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找计算机专业论文

找计算机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6: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找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找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1)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问题映射;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87-02

一、引言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不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要胜任自己本专业的工作,也必须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能将本专业需要使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的问题提炼出来。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能不能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培养目标不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层次不同,要求也不同,而目前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数借用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然后降低一些难度,应用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上,这是不合适的。

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最开始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非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而开始的。因此,开展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阵营里转换过来的。他们很容易把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套方法应用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身上。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摸索,在如何降低难度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接受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应用需求。因为我们站在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没有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站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需要用计算机做什么。其实,计算机技术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手段,他们希望的是能用计算机解决他们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把问题分为两个层次:(1)问题映射,即提出本专业的问题,并映射为计算机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2)解决问题,可以交给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来解决。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只需要学会问题映射就可以了。现在的培养目标没有按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真实需求将问题分为两个层次,倾向于直接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自己解决本专业的问题。那么问题都没有提炼出来,该怎么解决呢?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不懂其他专业的知识,也不可能去提炼,因此,只有将非计算机专业问题分解为两个层次,才能更好地结合和发挥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2.课程内容设计不符合社会对非计算机学生的需求。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我国成立了很多组织,包括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C9联盟等,也指定了一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白皮书。这些白皮书确实指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一个大致课程内容设计,以及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但这些白皮书内容的制定是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是,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混在一起,虽然授课内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分是在难度上,要么不开某些比较难的课,要么开同样的课但降低难度。主要原因是各大高校大幅缩减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时,却并没有提出一个完善的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而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计算机系,对其他专业的需求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要改革课程内容,还需要深入到各大非计算机专业领域去,了解这些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真正的以“学生”的未来需求为中心,才会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3.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目前各大高校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反映最多的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文科非计算机专业。除了编程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文科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程序设计。他们毕业后就业不可能亲自去做编程,可是他们的行业需要用计算机来对数据进行处理,所以学生们为了学分也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罢,最终都会很努力学习,但却无法真正调动起学习兴趣,因为他们不明白计算机能为他们的行业做什么。这正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需要培养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我们可以教给他们的是,他们的每个行业可能涉及到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应该进行哪些处理,至于怎么进行处理,可以由相应的IT公司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进行。

因此,要想真正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真正走出自己的圈子,去了解其他行业的应用背景。

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现有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不同领域的不断深入,社会更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秉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将本专业领域的问题映射为计算机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能按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培养,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专业课,计算机技术只是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只要他们学会了如何进行问题映射,剩下的事情可以交给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解决。

2.以问题映射为主,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现有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简化版,学生普遍反映难度大,而且不清楚学习目标,很容易为了考试而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然培养目标不是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学会问题映射,那么课程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例如,程序设计课程不再是教学生如何实现具体的算法,而是教学生每个算法的功能。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技术能为他们的专业做什么。这样设计课程内容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不再为了考试和学分而学习。当学生毕业后遇到本专业的问题时,首先对问题进行提炼,用计算思维对问题进行描述,然后就可以找专业公司去解决问题了。

3.分专业设计典型案例。现在比较提倡案例驱动教学,在大多数论文里面都有提到。案例驱动教学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如何设计合适的案例,大多数论文里没有涉及。很多教材中的案例比较大众化,而案例的设计应该与专业有关,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人文专业要研究文学作品的特性。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案例,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用词的特征,来得出哪一部分是曹雪芹写的,哪一部分是高鹗写的。首先需要人文专业的学生将此问题映射为计算机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曹雪芹喜欢用哪些词?哪些词的频率高就代表是曹雪芹写的?可能会用到哪些分析算法等。

四、总结

本文从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特性入手,提出了问题映射的概念,分析了现阶段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但要真正实施,还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做大量的工作,这也是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高枚,龚沛曾,孙丽君.构建多层次思维培养的C/C++程序设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6,(1).

[2]陆汉权,何钦铭.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2,(9).

[3]王海丰,王移芝.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0).

[4]鉴萍,陈宇峰,李凤霞.程序O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7).

Student Centered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Reform

篇(2)

关键词:项目驱动;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07-03

一、引言

网络信息化程度正日益加深,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许多IT行业在面试的时候都要求求职人员具有实践经验。然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却很少有实践环节,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和IT企业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

目前,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非常紧缺,特别是能够在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的工程型人才严重缺乏。许多学生毕业进入相关行业不能有效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存在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当今社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更新慢,尤其是缺少实践环节。这导致无法适应众多IT行业的要求。

本论文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驱动式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从项目制定、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的考核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措施。

二、传统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尽管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都进行了教学改革,但教学手段也仅仅是将PPT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并没有实质的创新。教学模式仍然是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和思路无法适应计算机灵活多变的学科特点,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

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的在下面听,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真正得到提高。即使是安排了一些实验课程让学生去练习,可真正能练习的学生并不多。尤其是在实验环节,教师的认真负责程度也将大打折扣。

2.教学内容更新慢。IT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一个需要时刻更新的行业,其更新速度非常快。对于计算机软件来说,软件的版本需要经常更新升级。硬件更是每年至少有两次重大的飞跃式发展。所以,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有很多课程是需要及时更新的,需要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软件等。但目前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没有及时更新,跟不上时展的要求。

然而,有些学生却具有超前意识,能通过网络获知计算机的更新,想在学校学习新的知识,可教师却无法给予,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对于IT行业来说,教学内容是需要及时更新的。

3.缺少实践环节。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和很少的实验课程。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特殊培养。虽然学校对大四的学生会安排一些实习,但这些实多是形式主义,学生并没有真正在实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不少学生也自己找一些实习的机会,但反馈的结果却并不理想。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IT行业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有的学生在就业笔试面试时缺少实践能力而失败,有的学生即使到了工作岗位,也不能很快适应行业的要求。

三、项目驱动教学

项目驱动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理论知识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些课程时,教师设计项目题目和内容,学生把学习课程和做项目相结合来进行学习。

通过设立真实的情境、真实的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完成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预期任务,并进行有效的考核。

所谓项目,就是以实际教学中的理论为基础,将其应用到实际的产品中去的一种活动。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项目就是一个软件产品,或者是一个网站开发等。

项目驱动教学是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设定具体的任务,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任务。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由于IT行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项目驱动教学就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系列实践项目中学习,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项目驱动教学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驱动式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驱动式人才培养的具体流程和内容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项目制定、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的考核。

1.项目制定。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要制定一个可操作性的项目。项目制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项目涵盖的知识内容不易过多。一个项目应该对于某一章或者某几章。这样,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做项目,获取相应知识。②项目的工作量不应太大。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很容易被繁重的工作消磨掉,工作量超载的项目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③项目应当有阶段性成果。学生本身的素质、能力都有高低之分,项目的进度自然也就参差不齐,阶段性成果让学生领会到每前进一步都是有成果的,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④尽量选取具有多种解决方案的项目。一个项目应该有多种方式可以解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项目实施。每一门课程应该包括多个项目,或者是一个大项目下有几个子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边学边练,精心设计的项目贯穿于整个学期。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后需要做的事情包括:①知道要做什么;②知道怎么去做;③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④做的过程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去解决。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完成项目,或者是让学生进行分组,以一个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研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开发在国外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通过小组,学生不仅可以相互学习,还可以增强合作意识,这在许多大公司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小组做一个项目,可以安排一个组长,组长的职责是进行分工,让组员各自完成自己的部分,再进行合并、调试等。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进行难点解答或者是在线指导。通过某个在线网站或者论坛进行讨论、分析、指导,或者是通过qq、微信等实时交流工具进行在线指导答疑,让学生随时有问题都有教师进行指导。

同时,实施进行中要产生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学生在项目完成之前的某个节点,可以提交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如软件开发界面、功能简介、阶段性代码等。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时刻保持紧张感,一方面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方便教师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进度,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等。

3.项目评审。当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项目的评审。评审不能只凭教师的主观,需要通过多方面进行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等。学生间的互评也是比较好的评价方式。

在进行评审的时候可以考虑表1和表2的评审规则。

通过各种评价,教师可以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薄弱部分,为以后进行整改做准备。

4.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要事项。①项目的来源应该是授课教师已经参加过的实际项目,这样教师的经验会丰富,学生的学习效果才好。这其中涉及到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想学生能得到真正的项目驱动式培养,教师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只有教师具有实际的动手能力,才能辅导学生。②在课程开始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所具有的能力水平,这样有助于选择适合他们的项目。项目的制定不能太难也不能太过容易,太难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太容易不能起到锻炼和提高的目的。只有项目的难易程度适中才能起到项目驱动教学的真正目的。③在应用项目式驱动教学方法前还必须根据授课内容来确定项目的种类。计算机课程项目属于学习型,这种项目规模要稍微小一点,学生能通过项目理解理论教学中的不清晰部分,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结论

为解决高校计算机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响应行业要求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了项目驱动式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项目的开发和研制,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亚军.混合学习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03):151-152.

[2]陈广.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1,(06):138-139.

[3]于北瑜.基于项目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9):35-36.

[4]徐雅斌,周维真,施运梅.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25-130.

[5]王新年.整体项目驱动模式下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3):115-116.

[6]黄红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21):146-147.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艺术类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7.014

本文著录格式:余欣,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软件,2015,36 (7): 68-70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开设至今,已经从传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育转向以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为主的范计算机式教育。并且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程中,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各专业后续课程中出发,研究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强学生工作后的适应性。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很多高校类似,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再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其整个大学期间都会不间断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另一类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他们在学习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将学习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很少有机会再学习计算机知识,而各个专业课程中对计算机技能要求也不尽相同。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分为理工类、文史艺术体育类,两类学生对计算机相关概念的要求不太一样,这就需要计算机任课老师与各专业课程老师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各专业的需求,进而修改教学内容。

2 各专业后续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

根据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分案》中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安排,并与相关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充分交流,充分了解相关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依赖程度,我校各专业后续与计算机相关课程安排如下:

2.1 体育类专业

我校体育类专业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在计算机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在后期涉及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第四学年开设的体育绘图,即利用简图来表现各种体育动作。

2.2 音乐类专业

我校音乐类专业有音乐学、舞蹈和音乐表演三个专业,后期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课程有计算机音乐、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音乐教学课件制作。

对于音乐专业可以在教学时适当增加音乐制作和视频编辑软件的介绍,例如对所录音频进行编辑处理,指导学生制作多媒体音乐课件。

2.3 美术类专业

我校美术类专业有美术学、环境艺术设计和平面艺术设计三个专业,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影视剪辑基础、设计软件应用(包括photoshop、coreldRAW、3DMAX、flash、AutoCAD、Dreameaver、Adobe indesign等)、网页设计、设计制图、flas设计、网站布局设计、网络动画广告设计、影视后期技术、网络营销和网站优化、多媒体网站综合设计、CMS网站设计基础、影视包装与后期合成。

2.4 传媒类专业

我校传媒类专业有播音与主持技术、广播与电视编导、戏剧与影视文学和动画四个专业,后期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影视录音技术、数字多媒体制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非线性编辑、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网页技术与网页设计、影视录音基础、影视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3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那么如何进行课程改革,使大学计算机这么课程更好的为各专业服务呢?目前我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分两个学期进行,第一个学期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包含office办公软件基本应用,第二个学期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统一学习access数据库,对于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学生学习兴趣也不高,逃课现象比较严重。结合我校各专业后续的课程设置和其它相关专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情况,制订符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

3.1 开设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计算机相关课程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根据各专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即开设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计算机相关课程。

通过对体育类专业和音乐类专业后期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比较可以看出,两类专业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外,还需要掌握专业软件的简单使用。对于这两类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用同一种课程教学体系,即注重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图像处理技术、音频处理技术,对于图像处理和音频处理则可以以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解为主。

通过对美术类专业后续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分析,美术类专业对于设计软件应用、网站相关技术、网络动画等方面要求较高。对于美术类专业可以在第一学期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第二学期开设网站相关技术课程,如网站设计技术、网络动画技术、网站常用数据库技术等。

通过对传媒类专业后续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分析,传媒类专业对于设计数字多媒体技术方面要求较高,同时对于网站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传媒类专业可以在第一学期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第二学期讲解多媒体技术相关课程,如音频视频编辑、动画设计等。

3.2 完善教学模式

在如今这个以学生为教育主题的社会,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只是简单的灌输知识,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相关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目前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计算机前讲解,学生通过投影观看教学课件,遇到需要记下的重点知识,很多学生会拿出手机拍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都比较活泼,这种教学模式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出现了逃课的现象。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先由教师根据各个专业的应用,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先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在经过了自我探索后仍然不能解决,教师再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使学生不能自我解决问题,但是也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了,当然,根据不同学生的操作水平,应该分别设置不同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提的比较多的分层次教学。

当然目前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安全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最适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到最需要的知识。

3.3 开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我校自主开发建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在2009年就已经在大一学生中投入使用,截至目前累计访问近240万人次,该平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于硬件设施影响,目前该平台只针对大一的学生开放,学生学习完计算机课程后就无法进入系统,也就无法继续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了。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后续的大学时间里就很少去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了,也就导致操作能力下降。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的毕业论文和个人简历都无法自己独立完成。有必要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并将所开设的所有的课程的内容融人进平台,以方便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在开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同时,任课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来更好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例如对每个班级建立一个QQ群,找几个热心的同学当管理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和意见可以在群里交流,当某个同学提出问题后即使教师离线,其余的同学也可以帮助解答,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师生关系。

3.4 转变考核方式

目前,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我校采用的是机试的方式,即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通过网络考试系统统一参加期末考试。这种方式不能将所有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一次展示出来,也无法体现出专业特色。因此,我们可以转变考核方式,将网络考试系统开放,即学生随时都可以利用这个考试系统进行自我测试;对个别课程也可以采用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来考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来选择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本专业课程服务;对已经很好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同学可以开展免修,即利用网络考试系统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可以免修第一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这样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篇(4)

论文摘要:AutoCAD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计算机绘图课程,要提高中专生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大胆创新教学方法,确实使学生学以致用。

众所周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提高设计效率,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的强用力工具。目前,中专学生的普遍现象是文化素质偏低。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经过较短时间学习掌握CAD制图这门技能,怎样与各自专业相结合,利用计算机制图设计,绘制出各类专业实用图纸,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教学要解决的难点。

1 先感性认识后理性认识循序渐进

AutoCAD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知识。那么,没有认识的教学就是徒劳的。首先,从教材的基本作图命令入手,给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简单图形,带学生上机操作完成,任学生自然发挥想象力。然后,通过对学生的各种各样作图分析可以看出,图形是否是由CAD的基本绘图命令所构成。比如,画直线命令、画圆命令、画圆弧命令、画圆环及实心圆的画法、椭圆命令、矩形命令、正多边形命令、徒手画线命令以及图案填充等,命令教学没问题就证明学生对作图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初步教学目的达到了,这部分就是强化学生使用计算机绘图,对CAD的概念加深理解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主要达到的目的是:第一,建立起学生对CAD绘图软件以及计算机制图的感性认识;第二,消除学生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所产生的恐惧和紧张心理;第三,有利于建立并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绘图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图形升华的图例练习,然后逐渐联系到课堂,转入充实并加强CAD软件和相关理论、方法的学习。逐渐在深化所学知识中展开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再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理论课的讲述具有针对性。通过感性认识渗透理论知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听的有趣,老师讲课也作到了有的放矢。教学双方的互动默契,使CAD的教学,先期就进入了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并为下一步提高、完善图形的制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新型教学模式“做学”的应用及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做”的过程学习,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

2 从理论再到实践深化认识、熟悉技巧提升绘图能力

随着基本作图命令理论课的逐步深化,进入第二阶段的图例练习。这一阶段的练习,以再一次练习理论课上学过的基本作图命令为主,但图形内容在深度、难度上增加,基本命令覆盖面大,逐步增加适合阶段内容的一些技巧性作图。值得注意的是要将教材内容中的图形编辑命令、对象定位与观察图形等常用基本命令、概念,适当少量引入,这些内容的引入只求学生达到对捕捉点、正交、修剪、延长、粘贴、部分模块的应用、镜像等概念,在学生记忆中留下一定的知识“痕迹”为目的,这样做目的是为后面正式开讲理论学习做铺垫,也是为了学生有效联系其他方面专业知识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目的。为后继课堂理论教学做预期准备。在此阶段练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刺激-感性条件反射-再刺激-再条件反射”的心理与行动的过程,实践了人的认识与再认识的客观规律。学生在此次反复认识过程中,比较容易的在重复认识基本作图命令的基础上又加深认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用另一种崭新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观认识所学的新内容。其最终目标是为最后达到熟练操作应用的目的提供了有利条件。

3 逐步引入正题与所学专业联系起来

CAD教学的目的是能够完成完整的、有用的图形。所以,中专学生的使用价值必须体现在完整图形输出的最后阶段,为达到图形的最后检查、改正并形成真正有效、有用的输出图形阶段,教学的目的和作用也就达到了。将图纸提交给工程建设单位、企业生产实施过程,这是工程设计、企业生产过程技术语言交流及工程技术人员最终完成的使命。为了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逐步、住阶段感受到成就感,就要求《计算机应用》专业中专班的学生,利用CAD设计出一个独立的户型平面展示图,《公路与桥梁》专业中专班的学生,设计出本专业的T型梁的钢筋骨架图;《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技工班的学生,设计出本专业的房屋平面施工图;《机械制造与加工工艺》专业技工班的学生,设计出本专业的较为复杂的零件图。其设计素材来自于各专业的教材,计算机专业设计素材以各大报纸房地产广告为蓝图、实际工件或零件,要加上学生自己的创意和设计思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一个导引作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基本知识的规范性问题,避免学生在工作后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首先,必须强调Auto CAD制图可以在设置为任意大小的屏幕上绘图,也可以在设置任意大小的图纸上来输出,但必须是图面与图框布局合理、协调。其次,教学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制作图框和标题栏?如何规范合理的标注尺寸?如何在图纸上编辑输入汉字、数字、外文?如何查询距离、面积求算钢筋、混凝土的工程量?如何计算工件的重量、体积、面积?如何使用模块中的标准件?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真实图纸,将图纸分块展开,再逐步合并总图形,将真实图纸中的问题联系到学生作图和应用软件中,这样就等于学生在学真实的应用过程,会使学生学以致用更真实。因为有了一个良好且扎实又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事实上,在这样的理论与技巧以及真实的实例教学,学生很快就能理解CAD教学育所学专业知识内涵并加以应用。然后再逐步加深CAD理论上的难点教学。

经过反复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套实践法教学思路是可行并卓有成效的。学生在一些真实设计中显示出自己的作图思想,其中利用CAD制图软件设计绘制的图纸有实用价值,绝大部分学生能制作出自己专业所要求的实用设计图纸。

4 结语

作为中专教师其首要任务是要不断强化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要理论真正的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技术应用,以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技能为主体,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长,一专多能,以技能立身。无论对于为师者还是为学者来说,唯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学生的未来生存能力负责,为社会进步负责,为自己的教学成就负责。

参考文献

[1] 卢永芳.中职机械CAD二维制图教学方法的探讨.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

篇(5)

(一)上网浏览的功能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和最新科技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资源共享,具有海量信息资源的图书馆可使广大师生从网上了解到更多更新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从而使读者开阔视野、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文献信息检索功能

各髙校图书馆都购买有相应的数据库,比如,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成果数据库等,读者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库资源进行相应学科专业的课题信息检索。

(三)提供多媒体教学和辅助教学功能

国内外很多知名大学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被上传到网上,电子阅览室可以通过下载、向师生征集汇总这些视频存到服务器上供师生阅览。教师还可以通过本校专业设置的特色数据库做好教学工作,査找自己所需的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通过查阅数据库的论文,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数据库来学习和丰富相关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课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阅读欣赏、开阔眼界或娱乐服务的功能

一些好的视频,在娱乐的同时,既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又提高了自身的整体修养,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

二、目前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阅览室功能与资源宣传不到位

高校每年都要对新生进行人馆培训,可往往因为时间短、参加培训的学生众多、进行培训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人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这样就导致了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信息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没有把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馆藏信息资源、服务内容、服务项目,以及图书馆各项管理工作和利用图书馆各种数据库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有效的宣传,这就造成了学生不能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网络信息资源。

(二)读者的信息素质不髙,读者利用计算机信息检索能力不足

在现今的髙校图书馆中存在着普遍现象:低年级学生读者对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缺乏正确的了解,他们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费电子阅览室的娱乐功能,而且他们获取信息素质较低、网络基础知识薄弱,面对庞大的图书馆电子资源无所适从,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还有高年级学生读者,他们中的部分人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素质较低,根本不了解更无法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来进行信息检索、信息选择、信息获取,不能利用计算机较好地自主学习。因此,读者信息素质不髙造成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利用率偏低,众多网络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没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三)工作人员的网络知识不足,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服务不到位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电子阅览室服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水平,也直接导致了读者是否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来使用网络资源、电子资源。由于许多电子阅览室的工作人员不具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科背景,也不是有关图书管理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员,有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比较年轻,没有工作经验,有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频繁更换,对新上岗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等诸多原因,导致电子阅览室缺乏足够数量具有较髙专业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正由于工作人员本身对网络知识、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检索技能等无法熟练掌握,也必然会导致无法解决读者在使用电子阅览室功能时遇到的问题,直接使得电子阅览室在读者心中的功能大打折扣,使得电子阅览室使用率低,很多珍贵资源无法得到及时更好的利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进电子阅览室的人次在逐渐 减少

根据笔者长期观察,排除每年临近考试或临近毕业时间,学生来这里学习、写交作业、查阅资料、写毕业论文的多一些之外,发现很多学生大部分时间来电子阅览室是为了娱乐看视频,占80%以上,而真正来这里上网 学习的不足20%。由于我们学校规定电子阅览室不许学生上网聊天,不许玩游戏,而且我们工作人员对上网情况也经常巡视,所以,在这里聊天和玩游戏的很少。随着电子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电子消费品逐渐平民化、学生个人电脑的增加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有较以前更多的上网及娱乐方式,导致来阅览室的人次逐渐减少,这样最终导致的就是造成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严重浪费,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偏低,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电子阅览室设备配置比较低,发展建设滞后

电子阅览室电脑配置较低,运行几年之后故障频出,几近处于淘汰边缘。然而由于电子阅览室没有引起学校的特别重视以及个别高校受到资金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而且许多机器出现故障后得不到及时的维护,从而导致整个电子阅览室的系统和网络运行不稳定,经常出现网速慢、死机、蓝屏,或者是查阅的资料无法下载,甚至还会遇到无法打开网页的现象,从而导致电子阅览室不仅不能满足上网者对数据传输速度的要求,还会对读者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情绪造成打击,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的发挥,降低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

三、有效提高电子阅览室使用率的措施

(一)加大电子阅览室资源的宣传和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资源利用的培训

加大对新生的人馆教育,向他们介绍电子阅览室,并进行信息检索的培训,并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参观感受图书馆电子阅览,介绍电子阅览室的电子资源、阅览室的功能和服务内容,介绍网络资源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等等。图书馆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请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多种电子资源的培训。比如,我们学校邀请独秀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培训讲师,到学校来详细介绍数据库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对一部分读者对馆藏数据库、新增的数据库不太了解,操作也不太熟悉,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公告栏、图书馆网站及时图书馆现有数据库、新增数据库的信息及其利用方法。通过以上的介绍和培训学习,使得大量的读者了解和能更好地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对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培训

由于现今社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如不能跟上科技发展步伐,将会使自己落后于社会,继而无法为读者提供到位的服务,进一步影响电子阅览室的资源有效利用,致使阅览室发挥不到其应有的作用,所以,针对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图书馆领导应该重视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继续培训,比如,定期派骨干人员到别处去参观进修学习,了解学习有关图书馆管理方面的最新科技以及别的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应该对电子阅览室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也可以鼓励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个人的继续深造,鼓励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自学有关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以及图书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科技,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二是从头抓起,图书馆应该多引进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人才和有熟练的信息检索技能的人才。这样有助于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才能够引导指导来电子阅览室的学生高效地使用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专业、更周到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到电子阅览室,进而提髙电子阅览室资源的利用率。

(三)强对电子阅览室的发展建设

电子阅览室因投人资金不足、机器设施落后老化、网络速度过慢、故障频出、不能流畅使用等,致使读者不太愿意到电子阅览室査找资料,久而久之,电子阅览室使用率越来越低,形同虚设,致使电子阅览室各方面的资源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对此,学校各级领导应重视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加大资金投人,及时进行软硬件升级,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更新换代,保证电子阅览室的先进性,保证电子阅览室软硬件优化配置,馆内分配资金用途时应重点保证电子阅览室发展的需要,平时积极寻求与社会企业合作,引进资金创立图书馆基金,使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发展无后顾之忧。

(四)高服务意识,加强日常管理电子阅览室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规章制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包括日常行为规范、日常巡视、设备检査、隐患排查、突发事件处理等。电子阅览室作为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的一个窗口,承担着引导全校师生从网络上吸取和利用信息资源、发挥教育和信息服务等重要职能。管理人员需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热心耐心。

对不同读者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于部分前来学习的学生读者,能给予较专业的指导,引导帮助读者正确检索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对于来这里放松娱乐的学生读者,可以向他们介绍推荐一些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爱党爱国教育类等的电子图书、视频。比如,音乐艺术类、访谈类、养生保健类、纪录片、好的影视作品等,在娱乐的同时,又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整体修养、增加了民族责任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

加强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纪行为。对于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及网络聊天的学生读者,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要及时加以正确规劝引导。对于上网过程中机器出现的故障要及时给予检修排除,坏的零部件及时更换。工作人员平时要加强对机器的维护检修,以确保它们能顺畅地被使用。

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能力;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并引起了政府、社会各界、高校以及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关注。而在我国加快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同时,企业间的人力资本竞争也日趋激烈,从而又向企业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中也认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能够找到适合其专业的工作,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是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又显示,尽管2009届毕业生掌握的工作能力平均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同时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达到的水平平均提高了5个百分点,因此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较上届略有下降。高校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按照职业需求往回找的原则,高校将面临人才培养取向的战略性选择,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满足社会需求,以主动适应这种新的形势。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职业社会需求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体现在人才需求上就是越来越多样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大学毕业生要想成功地立足于这个时代就必须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实践证明,现代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有创新精神的、适应能力强的实务型人才。这就为高等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取向问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重点。然而,当前一些地方高校在办学规模和定位等方面盲目追求大而全和高层次,专业和课程设置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或错位的情况,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性,在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系统性培养。这造成了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显得严重不足。因此,高校主动地跟踪并探索新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是当前高教改革的一个战略性方向。

一、 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基础

职业能力有多种解释,有的地方也叫做就业能力或可雇佣性。就业能力的概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它的表述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满足雇主和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从而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哈韦认为就业能力是就业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的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这些技能应该是让就业者相信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有效工作的行为特征。以上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尽管各自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十分明显,那就是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以及职业发展相关的综合能力。

本文以职业能力为提法,是暂且不考虑应聘技巧等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重点放在维持工作、工作晋升和适应工作变化的能力上,即体现的是劳动者具备的一种长期的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与职业教育中专指的职业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将职业能力定义为: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后,从事某一职业时,具体的工作职责要求所具有的分析、解读、掌握某种技巧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依赖一定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等相关知识,但是不只要求从业者掌握这些知识,更要求从业者将这些知识具体应用在工作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并转化为一种技术能力,也就是一种能够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普适性、可迁移性、工具性、持久性、价值性、难以模仿性和整合性等特征。

二、 社会岗位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根据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基础扎实的、全面发展的、灵活的、易于再培训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一) 对大学生知识的要求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晶,也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知识论传统通常认为:“知识是认识主体对外在事物正确把握后形成的信念。”学界通常还认为知识有三种类型:熟悉型知识,指某人知道某事;能力型知识,指某人知道如何做某事;命题型知识,指某人知道某个陈述或命题。第一种和第三种知识通常有明确答案,能够被证实,一般是显性的、以学科定向的,适合传授。而能力型知识可能无法解释是如何做的,但具有一种掌握某种技巧的能力,并能有意无意地做,也可以说是一种默会知识,是以实践或任务定向的。波兰尼认为,在默会知识能被默会地掌握的同时,显性知识则必须依靠既有的默会知识去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手段的便利,获取信息更加容易,一般的显性知识的传播更加畅通,缺少的只是以有效的方法利用他们的能力。因而,选择、识别并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艺和能力,也就是以处理可编撰知识的能力的形式存在的缄默知识比以往更为重要,甚至起决定性作用。体现职业能力的知识恰是这种对某一职业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的知识。因此,除了具备一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和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以及方法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些极为重要。因为,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多种概念的交叉和各种知识的整合,知识结构越合理,相互联系越紧密,新观念越容易形成,创新也就越容易,职业能力就越高。

(二) 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

能力是人们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转化、迁移、组合、融合、拓展、运用、创新的水平和程度,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体现。当前与职业有关的能力大致应包括面向信息时代学习兴趣的保持能力以及口头书面的表达交流能力、面向市场经济的技能性操作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面向人才市场的竞争性求职能力、岗位变迁的工作转换能力以及职业规划能力。对于高校特别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在注重对学生这多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应是实践技能的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和衡量指标。实践训练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以探索的精神去勇于实践和迎接活生生的瞬息万变的实践挑战,使一切感性的、理性的意志和毅力的综合碰撞产生智慧。而实践中的协作和配合更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所以,学校一方面应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另一方面应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个开放的概念,从师资到实践场地都需要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生产实践以及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把学习的重点从“科目”转向工作场所,把知识的应用看做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

(三) 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与教育作用下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或基础条件,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发展方向的准备状态或心理活动潜势。它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对于就业而言,素质可以认为是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从事社会上任何职业都应具备以下6个要素:(1) 服务社会。从事任何社会职业都必须树立和奉行“服务社会”的宗旨和信念。这也是职业人基本职业素质的基础。(2) 学术理解。职业人对所从事职业的学术背景、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趋势有所理解和把握。(3) 社会实践。实践技能的形成,除了必要的理论指导外,主要靠经验的积累。(4) 决策技能。一般来说,人体系统或社会系统基本上都是复杂系统。复杂系统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协同性、非平衡性等特征。任何社会职业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复杂性表现。复杂情况下的优化选择,需要有经验的积累和远见卓识的智慧,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因此,决策技能是高层次的职业素质。(5) 经验学习。经验具有非线性和个性特征。经验学习不同于程序化学习,主要依靠感悟乃至顿悟。(6) 团队。一般的职业均有自己的职业团体。豁达的态度和合作的能力是职业人必备的。职业人应当融入自己的团队,以团队的规范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三、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来,安徽工业大学坚持育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保持对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灵敏反应,注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把帮助学生进入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作为工作的重点,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各个学院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方面都有一些新举措,并且根据学科特点和职业面向的不同也各有特色。计算机学院通过开展产学研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转贴于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开办最多、在校生最多的专业,每年有近10万名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尽管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给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就业难确是事实,而且社会上还有“计算机专业正规军干不过游击队”之说。这也反映出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与实际脱节,高校、学生与企业离得太远,大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参加培训机构的“重修”。面临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计算机学院结合学科特点,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己任,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

(一) 优化课程体系

改变传统的理论在前、实践在后的课程设置。2006年以前很多本科生在大二结束时还不知道计算机专业是干什么的,也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高。所以学院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计算机基础课(如:程序语言课、数据结构课等)提前到大学二年级,专业实践类的课程也向前移,并适当增加实践课课时。

3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的课程体系保持3类课程不断线:数学、英语和程序语言,4年中都有这3种类型的课程。数学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英语也是计算机编程甚至将来作软件外包的基础,程序语言尤其可视化编程语言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课程。

保持现有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设置要宽口径、重基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具有方法功能的知识,将课堂的时空进行延伸,使学生将来具有很好的上升空间,提高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

(二) 通过产学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 委托开发。计算机学院成立了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计算机图像研究室、嵌入式软件开发实验室等8个研究所(室),承接了宝钢、马钢以及上海、马鞍山等地多家企业委托开发的多项项目。一部分学生通过参加项目研发确实提高了实践能力。

2. 合作培养。广泛吸收社会资源,拓展实习基地,先后与上海宝信、深圳赛为、上海惠华自动化控制工程公司以及马鞍山等地多家企业合作,安排毕业班或低年级优秀学生去实习,积累实践经验。

3. 外包培训。与日本一家软件公司合作,为2007届的30名毕业生办了1期日语培训,最后有10名学生被日本软件公司录用,目前反馈信息良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

4. 实训。由于传统的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没有完成学生从所学到所用的这一过渡环节,企业也不愿意承担,因此,很多企业委托培训机构来完成,费用由学生家长买单。培训机构由此迅速发展起来,主动到高校寻求合作。学院对此做出灵敏反应,在反思和改进自己教学的同时,也发现培训机构的优势所在,如培训机构以小组为教育单位,这对技能及协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采取了联合举办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受益。从2008年3月开始与上海达内软件公司开办了第一期合作实训班,共40名学生,效果很好,之后又开办了暑期班。学校与培训机构的合作保证了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并能胜任工作。

5.科学园区。各省市都在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软件产业,马鞍山市已成立了多个软件园。计算机学院作为马鞍山市软件协会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充分利用科学园区,成为科研和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潜在窗口。

(三) 改变教学模式,将就业指导提前

1. 3年全过程导师制。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给本科生分配导师,让导师来引导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毕业设计双导师制。一是学生结合产学研中的联合培养和实训中的实际课题进行毕业设计。二是学生结合培训机构的模拟课题进行毕业设计。这两种模式效果非常好,毕业答辩时能明显体现出来。第一种是针对实际题目来做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社会知识,所以效果更好。

3. 校内校外大课堂制。学生提前介入课题,但不一定是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可以到研究所、研究室参加课题,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经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不需要经过培训机构的实训,可以节省学费。

4. 课内课外分时制。学生参加SRTP,教师往往结合一个实际的课题带动学生来实践。这种课题有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模拟的,一般在大二、大三的学生中开展。经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时也是不需要经过实训的。

篇(7)

关键词:“创争”活动,人才成长,团队建设

 

大庆油田第七采油厂信息中心是一个人员规模较小、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科研服务型单位。近年来,我们结合信息中心实际,以人才培养成长为落脚点,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习型员工队伍为目标,不断丰富“创争”活动的内容,创新活动的形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谋划篇:把创争活动目标与个人成长规划结合起来,形成员工个体进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共赢机制。论文参考网。

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是人们对前进方向和目标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对事物发展的一种预见,是对未来的设计;出路则是行动的过程,是发展的方向。为此,单位结合“创争”活动三年目标,为每名员工制定切合实际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工作规划,并强化目标和规划的落实。根据新分配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个人专长、兴趣爱好、工作能力等确定今后工作方向,又根据确定的工作方向、自我愿望和员工不同性格等因素,帮助指导员工进行岗位规划,逐步引导他们明确一年、三年、五年的发展目标,落实个人成长计划,让他们自己去描绘未来的蓝图,这样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刚参加工作时对前途迷茫、对目标不清,不能快速转换角色等问题,使他们能很快地投身到学习、工作中去。

二、内功篇:寻找发力的“点”,在沟通与融合中,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

功显于外而发力于内。年轻的技术人员不乏知识储备,缺乏的只是发力的“点”。如何找到这个“点”,如何让年轻的技术人员迅速成长起来,实现自我发展,在油田的信息化建设中担当重任,我们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力”之源泉——项目课题制。学习型组织要求学习以提高工作成果为基础,与业务目标紧密相关。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在“创争”活动中,把原来单一的学习小组、读书小组,整合为软件研发、网络安全、门户网站、数据建设四个以科研项目攻关为核心的课题小组,形成了各室内部组合、各室之间沟通,既相对保持独立,又相互交叉融合的学习机制。把年轻技术人员按专业、特长分配到这些小组中,结成师徒对子,针对开发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起边学习,边钻研,每周都有攻关、学习的计划,每周都坐在一起谈学习的收获,谈攻关的疑难点,使学习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在课题研究中得到运用。在课题组中,每人都有教的义务,都有学的权利。项目课题小组找到了学习的切入点,找到了攻关的突破口。年龄较大的技术人员在后起之秀面前不敢懈怠,年轻的技术人员迎难而上,工作有了目标,学习有了动力,成为人才迅速成长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目前,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的绝大多数都能独立承担工作,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

“力”之复合——主副岗制。我们倡导“人尽是才”的理念,帮助技术人员认清自身优势和专长,安排员工到擅长的岗位去工作,使他们找到了自信感和成就感。但信息中心基本都是一岗一人,有的岗位由于学历、职称限制还存在无人顶岗的情况,这种情况对于创建百年油田缺乏适应能力,不符合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为此,在“创争”活动中,我们采取相近的工作互为主副岗、“一人双岗”的方式,如网络维护与硬件维修互为主副岗,门户建设与多媒体互为主副岗,改变技术人员之“短”。对于空缺的岗位,我们鼓励有强烈发展要求、专业对口、有培养前途的技术人员自学本岗位所要求的技能,并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主副岗制的实行,推动技术人员由“一人一专”向“一专多能”转变,向复合型人才发展,也改变了工作缺“腿”的局面,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力条件。

三、修炼篇:积每日之功,筑起人才成长的一个个快速通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精湛的技艺和丰硕的成果得力于平时的修炼。我们结合几年来开展读书自学活动的经验,积每日之功,通过“两会”、“一活动”、“一训”,筑起了人才成长的一个个快速通道和阶梯。

修炼初阶----“技术交流会”和“工作汇报会”。每周组织所有技术人员开展 “信息技术交流会”。每个技术人员轮流担任会议主持,讲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讲软件研发的疑难杂症,讲攻关课题的协作沟通,不拘于时间和形式,这样就使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等各领域的技术人员得到充分交流,在互相学习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技术交流会一开始,总是几个老骨干讲的多,随着学习的积累和课题项目的推进,逐渐地,年轻的技术人员讲的多了起来。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和得到的。

每月组织的“工作汇报会”是技术交流会的延伸。汇报内容包括中心项目进展情况、论文撰写情况、工作计划执行情况、交办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工作经验等。汇报方式包括多媒体图文汇报、口头即兴汇报、经验座谈汇报等。“两会”加强了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找到了快速解决了研发问题的捷径,提高了技术人员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修炼进阶----“一带十活动”。“一带十活动”是单位成立以来,为落实“服务、服务、再服务”宗旨,坚持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一带十”就是要求每一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十名厂机关干部学会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利用企业网解决实际问题,使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走向应用第一线。近年来,信息中心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变化,对实施方案进一步做了调整完善,增加了服务内容和方式,做到了人员、责任、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注重了活动质量及效果。技术人员不仅帮助机关科室解决维修维护问题,解决办公软件应用问题,还及时掌握其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需求或问题,主动上门了解其工作流程,了解其软件方面的需求,把他们的工作需求变成自己的课题,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一带十活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普及,成为全厂员工办公、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一带十活动”,自主研发的软件在油田生产和管理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带十活动”,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技术人员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迅速提高。

修炼高阶——培训创新。在“创争”活动中,我们强调自我加压、自我发展,立足岗位,找“差”学习。我们还注重施压、引领,通过培训创新,补“差”学习。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员工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重点培养与全面提高相结合。在提高全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对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技术人员,多为他们创造一些学习交流的机会,让优秀的、年轻的技术人员参与到重要项目中。二是集中培训与岗位自学相结合。和院校合作,利用项目合作方的资源条件,搞好各种专业技术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三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举办一些新技术推介、交流活动,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四是把培训作为一种奖励,最大限度地满足技术人员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要求上进的优先送出去学习,成绩突出的还选派参加厂里的挂职锻炼。单位每月为技术人员购买一本专业书,引导鼓励员工把学习当作一种觉悟、一种修炼。

四、拓展篇:拓展学习的空间,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人才的成长是多元的,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专”上,也体现在知识的“博”上,更体现在思想道德品质的“高”上。在“创争”活动中,我们积极拓展人才成长的空间,打造全能型人才,着力建设一直技术优良、品质过硬的学习型团队。

技术的扩展——“英语角”。论文参考网。技术人员在开发软件、编程的过程中,经常和英语打交道,倘若能把专业技术和英语二者融会贯通,不仅对个人提高很大,而且能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2008年,厂里分配给我们一名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由她组织策划,开展了“英语角”活动。“英语角”主要是年轻的技术人员参加。活动主要以“说”为主,配合话题讨论、表演、做游戏、英文节目视听等,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英语及使用英语的平台。这项活动开展以来既提高了技术人员英语水平,又能增进员工间的沟通理解,成为信息中心“创争”活动的一大亮点。论文参考网。

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拓展训练。信息中心一直倡导“快乐工作”的理念。每年都组织员工进行拓展训练、春游、漂流等活动。每次活动,都是由员工自己制定方案,拟定活动的内容,他们既是活动内容的设计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员工在协作中认知,在掌声中进步,在快乐中成长,培养了团结协作、和谐共进的精神,促进了队伍建设。

德行塑本——主旋律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一个没有德行的集体,只会垮掉”。信息中心工会在坚持弘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主旋律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借鉴,引导员工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思想文化,使员工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通过对某一问题讨论、通过领导的决策、通过身边发生的事例,让员工去判断对与错、好与坏,使员工队伍绝大多数能够有一个相趋一致的认同和取向,这种认同和取向成为团队建设的灵魂。

在“创争”活动中,一批优秀的年轻技术人员脱颖而出,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单位也不拘一格,把他们放到重要的岗位上锻炼成长,用他们的经历带动其他人成长,让其他的年轻技术人员看到奋斗的希望。

信息中心在“创争”活动中,抓住人才这条主线,突出团队建设这个核心,使信息中心成为汇聚人才、造就人才、善用人才的年轻团队,成为七厂信息化建设的领航者,为百年油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