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籍管理论文

学籍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6: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籍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籍管理论文

篇(1)

1.1成教招生与学籍管理的业务流程。

我校成教招生与录取程序为:首先,分析省高考生源库人员的分数构成情况,设置最低录取分数线;然后根据各专业考生分数段的分布情况设置各个专业的筛选条件进行正式生的录取;如果满足条件的学生数少于计划招生数,还可以招收部分未达到分数线的学生,这些学生属于跟班先读的进修生。新生编班后,接下来将按照培养计划学习,进入学籍管理阶段。

1.2成教招生与学籍管理的功能模块设计。

为了实现成教上述特定的业务管理流程,软件研发时设计了如下功能模块:(1)学历教育录取辅助分析;(2)新生录取;(3)新生编班;(4)进修生入学籍。(5)校内与校际学籍异动管理;(6)学生奖惩管理;(7)招生库信息查询;(8)学生与班级信息查询;(9)学籍异动与奖惩查询;(10)教学计划制订与管理;(11)授课任务制订与管理。

2系统设计方案

2.1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

应用程序开发环境为2010集成软件开发平台和SQLSer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运行环境为Framework4.0。前后台共享服务器上的同一数据库。

2.2系统数据模型设计。

成教招生与学籍管理数据库设计时,要依照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原则设计数据表结构,要尽量减少数据的冗余。此外,为了将来系统功能扩充的需要,设计了表示学历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和非学历教育的大类实体,设计了表示业余、脱产、函授、远程的形式实体等等,并在设计学生实体时,增加大类、形式、层次等实体的参照属性。

3系统特殊业务的实现技术

3.1学历教育录取辅助分析。

本模块用于分析当年高考生源库信息中各个分数段考生的分布情况,以确定录取分数线。系统设计了按科别、专业、性别、站点等选定的条件,查询考生在指定分数段分布情况的可选条件查询。还设计了直接输入指定条件查询指定分数段的考生分布功能。

3.2新生编班。

新生编班要完成编班和编学号两项功能。首先在班级管理中添加班级信息,然后,在新生编班模块中把招生库指定的学生批量或单个加入班级中。如果这个班中有进修生,再用直接添加的方式加入进修生。班级成员添加完成后,接着在同一用户界面进行班级成员的自动或手动编学号。

3.3进修生入学籍。

进修生是指未正式录取而先跟班就读的学生。他们按照所跟班级的培养计划完成所有课程的学分,但是要跟着考取后编进的班级毕业。为了解决成教这种特殊的进修生管理问题,对每个学生实体定义了自然班和学籍班两个班级属性,自然班为完成学分的班级,学籍班是跟随毕业的班级。进修生入学籍模块就是完成进修生录取后转变为正式生,并分配归属的学籍班的功能。

3.4其它模块的实现技术。

学籍异动包含退学、休学、延长学籍、离校、在校、毕业、保留学籍等变动内容;学籍转变包含复学、留级、转专业等校内学籍转变,转学转专业等校际学籍转变;奖惩模块包含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等奖励登记,处分、记过、留校查看等惩罚登记。在设计学籍异动与奖惩模块的应用程序时,主要需要一个友好的界面,作好相关信息的登记,并显示在学生信息查询及学籍卡打印等模块查询结果中。成教学院一般有多个合作办学点,由于办学点师资结构的差异,因此,同样专业在不同教学点的班级会有不同的教学培养计划。因此,在编写教学计划制订与管理模块的应用程序时,采用了按班级制订教学计划的方案。另外,考虑到同样专业班级与班级间,年级与年级间教学培养计划有很大的相似度,因此,设计教学计划订制与管理模块操作界面设计时,提供了复制原有教学计划进行修改订制的功能,为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授课任务订制与管理是为每学期按教学培养计划开设的课程分配授课教师。这个模块与班级教学计划、教师信息库、课程信息库、班级信息库等都有关联,设计授课任务订制与管理模块的应用程序时,把这些相关信息呈现在同一个用户界面中,供操作人员点选。这一功能使系统更加友好,提高了系统的适用性。

4结束语

篇(2)

1.人员配备数量不足

目前从各基层单位学籍工作人员配备数量看,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的情况。一人多职,身兼数职,没有像普通高校样,在具体岗位设置时参考学校学生数量,人员紧缺使得学籍管理人员只能疲于处理大量的日常工作,而在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上难以有较高水平。

2.基层单位对学籍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学籍管理工作贯穿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环节,还延伸到学生进入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查询、信息认证等,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而在开放教育办学理念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得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学籍管理工作也提出更高的个性化服务要求。

3.缺少稳定的培训机制

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学籍工作的周期性长,新到岗工作人员一般需要1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熟悉并独立开展工作。从上到下都缺少定期、定项的培训。

4.基层单位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各基层单位在管理工作中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工作项目、管理流程的操作规范。特别是在班主任管理、学生管理方面,无法按照制度流程工作,而是按照经验管理。在基层单位中因为生源的地域影响因素,情感管理现象也比较突出。

5.技术支持力量薄弱

基层学籍管理人员专业结构技术类比重不大,现代科学技术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较少。操作软件繁多而互不兼容,基层单位在使用中需花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学习具体操作,缺乏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

二、基层办学单位学籍工作改革方向

1.完善队伍建设,加快团队打造

队伍建设是国家开放大学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从国家开放大学到国家开放大学各分部,应借鉴普通高校师生比、教师与管理人员比例分配原则,结合各个基层单位办学实际,形成学籍管理人员配备指导方案。在稳定队伍人员的前提下,打造一支由专家队伍、业务骨干、管理操作人员为主的金字塔型管理人员框架。通过专家队伍加强学籍管理制度研究和政策指导。业务骨干作为中间力量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开发。管理操作人员作为具体的实施者熟练操作具体业务。

2.建立稳定的培训机制,增加队伍凝聚力

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加强学籍队伍纵向和横向交流学习,通过工作观摩、专项培训、岗前学习等方式,为各级各类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多种培训、学习机会,实行学籍岗位准入制,加强学籍工作人员重要性的宣传,士曾强队伍凝聚力。

3.完善制度建设,形成精细化管理

提高学籍管理质量关键是制度保障。各基层办学单位依据国家开放大学制度应不断完善、细化具体的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基层单位操作规范,编写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明确责任和权利,通过规范的管理方法和操作流程,避免情感管理的影响,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

4.深入研究,加大技术支持

篇(3)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制定缺少法律规范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成人高校学籍过程管理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相比之下,对成人高校的角色定位、学籍管理制度效力、责任等问题却很少有人论及。目前,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模糊,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法律性质不明确。由于缺少有效的立法协调机制,学籍管理制度制定过程缺乏法律支撑与指导,导致制定制度不严格、不民主,执行制度缺乏效力。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发展不均衡

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一直借鉴《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校学生行为准则》的规定。虽然从管理模块上看,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点较多,但普通高校是培养全日制学生,而成人教育的教学不仅局限在校内进行,还在函授站进行,成人教育的学习形式多样,教学方式、学籍管理、学生管理都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差异。此外,成人学籍管理制度基本是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制定的,在入学报到期限、成绩考核、转专业与转学、学制、休学、退学等要求方面,各省之间有很大区别。例如,广东省教育厅会对成人学生部分科目进行统考、抽考,而在许多省,统考和抽考一般由高校统一安排。这些制度的差异,折射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规范。

(三)政府权限集中,执行制度手续繁琐

转专业、转学是学籍异动的两个主要方面。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多数省(市)对于转专业和转学的要求都逐渐降低,办理手续简化,学籍异动的管理更加人性化,除体育、艺术类等专业外,理工学科范畴、文史学科范畴内部都可以互转。从政策执行的角度上看,因为成人高校学籍管理部门熟知本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动态,许多省份成人高校都有转专业的审批权,再报送省教育厅备案即可。个别省份对于转专业的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各高校的管理权限小,学生入校后发现报考专业不适合自己长远发展,因转专业手续繁琐,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退学。虽然学籍管理制度对转学进行了规定,但是如果细化转学手续,转学手续难度高。即使转学不转专业,各高校的专业目标、专业定位不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都有很大区别,甚至课程成绩、学分相互得不到认可,给转学者造成困难。

(四)刚性学制束缚学习积极性

经本文调研,成人学生中许多是在职工作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主要目的,有18%是为了取得文凭,有68%是为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学生不仅看重学习时间的长短,还很看重教学水平的高低。目前,高中起点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的成人教育学制为3年或者2年半,高中起点本科教育学制为4年或5年。在刚性学制的时间限制下,一些学生只能按教学计划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学业,降低了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成人高校学制仍旧以刚性学制为主,教学模式单一,照搬普通高校课程大纲,缺乏对学生个性化指导,公共课较多,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工作脱节。

(五)制度执行程序不够严格,缺少法律规范

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程序规定不规范,必然导致执行程序不严格,从而引发高校学籍自主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的冲突,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制度执行问题。例如,个别成人学生因未被授予学位而状告母校,主要是由于高校形成处分决议后,没有将处分决定告知学生,也未告知其应有的相关权利和申诉渠道,制度执行不规范。有些学生或者家长法律意识淡漠,常为解决某一问题拥堵学校大门,甚至采用更激进的措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正当程序,无论是学校的“执法均等”还是学生合理合法的请求、选择、知情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缺乏法律依据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成人高等教育各方权益,还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从长远分析,则可能对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革策略

(一)学籍管理制度纳入法治化轨道

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成人高校应以国家制度规定为依托,依法治校,从法律视角分析现阶段成人学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逐步规范、细化各种制度,构建适合成人学籍管理的管理制度,做到学校要有管理自,学生要有受教育权。尤其是对学生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毕业、结业等要求坚持以生为本,既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申诉权,又要从学校自主管理角度出发管理和约束学生。因此,完善健全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二)健全学籍管理制度,简化执行程序

目前,各省制定的成人学籍管理制度差异性大,有的省份由教育厅制定并出台了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也有的省份没有出台具体的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为保障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省应逐步健全成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使各成人高等院校及其函授站“有法可依”。同时,省级主管部门在细化、落实教育部规定,制定本省学籍管理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到省内成人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还要从成人函授站分布、制度执行性的角度出发,考虑到省级学籍管理制度的贯通性。这不仅能促进各省成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能保证各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良好衔接。

(三)细化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学籍管理体系

健全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应重点加强以下制度建设。

1.成绩考核要求

成人学生基本上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统一上课,但各高校对于考试和考查课程的比例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制定学籍管理制度时,应该以条款的形式对课程分类、考试和考查课程比例做必要说明,对考核形式、成绩评定依据、标准要有明确的规范和阐述。同时,还要保证制度的规范性和可执行性。

2.转专业制度

在转专业要求方面,根据教育部“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的规定,省级主管部门在批准学生是否可以转专业方面,应该给予学校自主管理权限。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考虑,学校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学生培养效果、学习需求进行转专业,这也是保证正常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学生管理角度考虑,公平、有效转专业是维护学生权益的重要体现。同时,高校在制定转专业细则方面,既要紧密依据教育部的规章制度行文,又要结合专业特点、专业定位制定条款,细化学生申请转专业的范围、申请条件和流程,明确转专业在学科门类、学历层次、学籍状态界限以及课程补休与免修要求。

(四)强化教学改革,落实、实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指学生有一定选择性的学习,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学校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其学习年限也有一定伸缩性。弹性学制的落实应用,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规章作保障。目前,许多成人高校在试行弹性学制,但教学安排、考试安排、学籍管理制度都没有紧密契合弹性学制的安排,造成了学制只延长不缩短。因此,真正落实应用弹性学制,把“弹”字作为学籍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五)严格执行学籍制度,正确行使高校权限

篇(4)

学分制下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是基于学分评价审计学生的学业完成状态的一种学籍管理方法,其顺利开展必须依赖一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选课制度

选课制度是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课程、老师,是实现学分制管理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选课制度的出现,首先体现了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考虑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意愿和特长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从而不仅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积极性,而且充分锻炼了个人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判断、思考与实践的能力,这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弹性教学

弹性教学是学分制的核心思想,考虑学生是否结业的优先条件即为学分是否修满,从而使得学生们在可允许的年限范围内提前或推迟毕业。弹性教学使学生们在同一个学校内享受不同的学习制度,既可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前毕业,也可以为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留足了学习空间,通过延缓毕业来完成自己的应该学习的内容。

(三)重修与学分奖励制度

重修与学分奖励是学分制的补充与延伸,是对正常完成学业的流程的一种弥补。在很多时候,总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个人能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考试不过关,从而获得不了足够的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表现优异而获取额外的学分,所以重修可以让正常考试不过关的学生通过额外的一段时间来重新学习进而重新考试,而学分奖励则是通过学习之外的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个人创造性,通过个人创新和努力来获取额外的学分。学分制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独特的特点,相比于学年制,学分制度条件下的高校学籍管理不仅可以使用量化的、可对比的审计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降低了学籍管理的难度,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和环境更加多种多样,更容易为社会创造综合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中采用学分制来实施具有以下特点:

(四)教学计划更加多变

基于学分制开设的基本要素,在学分制条件下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会开设很多种类的科目,比如针对某个专业必须学习的必修课程、针对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增加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兴趣的公共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内容加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和涉及范围,而在教学安排上,相关人员也可以更加灵活多变地安排整个教学内容的实施,从而使专业课程与兴趣相关课程互相穿插,相互扶助,最终完成整个学业的学习。

(五)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

学分制条件下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使整个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本的单一模式的限制,通过对学分制设定的教学计划与安排,加以公共课程的辅助,使学生们不在整天围绕着老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们只需要获得相关科目的学分,即可实现对课程的学习。同时,学分制的出现也使得双学位、主辅修专业的出现成为课程,通过放开专业限制,使学生们以高昂的兴趣去接受更多的知识内容。当然,学生对学分的获取也可以通过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的考试或比赛,或通过其他形式的活动来获取相应的学分,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六)教学条件更加人性化

学分制的弹性教学使学生的学业完成不再受四年期限的限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获得规定学分提前毕业,学习差或由于特殊原因的可延长学习期限,休学后再继续完成学业。同时,学分制的选课制度,让学生们更加自己的需求、实际情况以及老师的授课情况自主地选择老师、授课时间,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使老师之间互相竞争,增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此外,重修和学分奖励都辅助学分制的顺利进行,最终使得整个学籍管理突显以人为本的特点,整个管理过程更加人性化。

(七)容易实现信息化管理

学分制最终是以学生的学分作为计量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设定使得学生的状态可以量化评判,再加上是在学籍管理工作中有很多重复的、繁琐的统计工作与排选课工作,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手段,实现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所以可以通过设计和实现一套完成的、友好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系统来实现学籍信息管理工作,通过专业化、信息化、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极大地提升学籍管理的效率,使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的实施与现状

(一)实施弹性教学

按照学分制度的要求,以学分制度为核心开展学籍管理工作时,校方增加学生们的选择条件,学生在入校一段时间内,如果认为不适合已选择专业的学习,可以给院校相关部门提出转专业申请。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学院安排的学习进度,自行选择高年级的课程,并且按照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从而得到相应学分,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毕业的学分要求,那么学生就可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即完成了自己相应的学业。在高职院校中,普遍看来规定的时间内为3到6年,即学生如果在提前1年的时间内满足了毕业要求的学分,那么就可以提前申请毕业,当然,如果在4年内没有达到学分要求,则可以推迟一到两年毕业。

(二)开展学生选课或免修

在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中,采用学分制度开展工作,一般都会设置选修课程,这个主要是为了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满足学生们的兴趣需求而开展的公共选修课程,以及为了满足学生的个人不同需求而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同时为了方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适合自己的上课时间,也可以在专业课程中选择老师,从而满足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或要求不同的各种需求。此外,有的高职院校为了给学生提前毕业提供条件,专门对于一些课程进行学习前考试,如果成绩能够满足要求,那么该学生将不用学习该课程将直接获取相应学分。

(三)主辅修课程配合

在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们自身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会在专业主修课程之外,开设梯次分配的辅修专业课程,或者设置双学位课程,从而使学生们在完成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辅修专业的培养得到更多能力的提升,最终成为一个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在以后走入社会中才更有竞争力。

(四)实现网络信息化

基于学分制度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过程繁琐重复复杂,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将自己的学籍管理工作通过设计与开发专门的学籍管理系统来开展。通过在学生入学时将各种学籍信息录入到学籍管理中心,到学习过程中各种数据信息的记录与处理,最后到学生毕业离校,所有的过程都是通过学籍管理系统系统来实现,大大降低了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但是,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在学分制条件下的开展与实施并不理想,很多实施阶段与实际理想达到的都有很多差距,有的甚至还处在理论分析或者初步建设阶段。比如有很多高职院校的3年提前毕业的弹性教学并没有真的实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在学分制的要求下提前毕业。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在师资上、教室资源上都很欠缺,这些都造成选修课程落于形式,重修课程也会因为这些原因而不能正常上课。此外,在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上,也会由于服务器配置不够,系统应用安全和网络安全级别不够而发生被黑客攻击的情况,这些都是实施学分制度顺利开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的思考与完善

(一)落实到位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对于学分制度的具体实施必须落实到位,不能浮于形式。尤其是在选修课方面,必须按照专业课程的标准来为其安排上课时间与所用教室资源,同时还要对老师进行师资培养,通过不断调整老师的知识结构和体系,鼓励老师多探索和研究新的、前沿的内容,并且在教学内容上、教学模式上都需要下功夫去提炼,从而加强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关于学分修满即可毕业的弹性教学也必须落实到位,通过开设专门的沟通会议来鼓励学生多多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公共课程,按照自己实际的能力来选择额外的课程来获取学分,通过参加额外的国家级比赛或其他活动来获取更多的学分,最终推动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完善制度和设施

学分制度的具体实施需要更加符合实际的制度细则,在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对实施细则进行制定,大胆地打破原有的学年制度和班级制度,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和兴趣选择相应的专业课程或公开课程。同时,将选修课程的制度与限制放开,适当地在晚上或者周末安排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充实。同时,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下功夫,多建造一些实验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多功能教室等,从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与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同时,通过构建数字化校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让学生突破在时间、空间上的学习限制,通过个人的移动终端即可完成相应的课程的学习,从而为学生们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改进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提升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然而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最后的应用都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期和磨合期,这就需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应用学籍管理系统时,要不断地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对系统的不足提出建议,并且通过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改进,最终是学籍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为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总结

篇(5)

(一)优异的心理素质。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都在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数量逐年递增,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本就复杂而繁琐,在学生人数日益增加的情况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量必然增加,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优异的心理素质,可以承受长时间单调乏味工作的考验,细心管理每一位学生的学籍,才能有效的完成高校学籍管理工作。

(二)良好的业务素质。

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究其原因,高校学生学籍的取得、变更、丢失、转移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自身的规章制度执行,管理过程中不可麻痹大意、随意应付。因此,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加深业务学习,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近年来,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与之相应,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管理技能,即必须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有利于更好的完成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主要包括:互联网的应用、高校学籍管理软件的使用、excel、word等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等。

(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高校学籍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在校学生,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经常与学生接触,因此,在高校学籍管理过程中必然需要管理人员与学生互相之间沟通交流。例如,遇到不理解学籍政策的学生,管理人员应耐心解释;遇到不明白学籍手续的办理过程的学生,管理人员应详细而准确地说明;遇到不按照学校规定办理学籍的学生,管理人员应与学生仔细沟通了解原因,并进行合理的教育。

二、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

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人员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而越来越多的学生给管理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只有切实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为高校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做贡献。

(一)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首先,高校要建立严格高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学籍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钻研管理理论、提高自身素质。考评和激励要做到公正公平,严格照章办事,以在全校形成人人讲学习、个个钻理论的良好氛围。其次,对于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学习研究要创造一定的条件,提供必要的指导。比如,学校要定期订阅相关管理领域的报刊杂志,对于研究成果出色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等。

(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

为此,学校可定期举办培训班,对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进行政策理论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心理教育学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管理素质和业务水平。还可不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使学校的高校学籍管理人员接触高校学籍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热点。此外,学校还可购置管理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软件放置到校园网上供各级管理人员在线观看。需要注意的是,培训既要讲求全面深入,又要讲求实效,切忌走过场、流于形式。

(三)鼓励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进修,扩大对外交流。

为了提高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学校要鼓励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进修相关专业的学位,以扩展其理论基础,提高管理水平。学校要尽可能地安排高校学籍管理人员攻读在职学位或同等学历,确保其在进修学位的同时不影响本职工作,这样既能满足管理人员承担的工作,又不影响其进修需要,也有利于其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习的效果,推动工作的进行。另外,定期组织本校的学籍管理人员赴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也是必要的。每个学校都有其独具特色的管理方法,高校学籍管理人员通过参观学习能够认识和学习其他学校的管理方法,取长补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