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7: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模具制造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模具制造设计CAD/CAE技术
一、模具制造技术的性质和特点
模具的制造和使用方式形式多样,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独特,所牵系的生产要素多,应用范围广等几方面。除此之外,模具制造技术对生产者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模具制造技术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特点:一,模具是单件生产的产品,即模具是根据成品之间的结构要求进行和制造的专用成型工具;二,模具制造的关键主要是制造凸模、凹模及相关成型零件的专门工艺,以及模具制造工艺过程的优化设计与高度节约问题。
二、模具设计,加工的几种技术
1.高速加工技术
高速加工概念起源于德国切削物理学家CarlSalomon,他认为在常规切削范围内切削温度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切削速度达到临界切削速度后,切削速度再增大,切削温度反而下降,从而大大地减少加工时间,成倍地提高机床的生产率。高速加工的特点及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
加工效率高由于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一般也提高5-l0倍,这样,单位时间材料切除率可提高3-6倍,因此加工效率大大提高;切削力小高速加工由于切削速度高,切屑流出的速度快,减少了切屑与刀具前面的摩擦,从而使切削力大大降低;热变形小高速加工过程中,由于极高的进给速度,95%的切削热被切屑带走,工件基本保持冷态,这样零件不会由于温升而导致变形;加工精度高高速加工机床激振频率很高,已远远超出“机床-刀具-工件”工艺系统的固有频率范围,这使得零件几乎处于“无振动”状态加工,同时在高速加工速度下,积屑瘤、表面残余应力和加工硬化均受到抑制,因此用高速加工的表面几乎可与磨削相比。
另外,简化工艺流程由于高速铣削的表面质量可达磨削加工的效果,因此有些场合高速加工可作为零件的精加工工序,从而简化了工艺流程,缩短了零件加工时间。高速加工是以高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和高加工精度为主要特征的加工技术。其工件热变形小,加工精度高,表面质量好;非常适合模具加工中的薄壁、刚性较差、容易产生热变形的零件,可以直接加工模具中使用的淬硬材料,特别是硬度在HRC46~60范围内的材料。
2.逆向工程技术
按照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开发过程是市场调研一概念设计一总体设计一详细设计一制定工艺流程一设计工装夹具一加工、检验、装配及性能测试一完成产品。即从“设计思路一产品”的产品设计过程,这被称为正向工程或顺向工程。模具工业中的逆向T程应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在没有设计图样以及设计图样不完整或没有CAD模型的情况下,在对零件原型进行测量的基础上形成零件的设计图样或CAD模型;某些难以直接用计算机进行三维几何设计的物体,目前常用黏土、本材或泡沫塑料进行初始外形设计,再通过逆向工程将实物模型转化为三维CAD模型;人们经常需要对已有的产品进行局部修改。原始设计没有三维cAD摸的情况r,应用逆向工程技术建立CAD模型,再对CAD模型进行修改,这将大火缩短产品改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三、CAD/CAE技术的应用
模具设计是随工业产品零件的形状、尺寸与尺寸精度、表面质量要求以及其成型工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每副模具都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模具设计的内容包括产品零件成型工艺优化设计与力学计算和尺寸与尺寸精度确定与设计等,因此,模具设计常分为制件工艺分析与设计、模具总体方案设计、总体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CAD/CAE,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工程,它包括概念设计、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绘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管理等。应用CAD技术可以设计出产品的大体结构,再通过CAE技术进行结构分析、可行性评估和优化设计。采用模具CAD/CAE集成技术后,制件一般不需要再进行原型试验,采用几何造型技术,制件的形状能精确、逼真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有限元分析程序可以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借助于计算机,自动绘图代替了人工绘图,自动检索代替了手册查阅,快速分析代替了手工计算,使模具设计师能从繁琐的绘图和计算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从事诸如方案构思和结构优化等创造性的工作。在模具投产之前,CAE软件可以预测模具结构有关参数的正确性。
目前,世界上大型的CAD/CAE软件系统,如Pro/ENGINEER、UG、Solidworke、Alias等,都提供了有关产品早期设计的系统模块,我们称之为工业设计模块或概念设计模块。例如,Pro/ENGINEER就包含一个工业设计模块——ProDesign,用于支持自上而下的投影设计,以及在复杂产品设计中所包含的许多复杂任务的自动设计。此模块工具包括概念设计的二维非参数化的装配布局编辑器。这些系统模块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设计师的工作量,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设计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新产品的开发及创新上。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模具制造业全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竞争不断加剧,使当前模具制造业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一挑战主要来源于市场和技术两大方面。每个技术单元同时面向市场和合作伙伴,必须灵活地进行重组和集成,达到优势互补。高速切削、逆向工程、快速成形技术与CAD/CAE/CAM/RP虚拟环境的集成可使设计概念转换为产品的时间缩短几倍乃至几十倍,构成一个快速产品开发及其模具制造的综合系统,可以实现从产品的设计、分析、加工到管理的灵活经济的组织方式,应用CAD/CAE技术,推动模具制造技术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曹延安.亚洲模具工业与技术的发展状况[J].模具工业,2007,(6).
关键词: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178
0 引言
模具制造技术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模具制造企业的实践型人才。并且模具制造技术也是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这同时也是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 保证课程衔接
模具制造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模具制造工艺以及模具的管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内容是学生能够应用到实践之中的。所以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应该重视实践知识的重要性,减少理论知识讲授的时间。这样才能突出实践知识,保证课程与工作实践的衔接性。
如教师在讲授模具制造技术中安全知识时,教师应该多采用实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讲授机床夹具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实例,详细阐述应该如何正确使装夹以及夹具。又如在v解模具装配、维修等知识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因模具装配错误产生的事故资料,以警醒学生,然后再通过图文和解说让学生详细了解到应该如何正确装配模具。另外,教师还应该重视提醒学生在进行模具装配时,一般都是选用铜棒或橡皮锤,并在模具的摆放过程中,放一些枕木在最下方以保证模具堆放的稳定性。再如在讲授到有关电火花成形加工的知识时,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因为在电火花成形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有害气体,对于人体的身体健康极其不利。另外,在从事与模具相关的工作时,一定要佩戴好口罩,避免给学生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威胁。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添加一些工作实例,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相衔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2 紧跟时代,传授最新的课程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技术也会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但是实际情况是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仍是采用老版的教材,这既不能跟上核心技术的变革,也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很容易导致学生与社会的脱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多留意模具制造技术的更新,并将这些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另外,教师也可以把教学与就业相结合,这样就能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如某高校地处汽车制造行业的集中地区,并且该校的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都进入大型的汽车制造行业工作,如吉利、大众等。因此,该校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了开展了专项模具制造新技术教学,其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化的加工设备、先进的模具材料等等,这样使教学面向就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高校教师还详细规划了教学进度,先讲授传统的模具加工工艺,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之后又详细介绍了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然后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新旧工艺的不同。目前模具制造技术的先进工艺包括逆向工程技术、快速成形技术、高速切削技术。通过新旧工艺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总之,面向就业的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此外,高校还利用先进的三坐标测量仪和FDM快速成型机开展了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应该重视先进模具制造技术的讲授,并利用现有的条件尽可能的开展教学实践,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客观需要。
2 教学课程改革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现代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重视创新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尤其是模具制造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高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或者是先进教学设施创新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讲授有关定位基准的概念时,教师在课程的开始可以先给学生设置几个思考问题。如定位基准包括几种,应该怎样进行定位基准操作。这样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更能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在模具制造技术中,哪些地方是需要进行基准定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总结出的包含定位基准的操作一定要全面,如粗基准、精基准、辅助基准等等都要涉及到,以避免造成学生的片面认识。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行总结定位基准的设计工艺和测量方法等。这样在经过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就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详细讲解定位基准的概念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就会发现自己总结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补充。经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学习之后,学生就能掌握、理解定位基准的概念。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师应该重视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学课程的改革。另外,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创建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一种直接、有效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学生按照教材实践步骤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所以高职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模具制造技术的实践课程包括电火花切割加工、电火花成形加工、磨具拆装三个方面。在实践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当教师讲授电火花切割实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实验学习活动。另外,在课堂的开始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准备一些可连m切割的模具部件。之后在实验课堂开始后,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教材内容的简短讲解,让学生大概了解电火花切割的主要目的以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并选出一名组长和记录员,负责实验过程的整体把控和实验问题的记录。在这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完善的评价机制,即小组内成员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小组和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实验作品、实验态度等等,并将最后的评价考核计入平时成绩。这样通过小组探究式的实验教学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进入公司之后,也能尽快适应紧张的工作环境。
2.3 教学设计改革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必不可少的课前准备工作。一般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对于模具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来说,教师更应该重视教学设计的改革,不仅要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用最短的教学实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授有关冲压模具的知识时,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突出重难点,并理清教学层次。例如教师可以从全局出发,让学生选择一个重要模具零件,分析出该零件的设计工艺和加工工艺,并制作出相对应的工序卡。这样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减运算,即以点带面。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设计模具零件时,添加设计该模具的投资成本和收益,使学生认识到利润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此外,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类似企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热情的参与模具设计,并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全面创新教学课堂,增加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3 总结
综上所述,模具制造技术的课程改革是符合现代教育体系发展的。尤其是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中,课程改革意味着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在价值,并结合学生实际和就业形势,创建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必兴.《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5:7.
[2]殷Z,徐晔.《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04):93-96+112.
[3]张坚.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D].南昌大学,2013.
[4]黄必兴.《模具制造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3(17):299.
这所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以培养“高级蓝领”为主,优势专业是模具制造、注塑加工等,校内有大量的数控加工中心、机床、注塑机等。生源是初中生,进来后先读三年职高,一部分毕业,另一部分经过考试,再读三年专科,毕业时可申请职业技师资格。该学院的技师资格评审标准是产品自己设计、主体模具自己开发,参与做出样机。
那天,学生是扛着模具、拿着样机来参加评审的。
当时,我们学校的毕业答辩也刚刚结束,相比之下,我直冒冷汗。虽然他们学生的草图没我们的漂亮、样机没我们的悦目,但他们的模具比我们的草图更实用、样机比我们的模型更有说服力。
会后闲聊,该学院的负责人对我说,刘老师啊,我们没法和你们比,我们是专科,玩概念、玩艺术,玩不过你们,我们只能来点实在的。
我听后无语。
现实情况是,他们的“专科生”早就被各类中小型企业“抢购一空”、而我们正在为“本科生”的就业率“绞尽脑汁”。
从业多年,一直困惑,什么是工业设计?它的杀手锏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先看教师。
自己在综合性大学任教,校内整个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活得都很郁闷,大学最受尊敬的人是谁?是那些有着一堆国家基金、每年发表数篇SCI、EI、ISTP论文的科研“牛人”。
工业设计呢?连个申报课题的口子都难找,报自然科学基金吧,偏文;报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吧,偏理,两边不靠。
工业设计发篇论文也不容易哦,被各高校期刊目录认可的工业设计类期刊,几乎没有,勉强有两本,一本是《装饰》,还偏艺术;另一本是《包装工程》,又偏理工。别忘了,这两本期刊背后,还有全国数千名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在排队等候呢!与其两边不靠,不如偏工,毕竟理工科课题广、期刊多。
再观学生。
关键词:网络平台,案例教学,法学教育
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可加工材料的广泛、无需支撑等优点在原型制造、模具制造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受到设备激光功率的限制,烧结材料多采用低熔点的石蜡、环氧聚脂等,直接烧结高熔点的金属材料很难实现。。目前国内对烧结金属材料的尝试是以低熔点的材料作为粘结剂,将金属颗粒嵌接到一起,金属颗粒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烧结。这种烧结件强度低、精度一般,表面相当粗糙,只能作为外观评估的模型。。
本文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工艺,烧结金属与粘结剂的混合物制作的“绿件”,经过两次烧结→熔渗的后序处理,使原型件的强度、密度、表面精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直接用于模具和电加工的电极。
1 实验方法
1.1 原料
试验采用–200目的还原铁粉,用环氧聚酯和少量的固化剂对其进行包衣处理,以不同的体积比混合,配比如表1。熔渗材料为300目的铜粉,在100吨压机上压制成与试样同直径的压坯,压坯重量由试样所需的最终密度决定(本试验最终理论密度为8.7g/cm 3 )。
表1试样组分比
关键词:模具专业 企业化发展
Abstract:With the adjust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economy and the ISO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troduced,the module and the 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are widely used and the ability of module talent is improved.In this paper,from the approach of managing module major,the mode of bringing up person with ability,the quality standard of person with ability,the mode of techingand The integrating of producing teaching and study,the modu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ing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to adapt to requirement of market.
Key words:module maj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ing
中国加入WTO后,职业教育为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的需求,职业技校逐渐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作为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尚未有其完整的教育体系,应当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模具专业的企业化、市场化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得以巩固;二是通过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实践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三是通过实际的岗位工作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获得全面提高。笔者就多年来从事模具专业教育与培训情况和近年来对珠三角地区模具企业需求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市场调研,提出模具专业企业化的初步构想和建议。
近年来,由于模具与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品种类以及产业结构带来深刻的变革,同时亦对传统的机械、电子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许多高职教育仍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没有真正惯窃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以应用型、技能型为基础、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达到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真正达到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在实际工作中,职业教育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是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一种是不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的人才成为"简单操作型"。在新世纪经济发展形势下,其能力特点主要体现在应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与敬业能力等方面。因此对模具专业整体改革方案,必须以社会对人才规格特点需求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体系,科学地处理好适用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就业竞争能力与发展后劲的关系即:从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选择教材,到教师授课方法等都应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并将这一思想理念贯穿于每一教学环节中。模具专业企业化的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尚未成熟,况且模具专业集车、铣、刨、磨、钳等多个工序与一身,集设计、拆装、装配及电加工、数控编程、制品成型以及使用塑料设备加工多种综合能力于一体。对学生要求的能力较高、知识面较广,我校的模具专业开设的时间较早,故可借鉴的经验和理论很少。
一、模具专业的企业化是加强职业教育模具专业运用性的捷径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必须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积极沟通,取长补短协调发展。
我校是以模具专业为主体的职业技校,培养目标是岗位技能型模具加工、设计、装配于一体化人员。经调查,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模具工业基本摆脱了手工做模的方式,各种先进的加工设备包括模具CAD / CAM / CAE技术已经进入许多企业。因此目前的模具工业对模具教育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模具工业更需要大量的既掌握传统模具设计制造方法,又懂模具设计制造先进技术,能参与模具新产品开发和国内外技术交流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模具技术人才。
根据对培养目标的分析定位,我们可以将原来通行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取消,开设一门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毕业实践综合性课程,通过具体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装配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巩固并升华为综合应用能力。开设这一课程需要编制相应的教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提供学生完整的实现模具产品全过程(模具产品模具组装模具零件加工模具图纸识别模具理论设计模具基础知识累积模具专业课模具装配)。运用实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方式,将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融为一体,实务模型处理的演示与学生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的实践能力。
二、模具专业的企业化能够有效地促进模具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模具专业的企业化能够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职业教育是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实际的教育,必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企业的参与使课堂教育能够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密切联系实际的职业教育具有了随时进行调整的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发生明显变化。
例如,我们在模具制造过程中采用的MasterCAM/UG软件本身,就是先进制造和管理模式的载体,它有助于设计人员与加工人员突破能力局限。由于企业竞争环境、制造与加工模式有所变革,使得学校与企业不断地改进制造软件,学生掌握了单一制造技术同时也掌握了同一环境下企业加工管理模式、物料的处理方法,适应了社会需求。
三、模具专业的企业化能够确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据报道,近年来企业人才需求热点已经集中在能够开展基层工作的具有组织、技术和管理才能的次高级技术人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将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推动职业技校企业化进程,能够让学生贴近地感受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能力的需求,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
从模具专业说,在企业大规模推进制造、设计、管理为一体化的进程中,提高了模具设计人员、操作人员业务处理的能力,为进入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了必备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在企业化进程中,模具制造、加工、装配等不仅为学生训练了模具业务技能,而且从合理控制库存、加快制模周期、提高精度、降低成本等方面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模具专业的企业化能促进教学方式向“以教向学为主”转变
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争取将实践性教学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摆脱"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目前,我校建立了校内模具专业实践基地,为开展实践性教学、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保障。但教师如何以一个工件或构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行,指导学生通过实例教学进行分阶段的实际操作练习。在可供反复训练的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中进入岗位角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沟通,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模具专业的企业化能够推进产教研结合
提高办学层次,职业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教学中心,而且应该是科研中心,只有实行产、教、研相结合的方针,以科研带动教学,才能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例如被模具专业所广泛应用的MasterCAM、UG、PRO / E等软件,只有通过合理的开发与应用才能更深层次的为教学服务,我们先进的设备只有不断的扩充功能结构才能使职业教育不断深化与发展。职业教育应有针对性、实用性。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特色。
总之,模具专业的企业化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模具专业的适用性,使教学模式多样化,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有效地打破了教育的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加强了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效率、高质量地推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平基 如何促成校企成功合作.职教论坛 2004.7
2 黄晓东、占跃华 对高职教育社会化的思考.职教论坛 2004.6
关键词:高速切削加工; 技术; 研究; 应用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75-001
1931年4月德国物理学家Carl.J.Saloman最早提出了高速切削(High Speed Cutting)的理论,并于同年申请了专利。他指出:在常规切削速度范围内,切削温度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而升高,但切削速度提高到一定值之后,切削温度不但不会升高反而会降低,且该切削速度VC与工件材料的种类有关。对于每一种工件材料都存在一个速度范围,在该速度范围内,由于切削温度过高,刀具材料无法承受,切削加工不可能进行。要是能越过这个速度范围,高速切削将成为可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当时高速切削无法付诸实践,但这个思想给后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高速切削加工概述
1.高速切削历史和现状
高速切削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德国的切削物理学家萨洛蒙博士于1929年进行了超高速切削模拟试验。1931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超高速切削理论,提出了高速切削假设。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高速切削,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进展缓慢。近10年来成果显著,至今仍有多所大学、研究所开展了高速加工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2.切削速度的划分
根据高速切削机理的研究结果,高速切削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单位时间材料切除率,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其他优良特性。高速切削的速度范围定义在这样一个给切削加工带来一系列优点的区域。这个切削速度区比传统的切削速度高得多,因此也称超高速切削。通常把切削速度比常规高出5~10倍以上的切削加工叫做高速切削或超高速切削。
3.高速切削的优势
高速切削具有以下特点:①可提高生产效率;②降低了切削力;③提高加工质量;④高速切削的切削热对工件的影响小;⑤加工能耗低,节省制造资源;⑥高速切削可以加工难加工材料;⑦简化了加工工艺流程;⑧可降低加工成本。
4.高速切削加工的关键技术
4.1高速切削机理的研究。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以高速切削机理为理论基础的。通过对高速加工中切屑形成机理、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表面质量等技术的研究,也为开发高速机床、高速加工刀具提供了理论指导。
4.2高速切削刀具。从高速切削机理的研究中我们看到,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金属切除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材料的高应变率使切屑成形过程以及刀具与工件之间接触面上发生的各种现象都与传统切削条件下的情况不一样。刀具的热硬性和刀具磨损问题成为关键。
4.3高速切削机床。为了适应粗精加工、轻重切削和快速移动,同时保证高精度,性能良好的机床是实现高速切削的关键因素。高速机床技术主要包括高速单元技术(功能部件)和机床整机技术。单元技术包括高速主轴、高速伺服系统、高速进给系统、高速CNC控制系统等;机床整机技术包括机床床身、冷却系统、安全设施和加工环境等。
4.3.1高速主轴单元。高速主轴单元包括动力源、主轴、轴承和机架四个主要部分,是高速切削加工机床的核心部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床所能达到的切削速度、加工精度和应用范围。
4.3.2高速伺服系统。采用高速的伺服系统,这不仅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也是维持高速切削中刀具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否则会造成刀具的急剧磨损与升温,破坏工件加工的表面质量。
4.3.3高精度快速进给系统。高速进给系统的高速性也是评价高速机床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对提高生产率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维持高速切削刀具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4.3.4高速CNC控制系统。超高速机床要求其CNC系统的数据处理时间要快得多,高的进给速度要求CNC系统不仅要有很高的内部数据处理速度,而且还应有较大的程序存储量。
4.3.5床身、立柱和工作台是高速机床设计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如何在降低运动部件质量的同时,保持基础支承部件的高静刚度、动刚度和热刚度。
5.高速切削加工中的测试技术
高速切削加工是在密封的机床工作区间里进行的,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很难直接进行观察、操作和控制,因此机床本身有必要对加工情况、刀具的磨损状态等进行监控、实时地对加工过程在线监测,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加工效率延长刀具使用寿命,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高速加工的测试技术包括传感技术、信号分析和处理等技术。近年来,在线测试技术在高速机床中使用得越来越多。
6.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应用
由于高速切削具备一系列显著优点,因而首先受到航空航天、模具、汽车等行业的青睐。航空部门大型整体薄壁飞机结构件加工将普遍采用高速铣削工艺,减轻整机重量,提高飞机整机性能。模具制造业中普遍采用高速加工中心,形成高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小切深、小走刀步距、能连续长路程切削的模具加工新工艺,对淬硬钢的高速铣削成为缩短模具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的主要途径。汽车制造业将更加积极地采用高速切削加工中心,完成高效高精度生产。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是先进的制造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推广应用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机械加工的效率、质量,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带动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当前加强高速切削技术的基础研究,建立高速切削数据库、高速切削安全技术标准,提高机床和工具行业的开发创新能力,加快高速切削刀具系统、高速切削机床系统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已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汪通悦.何宁,高速加工的技术进展历程,[期刊论文]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3)
[2]张伯霖.杨庆东.陈长年,高速切削技术与应用,[期刊论文]2002 [3]袁峰.王太勇.王双利,高速切削技术的发展与研究[期刊论文] ――机床与液压2005(12)
论文关键词:教学模式;《注塑模具设计》;人才培养
一、注塑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设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注塑模具设计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标是培养注塑模具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是各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所提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要实现以上目标有很大困难,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仅仅是表面形式,很难有实质性的内容。由于工科教学的特殊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历通常达不到高职院校要求,使人才引进受到限制,很多老师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敢承接项目,企业也不相信老师能够帮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因此难以开展真实的项目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注塑模具设计教学多数仍然处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而轻实践,教材很多,主要讲授理论知识,从编者到教师,大都都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照本宣科,教学脱离实际,至今未有可以体现理实教学一体化的教材。
二、注塑模具设计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是德国的“双元制”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由于我国的国情不同,要实现上述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在高职院校现有的条件下开展项目教学,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美国的富兰克尔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各种教法,各有利弊。所谓工作过程,就是指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利用工作资源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的一系列活动。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和范围是由工作任务的性质决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了解注塑模具设计的整个过程,缺点是覆盖的知识点有限;学科型的优点是知识点比较完整,但欠缺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学了之后不会用。俗语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以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一法为主就是基于工作过程为主,多法配合就是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为辅,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否则,单纯强调基于工作过程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使学生既懂得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懂得知识的灵活应用,进一步发展具有创新能力,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内容设计——教什么
设计注塑模具除了要具备注塑模设计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械基础、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模具制造工艺学、AutoCAD、PRO/E(或UG)等。
学习内容就是首先根据注塑模具设计工作,总结出需要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点融合到几套典型的注塑模具中,以注塑模具为载体,按照注塑模具设计的程序讲授、应用相关的知识,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将岗位技能——助理模具设计师的相关要求融合到教学中。
注塑模具设计程序和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如下:
1、对塑件产品图和样板进行分析、消化(塑料基本知识、塑件的工艺性)。
2、注塑机型号的选定(塑料加工成型基本知识)。
3、型腔数量的确定及型腔的排列(分流道的布局形式)。
4、分型面的确定(选择分型面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5、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的确定(斜导柱、弯销、T型块、斜顶等型式)。
6、浇注系统的设计(直接浇口、点浇口、侧浇口、潜伏浇口,主流道、分流道、冷料穴)。
7、排气系统的设计(排气的形式)。
8、冷却系统的设计(直通式、隔水片式、螺旋式、喷水管式、散热杆式)。 转贴于 9、顶出系统的设计(推杆、推管、推板、二次、螺纹、复位机构)。
10、模架的确定和标准的选用(大水口、细水口、简化型细水口模架及选择,模具专用标准件)。
11、绘制装配图(PRO/E分模、AutoCAD绘装配图)。
12、绘制模具主要零件图(AutoCAD绘零件图)。
教学载体的选择:单分型面侧浇口注塑模、单分型面直接浇口推板推出注塑模、双分型面点浇口注塑模、斜导柱外侧抽芯注塑模、哈夫注塑模、手机壳注塑模(细水口模,包含定模外侧抽芯、动模外侧抽芯、斜顶内侧抽芯等型式,是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热流道注塑模等。模具来源于生产实际,可做适当修改以包含更多的知识点。模具难度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尽量承载学生所需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设计——怎么教
设计模具要求熟悉模具结构,还要求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注塑模具设计的难点是模具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相关结构参数的确定。
注塑模具设计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为了模拟工作过程,注塑模具设计必须在计算机房进行。计算机必须安装设计需要的软件,如AutoCAD、PRO/E、UG以及注塑模设计的外挂软件如LTOOLS、EMX、Moldflow、MOLDWIZARD等,另外还要安装设计所需的技术资料,如注塑
模标准件的产品样本、塑料以及各种注塑机的技术参数等,这样老师可以一边讲一边示范给学生看,学生也可以一边跟着做,查阅设计资料也比较方便,这也符合工厂的工作环境。
为了使学生对注塑模具结构有感性认识,因此在注塑模具设计教学之前要先通过模具拆装使学生了解模具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采用项目法进行注塑模具设计的教学。下面举例说明教学过程:
1、情境一:塑件产品图和样板进行分析、消化
采用讲授法讲述塑料的基本知识、塑件的结构工艺性要求,然后引入塑料制品,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主要从制品的几何形状、技术要求、尺寸、公差和设计基准、技术要求、塑料名称、牌号、表面要求等几个方面讨论、分析塑件结构是否符合注塑要求。
2、情境二:注塑机型号的选定
注塑现场演示注塑模具的安装、调试、注塑成型参数的设定以及成型过程,了解注塑机和注塑模的关系从而掌握注塑机型号的选定。
3、情境三:型腔数量的确定及型腔的排列
采用讲授法讲述排位的原则和一模多腔的模具排位注意事项,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根据塑料制品的大小和批量确定型腔的数目和排列,比较后确定方案。
4、情境四:分型面的设计
采用讲授法讲述分型面的选择原则,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根据塑料制品选择分型面,比较方案,老师用PRO/E软件示范分模,在分模的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练习。
教学基本过程是:老师讲授引入塑料制品学生讨论方案比较老师示范学生练习。
(三)教学评价设计——教得怎么样
以往教学评价主要通过笔试考核课本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经过改进,我们首先增加了注塑模的课程设计,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在平时以及期末考试中多采用开放性的题目着重考核学生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