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股权分配论文

股权分配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6: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股权分配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股权分配论文

篇(1)

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股利分配的政策理论,接着列示了我国的股利分配方式及关于股利分配的政策。然后主要通过对A股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加以分析找出尚存问题,进一步深入找出了影响股利分配的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了改进意见,为股利市场的稳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金股利;问题及建议

一、 国内外股利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一) 国外股利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1.股利无关论

股利无关论认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不相关,即在公司投资政策给定的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企业价值产生任何影响。企业的投资政策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价值以及盈利与否,企业的市场价值取决于它所在的行业的平均成本和未来的期望报酬,而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

2.股利相关论

股利相关论认为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是相关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股利无关论所所说的完善的资本市场,实际的市场中总会有这样或长那样的情况不满足完善的资本市场的条件,这种种的制约因素影响着股利分配,股票的价格或者公司的价值与股利政策就不是无关的。

(二)国内股利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1.信号传递理论

刘志君[1] (2012)提出稳定、持续的股利政策,包括稳定的支付数量、分配方式等方面,是一种展示公司良好、稳定的业务发展前景,减少信息不对称,弱化激励问题的财务行为。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无论在支付数量还是分配形式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波动性和随意性。是一种信号传递理论。

2.利润相关理论

张春颖,刘岩(2013)[2]认为,盈利状况是公司决定股利政策时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只有当盈利状况良好时,公司才有可能采用高股利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而我国上市公司中一部分企业业绩却不尽人意,上市公司业绩不佳是造成股利政策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3."隧道效应"理论

"隧道效应"理论认为上市公司可能存在想股东输送利益的"隧道"。大股东控股的企业股利的分配受大股东的影响,由于大股东流通受限股份较高,短期内难以获得资本利得,因而大多数大股东选择现金股利的方式来发放股利,通过分红侵占上市公司利益。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及问题

1. 不派现公司所占的比例仍较大

据调查,直至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不派现公司数达到了945家。公司之所以不派现大多是因为盈利状况不好,但是也有很多当年盈利情况较好的上市公司并未分配现金股利,可能与其成长周期有关。

2. 股利分配以现金股利为主

2004年《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中,明确将再融资与分红挂钩,掀起了派现的。上市公司选择以现金股利的方式来分发股利,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看得到的回报,可以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会给股东反馈一个经营良好的信息。

3.股利分配政策缺乏稳定性

根据统计数据(新浪财经),从2004-2010年间, 从未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数为366家,达到上市公司总数的27.0%;4年连续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数则降为100家;而连续7年发放的公司数目增到302家,但仍只占所有上市公司数的22.3%,进一步可以看出我国的上市公司连续派现行为有波动性,其现金股利政策连续性较差,缺乏稳定性。

三、 对上市公司现存股利分配政策的再思考

1.市场法制尚未完善,缺乏普遍约束力

我国规范股利分配的文件主要由证监会制定,属于较低层次的部门规章,因此具有存在权威性不足的现象,很多上市公司并没有严格遵循规范股利分配的政策法规。

2.股权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治理缺陷

上市公司的股权主要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导致很多上市公司中大股东的意志就是公司的决策。大股东的股权不流通,就只能通过现金股利来实现自身利益,于是很多上司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甚至有些上市公司高额派现。

3.企业缺乏融资渠道,主要依靠内源融资

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留存收益和利润分配之间进行权衡,如果企业缺乏外部融资渠道,无法及时获得外部有效融资,那么企业只能将企业利润大部分用在再投资中,使得股利分配资金减少,因此企业的股利政策往往与融资能力成正比。

四、 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建议

1、加强法律效力与市场监管力度

法律监管者要制定出有威慑力的法律,并且严格执法,依法行事。市场当局要加强对股市环境的监管,防止上市公司侵害投资者的权益,预防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从而减少股利市场的投机者,为公司的筹资和个人的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实施股权分置,规范股权结构,

加大股权改革力度,通过现金股利、送股、增股、扩股对广大流通股股东进行补偿,通过实施股份全流通使得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减弱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占。

3、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提高金融工具的多样性,降低直接融资成本,改善市场供求,使各种融资方式成本趋于平衡,使企业能够从多渠道获取低成本资金。

五、结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情况加以研究,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传统股利理论介绍后,总结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现状和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目前,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企业管理者、控股股东、各中小股东以及关于证券市场的知识相较于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在股利政策探究这条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只有根据股利政策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才能走出适合我国现状的股利政策。

【参考文献】

[1] 刘志君. 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稳定性分析[J].公司治理研究,2010,(8):78-88.

[2] 张春颖,刘岩.股利研究回顾及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评析[J].会计之友,2013,(7):100-103.

[3] 胡国柳,李伟铭,蒋顺才.利益相关者与股利政策_冲突与博弈[J].财经学,2011,(6):72-80.

[4] 刘泽荣,黄文杰.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行为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4):126-130.

篇(2)

总论点:正确理解与处置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具有重要意义

提纲: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涵盖的期间

三.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内容

(1)调整事项

(一)已证实资产发生了减损;

(二)销售退回;

(三)已确定获得或支付的赔偿。

(四)资产负债表日后与财务报告所属期间有关的利润分配(不包括分配方案中的股票股利);

(五)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前提起的诉讼,以不同于资产负债表中登记的金额而结案

(六)新的证据表明,在资产负债袁日对长期合同应计收益的估计存在重大误差;

(七)解决在资产负债表日正在商议的债务重组协议。

(2)非调整事项

(一)股票和债券的发行;

(二)对一个企业的巨额投资;

(三)自然灾害导致的资产损失;

(四)外汇汇率发生较大的变动

(五)资产负债表日后董事会制订的利润分配方案中包含的股票股利;

(六)企业合并或企业控制的股权出售;

(七)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了事项导致的索赔诉讼的结案;

(八)资产负债表日后董事会作出的债务重组的决定;

(九)资产负债表日后出现的情况引起的固定资产或投资上的减值。

四.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原则

(1)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

(2)非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

五.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方法

(1)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

(一)涉及损益的事项

(二)涉及利润分配的事项

(三)不涉及损益及利润分配的事项

篇(3)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分析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影响因素,以沪深A300成分股为样本来探寻股票市场现金股利规律。回归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与每股净收益正相关;与净利润增长率相关性因股权集中度而不同,股权集中度高企业追逐长期利益故两者呈现负相关;而股权分散企业因情况各异而未显示普遍规律。现金股利与每股现金流量不显著相关。这些特征有助于预期现金股利派发

一、引言

股利政策是对公司盈余进行分配或留存用于再投资的策略,其和投资政策、筹资策略并作为公司理财的三大核心内容。由于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不流通股的存在,股利政策呈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即股票股利多、转增股本多、不分配多和现金股利少。随着全流通顺利完成,股利政策悄然发生了改变,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增加不少。本文将探析影响现金股利的影响因素。

二、有关股利政策的理论回顾

1961年,Millerand Modigliani提出了:在一个信息对称的资本市场,股利无关论即股利政策并不影响股票价值,股票价值完全由企业的盈利资产所决定。其认为股东的股利收益将恰好被资本损失冲销。比如公司运用外部融资替代了内源融资进行分红,此时尽管股东的红利增加了,但其持有股票的价格却下降了,因而资本损失恰好冲抵红利收益,因此股东的价值并无变化。是在现实股票市场上,无关论的假设前提很难满足,于是股利有关论理论:

①股利具有信号作用。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红利政策被外人理解为公司经营状况良好,而现金股利较股票股利更受欢迎

②现金股利的成本理论。Rozzeff认为现金股利对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支付现金股利会给管理者带来压力,为保证支付红利的企业流动资金,企业管理者会降低资金流向非盈利项目的比例,并积极利用债务杠杆来实现公司盈利目标。这一作用的发挥会受到企业的股权结构和市场监督能力的制约。研究表明:在股权集中的企业中,现金股利会造成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

三、数据和样本描述

(一)样本数据和数据来源由于沪深A300指数成分股是各行业的代表性企业,比较早地完成全流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大部分都利用现金分配股利,方便数据采集。另外,由于现金股利有信号作用,这就不排除其对公司股利政策的干扰。但是,这个干扰对于沪深A300指数成分股的影响较小。本文选取了沪深A300股票的2007年年报数据,有效样本数为300个,来源于聚源数据网。

(二)变量的选择以及预期公司的现金红利政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1)财务方面。股利是股东对公司经营利润的获取,因此利润是红利的来源。我们可以利用每股净收益和和净资产收益来描述盈利能力,但是这两个指标具有高度的共线性,因此,本文使用每股净收益指标(NETINCOME),预期两者成正比例相关

(2)投资机会。公司的投资机会和融资成本高低会影响公司股利政策。如果公司公司的投资机会很多或者较难得到资本,则公司采取较低的现金红利,把留存用于再投资中。本文用净利润增长率代表投资机会(NETGRO),预期两者成负比例相关

(3)资产流动性影响。现金股利直接减少公司现金,因此把每股现金流量也纳入模型中(CASHF),预期两者成正比例相关

(4)股权集中程度。这个变量对现金股利影响具有争议性。根据股权理论解释,股权集中度越集中,成本越低,对现金股利要求越低。另一方面,股权集中的企业有动机获得高现金股利这一无风险资产。本文将用CONSEN代表股权集中度来研究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当公司第一大股东比例与第二大股东比例差大于30%,CONSEN=1,否则C0NSEN=0

四、结果分析

(1)现金股利与公司每股净利润呈正比,因为股利来自公司经营利润。证监会可根据此结论判断一些公司的异常红利政策,加强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控制风险。因为一些公司为了达到增股标准,强行推出现金红利政策。

(2)现金股利与净利润增长率相关性与股权集中程度有关,股权集中企业发放的现金股利与净利润增长率负相关。

股份集中公司的大股东利益与公司经营业绩密切攸关,制定现金股利比较理性,更加追逐企业的长期利益。据此,监管部门加强异常的现金股利政策的风险防范。由于在信息不对称和低风险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家会伤害小股东利益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追逐短期利益。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遵循着经济发展规律,制定了参与激烈竞争的发展战略,有的顺势而为,有的借势扩张,有的潜心积累、蓄势待发。于是就有了企业之间的联合与渗透、收购与兼并。本文就一般企业兼并过程中股权转让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兼并的概念

一个企业被另一个企业所吞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兼并(Merger);二是收购(Acquisition),兼并与收购,又通常简称为并购。

企业兼并是指通过转移企业所有权的形式,一家或多家企业的全部资产与责任不需经过清算都转移为另一企业所有,而接受全部资产与责任的另一企业仍然完全以自身名义继续运行。收购则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另一企业的股票或股份等方式,取得该另一企业的控制权或管理权。

在我国当前的资产经营和重组中,经济学界经常将兼并与收购不加区别的使用,给人们的印象是兼并与收购是一回事,但要从追求法律概念严谨的态度上来理解,就应该按照兼并与收购不同的内涵合理地加以区分。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法律行为,具体表现在:

1.法律行为的主体不同。兼并行为的行为主体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即兼并公司与被兼并公司,且兼并方的实力明显强于被兼并方,通常是特定的两个主体进行“一对一”的谈判,不需要在特定的交易市场进行。而公司收购的行为主体为收购者和目标公司的股东,股份收购是在证券交易所这个公开市场上进行的,收购主体是特定的,出售股份的主体为非特定的。

2.适用的法律范围不同。兼并行为属于公司的重大经营行为,因此,公司法规定必须经过股东大会的批准。公司收购是任何有能力的投资人通过收买目标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份、公司的证券、股票,从而获得目标公司控制权。

3.目标不同。一般来说,兼并一个上市企业的代价太高,所以,兼并的目标公司主要选择一些有限责任公司和两合股份公司。而收购的目标公司一般是上市公司。

4.法律后果不同。兼并的法律后果是兼并方及其法人资格存续,被兼并方及其法人资格撤销。而公司收购则是收购人获得了目标公司的控制权,目标公司的法人地位并未改变。很多学者将企业兼并称之为整体收购,就是把兼并当成一种特殊的收购方式,但从法律后果来看,即使是全面整体收购,成为收购投资人的子公司,但被收购企业的法人资格和法人地位并未丧失,如果收购投资人在收购之后将被收购企业拆分解散或合并,也并不是收购行为的直接后果,而是收购人在取得被收购企业控制权后的经营行为,是控制权的作用结果。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兼并是在市场竞争机制环境中,劣势企业将企业产权有偿转让给优势企业,同时劣势企业法人资格随之消亡的一种市场行为。在我国新《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就是兼并。

二、企业兼并的形式

企业兼并的形式主要有:纵向兼并(同一生产过程中的相关环节的企业兼并。其主要的经济目的是为了保证供应和销路,同时也能保证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横向兼并(同一环节上的相关企业的兼并。其主要的经济目的是消除或减少竞争,并因此增加兼并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综合兼并(指跨行业、跨产品、的综合性的企业兼并,又称为一体化兼并,目的是经营多样化)。

我们着重从操作方式上来区分,其兼并形式应该分为:购买兼并:即兼并方通过对被兼并方所有债权债务的清理和清产核资,协商作价,支付产权转让费,取得被兼并方的产权。接收兼并:这种兼并方式是以兼并方承担被兼并方的所有债权、债务、人员安排以及退休人员的工资等为代价,全面接收被兼并企业,取得对被兼并方资产的产权。控股兼并:即两个或两上以上的企业在共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企业以其在股份比例上的优势,吸收其他企业的股份份额形成事实上的控制关系,从而达到兼并的目的。行政合并:行政合并,即通过国家行政干预将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的企业,划归为本系统内或行政地域管辖内最有经营优势的企业,不过这种兼并形式不具备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企业兼并。

而1989年,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第1条规定:“本办法所称企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不通过购买方式实行的企业之间的合并,不属本办法规范。”也就是说不通过购买方式实现的兼并是非正常兼并,鉴此,我们只讨论购买兼并。

三、企业兼并中的股权转让

(一)兼并中产权转移的一般过程企业兼并中股权的转让是整个产权转移的一部分。公司在吸收合并过程中,被兼并的公司将被注销或消灭。任何一个公司,其组成三要素是:公司的资产、公司的法人资格(人格)和公司的股权。公司被吸收合并的最终表现为公司人格的消灭,兼并公司一般是以收购资产和收购股权的方式来实现兼并的,但无论是收购资产还是收购股权,吸收兼并公司都要按对价以现金或公司股份做有偿交易来实现资产和股权的转移。

首先,资产收购。通过对被兼并公司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作价后,兼并公司出资收购。这其中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以现金购买资产的方式。兼并公司以现金购买被兼并公司的全部资产包括全部的债权和债务,被兼并公司将会失去原有的全部资产、权利和义务,换来的只是兼并公司所支付的现金。然后被兼并公司解散,因债券和债务已经全部转移到兼并公司,无需清算,被兼并公司的股东按其拥有公司的股权比例分配现金。第二种选择是以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兼并公司以自身的股份购买被兼并公司的全部资产同样也包括债权和债务,被兼并公司失去原有的全部资产而仅仅拥有一定比例的兼并公司的股份,被兼并公司解散,因债券和债务全部转移,也无需清算,被兼并公司的股东按原有股权比例分配兼并公司支付的兼并公司的股份,从而成为兼并公司的股东,被兼并公司注销。

其次是股权收购。通过对被兼并公司的所有股份进行市值评估,兼并公司收购所有股份。这也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以现金购买股份的方式。兼并公司以现金购买被兼并公司股东的股份,使其成为兼并公司的一部分。之后,解散被兼并公司,因为是整体收购,无需清算,被兼并公司注销。第二种是以股份购买股份的方式。兼并公司以自身的股份换取被兼并公司股东所持有的被兼并公司的股份,而使得被兼并公司的股东成为兼并公司的新股东。之后解散被兼并公司。因被兼并公司的全部权利和义务将由兼并公司所接受,无需清算,被兼并公司注销。

(二)公司兼并中股权转让的问题无论是资产收购还是股权收购,被兼并公司的股权都将转让给兼并公司。一般意义上的转让,是指股权持有人以等价有偿交换的方式向其他人转移股权。然而,在公司兼并过程中,股权的转让又有其特殊性。

第一,等价的界定。公司兼并的定义,决定了公司与公司之间要面对面谈判,直接确定兼并合约的所有内容,被兼并公司的价值是主要内容,双方接受即为等价。当然,价值的确定可以经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评估,但不作为最终定价,只作为参考依据,双方可据此讨价还价,最终还是要以双方都能接受为准。

第二,股东优先购买权的主张。所谓股东优先购买权,是指在有限责任公司内,某一股东对外转让出售股权时,同一公司的其他股东享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于非本公司股东的认购人而认购该股权的权利。我国《公司法》第72条第3款中,确立了股东优先购买权,并限定适用于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

一个公司兼并另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时,被兼并公司往往不是所有股东都同意被兼并,为达到阻挠兼并的目的,少数股东甚至主张优先购买权这一法定权利。股东优先购买权就是为了保护优先权股东的利益,但是,这不意味着就可以损害同意转让股东的利益。在司法实践中,经常有优先权股东只要求判定对外股权转让合同无效或撤销股权转让合同,阻止股权对外转让,但不主张购买股权。为此,《公司法》第72条作了明确规定:“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一个时间点来分隔,被兼并公司要保障少数股东的法定权利,可为此召开股东大会,限定时间让主张优先购买权的股东行使购买权。如果时间已过,仍不行使购买权,即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放弃购买,按法律规定即视为同意转让,此时,在征得大多数股东同意的前提下,正式启动兼并程序,一旦启动股东优先购买权不成立。

如果在启动兼并程序后,少数股东仍决意阻挠,不转让股权,我们就要引入领售权(dragalongright)制度,强制收购其股权。

第三,兼并公司恶意不完全收购。在公司兼并中,尤其在股权收购的兼并中,兼并公司如果只想取得对被兼并公司的控制权,然后再对被兼并公司进行拆分、注销等,为此,兼并企业通常只收购大股东的股权,把少数小股东的股权排除在收购之外,形成不完整交易,此时,我们有两种选择:

一是根据《公司法》对吸收合并(兼并)的定义,兼并公司无权注销被兼并公司,被兼并公司的名称、法人地位仍得以保留,兼并公司只是控股公司,被兼并公司的主体仍按原有模式运营,未被收购股权的股东仍作为公司股东享有原有的一切权利和义务。

另一种选择是引入跟卖权(tagalongright)制度,强制兼并企业将少数股东的股权与大股东、多数小股东的股权一并收购。以完成所有吸收合并的整体收购程序,形成真正的兼并。

篇(5)

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2004年,深交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本篇论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状况及特点,指出了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公司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实施股利分配政策,从根本上改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治理情况,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走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

[

关键词 ]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

截止2015年9月,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达有767家;同期的沪、深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为1071、478家,中小板在我国资本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1.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特点

1.1普遍进行股利分配

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对股东的回报,普遍采用股利分配,如果不考虑买卖价差和股票价格变动,持有中小板股票的股东,可获得远远高于沪深两市主板的股利收益。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每年进行股利分配的比例都在80%以上,明显高于沪深两市的主板市场进行分红的比重。

1.2股利分配以派现为主

相对我国主板上市公司,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偏爱派现,尤其是在中小板运行的第一年。2004年38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全部采用现金股利,平均每股现金股利为0.249元,流通股股利发放现金总量为29.87亿元;同期,沪、深主板平均每股现金股利为0.108元、0.152元。目前,现金股利是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

1.3股利分配形式多样化

我国股份公司股利分配可采用现金股股利和股票股利。在实践中,我国股利分配以派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有派现转增股本、派现加送股、派现加转增以及派、送、转三者结合等。

1.4现金股利率较高

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不仅以派现为主,而且,现金股利率很高。见下表1:

2.完善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建议

2.1管理层要强化对股利政策的监管

近几年,资本市场的管理层出台了一些关于股利政策方面法规政策,规定上市公司再融资要与是否发放现金股利挂钩。但政策规定相对简单,没有考虑不同上市公司具体情况。上市公司股利,尤其现金股利,一定要符合公司具体情况。管理层应该引导中小板上市公司,根据股利发放的资金来源,制定中长期的股利政策,在公司上市招股说明书或在公司年报中披露,使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2.2发展机构投资者

与主板市场类似,我国中小板市场的投资者,绝大多数是散户,机构投资者所占比例非常小。另一方面,中小板上市公司大多是家族企业,股权结构中家族凑成员持股比重高。2014年,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约36%。股权结构单一,也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机构投资者不仅资金雄厚,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有操作计划。

2.3提高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

影响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很多,其中盈利水平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小板上市公司大部分是所在行业中佼佼者,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最终才得以上市成功;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对上市公司给予优惠政策。这些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要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具有高成长的特征,有能力向股东支付比较高水平的股利,作为投资者的投资回报。中小板上市公司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使得公司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才能向股东支付较高的股利,为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只能依靠生产经营的发展,而不能依赖二级市场股价的波动。

2.4强化对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监管

民营企业是中小板的主力军,占总量的70%,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具有特殊性,股权初始获得成本比较低,流通股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往往要付出的比较高的成本,存在“同股同权不同价”的特殊现象。要加大对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监管,对其违规行为进行从重处罚,加大其违规成本,尤其是要避免实际控制人掏空公司的行为。特别要严格审查其兼并其他上市公司行为,完善股权质押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限制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利益输送途径,有效地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2.5股利政策必须与公司发展周期相吻合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在公司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资金是不同的。当公司处于成长期时,对资金需求比较大。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采用低水平的股利政策,尤其是现金股利率不宜高。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资金需求。相反,当公司处于稳定期,可以采用实行比较高的股利支付率,向投资者传递公司良好的预期。

参考文献

[1]吴国鼎,鲁桐.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治理——基于2012年度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分析[J].经济论坛,2013.12:100~103

篇(6)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相互转换;会计处理

一、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应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该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确定是否需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一)因持股比例上升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在自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核算时,应区分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新增长期股权投资两部分分别处理。

1.原持股比例部分

(1)原取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大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原取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小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

(2)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属于在此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对于原取得投资时至新增投资当期期初按照原持股比例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应调整留存收益,对于新增投资当期期初至新增投资交易日之间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应计入当期损益;属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新增持股比例部分

新增的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新增的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营业外收入。

商誉、留存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的确定应于投资整体有关。

[例1]A公司于2010年1月1日取得B公司10%股权,成本为500万元,取得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6000万元(假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重大影响且无法可靠确定该项投资的公允价值,A公司对其采用成本法核算。A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

2011年1月1日,A公司又以1450万元取得B公司20%的股权,当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7500万元。取得该部分股权后,按照B公司章程规定,A公司能够派人参与B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转为权益法核算。假定A公司在取得对B公司10%股权后至新增投资日,B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未派发现金股利或利润。除所实现净利润外,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假定不考虑投资单位和被投资单位的内部交易。

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

①对于原10%股权的成本500万元与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600万元(6000×10%)之间的差额100万元,该部分差额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0

贷:盈余公积

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0

②对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在原投资时至新增投资交易日之间公允价值的变动(7500-6000)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150万元,其中属于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部分100万元(1000×10%),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同时调整留存收益;除实现净损益外其他原因导致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50万元,应当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针对该部分投资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15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0

盈余公积

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0

③2011年1月1日,A公司应确认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1450

贷:银行存款

1450

对于新取得的股权,其成本为1450万元,与取得该投资时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1500万元(7500×20%)之间的差额50万元,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和营业外收入。

借:长期股权投资

50

贷:营业外收入

50

④假设2011年1月1日支付1650万元取得B公司20%的股权。

借:长期股权投资

1650

贷:银行存款

1650

对于新取得的股权,其成本为1650万元,与取得该投资时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1500万元(7500×20%)之间的差额150万元属于包含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商誉,但原持股比例10%部分长期股权投资中确认留存收益100万元,所以综合考虑体现在长期股权投资中商誉为50万元。

借:盈余公积

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00

篇(7)

盈余质量主要包含真实性、盈利性、持续性和成长性四个方面,因此分析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也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影响真实性的原因主要是会计政策选择和关联交易等利润操纵行为,而影响盈利性、持续性和成长性的主要原因则可归纳为企业的治理机制、股权结构和自身的经营管理等内在因素。除此之外,宏观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会计政策

在我国,会计政策由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在准则或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由于同一类型的经济业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可以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会计人员利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算出来的盈余就会产生差异。管理者会出于个人利益或企业利益对会计信息产生重大影响,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看法。

二、关联交易

关联方交易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对盈余质量不利的影响主要是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可以通过资产重组、股权转让等一次性或偶发性的非经营易,调整利润,

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的关联方交易中;通过不合理的关联定价政策,关联方交易价格越是接近市场价格,其盈余质量越高;反之,则盈余质量越低。这种行为受利的只有关联方的大股东,而受损害的则是中小投资者。

三、企业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同主体的利益都与盈余信息密切相关,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着整个公司的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和盈余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可能使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虚构经营业务或者滥用会计政策,对盈余进行操纵;而好的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地约束经营者,使其与股东的目标一致,从而抑制经营者降低盈余质量的行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保证公司盈余质量的重要制度安排,自然也是影响盈余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企业会计盈余质量的提高。

四、股权结构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建立而来的,因此,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以国家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为主,尤其以国家股比重最大,并且国有股权过度集中,这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严重影响到我国证券市场上资源配置效率和上市公司高效治理结构的建立。由于股权的高度集中,广大股东承担着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引起的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很难作为股东行使到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则独揽了公司的经营大权进而对公司的盈余质量施加影响,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

从对股权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股权结构对盈余会产生不同的效应。Shleifert和Vishnu(1986)研究指出,股价上涨带来的财富使控股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一致,因而控股股东有足够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监督管理层,使公司的盈余质量提高。但是,RafaelLaPorta(l999)等认为,控股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往往不一致。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往往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其他股东和上市公司的利益。从这一角度看,其公司盈余的质量也就不是很高的了。

五、企业自身的因素

1.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对公司盈余质量高低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高质量的预算制度,合理安排制造费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在发展主营业务能力的同时尽量缩减期间费用等等,这些对提高盈余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2.经济收益能力。经济收益是指公司在期末和期初拥有同样多的资本前提下,公司成本核算期内可以分配的最大金额。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盈利能力有强有弱,影响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盈余质量有优劣之分、变动趋势有好坏之别。当期盈余水平的高低,盈利能力可以进行同行业的横向比较,也可以同一企业进行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盈利能力是盈余质量的一个核心,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盈利能力,盈余质量才有保障。

盈余的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持续性,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主营业务收益占主导的企业才能保持未来现金流量的持续与稳定,相应盈余质量较高,而一次性收入只能增加当期的收益,从而降低了盈余质量。产业内良好的竞争优势决定了公司未来长期的盈利能力,持续增长的研发费用和维持适当的广告投入提高了公司的后劲,相应保证了公司的未来盈余。

六、宏观因素

1.物价变动。物价变动状况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也有重要影响。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高的会计盈利要剔除很大一部分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水分;而通货紧缩的时期,由于同样的货币代表相对较高的购买力,对企业往后的持续经营有保障,因此代表较高的盈余质量。

2.环境因素。公司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环境,也会影响到公司的盈余质量。这些因素是管理者所无法控制的。如果一家公司设立在经济和政治因素不稳定的国家内,它有低的盈余质量。

3.外部审计。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法规尚不健全,外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一些上市公司审计的实际委托人是公司管理层,他们在审计契约中掌控着审计机构的聘用及审计费用等内容,使得审计机构明显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审计人员发现上市公司有操纵盈余的行为,但可能迫于同业竞争压力而迁就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审计,是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重要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凤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9

[2]卜华 王春梅: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10

[3]佟岩 王化成: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会计研究[J],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