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职教育论文

中职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6: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职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职教育论文

篇(1)

在舞蹈欣赏和学习中,学生如果想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必须对音乐、文学、美术等舞蹈所涉及的知识有所了解,这就促使学生去了解、学习更多的东西,扩大知识面。此外,年轻人大都喜爱唱歌、跳舞,舞蹈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宣扬、发泄情绪的机会。在舞蹈学习和表演中,在欢快的旋转和动人的音乐旋律中,学生们不但可以忘却烦恼和忧愁,消除疲劳和紧张,还可以补充正能量。

二、舞蹈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形式及注意要素

(一)在舞蹈教育中突出中职特色。我国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在中职学校,受技术教育思想影响,许多学校领导对舞蹈教育并不重视。近年来,教育部门多次强调职业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指示中职学校要加强艺术素质教育,这才为中职学校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许多中职学校都响应教育部号召,建立舞蹈教室,添置舞蹈教学设备,招聘专业舞蹈教师,迅速建立了完善的舞蹈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基础、专业的舞蹈技能,还要加强新知识、新技能学习,重视学生舞蹈技能训练、审美训练、动手与协调能力训练,以突出舞蹈教育在学生知识结构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二)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舞蹈艺术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带有时代色彩的舞蹈作品也不断出现。因此,中职学校的舞蹈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加强教材遴选工作,确保舞蹈教材能反映时代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受年龄、知识层次影响,许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舞蹈欣赏、鉴赏、学习和表演上,个人理解能力、感觉能力难免会有所欠缺。针对这种情况,舞蹈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教辅资源和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影像观看、示范演示等真实感受到舞蹈的形态美、内涵美,以便让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对舞蹈作品的了解,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学习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讨论如何进行作品改编,开展合作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篇(2)

1.基于课堂生态的多元课堂教学观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教育生态体系,学生的参与度低,兴趣性差,感性经验少,信息资源闭塞,知识建构平面、僵化。知识传输效率不高,能力建构效能差,无法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的认知需求。

2.基于终身学习的全人发展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培养自主、自立、自觉的,健康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个体,是真正实现现代产业工人职业化培养的基石。

二、模式创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高效课堂模式———模式设计的形式载体

高效课堂,旨在构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基于高效课堂的理念进行设计,充分考虑高效的各个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指标体系评价该模式,以校验该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是该模式设计的形式载体。

2.建构主义理论———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个人认知结构的建构包括知识建构、能力建构和情感建构三个部分,这三个维度也准确地诠释了教学活动发生的基本内容、目标和方式。因此,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内涵和学习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建构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方法,形成一个合理、完全、发展的教学模式体系。这是该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3.全人教育观———模式设计的思想内核

就教育的对象、功能和形式而论,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就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年龄结构和心智程度来看是一种养成教育,即学生社会人发展的基础阶段,其需要承担促进学生心理建设和心理成熟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就教育形式的任务属性、目标维度和培养指向来看是一种职业教育,即学生职业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需要完成学生职业预备和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双向性内部取向分化的教育形式,其设计理念就不能从单方面考虑或限定,而是要从学生全人发展的角度进行评量。

三、适用学科

1.有前期课程作为基础的学科

自主学习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储备,这样才能够保证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有效发挥,基础性认知结构可以为学习过程提供更多的元认知策略和方法论指导。

2.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学科

篇(3)

1.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理念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去,努力钻研并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职业的理念是必须得深入学生心中。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还有自身全面发展的理念都必须有深刻的意识。在中职的教育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正确发展的基础。

2.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下,能力本位理念的职业教育理念意境占据了中职教育的统治地位。在国家产业需求和大多数学生都厌学而希望掌握一种谋生手段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有根本的改变。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必不可少。

二.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

1.内容方式体系方面的设计

内容方式体系主要由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部分组成。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因此,专业设置应是以市场需求为主。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对市场需求做好调查,并对市场的前景做好相应的估计。开设对口的并且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比如说,据本人所知道的一些中职院校,它们目前开设的有财会.计算机.机械和化工四大类十几个专业,但真正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专业并不多,从我们所了解的就业情况就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在目前模具类人才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有很多中职院校没有开设这个专业,真是美中不足。

2.教学设计的基本情况

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与流程框架,是对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系统概括。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是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顺序安排的“三段式教学”。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教.学.练”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校教学—企业实习—学校教学为序列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将时间.地点.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单元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的。课程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在专业设置好后课程设计就要围绕着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质量规格来开设。因此学校要不拘一格选人才,要发挥那些有能力.有干劲的骨干教师发挥其作用,本着“基础课必须够用,专业课针对性.实用性要强”的原则.形成“宽基础.活模块.多实践.重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适合学校具体情况教学模式。

3.人才培养的方式的设计

培养方式是指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方式。比如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的方式培养人才;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教.学.练习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再好的职业教育培养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在国家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考虑人才使用的成本,企业一般不太愿意参与其中。,如何克服和解决这种问题,是我们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我看来,学校方面的努力和学生的积极学习,再加上国家给予的很多很好的政策,是改善这一问题的有力基础。

三.教学模式设计中存在的弊端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有的学校只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名誉,不注重培养和关心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中职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中职学生的存在较为明显的自卑情绪,而且是一种在极端自尊掩盖下的自卑,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但是自尊心又很强。很多人都是这样看待中职学生:一个学生只要成绩好就能掩盖他其他的所有缺点。相反,如果成绩不好,就成了人们眼中的各方面都不好的坏孩子。所以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的尤为明显。中职的教育对这方面所关注的程度不够深,因此导致了这么多问题的出现,我们身边的家长,身边的朋友也应当正视中职的学生,给她们一个更好的成长和发挥的空间。对此,我认为这些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和辅导。现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选修课,应该将其作为必修课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因为心理行为问题主要靠自我调适来改善,个别情况才需要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目前已经有很多省市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中职学校也应如翠。其次,学校要营造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体包括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体系。帮助中职学生鼓足信心,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和学习心态,是当前学校迫切应该解决的题。

四.小结

篇(4)

只有教学理念正确,教学行动才有方向。“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是当今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它回归了学习的原点,学习从“做”开始,而不是从“坐”开始,它回归了学习的本意。学习主要是打造学习力,只有在“做中学”才能真正培养学习动力、能力和毅力;它回归了教学的本质。让学生在“做”中动手、动脑、动心,教师充当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它回归了学生本身。“学生”一词中的“生”往往被忽略,“做中学”更充分地诠释了“生存”、“生活”、“生命”的真正含义;它回归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做中教”说明教师要在“做”中成长,因此,教师应定期到企业实践,然后把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带回课堂,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前提。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知识储备

教师应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首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储备知识的最佳途径;其次职教老师应多参加企业实践,让教学更贴近实际;再次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练好内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而人格魅力的落脚点是文化。正所谓一个连“跑题”都不会的教师拿什么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认真备课

1.备教学内容

从全局角度熟练掌握教材大纲的内容,同时大量查阅与之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保证所授知识是最新的、最实用的。同时将这些知识重新组合,突出重点、难点,建立起更易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架构,并且注意由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有明显的过渡。

2.备教学对象

对所授的每一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所授知识难易适中,更具针对性,与学生沟通才没有障碍。否则,准备得再充分,也会变成“一言堂”、“独角戏”,导致教学本质缺失。

3.备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图形导示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启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尤其要注意,不要为使用教学方法而机械照搬,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为此,要制订周密的教学方法设计方案。只有这样,各种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没有生搬硬套的痕迹。

4.备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针对每一类知识使用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指导其活学活用。如关系图法、主线贯穿法、联想法、对比法、实际操作法,等等。

5.备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所要实现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认知目标主要从理解掌握、熟练掌握、一般了解三个层次制定;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作品表达能力。为此,要在相关教学环节进行必要设计;情感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针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德育教育应当放在首位。

6.备教学工具

板书设计要简明扼要、布局合理,一定要保证其完整性。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要能熟练运用,认真制作课件,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二者一定要结合使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完整的教学环节

(一)对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简要回顾(5分钟)

(二)检查学生以前学过的课程知识(5分钟)

(三)对新知识的讲述(15分钟)

1.重视对概念的讲解。概念是认识新知识点的起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对其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对基础概念要重点讲解;对具体概念,要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基础概念和相关的知识点自己总结归纳,并且概念之间要通过相关知识点织成网状结构,明确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概念要自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考验功力的。

2.重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速、语调等要素,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引起学生注意,结合一定教学方法进行反复讲解,再设计相关案例进行训练,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3.完整的板书设计。即使使用多媒体课件,也要有板书设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笔记,又保证知识架构的完整性。

4.强调做笔记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课上只记主要知识点,课下再整理笔记的好习惯。还要注意知识点不要跨节讲解,这是很不科学的。5.沟通环节的设计。沟通是一种能力,要掌握原理,更要掌握方法和技巧。沟通过程中多使用“我向信息”。即多使用“我感到”、“我觉得”这样的词汇与学生沟通,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条件。

(四)随堂练习(15分钟)

让学生及时巩固相关知识,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对本节知识点的回顾及布置作业(5分钟)

对本节知识点的回顾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程度。适量科学的课后作业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还能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课后反思

对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总结,找出解决办法。对一些经验要及时归纳,以便在以后授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只有经常反思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五、结语

篇(5)

所谓“小课题研究”,笔者认为,就是以学术思维和科研意识来审视和理性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的行动研究。也是教师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具有“真”、“实”、“小”的特点[1]。“小课题”研究当前正逐渐走入一线教师的教育生活,成为一种深受一线教师喜欢的典型小问题研究。但是,我们教师也勿以它“小”而走入研究误区。

一、“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总结”吗

“教育总结”,即是教师立足于最真实、最普通的教育环境、教学状态、管理困惑,对“常态教学下的关键问题的思考”。但“教育总结”,重在对“做了什么”内容的呈现和就事论事的反思,大多感性有余而显理性不足。而“小课题”研究首先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想清楚——写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思考、螺旋上升的过程。“做出来”就是脚踏实地地研究教学存在的问题;“想清楚”,就是对存在的问题思维加工的过程;“写出来”就是把问题理性地想清楚后写出,作为自己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既不是呈现方案也不是总结,而是通过“确定的小课题研究的题目——设计出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反思小课题研究的进程——调控小课题研究的进程——收集小课题研究的效果——物化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的具体活动进程实现研究目的。这是从课堂教学出发,从教师的困惑点出发,从教学的关键点出发,从教育管理问题出发,对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理性地判断,“对策即成果,收获即效果”是对“小课题研究”成效的朴实写照[2]。笔者的“小课题”《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懵懂现象”的透视》[3]研究便是对教师“二次成长”中瓶颈与突破的“为什么”和“如何做”等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阐释。“小课题”《关于中职校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问题分析与建议》[4]研究是笔者对某地市中职校近70篇参评论文写作问题作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有规律结论。它们都是笔者将教(育)学工作过程到研究过程的一种转换,是把自己的实践对象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认知,是对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自身知识积累“三素”的有效融合。

二、“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随笔”吗

“教育随笔”,即对教育事件及时感悟的记录。重在记成功的教学方法、记教学中的失误、记教学中的遗漏、记教学中的感悟,思教育管理中不足,大多表现为零散的“豆腐块”。而“小课题”研究则是对这“豆腐块”式教育随笔的系统元认知,是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并不仅仅停留于教育日记撰写、教育叙事叙述、教育案例的提炼、教育反思的记录。“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经验即成果”。笔者的“小课题”《当前教师教育“自”缺失问题的诊断与对策》[5]研究是关于对“教学主张”缺失对有关教师“自”问题产生影响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小课题”《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6]是关于当前中职校专业教学,主要包括日常的专业教学(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课外技能兴趣小组辅导教学;国家、省、市技能大赛集训教学;单招高考专业教学(高职升学教学)四种课程教学方式呈现“四张皮”(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统筹性、融合性)问题的求解与论证结果。它们的研究流程都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课题(问题即是课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设计(制定研究方案,实践中运用拟定方法)———研究过程(具体组织实施,问题得到解决)———研究结果(总结研究成果)”。这是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关事件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我评价、自主提升、自动追求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持续过程。

三、“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故事”吗

“教育故事”,即教育案例当中的一种类型。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当事人”、“实践者”——教师以故事的方式来叙述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真人、真事、真情感的短文。这种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教师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它既不直接定义教育内涵(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的应然(做什么),只是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教育故事”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但是“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对教育叙事、案例的表述,更是注重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或话题进行持久关注和不断反思追问,并有效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其成果有完整的表述方式。一种是教育叙事研究,主要包括题目(简洁点题);引子(研究起因);背景(研究背景);事件(经过或调查的结果)[7]。笔者的“小课题”《我研故我乐——我的教科研之道》[8]研究便是对“教师教科研的成长之路”的困惑、路径、对策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叙事研究。一种是陈述方式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等内容。笔者的“小课题”《中职校教学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调研》[9]研究便是参加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有关课题组调研内容完整的陈述表达。

四、“小课题研究”就是“教育论文”吗

“教育论文”,即教师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将平时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讨论,没有固定的结构格式,呈现的写作形式也不尽相同。“小课题”研究成果呈现方式的表达也是多种多样的,小到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教育故事、田野笔记,大到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可以表现为抽象文字(如教育论文),也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教具、学具,还可以通过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表现课例、案例等。但关键的是,“小课题”研究还遵循自己的逻辑推理与研究规范。这是一个“研究——实践——调整——完善——实施”的过程。笔者的“小课题”《关于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以Y市为例》[10]研究,是对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一个“调研分析——辨明道理——梳理经验——归纳知识——最后得出成果”的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它是一种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螺旋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小事、教育小现象、管理小问题入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反驳假设,产生新的问题,并不断修正已有的论题解释,形成新的见解,并使得研究的问题对象发生预期的变化,与此同时,研究者本身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永和.将“个人课题”进行到底.江苏教育研究,2010(33).

[2] 尧逢品.微型科研课题价值及实现.教育科学论坛,2012(5).

[3] 周如俊.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懵懂现象”的透视.教育科学论坛,2011(5).

[4] 周如俊.关于中职校教师教科研论文写作的问题分析与建议.中等职业教育,2012(7).

[5] 周如俊.当前教师教育“自”缺失问题的诊断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0(16)

[6] 周如俊.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103).

[7] 刘桂辉.教师如何做叙事研究.中国教师,2006(8).

[8] 周如俊.我研故我乐——我的科研之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1).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类型化发展;融入型中职教育;输出型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57-03

尽管国家要求高中阶段教育的中职学校和普通学校在规模上要大体相当,但是由于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类教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发展基础不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不同,中职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这里根据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流向、中职学校专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融合度等将中职学校划分为融入型和输出型两种类型。前者一般以经济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为主,后者通常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为多。

从全国范围来讲,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由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很容易形成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中职学校容易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较高的融合型职业教育。在西部、内陆以及偏远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限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才培养以输送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为主,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的中职学校一般容易形成输出型职业教育。

这两种类型在广东都比较典型的存在,这是因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既有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珠三角,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为落后的粤东西北等山区地方,这种二元经济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两种不同的中职学校教育类型。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分析这两种中职学校教育的特点及各自的发展策略。

一、融入型中职教育及其发展策略

(一)融入型中职教育分析

在珠三角,融入型中职教育比较常见。最典型的莫过于佛山市顺德地区的中职学校教育了,该地区的13所中职学校从生源、毕业生流向、专业开设、师资结构、行业企业支持等方面都表明,中职教育很好地融入到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了。高中阶段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数量基本相当,甚至职业教育学校发展的态势和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似乎要好过单单以升学为主导的普通高中。以顺德区为例,该区共有10个镇,拥有13所中职学校,而且每一所的中职学校的在校生都在2000多人,生源质量好,社会对中职学校教育的认同度高。而且每所中职学校所办专业基本与所处镇区的支柱经济有较为密切的联系。镇政府对学校的支持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的互惠关系。比如,以牛仔服生产加工为主的均安镇的中职学校,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开办了服装专业;以家具生产加工著名的乐从镇、龙江镇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家居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当地的近4000家家具生产制造、销售类企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中职学校的校长与行业企业接触较为密切,专业老师也能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服务,这些都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各界之间的良性循环,中职学校的办学也相应的受到当地政府、工商联、企业事业单位的支持。

像佛山市顺德区的这种融入型的中职教育在珠三角地区较为普遍,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也是紧密结合所处沙溪镇支柱经济――休闲服装基地的特点,重点打造了服装专业,不仅为镇区提供了所需人才,也很好地促进了该校服装专业的发展。东莞市的中职学校经过体制改革,以专业为主,重新组建了当地的中职学校。新组建的中职学校的主要专业都与当地镇区的支柱产业有着直接的相关,一方面很好地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必将与所在镇区未来支柱经济的发展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社会、行业企业、家长和学生对中职学校教育的认同度高,家长和学生愿意选择附近的中职学校学习。佛山市在中考招生阶段的春秋两季招生的改革也得到社会支持,每年顺德、南海等佛山地区的中职学校的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分别占到一半比例。春季招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得教师们的工作量常年都比较平均,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践能够小班化教学。春秋两季招生不仅减轻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育教学压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极大地缓解了当地企业春季招工难的问题。春期毕业生由于竞争者少,专业自信心增强,就业质量比较高。

融入型中职教育由于地处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中职学校也容易从社会和行业企业中引入“双师型”师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更容易与市场需要紧密结合。学生在当地行业企业就业,也是中职学校未来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合作的支持点之一,有利于当地中职教育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教育与发展氛围。

中职学校类型化发展策略探析

(二)从充分融入到支持和引领发展的发展策略

1.坚持开拓进取,积极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之中

中职学校大多是从过去的中专学校或者高级职业中学发展而来的,这些学校,除少数行业主管的中专学校之外,大多数由教育部门主管,开设专业和课程与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融入型中职学校教育大多思想比较开放,积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更多开拓性,由于融入型中职教育更多是从实际出发的一种开拓性探索,具有地方特色。他们的专业开设和调整要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而且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积极开设新专业,引进具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的师资力量等,

2.秉持开放精神,不断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发达地区的中职教育由于起步较早,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他们也更多和国际、国内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港澳台地区有着较多的联系与交流。他们在多次的考察与学习之后,发现职业教育还是要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不能走象牙塔路线,职业教育必须开门办学,职业教育必须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积极的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输出型中职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一)输出型中职教育现状分析

输出型中职学校教育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比较常见。粤东西北地区职业教育处于劳动力培养和输出型的培养方式,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基础所限,当地劳动力市场能够吸纳的新增劳动力有限,中职教育属于输出型教育。粤西的茂名市为例,中职学校数量少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规模都小于普通高中。2014年该市高中阶段学校共有114所,其中普通高中70 所,中职学校44所;普通高中在校生为22.1万人,中职全日制本市户籍在校生为8.5万人。学校数量上的普职比为61∶39,在校生数量的普职比为72∶28。落后地区的家长和学生都愿意选择都发达地区就读,2014年茂名市有5.9万学生到珠三角中职学校就读。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对人口的需求越来越少,加之我国城镇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子女都向往着城市生活,进城读书或者到城市工作是他们的当然选择,因此,农村地区的很多中职学校都属于输出型职业教育。

以地处粤北的连州市为例,该市有两所中职学校,一所是连州卫生学校,一所是连州职业技术学校,两所学校办学呈现的是“水火两重天”的景象。连州卫生学校有在校生5000多人,招生、就业两头旺,社会认同度高,每年都吸引了大量邻近县区的学生前来就读;学校教师满负荷工作,教学和实习指导任务繁重;校舍使用率高,教学、实习实训场地紧张。毕业生主要输送到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实习、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很好地实现了落后地区人才专业化输送的目标,由于专业定位准确,培养职业目标明确,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量大,也很好地满足了山区家长送孩子进城就业的家庭愿望,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较高,口碑好,进而形成了办学的良性循环,学校办的红红火火。而与之处于同一县市的连州职业技术学校显得举步维艰,招生困难,家长和学生认同度低,全日制在校生不足300人,最大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有120多人。学校需要依靠学校合并的教师进修学校和电视大学两个成人教育的牌子开展的成人培训来维持。在实行了中职学校免学费政策之后,家长和学生都愿意选择都办学条件更好、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更好的珠三角地区的中职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多年实施带来的适龄人口减少,使得特色不明显的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发展困难,生产困难。

(二)从维持发展到培育特色的发展策略

1.建设好社会认同度高的专业,维持学校发展态势

从专业设置上,建议开设专业要选择传统职业认同度高的专业,例如幼儿教师、护士等职业的专业教育。从连州两所中职学校的办学现象分析,中职教育中专业设置要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卫生学校以培养护士等医学护理方面的实用性人才为主,职业学校中最大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的专业,这些职业定位比较准确的专业在落后山区比较受到社会认同,也容易就业。而那些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等家长了解不多、职业定位不清晰的专业容易给家长和学生造成一种忽悠人的感觉,进而导致学生专业选择中的排斥现象。

2.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培育特色专业

当下以输出为主的中职学校也要注意培养

自己的特色专业,尤其是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专业,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通过为当地企业行业、事业、政府部门提供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获得当地社会的逐渐认同。建议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开设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比较典型的是梅州丰顺县中职学校,2014年该校有全日制在校生不足800人,由于该县的教师进修学校并入,结合师资实际和社会需要,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也是该校最大的专业,为该校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与此同时,由于该县有关政府部门关注职业教育,开展了职业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结合该县电声产业(喇叭制造)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开设电声专业,最初是从该校原有的电子信息专业中培育发展了电声专业,逐渐带起成熟后独立设置新的电声专业,由于有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参与支持,该专业从一诞生起,就具有与行业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奠定了其为当地支柱经济培育所需实用性专业人才的目的。

3.与政府和事业单位合作,加大社会培训力度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对当地社会人员的职业培训。内部省份以及边远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还不是很大的时候,当地的中职学校可以更多地和政府以及当地的事业单位加大合作力度,只有有人口聚居的地区,就会产生社会服务的需要。中职学校可以为当地政府公务人员、农业转移人口、乡镇社区服务与医疗服务等人员提供在职培训服务,一方面提高职业学校在当地影响力,同时也为未来的区域合作打下基础。

总之,两种不同类型的中职学校教育的产生有其必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不同中职学校所处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策略,度过教育发展的困难期,为区域经济未来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篇(7)

教育教学论文2600字(一):中职舞蹈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探究论文

【摘要】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向观众传达情感,分享内心想法的重要艺术形式。观众通过舞者的动作神态感受到了舞者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舞蹈才是具有内涵和灵魂的舞蹈。因此,本文积极响应中职舞蹈教学号召,致力于构建具有情感深度和温度的中职舞蹈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舞蹈;情感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07

舞蹈教学是中职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中职学校舞蹈生众多,但是真正能够通过肢体动作抒发个人情感、升华舞蹈感情的学生却并不多。很多学生对舞蹈的认识过于浅显和单一,认为只要动作做到位就达到了标准,因此忽视了舞蹈最本质的核心情感要求。基于此,中职舞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指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传达情感,并借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具体探究过程如下。

一、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抒感的需要

一方面,抒发内心情感、分享个人感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诉求和欲望,而有效的情感抒发途径和媒介就显得至关重要。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较为规律单调,缺少多样化的手段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内心的压抑,不良情绪的累积,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在学业上经历过失败,遭受过挫折,所以往往比其他普通高中的学生情感体验更为丰富,负面情绪的累积也较为严重,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远超他人,因此,中职学生群体中焦虑、不安、自卑和紧张情绪较为常见。而教师以舞蹈教学为媒介,结合对情感的探讨,对内心的剖析,对意志的强化等教学任务,则能够给广大中职学生创造抒发个人情感,释放不良情绪压力的有效途径,富有情感的舞蹈教学课堂能够安抚学生的情绪,并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将学生带入到多彩的舞蹈世界中,用舞蹈滋养精神,从而获得内心的释放,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打造课堂文化的需要

中职教育不仅仅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对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素质和审美情趣。而在打造校园文化氛围这一过程中,舞蹈教学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但是,仅仅只是舞蹈本身的教学也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很多教师忽视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将舞蹈学习当作强制性的任务,学过就算过,而无法将舞蹈学习真正转变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环节。因此,中职舞蹈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透过舞蹈的外在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心灵对话,让舞蹈学习的精神满足超出身体的疼痛和疲惫。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可舞蹈学习,并积极在课外进行舞蹈练习与表演,打造多元校园文化。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正确认识情感化教学,构建素质教育课堂

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工作落实的第一步必须要先从教师做起,先从优化教师教学理念做起,正确认识和接受情感化教学,打造具有情感深度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成人”为目标,带领学生在审美、道德、精神、意志等多个方面获得成长与进步,不仅改善学生的形体,提高学生的动作标准程度,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素质化教学课堂。

(二)善用经典舞蹈作品辅助教学,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力

学生对舞蹈情感的发掘,对舞蹈情感的抒发不足,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积淀不够造成的,学生缺少对舞蹈情感的丰富认识,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对舞蹈情感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广大中职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时候要积极弥补学生这一缺陷,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和素材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舞蹈情感的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从而为学生舞蹈情感的丰富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舞蹈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前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为学生收集相关的经典舞蹈作品,并重点关注舞蹈作品中对情感的抒发和展现,由简入难,逐步带领学生认识多样化的舞蹈情感。比如在表现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态度与情感时,教师可以选择杨丽萍的孔雀舞为展示素材,并配合专业人员对舞蹈表演的点评和对舞蹈情感的评价进行展示性教学,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对舞蹈艺术的情感理解,从而逐渐形成独特的舞蹈情感感知、抒发和表达方式。

(三)保持情感体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人们对于情感的体悟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建立在个人经历、生活阅历、具体事物等基础上,通过判断其中的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而逐渐构建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的时候,也必须要以舞蹈本身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对人,对物,对生命进行感悟,对日常生活,对个人经历进行反思,发现细微之处的艺术之美和舞蹈之美,继而收获丰富的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或者一次经历,从中发掘情感并将其编为一支舞蹈,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分享细微的情感,展示自己对美的感悟和认识,让舞蹈真正与情感相连,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将情感教育与表演实践结合

艺术来自生活,情感源于实践是不变的真理,对中职舞蹈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同样有指导意义。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舞蹈表演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上真正的舞台,面对真实的观众进行表演,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对舞蹈情感的不同认识,并不断丰富学生个人的内心情感,提高学生舞蹈情感的抒发表达能力。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同舞蹈情感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应当安排学生到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舞蹈表演,近距离感受人、自然、社会情感与舞蹈相联系的切入点,即从中获取丰富的情感,展现学生自身较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有了舞者倾注的心血和情感,有了舞者对舞蹈动作背后内涵和情感的挖掘才使得舞蹈拥有了灵魂,舞蹈表演拥有了感染力和影响力。舞蹈教学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教学,更是对美的分享和熏陶,对情感的浸润和共鸣,因此,教师必须要构建具有情感深度的舞蹈教学策略,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舞蹈动作抒感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挖掘舞蹈背后深层情感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感知力。

教育教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艺术素质教育与舞蹈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艺术素质是学生综合修养重要方面,舞蹈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素质教育融入舞蹈教学,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当前的舞蹈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了传统舞蹈教育的弊端,指出了当前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教师要有掌控教学的专业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性、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性。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创新;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2-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75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的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舞蹈教学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创造性的、启发式的舞蹈教学应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其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过程上应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这就需要我们舞蹈教师不断地摸索和研究,善于积累和总结,站在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展开教学对话,加强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要求。

一、传统的舞蹈教学

舞蹈课程目前一般是纳入高中音乐课程,是音乐课程的一部分。从教学形式来看,主要分为这几部分,首先是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其次是教师对舞蹈动作、基本的动作进行演示,然后是学生实践练习,最后教师来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一个过程。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因为这样的课程是非升学考试的内容,所以学生的课时较少,一般是一周一节,所以学习的内容不多。因为需要学习理论,所以在练习方面课上的时间是比较紧张的,需要学生进行课下的练习,但实际上学生课下练习的不多。从学生参与度来看,女生更喜欢一些,在动作练习方面也更加放松,而男生因为兴趣度不够,所以在理论学习中就往往不太积极,导致动作僵硬。到学期末考查一般是以学生舞蹈动作展示为主要考试形式,基本上没有统一的考试标准,所以学生也比较容易通过,这往往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总体上来看,学生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升学考试的学科上,极少数艺术特长生因为升学专业考试的需要,专注程度要更高一些。

二、当前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变化。诚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的高考制度的实施,新的评价机制正在推进,特别是国家提倡要重视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从现实来看,可能是长久舞蹈教学课程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变化,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变化,一般还是在坚持原有的教师讲理论、示范动作,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样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下,基本上是教师在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参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少;学生兴趣度往往不高,学习积极性不足,这样的现实不仅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背离的,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

2.对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度不够。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主体,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就是适应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其终身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就是一个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流程,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科课堂教学中来。而就舞蹈课来看,学生确实是也在参与,但是这种参与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是被动的。同时,在舞蹈课上,有些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给学生自己创造或者发挥的空间不大,缺乏对学生的鼓励,课堂氛围也影响了学生在课上的发挥。这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会受影响,学习的动力也会不足。

3.考试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考试与评价是舞蹈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和评价能够直观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措施。然而,当前的舞蹈学科的考试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创造力,对于学生素质的呈现不够。评价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更多,并没有把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纳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对于学生的影響就会下降。同时,考试与评价更多侧重于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关注不够,对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也不足,存在一刀切的问题。

三、艺术素质教育对舞蹈教学的启示

1.掌控教学的专业度。教师能收放自如地展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一个“度”,既要塑造一个容易和学生沟通的、让学生认同的师者形象,又要展示出自己作为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控场能力使学生信服。在教学中不能走极端,如果教师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刻意隐藏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教学中设置过多的游戏和有意思的活动,或者尽可能做一些学生容易模仿的动作,虽然能使学生顾忌较少地进行尝试肢体活动,但是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不仅使学生对于教师的专业性产生怀疑,也不易于促进学生动作质量的进步。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为了收获学生的认同而一味地向学生示范“高、精、尖”动作,虽然能打消学生对教师业务水平的疑虑,但是容易使学生心存抵触,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让学生感到“我永远也达不到那种水平”,从而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摸索和尝试,既要及时树立起权威和专业的典范,引领学生沉浸于舞蹈,也要与学生形成平等的会话状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命的律动。

2.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性。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不能止步于课堂中,教师要有足够的魅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至课堂外,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延续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特别是艺术课,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投入地去学,更不用说进行课外的拓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课堂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和发现学生的兴趣,善于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盎然的兴致中迅速自然地进入舞蹈的情感世界。另外,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中积累的方法和小成果得到展示,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感受到舞蹈带给他的快乐,从而发展成一种巨大的潜在的力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学习中。学生只有对舞蹈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诠释舞蹈的寓意,使舞蹈具有生命和灵气。

3.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音乐的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共享能为舞蹈教学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艺术素质教育下的舞蹈教学的课例设计和具体教学可以借助舞蹈的形式与多学科进行对话交流,通过交叉吸收和跨领域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收获了除舞蹈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舞蹈、感受舞蹈艺术。但需要注意的是:舞蹈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必须科学、合理,不能过于牵强,其内容必须围绕舞蹈以及相关内容展开,融合过程要以“舞蹈”为载体,不能喧宾夺主,偏離舞蹈艺术的主旨。这种融合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表现,舞蹈与多学科的碰撞,有利于丰富舞蹈课程内容,从而发现创新点,提升协调各学科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提高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创新,舞蹈也是。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训练外在形象,也是对事物的认知和创造力形成的过程,艺术素质教育下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舞蹈视频,让学生对于美的东西融会贯通,使之从中获得灵感,从而促进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可以采取“以赛代训”等方式,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舞蹈比赛,鼓励学生自己创编舞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舞台感觉,提高自我表现力,还能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尝试,加强艺术实践。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有利于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不能一味地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应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只有自己学会创新,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创造出更多表现自己思想和个性特点的舞蹈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