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6: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前教育美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美术教材的实用性不强,很难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内容过分强调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严重脱离学生的美术基础、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让学生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2美术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较为匮乏。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多半是美术学院和高师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二者的知识结构都偏重美术技能的掌握,而在美术理论方面学习研究的很少,尤其在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方面就知之更少。因此,在美术教学当中,这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严重的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教学过程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过程,很多也在模拟美术专业院校的授课程序,在美术教学中过于强调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与接受,把“绘画技能训练”作为高职美术课程教育的主要任务,而对于写生要求的过于专业化,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是很困难的。这种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同时,这种过于专业化的教学内容与将来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是脱节的,不利于学生上岗就业。
1.4教学方法单一、滞后。教师过多地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等学习方法,忽视个性教育,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教师示范学生看”“学生练习教师看”的教学方法很是常见,教师一成不变地教,学生机械地模仿,其结果是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空间。
2、高职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对策
2.1明确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适度地调整美术教材,增加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知识的教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美术课程也要体现幼儿美术的特点。美术教师可以科学适度地调整美术教材,不能始终把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也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有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理论中学习和认识幼儿美术独特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审美心理发展,才能在今后的实际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开设幼儿美术教学论、幼儿审美心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理论课程。
2.2加强美术课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授课教师,这是推动美术课程教学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2.1美术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他的专业功底是否深厚,影响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也是完成各种课程任务的基本条件。美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其本人应该具有全面的美术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较为全面扎实的美术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否则,即使你再认真努力,也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2.2.2美术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美术教师不但要传播人类文化、艺术修养、开发人类智能,还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美术教师与学生能做到相互尊重、理解、民主、平等、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美术教师能够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2.2.3美术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美术教师除了钻研更宽、更广、更深的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当具备更广博的人文知识,美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会遇到学生提出的难以预料的难题,渊博的知识会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3采取探究与互动的教学方法。
2.3.1在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探究的兴趣。
2.3.2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在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活动中,须重视“以活动促发展”,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造实践活动,使学生能产生有现实意义的创造成果。比如,设定一个主题,开展简笔画的设计竞赛;模拟情景,开展幼儿园的环境设计比赛。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独立思维与独立操作能获得的乐趣。
《 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
一、民勤县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现状
(一)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村幼儿园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懈。特别是部分幼儿园在保育、安全、后勤等方面管理较差,有的幼儿园甚至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至于幼儿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二)条件简陋
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普遍很差,教室比较简陋,幼儿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小,很多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而且规模也较小,教师和学生也比较少。在很多农村幼儿园当中,既没有教具,也没有开启幼儿智力的游戏场所和设备。这样的幼儿教育环境,远远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国家对幼儿教育事业比较重视,很多农村幼儿园也在逐步的修建和翻新中,所需要的幼儿教师也随之增多。为了弥补幼儿教师数量上的不足,新招聘了很多幼儿教师,都是从音、体、美等高校毕业,对于幼儿教育可以说一窍不通,根本无法进行幼儿教育。再者,由于县城的幼儿园不断扩建,通过考试等方式,将农村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调到县城,导致农村的幼儿园教学陷入绝境。虽然国家对幼儿教育比较重视,但让幼儿教师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还比较少,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是县城的幼儿教师优先,农村的幼儿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培训。
(四)学生在校上课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民勤县地广人稀,村庄分布比较零散,一个乡镇一般只有一两所幼儿园,这样给幼儿上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经过调查发现,校车接送幼儿上学最远的要一个小时,这样就很难保证幼儿在校的学习时间。
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策略
(一)对幼儿教师要进行科学的评价
对教师的科学评价,可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实现幼儿高效率课堂。幼儿教师和幼儿是一样的,赞美对于教师来说是对教师辛勤劳动和付出的肯定。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就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态度、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并与年度考核以及相应的工资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
有关部门要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资金的投入,每一个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如场地、房屋、设备、设施等。农村幼儿园的一个优点就是地方比较宽敞,如果部分幼儿园有条件,可以对幼儿园进行绿化,让幼儿园变成花园式的学校,为幼儿创造一个舒心、愉悦的游乐场所,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学园、家园。
(三)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要改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一是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优先考虑农村教师的职称问题等。二是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工作,对于一些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并把培训结果与教师职称挂钩,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当中,为自己补充新鲜的血液。
三、结语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农村幼儿园在前进的道路上十分坎坷,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笔者坚信,在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幼儿教育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王华 张艳琴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夹河乡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陈帼眉.生活知识的学习最重要[J].幼儿教育,20xx(10):4-5.
[2]王红霞.当前乡镇中心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xx(9):32-33.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本二:
《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多样化教学方式探索 》
摘要: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职学校音乐教师仍然沿用较简单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同艺术实践脱节严重,且忽视了学生自身特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中职声乐教育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构建新型教学体系,融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声乐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多样化教学;声乐
目前,中职学校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这些弊端日益凸显。新形势下,我们亟需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方案、开拓多样化教学途径,让中职生在学会歌唱的同时,还能掌握艺术技巧,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者,真正达到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满足于社会需求。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特点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年龄处在15至18岁之间,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比较强。然而,多数学生来自于各个县或农村地区,缺乏专业学习经历,综合素质难免参差不齐,且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也较薄弱,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仅仅通过重复“老师示范,学生跟唱”这样简单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无法掌握学习的要点和难点。针对上述情况,中职学校声乐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寻找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不能一味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简单化、凝固化的教学模式,要多以亲切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他们学习声乐的兴趣。(1)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逐步递进式开展教学。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教师依赖性强,一开始目标不要定太高,然后逐渐加深教学难度,由浅入深、由简而难辅导授课。(2)善于运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学生现阶段处于声乐启蒙教育阶段,需多听、多看、多感受,多媒体刚好具有集视、听、唱于一体的优势。教师应多播放名家的范唱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主动探索演唱的精髓。(3)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感”,与学生一同分享,还要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式的超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发现学习歌唱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注重理论知识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培养,会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声乐是通过歌唱表达思想的一种艺术行为,没有蕴含感情和思想的歌唱不能称之为艺术。例如,在接受歌唱表演实践之前,学生需了解歌唱中发声器官的构造、原理等,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科学发声的全过程,构建起声乐学习的基本认识。然后辅之创作背景、情感基调等多层次且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形式多样的歌唱表演实践,这样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声乐学习体系。
3.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采取大课形式进行讲授
大课主要以声乐理论知识、发声训练技巧等为基础内容。以声乐理论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地传授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发音器官结构、正确歌唱姿势、呼吸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歌唱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应用大课授课模式的优势就是能在集体时间内以点带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提升教学利用率。
4.小组课的教学优势
小组课是声乐教学中较普遍的教学方法,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水平差异等,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通常教师综合考虑声乐基础、歌唱水平、个人特点等各方面因素,以3~5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又兼顾到小组的共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小组课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观摩、互相倾听,让他们能较清晰地辨别歌唱发声状态的正确性。而对于个别发声存在问题的对象,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与范唱,及时纠正学生的歌唱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教师在解决歌唱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交流经验和技巧中了解小组其他学生对同一首声乐作品不同的领悟层次与演绎风格,并与之做比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利于学生完整展示作品。如,在他们完全掌握作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重唱、齐唱、合唱、对唱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歌唱艺术魅力。
三、声乐教学融合艺术实践活动
声乐是一种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表演的艺术形式,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演来促进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得失,才能形成更完备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因此,中职声乐教学必须结合艺术实践才能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艺术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定期举办学生声乐观摩会,文艺汇报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中职音乐教师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寻找更有科学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黎丹 单位: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玢.中职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探析[J].商情,20xx(15).
[2]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08.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1.3 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五、总结
参考文献
5.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实现、实验与计算、论文书写等)及其可行性分析
6.参考文献
[1]林俏霞.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中的儿歌创作训练[J]. 教育教学论坛,20xx,01:249-250.
[2]杨宝风. 儿歌创作新探[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xx,02:78-79.
[3]郑黎丽. 基于儿歌特质进行儿歌创作[J]. 语文建设,20xx,22:26-28.
[4]周思缔. 谱写孩子心中的歌——与师范专业的学生谈儿歌创作[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08:17-21.
[5]陈小芳. 儿歌:洒向童心的种子[J]. 思想•理论•教育,20xx,10:62-63.
[6]王巍. 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本三:
《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
摘要: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实际对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队伍贡献一份薄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教师资力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1],同时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美术教学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面对新形势下幼教专业学生就业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思考总结的问题。因此,本人在从事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也对教学改革提出几点认识。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传统
高职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服务型人才为首要目标,而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而言,重视美术绘画、手工制作等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主导思想。但在日常教学中,传统而落后的单一式灌输和教师单一讲解等方法依然被广泛的运用,这就大大影响了美术课程的趣味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将这种老师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欣赏观察、多互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迫切需要改革的突出问题。
(二)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
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实施,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直接途径。而许多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开设的美术课程课时有限,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较好的掌握美术技能,学习质量无法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美术课程总体数量偏少,理论课和实践课无法统筹安排,常有重视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现象发生;(2)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相比,美术类选修课的数量太少,且不够细化,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只把手工课单独开设,对素描、水彩、简笔画、线描画等均不细分。此外,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还不具有系统性[3],这导致在美术教学中所用的教材不完备,教材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不是美术知识与技能要求太过专业,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就是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就业需求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运用单一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部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紧密相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资源的运用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里,单一的从美术角度考虑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学生基础薄弱,对美术技能的掌握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基础普遍很差,学习能力不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在美术专业知识方面几近空白。再加上入学后学习时间短,学生难以理解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从而制约了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对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均有不同,基本上都围绕着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时和授课时间。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也被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认同[4],并也付诸于行动。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应该紧密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设置,同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要放在同一学期或者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比如,就简笔画课程来说,可以将简笔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融合渗透,在讲完理论的同时立马进入实践的绘画中,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夯实美术绘画基础。此外,对于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就业需要来安排课时。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美术教学完全能够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资源的互动。比如在简笔画的创作教学中就可以将绘画与音乐、故事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建筑学、戏剧学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们勤思考了,其美术表现力就会增强,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作品也就更加丰富奇妙,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
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迟早会被淘汰。教育教学中也要有“思变”的思想[5]。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美术学的发展以及美术教学中所运用的新方法,新手段,新内容,充分了解国内目前幼教机构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合理化调整[6]。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所教授的美术理论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懂得美术不只是幼儿教育中的必需品,也与我们的生产实际息息相关,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灵感。在授课方法上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外,也可以参考法律教学中模拟法庭授课的方法,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职场化,模拟教授幼儿美术的现场,让学生们了解职场。还可以定期举办美术比赛,让学生们自己构思创作,以个人或者团队均可,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同时,在考核的方式上也可以采取多样化,比如让学生们自己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品鉴,这有益于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结合学生实际,实现因材施教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不仅基础普遍偏低,而且在学生之间还存在着高低起点不一致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有的学生则相对较慢;有的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美术,有一点基础,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从零基础教起。这就使得在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对零基础的学生传授基础,还要有基础的学生在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们进行集体授课的同时,可以对个别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让有基础的去帮助零基础的,尽量缩小学生们的差距。
三结语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有云: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科教才能兴国,而教育教学改革更关乎国情民生。美术教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社会对具备美术技能的幼师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动力,也是“民生”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幼师人才为目标,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革,求新,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作者:XXX
单位:xx外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05:94-98.
[2]王彤.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20xx,03:92-93.
[3]李小波.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J].美术大观,20xx,02:156-157.
[4]沈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美与时代,20xx,10:72-74.
【关键词】女子高校 学前教育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0YBA12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17-02
2010年湖南女子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为了适应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和女子院校的特点,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反复修订和论证,确立了有女院特色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一、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作为应用型女子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尝试改变狭隘的专业意识,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扩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建立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培养目标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观念与技能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提高学前教育的专业品位。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较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及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幼托机构进行保育、教学和研究的基本工作能力,在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运营、管理的能力,在社区从事学前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策划和培训的能力,能在学前教育机构、社区(家政)服务机构、计划生育部门、妇女儿童部门、儿童文化产业等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以及攻读高一级学位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湖南师大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社区(家政)服务机构、计划生育部门及妇女儿童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攻读高一级学位的合格预备生。” 两相比较,湖南女子学院这所新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老牌本科院校基本接近,这样的定位,体现了学前教育紧密跟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社会现实,培养满足大力发展的学前教育各层次的需要,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
二、女子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1.本科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发展状态代表着学前教育发展的总的方向与趋势,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及时发现并给予调整是极其必要的。
“大学的专业设置较多地根据现有的资源与技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发展需要,通过和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交换关系,实现大学和社会、市场的和谐发展。” 以这种模式建设专业课程,不仅有助于高校获得必要的市场资源,同时也有助于证明其专业存在的合理性。学前教育专业是专业性极强的专业,其在对课程设置调整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市场(优秀幼儿园教师的需要)这一导向。
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为了尽快适应本科教学模式,通过广泛的调研,参考了有关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资深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长,参加学前教育专业论证会,根据幼儿教育专家的研究探索和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确立了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动态,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掌握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掌握弹、唱、跳、画、说等专业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婴幼儿身心保健知识,能够根据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婴幼儿成长进行科学指导,具备从事育婴师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具备从事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策划、培训工作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学科各类别课程及要求学分如下表:
学科各类别课程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马列主义哲学、思想概论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第二板块:学科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中外教育史,生理解剖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等课程,课程的设置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紧密结合,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大有帮助。
第三大板块:专业教育课程。1.是专业基础课程:学前卫生学、 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2.是专业核心课程:音乐、舞蹈、钢琴、美术、幼儿园课程论、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3.是专业选修课,分四个模块:英语类模块:幼儿英语口语、幼儿英语教育、学前专业外语;教学法类模块:数学、音乐、语言、美术、科学、社会、体育教育;艺术类模块:钢琴、舞蹈、美术;学前理论类模块:儿童服装心理学、学前教育评价、幼儿园班级管理、学前比较教育;4.是专业拓展课程:奥尔夫音乐、民族乐器、0-3岁婴儿教育、食品营养卫生、优生学、蒙台梭利教学法。学生集中学习专业基础课,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发展方向选修不同的板块,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板块: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践,保育、教育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女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第一、课程类别更明确,课程设置更全面。
第二、女校特色系列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第三、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式设计,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意向。
三、女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1.社会需要学前教育相关行业的人才。学前教育已经形成了包括家庭教育、托幼儿教育机构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在内的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教育体系。这些教育机构水准不断提高,形式也是日趋多样,在这种形势的驱动下,社会对学前教育专门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型教师,而是既有学前教育知识与技能和学前教育信念与责任又有学前教育实践智慧的教师。因此,高等学校中设置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幼教育师资,还可以培养从事幼儿园管理、社区妇女儿童工作、早教机构咨询培训师资以及培养托幼机构中婴幼儿教师为主要的课程培养目标。
2.婴儿教育机构及婴儿教育的发展、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拓展和改革提供了市场信息。
婴儿教育以它的灵活性、社会性、指导性形成了不同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在婴儿教育机构教师要学会如何面对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要有较强的亲和力、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深入家庭指导家庭教育时,要有丰富的婴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儿童的表现作出判断,使家长产生信服感。婴儿教师应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向社会宣传早期教育,指导家长如何进行早期教育,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职业特点。为此可开设0-3 岁婴儿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等相关课程。只有对早期教育这一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才能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满足毕业生多元化职业的需求, 学校要主动与社会变迁和进步接轨,根据早教市场的需求办学,为专业自身的建设和学科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3.加强实习实践课程教学和管理,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研究与学习,为学生进入高层次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基础教育中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将模拟实习、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试验方法设计和自主开展研究工作,以研究过程为主,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为学生进入高层次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湖南女子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1)
关键词:美术教学;幼儿;审美;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2-0113-02
学前教育是对幼儿的教育,是人的早期教育。随着家长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特别现在多数是独生孩子,更注重他们的学前教育,这样引起幼儿教育及幼儿美术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逐步转到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追求,专业化幼教师资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教育部于2012年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专业能力”这个维度首先提出的一个领域就是“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有“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的能力。
同时,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的美术发展兴趣;能有效地选择、组织美术教育内容;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当今社会教育理论一直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要遵循自然规律,适应人的自然(天性)发展;学前教育更要关注儿童的身心自然发展,要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学前教育应有明确的“自然发展”特征,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去启发引导,而不是提前的学科教学。国家新课程标准推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昭示了“自然发展”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成为我国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必然方向。本论文对当前幼儿美术教学中出现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用统一标准衡量的教学评价等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师教育。
一、幼儿美术心里发展及教学指导
幼儿的美术心理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涂鸦期(1.5—3岁)、象征期(3—5岁)和形象期(5—7岁)。这三个阶段具备各自的特点,以及应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一)在1.5—3岁的涂鸦期,幼儿会经过无规律的涂鸦、控制性涂鸦、圆形涂鸦、命名涂鸦几个阶段。这个时期幼儿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肌肉运动的知觉感和体验画笔的触感上,表现出在纸上的重复摆动手臂,是一种反射运动。涂鸦阶段,是锻炼和完善幼儿的肌肉运动能力,锻炼他们手、眼、脑足部地协调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关键阶段,将会为他们未来的绘画兴趣和能力奠定稳固的基础。因此在涂鸦期,教师需要在作画的环境布置上吸引幼儿的兴趣,要合理地安排作画空间,使得绘画材料易于取用。
(二)在3—5岁的象征期,幼儿的视觉协调能力增强,开始发现线条、形状和颜色的特性,并开始能够自主地选择颜色。在象征阶段,幼儿的视觉协调能力增强,开始发现线条、形状和颜色的特性,并开始能够自主选择颜色。这个时期是幼儿充分了解视觉图形要素的阶段,他们可能会较长的时间内(几周或者几个月)只对某种图形感兴趣。但是这一时期幼儿还不能对整张纸进行合理的布局,缺乏对各种要素的构思排布。因此在象征期,教师可以通过变换画纸、画笔和作画地点,引发儿童对各种新材料的关注,引导他们尝试使用这些新材料。在幼儿作画时,教师应站在他们的作画区域,在作画结束以后,教师要与他们进行简短的谈话,这有助于将他们不断酝酿的想法转化为自觉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告诉儿童相关的必要词汇,使他们能够参与到自己的作品讨论当中,上述做法的目的是要帮助幼儿探索线条、形状和颜色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空间意识,了解重复和变化的艺术法则,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主动的,有能力的行为人,自己可以与现实世界互动。
(三)在5—7岁的形象期,幼儿可以对线条、形状、色彩进行组合,开始学会用图形描述事物和事件,学会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将符号融入场景。在这个时期,幼儿会用以前创造出来的形状和符号来作为整幅画的主题。因此在形象期,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尺寸不同,比例各异的纸张以及各种颜色,选择与儿童自身有关的题材,帮助儿童思考如何安排每个步骤,从而将自己的经验展现在画面上。教师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幼儿将泛泛的主题与自己记忆深刻的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他们养成思考作品的良好创作习惯。
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
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应主张让幼儿亲近大自然,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让幼儿从实物中获得兴趣,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幼儿画《美丽的花儿》的时候,可以先带幼儿到植物园上一堂户外课,让幼儿亲身感受和观察各种各样的花,让他们记下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花,花的形状、怎样的花苞、怎样的花瓣、怎样的叶……然后回归课堂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幻灯片、图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展现出花的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回忆和对花的理解,画出心中最美的花。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 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审美情趣型的美术活动
审美情趣型的美术活动是指通过审美活动激发幼儿对美术以及探索世界的热情,为幼儿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模拟情境,让幼儿体验美得情趣中感受快乐。
审美情趣型美术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激发兴趣、玩中学、感受分析、评价这一审美过程为中心,从而引导幼儿对审美对象的再创造。在教学活动中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教师应运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为幼儿创设一种形象生动的审美情境,并将审美对象自然地呈现于幼儿面前。
2.激发兴趣。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累积,兴趣审美活动的第一环节,教师应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借助美术活动,丰富幼儿的美感经验。
3.玩中学。由于学前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含苞中的幼儿,学前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幼儿美术教育离不开幼儿游戏,作为幼儿教师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各种基本技能。
4.感受分析。分析审美对象,从感知上引导幼儿由被动感知转为主动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形象间、色彩间的关系,体验美得感受。
5.教师评价。教师应运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幼儿理解我们所学习的审美对象在美术活动中存在的意义,以及审美对象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审美价值,幼儿初步建立正确的美术观念,引导幼儿走向美的世界。
总之,幼儿美术指导要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进行,其目的是要让幼儿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丰富情感、发展其个性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郭萌萌.刍议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文教资料, 2010(5).
谢智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思考.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12).
肖敏.幼儿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毋庸置疑。《教育规划纲要》提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到的上述目标,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提到要采用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各地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
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
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重视对幼儿特教师资的培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为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培训。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应该说,上述两个文件的出台,给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指明了专业发展的方向,那就是做一个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的幼儿教师,也给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为了给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技能训练,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能训练体系。
2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需要幼儿教师掌握较强的教育技能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前儿童,他们年龄小、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环境的适应性、行动的独立性、思维的理解力等方面都较弱,因而要求幼儿教师能充分理解和适当应对。幼儿教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有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具有较强的教育技能。
过去的幼儿师范的专业课主要是“三学六法”,学生学到的主要的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的理论,以及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科的教学方法。现在这些教学法的内容已进行改革,不限于上课,扩大到了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很多带着幼儿园教师的日常工作的技能,如怎样观察幼儿,怎样和幼儿交往,怎样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怎样和家长交往,怎样管理班级工作等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技能只能到幼儿园边做边学。教育论文现在我们必须在学校就对学生进行这些教育技能的训练,使我们的学生在进入到幼儿园工作后能够快速上手,实现学校学生和幼儿园教师的无缝对接。
3构建相对完整的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体系
幼儿教师教育技能可说是幼儿教师指导幼儿过程中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与智力活动方式的总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基本技能。它包括:口语表达技能,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在授课或与幼儿游戏活动当中,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知识与情感,如普通话表达的技能、演讲技能、教师口语等;书面语言表达技能,是指幼儿教师的书写能力,如幼儿园常用文体写作、教案书写、听课记录、教学笔记等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利用计算机查找资料或制作课件的技能;艺术技能,是指幼儿教师艺术才能,如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这些都是幼儿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必须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足够的训练。
二是专业技能。它包括:教育组织管理技能,如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交流的技能、班级组织管理技能、协调家长、社区关系的技能等;教学技能,如教学活动设计的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的技能、教育环境创设的技能、幼儿发展评价的技能等;教研技能,如发现教研课题的技能、开展教研活动的技能、撰写教研论文的技能等。
三是实践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在现场实践中的综合教育技能,如随机应变处理突发教育问题的技能、改革创新技能等。这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更高级的技能。4幼儿教师教育技能训练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教育技能的培养,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一是开设教育技能训练专门课程,使用或编写专门教材,作为基础理论通向教育实践的桥梁性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必修课开设。二是提出全学程教育技能训练任务与要求,研究拟订出考核标准,制订实施计划,将其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和学生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三是充分重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活动,将它作为检验学生教育技能训练的一把标尺。四是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训练,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教学或训练,必须在学生一入学时就给学生制定训练计划,使学生的训练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放相关实训场所,组织学生开展弹、唱、跳、画、讲、写等常规训练活动。
(2)要定期开展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如课堂教学模拟、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活动。
(3)有组织地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如手工制作社、幼教协会、环境设计协会。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 文化适宜性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入园率低,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差。近年来农村学前教育正迎来了本世纪以来的一个重大机遇。2010 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在同一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自此农村学前教育迎来了春天。
一、从“发展适宜性教育”到“文化适宜性教育”
上世纪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发表了关于“0到8岁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强调为儿童设计的课程或教育方案应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点。但是该文件发表十多年后,教育界发起了一场由“发展适宜性”问题引发的关于“文化适宜性”的讨论。批评者认为该文件忽视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更多强调规律的“普适性”。当代儿童处在一个充满变化,注重差异与多样性的时代,而当年那种用“唯一的”或“最好的”标准规划儿童发展已然不适合了。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早已认识到任何学习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建构而成的。因此,当我们在讨论农村学前教育的时候,必须将所有的研究都根植于中国农村社会背景下,因为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了解农村学前儿童,从而开展适宜的教育工作。“文化适宜性”是对“发展适宜性”观点的发展与完善,注重中国农村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影响渐渐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
二、农村社会的不同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农村社会的不同群体对于学前教育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农村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的表现之一。本文主要选择农村家长,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小学与小学教师这三种社会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进行讨论。
(一)农村家长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在对农村家长的一项调查中(2006)表明,70%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的任务就是看护孩子加上教字认数,有3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应接受“正规”的教育,学好语文、数学,再学点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 调查分析原因指出,在中国农村,让孩子通过考学改变农民身份成为农村家长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与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相悖的做法也成为学前教育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阻力。这也最终导致了农民对学前教育的期望:(1)学前教育即发展读写能力;(2)学前教育应能提高农村孩子进入好小学的机会。所以说,家长只会接受符合这两条要求的学前教育。不过伴随着新型农民的出现,一部分农村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期望出现了转变。这些新型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务工,形成了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他们的许多思想已经不同于传统农民。首先,他们仍然认可读写能力的重要性,其次,他们也开始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在游戏中学习。
(二)农村小学教师群体与幼儿园教师群体对学前教育的理解
小学教师虽然受到基础课改的影响,但是,由于新课程中一年级的识字量增大以及农村家庭教育欠缺的影响,小学教师的精力,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很大一部分都牺牲在初级读写能力的工作上,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处于对自身工作量的考虑,他们也希望学前教育能够分担多一些语文与数学的教育内容,以减轻自己教学负担。相比之下,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这种社会文化的压制下,幼儿园不得不对课程进行调整,导致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可以看出,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在农村学前教育这块田地中的专业权威性已经消失。
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议
朱家雄教授曾经提出“有差别的学前教育课程”与“无差别的学前教育课程”两种概念。他认为,真正公平的学前教育,应保证每个学前儿童获得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同时接受适合他们情况的有所差别的课程,实施无差别的学前教育课程,非但不会削弱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反而会扩大学前教育的不公平。到底什么样的学前教育适合农村儿童?笔者认为,《纲要》和《指南》的所有要求农村儿童都是有能力也是必须达到的,纲要的制定所选取的常模是全国儿童的水平。因此是具有普适性的。
在研究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时,必须正视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背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改造和农村城镇化变革,今天的农村学前教育目标既要服务于未来向城市转移的需要,也要满足服务于现代化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新时期农村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应以“建设学习型的农村社会”为长远的发展目标。提议应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若干具体目标和办学方式进行重新审视。笔者认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应当针对各地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由上一级行政机构与教育机构组织开设地方课程和园本课程,重视培养幼儿的素质和能力,政府配合幼儿园机构加大学前教育必要性与特点的宣传力度,这些举措将对断绝“小学化”倾向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教育对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学前教育仍属薄弱环节。本调查意在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并努力运用科学合理的论证方案,提出用高校教育资源解决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现状的主张。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97—02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产出论文,项目名称《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程园本化研究》,项目编号:ZC13065。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吕爽(1983— ),女,吉林梨树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从《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可以看到,政府已经将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并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教育部《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解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笔者组织研究团队对吉林省内(长春、吉林、四平、松原、辽源、通化、榆树、双辽、白城、九台、梅河口、桦甸、大安、洮南等)部分乡镇级幼儿园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0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份,有效率达99%。下面是对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开设情况、音乐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情况等方面的调查数据和现状分析。
一、音乐课开设情况
如图1所示,参与调查的幼儿园中,有82.5%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课,其中约10%的幼儿园每日都有音乐课,40.5%的幼儿园能保证一周上两次或以上,另外32%的幼儿园基本保证每周一次。
而有17.5%的幼儿园没有开设音乐课,其中50%的幼儿园是因为没有招聘到合适的教师来授课,38.9%的幼儿园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设备。由于条件所限,有55.6%的幼儿园不知何时能增设音乐课。在这些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只能通过电视、DVD播放器等接触音乐。
二、音乐设施配备情况
如图2所示,在参与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超过80%的单位都配有DVD播放机、音箱等基本音乐播放设备;有超过一半的幼儿园配有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同时配有钢琴或电钢琴等大件乐器以及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施。而调查显示,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83.3%的幼儿园连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都不能提供,更谈不上乐器和设备了。
音乐教材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一半的幼儿园没有音乐教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弹唱的方式教授儿童歌曲。虽然有75.3%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游戏课、音乐美术课、音乐舞蹈课等交叉课程,但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在课上大多会选择让幼儿欣赏乐曲、做与音乐内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游戏活动,极少会选取教授京剧、黄梅戏等古典艺术进行教授。
三、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在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前儿童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所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有95.3%的幼儿园能够保证至少一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其中有84.7%的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做韵律操。在文艺活动中,62.4%的幼儿园能保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单独表演的机会,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需求与喜爱。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幼儿园中,也有66.7%会组织文艺汇演,并教授幼儿简单的集体韵律操。可见,即使是在农村,在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还是有一个基本认识的。
四、师资力量配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建园规模多在百人左右),有近70%的幼儿园只有一名音乐教师,且多为兼职;个别有两名音乐教师或配备专职音乐教师的幼儿园,规模基本上都超过100人(见表1)。通过访谈得知,在农村,绝大部分的学前音乐教师都是幼教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她们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实践教学经验,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9%的教师认为音乐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性格养成有帮助,但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师资能力教授儿童简谱或五线谱等读谱知识以及时值、节奏、节拍等简单的乐理知识。只有38.8%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音乐教法。
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大部分都认为有必要增开音乐课来满足幼儿对于音乐的热爱与需求。这些幼儿园中,只有40%左右的教师听说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学前教育中相对突出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艺术能力作为一种特殊才能,虽然在每个孩子身上体现出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但他们在学前时期可塑性很强。对孩子早期艺术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启蒙。农村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主要以培养孩子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节奏感、律动感和感知记忆等特殊能力为主。面对相关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相关研究者应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寻求适合吉林省农村学前教学现状的教学模式,尝试农村学前音乐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与实践,这样也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资源拓宽实践平台,为实现高校人才和农村缺口的有效结合提供帮助。
事实证明,吉林省农村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急需高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援助,70%以上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够在设施、设备以及专业教师方面提供支援,超过60%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提供教材、教法以及专业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支持。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能向“缩小教育差距”的理想再迈进一步,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吕莉.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2]张倩.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4).
[3]高淞.浅谈呼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