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6: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特殊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有效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1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1年6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朱家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蔡迎旗(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1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原则上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两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1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论文同时以电子文档方式发送至,请在主题栏标明“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字样。
七、评选和奖励
1.将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1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省略”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省略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八、重要说明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质量 建议
当本科生完成4年的课程学习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您是否发现:你指导的本科生常对你给出的毕业设计任务一脸茫然,他们通常不会利用图书馆的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源查阅相关文献,对于毕业设计涉及到的一些常规制图软件也常是一无所知,而对于您给出的英文文献翻译,他们也通常是自己翻译了1~2页遇到困难后就直接交给Google翻译,这是我进入高校第三个年头对自己指导的资源勘查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总体印象。当然,我的同事们也常抱怨自己指导的学生总喜欢等着导师把现成的资料拷贝给他们去整理成文糊弄过关,也或是希望导师手把手地教他们去完成论文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他们无法把做出来的成果流畅地表达出来,有时候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做论文的意义何在。
进入高校工作3年来,每年都有几名本科生与我一起进行毕业设计,从最初的茫然到所带的毕业生中写出了优秀的毕业论文,我试图寻找出更好的方法让我带的毕业生能有所收获。实际上,有关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前人已做过很多探讨1-9,他(她)们提供的方法在帮助我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填写论文设计任务书、定期抽查学生论文完成进度以及如果合理地撰写论文等方面都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下面,基于资源勘查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高校可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教师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并曾设课外科研活动。
在我看来,本科生们在4年的在校学习中,高校为其开设了数十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用以帮助他们搭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然而,部分高校缺少互动的课程教学以及少之又少的课外科研活动恐怕是导致上述不争事实的原因之一。事实上,自幼儿园开始,老师便教导小朋友把手放在后背,安静地听从于老师的教导,甚至到了大学,老师们依然习惯于让大学生们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缺乏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偶有几个同学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总体看来,高校的课堂教学似乎总是很沉闷的,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如果感兴趣就听听,不感兴趣则自己做的自己的。如此一来,课堂教学过程或多或少都存有一定失败。
我想,适时增设一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环节应该是很有必要的。要做到这点应该并不算太难,譬如我们可以每节课抽5~10分钟让学生对当天所讲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也或是制定多个与该课程相关的微型课外科研课题分小组完成并进行课题陈述讨论等等。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的高教教师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特别地,近10年来,在高校扩招及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各个高校的本科生数量可以说比10年前增加了近2—3倍。就拿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来说,10年前的本科生数量基本在80人左右,而如今的本科生数量却至少有220人。如此一来,高校的本科生教育难度无疑比过去增加了不少。虽然高校也在不断地引进教职工,但相对于如此庞大的本科生数量,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可想而知。而且,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也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这个环节中也应该为教师们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岗位量化制度并制定更为合理的管理方式。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更为合理的指导方式。
每一个进入高校任职的教师应该都经历过完成毕业论文的这个历程,对于上述的这些方面我们是否也或多或少经历过一些?当我们从一个阶段走到另一个阶段后,我们好像很容易就忘记了之前自己遭遇的窘迫,在很多年后提到当年毕业设计时的自己,我们往往只记得那些让人啼笑的片段,却往往忽略了毕业设计过程对我们今后所带来的影响。那么,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为了让自己指导的学生不再重蹈覆辙,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想我们是否可以不断吸取过往不太合理的指导方式,不断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思路,让同学们可以更加喜欢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更加容易理解自己的研究内容,并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让同学们学会如何在老师的协助下自己独立地完成毕业论文所涉及的每个环节。
三、本科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应持有端正的态度。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下面我们来谈谈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所持的态度。
我指导的本科生主要分为这样的两类:一类是认为完成论文仅是为了可以顺利毕业,这类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单位工作;另一类则认为完成论文的过程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这类学生则大多选取继续留下高校进入研究生学习生涯。当然了,指导这第一类学生自然是比较头疼的,他们大多希望可以有现成的资料参考,不太喜欢自己去查文献、动手作图、整理等等。那么,难道毕业后直接进入单位工作就不需要重视毕业设计的过程了吗?为此,我将以自己的经历告诫我们的本科生们,无论是进入单位工作或是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阶段,毕业设计的过程都需要认真对待,因为毫无疑问,它会影响到你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按照上述的两种分类方式,我便属于那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单位工作的第一类。2001年,我本科毕业后进入中石化胜利油田工作,二分、三分后,我被分配到一个采油厂的油水井管理区工作,哪里的工作环境自然是不会很好的。幸运的是,等到第二年的春天,采油厂的地质研究所开始招兵买马,而我的专业又恰好对口,因此,心里还美美地想终于可以换到一个好一点的地方工作了。然而,面试答辩时,我并未如愿以偿,而原因就在于我无法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进行简单而完整的陈述。其最终的结果便是,我不得不选择一条更为艰辛的道路才得以进入今天的工作岗位。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品质,希望高校能为教师们提供更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方针,希望高校教师们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更加用心地对待本科毕业设计这件事情。最为重要的是,希望我们的本科生们能有一个态度,认真地对待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2]廖志凌,刘贤兴,杨泽斌,孙宇新.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年01期:
[3]张自广,孔亚平.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05期.
[4]潘奇志.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分析及措施[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03期.
[5]杜祥培,尹跃妮,欧阳中万.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9期.
[6]郑琳.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李维芳.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2期.
[8]刘丽,米括.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教学计划是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院系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学科专业制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规划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是学校或院系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学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实验环节、学制学分、毕业论文、毕业学位等等,都需要在教学计划中一一作出明确规定。教学计划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教学活动,必须靠教学计划才能体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计划的特点
1.预见性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蓝图,它产生于教学工作之前,要有充分的预见性,才能准确、合理地安排各项教学工作,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达到教学目的。
2.规划性
教学计划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方案,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其涉及面甚广。所谓的规划性是指教学中各个要素的搭配和各个环节的衔接能够做到科学、合理。
3.指导性
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搞好教学,而教学计划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它要对教学工作起到全面的、长期的、连续性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计划的写作
1.标题
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标题,一般是以学校名称、年级、文体名称三项内容组成,如《××中学高中二年级教学计划》。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标题,一般是由年级、专业名称、文体名称三项内容组成,如《20__级新闻学专业教学计划》。也有时候由教育系统名称、特殊教育对象、文体名称组成标题,如《湖南省在职中学教师(专科起点)通过继续教育达到本科学历培训各专业教学计划》。
2.正文
教学计划的正文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指导思想。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教学,都必然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有些学校或专业,又有着自身的突出特点,或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学的指导思想也自然有不少与众不同的地方。将指导思想写在教学计划的开头,是为了明确教学的宗旨,强调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的概括要精确简练,不枝不蔓。
其二,培养目标。写明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理论基础、什么样素质、什么样能力,能够适应什么需要,能够从事什么工作的什么类型的人才。如果要对政治标准、理论基础、工作能力等方面分别提出要求,可以分条列出。
其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写明是全日制教学还是函授、远程教育、自学考试以及别的什么教学方法。每周计划安排课时,每学期的总课时数,以及其中的课堂讲授时间和实践时间各自所占的比例等。
其四,课程设置。列出所有课程的名称,课程的排列顺序,可以采取分模块排列、分学年排列、分专业方向排列等多种方法。课程过多要列出表格。
其五,学制年限。说明本专业的学习期限。
其六,学分计算和毕业学分底限。说明学生必须修够多少学分才能毕业,有时还要特别说明某一课程板块中必须修够多少学分才达到毕业标准。对公修课和外语是否有特殊要求,也要说明。
【 例 文 】
20__年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建设的需要,能在国家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人大、政府、法律服务机构、财经部门、涉外商务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实际工作和研究、教学工作的具有法学学士学位的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立法人员、律师和法律顾问。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我国主要法律、法规、司法实际和有关方针政策;能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能正确处理案件,撰写法律文书,具有较好的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操纵技能。三、主要课程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为基础,设有民商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和刑事法等4个专业模块。主要课程为法学导论、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民法学、商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亲属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具体的课程设置详见《法学专业教学计划总表》。
四、学制:四年
五、毕业最低学分
毕业最低学分为150学分。学生修完全部必修课程和1个完整的专业方向模块,取得全部必修学分和1个专业方向的全部学分,取得选修学分符合教学计划的规定,即: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基础平台选修课不少于14学分,大学生素质教育课(详见《宁波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细目》)不少于分,其中“两课”修课3学分,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类选修课5学分,通过国家四级外语考试,准予毕业。
六、授予学位
1985年6月,她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到来为家人增添了无限喜悦。8个月大的一天晚上,她又哭又闹就是不肯睡觉。妈妈抱起她发现她浑身发烫,赶快带她到医院。医生给她打了针,慢慢烧退了些,妈妈又把她抱回了家。
只是一次普通的发烧,父母以为烧退了就没事了。可之后的几个月,妈妈逐渐发现逗她玩时,她变得不爱搭理人了。妈妈觉得有些奇怪,她以前非常活泼好动,只要一逗她就会带来满屋灿烂的笑声。
到她1岁时,妈妈觉得她实在太安静了,怀着忐忑的心情带她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却如一场晴天霹雳,她的双耳失聪了。父母带她寻遍了全国各大医院,也尝试了各种方法,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妈妈终日以泪洗面,无法接受女儿坠入无声世界的现实。那天,妈妈抱起她,她不经意间用小手抹了下妈妈满是泪痕的脸颊。妈妈看着她微笑的小脸,暗暗决定,一定要将她带出这片聋哑之地。
从那天开始妈妈教她“看话”,每次发音时,妈妈都让她用手摸着自己的声带,感受发音时的气流。她就这样盯着妈妈的嘴唇,看着口型每个字学上百遍,甚至上千遍。很长时间后的一天,从她的小嘴里发出一声含混的“我”的声音时,妈妈抱着她一下子哭出了声。直到3岁的一天,她才第一次叫出“妈妈”。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妈妈把她送进了普通学校。她通过读唇来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可有时老师讲得很快,她记不下来,下课后她就追着老师问,直到弄明白为止。开了英语课,她又像小时候“看话”一样,感受元音和辅音发音的不同。可她的速度根本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成绩也一落千丈,这使她的脾气也变得越发的暴躁。
有一天,她在准备期末考试,可由于跟不上,太多的题她都不会做,她一生气将书扔在了地上。爸爸闻声走了进来,看了看地上的书,对她说:“先不学了,我给你讲个故事。”她认真地看着爸爸,爸爸说:“有一种生长在非洲戈壁滩上的依米花,每朵花都有红、黄、蓝、白四个不同颜色的花瓣,很是奇特。但你知道它是怎样长成的吗?”她摇摇头,爸爸从她的脸上看到了好奇,继续说道:“依米花通常要用五年的时间扎根,然后一点点地积累养分,直到第六年春天,才会在地面吐出嫩芽,慢慢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奇花。但依米花的花期只有两天时间,两天后就会凋零。虽然花期短,可它的美丽却是永恒的。”爸爸讲完故事就离开了,她一个人想了很久,后来爸爸看到她捡起了书,重新开始做题。那一次的英语听力考试,她看着老师的嘴唇,考出了满分。初中毕业时,她获得了保送的资格,但她放弃了,最终以总分全区前30名,物理满分的成绩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就这样她一步步坚持着,大二那年,她靠看视频学口型的方法练习英语听力,在为她设置的由老师现场念听力题的单人考场里,她通过读唇的方式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而后又通过了六级的考试。
大学毕业后,她考取了华师研究生,那时的她萌生了去美国读博的想法。一边读研一边备考GRE,为了练好口语,只要学校的英语角开放她都准时出现去和外国人交流。转眼研究生课程已经到了修改毕业论文的阶段,她向美国多所大学提交了申请。在等待的日子里,她几乎“泡”在了文献资料和英语里,去研究提交申请的每所学校和每个专家的侧重点,为美国大学的面试做着准备,晚上能抽出的一会儿空闲,她还要看美剧练口语发音。
今年4月,她以高分通过GRE、托福考试,拿到了美国堪萨斯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佐治亚大学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这一骄人成绩的获得者叫刘轶。生活在无声世界的20多年里,刘轶努力像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如今,她选择了堪萨斯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她立志要做特教事业的学者。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2.1线上学习的内容要求
教师在每章节知识讲解之前,会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的录播课,这个线上学习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提前预习,而是通过录播课在教师的讲解下自己先认真地学习章节基础知识点、初步把握重难点。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章节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好坏,自己发现问题和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回看课程视频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平台上有专门的互动讨论区,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平台提问,教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后回答互动讨论题,发表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这种形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好习惯,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学生必须参加线上的期末考试,线上期末考试以客观题型为主,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2线上学习效果监管———“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
线上学习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把双刃剑。如何对学习自觉性有限、自学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是保证线上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货币金融学课程的线上学习采取“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的监管模式。其中“双固定”是指“固定团队和固定时间”。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合作团队,学生在固定的团队内相互督促完成线上学习;然后教师指定固定学习时间,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如果个别学生临时有事也可自行安排其他时间,固定基础上的机动灵活性方便了学生自主安排。“双层负责制”是“组长+教师的双层负责模式”。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线上学习;授课教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同学们的线上学习情况,使用课程平台反馈章节学习完成情况,锁定重点关注目标。对于线上学习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既让组长加强督促,又由授课教师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是否存在困难,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敦促学生尽快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长负责制和组内同学相互监督线上学习,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积极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大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3线下教学实施方式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对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线下授课不必要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是根据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线上学习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教师的线下授课分为反馈和讲授两个部分,通过运用优课联盟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学生反馈线上视频观看、章节习题、互动讨论等任务的完成情况。表扬按时和超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对于未按时完成的学生扣减平时成绩的分数予以惩罚,让学生将扣分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接着将学生线上检测的分数情况和习题的正确率运用统计图进行显示,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讲授过程则是有针对性地讲解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错的细节知识。讲授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或笔记本上做笔记,又会边讲授边提问,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涉及一些前述章节已学过的知识也会再次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加深印象。讲授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开放式论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
2.4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开展———“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环节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角色“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则是听众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会将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前沿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分成八个专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网页、论文、专著、教材等资料,研读和筛选资料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专题的理解制作演讲PPT并交给任课教师修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行PPT修改后在课堂上演讲这个专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题内容和讲演情况进行点评、提问,并最终给出这项活动的成绩。在翻转课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资料的收集、筛选和研读,这既培养了学生文献阅读、分析归纳、资料整理等基本的科研能力,又让学生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社会科学素养。学生自己制作PPT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整个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之间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每个同学的优势,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风。同时翻转课堂虽然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但是整个过程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
3“235”课程评价体系
货币金融学课程考核方式吸收了国内学者提出的课程考核评价“四化”特点,即“工具智能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过程动态化”。课程考核采用“235课程评价体系”,即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由“20%平时成绩+30%线上成绩+50%期末成绩”构成。“235评价模式”的设计完全对标人才的三大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展开。20%平时成绩通过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和每章节的检测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课程讲授、指导和点评学生的专题研讨中,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思政目标。30%线上成绩通过线上学习和每章练习题分数情况,考查知识目标达成情况;部分章节的互动讨论,设置开放式讨论题,让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表达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再通过答疑、评论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50%线下期末考试采用发散思维主观题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解读文献或提出自己对一些前沿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考前查找资料,考试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考察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在题型设置或给定的案例分析材料上,可以将国家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的大事件或成就等思政元素作为素材运用到考试的题目中,促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塑造,从而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4混合教学的实施手段———“慕课+学习通+QQ群”货币金融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施,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技术,通过综合应用多种不同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各种工具的优势,让它们共同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服务。具体来说,我们的课程使用了慕课、学习通和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首先,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在优课联盟和智慧树两个国内领先的在线课程平台上线,自有的慕课资源既为线上学习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也能发挥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无限次反复学习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其次,线下授课既使用在线课程平台强大的统计功能进行学情反馈,对学生形成督促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又使用学习通进行考勤、课程提问、投票、互动讨论、课堂练习、问卷调查等课堂管理工作,这使得课堂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便利了课堂管理,从而使得课堂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最后,课程QQ群的建立主要用于日常学习、考试等事项的通知,学习资料的发放,学生和教师聊天提问等沟通活动的需要。“慕课+学习通+QQ群”三种移动教学工具联动,直接作用于我们课程教学的线上学习、线下授课和课后拓展三大环节,其中慕课主要用于提供学习资源和反馈学情,助力于学生的线上学习;学习通主要用于课堂管理,为线下教学发挥作用;QQ群则更多用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日常的学生指导,在课后拓展活动中发挥作用。所以,三大工具各司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一种联动效应,共同助力于混合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管恩京.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1-2.
[2]孙长永,闫召华.法学专业线上一流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1,(4):21-27.
[3]张勇斌,张亚洲.“以学生为中心”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包装工程,2020,41(S1):119-123.
[4]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8):78-96.
[5]谭永平.混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实时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JZ160220);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教改项目(XJJG2015001)。
一、建构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目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重视和应用[1],基于近年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是化解学生专业学习困境的必然途径[2]。所谓“立体化模式”,是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的的单一化、平面化而言的,“立体化”具备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内涵[2-3],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打破传统高等教育偏向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系统论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要全方位地调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诸要素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等并进行立体化设计以形成有机统一的综合教育体系,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采用课内与课外、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网络)、国内与国外多维一体的学习策略,展开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4]。
二、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
1.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模块,奠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学生发展需求,按照学院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我们分阶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对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和完善,把课程模块分为: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五大立体化模块,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占30% 以上) [5]。
围绕课程体系的确立,逐步选择有条件的课程建立立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内容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书和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上电子习题和心理学案例分析、辅助教材等教学资源。
2.教育理念的立体化。
教育、教学的理念涉及到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育教学过程观等多方面的基本认识。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突破原来以课堂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为主的设计思想和体系,向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向改变。特别是,立体化教育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双重主客体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和学习的对象(客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有着多向立体的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非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单向灌输。
3.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立体化。
大学传统教育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立体化教育教学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立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灵活性、激励性、反馈性等多种特征。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坚持探索和借鉴的特色教学方法有:“元问题提问”环节、“5 分钟老师”制度、研究性教学法、研讨式、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法、基于反转课堂的PBL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听课热情更高。
4.教育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课堂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多数课程都能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克服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极大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真正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课堂。
课外辅导方式的立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辅导相链接提供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课外辅导方式单一化的局限。如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对校内外心理学专业课程网站资源的链接,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随时学习各网站上的有关教学内容、学习辅导材料、知识扩展材料、课程录象等。师生通过 e-mail 的方式进行打破时空的立体化指导、学习督促和交流。
5.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立体化。
W生分层化、多样化教学辅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分别来自文科、理科高考背景,在学习基础、将来发展取向、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结合,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优势,克服弱势,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链接。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外自学包括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自学材料包括参考书、期刊、专业书籍、网上资源等,鼓励和指导学生搜寻有关资料,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上资源和图书馆等其他有效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样,既能避免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相链接。在实践教学方面,力图使实践教学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力求形成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包括:通过实验室模拟实训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 的课堂教学开设应用技能课程,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与研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等;并且,建立和完善较为全面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
6.课程考核与教育教学评估的立体化。
课程考核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调控棒。可以采取实行“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 20% ~30% 考分来自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平时成绩; 70% ~ 80% 来自期中与期末的理论与技能考试(有闭卷、开卷、半开卷、课程小论文、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式) 。同时,可以尝试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考评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次、多样化考评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共性,又体现评价的个性。
三、心理学本科专业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
1.以模块化课程设计为依托,分阶段有序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照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我们在理论课程体系中构建四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
模块化理论课程以动态阶段性学习来实现。本科一年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课前给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材料,采用问题启发式、类比讨论式、内容专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准确理解;本科二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科三、四年级进行建构性学习,第三年开始接受应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以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来建构知识的意义。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教学,激发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以专业实训和校园特色专业活动为落脚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校内技能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我们也开展了研究型实践教学。此环节以导师制和互助学习圈为平台。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的指导教师指引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及心理沙龙,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分层式多样化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保证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
3.自主学习力与积极人格培育并重,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人格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积极人格的功能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完善,这有助于有效的处理自身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较高的情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情绪整合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一思维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开设大学生幸福课有效达成了积极人格培养的目标。一是通过理论讲授让大学生形成对积极人格的认知;二是通过素质训练让大学生感悟与增强积极品质;三是通过主题讨论让大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四是通过心理测评让大学生了解幸福感状况。
4.以“双师型教师”与校外导师建设为智力保障。
在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我专业部分教师已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并且,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以各自的方向专长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服务需求相对接,深入一线开拓专业理论方法的应用,又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而详实的案例e累。此外也重视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评估体系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包括学生信息员评教、问卷、座谈、网络评教、教师自我评教、专家评教等方式,评价内容既包括教学,也包括教师科研、实践能力、育人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吸收了多位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充实师资队伍,他们广泛分布于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通过专业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服务于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提升,并开阔了专业视野。
四、总结
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和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广泛分布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司法与犯罪行为矫正等领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较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共计5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绝大多数毕业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家庭婚姻治疗师以及育儿师等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具备相应方向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十余年不断积极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术方向,打造优势特色,已初步将心理学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层次较高的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高立群,彭聃龄. 21 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5).
[2]莫 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3]李国强,王旭红. 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
[4]辛 勇.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
当今时代,任何重大工程、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协同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文科建设成为任何一所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政府做出了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教育战略决策,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深刻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理工科大学要抓住历史机遇,向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就必须根除传统理工教育模式的弊端,调整和完善学科结构,规划学校总体学科建设。这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文科的建设,采取新的发展战略、措施,加快其发展,把文科的教学、学术研究的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因此,研究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原因、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学者们将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意义归纳为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需要。有学者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论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理、工、文相结合,高等教育的结构必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趋势要求实现理工文相结合。
文科发展历史悠久,学科体系成熟,在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趋势下,文理工日益交叉渗透,文科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人们一般把文科划为文史哲等基础性的传统文科,以及应用型、交叉型的新文科;也有的从工科所需的文科教育将文科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培养对职业岗位有用的知识才能,例如,学习语文,熟练掌握阅读、写作、说话的能力;学习法律知识,以求工作上、生活上借助法律的保护;学习财政经营之学,以求在处理生产和销售问题的过程中不致违背经济规律。这些是工科学生走向社会所必备的文科知识,谓之“安身立命”的文科。第二层是作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修养所需要的,如美术、音乐、文学、道德行为的教育,谓之“怡养性情”的文科。第三层是培养人参与社会、认识社会、贡献社会,并对事物能有战略发展的分析能力所需要的文科,这就是哲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教育,谓之“济世达人”的文科。总之,文科内涵丰富,性质有别。因此理工科大学办文科的第二步是定位与取向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可行之道是背靠理工科,充分利用理工条件办好应用文科专业,培养应用文科人才,出应用文科的研究成果,提高理工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对于一些实用价值不高、发展潜力较小的文科专业,则可以进行调整,以使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建设与发展能充分形成与体现理工科大学特色。总之,学者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倾向于应用、交叉、渗透型的新文科的定位。
文科发展的思路和策略问题是怎么办文科的问题。部分研究人员和教学科研部门的领导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认为应当从实现文理工管相结合的目标出发规划文科的建设与发展;坚持以应用为主,以交叉见长,建设和发展新型文科;统筹规划,重点扶植,逐步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专业群。提出了“小规模、多学科、分层次、高水平、有特色”的文科发展指导思想,认为应当使文科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以文理交叉的方式,使文科的发展与学校各学科综合发展战略相联系;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纽带,使文科的发展与国际学术前沿接轨。从转变思维模式、树立品牌意识、开展创新性研究和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论述了文科发展思路。在这个问题上,学界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理工科大学教育首先要培养的不是“技术专家”,而是“合格的公民”,通过科学世界观与高尚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观察世界、对待人生,摆正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向学生进行必要的美学、心理学教育,帮助他们鉴别真伪、区分美丑、健全身心、陶冶个性,而这些将形成学生从事任何职业的重要基础――为人的基础。在《人文、工程和教育》一文中讲道:“人文学课程对工科学生的基本价值是,它们教给一种方法去探索与工程诸学科不同的疑问、看法、问题。这些课程促使学生思考,由此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如科技史、逻辑史、辩证法、文学、美学等,有助于他们构建广博的背景知识,活化他们的认知心理定势,扩展其过分局限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他们不拘一格地想象与联想,点燃学生创造性的思想火花。
文科在重点理工大学的发展中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但近30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重点理工大学不仅能办文科,而且能办好文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办好文科,不能停留在原来从无到有的初级阶段,必须明确方向,选择一流的发展战略目标。这既是重点理工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学科融合,促进人类文化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也是文科上台阶、上水平,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定位于一流的学科发展目标,重点理工大学应选择以下发展思路与举措: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于2003年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并开始实施“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因此,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要从根本上转变理工科院校文科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大学文科教育在全面素质培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正确认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全面素质培养,按照教育规律办好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教育。科学精神的真谛在于求真、求实,人文精神的主旨在于求善、求是。因此,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两者同时发展才能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重点理工大学办文科不是权宜之计,不是跟风追潮,文科也不是应景式的花瓶摆设。文科既服务于全校文化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又有着自我存在的价值与作用方式,它与理、工三足鼎立,必须独立自主地自由发展。同时,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磨砺、实力累积与文化积淀,才能稳健地发展,最终走向一流。没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与实力,单从一个历史时间点切入,希冀一时的强投入与高速度追赶就能够实现目标的达成,这只能是奏效于一时的教育短期行为。因此,必须把文科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之中,从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投入等方面制定中长期工作规划,拟定目标、任务、措施与步骤,使文科在重点理工大学得以稳步发展,逐步进入一流学科水平的行列。
文科要上档次、上水平、力争一流,必须依托现有学科力量,加快现有学科的发展,使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现有文科应明确责任与目标,“立足于发展,立足于自己”,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基础和条件的学科应积极申报博士点,增设硕士点,在相关领域中形成特色与优势,进入国际、国内学术研究的前沿。在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基础上,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和培养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重视解决“重大课题少,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少,部分教师的研究意识不强”的主要问题,从各门学科实际出发,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使现有重点学科步入全国一流行列,成为推动整个文科发展的先导。
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的普遍薄弱或缺失已成为制约整个文科发展的瓶颈,也是阻碍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桎梏。重点理工大学应从加强大学素质教育,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文科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文学科的特殊教育价值和基础地位,采取超常规措施来扶持和加强人文基础学科的建设。
文科发展的失衡源于以“应用为主”的文科发展指导思想。如前所述,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等一些重点理工大学都确立了各自文科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大都是基于“就文科论文科”或“就工科论文科”的“小文科”思维模式提出来的,它们的缺陷是,重视发展应用文科而轻视基础人文学科的建设,甚至以应用文科的发展来牺牲和取代人文学科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人文学科基本建设的滞后,师资水平、课程质量都难以提高,限制了人文学科在整个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和文化氛围营造中应起的作用。综合上述研究,21世纪新的文科发展指导思想应当是,以促进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文学科的发展为基础,谋求人文学科与应用文科的协调发展,并通过文科内部及文、理、工之间广泛、深入、富有成效的交叉渗透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创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一流文科。
人文学科的“精神性”、“教化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应用文科、工科那样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创造出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人文学科的发展要采取积极的扶植政策,对其图书设备购置、师资的引进和培训、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课题的资助等加大投入力度。要切实把人文学科的建设与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教育、科研活动项目来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同时,根据人文学科的特点,营造适于人文学科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人文学科的发展有别于其它应用文科。人文学科发展的滞后,意味着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的缺失或低下,意味着学校科学发展后劲和潜力的贫乏。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人文学科,努力使人文学科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群。
任何一场思想深刻的教育改革,只有全面进入人才培养计划才能最终成功。而人才培养计划要发挥出预期的功效又首先取决于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突破与超越。否则的话,教育改革往往是“新瓶装旧酒”,形式转变了而实质内容难以改变。前一阶段许多理工科大学在所开展的人文社科教育的试点与探索中,虽然都配置了文科,学科形式较为完备,文科教育也进入了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规定了相应的学时和学分,但教学的效果并不很理想,作用有限。究其根本原因,仍是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阻碍。因此,定位于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建设,应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让文科教育真正进入学校每一个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计划。
原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靳诺曾指出:“要切实解决认识问题,按照‘四个同等重要’和‘五个高度重视’的要求,在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科研条件、科研队伍等各方面切实保证文科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要充分认识理工科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要充分认识理工科院校及文科院校发展文科,特别是发展新兴学科的重要性,在发展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前途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发展点,努力推进高校实现学科创新。在发展传统优势基础上创造新优势。要加强科学管理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和建设问题,努力探索大学文科建设和文科管理的规律。对文科科研业绩的评价,对文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对文科学者的评价以及对大学文科的评价,都值得认真探讨。在探索出成果,出人才以及出管理经验的同时,努力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体制、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充满活力的文科科研管理体制。”
建立一系列制度以保障文科的发展,这应该是我国理工科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理工科大学主管领导、学术委员会大多由理工科类专家担任,必须在理工科大学增补一定数量的文科学方面的专家进入学校领导和学术委员的行列。很多理工科大学大多采取以前办理工科大学时候办文科的制度和思路,这显然不合适。要发展文科这种灵活多样的软科学,就要建立一种具有弹性的制度和评价体系,而不能采用生硬的定量评价体系。以文科科研评价体系而言,有的文科科研成果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如果以效益来评价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的话,就会导致教师短视,急功近利,从而忽视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限制文科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本校文科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科发展的规律制定相关的文科研究学术规划和学术评价标准。在研究过程、科研成果、基金资助额度等很多方面,文科同理工科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用不同的考核办法。理工科大学“以理工为主”的战略,决定了学校集中大部分的资源发展理工科,对文科的发展投入不足,如有的理工科大学图书馆文科书籍文献和必要的数据库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文科研究。由于经费投入不够,理工科大学文科学科普遍存在师资引进困难和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因此适当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必不可少。所以从制度上保障文科的发展应该是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当务之急。制度的好坏决定了文科的发展方向,建立一系列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类学科不同的评价体系和发展体系,是理工科文科发展的根本出路。
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发展,所以说我国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发展思路上,理工科大学应当遵循强化基础、应用为主、文理渗透的原则。文史哲等学科是一切文科的基础,也是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必须积极加以强化。其主要措施是扶持、培养、引进一批素质较高的基础文科教师队伍,但不必办有关的专业。应用文科应当是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重点,因为应用文科比较容易实现与理工科的对接和渗透,社会对应用文科也有比较广泛的需求,应当积极加以发展。一些文理交叉性质的学科更应成为理工科院校发展文科的重点。
从总体上说,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应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以“两课”建设为核心,强化基础性文科建设;文学艺术学科要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以工商管理和经济、法律为核心的应用文科;大力促进科学技术哲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等文科的发展。
文科发展是一个时代气息较为浓厚的学科,它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体现出其特有的特点。因为文科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学科之间交叉综合趋势的大发展,再加上文科内部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办文科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而我国的理工科大学人文底蕴大多不是很深厚,其发展文科的思路明显存在机械化的痕迹,这就需要理工科大学要有改革的精神和勇气。不仅要发展社会急需的人文社会科学,而且要下大力气支持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如哲学、历史学等。这些学科的发展不只为文科的发展铺垫了人文底蕴,而且为整个学校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除此之外,还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而且对于学生在文科选课方面要放松,在保障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文科类学科。
总的来说,发展文科需要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理工科大学的文科改革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点:1、重视基础教育。2、课程内容应当避免过细的专业分化,而且要求文理科相互融通,不断开拓跨专业学科,使课程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3、扩大选修课程的范围。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采取缩减必修课、扩大选修课范围。4、各系(学部)灵活安排课程内容,办出自己的特色。各学部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率安排上在规定学分、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的制度和形式等方面不拘一格,力求多样化。
文科在促进理工大学生全面发展中拥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基本目标的理工科大学教育必须全面革除传统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结构上的弊端,发挥文科教育在理工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重点理工大学创办文科的根本动因之一,同时也是重点理工大学加强文科建设,推动文科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我国教育资源有限,又面临着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任,如果把市场的功利价值作为办学的唯一标尺,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分割与占有中,“势单力薄”的文科(包括应用文科)是无法与实用的理工科相竞争的,也难以与基础雄厚的综合大学的文科相匹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重点理工大学的文科建设必须定位于加强全体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更好地促进理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来积累文科专业教育的实力,使其稳步发展。
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它以体验性、教化性、评价性与其它客观性、实用性的应用文科相区别。人文学科的教育不是一种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主要是受到高层次教育的人所必备的一种教养、素质的养成教育。同自然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相比,它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其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
人文学科的独特教育价值奠定了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教育地位,这种基础教育地位是其它文科教育所不能代替的。纵观整个教育史,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一脉相承,联系紧密。人文学科是人文教育的依托,人文教育是人文学科传承发展的重要桥梁。在古代人文教育时代,中国的“六艺”和西方的“七艺”等人文学科被视为“显学”,处于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上的独尊地位。在经历了单一的人文教育阶段、科学教育阶段之后,历史正沿着螺旋式发展轨道步入现代人文科学教育时代,即以科学教育为基础,以人文教育为导向的两种教育相融合的新型教育阶段。重点理工大学加强文科教育,必须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而不能囿于片面功利化的价值观念,忽视、排斥人文学科的教育,或通过发展其它应用型文科,把这些文科教育等同于全部文科教育,来绕过人文学科的发展,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偏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文科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推动文理工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是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是其发展的优势、动力、特色之所在。但客观地评估文、理、工学科融合,其现状是融合得不多、不全、也不深,文理工学科之间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共存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深度融合,基本上仍停留在“理工+人文”并存的层面上。应通过其他途径切实促进和深化文理工之间的学科融合。
交叉应用型文科是高等文科教育发展的新兴方向。其特点有二:第一,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文科”,而是既充分吸取和应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又能将自己的成果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因此它突破了传统文科中各门学科的界限,能填补传统文科的空白。第二,它在进行学科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应用研究,强调解决社会发展中提出的现实问题,因此常被视为“应用文科”,处于传统学科分界线上,呈现出“亦理亦文、非理非文”的特色,是文理工三大学科大跨度交叉融合的直接结果,如管理学、传播学、行政学、行为科学、技术经济学、工艺技术学等。重点理工大学可以依托其强大的理工背景,发展这类新兴文科,既能丰富学科体系,推动知识繁衍生长,为学校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办学效益的最优化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又能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培养既掌握科学技术又通晓经济、政治、法律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