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7: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心血管疾病论文

篇(1)

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医疗工作者应当首先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与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沟通,使其自身认识了解自身患病过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特征,自己的病情,如何治疗原则,帮助老年人增强自信心,培养起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尽量消除其负面心理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减少发病率。

二、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

许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与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也有很大关系,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做为保健医生,应当经常提醒老年人,使其认识到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十分危险因素,平时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脂肪、低胆固醇为主,多食瓜果蔬菜,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兔劳累,情绪稳定,消除疲劳,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发病率低。

相当,也不可以配合一些健康有益的运动,但我们常说的“饭后百步走”,心血管病老人是不适合的,特别是饱食饭后两小时内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尤其对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更应注意避免造成血压突然升高的一切运动练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心脏病发作或脑溢血的发病。也不宜进行“晨练”与“苦练”,可以多选择一些轻柔、缓慢、匀速并带有节奏的活动,例如太极拳、散步、按摩、等中、低强度的运动,时间上以30分钟为好,感觉体力十分好时才可以运动1小时,可降血压、血脂、减体重,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当然,除此之外,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慢性病老年患者要格外注意天气的变化,不止是天气寒冷容易发病,气温高、温度大、气温低的天气也容易发病,心功能不好的老年人,也可以在家中自备一个氧气瓶,身体不适时马上及时吸氧,缓解症状。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来说,常备保心丸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合理有效地配合用药

老年人用药必须十分谨慎,不要自作主张服药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治疗,有效地用药。老年人常常多种疾病并存,做为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保健医生来说,也要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给病人用药,如针对高血压患者降压的治疗方法可从低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考虑使用长效制剂,每日给药一次,殊知:“急则治标,慢则治本”,要嘱咐老年人坚持长期用药,不要经常更换药物,需要换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虽然有些老年人患有多种病症,也不要一次给其开出许多药物,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接授能力。在用药上,也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经济能力,尽量使用老年人能够接授又不是价格太昂贵的药品,以减轻老年人的心理负担,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篇(2)

2017年4月1日,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2017北京CBD健康论坛在京开幕,谢萍教授在会上主持了“心力衰竭康复与管理”分论坛,并作了《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等多场专题学术报告。在此次会议间隙,本刊记者就甘C省心血管学科领域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诸多话题,独家专访了莅京参会的谢萍教授。

学术交流,惠泽陇原大地

据记者了解,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大会,是伴随着“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同期举行的。这次规模空前的学术大会于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甘肃兰州召开,谢萍教授出任大会执行主席。因此,采访一开始,谢萍教授首先谈到了举办这次大会的背景。

她介绍说:“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原理应用于临床,使得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心脏康复是现代心血管疾病处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决定医疗转归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甘肃省人民医院联合发起并主办了此次学术交流大会。大会组委会立足于临床实际、面向基层,秉持‘交流、提升、推广、规范’的宗旨,围绕心血管疑难重症及交叉学科的诊疗等的主题,邀请到了40余位国内知名心血管专家莅临兰州,分别做了多场专题报告、疑难病例讨论、医学科研方法、论文撰写培训及手术演示……”

谢萍教授进一步介绍说:“11月19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我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益瑞渊、王彦成、蔡政廷、张海涛、卢启明、白锋、王斌等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学科的专家、教授。”她接着详细介绍说, 开幕式之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党爱民教授带来了“从最新指南看心衰治疗”,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张钲教授带来了“胸痛中心的建设”,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王斌教授带来了“胸痛在基层医院的识别与筛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贾绍斌教授带来了“冠脉CT在冠心病诊治中的指导作用”,马偕纪念医院的蔡政廷教授带来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台湾治疗现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张海涛教授带来了“医学与科学”,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的张新华教授带来了“全球高血压防控方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白锋教授带来了“血脂异常的管理”,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王效浣教授带来了“ACS患者出血评估预防及处理”,甘肃省人民医院的徐盛开教授带来了“ACS抗血小板治疗消化道损伤的防治策略” 等多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会议围绕“心脏起搏培训”“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心脏康复”“交叉学科”等几个方面展开专题讲座。

据记者了解,在本次大会上,谢萍教授做了主题为“起搏器常见并发症处理及腋静脉穿刺要点”的专场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

谈及这次学术盛会的意义,谢萍教授认为:“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创性地推动了我省心脏重症救治及心脏康复工作的发展。我们乘借甘肃中医发展惠泽陇原大地的东风,充分发挥甘肃省人民医院在全省中医工作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通过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这个平台,在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药学会领导下,依照学会宗旨,积极开展介入心脏病学学术交流活动,有序开展全省中医系统心脏介入人才培训,加快推进全省中医医院医师心血管病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中医系统心血管介入人才的培养,改善中医系统心脏介入人才缺乏的现状。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提高甘肃省中医系统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全力为全省人民健康和中医药事业服务。”

搭建平台,助推学科发展

采访中,提到在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同期成立的“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这3个地方学术组织时,谢萍教授坦言:“21世纪人类的疾病谱和疾病死亡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心血管疾病呈现‘井喷’态势,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脏重症是一门整合临床各科诊疗技术的学科,是心脏病学和重症医学的有机融合学科,更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心脏重症理念的提出,开辟了心血管内、外科及重症医学交叉的新空间,使心血管专科的面更宽,也使得危重症医学深度更深。它作为一个新兴的临床领域,起着重要的各学科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作为新成立的三个学术组织的带头人,她进一步解析说:“我们看到,我国西部地区的心血管发病率趋同于全国的高发态势;而甘肃地处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医疗相对滞后,很多基层医院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还存在着较多不规范现象,而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开展,大量病人必将留在基层医院治疗,因此基层医生对于规范化诊疗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在这些大背景下,我们立足甘肃当地实际,搭建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和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这3个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就显得颇有必要,也颇有意义!通过这些学术组织的成立,有力整合我省心血管专业与心脏重症医学专业的力量,为在我省推广心脏重症规范化诊疗及救治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整体推动全省心脏重症学科建设,奠定了无可替代的坚实基础。”

在采访中,谢萍教授还透露:目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分会甘肃专家委员会的组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谈及这个新的学术机构的重要意义,谢萍教授坦率地说:“目前我国已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因此,探索积极主动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势在必行。我国有经过几千年发展的中医理论,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甘肃中医发展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充分发挥我院在全省中医工作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在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方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中医与西医这两种不同疗法各自的优势,较单用西医或中医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可取得更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心血管疾病在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等方面具有优势;中西医结合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中的积极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发掘总结。因此,尽早成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分会甘肃专家委员会,是十分紧迫的工作,更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建设,彰显优势特色

据记者了解,谢萍教授领衔的甘肃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直以来以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心脏超声领域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和优势特色,是一个实力雄厚、名医荟萃,学术水平较高的优秀学术团队。此外,该院心血管病中心采用微创介入技术,前不久为1名永久性房颤患者成功实施了“左心耳封堵术”,这不仅是甘肃省人民医院开展的首例左心耳封堵术,更标志着在房颤的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充分说明他们具备了应用WATCHMAN 封堵左心耳来预防房颤时在左心耳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的学科实力。同时,WATCHMANTM 微创治疗方案可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药物的依赖性,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

谢萍教授在介绍该科室的学科建设时自豪地说:“我院心内科是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心血管疾病的重点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传承了老一辈专家的优良传统,在秉承优良学术氛围的同时,还对传帮带以及学术团队的构建高度重视。目前,我们科室的人员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低级职称的构架相对比较合理,人才素质也比较高,有博士8人,其余医生都是硕士。心血管专业的每个亚专业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领域,都有相应的学科带头人,这对我们学术团队的构建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力争让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专长,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她继续介绍说,作为省级重点学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大型临床试验或者科研项目,我们都积极参与。中国心血管医疗质量改善项目(CCC项目)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的指导下,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合作开展的,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质量改善问题。“我中心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疗资料上传之后大家觉得我们的诊治很规范,紧跟指南方向,符合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因此,我院于去年9月份获得了CCC项目急性冠脉综合征质量银奖;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协会和专业人士的肯定。这充分证明了我院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另据记者了解,此前不久,甘肃省人民医院荣增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那么,作为甘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谢萍教授对于冠心病今后的工作有什么计划?

对此问题,谢萍教授详细介绍说:“心血管介入诊疗准入和培训制度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发起的有关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体现了国家对医疗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了制度化。近期,我院经严格审核遴选后荣膺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我们认为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我院心血管内科专业快速发展和已有实力的高度认可。作为培训基地主任,我为我院获此殊荣感到十分高兴;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推动心血管介入新技术在我省的推广和普及以及规范化。目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介入诊疗技术已经成为我院的特色,无论是手术数量、复杂程度,还是手术成功率,均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将开展开放式教学及学思启相结合的模式来保证培训质量;基地将精心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操作与讲座,力求尽快提高学员们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

谈到基层医生的培训问题,谢萍教授说:“与‘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同期举行的还有‘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事实上,我院心血管内科长期注重对基层医生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培训,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其宗旨就在于立足于解决基层医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其目的是积极推动甘肃地区的心血管疾病规范化诊疗工作;同时,自2014年起我们先后走进省内30余家基层医院,与当地医院联合举办规范化诊疗学习班,取得了学术双赢的良好效果,同时也理顺了与基层医院的双向转诊秩序,真正做到了复杂病患者三甲医院治疗后返回当地医院长期管理的合作医疗模式。”

采访到最后,谢萍教授在展望未来的培训工作时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对基层医生相对薄弱的重症救治方面加强培训,争取将先进的新技术、新理念带给广大的基层医生;同时我们也会利用各种学术机会,将心脏康复新理念植入到每一位基层医生心中,从而真正整体带动我省心血管专业的后续发展,推动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

篇(3)

作为一名奋战的临床一线的中心医院人,在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常常思考当下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以及我院心血管病学科建设的未来方向。现在,我把自己的观点向您作一次详细的汇报。

一、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现状。

当下,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2016年6月国家了“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冠心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未来10年这一趋势仍将得到持续。目前我国共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9亿,心肌梗死患者280万,心衰患者450万,心血管疾病占城乡总死亡原因的首位,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死亡占农村居民死亡总数的44.6%,城市居民死亡总数的42.5%,意味着每5例死亡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这还仅仅是全国平均数据,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居民普遍高盐饮食,其实际发病率和致死率估计将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高住院率、高死亡率导致社会公共卫生支出的快速增加。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费用年均增速达32.02%,2014年急性心肌住院费用达到133.75亿元。心血管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时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可以预见未来这一负担将会进一步加重。

二、 我市当前心血管病学科建设的格局

     我院是鞍山市较早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单位之一,过去长期走在救治心血管病危重患者的前列。心血管介入技术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危重患者最有利的武器,能快速有效地挽救濒临死亡患者的生命,代表了一家医院心内科的高水平。近年来随时其他医院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院的技术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目前鞍钢总医院为我市唯一的胸痛中心,2017年鞍钢总医院一共完成各种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1004例,急性支架置入手术350例。我院两个心内科病房去年一共完成PCI共300余例,我们病房去年完成急诊手术70余例。急诊救治危重心血管患者强调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快速开通梗死的罪犯血管能最大程度挽救坏死心肌,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减少存活患者未来恶化为心力衰竭的风险,节约了可能因心衰反复住院治疗产生的治疗费用。从两方面看,均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显示,越早开通梗死血管效果越好,患者获益越大。鞍钢总院为患者开辟绿色通道,从入院到开通梗死血管(D to B)平均70分钟左右。我院目前无具体数据,但因为人员配备相对不足等客观原因,目前仍达不到这一水平。今天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无论从手术数量上,还是完成质量上,我们较兄弟单位都有了较明显的差距。  

三、目前我院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我总结出我院目前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下。第一,床位总数不够。我院目前有两个心血管专科病房,床位数一共85张。目前远远无法满足患病群众的就医需求。特别是从海城、台安、岫岩等周边地区转诊至我院的危重患者,因床位紧张,有时无法及时的收入病房诊治。有些住院困难的患者迫不得已转至其他医院继续治疗,这等于我们把宝贵的发展的机会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的流失。一家医院、一个科室口碑的建立,需要我们几代人多年不懈的努力,毁掉一家医院、一个科室的声誉,可能仅仅需要一两件小事。第二、专业化的医疗设备不足。我们医院导管室配备有两台DSA血管造影机、一台IABP(抢救心源性休克患者用)、以及其他设备。近年来介入技术快速发展,血管内超声(IVUS)等设备已经在全国三甲医院大量配备,作为介入手术常规设备在使用。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也逐渐往基层医院推广,这些新设备的应用,为保障患者的手术安全发挥的重要作用。当下专业设备的缺乏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日常工作的瓶颈。第三、心血管内科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医院要发展,人才是核心。我院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偏大,专业从事心血管内科诊疗工作、拥有正高、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绝对数量偏少,同时缺乏心血管专科护士,专业技师,也是制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专业团队建设跟不上。医学发展越来越精细化,临床诊疗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往往需要团队的配合,包括临床医师、护士、影像学医师、技师、甚至护工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目前在各个环节的沟通上,往往存在交流不畅的情况,延误了对患者的救治。

     

篇(4)

2008年5月,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首次披露了在我国大庆进行的一项关于糖尿病预防的20年跟踪随访的研究结果,于是,高危人群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问题更加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后来,芬兰报告了他们所进行的随访10年的研究结果,欧洲的学者又正计划在全欧洲设计一个随访13年的研究。最近,一个被称为“全球关心糖尿病预防”的网络联盟正在组建,一个有十几家媒体组成的记者团将启程去我国东北大庆地区采访,卫生部也颁发红头文件要求总结社区糖尿病预防的经验……

大庆糖尿病研究是个什么样的研究?它为什么这样引人关注?迄今它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瞩目的结果?今后还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希望和惊喜……说起来,还真很难把大庆糖尿病研究中的许多故事一下讲完。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大庆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多学科专家介入的大型国际合作糖尿病科研项目。研究的发起者之一是在北京协和医院这座我国最高医学殿堂工作多年的卓越临床糖尿病学专家潘孝仁教授,另一位是美国著名糖尿病流行病学专家彼得・白尼特教授。研究的初衷就是在中国率先探讨生活方式干预能否解决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这一世界难题。他们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将来有一天把中国的经验推广到全世界!他们深知完成这一难题至少有三个必要的前提:第一,就是必须找到一位有丰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经验并热心流行病研究的专家;第二,必须找一个组织得很好,人口又很少流动的小社会;第三,必须有当地行政首脑的支持。这个组织得很好和人口相对流动性很小的“小社会”,最后就选择了上世纪80年代“全国石油大会战”时期的“标兵”――大庆油田。这个心血管疾病的专家就是当时已经与我国心脏病医学泰斗吴英恺合作多年的大庆油田总医院院长胡英华教授,在当时他已经是享誉我国东北地区的高血压病专家。而且,研究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最大支持,项目仅能从国家拿到5万元人民币资助的情况下,当时的大庆油田总指挥部慷慨解囊资助本研究27万元。在可谓万事俱备的情况下,研究开始了。然而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在等待着他们:在当时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的情况下,人们并不了解糖尿病的危害,也不知道预防的重要,人们甚至拒绝贡献出那少量的血液供糖尿病检查,尽管这些检查是免费的。研究者们为了这项研究付出许多辛劳和精力,特别是那时的潘孝仁教授已经56岁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庆糖尿病研究的一个六年的结果显示,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对于肥胖或不肥胖的高危人群,都显著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其降低幅度达30%~50%。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随机分组的糖尿病预防试验,它在全世界首次证明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以合理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极为有效。1992年的这项早期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的结果,被其后的美国、芬兰、日本、印度的类似研究所证实,由此全世界糖尿病学界都一致认为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这大大提升了“大庆研究”的价值,并奠定了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在世界糖尿病预防中的地位。

但是仍有几个重要的问题未得到回答:①糖尿病高危人群发生糖尿病的真实危险有多大7②生活方式干预在试验结束后预防糖尿病的作用仍能维持多久?③这种对糖尿病的预防能否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2008年5月《柳叶刀》杂志发表的论文,报道了来自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大庆市第一医院和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者共同完成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20年后续研究”的更加发人震惊的结果:如果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不加干预,20年间有92%发生糖尿病,换言之即此人群不加管理20年间几乎都会恶化为糖尿病;但是仅仅进行了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在20年后就可见到糖尿病发生率有43%的下降。这6年间每有6个人参加糖尿病前期病例干预,可以使其中一人在其后20年间不发生糖尿病。这一结果强烈提示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糖尿病的作用是怎样的长期而持久。这不仅是归功于强化干预期间有效地降低了血糖水平,而且也许正是干预期间所养成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才使人们受益终身。近年芬兰的研究也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在强化干预停止后3年还在起作用。中国的“大庆研究”则首次证明这种预防作用可延续到强化干预停止后14年。它大大增强了这种干预在全世界的影响,表明这种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作用是跨越国家、种族、年龄、肥胖或非肥胖差别,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

篇(5)

据记者了解,杨萍教授出任不久前闭幕的“第三届全国心血管疾病检验及影像诊断学论坛暨第四届吉林省心血管病基础及进展研讨会”执行主席。由于这届论坛的主题内容为“心衰的检验及影像学诊断”,因此,会后,本刊记者围绕“心衰”与“检验及影像学诊断”这两组关键词,对杨萍教授做了系统的采访。

各路学者纵论心衰诊疗策略

杨萍教授首先向记者介绍了“第三届全国心血管疾病检验及影像诊断学论坛暨第四届吉林省心血管病基础及进展研讨会”举办前后的情况。

杨萍教授说:“这届论坛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吉林省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举办,吉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承办的。在此之前,在胡大一教授的倡导和推动下,全国心血管病检验及影像学诊断论坛已成功地举办了三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杨萍教授接着介绍说,本届论坛邀请到了胡大一、霍勇、马长生、郭继鸿教授以及阜外医院的何作祥、赵世华教授等国内著名的专家和学者莅临讲学,继续关注了心衰治疗话题的最新发展,推广了新的学科技术,为心血管医生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在会上阐述了他对缺血所致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心力衰竭几乎是所有累及心肌的心脏或非心脏(系统性)疾病的共同结局,其常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各种心肌病以及瓣膜病、糖尿病等。其中冠状动脉疾病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冠心病患者心肌的缺血、坏死可导致心力衰竭,同时心力衰竭也会进一步导致心肌的缺血、坏死,在很多情况下二者互为因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在会上就提高双室起搏比率做了精彩演讲:“双室同步化起搏(CRT)成为心衰治疗的Ⅰ类推荐已近10年,但至今仍有30%的心衰患者对CRT治疗无反应,即CRT治疗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值)的提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也在会上呼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血管影像学已由普通X线影像发展成为超声影像、计算机断层成像(CTA)、磁共振成像(MRI)、放射性核素检查包括单光子发射CT(SPE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等无创影像学诊断与心导管术有创造影诊断相结合,解剖与功能相结合,多方位和多层次全方位的心血管疾病影像诊断体系。目前心脏X线平片和心脏超声等检查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基本的心脏解剖和功能信息,性价比较高,已为绝大多数心血管医生所掌握,已经成为常规检查。但心血管CTA和MRI等检查价格较为昂贵,并存在辐射安全性问题(MRI除外)。美国数据显示,20%的高级影像学检查是不必要的,因而在临床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到其所能提供的信息对诊断的价值、各种影像检查优劣对比以及效价比等问题,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损伤和医疗资源浪费。”

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同时还担任着本次大会执行主席的何作祥教授就心力衰竭的放射性核素显像评价也表达了观点:“心肌灌注显像被公认为诊断冠心病(CAD)的最可靠、常用的无创性方法,美国的年心肌灌注显像的病例数超过了800万医例,多于心电图运动试验、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运动试验是心肌灌注显像常用的负荷试验方法,运动试验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受患者运动量的影响。与极量运动试验心肌灌注显像相比,次极量运动试验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减低,而且,低估冠状动脉病变或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对不能进行运动或运动受限的患者,包括患有原发的或药物引起的神经、肌肉、骨骼及周围血管疾患,慢性肺部疾患、体力不佳、变速能力不足等患者,应当用药物负荷试验代替运动试验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在美国,药物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显像约占心肌灌注显像患者的20%以上;在我国,随着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药物负荷试验,特别是腺苷负荷试验也逐步得到临床应用。”

杨萍教授说,这些国内权威专家在本届论坛上阐述的学术观点,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检验诊断与影像学诊断在治疗心衰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双心医学”问题亟待重视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何定位于“心力衰竭的检验及影像诊断学”?检验与影像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对于这两个问题,杨萍教授介绍说:“伴随着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心血管疾病的检验诊断及影像诊断新技术不断涌现,充分利用和借助于这些先进的诊断技术和平台,会使我们在临床上对疾病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提高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我在论坛上发言时也表达了这些观点。”

杨萍教授进一步阐述说:“以往,我们总认为检验及影像是辅助诊断,在医疗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但在医疗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检验和影像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知识、新的理念需要一个平台来及时的学习和更新。同时检验和影像学在疾病的诊断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如何正确捕获、分析及应用检验及影像的信息,需要不断的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胡大一教授倡导并创办了这一专题论坛,为临床医生插上了智慧的双翼,也是‘回归基础、回归临床’的具体实践。”

据记者了解,长期以来,心力衰竭都是心血管疾病领域中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对该届论坛“心衰的检验及影像学诊断”这一主题,杨萍教授再度概括介绍了论坛上的研讨内容。

杨萍教授说:“在目前的医学界,尽管心衰的诊疗理念不断更新,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技术不断进展,但心衰仍是个研究热点与焦点。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对与病理生理机制相关的神经内分泌激活与失衡、内皮功能及血清生物标记物的进展;超声诊断心衰的热点与争议;CRT的超声评价;舒张性心衰的诊断进展;胸片、CT、核素在心衰诊断中的选择、误区与评价;心衰的康复理念与实践、心衰中血压、血糖、离子、心律失常、血栓、猝死预测和心功能异常PCI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讲座和交流。”

杨萍教授接着说:“除上述内容外,本次会议还首次讨论了精神、心理障碍等心理社会因素对心衰转归的影响。胡大一教授是‘双心医学’的主要发起者和倡导者。他提出临床医师要关注心理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寻求对疾病本质的综合理解和认识。霍勇教授也曾在《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一文中提到:社会心理因素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精神心理障碍,尤其是难治性心力衰竭。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讨论和交流,从重视‘双心医学’的角度,提高医生对心衰症状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诊断能力。”

心衰伴低钠血症:不能盲目低盐、无盐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在2012年11月16日开幕的“第四届中国心力衰竭论坛(CHFS 2012)”上,杨萍教授做了题为《心力衰竭临床难题:合并症的处理――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的专题学术报告。在谈及这场报告涉及的话题时,杨萍教授首先阐述说:“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急重症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及死亡率均在上升,与恶性肿瘤相仿。慢性心力衰竭发展到一定程度,几乎均伴有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是较常见的一种。我的报告主要针对心衰合并低钠血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对预后影响及治疗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杨萍教授首先阐述了“低钠血症”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随后即分析了低钠与心衰预后的关系。她认为,水钠的正常代谢及平衡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正常情况下,钠离子在细胞外液中浓度较高,是细胞外液的主要成分。而低钠则会使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细胞及组织间液之后出现的低钠血症的危害,即可导致下列后果: 一是红细胞肿胀可影响变形能力,引起微循环的瘀滞,加重组织缺氧。二是水分进入脑细胞, 造成脑水肿。三是水分转移进细胞及组织间液,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四是低钠还可引起心肌的应激性减弱,收缩力下降,进一步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ADH 分泌增加,并激活RAAS 系统,使稀释性低钠血症加重,形成恶性循环,从而造成顽固性心衰。

杨萍教授说:“目前认为低钠血症是心衰终末阶段的特点之一,国外学者Panciroli等提出治疗前低血钠症是心衰死亡的重要预测指标,Lee 等分析了30 多种临床、血流动力学及生化参数关系之后,也认为血钠浓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死亡预测指标。与低钠血症有关的死亡原因主要为低血压、休克及水中毒脑病。低钠血症常为复合性电解质紊乱的一部分, 故也有死于严重心律失常者。国内外很多文献报道,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证实,低钠血症是影响患者心衰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持续性低钠血症是致使住院病死率、心衰再入院率增加和出院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那么,心衰如果合并低钠,应采取什么样的治疗策略呢?对此,杨萍教授认为:“由于以上几种原因,积极纠正心衰患者的低钠血症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但慢性心衰合并低钠血症的治疗却相当困难,需限制补盐及补盐速度,如补充速度过快,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衰特别是急性左心衰的发生而增加病死率。故补钠应少量多次,宁少勿多,缓慢滴入,同时加强心衰的其他治疗措施,如强心、扩管等,对慢性心衰患者不能一概限盐或忌盐,应根据血钠水平及心功能状况决定摄钠量。慢性心衰常伴有胃肠瘀血、食欲下降。因此,不宜过分限制食盐的摄入,应根据血钠及心功能状况决定摄钠量及合理使用利尿剂。临床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常使用利尿剂,但利尿剂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导致血管升压素(AVP)释放,从而引起或加重低钠血症,而且随着心衰病程的进展RAAS激活,AVP释放增加。所以在双重RAAS激活作用下,利尿剂纠正低钠血症效果较差。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心力衰竭的病人特别是合并低钠血症的病人不能滥用利尿剂。”

杨萍教授特别强调说,在心衰合并低钠血症临床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区分真性低钠血症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真性低钠血症见于大量利尿后,属容量较少性低钠血症,患者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尿少而比重高,治疗应补充钠盐,减少利尿剂的使用。稀释性低钠血症见于心衰进行性加重者,属高容量性低钠血症钠水均有潴留,而水潴留多于钠,患者尿少而比重低,治疗应控制入水量,并按利尿剂抵抗处理。轻度低钠血症以口服补钠为主,中重度低钠血症以静脉补钠为主。在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血钾的补充,因在低钾血症时钠泵活性下降,细胞内钠增加加重低钠血症。严重水肿且利尿效果不佳时,可进行血液透析超滤脱水。必要时,可给予补充白蛋白或输注血浆以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间液回流,但输注时应密切观察容量变化,应与利尿剂合用,避免引起心功能恶化。

杨萍教授认为,托伐普坦是选择性的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与血管加压素V2受体的亲和力是抗利尿激素的1.8倍;口服给药时,15mg至60mg的托伐普坦能够拮抗AVP的作用,提高自由水的清除和尿液排泄,降低尿液渗透压,最终促使血清钠浓度提高。

在即将结束这一话题时,杨萍教授特别提醒说:“临床医师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时,应密切注意病人的电解质,除了我们临床上比较重视的血钾,血钠情况往往会预示心衰患者的预后,是治疗心衰道路上的重要基石,应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健康宣教,不要一味宣传低盐、甚至无盐饮食,应根据血钠水平和心功能状态,决定治疗方案。”

学科建设:

结合科研,向专业化学组发展

据记者了解,杨萍教授供职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成立于1949年11月,其前身是中国人民长春医科大学外科学院。建院近60年来,医院建设有了长足发展,被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爱婴医院”,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同时是吉林省国家紧急救援培训鉴定中心、紧急救援定点医院,吉林省的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也设在这家医院。

目前由杨萍教授领衔的该院心内科,建科也有50余年的历史。那么,在半个世纪岁月中,该院的科室取得了哪些骄人的成绩,其诊疗特色又有哪些?该科室在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方面未来又有哪些规划?

作为该院心脏病治疗中心和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带头人,杨萍教授显然对此了然于胸。她坦率地介绍说:“经过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国内一流的先进医疗设备和合理的人才梯队的重点专业科室。全科现有病床250张,共分4个病区和一个CCU病房,同时也是吉林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吉林省卫生厅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和药理基地的所在单位。我们心内科以临床为依托,走科研促进临床发展的双轨之路,近年来共承担课题4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吉林省科技厅、卫生厅、长春市科技局等科研课题。我们还是国际上第三家、国内首家开展无水酒精化学消融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教育部、人事部及省自然基金项目数十项,SCI收录论文数十篇,参与多项国际大型临床实验研究,常规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起搏电生理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率先在吉林省开展应用FFR评估冠心病血流储备功能,是冠脉及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培训基地,年介入手术例数超过400例。我们科室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1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二、三等奖10余项。”

杨萍教授继续介绍说:“未来,我们将在心脏病治疗中心框架下,着力于临床医生基础理论、临床研究思路、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专业学科特长,结合科研工作,向专业化学组发展;我们还希望在疾病的预防、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方面有所创新。我们将继承老前辈们创新、拼搏的精神,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使我们的科室,走向新的辉煌!”

采访到最后,杨萍教授的话题又回到了“第三届全国心血管疾病检验及影像诊断学论坛”上。她再次强调说:“这届论坛已经圆满落幕了,并围绕‘心衰的检验及影像学诊断’这一核心学术话题,取得了诸多共识,交流了诸多经验,让年轻医师获益匪浅。我在这里想再次强调的是――不仅仅局限于心衰,对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而言,检验诊断和影像学诊断就如同‘返照’疾病各类状况的‘镜子’,因而必须‘擦亮’它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充分而有合理地利用这些诊断方式,才能让医生真正插上智慧的双翼,真正能够继续提高诊疗水平,更好、更优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篇(6)

心脏疾病晚期常并发心肾、心肺及心脑血管综合症状,发作时“心梗”“心衰”,危及生命。古代文献中就有诸多阐述心衰症状的文章。

对此,遵循并强调《黄帝内经》之“天人合一,整体施治”法则的萧开伟先生多年来潜心于此,究其本源,乐此不疲,精研维护心脏之法,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绩。

萧开伟先生说:“来我这儿的病人,全是那些在死亡的边沿徘徊的患者,我的最大的愿望是,延续他们的生命,重新给他们生机,值得欣慰的事,我的愿望都实现了。”

患者王杏莉,女,49岁,宁波人,2004年10月3日初诊时,面色暗苍老,唇紫,脉沉微,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钙化。萧开伟诊断后认为,心阴虚,肾不纳气,兼心气瘀滞,以活血祛瘀、养心阴、纳肾气之方治疗;开药三贴,每二日一剂。10月9日二诊时,脉已浮起,述服药后胸部已不闷不痛。10月12日,脉已无结代,病邪大减。至10月25日,患者颜面红润,皱纹大减,心情愉快,与初诊时判若二人。

萧开伟先生说,我们从祖国医学文献中查到治疗“心悸”“胸”“喘症”“水肿”等疾病的良方,许多内容在临床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医治心血管疾病时,萧开伟根据疾病发展的轻重,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将该疾病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心血管内膜变得粗糙不平时,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眩晕、血压有时升高,此时为肾阴虚影响到心阴虚,因此可通过“滋心肾之阴”兼“理气活血”解除以上症状。但多数患者对以上初期症状并不重视,进而发展至第二阶段,血栓形成后(血瘀),升高的血压已不容易下降,临床表现头昏、眼花,甚者心跳早搏等,血栓形成后的治疗方法,应在滋“心肾之阴”的前提下加入“活血祛瘀”之品以消除已形成之血栓,达到“祛瘀”的目的。心脏疾病的第三阶段,即以上病症未得到有效医治,患者体征反复加重,心血管逐渐失去弹性,出现粥样硬化,心脏进而扩大,冠心病形成,此时要改变已扩大的心脏是很困难的,但使用“滋阴”“补气”“降气”“活血祛瘀”以减少血栓形成,软化血管并增加血管内壁分泌物以起到抗血凝效果,从而达到控制血压,缓解症状,减轻心脏负担的目的。心脏病晚期为第四阶段,其综合症状较为复杂,有因肝硬化压迫门静脉导致高血压累及心脏,久而心衰的,对此类患者治应先“补心气”“养阴”“回阳”兼“活血瘀”“疏理肝脾”;待正气渐复再“逐水”“补养”,标本兼治,水去后“调理脾胃”“养血滋阴”。

萧开伟举例说,有一个患者叫陈志华,男,56岁,2005年2月9日在广东省某医院确诊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心功能一级,高血压症一级(极高危组),严重心绞痛,心电图表示心肌缺血。病人连续3次接到病危通知。次日上午9点,萧开伟接到电话后,根据医院体检及各项检验报告的结果,并通过详细问诊,诊断心虚血阻,为“心阳不振之渐,心阳将脱矣”,急宜回阳救逆,补心气,养心阴,活血祛瘀。遂将药方传真至该院,令医院按方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两个月后,患者已能每周爬白云山一次,恢复了正常工作,时常去各地出差处理事务。

篇(7)

科技论文作为科技活动产出的重要形式之一,从侧面反映国家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水平[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可以为学科影响力分析提供依据,在评价科技发展水平、趋势预测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2]。

文献计量学就是基于定量数据,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从宏观的层面上研究社会的科学能力、科学前沿等,对宏观科技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3]。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及方法已在国内外科研影响力分析中广泛应用[4]。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06年-2015年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相关领域的发文量变化、研究力分布并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侧面揭示该学科的研究动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以科学引文检索扩展版(Web of Science Expended)为数据来源,对近十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发文量、期刊分布等使用数据分析工具TDA;机构、关键词等共现网络分析,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及其内嵌的可视化软件NetDraw。

2 研究结果

2.1 论文年度分布

本研究检索到2006-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SCI数据6995条①。由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该学科SCI论文发文量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95%,与该学科同时段全球SCI发文量增速(5.86%)相比,增幅显著。

2.2 论文机构分布

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SCI发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包括香港大学、中国CDC、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这10所研究机构共发表SCI论文3373篇,占2006年-2015年国内劳环学科SCI发文总量的48.22%(3373/6995)。从地区分布来看,上述10个机构中,香港研究机构2家,北京4家,上海2家,湖北和浙江各1家。

为进一步展示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机构合作现状,选择发文量≥50的机构共46家,根据SCI文献的机构分布情况构建论文合著网络(图3),并使用UCINET 软件将之可视化。为使图谱呈现的更为清晰,在进行可视化时,将节点间的链接数量(links)下限设置为5,节点的点度中心度(degree)下限设置为5。

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图2)显示,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及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等几个合作关系较密切的研究机构。

2.3 学科主题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是其研究内容的直接体现,本部分将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单元,从更小的粒度上分析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图3表明,国内该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特征和现状

围绕各种职业或环境暴露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职业暴露相关的疾病在不同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

2)特高发疾病与营养研究

通过对人群的运动、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行为、BMI指数、等因素的研究,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研究,分析环境、饮食等环境因素对健康或疾病的影响及其防治。

3)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

针对特殊人群或者人群的特殊阶段,如少年儿童、孕妇和老龄人口等,研究生命不同时期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等问题。

4)重金属污染与健康

环境中接触的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汞、锰、镉、铬、砷和硒等。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从多种途径进入体内,长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

5)大气污染与疾病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公众更加关注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5]。如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关联研究。

6)职业紧张与倦怠

通过评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工作压力等职业暴露,开展与职业紧张相关的生活质量、心血管疾病、肿瘤发生率的研究。

3 讨论

通过分析2006年-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领域公开发表的SCI论文,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状况及国际影响力,但我国目前的研究内容和机构规模与国际整体水平仍有差距。然而,我国的人群特点和现场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发掘,从而使中国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乃至整个公共卫生学独有其潜在的发展契机[5]。同时,从国内科研成果的机构分布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6]。因此,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科研能力较弱的研究机构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雷会珠.基于期刊论文产出科学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07): 159-161.

[2]邱均平,段宇锋,陈敬全,等.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3(02):143-148.

[3]戴维民.20世纪图书馆情报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王煜.我国部分高校2008-2012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D].2014.

[5]郑玉新.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进展[J].科学观察,2015(05):39-43.

[6]莫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