织学习等多种形式对规范进行全面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对照规范条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撰写学结,自我提出改进措施,使整个学习活动变成一次思想的洗礼,品格的升华。许多教师表示,正因为出台了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了多形式的学习,自己认清了形势、增强了意识、明确了任务。同时,一些言行举止已经偏离轨道的教师及时悬崖勒马,自觉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和约束自己。

(二)加大新入职教师培训力度。一是建立严格准入制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师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坚决把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人员挡在门外,做到宁缺毋滥。二是建立全面培训制度。新入职教师在学院需要经过党政领导的见面座谈会、党委组织部安排的校纪校规和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会、教务处安排的教育教学培训会及系部安排的专业培训会等一系列的培训培养之后才能上岗工作。三是建立实习试用考核制度。只有通过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对其德才两方面的考评方能转为正式教师。当然,除了新入职教师,所有教师都应该持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因为面对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只有苦练内功、警钟长鸣,才能使教师增强免疫力。

(三)安排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针对教学和管理两路平行的弊端,解决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实问题。2012年,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取消过去单纯由辅导员管理学生的模式,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要求专任教师至少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明确教师除了授课和开展科研外,管理和服务学生也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项改革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使师生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的集体,有利于师生建立深厚情谊,并通过教师实际参与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四)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近几年,对于学院涌现出的广西教学名师、广西先进工作者、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服务广西“三农”工作标兵、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等先进人物,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都予以大力宣传,通过上门慰问、召开表彰大会、举办模范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弘扬师德师风,对于个别特殊贡献者,学院还专门举办授奖仪式,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鼓励全体教师学习先进、超越先进,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带动学院教师整体师德的提高。同时,建议各校对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各领域的标兵,如爱国守法标兵、教书育人标兵、严谨治学标兵、服务社会标兵、为人师表标兵。教师标兵多了,落后分子就少了,学校的教学风气就会得到改善。学校教风好了,学风自然正了,社会的风气就会得到改善,这是一个良好的循环。

(五)构建合理的师德测评体系。学院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发挥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务处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合力作用。将原来由教务处负责师德测评改为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并成立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领导小组,出台了《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重新确定了考核的指标和赋分,采用定性加定量的考核办法对教师师德进行客观评价。明确规定除教学质量测评由教务处组织开展外,其他师德考核工作由组织部、宣传部共同负责,加大对师德测评工作的组织力度,从而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提高师德测评的有效性,使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整体面貌得到一定程度地改观。

总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和关心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工作,为提高高校教师师德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高校教师应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存高远、淡泊名利,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坚决杜绝低俗陋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努力成为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从而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蒋占峰,高新杰. 提高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六点研究[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院,2000(3)

[2]于学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2)

[3]杨桂华.社会转型期精神迷失现象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郑捷.当前教育技术实践中教师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J].教育实践和研究,2008 (8B)

篇(6)

一、抓教育,强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这是我院制定活动方案时,领导班子思考的问题。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确保师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1、领导带头,党员带头。师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线教师的事,而是全院教职工的事。所以,我院的师德教育工作首先从领导班子自身和党员干部开始。成立了我院师德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孙智同志担任组长。活动过程中,全体院领导和党员都认真写出了个人师德学习体会和整改方案。孙智院长和邵小慧副院长还共同带头撰写了高质量的师德建设论文。

2、根除教职工“打工者”心态。针对民办高校不少教职工把自己当成“打工者”来看待的情况,在活动开展之初,我院就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在师德教育动员会上,院领导强调:全体教职工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担负起育人的职责,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来做,根除“打工者”心态。在教职工上交的体会中,纷纷表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人民的教育,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关爱学生;只有干一行、受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抓学习,强意识

学习是保持进步的法宝。活动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项学习活动,强化全体教职工师德意识。

1、切实开好师德集中教育动员会。10月13日,我院召开了师德教育动员大会。会上,孙院长对我院的师德教育活动作了动员讲话,他肯定了我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强调在教职工中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意义,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四个不足,九条表现,两大任务和三点希望。邵小慧副院长就我院的师德教育工作进行了详细布置。大会由罗永全副书记主持。

2、搞好集中学习活动。组织全院教职工参加了学校的两次师德教育辅导报告。以学校编写的师德教育读本——《师德如光》为主要学习内容,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了系统学习。在全院营造了浓厚的师德教育学习活动氛围。学院还要求做到两结合,即一是与落实本学期学校整体工作相结合;二是与办好应用型本科,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相结合。

3、抓好自学的检查落实。我们要求教职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我学习。明确学习要求:在学习期间,每位教师撰写学习记录和心得体会,院领导分到各科室,参与和指导学习活动。每位教职工都已经上交了个人XX字以上的学习心得,周义龙、李丽、孙玲玲、郑坤丹四位老师还撰写了高质量的师德论文,辅导员刘骞老师在全校师德讨论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4、向先进典型学习。我们组织教师对《师德如光》读本上当代名师的师德故事进行了重点学习。并以学校“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活动为契机,对我院周义龙、雷石标、许鸿等12位老师的典型事迹在师生中进行了广泛宣传,身边的这些“典型”述说平凡的故事,全院师生获得了心灵的感动,反响强烈。

三、抓活动,强氛围

我们从抓好五项活动入手,充实和强化师德教育活动的载体,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全体师生从活动中掌握师德内容,明确师德目标。

1、开展师德大讨论活动。10月20日,我院组织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师德讨论会。大会由孙院长主持,会上,陈爱梅、王雪峰、周艳华等8名教师作了典型发言。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分析了师德问题,有的说师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与时俱进,有的谈了教风引领学风问题,有的分析了教师的情感育人问题,有的阐述了民办高校应该转变观念,更加高度重视师德教育问题,等等,会议热烈,成效显著。学校党委书记张文瑞、教务处副处长陈红、督学洪长德和人事处处长助理杨艳红受邀参加了会议,张文瑞同志对我院的大讨论活动作了高度评价。此我,我院还组织了青年教师如何提高师德修养,中年教师在职业行为方面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老年教师如何继续发挥潜能、再创佳绩等三场讨论会。

2、开展“五查五改”活动。一查思想认识,二查爱岗敬业,三查教研业务,四查教研业务,五查为人师表。全院教职工查得认真,改得及时,在他们个人学习体会和整改方案中都有具体体现。

3、开展“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活动。“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活动是学校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我院以此为契机,把它当成师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号召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争最受学生欢迎的人民教育”。此次评选活动,我们组织全院学生进行了两轮投票,第一轮投票由各班级进行民主推荐,产生了孙苏苏、雷石标等12名候选人。第二轮由辅导员在各班级对12名候选人的情况和事迹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并组织学生对他们进行投票。最后,根据得票情况,推荐了周义龙、雷石标和许鸿三位同志参加全校的“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院还组织了已经离校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了两轮网上投票,有80%以上的大三学生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反响强烈。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让教师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唤起了我院全体学生的尊师重教意识。

4、在任课教师中开展关爱学生活动。针对当前学校开展的“迎校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学生中存在的文明守纪和做人问题,我院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关爱学生活动。要求教师要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师爱与和谐。具体要求全体教师做到三点: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尤其要加强后进生的教育引导;要善于理解、原谅学生;及时纠正学生不文明和违纪行为。全体教师以身作则,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10余学生违纪和不文明行为进行了及时引导和教育,比如教师遇到最多的学生下课抽烟问题、上课玩手机和吃零食问题等都得到了及时引正,效果十分明显。此外,我们还组织了李华丽教学示范课,用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 1

5、在学生中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我院注重把师德教育与学生尊师重教教育相结合,使两项活动相辅相成,特别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辱骂教师等不尊重教师行为,我们要求辅导员老师组织了尊师重教主题班会,提出学校出现的有违尊师的现象,大力表扬学生中尊师的行为,颂扬教师工作的崇高与伟大,让他们明确怎样做才是尊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从而激发了广大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有效地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现在,我院学生上课守纪和见到老师问好等情况得到根本好转,学生的尊师重教意识得到明显提高。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师德专题学生座谈会及教学信息反馈员座谈会,并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分析,拟定了整改措施,逐条整改,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抓整改,强实效

抓好整改,提高我院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微型机活动力,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队伍,建立我院师德教育长效机制,是我院本次师德教育活动的目的。

1、完成了个人整改。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全体教职工都写出了《个人师德整改方案》。他们的整改方案认识深刻,切合实际,操作性强,为有针对性地长期做好自身师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了集体整改。结合师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经讨论,我们拟定了《旅游学院师德整改方案》。明确了思想和业务两个整改内容,七个整改措施。主要内容是:思想整改和业务整改。主要措施是: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相应机制,要求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效能,充分发挥学生和社会的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系部氛围,要求教师认真将师德内化。这是我院持之以恒抓好师德教育的指导性材料。

3、制定了《旅游学院教职工师德师风年度个人考评细则》。在活动开始之初,我院起草了《细则》,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了教职工的意见,并进行了适当的修订,现已定稿,为我院今后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五、抓总结,强提高

篇(7)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突显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重要工作,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历经多年探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脱节。当前高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严重,研究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成为普遍现象,出现在整个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中。每年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研究生毕业生们惴惴不安、如临大敌,乃至催生了一条“产业链”,据报道部分网店月入过百万。研究生屡屡越过学术底线,固然因为“面临学业、就业、经济、婚恋等实际困难及压力”,但这看似情有可原的“无奈之举”背后,却暴露出研究生群体学术自律意识的缺失和学术道德的匮乏,也突显出当下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领域的缺位。诚然,在研究生教学管理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科研往往是两回事:前者更突出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宣讲,后者则更偏重课题、论文等很物质很实在的内容;两者的归口管理部门也往往不是同一部门,一个是学生工作部门,一个是科研部门。所以,不仅是研究生,连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也不一定对两者及其内在关系能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管控好学生,不给学校和社会添乱,就阿弥陀佛;学术科研管理,更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等技术层面的提高,文章数量搞上去,影响因子大一点,就万事大吉。

二、加强学术文化建设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均是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目标,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理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也可以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一般而言研究生对学术科研或多或少有向往之心,学术文化环境因而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道德。因此,以学术文化建设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要坚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松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功能,多渠道增强研究生学术自律意识。要以思政理论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基础上,教育研究生树立尊重学术的科学态度。要创新研究生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将研究生学术规范、科研训练纳入课堂教学范畴;在课程考核环节,增加学术规范性方面的要求,重视诸如论文引用是否规范等细节,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学术自律意识。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要明确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科研的首要责任人,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示范和审核监督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督促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若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导师承担连带责任。还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订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定期进行考核检查;还要探索导师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淘汰不合格导师,严惩对师德败坏、学术不端的导师,打造一支学术好、师德高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动员功能,合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工口的组织资源与号召能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既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又调动研究生学术科研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在研究生推优评奖工作中的影响力,探索实行优良学风个人(集体)激励机制;还要制定学术不端检测结果的配套措施,在评奖推优工作中,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采取零容忍,取消科研资助、评优评奖资格。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做好队伍自身的建设,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选聘部分优秀教师兼职从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另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教学、科研、管理辅助等“三助”岗位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支持。

三、结语

以学术文化建设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不是一句空话,既需要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还需要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才能“促进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培养研究生不畏艰难的科学作风、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求新探异的创新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品格、合作沟通的团队精神”。

作者:宋英杰 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