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15: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商业银行市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自1996年真正意义上以民营资本为主体发起设立我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以来,虽然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热情持续不减,然而民营银行的发展步履维艰。截至2013年初,民营银行在我国373家主流商业银行体系中仅占5%,资产规模占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5%。但是,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实践,不仅在客观上为我国民营银行的腾飞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建立和完善民营银行相关制度提供了参考依据,亦在实践中引致了2014年首批发起设立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的推行。
(一)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阶段
如表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6年。这个时期是我国民营银行自发形成时期,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及行政制度指导民营银行的设立。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得以顺利挂牌经营之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虽然最终这场论战以银监会拒绝长城金融研究所关于设立五家民营银行的建议为句号,但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浙江,自发催生了数家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民营银行。第二阶段2007~2012年。2007年,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入股村镇银行,随后,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的指导下,民间资本开始进入村镇银行。这不仅引致了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存量改革模式的实践探索,而且在实践中摸索了小贷公司等民间金融资本的改制途径。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在金十条等一系列决定、办法的指导下,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试点得以顺利推行,温州民商银行等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试点在2015年陆续正式经营。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制度特征
如表1所示,我国民营银行在发展中呈现出如下制度特征:1.民营银行的创办实践早于正式的制度形成,属于典型的“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过程。我国民营银行发展之初,并没有相关的制度规范予以明确规定,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引致了民营银行这一内生性金融机构的产生。然而,没有正式制度支撑的民营银行在2013年之前发展缓慢,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的飞速扩张不相匹配。自2007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我国在正式制度上逐渐明确了民营资本以参与、主导、发起设立等方式进入相关金融机构的权利,为我国民营银行的规范化发展厘清了制度障碍,继而推进了我国首批5家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改革试点。2.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如表2所示,从我国民营银行设立的地区来看,除了村镇银行,我国自发衍生的民营商业银行以及2014年首批民营银行试点的民营资本来源均为我国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作为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的浙江台州,其“十分天下占其九”的民营经济,催生了台州、泰隆和民泰三大民营银行。3.我国民营银行的历史发展实践探索了多种市场准入途径。理论上看,我国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途径有三种:即增量扩张、存量改组和网络金融改造模式。我国民营银行在实践中不同程度探索了这三种模式,为我国民营银行的规模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2002~2006年,浙江台州银行、泰隆银行、民泰银行和稠州银行的设立,探索了城市信用社改组为民营商业银行的存量改革模式;二是2007~2014年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促进了对民营资本参与控股村镇银行的存量改革模式探索;三是民生银行和我国首批5家试点银行探索了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增量改革模式;四是深圳前海微众和浙江网商银行以互联网民营企业为背景,探索了互联网金融的改造模式。
二、我国浙江省民营银行发展经验及绩效剖析
自2002年始,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率先开始了改组城市信用社为民营商业银行的自发性制度变迁。如表3所示,虽然我国2012年银行业整体开始出现经营拐点,但同期浙江四家民营银行均保持了相对稳健的良好发展势头,其总资产收益率大多超过1%,相对高于同期全国性商业银行;从贷款风险来看,这四家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国家监管标准5%,拨备覆盖率远高于国家监管标准150%,考虑到这四家民营银行超过75%的贷款对象为小微企业,其良好的风险掌控能力可见一斑。该四家民营银行良好的经营业绩和风险控制来源于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卓越的经营管理。
(一)明确定位市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第一,定位于服务小微企业,与国有控股银行错位竞争。台州银行定位“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先银行”,泰隆银行定位“中小企业成长伙伴”,民泰银行定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稠州银行“一直致力于做小微企业和市场商户的商贸金融伙伴”。第二,不同银行之间亦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经营。在共同以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市场定位下,各银行细分出自己的差异化经营市场:台州银行以“支农支小”为经营宗旨,围绕当地经济特色,将网点不断向乡镇及农村区域延伸;泰隆银行以“社区银行”为战略方针;而稠州银行则本着扎根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的定位,针对“市场、社区、村镇”三大目标,积极投身于国家城镇化建设战略金融服务。
(二)不断探索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和风险控制技术,有效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难题
小微企业金融客户具有的抵押品不足、信息不对称和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带来了小微企业金融的高风险和高收益。浙江省民营银行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系列方法,有效解决了小微金融的高风险问题,取得了较高的息差收益。第一,利用地缘和亲缘优势,加大客服和前台工作人员比例,追踪掌控小微企业信息。以浙江四家民营银行为例,一方面其工作人员多从当地招聘,本土化客户经理队伍,充分发挥“社区银行”的人脉优势;另一方面尽量提高客户经理和前台这些日常与小微企业直接打交道的从业人数。如表4所示,四家银行中客户经理与柜面服务人员占整个从业人数均超过半数。借助于地方性金融机构掌控小微企业信息的地缘和亲缘优势,台州三家民营银行在不同程度上推出道义担保贷款,据相关统计,三家银行保证贷款比例超过95%。第二,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发展风险控制技术。四家民营银行在经营中充分体现了机制灵活的特征,不仅简化贷款程序、量身定做贷款产品,而且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台州银行在实践中摸索出以“下户调查、眼见为实、自编报表、交叉检验”的十六字信贷调查技术,以及“三看、三不看”策略,即不看报表看原始、不看抵押看技能、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泰隆银行在实践中总结出“看三品查三表”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即“人品、产品、抵押品”,“电表、水表和海关报表”,实现了小企业融资“事前低成本获取信息、事中低成本监控管理、事后低成本违约惩罚”的三个低成本。这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台州市民营银行的发展,改变了台州金融格局,实现了鲶鱼效应
台州一地三家民营银行的格局,不仅形成了民营银行与小微企业良好的鱼水关系,并且完善了台州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鲶鱼效应。在台州民营银行的带动下,国有银行积极改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实现了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和优良的经营业绩。
三、我国民营银行初期发展策略分析
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可以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率。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应能优化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王闯,2014)。从上述我国自发性制度产生的浙江民营银行的发展实践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经验看,我国民营银行的初期发展应当重视以下几个原则,以实现民营银行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民营银行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初期发展以中小型区域性民营银行为宜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业结构不同,其发挥的主要功能也不同,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容纳银行机构的数量有限,否则就会造成恶性竞争。原则上讲,民营银行的资本来自于民间,借助成本、信息优势,与国有银行相比,可以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督促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规范企业经营活动以及建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徐滇庆,2000;林毅夫,2007;巴曙松,2012)。周治富(2014)也提出,民营银行的本质是一种内生于民营经济体的金融机构,是由微观经济主体经过博弈形成的具有均衡性质的内生演进而来的一种金融制度,其产生、发展乃至消亡均由其所服务的民间经济决定。邓淇中和张晟嘉(2012)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金融规模对经济增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而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则有促进作用;中、西部的金融规模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则具有抑制作用。范祚军(2011)提出,银行市场的垄断对欠发达地区经济是有利的,因为垄断的银行结构可以减少银行间的过度竞争。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我国真正意义上由民间资本主导的民营银行自行发源于民营经济蓬勃的浙江。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民营银行的初期布局和发展需要考虑到地区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及其相应的企业融资需求,在我国当前国有银行一股独大,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前提下,未来我国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和发展应以所在区域的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为基础,优先发展民营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区域性民营银行,定位于服务当地小微企业,在这些地区率先引导金融结构调整,优化金融体系。民营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则应放缓发起设立民营商业银行的步伐,一个地区试点1到2家即可。
(二)民营银行的初期发展要把握地域和亲缘优势,面向地区市场,服务当地小微企业
虽然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民营银行的主办方能够了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切肤之痛,但民营银行并不一定会支持民营、服务小微。从长期来看,民营银行的发展必将带来整个金融格局的变迁。然而,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低迷、传统国有银行业绩持续下滑的形势下,短期内民营银行的发展和壮大必得另辟蹊经,与传统国有银行形成差异化错位竞争,共同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如上所述,我国现有区域性民营银行的发展经验实际上已经探索了一些我国民营银行业如何在市场准入之初细分市场的途径。第一,聚焦小微企业,避开国有银行的大中型企业客户群体。从资产规模、信用、以及营业网点来看,以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控股银行为首的国有银行经过多年布局,已经形成了先发优势,作为后来者的民营银行在切分市场份额的时候,如果不是错位竞争而是同质竞争,又不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民营银行失败的概率较大。因此,民营银行在发展之初,资金实力弱,不可能与传统国有银行“硬碰硬”抢夺大中型客户资源。但其机制灵活、信贷成本低、能够充分掌控客户信息,应充分把握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契机,以浙江民营银行发展经验为蓝本,聚焦小微企业,逐步形成持续的小微金融贷款能力。第二,发挥地区优势和亲缘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仅对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盈利可持续能力提出挑战,同时也诱发了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其他全国性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战略调整。多年来,光大、中信等银行实施聚焦小微企业和民生贷款、提高零售贷占比策略(李朝芳,2014)。截至2015年9月末,全国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总量增长至22.54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3.06%,较上年同期增长14.5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这无形中对民营银行聚焦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金融市场需求决定了地方商业银行的配置,区域性民营银行在聚焦小微企业时,应发挥其地区优势和亲缘优势,利用其了解所在地区数量众多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资信状况以及小微业主经营才能、品德的优势,建立持续的信息积累,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问题,服务当地小微企业。
(三)民营银行的常态发展需要外部力量的协助,完善制度环境
正规的内生性金融机构比生产组织和销售组织具有更高的契约密集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部制度条件可能不足以产生契约密集的内生性金融。然而,内生性金融机构在自行衍生之后,其长足发展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制度环境对契约执行保护的完善程度,这些制度环境包括能够提供公正可靠的金融产权保护和有效竞争的金融市场、良好的信用环境、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完善且执行良好的法律规章制度等。作为正规的内生性金融机构,民营银行的突出优势在于完全通过市场机制自主运作,不受政府干预,然而相对于国有银行,其缺乏国家政策的倾斜扶持以及政府机构的支撑,经营风险相对较大。而一个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民营金融企业家是否愿意出资,是在降低交易成本、内外部制度所形成的激励结构下,经过成本——收益权衡后的结果。因此,民营银行的常态发展,需要完善制度环境,加强对契约执行的保护力度。我国在扶植民营银行的制度建设过程中,为减少社会信用环境对民营银行发展的制约,形成其与具有国家信用做隐形担保的国有控股银行的公平有效竞争,2015年初步探索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了商业银行退出的保障机制,然而这对于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为了让民营银行能够有序进入和退出市场,应不断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和剩余风险分担机制、常态化生前遗嘱等相关制度,有效弥补我国社会信用环境的不足;为了避免民营银行沦为上市圈钱和关联方交易的最佳工具,限制对于利润最大化有着强烈动机的民营银行的行为,银监会应当充分衡量不同类型民营银行的特点,加强对民营银行相关公司财务和董事等方面的约束,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促进民营银行健康有序发展,在完善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四、小结
简而言之,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初期,应当以设立区域性民营银行为主,注重地方经济金融供给与需求,发挥民营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民营银行创立和发展经验,并且市场竞争机制较为完善,能够较好地保证民营银行发展初期的制度环境,有效复制成功民营银行的经验。因此,应该优先发展民营银行规模,优化当地金融格局;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应考虑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尝试设立1~2家民营银行,初步建立与国有银行竞争的本地金融格局。同时,大力发展由民营资本参与和主导的村镇银行建设,尤其是探索小贷、融资担保、投资理财公司乃至第三方支付公司这些民间金融转制为村镇银行的正规途径。此外,在我国已经经历的民营银行自发性制度变迁基础上,加快配套制度建设步伐,推进民营银行在全国各地的布局与发展,逐步形成能与国有银行公平竞争的民营银行金融体系,实现鲶鱼效应,稳步提高我国金融效率。
作者:李朝芳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闯.中国民营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1985~2012[D].沈阳: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2]徐滇庆.金融改革路在何方,民营银行200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林毅夫.服务民营中小企业,银行贡献社会和谐[J].新金融,2007(2).
[4]巴曙松.将小微金融发展作为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点[J].发展研究,2012(6).
[5]周治富.内生性金融的演进逻辑与契约本质——兼论中国民营银行的制度属性[J].当代财经,2014(4).
[6]邓淇中,张晟嘉.区域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1).