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2 06:07: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思想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根据职工的思想状态与工作状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职工进行先进的思想教育,促进职工不断地用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来,不断地提高企业的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效结合的重要途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的增强,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地促进企业员工形成群体意识,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好地平台。企业文化倡导企业要有一种催人向上的精神,这些精神主要包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传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方法模式陈旧,这些旧体制与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完全不相适应,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平台正好解决这一问题。企业文化假设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不断地得以丰富与深刻,使的思想政治共做与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断地提高。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不断地拓宽。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人们再单单的追求经济利益,还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塑造员工的集体行为。企业文化要促进员工向心力不断增强,培养全体员工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企业文化需要规定企业中统一的道德标准与行为方式,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带限度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促进劳动效率与经济效益不断地增强,这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样就会避免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分离的现象,促进企业良性的发展下去。在现代管理体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要大力培育企业精神,形成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观及信仰与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营造一种公平公正,有利于工作全面开展的氛围,促进员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因此,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的载体,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丰富内涵,还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工作思路。
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共开展的途径不断地创新
企业文化不是那种硬性规定的规章制度,它需要员工自觉地遵守,是一种自觉地行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措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出一些新的对策。首先,企业文化能够促进精神与物质的紧密结合、相互融合,企业文化中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按两个方面,能够促进思想理念与经营方式的紧密结合,在企业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时候,就更好的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其次,企业文化能够促进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结合,将管理制度中强制型的制度逐渐的变成员工能够自觉遵守的制度,补充了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空乏。另外,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价值观念的统一,促进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不断地增强,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佳偶方面的不足之处得到弥补。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三、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可能。首先,企业文化在观念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在理念上的一种创新,这就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指导。其次,企业文化在方法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的载体,不断地丰富内容。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更好的载体,能够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时代性与针对性,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方法与途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替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及核心竞争力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不但增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包括的门类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很多,具体可以在“仁爱”“和谐”“德性”等方面能对个人产生良好的影响。首先是“仁爱”。“仁”字在儒家文化中出现了多次,传统文化认为人生天地间,最重要的道德使命便是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不断的提高自己,通过教育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仁”者,要学会“爱人”,关怀别人就是这种理念的最好体现通过自身道德丢杨能够至于“三德”的境界,“若行五道,必须达德,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须三德也。”其次是“和谐”。传统文化的思想便是一种中庸和谐的思想,古人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种思想强调,做事要恰当,合乎原则和规律,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万事万物有着自身的运转规律,人要按照规律从事自己的活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处理长辈和自己的关系的时候要凭借自身的道德,靠自身的修养去帮助别人,影响别人。现代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和谐”的博大、包容精神。再次是“德性”。这主张的是每个人从自身的道德出发来完善自我,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传统文化要求个人从自身思想和行为出发,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传统文化讲究秩序,也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代际之间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
(二)传统文化对青少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自古以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勤劳朴实,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准则,它通过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引导人们明礼知耻,强化个人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助于锤炼青少年的个人品德,学善戒恶,涵养良好的德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逐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是儒家提倡的君子操守。其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对如今的应试教育模式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很多青少年在人格上容易即兴,出现了袁源杀父弑母,马加爵杀人等极端事件,青少年缺乏与人共处、与人合作的意识,这些悲剧说明了部分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让青少年学会尊敬、关心和体贴自己的周边人和事,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培养责任心、爱心、感恩的心,做一个人文素养、文化品位、道德品质较高的人。最后,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对建设现代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弘扬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使整个民族形成民族软实力,能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以此推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把握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实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更多是训斥、批评,学生的接受度比较差。笔者认为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能继续这样,青少年的不良思想道德更多的要靠他们自己去认识,去思考。比如可以小悦悦无人救的悲惨遭遇,以及古代的司马光砸缸等为例进行对比论辩,让班级小组组成不同的阵营进行论证,在课堂探讨“见死不救”的对不对中形成了热烈的气氛,有力的揭示当今社会道德的缺失,并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完成德育教学的目标。这样就摆脱了那些声嘶力竭的训斥,摆脱了无聊的灌输,形成了另外一种平实的风格,充分的让大家意识到了不良价值观带来的辛酸。另外很多青少年年龄小,思维活跃,学校教学还可以展开一些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课程,能够充分的调动青少年的参与感和教育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以董永“卖身救父”等为话题自己编个话剧,把要扮演的情景及其特征加以说明,鼓励组员自愿扮演各个角色,自己自主的决定内容和台词,最好包含矛盾和克服矛盾的剧情冲突。在宽容、安全的气氛下,学生通过投入演出来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入地了解真实情况和他人的感受,了解对与不对到底在何处。这种模式能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奥妙,这样都可以更好的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掌握社会教育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相互组织课外活动,增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和倡议,如组织“为家长洗一次脚”、“一日打工者”、“一日小老师”“一日交警”等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到各行各业的不易以及自己曾经的不良行为,活动之后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慨,这样会在不同学生之间的带动下行动起来。还要加大一些实践文化的宣传力度,注意挖崛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然后采取适当的段加以宣传,宣传社会里的好人好事,用典型的力量去影响、感化被教育者人的思想,引导他们从多种多样的思想行为中分辨出哪些是需要弘扬的,是学习的榜样,而哪些是应该抑制、是应该坚决给予取缔的。还可以建设一些书法社、围棋社、象棋社等组织机构,帮助青少年闲暇时间多贴近传统文化,少接触不良信息。只有在实践中,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和问题都能够得到纠正,自我修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显著提升,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三)注重家庭教育
一个人价值观念的萌发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是和家庭有关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离不开父母的辅助。作为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父母也要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礼貌待人,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坚守诚信。现代社会流行起了传统价值观,很多传统家训对指导孩子教育非常有用,如司马光一生侍亲至孝,当他的父母相继病病殁后,他“毁瘠如礼,哀不自胜”,既伤痛父母双亡,更深感孝道重要,於是闭门钻研孝经,曾说“:孝经文字虽不多,然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矣。”司马光的孝行,深深影响儿子司马康,他生性至孝,遗留给后代子孙就是孝以侍亲、忠以事君、诚以待人、俭以养德的家风,这对调节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促进家庭和睦、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吸收这种特色,对日常生活进行统筹安排,家庭成员以身作则,为社会办实事,尊敬长辈,善待老人,邻里互助,团结无纠纷。
三、结语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渗透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日渐频繁。任何“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实现”都离不开语言的支持。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所拥有的,有别与其他生物的本质特征,是文明发展、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语言拥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及文化性特征,语言在表达形式上会伴随文化的演变而发生变化。究其原因在于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可以借助语言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语言我们可以知晓异国的风情、民族的历史及当地的习俗。所以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渗透融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及掌握语言,特别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目的语习得者可以通过理解、感受文本中所蕴含文化因素[1],对目的语的表达形式、内涵进行深入地认识。
一、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渗透的基本内涵
首先,加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文化渗透是语言教学的基本需求。文化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方式得以传播和体现的,语言又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与增强不仅与句型结构、修辞、语法、词汇等知识有关,还与自身的文化背景有关。由于英语语法、句式、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只有学生全面了解英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文化思想、文化内涵及文化知识,才能对英语阅读中的“潜层意义”有所了解。当然在英语写作、语言表达、语言翻译及听力等层面,教师加强英语文化渗透,可以丰富学生群体的文化图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理解语言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让英语应用更契合社会实际。其次,加强文化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学习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交流与交际。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日渐提升。在阅读材料中渗透并挖掘文化思想、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学生明确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英语语言,可以利用英语语言全面、完整、生动、精准地表达中华传统文化。此外,在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普遍会遇到存在明显“文化差异”的英语词汇,譬如“dragon”,该词在中国人眼中拥有“吉祥”的内涵。然而在西方人的文化视野中“dragon”却代表着邪恶、不详。通过加强文化渗透,学生可以从西方人的视角理解英文语句、段落或篇章的内涵,降低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所带来的影响。再次,加强文化渗透对人才培养的帮助。大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推动社会、服务社会、发展社会的“枢纽”。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和思想,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文化素养不断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与主要方向,只有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助力“文化自信”建设,才能帮助学生成为有利于国家、社会及人民的优秀人才。而加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让大学生自觉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精髓、思想的人才。最后,加强文化渗透,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政治交流、经济交流日渐频繁。然而由于传统文化拥有鲜明的独特性与特殊性,难以呈现在其他国家面前。但通过文化渗透,大学生可以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可以掌握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意识,使学生积极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宣扬的主体。
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困境
(一)英语教学观念滞后
首先,缺乏对文化渗透的重视。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认为文化渗透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中,拥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化背景、文化理念等角度出发,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然而很多教师却没有将文化渗透融入阅读教学实践中。虽然,部分教师能够积极地将文化渗透嵌入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中,然而文化渗透的深度、广度、频率却相对有限。简而言之,缺乏对文化渗透的重视,导致文化渗透难以充分、有效、完整地与语言教学相融合。其次,应试教育思想的制约。在现代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英语教师都普遍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注重阅读策略、语言知识、语法词汇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对文化知识、情感态度等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视。部分教师认为加强文化渗透势必会影响语言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从而影响学英语的教学进度。最后,缺乏对英语人才培养的正确认识。我国学者及专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标准指出,英语人才应是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可以破解各类语言方面的问题,促进我国各项文化传播、经济发展、政治交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很多英语教师却忽视了英语学科的工具属性,缺乏对学生发展的关照,导致文化渗透的质量较低[1]。
(二)文化导入方法不足
首先,文化导入方法单一,主要以理论传授为主。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讲授方法,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对比,并且文化渗透方法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文化渗透”变为“文化灌输”,学生理解及深化西方文化,变为背诵记忆西方文化,从而造成学生丧失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文化渗透的成效不高。其次,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兴起与普及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使社会呈现出创新发展的趋势。大学生由于成长于信息时代,对信息化技术存在明显的依赖感。因此教师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契合学生认知特点,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但大学英语教师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导致文化渗透过程缺乏生动性、多元性、新颖性及趣味性。最后,缺乏文化活动。开展与文化学习相关的活动,可以丰富英语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内涵,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很少或从来没有开展文化学习活动。并且,部分教师在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方法单一、形式刻板的问题,很难通过文化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思想、文化理念[2]。
(三)英语教师能力有限
首先,教材挖掘能力有限。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对文化渗透与文化意识的理解还存在不够深刻的问题,致使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环节缺失,并且教师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文化渗透存在诸多的不全面问题[3]。这种不全面主要表现为教师难以明确文化渗透的内涵,无法确定英语文化知识与英语语言教学的联系,难以确定英语国家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对英语语言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在文化渗透或文化资源挖掘中局限于历史文化背景上,缺乏对经济、社会、科学等多方面文化内容的阐述。其次,文化知识匮乏、文化意识薄弱。文化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师挖掘英语文化元素,是加大文化渗透力度的前提保障。然而根据相关数据调查,能够发现,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知识相对不足,对西方文化知识了解甚少。虽然有部分英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和积累西方文化知识,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上,却存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足的现象。此外,我国既了解西方文化又熟悉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师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效率。最后,实践能力缺乏。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经验,难以通过经验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利用西方文化,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
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转变英语教学观念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对文化渗透的重视。通常来讲阅读不仅指文字表达,更指文化因素渗透的过程,如果忽视文化因素,会导致学生对英语句式、段落及语篇出现理解性偏差。因此教师应提高对文化渗透的重视,将文化渗透充分地融入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和过程中。无论在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应渗透相应的文化元素。其次,摒弃传统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育观念。英语教师要想降低应试教育理念、思想对英语教学过程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就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现代教育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从满足学生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此背景下,学校应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弱化知识性评价的比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专业能力及文化素养,使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英语阅读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最后,正确认识英语教育。学校应通过交流会、研讨会等方式,帮助教师明确英语人才培养的重点,使其明确英语学科所拥有的工具属性,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及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形成以文化带动语言教学的,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观念。当然在教学观念优化、改进及转变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还需要形成跨文化交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思想,使英语阅读教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传播功能。
(二)丰富文化导入方法
首先,摒弃理论灌输的文化导入方法,提高“文化差异对比”的应用程度。通常来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主要包括、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地理位置等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传统民俗、地域习惯、文化思想存在鲜明的差异性。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容易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理念来理解英文篇章,因此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文化差异比较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西方文化、明确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其次,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视频、图片、文字的方式,展示西方国家的民俗传统、节日文化、思想观念及历史传统。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兴趣,使文化渗透更形象、更生动。但在此过程中,英语教师有必要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素材库,并标注不同素材所对应的文化类型及课程章节,让文化素材可以更及时、有效、科学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文化素材中的言论、思想及理念进行优化,使其更契合我国社会主义理念,确保文化素材能够为学生带来正确的价值导向。再次,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本文中所指的文化活动主要指学生的课外活动,如阅读文化书籍、杂志、报刊及网络文章、观看英文电影,或开展英语文化辩论会等,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挖掘西方文化知识的意识,让文化渗透过程更加顺畅、灵活、有趣。最后,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在英语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发挥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传统文化传播意识的功能。在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用英语表达、诠释、解析、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譬如要求学生阅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文章。此外,在文化导入方法优化与改进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还可以将社会实践与阅读教学融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方式,明确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和方法[4]。
(三)加强英语教师培训
首先,提高教师的教材挖掘能力。要提高英语教师的教材挖掘能力,教师必须明确文化渗透的内涵,理解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将英文文章中所蕴含的经济、体育、社会、科学、风俗、地理、天文等文化内容,渗透到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中。譬如,在文章中谈及航空等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应从西方航空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此外,学校还需要从教师培训的角度出发,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明确英语国家文化对英语表达形式、表达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使教师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中的表现,从而真正地提高教师对文化元素的认识程度。其次,丰富英语教师的文化知识。由于文化知识对教师开展文化渗透工作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但将文化知识作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势必会提高学校的成本投入。因此,在文化知识培训上,应以远程指导与自主学习为主。即通过线上指导的方式,明确教师学习文化知识的方向,如阅读书籍、浏览网页或下载文献资料等;通过教师的自我学习,逐渐丰富教师的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知识。最后,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要提高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质量,就需要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引导教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掌握文化渗透的方向、重点及关键。譬如,以顶岗实训的方式,将教师派到外贸企业实习,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能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学校有必要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利用教师评价的方式,提高培训成效,使“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体系”得到优化和改进,如通过对教师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进行评价,可以从培训内容的角度,提高培训质量。而从教师的教学实践的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校优化培训体系和培训方法,及时发现教师培训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识、跨文化实践技巧,提高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文化渗透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通常指将英语教学置于文化教学的背景下,通过文化教学与文化渗透相融合的方式,提高语言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化对文化渗透的理解,提升对文化渗透的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表达及传统文化传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芸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北华大学硕士论文,2021.
[2]夏文靖.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地方文化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哈尔滨一中职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3]王晓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研究[D].青岛大学博士论文,2019.
关键词:近十年;梁漱溟思想;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74-02
目前,关于梁漱溟的思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术思想界对梁漱溟的关注和研究在不断地深入。拒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将近900篇探讨梁漱溟的学术论文。其中,研究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文章有120余篇,关于其文化思想的文章有50余篇,关于其人生的哲学思想的文章有50余篇。在著作方面,有30多部关于梁漱溟的研究作品。例如,佟自光的《飞扬与落寞:梁漱溟孤独思考》、马东玉的《梁漱溟传》、阎炳华和李渊庭的《梁漱溟先生年谱》以及汪东林的《1949年后的梁漱溟》。梁漱溟的主要思想可分为三个方面:乡村建设思想、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爆发前,成为全国性的政治思潮与社会运动。乡村建设,包括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一场具有社会改良性质的建设。很多学者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进行了探讨,有以下代表性的观点。
朱义禄提到乡村建设派有一个基本见解,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既不是政治问题,也非经济问题,而是文化或教育的问题。中国不需要任何的社会变革,只要加强平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便可解决一切问题。文化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政治上的出路要靠文化来开辟。梁漱溟认为,中国存在着极其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政治上、经济上的出路都离不开文化的出路。由于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的,与西方的那些文明都市不能同日而语,因此,西方文化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王露璐和吕甜甜把乡村建设运动看成是乡村伦理关系的“破坏”与“救济”。正是由于西方思想破坏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伦理关系,因此它对中国的社会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梁漱溟认为,乡村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形成和孕育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建设新社会组织的关键在于打破旧的乡村伦理精神,建立起新的伦理关系。在梁漱溟看来,只有从乡村精神的重建入手,开展乡村自救式的建设运动,才能最终形成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关于乡村建设的实践问题,郭云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指出农村是乡村建设的基本单位。梁漱溟认为,中国乡村是伦理关系根植最深的地方,这是因为乡村人口占了人口总数的大部分,另外,以乡村为单位也是比较适合教育的范围。农村教育好了,有了生机,中国也就有了希望。
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文化三路向说。这个观点的核心包含两项重要内容,一个是什么是文化的问题,另一个是中西印文化的走向问题。他指出,人类满足意欲的方式可分为意欲向前、意欲自为和意欲反身向后,此三种路向分属于中西印三种独立的文化体系。有学者指出,梁漱溟先生从文化主体的内在心灵世界来理解文化视觉独特,但仅仅从意欲出发有失偏颇,他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忽视了民主科学的历史性及其产生的必然条件;另外,其三路向直线式的演进也蕴涵着矛盾。梁漱溟文化理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承认各个文化系统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共同的模式,而是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各自有各自的发展方向。他同样认为,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有不同的特征,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由于他们之间没有一个可以比较的标准,因此不能说哪个略胜一筹。
梁漱溟的文化理论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他十分重视生命哲学,强调本能和欲望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强调本能对人的支配作用。由于强调这种本能的作用,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直觉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理智的文化。他将理智与直觉对立起来,认为理智是有问题的,而直觉总是对的,这就难免有偏颇之处。他认为中国文化是理性早熟的文化,而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过盛的文化。不难理解理智与直觉是不同的,但是将二者对立起来这难免有不妥之处。梁漱溟的文化理论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讨论和研究。
三、梁漱溟的心性论
有学者在探索梁漱溟的人生价值和中国出路两大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梁漱溟多次所说的“心性”说,即所谓中国人对于人性的基本预设和预期而抱持的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性――人心向善。他指出,梁漱溟认为人类心理的发展具有直觉、理智、理性三个层面。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离的,形成了文化的根源。梁漱溟认为,人类选择人性善是理智的,并且提升了道德理性的高度。他认为,人和动物在社会性上的差别就是直觉理智的人性善,人若要成为真正纯粹而高尚的人,就必须使得直觉服从于理性,这样人才会有无私的感情。这种人心向善被看做是一种道德性,因此赋予了这种人生态度的特别之处。
史炳军指出,晚年的梁漱溟充分吸取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马列主义理论,试图建立一个以人心为基础和知情意统一、真善美合一的思想体系。他将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其曾经所具有的泛道德主义倾向。在《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中,他深入分析了人生与人心的关系。他认为,生命本性是浑然一体的,一切都是相通的。这种宽广的心态,展示了他的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同时也弘扬了生命的伟岸。《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梁漱溟抛弃了早期的本能、理智二分法而同意罗素的本能、理智、灵性三分法。他认为,只有理性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是生命的本身,是理性使人充分发展。
四、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
关于梁漱溟与其同时代的著名思想家的比较研究,目前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只有加强与其同时代著名人物的思想比较研究才能站在更高处看清梁漱溟思想的丰富内涵。众学者在研究梁漱溟思想的同时很少关注其思想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中国文化的道路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在研究梁漱溟文化思想的同时要看到其适应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一面,深入研究,指导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强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哲学的研究,增强国人的哲学素养。
另外,由于梁漱溟的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因而与社会、人生相关的领域他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还有很多学者从政治、伦理、宗教、教育等角度进行探讨。总的来说,近十年来关于梁漱溟思想的研究日趋精细,这使我们对于梁漱溟思想有更为精确的理解,但同时也使很多人抓不住其主要思想及其之间的关系。然而,要准确地理解梁漱溟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就离不开对其生命践行的考察。因此,将生命践行和人生思考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全面把握其思想的精髓。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来.梁漱溟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 郑大华.梁漱溟自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 李庭渊,阎秉华.梁漱溟先生年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综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5] 耿宝银.梁启超文化思想研究综述[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6] 许艳娟.梁漱溟乡村建设的困境[J].黑龙江史志,2009,(15).
[7] 段珊珊.浅析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文化思想因素[J].党史文苑,2009,(2).
[8] 张宇.论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
[9] 杨泽本.梁漱溟的君子风范[J].四川统一战线,2000,(4).
[10] 陈壁生.以梁漱溟为镜[J].南风窗,2006,(6).
[11] 刘小清.梁漱溟与《光明报》风波[J].文史博览,2004,(12).
[12] 宋薇.梁漱溟文化哲学研究[J].晋阳学刊,2005,(2).
[13] 戴逸.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4] 徐永源.梁漱溟的人生态度与“心性说”[J].道德与文明,2007,(3).
[15] 史炳军.梁漱溟晚期心性论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16] 王露璐,吕甜甜.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伦理蕴涵和实践路向[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论文摘要: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实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基础素质。
21世纪,全球各国在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全球各国在各个领域的既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多变的复杂局面。特别是发达国家,国家集团和区域集团之间的激烈竞争与依存关系,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需要的以掌握高新技术和高技能为主要特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术、高技能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历史责任。这一时代特征告诉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有全球和国标视野,要有强烈的竞争和质量意识,要站在科学技术前沿,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
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片面和偏颇发展而言的,强调人的发展应是多维度的、多样化的、应力求完美的和谐发展。2i世纪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奠定了的坚实的基础。人在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越来越要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趋势已为世界发达国家所证实。在我国现阶段不仅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
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的单纯技术教育仍然存在。这是实用主义在人才培养上的反映,致使我国高等教育至今仍然处于一种不完整的“半人”教育状态。
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实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基础素质。在信息和高新技术高度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这里所指的人文素质是指人能否正确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人,理解人,合作共事,同情心、爱心、诚信、态度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诣共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文化的、伦理的、心理的、法律的、哲理的、传统的等)和正确对待自己(品德、敬业和价值取向等)。在我国,专业教育(约占教学总学时70%左右)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今天,强调在科学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青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年轻人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隋况新问题的出现,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真正做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形成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起到教育人、影响人的作用。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增长知识等方面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以无声的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则以有声的活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的“输出”,图书杂志、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看得见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品德的教育,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则以无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这种校园文化拓宽了高校的育人渠道,增强了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观念的引导与示范效果,使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特征更加明显。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按照“真、善、美”的最高价值目标与理想,对社会现实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对“假、丑、恶”的文化现象进行鞭挞,对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凝聚和整合,从而引导高校师生行为积极向上,引领社会文化健康发展,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本论文首先对基本的组织行为理论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海尔集团和日本的松下公司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最后对中国企业如何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提出了建议。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1)组织行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人”,它着眼的基本点是将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利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充分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基础,组织行为理论与方法是催化剂和助燃剂;二者的合理搭配与波动均衡,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但要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而且还要懂得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全员参与、因势利导、以人为本,是海尔集团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劳资同权、人力资源核心论、尊重人性,是松下公司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在组织行为理论的应用方面,中日企业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点。从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的总体效果而言,目前日本企业暂时胜中国企业一筹。
(4)在企业管理中、组织行为理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关;应用的效果和效益,与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关;组织行为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存在跨时空的飞跃。
(5)目前,组织行为理论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需求市场。我们应当根据我国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后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西方的组织行为理论,并结合我国有关的儒家文化思想,创新出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用以推动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论文摘要:优秀的成本管理是投资者盛而不衰的关键,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工程成本管理中的运用。
1成本管理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
对于“人”,我们可以学习易学,用幽默和谐家庭;用道家的相术知人善用;用中医的医术保护身体;用儒家的心态,感恩生命,深刻、谦和而又自信。
但在房产业——这个巨大的人居环境产业中,如何借鉴和应用传统文化思想,却通常只有一些“阳春白雪”在酝酿思考。修身、齐家、然后治天下,仿佛总是走不到普通的“下里巴人”。是不是真的只能这样呢?
当然不是!普通的成本管理人员,同样也可以深入地研究各种要素对企业“健康”的影响,做到“人境合一”,于“无为”中管理企业这个“家”。
2儒、释、道的贯通
我们首先要先明白儒、释、道的精神加以融汇贯通。儒:以人世的姿态出世。儒学是“官学”,是培养领导与高参的教材。真正的儒士,热衷权势,却非为私欲,而是借助权势实现利国、利民、利天下的理想。他们身人名利之中,心却超越名利之外。
释:以出世的姿态人世。佛家不承担世俗工作,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但他们积极介入社会,并承担一项特殊的工作,即抚慰人的心灵。
道:以人世的姿态出世,以出世的姿态人世。道家的人世,顺其自然;道家的出世,安然入梦。始终保持自由的心态,可出可入,无为无不为。
3房地产工程成本管理的“无为”
纵观房产业,工程成本管理从业者众多,它不仅需要丰富的工程造价、管理、财务、工程、法律、合同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执行决策层资金计划的实战操作能力。更深层次的优秀成本管理者,还需要一种与环境(企业)融合的心态,去面对日益激烈的成本控制挑战。量身订做、注重实战、学以致用,才是将传统思想融入成本管理的佳境。
《红楼梦》中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只有体会到了“无为”,才开始接受了周易思想。“无为”也“无不为”,每一个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都是一段“心的旅程”。以人世的姿态出世,以出世的姿态人世,是保持这种收放自如思想的基础。
怎样的成本管理才是最佳的成本管理呢?管“心”。让企业的“身心”都符合自然规律,也就“无为”了。
4天人合一和大道至简
“无为”即天人合一,既是周易的哲学基础,又是最后要实现的终极理想,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万本归
一、大圆满。
周易提出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无到有,成本管理出现了无数种可能。我们通常在管理中,出了问题,才去寻找“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可这些最重要的关键,往往就在初期,我们最不在意的地方——“私心”。“大道至简”,事物的发展都有自然的规律,最初的也就是最重要的。
成本管理者要学会用这个理论来分析成本的基本要素,依照八卦卦象的基本特征,找出各系统的相互关系,将管理框架根据自然规律进行规整。
5成本管理贯穿财务金融、生产科研、纪检安全三个领域
根据易经的八卦,我们将企业分为管理系统。乾——决策指挥系统;兑——营销服务系统;离——企业文化系统;震——生产科研系统;巽——人事培训系统;坎——财务金融系统;艮——纪检安全系统;坤——群众监督系统。
在生产科研中,成本的核算要精确科学;在纪检安全中,成本的签证要奖惩分明。在财务金融方面,结算付款要及时有效。
杜甫的诗形容恰到好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早一点不好,晚一点也不好,恰恰在春天的雨才最好。成本管理就要做到“及时雨”。
6从易经中发现的成本管理的八种方法
1)坎卦——企业与他人的经济往来,避开陷阱是前提,即风险意识。水代表财,象征流动多变,周流不息,隐而不现;为江河、为险、为陷阱、为恐惧,这些与财务金融的许多性质对应。
水能载舟,在于它的柔顺与流动,而主动示弱、流动多变性恰好是商人的主要特点;根据坎卦的爻辞,企业成本出现危机后的管理方式应该为:惩洽,整治,外援,自救,勿贪,防御。实际成本管理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合同风险意识、对重要条款的法律、风险的慎重,这是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
2)需卦一成本管理的主管必须具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素质。欲望(投资者的需求)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如果能正确对待欲望不让它们无限膨胀,就能吉利。
需卦,象征等待。孤立无援下不得已之抉择;时机未到之前最明智的选择。当形势不利,或没有多少胜算把握之际,强行突破作战是下下策。等待是强者的自信,成本管理者如果发现时机未到,就应该及时站出来,提出等待的建议,以防止投资者的“需求”过度膨胀。
3)节卦一象征节约,所谓节制,是审时度势暂时的克制(休整),克制时间过长,就会失去原有的斗志,故而火候的把握非常重要。“苦节不可贞”,过份的节制或约束是不可取的。
优秀的成本管理者,要掌握火候,招标的火候,签证的火候,结算审核的火候。适当的安排竞争,却又不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游刃有余的高手。这与前一卦,同样阐述了成本控制的关键点:适度的节制,观察对方的“心”,才是重点。
4)既济卦一象征长远策划,即成本管理的投资预算。有运筹帷幄的决策在战争开始之前,才有决胜千里之外的战争。
商场如战场,在项目运作前,一定要将投资预算做好。要充分考虑其潜在因素,多算则胜,少算则败。预算一定要考虑时间因素,货币的时间价值,应成为评价的基本标准。
如果一个项目立即开发可获利l亿,若五年后开发,由于价格上涨可获利1.6亿。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根据1.6亿>1亿,可以认为5年后开发更有利。但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现在获得1亿,可用于其它投资机会,平均每年获利15%,则5年后将有资金2亿,还是现在开发有利。(5年后获利=1x(1+15%)5—2亿)
5)屯卦一资金渠道要畅通。企业资金的再生产要像水渠一样畅通。修筑水渠艰难,维护其畅通无阻、保持水质纯洁也并非易事。这也印证了现在房产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从纯粹的“利润”到保证“资金链”畅通的必然规律。新晨
6)井卦一代表企业职工的薪金发放。水乃生命之必需,财为生活之源泉。井水不枯的条件是供需平衡,企业保持效益的根本是员工薪赏发放要恰到好处。
7)蹇卦——代表财务审计,避免触礁的有效措施。航船触礁在于不能随时透视水下情况,企业触礁在于不能及时检查财务情况。成本结算的审核,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一次检验,优秀的成本管理者,必须从中找出企业的漏洞,并加以改进。
8)比卦一代表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增加透明度是万众一心的前提。想营造一种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人文环境,必须要公开资金周转和利润情况,增加经营透明度,做到让员工心中有数。
综述
投资者如何求得盛而不衰?优秀的成本管理者要想满足投资者这个要求,必须要保证利益各方比例关系的适当,协调不同利益方的损益。过则减之,不及则加之。根据易学的思路,大道至简的规律,顺应并协调就是最好的方法。如何顺应自然规律?首先要自损,孔子日“自损者益,自益者缺。”自损的根本是清心寡欲。让求功者得功,求名者得名,求胜者得胜,求利者得利,求权者得权,这为之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