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习历史论文

学习历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6: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习历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习历史论文

篇(1)

在初中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历史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由于历史所讲述的是以往过去的事情,学生无法感受其当时的氛围,更不能体会当时那些历史人物的心情、感受。因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要提升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合理的、形象的、生动的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首先可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从图片中了解一些有关吸食鸦片之后对身体、心灵等的创伤、摧残等,接着再让学生阅读该章内容、材料,促使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并感受到当时鸦片走私对我们清政府的经济、政治、文化、贸易、军事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然后,教师这对这些危害进行提问:假若你作为当时的林则徐,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做呢?你会禁烟吗?那么,又要如何进行禁烟运动呢?通过创设这样的历史教学情境,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引入该章知识中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与该章内容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很轻松的就完成了。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伟大性,在无形之中就改变了学生对历史的看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的喜欢上历史。

还有另外一方面,大多数学生是站在历史发展旁观者的角度去学习、去感知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引导学生,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慢慢的走进历史教学情境。例如让学生找一些文字资料、讲一些小故事、借助多媒体软件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听一些历史歌曲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逐渐对历史产生兴趣,有助于他们由远而近的感受、学习历史知识。同时,这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实施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结合身边的历史知识以拓宽学生学习的领域

首先,要将课堂教学知识与学生身边已发生的历史知识相结合,并且在课堂中或者是上课之前穿插一些同学们所感兴趣的或者是急于知道的知识点:如中国姓氏的演变,回族的形成,中国服饰的演变过程等。第二,堂课中要结合本地区的有关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通过这些客观的历史不仅能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能促使学生感受到:其实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例如:在教学有关新疆伊犁被收复的知识时,首先给出学生问题:伊犁是什么时期设立的?阿古柏是什么时候侵略新疆,且经过如何?,期间都有哪两个国家支持阿古柏呢?清政府内部就边疆问题发生了什么样的争论呢?左宗棠是以什么样的决心的呢,其策略是什么呢?那么,我们清政府又是如何将伊犁收复的呢?又有何意义呢?针对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与本地区的历史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促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正当同学们认真思考的时候,就是教师最佳的教学、引导时机。又如我们讲到的宗教问题,将本地区的伊斯兰教与一些迷信等进行联系,并且还要对其中的有关风俗习惯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就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历史。第三,将时政热点与该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因为如今的时政热点中都蕴含着较为复杂的历史因素,借助这些时政热点,不仅能有效的教授历史,还能帮助学生及时的理解时事政治、政策变动等,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点。例如:利比亚的战争,科索沃问题,环保问题,气候问题,中国的三农问题等,

3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1]。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依照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要求,始终抓住课本中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将现实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同学们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同学们,你们若是生活在战国时期,请问在农业生产方面,你们会使用何种工具呢?”在创设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历史场景来提问,例如:“若是你们现在生活在宋朝时代,你会参加或者是欣赏什么样的活动呢?”以上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就会为了要找出答案而认真的翻阅教材、工具书,或者是与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等。当同学们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或者是个人的思考、讨论、探究之后,教师再对其进行点拨,不仅能有效的、准确的解决问题,还能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篇(2)

论文关键词:劳特累克

 

劳特雷克出生在阿尔比一个大贵族之家,是阿尔丰瑟公爵和阿戴勒·塔皮埃·塞莱朗这对表兄妹的儿子。阿尔丰瑟是的个浮华而爱好体育的绅士,其母亲是个简朴充满爱心和宗教感很强的人。

劳特雷克曾经是个健康但体弱、活泼而好奇的男孩,巴黎丰塔纳公立中学的优等生。但不幸的是,由于多病的身体,他不得不退学。后来开始自学,那时已经显露出绘画的天资,他开始画一些动物和家人的肖像。1878年他因骑马摔下跌断了双腿。由于缺钙,他的骨骼没有能长结实,他的双腿再也无法如正常人那样发育。年少的他,唯一的慰藉就是速写本人文历史论文,是一个诚实但平庸的画家送给他的,这个画家教他画画并鼓励他。于是年轻的劳特雷克在这名画家的推荐下于1882年到了学院派画家翁纳特的画室,学习正确的技法和职业培训,在这里,他一直呆到1883年。第二年他为了提高画艺,他到科蒙画室求学。

在科蒙画室他遇到了伯纳 、梵高等一批艺术家。由于梵高古怪的性格和他对艺术具有独特的见解,所以对梵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他给梵高画了一幅肖像画,笔触既有深度又有力度,色彩大胆,画面凝重的表情,画出梵高内心孤独的无耐。在劳特累克的建议下,梵高去了法国阳光充足的南部城市阿尔,在那里他造就了人生艺术的巅峰。

1886年,发生了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劳特累克离开了亲友,迁到了巴黎蒙马特区,并建立画室,站在画室的窗户前就可以看到德加的画室。在那里他结识了那个地方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人,如晚上去跳舞的年轻女裁缝、在酒吧消愁的劳动工人、在这表演的贫困舞蹈演员和姑娘或大众节目里的表演者,他怀着人道的同情和绝对的尊敬给他们所有的人作画,也从他们那里挖掘出人性的痕迹和缩影。

劳特累克对马奈和德加都是十分敬仰人文历史论文,特别是德加。德加的色彩、构图、题材对他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德加是法国动态的绘画大师,色彩具有印象派特色。题材大多取自芭蕾舞剧院、咖啡厅和赛马场等。从70年代开始画粉画,有时同油画相结合,色彩鲜艳柔和。从劳特累克给梵高画的自画像中可以感受到德加的影子。

在《红磨坊的舞蹈》这幅画中,劳特累克运用与杜米埃相似的讽刺和稍有夸张的造型手法,为我们展现了红磨坊乐园的场景。画面由前、中、后三个不同的空间构成,并且木地板的线贯穿整个画面。前景为高贵的女性和几个即将消失在画布左端的几个人统一了整个画面;中景是一对跳舞的人构成了画面的中心部分,在以绿色调的环境衬托下,他们在尽情的跳舞,从造型上看,那个跳舞的男性的身影随意伸曲并跳动,陶醉在一种既幽默又放肆的自由状态中。再看那女的撩起她的长裙,翘起她的腿,在跳踢踏舞,摆能,但是她的面部表情十分呆板,好像所有的动作只是下意识的机械的动着;后面部分人围绕在舞池的边上,与前面的人构成呼应。这种夜生活对劳特雷克来说太熟悉了,因为他经常出入这些音乐咖啡馆、舞厅、酒吧间林立的大街上。用病态的心理和异常敏感性,来表现这种半上流社会的喧闹景象,“红磨坊”娱乐成了他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

同时劳特雷克在创作技法上吸收了日本版画的很多因素人文历史论文,如淡颜色的使用,和单线平涂的技法等,都是很明显的。劳特累克的招贴画是通过石版技术绘制出来,他对他的创造性活动很感兴趣。这从他给母亲的信中可以得到证明,他在1891年的信中写到:“今天,我的招贴画被贴在巴黎的城墙上。这是我略感兴奋,我还要在做一幅……”。

1893年,他在梵高工作过的古庇画廊举办了一系列的油画和素描展览。同年,他开始从事绘制招贴画的活动,并获得极大的成功,以至他的招贴画大大地超过了他的绘画作品。

《红磨坊的拉·姑柳小姐》是劳特累克第一幅招贴。在当时巴黎万博会给巴黎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无限的竞争,红磨坊在竞争的面前生意一天比一天差,老板齐得拉十分着急,他不惜金钱请了很多在当时很知名的艺人加盟红磨坊,使红磨坊在舞会形式和人力资源上优越与其他的舞厅。同时老板也想到了找劳特累克为其制作宣传海报招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至于为什么请劳特累克,或许是劳特累克在巴黎小有名气;或许劳特累克是红磨坊的常客;或许是红磨坊的老板齐得拉深知劳特累克对舞女及演艺人比其他的画家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总之齐得拉是再三恳请劳特累克为为他画几张精彩的招贴画来吸引顾客。这张招贴画非常的成功,轰动了当时的巴黎,不仅让红磨坊的生意蒸蒸日上,也让画家本人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家。

劳特累克并不是一直在蒙马特的,有事他也出去旅行。1895年他到过伦敦,在那里人文历史论文,他看到了惠斯勒的绘画,并且十分欣赏。1896年他在欧洲旅行了很长时间,去过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回来后,他加入了由纳唐松兄弟领导的《白色画刊》的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与之合作的还有波纳尔、维亚尔、瓦洛通等当时的天才插图画家。

夜生活过度的酒精和连续的工作使他几乎发疯,于是,他的母亲把他送到勒伊的一个精神病院治疗。没有呆上多久便出来了。他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但不在是原先一模一样的生活。他的绘画开始表现出一些奇怪的不稳定性和改变技法及色彩的企图。1901年9月9日,他的母亲合上了他的双眼,一颗艺术之心随着他生命的终结而枯竭。时仅三十七岁。劳特累克在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绘画、招贴画、石版画、插画等作品,他影响了后代的很多人,受影响中最有名的当属毕加索、蒙克、马蹄斯等人。

篇(3)

论文关键词:洛阳纸贵,抄书现象,抄书精神

 

成语“洛阳纸贵”是说东晋左思做《三都赋》,由于文章记载全面,文笔优美,人们争相抄写,致使京城洛阳纸价上涨,供不应求。这个典故反映了在中国古代,抄写是一种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学者抄书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引发了社会的连锁反应;而在抄写的过程中,学者也受益匪浅。抄书人的活动与图书的编辑、出版、发行等环节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古籍中关于抄书人的记载,试图剖析中国古代的抄书现象,揭示其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晋代抄书现象十分普遍,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抄书现象及抄书人伴随着文字的出现产生,战国晚期,有了明确的抄书人的记录:“张仪、苏秦二人同志好学……或佣力写书”①。张、苏二人曾受佣于人抄书。产生之初的抄书人,有着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抄书人大多是经济贫困的读书人,依靠抄书维持生计。而雇主是一些经济独立的官僚、学者或其他人,为了读书、藏书,及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宣传言论,脱颖而出,雇人抄书。这种雇佣关系的产生是新的生产关系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其次人文历史论文抄书精神,抄书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充当这种既需要体力、更需要智力的“佣工”。再次,抄写内容是记载“圣人之言”的“天下良书”。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此时儒家思想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统治地位。第四,抄写不仅为抄书人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也为其入仕准备了条件。抄写绝不是简单的重复。相对于一般的浏览,持续不断接触典籍的抄写活动在加强记忆的基础上,会给人以新的启发。苏、秦二人由地位低下的抄写员而成为战国时期自成一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与抄书的经历不无关系。第五,抄书行为贯穿于书籍复制活动的始终,抄书人进行了一些编辑活动。在木简时代,抄书人除了抄写图书,还要编辑、校对、制作、装帧等,直至一本书完成中国。他们先把抄好的书“编”连成册,或先编连再抄写;一边抄写一边校对,发现有错误,立即用刀削掉改正;然后制作封面,据记载张、苏二人“剥树皮编以为书帙”;随后在书的背面题写书名和制作目录。如今一本书的完成需要多部门紧密配合,虽然那个时代书写材料或笨重或脆弱,书写工具也并不完备,抄书量不大,但是,身兼数职地抄书人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如此复杂的工作,也十分难能可贵。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从开始使用至广泛应用,经历了一个过程。东汉时期,纸张开始作为书写、抄写材料,但仍然主要应用于王公贵族。他们持“缣贵纸贱”的看法,常常是在纸上写或抄一份,在缣帛上再复制一份。从考古出土实物来看,纸张与帛书的形制基本一致,可见那时纸张主要是作为缣帛的替代品。三国时期书写、抄写材料是纸张、简牍和缣帛并用。

西汉及东汉前期,古籍中有了一些关于抄书人和抄书现象的记载。《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桓荣)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桓荣(约公元前24—17年),抄书时是太学生,后来成为有名的经学大师。《太平御览?李合别传》记:“(李合)常以佣书自给”。西汉李合(生卒年不详),抄书时也是太学生,后官至太常、司徒。《后汉书?列传六十六》说:“(卫飒)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佣以自给”。卫飒(约公元前10—60年),抄书时也是太学生,后任桂阳郡太守。《桓子新论》说:东汉高君孟(生卒年不详)“颇知律令,尝自伏写书,著作郎哀其老人文历史论文抄书精神,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写,乃当十遍读。””

与产生之初相比,这个时期的抄书人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人员构成上,太学生充当了抄书人的“主力军”。西汉时设置太学,一些家境贫寒的求学者通过抄书,一方面“勤工俭学”,另一方面也积累了知识。他们在抄书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强烈的求知欲、恒心和毅力,后来成了功成名就的人。

到了晋代,纸替代了简牍、缣帛,开始普遍使用。史载,东晋崇德太后令曰:“临纸悲塞,如何可言。”② 西晋名将刘锟(271—318年)面对圣旨,“伏纸饮泪”。③可见当时纸张成为王公贵族生活中书写的必需品,就连圣旨也写在纸张上。鉴于纸作为书写材料的诸多优点,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权臣桓玄代晋自立,并下令:“古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皆用黄纸代之。”④另外,书写工具在这一阶段也进行了创新。晋代,一种优良的毛笔产生,它的笔头由紫毫兔毛制成,笔锋较短,坚挺耐用,十分便于抄写。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采自天然的墨先比质量更好的人工墨的生产制作技术已经成熟,《齐民要术》中记录了我国最早的制墨配方,即三国魏时书法家韦诞发明的“一点如漆”的优质人工墨。书写材料和工具的改进,使抄书人队伍迅速扩大,抄书现象也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随着纸的日益广泛应用,史籍中关于抄书人的记载越来越多了。《后汉书?班超列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为官写书,受值以养老母”。班超(32—102年)曾在政府机构中担任校书郎,从事抄书,后来官至将军长史。《拾遗记》记载:王溥(107—125年)“家贫不得仕,乃挟竹筒插笔于洛阳市肆佣书……一日之中,衣宝盈车而归。积粟于廪,洛阳称为善笔而得富。”他后来官至中垒校尉。《后汉书?文苑列传第七十下》记载:刘梁(147—167年)“梁宗室子弟,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他通过抄书、卖书,后来官至尚书郎。《后汉书?列传六十六》记载:公孙瓒(?—199年),初入太学,“授尚书人文历史论文抄书精神,写书自给”,后来官至奋武将军。《梁书?列传第二十七》记载:王僧孺(465—522年)“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他起初只是一介书生,后来入仕担任尚书左丞等要职。《晋书?葛洪传》和《抱朴子?内篇?杂应》都说:葛洪(284—364年)“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后来成为东汉时期有名的方术学家,官至关内侯。《北史?列传第三十二》记载:崔亮(生卒年不详) “居贫,佣书自业”,他后来官至中书博士。《三国志?吴书?阚泽传》记载:阚泽(170—243年):“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后来官至尚书中国。《南史?陶弘景传》记载:陶弘景(452—539年)“家贫以写经为业,一纸直价四十”。后来官至孝昌相。《魏书?列传第四十三》记载:刘芳(北魏)“昼则备书,以自资己,夜则读诵,终夕不寝;芳常为诸僧备写经论,笔迹称善,卷直以一缣,岁中能入百余匹,如此数十年,赖以颇振……”,后来官职是中书令。《高僧传?释僧肇传》记载:释僧肇(384—414年)“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及历观经史,备尽文籍”,后来成为著名的佛教学者。

这个时期,虽然国家政局动荡不安,频繁易主,抄书业继续向前发展,无论抄书人数量还是自发的行业分工,达到了顶峰。抄书现象所影响的社会领域非常广泛。抄书业内部分工也更加细致。一些生活窘迫的读书人通过抄书解决了生计问题。因为抄书业在社会领域中地位的提升,除前代一些读书人借此途径入仕途,成功名外,也有一些人如前例王溥、陶弘景、刘芳等人通过替人抄书致富。像刘芳那样长期临写汉字,成为书法家的抄书人也不少。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为了对外传播宗教,对内保存佛典,抄写佛经的抄书人越来越多人文历史论文抄书精神,人称“生员”。在抄书业发展的各个时期,学者对知识的执著追求是贯穿始终的,这是抄书人产生的根本原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影响下,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抄书人的性质有所不同。“佣力写书”时期,抄书人摆脱了人身的不自由。而在抄书业的鼎盛期,出现了出售自己所抄之书的抄书人,如上述刘梁等。又如《北齐书?列传第三十一》记载不远千里到东魏推销、“发行”《华林遍略》一书的南朝梁祖珽。

抄书现象与我国文明史相伴相随,经过抄书人的不断积累、磨砺,在这一行业形成了独特的“抄书精神”。在这个抄书人群体里,有载入史册的“行遇圣人之文,无题记,则以墨画于掌内及股里;夜还,更折竹写之”⑤的苏秦、张仪,有“一字当十读”的高君孟,有为抄书“终夕不寝”的刘芳和“十五年不窥家园”的桓荣……以及不见经传的抄书人,他们折射出这个人群所特有的对追求知识的谨慎、执著与不倦的精神。“抄书精神”也正是中国古代学者的精神精髓所在。

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人类由抄写时代渐渐步入印刷时代。抄书现象零星地存在着,仅仅为了特殊用途,抄书人已经不是时代的主角。然而,抄书人所具备的“抄书精神”却沉积下来,对社会影响至深。

注释:

①⑤(晋)王嘉.拾遗记?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②晋书卷八

③晋书卷二十六

④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墨池编卷六

篇(4)

    一、让学生仿制文物

    以往的历史教学,我们都习惯于拿着现成的教具展示给学生,虽然学生能直观的看到但对它如何制作的过程,如何体现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却感受不到,而且课堂展示一闪而过,对学生印象不深,针对这些弊端,在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学中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仿制文物。我给学生提供仿制文物的选材要求,剩下的就是学生回家自己找材料制作,我们的交件日期一般都是以一个月为准,因为有些文物需要埋在地下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逼真的程度。我们的学生先后仿制了甲骨文、半坡遗址模型、大文口遗址模型、汉代画像砖、赵州桥、彩陶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丰富的教学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观看影片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你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我多次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反映的影片,《我的一九一九》,反映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世纪的悲剧》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写作论文

    记得第一次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同学们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写的题目《从唐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联想到今天的环境保护》,这是个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你可以任思维驰聘,联系今天的水土流失,乱砍乱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此后我多次布置这种论文,我选择的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只求论文短小精悍,说明问题,不求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每次我都把其中的优秀论文挑选出来在全校展出,让全校师生一览他们的风采,这也将更加激励学生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四、历史剧表演

篇(5)

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社会、家庭对于这一点都有共识,然而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方面的原因: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当前使用的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

当前的历史教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进行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中学生学习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我们要寻求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即从教学方法人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从上学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教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和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教师能以讲故事的方法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形式。诚然。教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一下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人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生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不仅可以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故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战国七雄》一课讲“商鞅变法”时,可以编一个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还是守祖宗之法:讲远古人类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亲临历史的情境中感受逝去久远的历史。从而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形象的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想象和判断依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并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各门课程的电教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真实。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录音机的作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不仅能加强历史的生动性,还可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这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搜集与教学有关的音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地复现出来,从而达到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

当然,以上的这些教学手段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探索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它主要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但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事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会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举办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写历史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看法是相当深刻的。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写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的论文。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篇(6)

研究这六个“老有”,不难发现,要使之得到很好的实践和落实,并非单向的社会工作,而必须有两个方面,即老年人和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与老年人学习、娱乐和作为有关的三个“老有”,更重要的是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其中尤其明显的是,“老有所学”主要靠老年人自己的坚持。我的父亲八十多岁了,他就认为,老而能学更感幸福。

父亲多次与家人说起春秋时代的一则故事:晋平公问盲人乐师师旷:“我年近七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告诉他:“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早晨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正午时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照明。能有秉烛之明,与摸黑走路相比,哪样更好些呢?”晋平公听了,说:“善哉!”(据刘向《说苑》)这则故事告诉人们,老而能学就会有秉烛之明,就可以避免摸黑走路,这不就是幸福吗?

关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世间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按佛家说法,通过修行,实现“六根清净”,具备“大彻大悟”的条件,才有可能享受“到达彼岸”那种无上幸福。父亲说:“我们凡人,没人在意佛陀那种‘彼岸’,也不可能有那种‘大彻大悟’的境界,但我们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智慧总是可以的。不是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嘛,可见,能够学习当然也是实现幸福的一种途径了。”

退休了,头上没帽子,肩上没担子,不会有更多事情引来烦恼,离“六根清净”并不太远。如此大好的学习条件,若不加利用,实在可惜。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82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知道民族的历史,才能够增加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但是相对于文学而言,历史又是文学家所钻研不透的,很少有人可以两面精通,因为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括地理、人文、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等,这样广阔的学科涵盖量,是任何一门学科也无法比拟的。但是历史又是极为简单的学科,相比于数理化等不断发展的学科,历史的内容相对固定,它是不断学习过去的文化,因而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直到考古有新的发现。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深刻遵循这两点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创建,贴切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而不是和其他学科一样,否则就没有任何可以彰显本学科特质的形式,也就无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就教师的层面而言,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流传这么久,一定有其支撑发展的力量,那就是不断地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注入新鲜的教学力量与教学理念,使其适应现在的学生观念与教育理念。有的教师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不也教出了优秀的历史人才吗?之所以出现这样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不仅有教师的问题,还有现代学生自身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口味,何愁学生不喜欢历史呢?但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占大多数。首先传统的教学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授业,只要完成了教学的内容,教师就没有什么事情,所以教师不需要准备更多的教学形式,只需简单的备课就好,如果是多年的老教师,甚至可以将以前的教案稍作修改就可以完成教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更喜欢年轻教师的讲课形式,因为老教师在他们看来就是无趣的代言人,呆板固执,不可理喻。

从学生的层面上而言,学生最为重要的是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因而没有学习历史的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在历史的课堂上没有展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的眼中投射出来的是“波澜不惊”。学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学生,他们深受高科技的影响,他们知道如何获取这些“过去”的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会严重的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加入一些新鲜的,学生不知道的内容,借此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同时初中学生都有着猎奇的心理,他们对于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求欲望,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只写板书的习惯,采用多媒体等多样的现代教学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意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看待现在的人与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历史的长河中包含着恒河沙数的星星,这些璀璨的明星分散在这历史的天空中,如果学生能够知晓更多相关知识,那么对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就会有很大的助益,当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会显得那么的尴尬与无知,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这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资本。另外学习历史最为直接的就是对学生升学的作用不可小觑,学好历史不仅可以考出高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总之,历史于学生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培训

历史教学要求教师有着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对于历史内容脱离教材,侃侃而谈,但又始终围绕着教材的教学内容展开。笔者通过一些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史学知识渊博的教师都有浓厚的兴趣,能够专注的听老师滔滔不绝,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对于正史有着深入独到的见解,同时对于野史也要有所涉及,因为学生对于野史有着更多的兴趣,但是我们又不能为了学生的兴趣将野史作为教学重点,这不符合我们的教学大纲。因此,为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成长,这就客观要求教育机构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初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教育的质量和教育业绩,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素养。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创新

理念是指导教学方法的思想,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历史教学才能够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改造。在师范类大学或者学校的教师专业培养中,一定要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式教育理念,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和各种形式,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老师们接受新思想、学习新技能提供可能。在实际的实践过程当中,主要培养历史教师对于搜索历史资料、历史论文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历史上的大历史事件进行进一步专业的学习。就教学方式上而言,学生需要的不是照本宣科,他们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就没有其他的知识来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遵循课本的基础上抛弃课本,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拓宽学生的思维与眼界。比如在讲到一位历史人物的时候,教师可以多讲一些他们的逸闻趣事,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创设情境也是初中历史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丰富、有趣、真实的教学,是学生深切感受到历史的魅力。教师可以在历史课程上,充分运用影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一些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与纪录片,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教材,教师应该通过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