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6: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中间业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38-03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一、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股份制改造促进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涉及人、财、物、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全面重组与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其内部资源配置方面,首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其次是兼顾各项业务发展的平衡;然后才是其他的一些要求。中间业务作为一种风险低、收益高,且属于我国商业银行诸多业务中的“短板”。股改后的银行必然会在其“短板”业务上有所改进,从而促使其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据对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分行的调查,目前,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三步走”战略已基本结束。在中间业务发展上,传统银行经营理论正逐步向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转变,现代经营观念趋于成熟,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了准确定位,在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三大支柱之一进行大力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目前建设银行已专门成立了中间业务发展部,具体负责统一的业务规划、业务指导和有效协调。同时,中间业务在人员配备、经费开支、收入分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性,拥有中间业务职能的诸部门在中间业务管理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整体功效得到较大发挥。
(二)股份制改造使商业银行利益诉求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之前,各金融机构为追求短期经营业绩,普遍把中间业务作为吸收存款和争揽客户的一种手段,许多中间业务诸如工资、信息咨询、上门收款、零残币兑换等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就连国际上通行的信用卡收取年费的规定,许多商业银行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性操作手段给免除了。这种现象随着银行业股份制改造的深入进行正在逐步打破。信用卡收取年费、小额存款收取管理费、工资收取单位费用、零残币兑换收费等中间业务已在部分商业银行进行,其他商业银行也在跟进过程中,并且各行在中间业务收费上表现出了意志绝对的统一。尽管部分收费单位和个人对中间业务收费表示一定的反对与抵触,但在商业银行股改利益诉求压力下,正在渐次妥协。如,建设银行代收电力公司和水务公司的电费、水费,前些年代收该两种费建行都作为吸收银行存款的一种手段。
(三)业务创新少,品种单一,实用性不强的状况正在改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无论是品种,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品种上,目前国内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00余种。在一些传统的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一般性收付业务上,扩大了业务面和增加技术支持。在技术含量高、盈利较大的诸如咨询业务、现金管理、风险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商业银行针对市场客户细分人群加强了市场开发和营销。其他如信托租赁、信用证、各类担保、投资承诺、外汇买卖及金融衍生等外汇业务也根据地域不同适当推出。尤其是近两年,各银行业机构普遍加大了证券、基金、保险等业务的创新与推广。在营销手段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时充分发挥全员营销的作用,基层行多数能主动地把中间业务推广到市场中去。另外,我国多年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等市场中间业务也相应地推出货币市场投资基金、外汇理财等产品。
(四)股份制改革带来了观念和经营理念的嬗变,给各项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问题。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通过制度性调整强行促使经营机制内生。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不仅是要解决外在的体制问题,更关键的是促进内在经营理念的嬗变。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通过统筹局部与全局,速度、质量与效益,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转变观念和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经营理念。
从焦作市近年来中间业务发展情况来看,也从实证方面体现到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1.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如图一)。2003年,焦作市商业银行本外币中间业务收入为2614.33万元,增长3.7%。进入股份制改革后,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速加快,2004年、2005年本外币当年增幅分别达到86.64%、20.79%。增长速度分别高于2003年近80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2.股份制银行改革进展不同体现在中间业务发展的不同(如图二)。建设银行是2003年以来在焦作市诸多金融机构中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银行(其图形变化最陡),其中间业务收入总量也由原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排名第三增长到第一。建设银行2004年、2005年中间业务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50.20%和38.77%,分别高于全金融机构当年增速63.56和17.98个百分点。反观地方性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2002年以来,尽管中间业务总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增长速度要明显低于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
3.中间业务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2005年焦作市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如图三)
如图三所示,随着股份制改造而形成的产品结构丰富、新增业务收入增加等原因,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尽管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仍居各项中间业务收入中的“龙头”地位,但银行卡业务、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快速上升。与2002年比较,2005年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结算类收入占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而银行卡收入上升了19.32个百分点。正逐步形成以结算收入、银行卡收入、收入“三足鼎立”局面。同时,担保、融资顾问、托管等新兴中间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中间业务发展的趋势与研判
目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根据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到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推进加快,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的特点逐步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新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渠道,降低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是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后的重要利润增长源。我们从商业银行股改后可能遇到的利益增长因素和削减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股改后短期内及长期发展趋势,并综合得出一个基本性的判断。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8次降息使银行贷款的利差进一步收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日益成熟、融资渠道多元化,“金融脱媒”现象越演越烈,以往银行作为融资主渠道的地位日益弱化,使以利息收益为主要盈利手段的银行经营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面对目前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巨变及结合国际银行同业的发展经验,尤其是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强有力的挑战,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国内银行业的共识。但是,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实践表明,法律风险日益成为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为:
首先,中间业务法律关系复杂、多样,容易滋生法律风险。中间业务往往是不同金融产品的组合和衍生,在法律关系上必然表现为多重法律关系的组合,不同权利、义务的衔接,其中,还需相当的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一项中间业务产品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其法律框架的设计是否合理、缜密,表现为既要满足客户的需要,又要具有操作性,同时还要符合现有的法律、法规。
其次,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性与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矛盾突出,导致其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利用现有的资源如网络,在不增加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是中间业务的重要特征。因而,创新是中间业务的必然要求。国内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服务与证券、保险市场的结合方面,主要是证券资金清算、银证合作、资产证券化等;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上银行服务。然而,这两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缺乏。以网上银行为例,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是规范商业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审批及风险管理,侧重监管职能,而未涉及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安排,其中涉及的电子认证、电子货币及电子资金划拨等方面的法律,在我国还不完备,使得中间业务的创新缺乏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因而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律风险更加突现。
再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确立了银行不得经营证券、保险业务的分业经营模式,使得中资银行面对混业经营经验丰富、管理理念先进的外资银行,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打混业经营中间业务球,使得商业银行随时面临可能被央行处罚的法律风险。
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地控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不得不直面的关键问题。那么,商业银行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呢?
从银行中间业务的外部法制环境角度考察,央行加强中间业务立法是商业银行控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当前中间业务法律关系的不确定性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调整。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时间不长,监管机关的中间业务立法经验有待积累、立法内容侧重监管,忽视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缺乏对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规范,使得中间业务法律关系缺乏稳定性、可预期性和确定性。如,当前直接规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及与实施该规定相关的通知这两个法律文件,就属典型的监管型法规。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而不断创新的中间业务金融产品,如银证通、离岸银行中间业务、网上银行中间业务等,同样需要中间业务立法予以规范,这是中间业务顺利运作的外部法制框架。
商业银行积极稳妥地中间业务,既是摆脱七次降息以来,存货利差日趋减小,利润趋微困境的需要,也是应对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冲击的理性选择。本文拟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国际比较发现其,揭示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
学年论文提纲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二、国际比较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品种少,层次低
2、规模小,效益差
3、服务手段落后
4、市场竞争秩序混乱
三、成因
1、观念落后
2、业务管理不规范
3、外部环境不成熟
四、若干对策
1、转变观念、合理规划
2、规范管理
3、完善外部环境
论文摘要:随着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点。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一)商业银行适应存贷利率差减少的需要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其收益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应经国际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是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要
一般来说,世界主要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到4%,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达到了20%左右。这严重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大、风险小的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积累大量资本,化解不良资产,增强竞争能力,是商业银行未来竞争的重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落后,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
受落后的经营理念束缚,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作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派生业务,以牺牲中间业务为代价换取存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甚至不惜成本,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就是为了占领信贷市场。没有从战略角度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来发展。
(二)服务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中间业务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业务品种众多,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服务,仍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产和收取手续费为主。据悉,全国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400多种,但从整体看起主导作用的仍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等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很低的低附加值业务,相比之下,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的中间业务比较少,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发展缓慢,很多业务尚处于初级状态,金融衍生工具则基本是空白,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管理无序,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像存贷款业务那样,集中由某一个部门管理,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专门的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容易与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此外,由于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四)收费偏低,同业竞争不规范
国内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偏低和标准不统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前,各商业银行收费标准高低不一,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争夺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出现低收费或无偿服务的恶性竞争局面。《办法》虽然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有了一定的规定,但很多银行仍然采取各种变通手段少收费或不收费,,使银行在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中仍然无法避免无序的恶性竞争。经常会出现一行开办了新业务品种,其他银行一哄而上仿效的情况,导致银行之间中间业务品种基本雷同。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消费者对银行的有关中间业务收费还不能接受,这又进一步降低了银行推广新业务过程中的积极性。
(五)技术手段落后,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对计算机的网络化水平、电子通讯的速度质量要求极高。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给中间业务经营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业务的深入发展。
(六)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政策不统一,管理体制僵化
虽然央行在政策上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但是由于央行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缺乏一致性,使得银行和地方政府的纠纷时有发生。举个例子来说,工商局认为银行发展的新业务未在营业执照上注明,超出了其注册的营业范围;物价局对银行的收费标准存在异议,要进行整顿。
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的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明确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业务。虽然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在客观上限制了银行设计开发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抑制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央行已于2002年8月颁布了《管理办法》,但仍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可借鉴西方国家发展表外业务的经验,采取如下对策:
(一)更新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利差将越来越小,利息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度将大幅下降。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摒除“中间业务只是存贷业务的附属业务”的观念,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之成为支柱业务。
(二)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开发出满足差异化需求的中间业务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从业务种类、业务方式、业务内容、客户关系、收费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咨询业务和交易业务,在发展传统存贷业务的同时向客户介绍信用卡、投资咨询、个人理财等业务。同时要对客户资源进行细分,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三)建立统一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加强中间业务风险监督与内控
商业银行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部,统一制定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开展中间业务活动,并进行有效地绩效考核和评估。同时,健全风险内控和监管制度,中间业务是一种低风险性业务,但并不等于是无风险业务,可能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等。鉴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必须坚持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建立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稽核和监督等。
(四)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就成为关键。因此应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由协会牵头,加强银行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得银行之间对于收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达成一致,以创建公平竞争环境。
(五)加强科技投入,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装备和人才的竞争。
一方面,注意科技开发,加快建设计算机网络,实现金融电子化,开发或引进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软件系统。
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是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等于一身的综合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符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研究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义上讲“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2001年7月4日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它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我国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中间业务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时候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即并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这是中间业务同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最根本的区别。至今,中间业务已经成为与传统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注。
中间业务在国际金融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则来自于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城市商业银行走过了10多年的路程,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一员,但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这一比例不足3%。因此加快发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势在必行。
一、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中国银监会的2010年报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达到147家,共有从业人员20.66万名;农村商业银行85家,从业人员9.67万名;农村合作银行223家,从业人员8.11万名;农信社2646家,从业人员55.09万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69家,营业网点19.6万个,从业人员299.1万人。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比较晚,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的比重比较底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一般在20%左右,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要达到30%~40%左右。银监会统计数据标明,截止2009年末,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76.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不良贷款率远远低于34.23%的历史最高水平,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的态势;截至2011年底,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为99845亿元,同比增长27.1%,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为9.0%,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这一比例不足3%,但客观地说,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情况普遍不理想。
二、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SWOT分析
为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市场环境和未来发展模式,必须深刻研究城市商业的发展形势,在对城市商业银行优势(Strengh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因素进行动态分析中,即用SWOT分析法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形势进行研究。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
1.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隶属于地方政府是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共同点,城市商业银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样也受着政府的干预。城市商业银行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监管部门的监管指导下,始终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牢牢把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镇居民”的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质效发展为核心,强调效益立行和资产强行,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防控、市场营销、绩效评价、资源配置四大长效体系,实现了自身业务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2.管理容易,应对力灵活。城市商业银行机构较小,人员较少,管理扁平化,管理链条较短,高度灵活、决策快速,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相对较为容易,而且能够更容易、更灵活地调整,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3.经营策略创新。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策略上有所创新,走特色化道路,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客户,把大企业客户集中到总行营业部办理,并且对不同的商体客户进行不同的分类,建立相应的企业特色支行、城市居民客户支行、农户客户支行专门服务对应的特色客户,摸索探讨行之有效的服务操作模式,使每家支行都成为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
4.中间业务投入低,风险小,较为灵活。中间业务主要是依托银行自身在技术、人才、信息、机构和设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几乎不占用较多的银行资金,为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和佣金,所以中间业务的投入低,风险小,较为灵活。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劣势
1.经营风险高。城市商业银行脱胎于城市信用合作社,与地方具有根深蒂固的联系,对地方政府依赖性较强,因此具有一些固定的缺陷,经营风险一般高于大中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只集中于小部分地区,因此资产组合缺乏分散性,客户集中度和贷款集中度较高,此外经营地域的集中式的城市商业银行对临沂的经济发展以及支柱产业的波动较为敏感。
2.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资产质量存在隐患。城市商业银行虽然能够通过风险定价来追求合理的风险调整后的回报,但中小企业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弱,城市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较高,从而对资本金要求较高。
3.网点和分支机构相对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存在的沉淀效应明显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较大。中间业务量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品种和收入相对单一,自身创新动力不足。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比较小,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缺乏规模经济效应。
4.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对中间业务的重视不够。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只占较小的比重,对中间业务的重视远远地低于对资产负债的重视,把它置于次要地位,经常服务于存贷款业务。甚至有些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不开展中间业务,甚至把中间业务作为一种优惠顾客的手段。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机会
1.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具有较强地方的金融机构所在的城市,渗透率远远高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分享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金融资产配置日益多样化,人民对银行传统的需要呈现出下降趋势,增加了对传统金融服务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对现有的资源进行补充、重组和充分利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金融消费者的需求。
2.城市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目标客户群体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这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部分,为城市商业银行获取较高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创造了条件。
3.城市商业银行和当地政府以及企业保持良好地政银、政企关系。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形势,具备贴近企业的信息优势,管理机制灵活,激励机制日趋市场化,能够不管扩大在当地的市场份额。
4.科技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金融产品也逐渐的网络化,电子银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手段。
(四)城市商业银行的威胁
和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巨大的威胁和劣势。
1.品牌不突出。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是城市银行和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相比,品牌和声誉认同度较低。
2.网点覆盖率较低。由于较长时间收到监管政策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只在较少的城市有分行,相比国有银行而言规模不大。
3.专业人员匮乏,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可能会在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中小城市,所以很多专业人员不愿意到城市商业银行就业,多以目前很多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数量较少,人员结构也不合理,高素质专业人员明显缺乏。从业人员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且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能为银行和员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员工对此类业务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策略
一是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不高,没有竞争力。而且,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网店资源也比较落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更应该重视电子化建设,包括大力发展电子支付系统,加大与网上银行用户的互动,大规模拓展新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银行间的竞争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领先将使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去的优势。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要打破过去传统的概念和运作方式,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逐步实现中间业务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化和客户服务全面化。城市商业银行要结合所服务的特定的地方金融市场,加强利用信息科技的能力,促进业务经营及管理的创新。围绕提高区域市场需求响应的快速性、决策信息的高效性以及科技管理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产品、服务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将信息技术与特定顾客服务、风险控制系统、综合经营管理等建设有效相结合,为实现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二是加快实现中间业务经营的多元化,目前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丰富,据统计,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所使用过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如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等,它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与经历中间业务创新浪潮后的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比,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仍以传统的结算、汇兑、收付等业务品种为主,咨询类、代客理财等新兴、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金融衍生类工具基本空白。要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进行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丰富中间业务的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显的狭窄,因此我国要加快新业务的市场和产品的开发。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人才和客户优势积极发展非股票交易的综合化银行业务,开发诸如代保管有价单证、首饰、贵重物品,投融资顾问,代办理财,代办租赁电话银行等及其他满足市民需求的中间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和与资本市场有关的综合化银行业务;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从专业化走向多元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走向综合经营。
三是依靠于地方政府是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共同点,城市商业银行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样也受着政府的干预。中间业务的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新的发展契机,而且还是城市商业银行现代化的标志,是金融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因此推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需要中间业务作为必要的催化剂,而中间业务的长远发展也离不开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法律支持,方政府的支持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有效监管是文件发展的保证。地方政府在临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职责是为临商银行发展壮大创造良好地内外部环境,在内部帮助其化解风险,在外部帮助其壮大实力;规范政府自身在内的经济主体,避免各种变异行为,避免对临商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各种干预。
四是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跨业务条线的,既有公司业务的中间业务,也有零售业务、小企业业务和资金业务的中间业务。在专业化经营的条件下,如何协调和统一银行整体中间业务的发展使城市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问题。为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统一的中间业务统筹协调机构,统一制定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开展中间业务统筹协调工作。在中间业务的绩效考核和利益分配方面,中间业务收入要在中间业务统筹协调机构和所属业务条线管理部门之间进行双边计价,提高相关部门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此外,城市商业银行还要健全中间业务风险内控和监管制度,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稽核和监督,坚持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简历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防范中间业务操作风险,加强中间业务的培训,提高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梦觉.曾小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3):17-18.
[2]王新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06届硕士毕业论文,12.
[3]陆跃祥.唐洋军《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4]R.D.Ireland,M.A.Hitt&D.Vaidyanath.2002.Alliance management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28:413-446.
[5]基于SWOT分析下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研究.[D].彭一,苏州大学.
[6]陆登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及市场定位[J].战略研究,2007.
[7]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8]李志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80-02
引言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明确列出了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划,互联网金融正从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者逐步过渡为金融体系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互联网+”是从工业时代的创新1.0到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指以互联网为主,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扩散,本质在于传统行业的数据化和在线化。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实际运用的一种形式,凭借其快捷便利、准入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崛起,使大众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方式,无抵押贷款、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等多种商业模式不断发展完善。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阐述。需求方面,由于传统金融机构高门槛高手续费,导致了处于长尾理论尾巴上的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或中低收入者长期被排斥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之外,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因其方便快捷、透明度高、成本低,恰好满足了中小理财投资者的需求。供给方面,信息通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刺激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提高了金融效率,丰富了金融生态。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以下六种商业运作模式:一是第三方支付,目前常见的第三方支付有中国银联、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支付、易宝支付、拉卡拉等。二是众筹,主要有京东众筹、众筹网、点名时间等,据国内金融市场研究资料显示,从平台的影响力和可靠度方面排名,众筹网综合第一,京东众筹位列第二。三是P2P网贷,常见P2P平台有陆金所、拍拍贷、人人贷、宜信等。四是大金融数据,主要有两类,以阿里小额信贷为典型代表的平台模式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五是信息化金融机构,主要有三类,分别是以“融E购”为代表的金融电商模式、以网上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务电子化模式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六是互联网金融门户,常见的有网贷之家、融360、91金融超市、大童网、安贷客等。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
(一)对存款业务的影响
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中的基础业务,是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途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范围逐步扩大,本质上具有商业银行存款方面的特点,因而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造成极大的冲击。互联网基金因其明显高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收益率,吸引了大量商业银行储户的闲置资金,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形成分流。以余额宝为例,2013年6月上线,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2014年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度高达6.76%,最近也一直维持在2.4%左右,远高于银行活期储蓄。
(二)对贷款业务的影响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具有复杂的征信体系、烦琐的审批过程和较高的手续费用,这也会导致信用记录不完备的小微企业获取贷款十分困难。互联网信贷模式则利用海量的大数据资源细分目标客户,分析客户贷款需求和还款能力,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互联网融资的出现分流了对商业银行融资服务的需求,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带来一定的挑战。互联网融资包含三种主要模式:P2P网贷、众筹融资和电商小贷。以中低端理财市场为主要业务目标的P2P网贷公司,不受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要求,低门槛,低成本,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三年来,网贷运营平台数量增长迅速,从2013年的800家上涨到2015年的2 595家,网贷成交量自2013年的1 058亿上涨到2015年的9 823亿元,增长幅度高达828.45%。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冲击也一定会不断加大。
(三)对中间业务的影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银行卡、、担保、承诺、交易、咨询等。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市场化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从而更加重视中间业务的盈利性,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打破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垄断格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被广泛采用,因其价格较低,操作便捷,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中间业务有被替代的可能性。在支付结算业务方面,如支付宝、财付通等既可为个人客户提供信用卡免费跨行还款等资金支付服务,也可为企业客户提供大额收付款、一对多批量付款等资金结算服务。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支付结算功能涉及网络支付、转账、手机充值、水电煤缴费等多个领域。
三、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对比
(一)商业银行的优势
1.资金和客户资源丰富。传统商业银行依靠几十年来的稳健运营,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对其顺利开展业务起到了基础性作用,这是近几年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一时无法超越的。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加快,但是自身经济资本实力依然无法与商业银行相抗衡。
2.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商业银行拥有更专业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和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切实履行着稳健经营的理念,确保了客户资金安全性,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更好的风险控制管理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发展仍缺乏规范性和自控力,例如P2P跑路的事件屡见不鲜,整体的风险水平较高,资金安全保障不完善,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违约可能性极大。
(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1.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传统主流业务往往需要较高的信用水平和较高的交易费用,重心放在需求曲线的头部,即资金力量雄厚的大企业上,因而中小企业难以及时获得所需的资金和服务。而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搜索技术,成本较低,效率较高,整合跨地域的分散资源,能满足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者的金融需求,实现长尾效应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2.信息处理分析能力高效。互联网金融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记录和分析客户消费与商户经营的数据信息,掌握了客户的消费意愿、财产状况、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获取了一些个人或机构没有完全披露的信息。而这一信息采集和分析过程,又在互联网上完成,发挥了大数据强大的整合分析能力,从而省去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降低了资金成本,这是传统商业银行无法高效低廉实现的。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各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商业银行想要得到长足发展,下一步就需要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借鉴互联网金融成功发展的经验,将互联网技术同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调整商业银行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提高客户黏度和忠诚度,突破发展瓶颈。如百度与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开展合作,涉及联名信用卡、电子商务平台、大数据、金融支付等多个领域,这是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的典例,较好地整合了双方资源。
(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互联网金融通过获取的客户需求信息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自身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弱化了商业银行原有的代销产品经营模式。银行若想要在扭转因互联网金融导致的客户大量流失的局面,就需要依据客户的需求与体验感受开发特色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可通过细分市场,构建客户相关行为数据库,为客户提供定制化、高度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同时,开展网络营销,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降低成本费用,保证利润来源。
(三)加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在“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面对拥有高端人才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要积极转变发展策略,进行金融创新。在这方面,除了积极引进具备金融营销知识与互联网应用技能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外,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还要定期对银行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避免员工知识结构单一化。只有培育出一支既懂银行金融业务、又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商业银行真正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宜,张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95-299.
[2] 王亚辉.“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发展问题研究――以济源市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2):65-69.
[3] 黄曼晶.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四川银监局课题组,王筠权,王国成,金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J].西南金融,2013,(12):3-5.
[5] 胡娅妮.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杜国强.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银行系统性风险是由银行业外部冲击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指借款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它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国家风险等。目前我国银行产生系统性风险由国外和国内双重因素构成。
1、银行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外部因素
此番金融危机主要是美国在金融衍生品监管方面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产品违背了银行信贷可偿还性原则,没有注重借款人的第一还款现金流,而寄托于抵押物品上面,违背了信贷的最基本原则;二是衍生产品违背了让客户充分了解金融风险的原则,致使风险无限积累,超出了市场参与者可承受的范围,以至多次积累风险,引发风险蔓延。目前世界金融的开放度、关联度日益加剧,各国金融机构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存度很高,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也是如此,从目前次贷危机暴露出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虽然损失金额尚不构成各家银行的支付和盈利障碍,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国金融结构当初投资金额过大、盈利性和流动性主要来源在于美国金融市场,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也不可避免。
2、银行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内部因素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使得银行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压力陡增,主要因素包括:第一,经济增速回调趋势明显。2008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比去年回落1.8个百份点,我国经济正从高位逐步回落,投资、净出口、消费这三架马车都有不同程度回调,部分经济学家已将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下调至8%-9%左右。第二,全面性通胀正在到来,压力较大。2008年上半年我国CPI水平上涨7.9%,而目前粮油、基础原料等价格改革措施受CPI连续上涨影响而滞后,PPI已连续4个月涨幅在8%以上,都对未来CPI的上涨产生拉动,所以政府在经济下滑与通胀的双重压力下很可能以容忍通胀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三,流动性过剩仍是推高下半年通胀的重要因素。2008年以来持续的贸易顺差、高速增长的FDI和“热钱”的不断流入,推动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再加上灾后重建增加的货币资金,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推动今后CPI总水平的上涨。第四,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货币政策包括2007年以来,央行通过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产业政策包括对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减排”、对淘汰和限制行业实施退出政策等,这些政策最终通过对经济实体的作用,传导到银行的实际经营成果和风险敞口。
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
表现形式为一个客户的违约,其影响可能局限于一个点,一批客户的违约可能会影响到一个行业或一个区域的资产组合质量,但不足以威胁到一家银行的生存,银行也可以通过内部管理措施来冲抵这些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怠于管理,这种风险就会逐渐积累,形成大范围、大面积的不良资产,对银行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威胁。上个世纪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均达20%以上,若不是政府施以援手进行两次大的政策性剥离和注资,早就在技术层面上“破产”了。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近几年才被频繁提及,它的显着的特点是外生性,即主要由利率、汇率政策的调整、股市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带来对银行的直接冲击或间接影响。尤其近几年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和运用,使其在成为避险工具的同时,由于投机心理和操作的不规范性使风险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破坏作用更具“杀伤力”。与信用风险相比,市场风险的爆发更加突然,市场价格波动直接体现为损失,能量的积聚在瞬间爆发,犹如经济链条上的一个个链接点出了问题,一经点燃便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不断向周围传递和蔓延,波及面及影响程度都会很深,很容易形成大的系统性风险,对银行的破坏力巨大。
3、操作风险
就操作风险而言,其内生性特点较为突出,如果银行内控出了问题,其关键制度、流程或系统存在缺陷,一旦被内部人员恶意利用,就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而且这种风险很容易同信用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对银行造成致命的打击。如历史上巴林银行的倒闭以及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的内部欺诈造成的巨额损失事件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4、国家风险
主要表现为某一国家的风险,如果一国处于长期社会动荡、经济不稳、物价飞涨和到期债务不能及时偿清的情况就出现了国家风险;例如我们时常遇到的部分发展缓慢、经济落后的非洲国家,不能归还他国到期债务和及时兑付本国发行的到期债券,出现挤兑和信用危机,就说明其发生了国家风险。
三、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
1、大力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欧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大约在38%左右,香港当地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大约在34%左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低于10%。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巩固和发展传统结算等业务的同时,要积极促进收入结构的调整。
第一,要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是改善经营、满足优质客户需求的重要业务,通过短债的发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实现产品多元化,提升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第二,要做好资产证券化业务。目前我国只有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行具备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的资质,各行应利用这一工具在做好优秀资产业务的证券化工作的同时,也要在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通过资产证券化提升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第三,要做好托管业务。托管业务包括投资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养老金等。托管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较为廉价的现金流,同时银行通过融智服务获取较为丰厚和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
2、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建立适应经济周期变化的“最优”资产组合
要防范信用风险,关键要转换存量,优化增量,增加宏观政策支持或处上升期行业的信贷资产,减少受宏观调控影响或处景气下降期的行业的信贷资产,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有利于风险分散与效益最大化的资产组合。第一,结构性调整新增资产。一方面控制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和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和鼓励一些薄弱行业的发展。即使对于过热行业,在政策上也不应搞“一刀切”,该控制的坚决控制,该支持的大力支持。结构调整主要从行业结构调整、客户结构调整、资产结构调整等三方面进行。第二,有针对性优化存量资产。对于经济周期转向萧条或者宏观调控而使得风险程度增加的贷款要执行信贷退出政策;对已经转化为不良资产的贷款要转入不良资产的处置程序;对风险程度较高、出现一定支付危机的企业,应果断对其停止贷款,并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回收贷款,无法回收贷款的要采取资产保全措施;对出现风险因素但还有正常的现金流量和支付能力的企业,要本着以收回贷款为导向采取以进促退、逐渐退出的策略,通过增加抵押物和担保来保证贷款的安全。
3、丰富客户资源,推进客户结构调整
第一,加快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具有发展潜力大、议价能力强、综合贡献大的特点,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在较大,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利差将进一步收窄,而目前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29%,盈利空间较大。据统计我国目前有400多万公司法人中小客户,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第二,进一步提高对公客户的群体。对公客户是各商业银行的传统客户,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经济依然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经济是“政府经济”、“关系经济”,政府部门和公务员,既是我行对公业务和个人业务的优秀客户,同时也能为银行提供大量的资源和市场信息。在为这类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获取盈利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的国防事业,为社会的各项事业做出应有贡献,同时提升我行的品牌形象。第三,加快外汇业务和海外业务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新兴市场不断出现,客户的跨国经营和对外往来不断增多。事实上,国内的外币业务无论如何创新,西方的优秀银行可能已经经营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学习和创新的范本。
四、简要分析实施战略转型是银行抵御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途径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正确的银行业务转型战略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决定该银行效益、质量和市场地位三者科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及早实施转型战略,银行的负债结构、资产结构将日趋多元化,盈利模式得到根本改变,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银行业务结构将发生根本改变。即银行业务结构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业务结构转变,充分体现效益最大的基本思路。彻底改变目前信贷资产“一股独大”的局面,建立多元化的资产结构;在负债总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提高低成本负债占比,降低筹资成本,不断调整负债结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间业务产品结构,使中间业务逐步成为与资产、负债并驾齐驱的业务线,同时加快对中间业务内部业务品种的结构调整。第二,银行客户结构将发生根本改变。其总体原则是发展优质客户,打造核心业务,实现由注重整体扩张的“规模效益”,向注重市场细分、追求做好目标市场的“深度效益”转变。具体表现为:积极拓展跨国公司和优质中小企业板块;退出部分传统加工企业,进入新兴产业;退出利润贡献度小的劣质客户,进入高回报率的优质客户;稳定和扩大正在高速成长的优质客户,挖掘一批全球性、全国性的强势客户,提高优质客户比重。第三,银行区域结构将发生根本改变。能够顺应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突出区域经济的特点,突出重点和注重特色的区域化发展布局转变,稳定推进区域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热点区域,加大政策和资源倾斜力度;对经济转型区域,实施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再造;对专业经济区域,实施特色经营、专业经营战略。第四,银行盈利结构将发生根本改变。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扩大非信贷盈利资产,实现盈利结构向存贷利差与非利息收入并重的经营结构转变;大力挖掘中间业务的盈利水平,提升非利差收入的盈利占比;努力开拓非信贷资产的投资渠道,实现业务盈利结构的多元化。
通过回顾西方银行业近百年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到,有些银行辉煌一时,但转瞬即逝;有些银行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并且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成为令客户和同业尊重的“常青树”。其成功之道,就在于它们追求的不是一时的繁荣,而是长期稳定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一家银行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并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关键的是能够有效抵御各种内外部风险对银行体系造成的冲击,成功避免经营的大起大落,最终实现银行价值的持续稳定增长。本文就是希冀通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实施战略转型、及早构建有效的防御体系是抵御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志辉:商业银行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上海市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动因、路径和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