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5: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机械电子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实训课程;开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40-02
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和强化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在多数高校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实验实训模式,大都沿用与课程绑定的实验内容,各课程以渐进方式进行教学实验[1],这种验证性实验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很难在学生综合知识运用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上达到良好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在综合知识运用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国家教育部并在诸多高校试点了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CDIO培养思想。南昌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部分班级亦试点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同时在“课程群体系” 建设中突出通才教育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知识体系,进行了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训课程设置探索,提出“师、研、本”结合和“问题驱动式”的实训课程开课教学培养模式,以及综合实践实训平台“分模块”、“分兴趣小组”的实训方式,以人为本[2-3],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综合实践平台实训课程设置目的与目标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模块是机械类专业模块中跨机、电、控制学科的具有跨学科特色的专业模块,要求具有该专业模块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在通才教育基础上,结合个人爱好兴趣,突出个性能力优势[4],因此,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模块跨课程综合实践平台实训课程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通才教育基础上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通才,是指具有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较为宽广的人才[5]。课程群体系设置充分考虑了通识教育的要求,因此,相应能力培养必须提供跨课程综合知识运用实践实训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实训课程的开设满足了这一需求。
(二)以人为本的个性能力强化
“以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诸多教育大师推崇的重要教育原则之一。综合实践平台实训课程提供了专业综合知识的能力实训,学生可在课程群体系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爱好兴趣和知识特长,选择实训模块,完成个性应用实践能力的强化。
(三)非“卓越工程师”班级能力实训补充
“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级在最后一学年将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能力实训,综合实践平台能力培养实训课程的开设将起到对于非“卓越工程师”班级实训能力培养的补充作用。
课程开设目标: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实训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分析用户实际需求,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制订方案,解决问题,完成系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二、实施方案与课程实践
综合实践能力实训课程是专业知识基础之上的根据个人爱好兴趣的能力拓展和知识运用,结合课题组已构建的实训平台与承载的知识体系[6],作为个性实训课程,拟在大四上学期开课完成。
(一)实施方案
1.模块化实训与学分获得。综合实践实训平台知识体系涵盖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模块,内容丰富繁多,分模块划分知识体系,可以保证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为以人为本依据个人爱好兴趣的能力拓展提供了可行性。三个平台模块根据知识体系划分出平台子模块,确定出学时学分,供不同类型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选择实训[7]。
2.“师、研、本”相结合培养模式。实训课程采用教师指导、研究生具体技术指导、本科生设计规划与动手的授课培养实训模式,可以发挥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本专业技术领域所掌握的前沿技术和专业基础知识相结合的实训培养效果,有助于研究生完成其实践环节教育培养要求,提高其独立工作或领衔工作能力,同时为本科生所遇到的技术问题解决、答疑解惑、实训指导提供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
3.“问题驱动式”培养模式。实训课程虽然依托综合实践实训平台分模块和分兴趣小组进行,但各个模块实训仍然要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需求、学生给出方案、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师参与整个过程,提出问题,协助指导,学生根据方案,分工完成系统实现,由问题驱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用户和实际需求,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制订方案,解决问题,完成系统的综合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以及兴趣小组合作中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工作能力。具有实际应用和对象背景的科研平台的参与,为“问题驱动式”培养模式提供了可操作性。
4.多教师小班授课。实训课程适宜小班授课,分兴趣小组进行。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熟悉专业技术领域和实现完成的科研平台,课程多教师参与,小班授课,有助于不同兴趣学生的选择和个性能力培养,以及研究生的参与指导。
5.与毕业设计结合的进一步实训。实训课程由于学时和时间限制可能是模块中的子模块,模块中的其他部分可能由兴趣小组的其他同学完成。如果学生想根据兴趣爱好进一步实训拓展,则可结合下学期的毕业设计完成。设定与兴趣爱好和实训课程或综合实践实训平台相关的毕业课程设计题目与内容,使其得到较为全面的工程技术业务和综合知识锻炼,完成为社会提供机电专业方向综合素质较高和业务能力较强的个性化卓越工程师人才。
(二)课程实践
课题组在课程未列入培养计划前进行实训课程开设和个性能力培养前期实践,特别是结合“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作品大赛个性能力培养进行课程开设探索,获得的结论主要有以下方面。
1.虽然暂时还没有学时和学分,但本科生的积极主动性很高。由于此实训课程可以根据爱好兴趣选择知识模块,同时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很高。从实训结果上看,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从侧面反映出爱好兴趣在主观能动性发挥上的重要作用。
2.研究生在实训技术指导交流和答疑解惑方面起
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生对于以科研平台为对象的技术应用非常熟悉,在本科生进行技术实训、完成方案、实现系统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良师益友指导作用,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独立工作的实践与指导能力,且“问题解决式” 教学模式比“案例式”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挥科研平台的后期应用。部分科研平成研究任务后,可能会出现闲置情况。如前所述,科研平台一般是具有实际应用和对象背景的实际系统,非常适合于本科生与实际需求结合的实践能力实训,其在实训课程中的利用,充分发挥了科研平台的后期应用效用。
4.促进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由于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完成,在一定意义上使得本科毕业设计生较难得到较为系统的技能知识训练。实训课程内容和毕业设计内容的结合,相当于对毕业设计的内容、知识进行前期准备和掌握,毕业设计相当于对实训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与应用,两者结合可以完成相对较好的较为系统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运用,从课程前期实践效果上看,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完成。
同时,由于实训课程采用分模块、分兴趣、小班授课模式,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工作努力。
本文针对综合能力实训课程,探索出一种基于科研平台的个性选修实训课程开课模式,结合实训平台,提出“分模块、分兴趣小组”实训培养方式和“师、研、本”结合、“问题驱动式”教学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较高综合素质、较强业务能力的个性化卓越工程师人才,从而实现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的差异化、个性化能力培养,为工科类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实训课程或个性课程的开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燕,曲维光,吉根林.网络课程群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0,(23).
[2]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中“以人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4).
[3]田建国.树立以学生为本核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4]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以麻省、伯克利、普渡、天大为例[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1,(1).
[5]铁发宪.从西南联大看从现代高等教育理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关键词]3+1培养模式 探讨轻化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21-02
湖北工业大学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学,1984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本校对学生教学的改革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中。作为以工为主的地方多科性大学,如何培养出动手能力强,能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优秀人才是各届领导和教师一直研究的课题,通过长时间的调研,并结合本校的实际,3+1培养模式在近几年不断受到重视并实际应用到本科生的培养中。
一、什么是3+1培养模式
“3十1”专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本科4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三年的6个学期,为学习理论知识阶段;第二阶段是最后一年的2个学期,为实践就业阶段。
第一阶段,在大学一、二及三年级时间里,首先,学生主要集中精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以四大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理论基础为主线,贯穿一些初级的机械及物理学知识,为将来进入工厂进行设备操作和维护打下基础;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植物纤维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等,培养学生职业目标所需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阶段,最后一年的第七个学期开始,以学校名义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到学校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践学习。第八个学期开始,针对学生就业情况举办专题讲座,讲座的老师主要从从事相关专业实际生产的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际生产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同时邀请国际、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二、3+1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保证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尽可能接受到一个系统化的培养过程。为了配合本专业的3+1培养计划,我们在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中,从学科专业核心课的设置、专业选修课中的设置、方向特色课的增减、授课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在近几年的计划运行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或课程内容不适合3+1培养计划的要求,因此对这些课程的设置与否、设置学期、设置顺序、课程性质等进行了修改,其中停开课程2门,增开课程6门,并将所有专业课向前调整一个学期,并针对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终达到了整合课程设置与内容适应3+1课程体系结构的要求。
经过课程体系的调整,本学科基本上形成了以下三个大的课程组:
1.学科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电子电工学、工程制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基础化学实验、植物纤维化学、过程控制系统。
2.专业核心课: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加工纸工艺、轻工自动化仪表、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
3.专业选修课:轻化工环保、造纸厂设计概论、纸和纸板结构与性能、专业仪器分析、轻工产品设计、专业英语、造纸化学品、造纸湿部化学、废纸再生利用技术、现代制浆技术、高得率制浆、纸张品种及生产技术、造纸设备与设计选型、水处理技术原理、生物质能源工程。
三、3+1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实施难度最大的是第四学年的企业实践教学。对于像湖北工业大学这样以工为主的地方高校而言,企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最困难的是长期对口合作企业的选择和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与对口专业数家企业的交流合作,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第四学年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实现:
第一种方式,主要针对毕业后有意向进入与本专业相关企业进行工作的学生,主要由学校或本专业负责人精心选择有长期合作历史、以往接收本校学生较多的企业,让学生真正进入企业中进行学习,熟悉每一个工段,将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业生产进行联系。近年来,经过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努力,已与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华海纸业以及金红叶纸业(湖北)有限公司签订的《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就明确提出:企业根据需要接受我校研究生、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为我校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为各类学生提供专业参观、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的条件。
第二种方式,主要针对毕业后有意向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继续深造的学生,由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他们需要研究的课题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以后研究的方向进行选择,让学生提前感受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近年来,我校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并使得毕业论文题目与提前进入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基本一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2012年,轻化工程08-3班的蔡攀鑫同学在大二时就跟随王磊老师进行烟草废水的处理研究,在毕业时其毕业论文《Fe-CA仿生物酶体系深度处理烟草废水的研究与应用》获得2012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大赛,并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第三种方式,学生进人已有就业意向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课程的国内外专家和相关专业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及实际应用情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企业学习”的优势互补,发挥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企业教学”有机结合的优势。
四、3+1培养模式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由于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师资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这些教师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机理的探讨,很少有机会进入工厂进行实习锻炼,缺乏实践经验。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很多原因:第一,由于近年来各大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主要追求科研硬指标而忽视教学软指标,这就使得中青年将其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发文章、申请科研项目上;第二,由于绝大部分工科专业教师均不是师范类毕业生,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进行授课,虽然在上岗前有短暂的岗前培训,但其考核方法也是以理论知识考查为主,这就使得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够,教学经验也相对缺乏;第三,师资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这些教师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接受的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也没有机会进入社会锻炼,很少有工厂生产的实践经验。
为了更好地实践本专业的3+1培养模式,需要加强这部分年轻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就我院而言,企业作为我校职工的定点培养和培训基地,为我校职工提供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培训,同时我们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湖北省博士服务团”的机会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水平,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2012年,我院青年教师杨海涛作为“湖北省首批博士服务团”进入金红叶纸业(湖北)有限公司进行挂职锻炼,作为工学博士毕业的他非常缺乏实际生产经验,在企业挂职的一年间,他不仅提高了个人的水平,同时积极促成我校与该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与就业合作协议书》。鼓励年轻教师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精通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庄立辉,于贞杰,黄冬梅,等.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9).
[2]李勇,尚会超,王洁.实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原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3,(3):38-40.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就是一家以人文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中国人民大学跟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法国保罗-瓦莱里大学、法国马赛商学院共同合作创办,位于人大苏州校区内,其定位是创立世界一流、独具特色的人文社科类学院。
学院拥有国际一流师资,由中法双方资深教授及著名学者长期任教,集中了这几所名校的强势专业,并从全国统一高考中选拔优秀学生入学。学院实行三语(汉语、法语、英语)教学,三分之二课程采用国际师资授课。从2010年起,学院还开展了中法联合培养本科阶段试验性教学。本科四年后,学生将获得中法两国名校学士学位,并于第五年优先进入法方合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中法学院现在所开设的优势学科有金融学专业、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及法语专业(含财政金融传播、法国历史与外交国际关系方向)等。
跟人大一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是跟法国合作办学,不过其致力于培养的是顶尖工程师人才。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在2005年成立,融合了北航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由法国四所中央理工大学组成)的优质教育资源,旨在培养适应性强、综合能力高、潜力巨大的工科人才。学院的完全学制为6~6.5年,即预科教育阶段和工程师教育阶段。在第四学年初将对应届学生进行严格、全面的评估,只有合格者才能进入工程师教育阶段。完成预科教育阶段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北航四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数学、应用物理、工程力学)之一的学士学位,而工程师教育阶段结束且达到要求,则可获得北航硕士学位和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认定的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文凭。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也是一个旨在培养优秀工科人才的特色学院。学院继承了同济大学的优良学科传统,也很好地借鉴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应用型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学院于2004年正式挂牌成立,实行中德双语教学(为满足企业需求,也进行英语教学),部分课程由德国教授以及企业资深工程师讲授。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前三学年,课程在国内进行,成绩优秀且德语合格的学生可以赴德国完成第四年的学习、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学业。学生在毕业后可获得同济大学和德方大学的双学位的学士证书。
机电技术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和装备的重任,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属于一个长线专业,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基础性专业。安徽科技学院于1999年开始承办该专业,是在农用机电专科专业多年办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较为深厚的专业办学积淀,现为校级特色专业。安徽科技学院是安徽省设置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唯一高校,也是学院第一个工科本科专业。自2010年以来,安徽省成立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开始应用型本科改革的试点,安徽科技学院是联盟高校之一,但究竟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目前没有很明确的定义,都处于实践探索阶段[1]。通过借助暑期进行联盟高校调研、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调研,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并将其体现在我们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了具有本院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更准确客观
应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直接决定了培养出来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适用于什么行业,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及符合学校实际,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败。我们认为,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应该培养这样的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电工程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和指导生产实习能力,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及其设备开发、操作、维护以及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切实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教育;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应用性不强,缺少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无法胜任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化、产学研结合的优化模式,即“2+1+1”模式,其中“2”为两年通识教育阶段,第一个“1”为一年专业基础教育阶段,第二个“1”为一年专业整合提升阶段;改革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塑造优秀工程师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环节。
3优化课程体系
改变传统的按照学科理论来设置课程的模式,这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建设的道路。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的学科理论要求,应该是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因为他将来要从事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对于理论的要求是“够用”,以理论“够用”作为标准。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又深又厚,也不能按照职业教育只要“够用”就可以,应该要求理论“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具体来说,一个正确的理论摆出来,把它说清楚,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学派等等,就适可而止。应该着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
3.1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的课程体系
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规格的三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位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可以概括为:(1)一条主线,即工程应用。按照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构造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知识方面强调实用性,方法方面强调综合性,能力方面强调运用和基本技能。(2)两根支柱,即机和电。现代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融合,形成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机械设计和制造为“机”,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电”,两者构成了现代机械工程师知识、能力结构框架的基本支柱。(3)三块基石,即数理及力学、外语、计算机应用。数理及力学、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它们是从事专业学习的基石。(4)四个课群,即设计、制造、机电控制、创新创业。学生掌握业务知识、培育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教学的严格训练来完成的,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品质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设置了机电产品设计、机械制造、机电测控和创新创业四大课程群。(5)五种能力,即基本、专业、迁移、发展、创新。基本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本专业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测控和技术应用的能力;迁移能力,主要包括不同行业和学科的技术“相互迁移”及学生迁移至相关岗位的能力,也即适应其它岗位的能力;发展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科研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3.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施“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通过点、线、面,制定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即以优质核心课程为建设点,各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的衔接为线,分模块专业方向的教学为面。高年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从不同专业模块中进行选择。根据“平台+柔性模块”的原则,提炼优质核心课程4门,作为核心的建设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课程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中心,带动相关课程群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模块。4门优质核心课程为《现代设计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和《机电系统控制工程及应用》,根据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依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优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编制校本教材,制作校本课件,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
4产学研合作特色鲜明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企业的项目、人才、设备、资金,实施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4]。
(1)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依据重点建设学科平台,围绕汽车电子电气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瞄准安徽省建设汽车强省的战略需求,积极申报并开展相关的科技项目攻关。
(2)联合企业、政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与奇瑞、美菱、德力等企业集团合作,双方共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通过对学校和企业具有共性的关键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汽车、家电行业以及非金属材料成型设备等产业的整体研发水平,加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同时也开拓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之举。
(3)产学研合作中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支撑和落脚点。依托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的对接,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院与奇瑞汽车联合创办了“奇瑞班”,与德力玻璃集团联合创办了“德力班”,与神舟机械联合创办了“神舟机电班”,与东昱集团成立了“东昱机电班”,真正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应用的对接。
创办直接面向产业的工程硕士点。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具备的条件,探索高校与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申办工程硕士点的工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增强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能力和造血能力。
5品质保障体系有力构建
所谓品质保障,是指为达到品质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是促进品质的不断提高,并保证品质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教学品质保障体系,是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使教育结果最大程度地与一定的品质标准相适应、与不同公众的需求和期望相适应的系统。因此,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品质管理保障体系应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目标性、形成性和可评价性[3]。
5.1人才评价体系构建
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技术型和工程型应用人才,技术型人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学知识、计算机基本知识、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型人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学知识、运筹学知识、精通一门外语、专业技术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根据机电类应用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人才评价原则、方法和标准,制定《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人才评价实施细则》,作为人才品质考核的依据。
5.2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1)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一是以完善教学基本文件为目标,按照应用型专业建设的原则性文件,重新编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日常教学管理提供基本的规范。二是建立应用型专业教学管理日常规范,保障教学的有序进行。
(2)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对教学过程品质的监控。一是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重新制定系列文件,提出相应的品质要求和标准,保证课堂教学和工训中心实习实训稳定有序地进行。二是针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考评办法,尤其是工程技术训练中心的管理和相关教学品质的考评。
(3)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聘请2~3位责任心强、有丰富专业经验的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工作,对教风、学风及教学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意见和建议。采用“送出去培养,请进来培训”的办法,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升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和沟通协调能力。
5.3品质监控体系
教学品质监控体系主要由监控目标、监控措施、信息系统和组织保障这4个部分组成[5]。教学品质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对于促进教师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必须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要素。同时应把创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列到同等重要地位[1]。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创业教育课程也已经明确纳入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教学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目前已知的最直接和方便的手段之一。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高等院校中的创业教育纷纷借助创业实践基地或创业园等进行教学改革[2]。相比较国外而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时间较短,学生创业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教学效果都有待于进一步考察。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营活动要以学生顾客的满意为基础,因此,学生满意度评价研究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创业教育的服务质量、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客观的评价与参考[3]。
本研究从质量功能展开理论出发,结合典型院校的创业教育现状,通过构建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际表现,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满意度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内在衡量标准”和自己“内在标准满意度”而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采取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想法和评价[4]。目前研究者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所能感知到的各种校园经历的期望(既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对这种期望的满意程度。质量功能展开理论(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是一种着眼于将客户价值需求转变为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并制定产品与服务控制策略,保障提供最优效果的服务理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发与服务过程的实质也是为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客户的需要而提供创业教育服务的过程,同时需要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控制服务的流程,尽量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服务,因此以QFD理论为基础构建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适应性[5]。
(二)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按照QFD理论的客户需求开发原则,首先对21名来自不同专业的毕业班学生进行个人访谈,并利用顾客回应工具(Voice of Customer,VOC)对结果进行处理。按照满意度评价应遵循的简单、科学与实用原则,构建了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学生的满意度分别从课程安排(A1)、知识教学(A2)、实践教学(A3)、师资力量(A4)、项目咨询(A5)、扶持力度(A6)、校内资源(A7)、外部资源(A8)、创业氛围(A9)、知识提升(A10)、技能提升(A11)共11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对应教学过程(含理论环节、实训实践环节与师资)、创业项目的辅导与扶持、内外部环境与资源整合、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提升等四个方面。
(三)研究对象
选取广东省某高职院校作为研究案例,该校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创业教育一直实施创业课程、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实践和创业孵化“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该校的创业教育已经涵盖各二级学院与专业,初步实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探索式融合。
(四)研究工具
在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创业教育学习收获调查问卷》(题目尽量避免预设倾向),共22个项目,按照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方面编制,这两个方面分别对应A1~A11题项。项目按照五级评定法编制(1代表完全不重要/完全不满意,5代表非常重要/非常满意)。
(五)研究被试
选取该校接受过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项目的大三学生,共发放问卷980份,收回有效问卷909份,有效回收率92.7%,共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外语外贸、机械电子、艺术设计、建筑工程、人文等七个院系。其中男生415人,占总人数的45.6%,女生494人,占总人数的54.4%。
三、研究结果
(一)调查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达0.856;通过一半数据(454人)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大化旋转)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四个,各项目的归属与问卷初始编制思路吻合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四个方面,共解释[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总方差变异的59.62%。四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均超过0.8,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在0.5~0.7之间,因子间相关系数也处于中度相关水平。将另外一半数据(455人)放入LISREL8.70软件进行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数据拟合指数为X2/df=2.12;RMSEA=0.049;NFI=0.95;NNFI=0.97;CFI=0.97;IFI=0.97;RMR=0.047;GFI=0.91。说明该调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满意度体系的构建符合以学生客户需求为主的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要求。
(二)各项创业教育服务重要性及满意度项目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在重要性评定项目的均值得分均超过3分,即学生认为创业教育不仅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对创业教育的师资、创业项目的扶持与内外部网络资源都抱有较大期望,希望通过学校的创业教育提升自身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满意度评定项目得分也都在3分以上,基本达到了学生的学习要求,但是绝大部分项目结果和学生期望之间仍然存在差异,特别是技能提升项目的绩差较大(PG=1.04),说明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没有使自身的创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师资和知识教学过程的满意程度也与期望有一定差距(PG=0.69;PG=0.64)。最后,实践教学和创业氛围的绩差为负数(PG=-0.11;PG=-0.21),这说明学校对于创业实践教学和校园创业氛围的重视程度不足(M1=3.16;M1=3.08,在所有重要性评价得分中最低),同时通过创业教育真实载体的实践教学以及校园氛围的熏陶,学生对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学习收获超过了初始的认知。
(三)各项目优先行动矩阵图
对上述数据结果进行汇总,按照两维度方式将各项目归入优先行动矩阵图,见图1。划分的标准为:重要性评价得分超过4分,满意度得分超过3分,且绩差在0.5以内的项目作为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项目;重要性评价得分超过4分,但绩差超过1的项目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项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和满意度得分均少于4分,但满意度得分超过重要性评价得分的项目为 低重要性/高满意度项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和满意度得分均少于3分为低重要性/低满意度项目。因此,本研究发现了三种项目类型:创业项目咨询工作、校方对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学生需要的外部资源属于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项目;创业教育的技能提升属于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项目;创业实践教学、校园的创业氛围属于低重要性/高满意度项目。
四、结论及建议
(一)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评价结论
从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该校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期望值处于较高水平,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业学习后的总体满意度水平也比较高,但满意度水平和期望值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产生这类结果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本研究调查的院校在创业教育的教学载体选择上符合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该校创业教育以校内的创业园或专业内的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作为教学载体,学生3~4人组成团队进行创业实践项目的学习,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体验创业全过程。这个教学载体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前期的个人访谈也证实了大多数学生较为认可这种创业教育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对各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期望值较高,学习收获也大。二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大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与重视,特别是在校内外资源整合与创业环境氛围营造上不断探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和家长开始思考并接受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现象,并对创业教育形成高期望。三是创业教育具有“效果延迟”的特点,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毕业几年以后才能显现创业行为或创业倾向性。同时,创业教育的评价方式不能采取传统的“考试打分”方式,但采取什么样的评估标准和体系仍然是困扰创业教育者的难题之一[6]。此次研究的个人访谈就发现,学生对于自身创业能力提升与否以及提升的标准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所以在满意度评价方面存在一些疑虑,尤其是在创业技能提升与否的评价中得分偏低。同时,研究结果还证明实践教学才应是创业教育的主体和重点,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创业师资应成为学生满意的重要保障条件。
(二)创业教育优先行动与改进建议
通过优先行动矩阵可以发现,当前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内容覆盖面广,但学生期望值和满意度局部不均衡的现象。相关研究者认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项目属于急需引起重视并采取优先行动的部分;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项目属于优势部分,需要继续保持;低要性/高满意度项目属于调整资源部分;低重要性/低满意度项目属于对学生发展作用不大的部分[7]。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完善:首先,要加大创业管理相关技能(如创业团队合作能力、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财务分析与融资能力等)实践力度。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相当重视,但由于教学时间和创业项目的限制,常常没有机会践行,容易引起心理落差。其次,设立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尽量使创业辅导与咨询、引进和丰富外部相关创业资源成为常设工作,持续加大对潜力型创业项目的扶持,突出这三项内容的核心优势,只有不断加强这三部分的联动机制,同时打造优质师资力量,才能保证创业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第三,创业实践教学和创业氛围营造两项工作为学生带来的收获已经超过其自身的期望,只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提升重视程度即可。第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必须依托真实的教学载体开展教学,在结合校本特色和条件的基础上,发挥各种创业园、创业孵化器的教学功能,引进创业型企业家充实师资团队。第五,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渠道尽快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创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和标准,真正做到“评价结果与真实创业能力相匹配,学校评价体系与社会评价体系相统一”[8],并能通过评价标准发现创业拔尖人才,给予后续扶植。
限于本研究的案例及篇幅,更加深入的个体差异、专业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等问题有待于在更大范围的调查基础之上进行后续研究。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绩效评价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222,主持人:张锦)
参考文献:
[1]杜海东.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来自广东高职院校的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0(1):4-6,12.
[2]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4):26.
[3]陶美重,胡坤秀.提高学生满意度的意义和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9(1):82-84.
[4]林飞宇,李晓轩.中美高校学生满意度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5-118.
[5]张振山,关晶.基于QFD理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论坛,2013(7):37-41.
[6]Sean P S,Alex Maritz,Howard Frederick.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ME Policies[J].Journal of Asia Entrepreneurship and Sustainability,2013(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